经常听到病人跟我吐槽:“到你们医院看病太麻烦了,挂号、就诊、检查、看报告统统要排队,没病的人都能折腾出病来。”的确,作为医生,我非常理解大家看病的不容易,排队几小时,看病可能只有几分钟。但是也要请大家理解,大医院人满为患是目前的医疗现状,一时半会无法根本改变,病人越多,看病等候时间自然就越长……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节省点看病时间呢?有,肯定有啊,接着往下看!一、预约挂号1、首先推荐线上预约挂号(24小时开通,不受时间、空间限制):(1)常州市第一人民公众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2)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支付宝官方就医服务平台(扫描下方的二维码)(3)医保公众号(4)我的常州APP(5)微医APP2、电话预约:(0519)68870101、68870102、688708203、自助机预约:门诊大厅自助挂号机4、现场预约:预约诊疗服务中心(门诊一楼大厅)二、看病1、看病在门诊6楼MMC诊区(诊室601-608)。2、来看病时,请携带医保卡、身份证、既往就诊病历、检查检验结果、目前使用药物信息(如药盒)等。3、糖尿病患者:(1)请携带近期监测血糖的结果(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以便医生了解病情,调整降糖药物;(2)最好空腹就诊,同时携带水及食物,以便抽血结束后进食,避免低血糖等意外;(3)如果想判断自己的血糖仪是否准确的话,可以带到医院来,和医院的血糖仪进行比对;(4)如果同时合并高血压,可以先吃降压药后再就诊,少量饮水不影响抽血化验结果。4、甲状腺疾病患者:请携带既往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超声结果,以便医生对比病情变化。抽血化验甲状腺功能可以不空腹。5、如果您发现血糖偏高,想确诊自己有没有糖尿病,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需要携带一个杯子(容量300ml以上),空腹抽一次血,然后把75克的葡萄糖粉放在杯子里溶解后全部喝掉,过2小时再抽一次血。6、如果您需要经常复诊(如糖尿病、甲亢、甲减患者),可以在本次就诊的时候,提前把下一次要做的检查检验(如血糖,甲功等)让医生开好,然后缴费,保存好发票,下次即可凭发票直接去抽血化验,等结果出来后再找医生看病。7、上半周(周一、周二、周三)病人较多,下半周(周四、周五、周六、周日)病人较少,周末也有专家门诊,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选择。三、交费1、优先选择手机缴费。用什么APP或小程序挂号的,就用什么APP或小程序缴费;2、自助机缴费,门诊的每层楼都有。3、手机或自助机无法缴费的,可以去人工缴费窗口(门诊二楼)。4、支付方式包括微信、支付宝、银行卡(信用卡)、现金等。如果医保卡(或健康卡)里面余额充足的话,则可以直接扣费。四、检查检验1、抽血(包括测指尖血糖),化验小便、大便均在门诊三楼检验科,化验前需取号排队。急诊检验项目在门诊一楼急诊检验科。2、X线片(胸片、胸腰椎片等)在门诊三楼;心电图、B超、肌电图、心脏超声(扇超)、胃肠镜等检查均在门诊四楼;CT和磁共振(MRI)在3号楼1楼的影像科,做之前均需要登记排队。3、CT(增强)、磁共振、骨密度、心脏超声(扇超)需要到1号楼1楼门诊大厅的“预约服务中心”进行预约,根据预约时间到相应的地方做检查。4、甲状腺摄碘率、甲状腺ECT检查到9号楼4楼核医学科预约,根据预约时间去做检查。做这两项检查前一月内不要吃含碘的食物(药物)。5、胃肠镜检查需要到门诊四楼消化内镜中心预约。6、甲状腺细针穿刺(如亚甲炎患者)到3号楼3楼病理科,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如甲状腺结节患者)到3号楼2楼B超室。五、查询报告关注常州市第一人民公众号(二维码如上)六、关于MMCMMC是标准化代谢性疾病诊疗中心的简称,就相当于内分泌代谢科。大部分和糖尿病有关的检验、检查都能在MMC内“一站式”完成,大大节约患者的时间和精力。服务项目包括:血糖,血酮体,尿微量白蛋白,眼底照相,下肢血管硬度检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等。七、复诊1、如果当天拿到报告后,直接到门诊6楼的MMC服务台刷一下号(需要挂号凭据、医保卡或健康卡),这样就可以重新排队看病了。2、如果次日或数日后才拿到报告,需要重新挂号就诊(挂号当天有效)。3、也可以通过“常州市第一人民公众号”、“好大夫在线”或其他网络平台、APP等,把报告拍照发给医生看,省去复诊的麻烦。4、如果需要取药,在门诊二楼的门诊药房。通过“常州市第一人民公众号”开药的,缴费后可以选择“寄药到家”服务。5、如果需要住院,请到3号楼24楼的内分泌代谢科病区办理。希望上面的文字能给您就医省点心,省点时间!祝您健康!
