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维生素C可促进髓鞘再生】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对神经元功能至关重要。在一些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MS)中,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神经系统导致神经髓鞘的破坏和白质损伤,是仅次于创伤的中青年人致残原因,有着“死不了的癌症”之称。现有药物均为免疫抑制剂,只能缓解和减少复发,但对已经造成的神经损伤并无修复作用。发现能促进髓鞘再生和修复的药物作用靶点及小分子化合物是该类疾病研究的新方向。 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缠绕神经轴突形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人员近期建立了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向少突胶质细胞(OL)分化的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发现维生素C(Vc)可以有效促进OPC向OL的分化及成熟。在OPC与神经元共培养体系中,Vc也可有效促进髓鞘的包裹。更有意思的是,在药物诱导的小鼠脱髓鞘动物模型中,Vc可以加快OL的生成及髓鞘的修复。机制研究显示,Vc主要在细胞内而不是细胞外起作用,且其促OPC向OL分化的作用与其抗氧化功能无关。 研究成果于2月9日发表于Glia。该研究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谢欣指导下完成,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谢欣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郭玉娥。 谢欣课题组一直从事GPCR及干细胞相关的研究,其前期研究发现Kappa阿片受体的激活有利于OL的分化及髓鞘的再生(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7:13594)。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科院干细胞先导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脑出血、脑梗塞,都属于脑血管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一种突发的脑部疾病,患者通常会四肢无力、头晕、恶心、突然昏迷甚至瘫痪。这个疾病作为中老年人健康的“杀手”,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健康和家人的幸福。 脑梗塞最初是在城市中流行起来的,在农村,我们似乎很少听说“脑梗塞”这个病,但是现在,脑梗塞似乎成为了最近三十年里农村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了。脑出血更是越来越年轻化,有人30多岁就发病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呢?请看接下来的详细解答。 一、什么是脑梗塞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脑梗塞。脑梗塞又叫做“缺血性中风”,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脑梗塞是指各种原因阻碍人脑供血,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以及一系列相应的神经损伤。 在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红蛋白脑梗塞类型有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梗塞等疾病。脑血栓是最常见的脑梗塞类型,约占脑梗塞总数的60%。我们通常所说的“脑梗塞”一般是指脑血栓形成。 而脑血栓又是什么呢?脑血栓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脑动脉狭窄、梗塞、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血流量减少,甚至供血中断,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和体征。 脑血栓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其中大部分患有动脉硬化。并可能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疾病,一般是由各种类型的脑动脉炎引起的。 脑血栓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动脉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粥样硬化。那么动脉硬化又是什么意思呢?动脉硬化会形成斑块,斑块导致血管腔变窄或形成血栓。随着血栓的扩大,管腔逐渐变窄并最终完全闭塞。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缺血缺氧的脑组织,会出现不同范围和严重程度的梗死。除此之外,当有的患者被细菌、病毒或螺旋体感染时,可能会发生动脉炎症,这种动脉炎也会使脑动脉管腔变窄或闭塞。 二、脑梗塞的症状 脑梗塞在生活中不算罕见,那么它常见的症状有哪些呢? 静息发作。许多患者在睡眠或平静时发作。此外,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能会感到头晕、头痛、麻木。 意识变化。大多数患者发病时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如果出现大面积脑梗塞或脑干梗塞,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 三联征。如果患者有颈内动脉疾病,则会出现对侧偏瘫、患侧单眼黑斑、患侧感觉障碍等“三联征”。除此之外,如果椎基底动脉出现血栓,患者可能会出现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构音障碍、交叉麻痹等症状。 三、农村脑梗塞患者增加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现在农村得脑梗塞的人越来越多了呢?专家认为,主要有以下的三点原因。 1.饮食的改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村朋友也过上了每天都有“大鱼大肉”的好日子。这些食物虽然美味,但含有大量的脂肪。这类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十分容易引起脑梗塞。 