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手妈妈,在经历了怀胎十月的辛苦之后,看到可爱的小宝宝心里难免是十分欢喜的。可是新生宝宝的护理和喂养是需要注意很多细节的,这样才能让宝宝更加健康地成长。现在将常见的新生儿生理性特点及护理向各位新妈妈及爸爸简单介绍一下:一、生理性乳房肿大:新生儿不论男女在生后的几天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大,甚至分泌少许乳汁样液体。新生儿乳房肿大的原因是,新生儿体内含有从母体中得到雌孕激素、泌乳素等,这些激素刺激了乳房肿大和泌乳,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用处理,出生2-3周后就会自然消退。有些老人习惯于挤压新生儿的乳头,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而且挤压乳头易造成感染,侵入的细菌也会引发感染,重者还可引起败血症。二、“螳螂嘴”和“马牙”:有些新生儿口腔的两侧颊部都有一个较厚的脂肪垫隆起,老百姓俗称“螳螂嘴”。在新生宝宝的牙龈边缘和腭上,常可见到一些黄白色芝麻大小的疙瘩。这是由于上皮细胞堆积或由于黏液腺潴留肿胀而引起的,俗称”马牙”,对新生宝宝没有危害,属正常现象,大多在几个星期后可自行消失,只要保持口腔清洁,不必作特殊处理。民间有处理”马牙”的习俗,有些老年人主张用布擦去或用手抠或用针去挑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手、布、针不干净,极易引发感染,严重者还会导致败血病。因此,千万不要用针挑或用布擦“马牙”,以免擦破感染。三、假月经:新生儿出生5-7天左右,一些女婴的家长发现宝宝的阴道会排出少量红色和白色的分泌物,这就是假月经。在怀孕期,母体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引起阴道上皮和子宫内膜的增生。等到出生后,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突然中断,增生的阴道上皮和子宫内膜就会脱落。于是分泌出白色粘液,即白带。假月经是生理性阴道出血,属于正常现象。发生这种情况后,一般会持续数天,父母不必着急,只要保持外阴的清洁卫生就可以,不需要作特殊治疗。四、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引起的,而非病理状态。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2~3周消退,在此期间小儿除黄疸外一般情况良好,食欲佳,无其它异常情况,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但家长必须学会区分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如果不能区分,建议到医院就医。五、新生宝宝吐奶:新生宝宝吐奶现象较为常见,因为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而宝宝吃奶时又常常吸入空气,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宝宝吐奶之后,如果没有其他异常,一般不必在意,随着宝宝的发育完善,以后慢慢会好,不会影响宝宝和生长发育。宝宝吐的奶可能呈豆腐渣状,那是奶与胃酸起作用的结果,也是正常的,不必担心。但如果宝宝呕吐频繁,且吐出呈黄绿色、咖啡色液体,或伴有发烧、腹泻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了。妈妈第一次看到宝宝吐奶时可能会很担心,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防止宝宝吐奶。1、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吐奶的机会。2、喂奶完毕一定要让宝宝打个嗝: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再把宝宝放到床上,这样就不容易吐奶了。六、新生儿儿打喷嚏:那是因为他的鼻孔里沾有灰尘,并和鼻腔里的黏液混在一起形成小块。这些异物可以刺激上呼吸道神经,产生痒感,从而引起打喷嚏。通过打喷嚏,可将鼻孔中的异物排出,这对健康是有益的如果婴儿只打喷嚏,没流鼻涕,就不是感冒。七、脐部特点及护理:分娩断脐后,脐带残端逐渐干枯变细变黑。一般出生后3~7天内,在脐部皮肤与脐带交界的地方脱落。脐带脱落以后头1~2天内,脐窝可以稍有潮湿,但其周围的皮肤正常。护理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脐带脱落前护理(1)干燥与清洁:这是新生宝宝的脐带能尽快脱落的重要环节。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季,也要保证新生宝宝脐部的干燥,如果宝宝出汗或是洗澡后,都要用消毒的卫生棉球或纱布擦去上面的水分,特别应注意脐带的根部不能存水,并用75%的医用酒精对脐部进行消毒处理。(2)不要让尿布遮住脐带:如果宝宝使用的尿布过长遮住了脐带,那里势必造成一个湿热的环境,极易引起感染,并会将脐带脱落的时间延迟。(3)每日进行细致观察:观察宝宝的脐带有无出血、渗液、红肿等现象,观察宝宝的脐带的根部有无肉芽组织生成。2.脐带脱落后,脐窝内常常会有少量渗出液,此时可用75%的医用酒精擦拭脐窝;在脐带脱落、创口未愈之前,应避免爽身粉的局部刺激,否则,脐部在异物刺激下易发生慢性炎症,形成脐肉芽肿,常表现为一小的樱桃红色肿物,表面有分泌物,经久不愈;如果脐窝有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有红、肿、热时,常常提示脐部有感染,最好立即去医院请医生诊治。