引言:降糖容易,平稳不易,且行且珍惜!一、过山车与血糖波动“过山车”很多朋友体验过,坐的时候上下翻转,心跳加快,肾上腺素飙升,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偶尔体验一下无关紧要,假如天天坐,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必然有害健康。正常人的血糖也是有波动的,餐前血糖为3.1~6.1mmol/L,餐后血糖为3.1~7.8mmol/L,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波动幅度不超过2.2mmol/L,一天之内最血糖值和最低血糖值的差值一般小于4.4mmol/L。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会明显大于正常人,血糖波动大会直接伤害血管内皮,让并发症来的更快、更严重;同时血糖波动大会像“过山车”一样,给人体造成“应激损害”,这种伤害甚至比持续高糖更可怕。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平稳和降血糖同样重要。二、血糖波动大的原因1、胰岛功能差;2、饮食及药物治疗不当;3、运动时间不正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影响很大,选择吃什么对平稳控制血糖非常重要。那到底吃什么呢?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升糖指数(GI),是用于衡量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程度的一项指标。根据最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GI>70被称为高GI食物。想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要尽量不吃高GI食物。三、食物升血糖排行榜大家可能会问,怎么没有肉类的升糖指数(GI)?答案是:吃肉不怎么升血糖。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做法,也可能让升糖指数(GI)变得不一样。加工越精细的、切碎磨成渣的、烹饪时间越长的食物,升糖指数就越高。因此食物加工越“懒”越好,越简单越好!除了要注意食物本身的升糖指数,细嚼慢咽也很重要。同样的粥5分钟喝完和30分钟喝完,升糖的幅度是不一样的。希望这份食物升糖排行榜能帮助大家的血糖稳一点。血糖稳一点,健康就多一点!
引言:管理健康就是管理人生,越自律,越自由!一、大道至简周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平时工作繁忙,应酬多,运动少,再加上有糖尿病家族史,2021年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当时他的糖化血红蛋白是7.8%,胰岛功能(C肽)低于正常范围。根据周先生的具体情况,我给他提供了饮食和运动的建议,并制定了降糖方案。周先生得了糖尿病后非常自律,控制饮食,坚持运动,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糖,不断总结思考,并且常常和我分享他的“控糖心法”。如今他仅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理想(糖化血红蛋白6.0%),胰岛功能也恢复到正常范围。周先生的“控糖心法”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他经常说:“少吃”和“多动”是减肥降糖的两大基石,但“少吃”比“多动”更重要!二、运动价值常常被高估我们都知道“迈开腿”的重要性,运动能消耗能量,增加肌肉,提高基础代谢率,当然能减肥降糖。但是大多数人都高估了运动消耗的能量。虽然运动很累,汗流浃背,但它消耗的能量其实非常有限。打篮球半小时,大约消耗220大卡,还不到一杯奶茶的能量。骑车半小时,大约消耗145大卡,也就相当于一瓶雪碧的能量。有时候贪吃了一袋薯片,需要跑步10公里才能消耗掉。此外,大部分人在运动之后,饥饿感会明显增加,吃点东西犒劳一下自己的欲望会油然而生,一不小心,摄入的能量就有可能超过消耗的能量,辛苦运动的好处也付之东流。因此,运动的减肥降糖效果,必须要建立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之上。“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这句话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胡扯。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肥胖、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可能比“天”还大,因为饮食是减肥、控制血糖的基础,“饮食”基础不牢,“疗效”地动山摇!饮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少吃”,一是“会吃”。对于肥胖和糖尿病患者,首先要转变观念:饮食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不饿”。“少吃”多少呢?科学研究表明,每天少吃500大卡左右最有利于减肥,减肥成功了,血糖自然会好转。那么,500大卡又是多少食物呢?你可以通过食物标签,或查看食物热卡表格,来计算食物量。下面几个方法有助于“少吃”:(1)别太饿了才吃饭。太饿了容易报复性进食,稍不注意就吃多了,吃撑了。(2)细嚼慢咽,专注吃饭能够增加饱腹感。狼吞虎咽,吃饭时分心也容易吃多吃撑。(3)注意进餐顺序。先吃蔬菜水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这样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说完“少吃”,什么算“会吃”呢?答案就两个字:天然!(1)食材越天然越好。意思是食物越完整越好。蔬菜、水果能不削皮就别削皮,能不榨汁就别榨汁。各种谷物(杂粮、小麦、大米等)能粗就别精细,最好是全谷物。(2)加工越天然越好。烹饪的时候越懒越好,越简单的烹饪手法对食材破坏越小,凉拌、蒸、煮、涮、炖、煲都不错,配点佐料或调味品即可。这样不仅可以少添加油脂、糖、盐,还可以保留更多的天然营养成分。(3)饮食结构越天然越好。百万年来,人类都是生活在大自然界中的杂食性动物,从不挑食,我们的身体也习惯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均衡摄取。