此外,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大家对食物的口味也更加挑剔,愿意吃一些口味重的食物,有时吃得太辣、太咸、太甜,这些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管堵塞,引起脑梗塞。 所以建议农村朋友平时的饮食保持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能软化血管、保持血液畅通的食物,如水果、粗粮等。不仅能降低脑梗塞的风险,还能提高我们身体的免疫力。 2.对基础疾病重视不够 第一个基础疾病是高血压。我国有2.45亿至2.7亿高血压患者,可以说是每五个人其中一位就患有高血压。如此庞大的高血压患者群体,造就了我国脑梗塞患者也很多。因为血压长期升高,如果不加以管理,或者管理不善,很容易引起脑梗塞。 另外,在我们中国人当中,有很多人除了高血压,还有叶酸缺乏的症状,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H型高血压,这种高血压进一步增加了我国脑梗塞患者的发病率。所以我们在降血压的同时,也有部分患者要注意检查同型半胱氨酸,看看要不要补充叶酸。 第二个基础疾病是房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许多人现在生活得很好,但他们对健康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比如,大家可能对心房颤动和房颤,也就是心律失常,往往不太重视。即使知道自己有心律失常的问题,也不会接受正式的抗凝治疗,更不会考虑做房颤射频消融术。 这种心律失常,如果患者已经很久没有控制过了,就很容易引起脑梗塞,尤其是不口服抗凝剂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说,心律失常最大的危害就是引起脑梗塞。所以,在农村,我们的患者朋友们,如果发现了房颤,一定要引起重视。无论是手术还是抗凝,都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 第三个基础疾病是斑块。我们农村的很多朋友,对于颈动脉斑块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正规的治疗。通常,有些人可能会体检发现颈动脉有斑块,但感觉这东西没有症状,也不明显,所以就忽视了它的存在。再加上平时饮食不当没有得到控制,导致了很多相对高危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如软斑块,这种斑块在脱落时很容易引起脑梗塞。 所以广大农村的朋友,如果发现颈动脉和斑块,一定要定期治疗。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平时注意体检,检查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3.缺乏运动 过去,农村生活设施、交通等都不如现在发达,人们下地种田或者出门,都会产生大量的运动。运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使血液循环顺畅,所以,以前很少有人患脑梗塞。现在,人们有了各种方便的人工智能,出门就有交通工具,比如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运动量减少了,各种疾病就都有可能发生。 适当的运动可以减少血管的氧化,由于经常运动,我们的血管保持弹性,可以预防脑梗塞的风险。当我们运动时,身体也会代谢体内多余的物质,以降低血管堵塞的风险。所以,不想被脑梗“送上门”,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还有一些因素也需要我们注意,比如说,过量喝酒、长期抽烟和肥胖,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脑梗塞的发生。 脑袋问题无小事,有相关问题,有任何脑部疾患,可以来院找我咨询。
脑溢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俗称脑出血。医学定义是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脑溢血起病急,发病后会出现血压明显升高、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和痫性发作等症状,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受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影响,临床症状轻重有所不同。 脑溢血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意学习脑溢血相关的健康和急救知识,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家庭,更要熟练掌握脑溢血的急救步骤,关键时刻,真的能救命! 一、什么人容易发生脑溢血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溢血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多发疾病。根据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每年因为脑溢血死亡的患者约占全部疾病死亡的20%左右。一般来说,脑溢血的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 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饮食睡眠不规律、不注重健康等多种因素影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富贵病”逐渐多发,脑溢血也逐步呈现年轻化趋势。 以下三类人群是脑溢血的高发人群。 1.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中老年人是脑溢血发生的主要人群,以50岁到70岁为主要发病年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心脑血管功能减退,且大部分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部分老年人动脉硬化严重,这些健康隐患提高了脑溢血发生的概率。 再加上有的老年人在生活中不注重健康养生,喜欢抽烟喝酒,更会加速脑溢血的发生。 (5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脑溢血高发人群) 2.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根据脑溢血的医学定义理解,我们一般认为脑溢血并不是特指某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共同导致的后果。由此可知,基础疾病对脑溢血的发生有极大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脑溢血。