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天看地:望天时头后仰到极限,看地时下颌尽力贴近胸部,重复10次。2.左右旋转,头向左或向右缓慢地旋转,看肩背到最大限度(用力不要过猛)。连续10次。3.左右侧屈:应向左到右缓慢侧屈,耳朵靠近肩膀,身体肩膀保持不动,左右重复10次。4.用头从右向左做画圈动用,每一个方向动作做到极限,尽量把颈部肌肉拉直,左右重复10次。
1、睡觉时不可俯着睡,枕头不可以过高、过硬或过平。 2、避免和减少急性损伤,如避免抬重物、不要紧急刹车等。3、防风寒、潮湿,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受风寒吹袭。风寒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降低,有碍组织的代谢和废物清除,潮湿阻碍皮肤蒸发。4、积极治疗局部感染和其他疾病。5、改正不良姿势,减少劳损,每低头或仰头1—2小时,需要做颈部活动,以减轻肌肉紧张度。预防颈椎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头苦干时,也可间断地做运动。
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来治疗严重膝关节病,这种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目前在美国,每年大概有80万例病人接受这种手术。传统的换膝手术,膝前皮肤的手术刀口长度大约需要15~20厘米。最近几年,美国骨科医生发明一种新的手术技术,称为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采用微创技术的皮肤切口长度要缩短大约40%左右,这意味着手术对周围软组织造成的损伤可能相对较小。换句话说,手术创伤小,病人术中出血少,术后康复会较快,可缩短住院时间,也使切口变得美观许多。换关节手术很重要的一点是人工关节放到体内的位置必须十分精确,这样术后才能减轻疼痛、人工关节活动良好并且也经久耐用。小切口的缺陷是会影响手术医生的视野,影响假体安放位置的准确性。也有些医生认为,这种技术与标准手术方法相比并没有太明显的优势。目前大家还不是很清楚这种新的技术是否会影响关节长远的功能和假体的使用寿命。无论如何,与人工关节的长远功能相比,切口稍微长出几公分,住院时间多出几天,远远算不了什么。单纯追求切口长短而不考虑人工关节安放位置的准确性以及它的长远效果,绝对不是医生的考虑。小切口技术不适用于超重、严重关节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的病人。微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今后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保证假体安放位置的准确性。有专家认为结合计算机导航技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40岁)5.晨僵≤30min6.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注: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关节炎。髋关节骨关节炎诊断标准1.近1个月反复髋关节疼痛2.血细胞沉降率≤20mm/1h3.X线片示骨赘形成,髋臼缘增生4.X线片示髋关节间隙变窄注:满足诊断标准1+2+3条或1+3+4条,可诊断髋关节骨关节炎。
广东省中医院脊柱专科孔畅:骨质疏松从根本上非常难以控制,对于药物治疗的敏感性也因人而不同,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病情的发展,并不能控制骨质的进一步疏松,从你的治疗上可以分析,虽然你使用过抗骨质疏松的药物,但并一定规范及坚持,建议你可能选择以下方案:钙片的服用,密钙息可使用鼻喷剂(加强吸收),服用骨化三醇,每周服用一片福善美,同时要注意锻炼,作一些轻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等,要注意避免外伤,保暖,骨质疏松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坚持才有效果.