有些宝宝,尤其是未足月的早产儿,脐带脱落后,在肚脐处会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圆形肿块,尤其在宝宝哭闹、咳嗽、排便时明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脐疝”,在6个月以以的宝宝是比较常见的。一般不用特别处理,大部分脐疝都能自行愈合。八、皮肤特点及护理:新生宝宝的皮肤十分娇嫩,角质层又很薄,皮下毛细血管特别丰富,而防御功能却很差,新生宝宝皮肤易受汗液、大小便、灰尘、奶汁的刺激而发生炎症,一旦皮肤破损,细菌便会乘机而入,导致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新生宝宝的皮肤必须保证清洁,其最好的办法就是洗澡。宝宝用的毛巾、衬衣、尿布、盖被等,最好用细软的棉布制作,并保持清洁,以免损伤和污染皮肤。九、做好新生宝宝的眼、耳、鼻的护理:新生宝宝的眼部一定要保持清洁,每次洗澡、洗脸时要先将眼睛部位擦洗干净,平时也应注意及时将眼睛内的分泌物擦去。如果发现有睫毛倒向眼内,要用消过毒的手将眼皮轻轻拨开,使睫毛离开眼球即可。新生宝宝的耳道内会有污垢,主要是乳汁或眼泪流进所致,出现这种情况可把卫生棉签轻轻探进宝宝的耳内,然后慢慢旋转。这种方法一般能将污垢粘出来,但要注意不能将卫生棉签探入新生宝宝耳朵的深部,而且要将宝宝的头固定好。新生宝宝常用鼻子呼吸,鼻腔一旦被堵就会影响呼吸,所以爸爸、妈妈要经常为宝宝取出鼻垢和清洗鼻涕。也可以轻微刺激宝宝,让其打喷嚏将鼻腔分泌物喷出来。十、做好新生宝宝的臀部护理:1、首先要注意选用细软、吸水性强的纯棉布,最好用白色或浅色的旧床单、被里或棉毛衫裤来制作尿布,但必须消毒好或洗净后在阳光下暴晒。2、尿布要勤换洗。宝宝尿湿后要尽快更换干净的尿布,换下的尿布要放在固定的盆或桶里,用中性洗涤液清洗干净,并用开水烫或煮一下,在阳光下晒干再用。3、宝宝大便后,最好用温水洗净屁股,尤其是腹泻的宝宝就更应注意,保持小屁股的干爽。4、最好不要用塑料布等不透气的材料包在尿布外面,以利湿热散发,减少对皮肤的刺激。5、不能用卫生纸垫尿布,卫生纸中可能存留化学物质,长时间用卫生纸垫尿布,接触宝宝皮肤,就会导致宝宝皮肤病,在肛门周围以及外阴局部会发生皮肤鲜红,甚至糜烂,整日哭闹不安。因此,不能用卫生纸垫尿布。十一、新生儿的体温特点及护理: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皮下脂肪层较薄,对外界温度变化比较敏感。既可能因过冷造成体温过低,也可能因环境温度太高而引起体温升高。体温过低可以使新生儿出现硬肿症、肺出血等疾病,过度保暖使环境温度升高,新生儿会发生高热(体温可达40度),大量出汗使身体内液体大量丢失,会出现脱水、酸中毒、缺氧、脑水肿等一系列表现。家长可根据室温、孩子的状态等判断保暖是否恰当。1、室温适宜。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2~24℃,通风要良好。2、衣被不宜太厚。原则上以新生儿面色正常、四肢温度且全身无汗为宜;如果新生儿脸上有汗、体温超过37.5度(无疾病时)且有不安、烦躁等异常,表示保暖过度,应减少衣被或松开包裹;新生儿手脚发冷、体温在36度以下时表示保暖不足,应适当增加室温,加衣被或采取其他取暖措施。十二、预防新生儿感染:由于新生儿免疫机能不健全,抵抗力低,细菌很容易从皮肤、粘膜、脐带残端、呼吸道、消化道等处,侵入新生儿体内而致感染。而且感染后常扩散蔓延而发生败血症等,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预防新生儿感染是很重要的。在护理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1、新生儿居室必须有充足的阳光,容易通风,空气要新鲜,要温暖舒适。打扫房间时,最好先洒水或用湿拖而擦地,以免尘土飞扬。2、应尽量让亲戚、朋友少来探望新生儿,特别是患有感冒或各种传染病的人,更不应接触新生儿。3、奶瓶、奶嘴及装奶的用具要每日消毒,使用后开水清洗,奶嘴不要用手抓摸,吃剩的奶最好不要再给新生儿吃,必要时也应再次煮沸。4、妈妈及其他接触新生儿的人一定要保持手部洁净,接触新生儿前及换尿布后,必须用肥皂及清水洗手。千万不要在接触自己的鼻孔、口腔或面部后就用手去摸新生儿,因这些部位都有细菌,这样做会把病菌带给宝宝。5、要避免面对新生儿谈笑、咳嗽,更不要去亲吻宝宝的面颊部,以防造成感染。6、给新生儿换尿布、穿衣服、洗澡时,均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7、新生儿期应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
每年夏季来临时,很多宝爸宝妈们都会发现不知道为什么宝宝突然之间就发热了,面对反反复复的发热,跑到医院检查才知道宝宝嘴巴里面长疱疱了。此时,好多爸妈们都懵了,宝宝这是怎么啦,他得的究竟是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峡炎呢?其实,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手足口病成人感染少见,5岁以下婴幼儿普遍多发,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患手足口病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大。