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很多人专挑自己喜欢的食物吃,比如甜食、油炸食品,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从而导致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平均每天要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因此我们对任何食物都要“浅尝辄止”,但要多尝试不同的食物。“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要想减肥降糖,也需要“统一战线”:把饮食、运动、药物、手术等多种措施统一协调起来,多管齐下方能取得良好效果。毋庸置疑,饮食是“统一战线”的坚实基础和重中之重。我们每天都在吃饭,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吃饭”,文章开头提到的周先生就是“会吃饭”的代表,把他的成功故事分享出来,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也祝愿大家的“减肥降糖”之路行稳致远!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同样,一个人过了40岁,也应该为自己的身材和血糖负责!
在平时看病过程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景:一位女性拿着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报告单,一脸焦急的问:“医生,报告单上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升高是怎么回事啊?”当我告诉她是桥本甲状腺炎,她一脸疑惑:“这是什么病,名字好怪,对健康有影响吗,该怎么办呢……”别急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一、什么是桥本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也叫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炎症。1912年,日本九州大学的Hashimoto(桥本)教授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这个病,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虽说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炎症,但是此“炎”非彼“炎”。它跟我们平时所说的那些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并不一样,事实上,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由于甲状腺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大量原本不应该在甲状腺组织中的淋巴细胞跑到了甲状腺里(鸠占鹊巢),对甲状腺组织产生破坏。桥本甲状腺炎常见于女性,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4倍,高发年龄在30-50岁。二、为什么会得桥本甲状腺炎?该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很多患者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姐妹、妈妈、女儿、阿姨等女性近亲也患有此病;碘摄入量也是影响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随着碘摄入量增加,本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特别是碘摄入量增加可以促进隐性的患者发展为临床甲减。此外,其他的环境因素如硒缺乏、精神压力过大、吸烟、感染等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三、桥本甲状腺炎有哪些症状?大部分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没有任何感觉,仅表现为甲状腺抗体(特别是TPOAb、TgAb)升高。很多病人只是偶然发现脖子变粗,到医院检查方知患病,更多的是在体检时发现的。少部分人会因为甲状腺肿大出现脖子肿大,颈部不适,吞咽有哽咽感或者呼吸不畅等症状。桥本甲状腺炎对人体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容易导致甲状腺功能的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1)一过性甲亢期。可出现心悸手抖、怕热多汗、多食消瘦、失眠兴奋等症状;(2)甲状腺功能正常期。一过性甲亢过后,大部分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可保持在正常范围一段时间;(3)甲减期。随着甲状腺滤泡细胞破坏越来越多,患者最终进入甲减期,可出现畏寒怕冷、心跳缓慢、水肿、脱发、便秘等症状。当然,上述3个阶段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经历的,存在个体差异。四、桥本甲状腺炎怎么诊断?自身抗体测定是诊断桥本氏甲状腺炎的重要证据,大多数病人血中TPOAb及TgAb滴度会明显升高;此外,超声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通常会提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见下图)。在临床中,只要具有典型桥本氏甲状腺炎临床表现(中青年女性,甲状腺轻度肿大,质地韧),血清TPOAb、TgAb阳性即可诊断。五、桥本甲状腺炎是否需要治疗?需不需要治疗,主要看两点:一是甲状腺功能是不是正常?二是有没有不适症状?如果没有不适症状,甲状腺功能也正常,定期随诊观察即可,建议每6-12月复查甲状腺功能。如果甲状腺功能不正常,需要药物调理,将异常的甲状腺功能调整回正常状态。对处于甲亢期的患者,原则上不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因为患者这时的甲亢多为一过性,而且程度较轻,用药很容易导致甲减。为改善甲亢症状,可以口服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倍他乐克;如果病情已经发展到甲减期,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如优甲乐、雷替斯、加衡等,并且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多数甲减期患者治疗后,肿大的甲状腺可逐渐恢复正常,但甲状腺抗体滴度却可能长期保持较高的水平。