老年人退变性脊柱畸形的手术适应证有哪些?退变性脊柱畸形是由于椎间盘的退变,继发椎间隙的狭窄,不对称性狭窄并发生脊柱的侧弯或者侧向的滑移。主要问题包括两类,一是平衡的功能,可以发生向侧方的凸出,也可以发生向后方的凸出,腰椎前凸的消失,造成整个躯干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的丧失,从而导致其直立和站立发生困难。第二点,退变性脊柱侧弯由于椎体的侧向滑移,椎间盘的退变、膨出,骨性椎管结构关节突的肥大、韧带的肥厚,造成椎管的狭窄,造成神经的挤压,出现腰背部的疼痛和下肢的放射性的疼痛,造成典型的神经元性的间歇性跛行。两方面都可以引起患者功能的障碍,在临床治疗上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如果保守治疗没有效果,就要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是不是应该做手术?应该什么时候做手术?主要是根据几方面情况来判断:1. 绝对手术适应证:如果狭窄畸形进一步加重,会有严重的功能障碍,比如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的大小便的不畅,或者下肢肌肉无力萎缩,这种情况不适合保守治疗,需要手术。2. 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能久坐,不能长时间站立,行走受到制约。生活质量发生很大的变化,躯干向前倾斜,直立不行,身体向前移,这就是矢状面的平衡失调。站立时疼痛加剧,腰部支撑的困难,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们强烈的建议患者做手术。如果症状比较轻微,通过腰部支具的保护、康复、日常的保养,注意肌肉的锻炼,外部支具的调整,避免不协调的运动,避免腰部症状的加重,如果这样能维持一个较好的状态,保守治疗也是可以的。所以决定是否手术有两方面,一是整体病理损害的程度、症状的程度,二是本人对生活的要求。患者通常会有的问题:「如果我不做手术症状会不会越来越重? 不做会不会瘫痪?」从临床的自然演变来讲,非常迅速的进展,或者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并不多见,并不是必然结果。通过有效的康复,相当一部分病人可以恢复到不错的状态。对这个问题,患者如果有了充分的了解,根据病程的严重程度,生活质量影响情况而做出比较好的选择,而不是由于恐惧处在很大的压力情况下,无所适从。老年人如何控制手术的风险?随着技术提高、手术器械的改进,手术方法的改进,对于腰椎管狭窄、退变性侧凸或者侧后凸畸形的老年患者,在外科手术治疗方面来讲总体还是很安全的,90%~95% 的患者效果较为理想。但是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如伤口感染、神经牵拉、麻痹,手术血肿等,以上大部分较为轻微,通过调理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人们担心的神经损害并发症发生率,在规范培训和技术成熟的医院还是很低的,因此总体是安全的。对于老年患者来讲,更多的顾虑是全身并发症,特别是合并有糖尿病、心脏病、或肺功能欠佳、血管硬化的患者,这时发生血栓的几率增加。这些合并症会使患者手术之后更易继发其他全身的并发症,引起伤口感染的增加,动脉、静脉血栓的形成,血栓发生,甚至脑血管意外。根据调查,年龄一般超过 65 岁的患者发生全身并发症的比例比年轻人高。若患者基础情况较差,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欠佳,肾脏功能,心功能不好,本身情况不好,做手术产生风险的几率提升。所以,需要确保在严密监测下进行手术,如果一旦发生危险能够及时的处理。同时,术前给予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主要表现为颈、背、腰、骶、肩等脊柱的疼痛,或者下肢大关节、足跟的疼痛或肿痛。可以隐匿起病,甚至病人不能确定具体的起病时间。也可以是急性起病,突然出现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这类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夜间疼痛加重,晨起时症状更加明显,休息不能缓解症状,活动后感到轻松,症状减轻,医学上将此称为“晨僵现象”。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很容易误诊,因为许多病人早期不是表现在脊柱的疼痛,不少是以下肢大关节肿痛为首发表现,许多医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特征,导致误诊。 许多医生给病人照片(X线,CT或MRI)是哪里痛就照哪里,腰痛照腰,颈痛照颈。结果照片报告腰椎或颈椎的骨质增生,就以此为诊断。骶髂关节MRI检查可以早期的确诊。 其实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有意义的是骶髂关节的照片,但是以骶髂关节疼痛为突出表现者不多。这是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很容易误诊的原因。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误区 误区1 不少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在病情发作时,到医院去静脉点滴青霉素(其中加地塞米松),以缓解疼痛症状,这是错误的疗法。因为青霉素对强直性脊柱炎是没有效的,而其中缓解疼痛症状的是地塞米松的效果。作为激素,地塞米松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非常有害的。 误区2 到香港或澳门的药店去购买治疗风湿病的“特效药”。这些药的组成是激素、消炎痛和维生素,如果在大陆的药店购买,每片药所含成分是“激素1分钱+消炎痛2分钱+维生素2分钱”,但“非法地”将几个药混在一起,就要好几百块港币1瓶。比较著名的一个就是“强骨力”。 这些药多印有“美国制造”或“德国制造”的字样,但在美国和德国的药房里并没有这些治疗风湿病的“特效药”的,只有在亚洲的华人社区里可以买得到。 这些药虽然止痛消肿作用强,但不能控制病情,长期使用副作用大。一方面是激素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是消炎痛对胃的刺激和肾脏的副作用。 误区3 听信广告,误入江湖游医的圈套,不但钱财被骗,还延误病情。另一种则是口服含有激素或其他西药的所谓“中成药”,这类药多是打着“秘方”或“专利性科研成果”的幌子,以不便公开配方为借口,做成医院自制的“中成药”,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其中不含西药,没有副作用。 不但要止痛,更需要缓解病情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个致残性的疾病。因此,其治疗不但需要止痛,更重要的是要控制病情,改善和恢复脊柱关节的功能,阻止病情发展至关节功能障碍,防止步入残废。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强直性脊柱炎被称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央型”,因为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同是慢性致残性的疾病; 夜间疼痛更明显; 早晨起床时僵硬疼痛更明显,而活动后减轻; 激素和消炎止痛药对缓解症状有特效。 而区别只在于: 强直性脊柱炎以脊柱和大关节为主; 类风湿关节炎则以外周的大小关节为主。 所以强直性脊柱炎为“中央型”,类风湿关节炎为“周围型”。后来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发现这两个病的易感基因不同,病理基础也不同,实际上是两个病,而不是一个病的两个类型。 但是,强直性脊柱炎在治疗上与类风湿关节炎有一些相似之处。