它的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所以很多接触过手足口病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才会发病。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以发热、皮疹或疱疹为特征,出疹常见于手、足、口腔等部位。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轻症者感染后一般7-10天内痊愈。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重症症状,多由EV71感染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而疱疹性咽峡炎也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多见于婴幼儿,潜伏期为2~4天。一般以发热为主,且体温多在38℃以上,部分患儿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腹痛等。多在起病2日内口腔粘膜出现散在针尖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但不累及牙龈及颊粘膜,2-3日后疱疹破溃变为黄色溃疡。疱疹性咽峡炎除了口腔,其他部位不出疱疹。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迟至2周者,很少有并发症。但需要警惕的是,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属于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只需对症治疗。主要是多休息,多喝水,饮食清淡无刺激性,同时可以使用一些清热解毒毒的中成药及补充适量的维生素B和C。
我们儿科医生经常会接诊到误服药物、毒物的宝宝,误服的东西五花八门,如降压药、抗精神病药、维生素AD滴剂、灭鼠药、灭蚊水、汽油等等。那么,当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误服了这些药物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减少吸收,加快排出,及时解毒,对症治疗。 首先,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指责、打骂孩子。早期观察并及早发现孩子吃错药的反常行为,如孩子误服镇静药或含有镇静剂的降压药,孩子会表现出精神差,昏睡难以叫醒,此时,家长要马上检查家中的药物是否被孩子动过,是否有减少。 然后,家长要及早弄清孩子误服了什么药物,服药时间大约有多久和误服的量有多少,这是极为关键的。准确及时掌握情况,才能作出准确的治疗方案或找出精准的解毒药。如果误服的是一般性药物且剂量较少,如毒副作用比较小的普通中成药或维生素等,可让孩子多饮凉开水,使药物稀释并及时从大小便中排出。如果吃下的药物剂量比较大,而且具有毒性或副作用大(如降压药、安眠药等),应及时送往医院催吐、洗胃等治疗。如果误服的是腐蚀性较强药物,在送院过程中,可由有医疗常识的人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误服强碱药物,应立即服用酸性食物中和,如食醋、柠檬汁等;如果误服强酸,应使用肥皂水、生蛋清,保护胃黏膜;误服碘酒等,则应饮用米汤、面汤等含淀粉的液体。 最后,记得将错吃的药物或药瓶带上,让医生了解情况,及时采取解毒措施。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一周内的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为多种疾病的主要表现。胆红素明显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该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家长们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生儿黄疸呢? 一、如何判断自己宝宝得了黄疸? 首先,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染;躯干部用手指将皮肤按压后抬起,观察皮肤黄染的情况,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染;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现黄染,即为重度黄染,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如果不知如何看,可以按压身体任何部位,只要按压的皮肤处呈现白色就没有关系,是黄色就要注意了。但新生宝宝往往终日与母亲留在黑暗的室内,因此家人往往难以发现新生儿黄疸。 二、如何区分生理与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1)黄疸往往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5~7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 (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mg/gL,早产儿不超过15 mg/gL。(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产儿可延长到第3-4周内消退。