甲状腺肿大迅速,伴局部疼痛或压迫症状时,可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压迫症状明显,药物治疗不缓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六、得了桥本甲状腺炎需要注意什么?桥本甲状腺炎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也不能根治,患者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去了解它,与它和平共处,将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1.控制碘的摄入。如果吃加碘盐,建议不要吃海带、紫菜、虾贝等含碘高的海产品;如果选择无碘盐,海产品的控制可以适当放宽。2.劳逸结合,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不熬夜,多运动,增强体质,乐观平和,对桥本甲状腺炎的预防及预后有帮助。3.坚持用药,定期检查。出现甲减时要服用甲状腺激素,并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了解病情进展,调整甲状腺功能在正常范围。4、桥本甲状腺炎可能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育龄期妇女在孕前及孕早期应做好甲状腺功能筛查,必要时接受干预治疗。既来之,则安之!全面了解,乐观面对,遵循医嘱,定期复诊。得桥本,又何妨!
引言:只有了解我们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感恩我们身处的伟大时代,让我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同时体力劳动大大减少,出门基本上都是以车代步,生活快哉!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吃多动少”也导致糖尿病呈井喷之势。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患病人数超过1.1亿,全球排名第一。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糖尿病患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今天我们换个视角,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看糖尿病是怎么发生的。也许您会问:人类进化和糖尿病之间有几毛钱的关系?关系大着嘞!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虽然早已远去,但是他们却把自己的基因永远地镌刻在我们的DNA里。现在全球有不同肤色的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但是我们的祖先都是同一种人:起源于东非大陆的智人。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够从非洲走向世界(不同地方的光照不同,所以肤色不同),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主要是因为脑子比别的动物大。同样体重条件下,人类大脑容量是大猩猩的3倍,是其他哺乳动物的6倍,脑子越大越聪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脑也是个“沉重的负担”!成人大脑占体重的2%,却消耗总能量的20%-30%,就像电脑里的CPU,很耗电。同时大脑也很“娇贵”,短短2分钟的能量缺乏,都会导致不可逆损害。那如何保证大脑的能量供应呢?我们的祖先进化出“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的本领。先说“开源”。葡萄糖是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而自然界中甜的食物通常含糖量高,当进食甜的食物时,大脑会分泌“快乐激素”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这就是糖的奖赏机制(这也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想吃甜食的原因)。这种机制让我们的祖先喜欢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大脑的能量供应,才容易活下来。含糖食物吃多了,血糖就会升高,体内就会分泌大量胰岛素,将血糖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当食物缺乏的时候,脂肪就会分解出能量,供大脑和身体所需,以度过饥饿时光。因此容易变胖在饥荒年代是好事,不容易被饿死。再说“节流”。我们祖先并不像我们所想那样,每天要劳作很长时间。他们每天大约只工作6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休息,目的是减少能量消耗,容易活下来。因此,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活下来,我们的祖先进化出两个特点:一是“好吃”、二是“懒做”。这种基因一直传递至今,所以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是“好吃懒做”的。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我们祖先的基因和恶劣环境是完美匹配的,尽管他们“好吃懒做”,但糖尿病却少之又少。但是现在的环境变了,人们吃得多,动得少。而我们的基因却几乎没有变化,和我们的祖先相差无几。因此我们的基因和现在的环境不匹配,导致能量过剩,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越来越多。通过人类进化和糖尿病的故事,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1、糖尿病是人类进化的遗产,因此我们要坦然接受、乐观面对糖尿病。2、我们的祖先需要采集食物及打猎,他们吃的食物种类很繁杂,并且经常“饱一顿、饥几顿”。因此我们要像祖先那样,管住嘴,不挑食,啥都吃。3、我们的祖先虽然每天只工作6小时,但是东奔西走,至少走10公里。因此我们要像祖先那样迈开腿,动起来!4、在“管住嘴、迈开腿”的基础上,不要排斥降糖药。听医生的话,该用药时就用药,该用几种药就用几种药,药物可以帮助我们控制糖尿病,让我们走向诗和远方!祝各位糖友们健康、快乐!