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爱若华、火把花根片、雷公藤等,对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都有效;而羟氯喹只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效,而对强直性脊柱炎无效;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常被用于重型且顽固的类风湿关节炎,但较少用于强直性脊柱炎。 无论如何,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治疗,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缓解病情的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科学用药可以获得最大的疗效和最低的副作用,而盲目用药是危险的。 三分靠医生,七分靠自己 如果你不幸患了强直性脊柱炎,首先要有降伏病魔的信心。既要有长期与之共存的心理准备,又要防止被其摧毁。一方面需要寻求风湿免疫科医生,进行控制病情的治疗,不要只满足于消炎止痛;另一方面注意自身的保健和功能的锻炼,防止脊柱和关节变形和强直。自身保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睡眠的姿势平直,防止脊柱侧弯,床垫硬实和低枕,以防止驼背; 工作时要经常变换体位,例如用电脑的时间不要持续太长,每1~2个小时要起来活动一会,特别是颈椎的活动; 长途驾车者要休息,下车活动腰部,做做舒展运动; 平时要多活动,不要老是躺在床上,多活动腰椎和颈椎,多做扩胸运动,多做髋关节的伸屈运动。如果坚持早晚(睡觉前后)各做一次广播体操,肯定有好处; 生活中注意避免或及时治疗各种感染,尤其是肠道感染、尿道感染和咽喉感染,这些感染均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1,经保守治疗3周至3个月时间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 2,首次发作疼痛严重,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动和入眠者。 3,单根或多根神经受压,麻痹表现。 4,中年患者,病程长,症状反复,严重患者生活和工作。 5,合并有椎管狭窄,椎体滑脱,椎体不稳者。 6,病史不典型,但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明显,严重压迫神经根。 本文系翁茂鉴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原载于《中华医学杂志》2014年第35期近年来,国内外腰椎学术会议针对腰椎管狭窄症手术适应证、方式及疗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及探讨,形成了一些初步的临床指导意见。其中,北美脊柱协会于2011年制定的腰椎管狭窄症诊治指南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在国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COA)、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北京学术年会( BOA)等会议针对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亦达成了部分专家共识,但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现通过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合作,形成了本腰椎管狭窄症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在此与广大同道分享。一、定义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腰椎椎管或椎间孔狭窄,进而引起腰椎神经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出现以臀部或下肢疼痛、神经源性跛行、伴或不伴腰痛症状的一组综合征。二、症状早在1954年就有学者指出,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体征,目前对于该症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认为除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外,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特殊体位下的神经源性跛行症状,部分患者上述症状可于前倾、前屈、蹲位缓解,过伸位加重。患者可伴有腰背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多以固定的脊神经分布区为主,可伴有感觉异常,如麻木、酸胀、针刺感、肢体发凉等。部分狭窄较重的患者可出现二便异常或障碍,较少发展为失禁表现。可出现足部背伸无力或不能,也可有足趾无力表现。三、体征症状多、体征少,是该病的典型特点。患者骨科专科查体往往无明确的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可出现腰部过伸试验阳性。有些学者尝试让患者在走步机上进行步行耐量试验,以此判断相对狭窄程度。部分患者可出现肌力、腱反射、感觉异常。四、影像学X线可见腰椎前凸减小,可合并侧弯或滑脱,椎间隙塌陷,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CT、MRI和腰椎管造影是重要的诊断工具。CT及MRI上可见黄韧带、关节突增生,病变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病变椎间盘突出压迫同节段硬膜囊、单侧或双侧神经根。MRI上还可见腰椎曲度改变,病变椎间盘信号减低,退变节段上、下终板信号改变。对于CT和MRI上未见明显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的,可考虑行腰椎管造影,阳性者可见硬膜囊或神经根袖造影剂充盈缺损或欠佳,尤其在动力位造影时,可显示不同体位下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情况。五、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症状及影像学特征,一般症状重,体征轻。诊断时需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征综合考虑,并除外其他疾病,如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肿瘤等。六、治疗1.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病初期患者卧床休息多可获得较好疗效;指导患者避免久坐、弯腰、负重等,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避免受凉,适度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症状并延缓退变病程;积极进行腰背部肌肉锻炼;适度牵引往往对发病初期、退变尚不严重的病例有较好的疗效,有学者认为按摩、针灸、电疗、热疗等治疗均存在较为肯定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尚不明确;腰围或支具治疗,可增加腰椎稳定性,改善腰椎矢状位及冠状位平衡,早期疗效肯定,注意同时配合腰背部肌肉锻炼,避免长期佩戴而引起的腰背肌肉无力;对于症状明显患者,可予以NSAIDS类药物、神经营养及促进修复类药物、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治疗。