(4)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2、新生儿黄疸如果有以下特点之一,则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过早:足月儿在生后24小时以内,早产儿在48小时以内出现黄疸。 (2)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超过205.2~256.5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3)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以上,早产儿超过4周)。(4)黄疸消退后又出现。(5)黄疸伴有其它临床症状,或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26μmol/L(1.5mg/dl)。 三、黄疸会不会对宝宝健康有什么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黄疸是不用担心的。但是,如果宝宝的胆红素水平太高,可能会对宝宝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伤害。极少数发生黄疸的新生儿在黄疸较重时会发展成核黄疸(也叫胆红素脑病)的疾病,这种病会导致宝宝耳聋,发育迟缓或出现一种脑性瘫痪,严重时甚至死亡。如黄疸的宝宝出现嗜睡、喂养困难、吮吸无力、肌张力减低、抽搐等症状,应高度怀疑出现核黄疸,应及时治疗。 四、常见新生儿黄疸护理的误区: 1、黄疸自己会消退。很多家长常常认为新生宝宝都会有黄疸,而且是不用治疗都可以自行消退的。这种想法明显是错误的,虽然大多数宝宝的黄疸不需要治疗,在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但如果宝宝患的是病理性黄疸,那么因家长的不重视,往往会造成黄疸加重,甚至导致永久性的伤害。 2、多喂水和葡萄糖水、多排尿可以退黄。喂水和葡萄糖是不推荐的,因为胆红素在体内主要是通过大便排出,通过小便排出非常少。所以多排尿可以退黄并不科学。对于肚量有限的小宝宝来说多喝白开水和葡萄糖水会胀肚子,导致吃奶量减少,使胆红素通过大便排出减少,反而不利于黄疸消退。 3、都是母乳惹的祸。许多人会认为喂母乳与黄疸有关,但专家认为要把其他造成黄疸原因都排除,才能说是因为母乳造成黄疸。由于前一周的黄疸,有可能是因为喂食不足所导致脱水,这时如果指数小于20mg/dL就没有问题,至今还没有因母乳性黄疸产生脑病变报告的文献,所以一般不用终止母乳喂食。但如果指数超过20mg/dL,可以暂时停止喂母乳,用宝宝奶粉辅助。如果在48小时之内黄疸改善再重新喂食母乳,胆红素可能会稍微回升2-4mg/dL,对宝宝不会有影响。母乳所产生的黄疸,大约会在1-3个月内完全消失。 4、晒太阳可以退黄。太阳光直接照射能够帮助退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日光中蓝色波长光量有限,而且在家中很难做到裸露大面积皮肤接受日光的地方,就算能做到也容易造成紫外线灼伤和受凉感冒。所以我们不建议单纯依靠晒太阳来退黄。
众所周知,小儿好动乃天性,而且不懂得什么是危险,所以家长们只要稍为不注意,宝宝可能就会出现大问题了。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少家长过来咨询:医生,我家宝宝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来了,摔到头部了,不知道有没有什么事?是不是要做头部CT检查一下呀?其实儿童头部外伤比较常见,其中最危险的就是颅内出血了。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差错,宝宝头部受伤后,家长要留意孩子的状况,并作一些简单的检查和观察。 一、小孩头部受伤后,用手仔细检查孩子的头部,一般头皮隆起的包块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用手摸清头骨是否有凹陷。如果有则表示颅骨受外力冲撞而破裂或下陷,有可能会损伤脑膜或脑实质,要及时送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二、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出现与平时不同的变化,例如呆滞、不愿动、凝视、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冷漠、抽搐等,则可能有脑实质性损伤。 三、注意观察孩子的四肢活动是否对称,如果发现孩子的一侧肢体僵硬或活动不灵,有可能仅仅是肢体损伤,但也有可能是头颅外伤的严重表现,所以应将孩子及时送医院进一步检查。 四、头部外伤后小孩出现呕吐,尤其是喷射样呕吐,是一个非常危险信号,可能是颅内出血了,从而引起颅内高压所致,须立即送院检查。否则,小孩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昏迷,并有生命危险。 五、孩子头部着地或被硬物碰撞头颅后,即使当时没有任何症状,也应让他安静休息,并多留心观察。观察期最少需要24小时,48小时则更为安全。