我们需要的越少,我们越接近神!——苏格拉底一、“盛唐时代”&“盛糖时代”盛唐指的是从永徽元年到天宝十四年(650年~755年),这段时期的唐王朝物产丰盈,国泰民安,边疆稳固,一派盛世、万国来朝景象。随后发生安史之乱,标志着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1980年,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为0.67%。4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导致糖尿病呈井喷之势。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患病人数全球第一,一不小心进入了“盛糖时代”。二、“一胖毁所有”&“一瘦全都有”超重及肥胖是导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我国成年人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4.4kg/m2,处于超重状态(BMI正常范围:18.5~23.9kg/m2),而肥胖(BMI≥28kg/m2)患病率达到8.1%。同时,肥胖有不断年轻化趋势,在我们身边,“小胖墩”、“小胖妞”现象随处可见。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病,并且还会引起其他N多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肿瘤、膝关节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胆石症、性功能障碍、皮肤疾病及心理疾病等等。因此,“一胖毁所有”的说法不算太夸张。当然,身体会给我们一些改过自新的机会。许多患者发现肥胖带来的诸多危害后,幡然醒悟,悬崖勒马,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饮食+运动+药物”综合治疗措施,甩掉身上多余的“肉肉”,各项指标也逐渐好转(或恢复正常),真可谓是“一瘦全都有”啊。三、“向内求”&“向外求”面对糖尿病及肥胖,常常有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自行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将药物拒之千里之外;另一种是幻想依靠药物(或手术),不肯节食和运动。两种观念都要不得。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格物致知却没有成功。后来经过“龙场悟道”,终于参透了做圣贤的秘诀所在:“此心俱足、不假外求”,简单说就是“向内求”,答案就在自己身上和内心深处。同样,解决糖尿病和肥胖问题,首先要“向内求”,这是基础和关键所在。能量守恒定律是宇宙自然法则之一,只有减少能量摄入(少吃),增加能量消耗(多动),打造能量缺口,身体才有可能瘦下来。现代医学和科技的进步,有助于促进人类健康。比如降糖减重药物、减肥手术能够帮助我们控制血糖,减轻体重,这就是“向外求”,我们不应该拒绝。当然,“向外求”一定要建立在“向内求”的基础之上,要“内”“外”兼修,以“内”为主,否则很难取得长期的、良好的治疗效果。四、“Stayhungry”&“Stayfoolish”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有句名言:“Stayhungry,Stayfoolish”,意思是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发现把这句话套用在糖尿病和肥胖患者身上,也是非常适合。Stayhungry(保持饥饿):每顿别吃饱,每天保持点饥饿感。Stayfoolish(保持愚蠢):每天“笨”一点,公交少乘几站路,电梯少乘几层楼,少坐多动多出汗。如果你能将“Stayhungry,Stayfoolish”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信一定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
亚当·莫里森是前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14岁那年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莫里森回忆说,“当时就觉得天塌下来了——这是一种足以粉碎我的NBA梦想的疾病。”后来在医生的鼓励下,他树立了战胜糖尿病的信心,积极治疗,健康生活,多年以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NBA的得分手,并两次获得NBA总冠军奖杯。此外还有很多名人也患有1型糖尿病,比如历史上首位黑人奥斯卡影后哈利·贝瑞,“美国小姐”冠军尼克尔·约翰森,奥运冠军加里·霍尔等,1型糖尿病并没有阻止他们成功的脚步。很多糖友刚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时候,都会感到沮丧和迷茫,对未来失去信心,对生活有一种失控感。但是慢慢地,在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绝大多数糖友都能重拾自信和希望,积极配合治疗,规律监测血糖,定期复诊随访,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工作,结婚生子。1型糖尿病患者多发于儿童、青少年,也可发生于成年人。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大多非常差,起病急,血糖高且容易波动,相对比较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医生不可能一直跟在身边,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关键有以下几点:一、规律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啥时起床,啥时睡觉,要形成固定习惯。饮食要有规律,什么时候吃,吃多少,也要相对固定。二、规律运动。每天的运动要定时、定量。三、定期监测血糖。每周至少要监测一天的血糖,包括三餐前、三餐后和睡前血糖。如果早晨空腹血糖比较低或者比较高,要加测夜间两三点钟的血糖,了解夜里是否发生低血糖。四、遵从医嘱。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因为不遵从医嘱,或随意停药减药发生酮症酸中毒住院抢救,既花钱又遭罪,因此要听医生的话。五、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等都会影响血糖,增加血糖波动,因此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树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学会和糖尿病和睦相处。六、加强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知识改变命运,学习糖尿病的科学知识,有助于远离误区和偏方,避免踩坑。我们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随着科技进步,许多今天的“不可能”,到了明天将成为“可能”,更多治疗1型糖尿病的新药和新技术,将会给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健康福祉,帮助他们摆脱糖尿病的困扰。就像莎士比亚所说:“让我们泰然自若,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祝愿每位1型糖尿病朋友健康、快乐!