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应证如下:下肢疼痛,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存在客观神经损害体征,如下肢感觉减退、下肢肌肉萎缩、下肢肌力下降;典型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症状,行走距离<500 m,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症状持续存在且保守治疗3个月不好转,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手术原则:(l)个性化原则:主要针对责任节段及不同的腰椎管狭窄类型,结合身体状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2)减压原则:充分减压,切除全部致压物(增生的骨质、黄韧带、椎间盘、小关节),恢复神经根游离度。(3)安全性原则:优化减压顺序(相对压迫较轻处开始,多为中线逐渐向两侧的椎板、黄韧带、小关节进行减压),术中注意精细操作,必要时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4)生物力学原则:有限减压、尽量保留脊柱中、后柱结构,避免过多的去除关节突关节,若减压造成腰椎节段性不稳需同时进行融合内固定治疗。(5)微创化原则:尽可能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软组织牵拉、损伤,减小手术切口。(6)控制社会成本:严格按照阶梯化治疗理念规范治疗策略,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开支。七、康复及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及术后恢复情况,尽早在医护人员辅导下下地活动并指导进行功能锻炼。于术后1、3、6个月及1年规律复查X线,必要时可行MRI检查。嘱患者加强腰背肌肉锻炼、避免久坐久站、弯腰负重。本共识专家组名单: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刘海鹰);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王波);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耕町);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仲强);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忠军);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郭昭庆);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齐强);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孙宇);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孙垂国);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少波);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淳德);北京市红十字朝阳医院(海涌);北京市红十字朝阳医院(臧磊);北京市红十字朝阳医院(杨晋才);北京市红十字朝阳医院(鲁世保);北京协和医院(沈建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洪毅);内蒙古医科大学二附院(霍洪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姜建元);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雷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少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刘祖德);解放军第三O六医院(马华松);北京武警总医院(彭宝淦);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钱邦平);卫生部北京医院(孙常太);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汤逊);空军总医院(伍骥);天津医院(夏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惠林);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袁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召民);吉林省中医院(冷向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龙厚清);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盛伟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吕国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宝戈);北京三O九医院(马远征);北京军区总医院(孙天胜);北京军区总医院(李放);安阳市中医院(高雁卿);安阳市中医院(王晓琼)
酗酒、醉酒引起身体不适,中医古来称“酒毒”。历代医家通过摸索,发现某些中药对缓解饮酒过度有效,但其机理尚待研究。兹录述于此,供参考。 一、枳(木具)子 能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等。《滇南本草》明确提出其“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世医得效方》拟枳木具子丸治“饮酒多发积”。此外,枳木具子也能解酒。 二、葛根花 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主治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脾胃论》有葛花解酲(酲:醉后神志不清)汤,《滇南本草》有葛花清热丸等,均疗醉酒为患。此外,葛根、葛谷(葛的种子)也有醒酒作用。 三、草果 具燥湿散寒、除痰截疟之功,因气芳香,有辟浊之性,《本草》引李杲云:“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四、高良姜 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之功。《本草从新》载本品“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 五、菊花 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药鉴》载其“……解醉汉昏迷,易醒,共干葛(宜葛花——笔者注)煎汤。” 六、竹茹 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功,对胃热或痰热所致的呕吐效果好。 《得配本草》云其“得鸡子,治饮酒头痛。”《药品化义》亦载其治“酒伤呕吐”。 七、白扁豆 能健脾、化湿、消暑。《本草图经》载其“主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 八、苦参 具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名医别录》载其“除伏热肠擗,止渴,醒酒……”《本草经疏》亦载苦参“消酒,除渴,明目,止纯血痢、疳痢极效。” 九、肉豆蔻 有温中行气,固肠止泻,消食之功。《日华子本草》载其“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得配本草》亦认为其“消宿食,解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