在门诊经常看到很多宝妈带宝宝来看病,都是说:哎呀,我家宝宝好几天没有便便了,都快急死我了。一问,其实宝宝就是几天没有解大便,其他什么事也没有。而很多宝妈因为害怕都会给宝宝用上开塞露,但其实这样子对宝宝是不好的。那么宝宝究竟是不是便秘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便秘。便秘不但是指排便次数减少,同时排便困难、大便干结,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干结的大便会擦伤肠粘膜,在大便外粘有血丝,排便时造成肛门损伤,也会有血丝附在大便表面。如果宝宝拉便便时比较费劲,有时候能把脸憋红,或者边拉边哭闹,拉出来的便便又干又硬,表面带血,擦屁股的纸巾上也有血,看到肛门周围有小裂口,那基本考虑便秘了。如果宝宝几天没有拉便便,但精神好,食量正常,肚子不胀,不呕吐,排便时也不费劲,没有痛苦表情,拉出来的便便很软,无硬块,排便量多少不等,那就不是便秘,而是民间所说的攒肚子了。所以说,排便间隔不是判断宝宝便秘的唯一指征。那么,攒肚又是什么呢?攒肚是指宝宝拉便便规律的改变。出现攒肚子的宝宝多为母乳喂养儿,大多发生在满月以后,大部分发生在宝宝1~6个月,宝宝2~3天或4~5天或更长时间不排大便但也无痛苦表现,待到排便仍为正常的黄色软便,无硬结,量也不是特别多,这种现象称为攒肚。宝宝满月后,肠道里消化酶增多,消化能力逐渐提高,肠蠕动增加,母乳消化、吸收得更好,所以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反射,从而导致宝宝排便间隔长。但每个宝宝的发育都不一样,故攒肚的时间也会因人而异。当宝宝开始添加辅食后,食物的种类和性状更加复杂,胃肠道蠕动加快,攒肚的情况会慢慢改变。所以宝妈们不需要过于担心。很多宝妈会问:攒肚需要治疗吗?攒肚其实是宝宝肠道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不需要特别治疗。如果宝妈想帮忙攒肚宝宝加快排便,可以每天坚持为宝宝做腹部按摩:用手掌轻轻抚摩宝宝的腹部,以肚脐为中心,由左向右旋转按摩10次,休息5分钟,再按摩10次,反复进行3-4回;宝宝取仰卧,抓住宝宝双腿做屈伸运动,即伸一下屈一下,共10次,然后单腿屈伸10次。这样会刺激宝宝的肠道蠕动,有利于大便排出。但按摩时要注意宝宝的保暖。本文系莫坤梅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为5—9月。手足口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进入4月后,来就诊的手足口病的患儿人数急剧上增,那么家长和孩子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呢?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而在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就能大大减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1、 和孩子共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2、 喝开水,不喝生水,不食生冷食物及变质食物,剩菜剩饭要冷藏,加热后才食用,并且要做到饮食均匀,不偏食不挑食,增强自身的免疫力。3、 要让孩子保持他原有的生活规律,不要过劳,不要太晚睡,活动量跟平常差不多,不要过于劳累,这种孩子免疫力不会发生大的波动,就不容易生病。4、 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注意家庭室内外的卫生情况,家人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5、 不要带孩子到人员比较杂的公共场所或者是不通风的地方,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或出疹性疾病的患儿接触,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户外活动阳光充足的地方是完全可以去的,手足口病毒害怕高温和紫外线,如果每天能进行30分钟日光浴(也就是晒太阳),也能有效杀灭病毒。6、 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起,尤其避免孩子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7、 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或出疹等症状,应尽早带至医院就诊,配合医生的诊治。总结以上几点,就是: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洗净手、晒衣被。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而且可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预防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如果能做到以上这几点,那么就能大大减低手足口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了。