骨质疏松症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方能收到良好效果,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是抑制骨吸收,有的是促进骨形成,还有的具有多重作用。一、双膦酸盐双膦酸盐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它与骨骼羟磷灰石的亲和力高,能够特异性结合到骨重建活跃的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功能,减少骨量丢失。常用的有阿仑膦酸钠(口服)和唑来膦酸(静脉使用)。二、降钙素降钙素类药物能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还能减少破骨细胞数量,从而减少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除此之外,该类药物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因此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降钙素类制剂有两种: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类似物。三、绝经激素治疗(MHT)女性一般在45~55岁进入绝经期,此时卵巢功能衰退,雌性激素分泌逐渐减少。雌性激素具有保护骨骼作用,因此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性激素的缺乏,会导致骨转换增强,骨丢失加速而造成骨质疏松,这是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绝经后骨质疏松可以使用绝经激素治疗(MHT),包括雌激素补充疗法和雌、孕激素补充疗法,以弥补卵巢功能衰竭。四、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ERM不是雌激素,但是可以像雌激素那样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在不同组织发挥类似或拮抗雌激素的不同生物效应。SERM的代表药物是雷洛昔芬,它在骨骼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的风险。五、甲状旁腺素类似物(PTHa)PTHa是当前促进骨形成的代表性药物,国内已上市的特立帕肽是重组人甲状旁腺素氨基端1-34活性片段。间断使用小剂量PTHa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六、锶盐锶的化学结构与钙和镁相似,在正常人体软组织、血液、骨骼和牙齿中存在少量的锶。雷奈酸锶是合成锶盐,可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因此能够治疗骨质疏松。该药在中国已退市。七、维生素K(四烯甲萘醌)四烯甲萘醌是维生素K2的一种同型物,能够促进骨形成,并有一定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轻度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量。八、RANKL抑制剂RNAKL抑制剂能够减少破骨细胞形成、功能和存活,从而降低骨吸收、增加骨量、改善皮质骨或松质骨的强度。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治疗有较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九、抗骨质疏松药要用多长时间?抗骨质疏松药物疗程应个体化。所有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在最初3~5年治疗期后,全面评估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包括骨折史、新出现的慢性疾病或用药情况、身高变化、骨密度变化、骨转换生化指标水平等,然后决定是否继续治疗。目前建议口服双膦酸盐治疗5年,静脉双膦酸盐治疗3年,特立帕肽疗程不应超过2年,其他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没有疗程推荐。
骨骼由骨基质和细胞组成。骨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有机成分约占骨干重的35%,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无机成分约占骨干重的65%,主要成分是由钙、磷组成的羟基磷灰石结晶。有机成分使骨骼变柔韧,强度增加;无机成分使骨骼具有坚固性和抗压能力。钙和磷对于维持骨骼健康均十分重要。饮食中磷含量丰富,并且磷容易被肠道吸收,一般不会出现磷缺乏。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从膳食中摄入钙仅为400mg,这和推荐的剂量(800-1200mg/每日)尚有一定的差距。药补不如食补!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当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口服钙剂补充。