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其实我们的手上有很多看不到的脏东西,例如:细菌、病毒,如果我们没有洗干净手,这些脏东西就很容易通过我们的手经过我们的口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面,引起我们出现发烧、咳嗽、拉肚子、肚子疼等不舒服。那么,我们应该要怎么样洗手才洗干净呢?在洗手前,我们要把戒指手表等取下来,因为这些饰品里面也会藏了很多脏东西。首先,我们先来洗干净我们的手掌,让流动的自来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并拢手指,掌心相对互相搓洗;接着,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背上,手心对手背沿指缝互相搓洗,两手交换搓洗;第三,两掌心相对,张开手指,双手交叉沿指缝互相搓洗;第四,两手呈半握拳状互握,来回搓洗指背;第五,一只手握另一手的大拇指旋转搓洗,双手交换搓洗;第六,把指尖合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洗,两手交换进行搓洗;最后,搓洗两手手腕、手臂,然后用干净的纸或手巾擦干双手。如果你是按照上面的方法洗手,那么,恭喜你,你洗手洗对了,既远离了细菌、病毒,得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又大大减少了。今天,你洗手了吗?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医生常遇到一些低体温的患儿。那都是因为小儿发热,家长认为发热会烧坏孩子的大脑,就自行予药物给孩子退热,甚至是两三种功效相似的药物同时使用,家长自认为给药多了,热就退得快,小儿就治愈快。谁知退热药用多了,孩子的体温在短期内突然下降,出现虚脱的现象,造成体温不升。现在,总结一下家长在患儿发热处理时经常出现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认为把小儿裹得严严实实,可以把汗捂出来而退热。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所以建议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误区二:不正确使用退热药。家长看到小孩发热,恨不得用退热药马上给孩子快速退热,甚至多种退热药同时使用,这种不当行为可引起小儿体温急剧下降,出现虚脱等不良反应,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而且部分家长都是未用体温计为孩子测量体温,而是用手直接接触孩子的身体,认为发烫,就直观地认为孩子发热了,从而盲目地自行使用退热药物治疗,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建议当孩子发热,体温低于38.5℃时,多喝开水,或者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的方法,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误区三:发热时不愿接受血常规化验。原因各异: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受疼;有的家长认为只要来医院,医生就会叫做检查,怕多花钱;更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发热白细胞肯定会升高。但家长不知道的是,因为没有血常规结果,很多医生经常是抗病毒、抗生素联合使用,因为不能判断病毒还是细菌感染。 误区四:主动要求静脉输液。输液肯定比口服药治疗效果好,中国人很多人都存在着这种心理。其实,有部分发热小儿是不需要输液的。因为有些疾病是有自限性,或大部分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是没有特效性抗病毒药物。而且疾病痊愈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只要积极退热、避免发生惊厥、心肌炎等并发症,预后一般较好,相反过多的输液只会增加孩子痛苦。 误区五:发热即用抗生素。现在很多家庭都备有常用药物,当孩子发热时,很多家长认为发热即是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往往自行予抗生素口服治疗。但却不知许多发热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而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 误区六:退烧后不用继续治疗。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孩子发热不退,家长过于焦急和忧虑,甚至向医生施予压力,导致部分医生过度治疗。但孩子体温正常后,家长就认为孩子正常了,中止治疗或急于出院。家长不知道的是,孩子体温正常了,但不等于疾病治愈,它可能只是预示疾病有所好转,但造成感染的病毒或细菌此时不一定被彻底消灭。所谓治病不但要治标,还要治本,所以用药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完全治愈。所以退热后不要立刻停药,尽可能按疗程服用药物。 当你从上面的误区走出来后,那么,当你的孩子发热时,你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要明白,发热是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而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但小儿发热的病因复杂,有时缺乏特异性的症状,使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当孩子发热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或到医院就诊,从而使孩子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