哪些食物中含钙量较多呢?牛奶是世界公认的自然界中最接近完美的食物,人称“白色血液”。牛奶蕴含人体生长发育和保持健康的全部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乳糖、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D),以及钙、磷、钠、钾等矿物质,还富含铁、碘等微量元素。牛奶是最理想的钙源,食用方便,且容易被胃肠道吸收。除了牛奶,一些奶制品,如酸奶、奶酪、淡炼乳、甜炼乳、调制奶粉等,也是很好的钙源。除了奶和奶制品,虾皮、毛蟹、花菜、芥菜、黑木耳、大豆、豆制品、动物骨头、青豆、紫菜、海带等食物中也富含钙,可适当食用。 虽然有些食物富含钙,但是它们自身含有一些不利于钙吸收的物质,因此,这些食物一般不作为钙源,如菠菜等。
1958年诺贝尔奖得主Alexander R. Todd教授指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一定有磷;哪里有钙,哪里就一定有高级生命!”由此可见,磷为生命之源,钙乃生命之本。磷在食物中含量丰富,且易被肠道吸收,一般不会出现磷缺乏。《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成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摄入量为1000-1200mg,而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从膳食中摄入钙仅为400mg,因此还需要额外补钙。关于补钙,有4个常见的误区:一、血钙在正常范围就不用补钙?很多骨质疏松患者会拿着化验单问我:“医生,你看我的血钙是正常的,为什么还要补钙?”钙占我们体重1.5%-2.2%,约99%储存于骨骼和牙齿中,称为骨钙;另外1%存在于血液中,称为血钙。骨钙和血钙会相互交换,当血钙降低时,骨钙就会释放入血,保证血钙的正常。因此骨质疏松患者的血钙在正常范围,并不代表体内不缺钙,也需要补钙。口服补钙吸收入血后,会变成血钙,血钙再转换成骨钙,从而强壮骨骼。二、喝骨头汤补钙?骨头里面的钙是不会轻易溶出来的。有实验证明,在高压锅蒸煮两小时之后,骨髓里面的脂肪纷纷浮出水面,但汤里面的钙(2.2mg/100g)仍是微乎其微。加点醋能够提高骨头汤中钙的含量(16.4mg/100g),但和牛奶中钙的含量(74.3mg/100g)相比仍差很多。同时大量喝骨头汤还会摄入较多的脂肪,对老年人的血糖、血压、血脂不利,因此“喝骨头汤补钙”的想法是不靠谱的。三、补钙会得肾结石?很多骨质疏松患者担心补钙后会得肾结石,特别是已经有肾结石的患者对补钙更是疑虑重重。肾结石的成分复杂,主要为草酸钙结石,占全部肾结石的70%-80%。草酸钙结石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草酸的浓度,而不是钙的浓度。合理的补钙不仅不会得肾结石,相反还有预防肾结石形成的作用,原因是补钙治疗过程中肠道内多余未吸收的钙与食物中的草酸成分结合形成不吸收的草酸钙, 直接排出体外,阻止草酸被肠道吸收,从而减少体内草酸的浓度,降低草酸钙肾结石形成的风险。四、骨质疏松补钙就行了?有的患者认为骨质疏松就是缺钙,只要补钙就行了。的确,补钙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石,但单单补钙还不够,还需要补充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提高骨密度,并且辅以康复治疗。只有多措并举,多药联用,骨质疏松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避开补钙上的4个误区后,补钙还有4个“最”:一、最佳补钙时间——临睡前补钙的最佳时间是在睡觉前、两餐之间。注意要距离睡觉有一段的时间,最好是晚饭后休息半小时即可,因为血钙浓度在后半夜和早晨最低,最适合补钙。补钙时,尤其是服用钙制剂时需要多喝水,增加钙质的溶解度,提高吸收率。二、最好的补钙药——运动运动可以增加机体敏捷性、力量、姿势及平衡等,减少跌倒风险。运动还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骨质量,预防骨质疏松。建议每天运动半小时到一小时,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于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不推荐高强度、爆发力的运动。三、最便宜的补钙助手——晒太阳晒太阳可以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而维生素D可以帮助人体吸收钙。建议上午11:00到下午3: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每周两次,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以免影响日照效果,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四、最好的补钙推荐品——牛奶补钙的最佳食物莫过于牛奶。牛奶钙含量丰富,又容易吸收,除了正常饮食以外,可每天喝半斤牛奶或一杯酸奶。骨质疏松患者需要走出补钙的误区,科学补钙,综合治疗,长期坚持,方能强健骨骼,降低骨折风险,享受高质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