原因是患者长期受基础疾病影响,脑血管常发生病变,进而增加引起脑溢血的风险。 3.有既往中风病史的人群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也就是西医上常说的脑卒中。大脑血管产生的血栓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斑块,随血液流动堆积在大脑血管中,使大脑血管受阻,便引起中风的发生。 可以说,中风本身就说明大脑血管存在病变,因此,有以往中风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脑溢血。 除以上高发人群外,肥胖、吸烟、嗜酒,进食过咸和性情急躁的人群,脑溢血发病率也比没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更高。近几年,脑溢血的年轻病患者也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年轻人不注重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经常熬夜,有的甚至连续熬夜,导致突发脑溢血。 二、发生脑溢血的4个急救步骤 家里有老人、脑溢血高发人群或有既往病史的,一定要熟练掌握脑溢血的科学急救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还能为抢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家里一旦有人发生脑溢血,一定要做好以下4个能救命的急救步骤。 1. 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 脑溢血发生的最初五分钟,对于生命至关重要,被称为“黄金五分钟”。所以,一旦家里有人突发脑溢血,在保证不随意挪动患者的同时,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 (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抓住“黄金五分钟”) 拨打120急救电话时,一定要清楚准确地告知所在位置、病人情况等关键信息,为急救人员准确到达正确地点提供便捷,切忌慌乱中说错或者遗漏重要信息。 作为患者家属,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脑溢血这种突发疾病的危险性,在家里人发生脑溢血时,要尽量稳定情绪,冷静、科学地进行急救处置。等待救援期间,家属切莫盲目采取不恰当的处置方式,比如挪动患者、摇动头部、按人中穴等危险做法。 有效的家庭急救对缓解脑溢血症状、挽救患者生命有一定帮助,但鉴于脑溢血起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及时寻求专业救治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刻牢记,第一时间拨打120救援电话,尽最大可能缩短救援时间,及时进行专业治疗,是抢救脑溢血患者的关键首要环节! 2. 帮助患者顺畅呼吸 大多数患者在突发脑溢血时,会同时出现晕倒、昏迷、短暂丧失意识等症状,这种情况下,家属要帮助患者顺畅呼吸。如果患者佩戴牙套,应尽快取出,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或是口腔有异物堵塞的情况,要及时进行清理,避免发生误吸加重病情。 在确保不挪动患者的前提下,尽量帮助患者保持侧卧位。家属应一手轻扶患者额头,一手轻抬患者下巴,帮助患者将头部侧向一边。保持侧卧位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是急救步骤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帮助患者侧卧,一手轻扶患者额头,一手轻抬患者下巴,帮助患者将头部侧向一边。) 3. 稳定患者情况 发生脑溢血时,脑内血管扩张破裂引起出血,为缓解血管扩张程度,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家属可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 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法,家属可以将冷毛巾、冰水、冰袋等放置于患者头部,这样做可以使患者头部血管收缩,降低出血速度、减少出血量,同时减少后遗症发生。 等待救援时,家属应注意稳定患者情况,并随时评估患者意识情况。家属可以每三分钟对患者进行一次意识状态评估,测量血压心率,如果患者的血压不超过180mmHg,就耐心等待救援,如果患者血压超过180mmHg,家属可考虑帮助患者服用降压药。 (等待救援时,家属应注意稳定患者情况,并随时评估患者意识情况。) 4.患者窒息时要进行急救 如果患者病情稳定,家属可以耐心等待救援。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出现窒息、心跳骤停等紧急情况,家属应及时进行急救。常用的急救方法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外加体外心脏按压。 家属捏住患者鼻翼,用嘴巴紧紧包绕住患者嘴巴,连续吹气两次。紧接着立即进行体外心脏按压30次,按压频率每分钟80到100次。之后,每做30次心脏按压后,就连续吹气两次,反复交替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必备的家庭急救方法,做到有备无患。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不但可以为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还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以上4个脑溢血急救步骤,是经过医学论证的科学方法,家里有脑溢血高发人群及老人的,大家可以进行找机会进行一次实地演练,以确保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科学应对,有效处置。 三、如何预防脑溢血发生? 脑溢血发病前,约70%患者会出现早期信号。比如短暂性视力障碍、疲乏感强烈、眩晕、头痛、吞咽麻痹、嗜睡等。患者如果出现以上不适,即便不是很明显,也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做全身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同时,脑溢血高发人群应做到以下三点,积极预防脑溢血发生。 1.气温变化时要注意防寒保暖 气温忽冷忽热、变化不定是诱发脑溢血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冬季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寒冷的刺激会使血管猛然收缩、血压快速升高,对于原本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老人,更容易使原本脆弱的血管发生破裂,从而发生脑溢血。 所以,脑溢血高发人群要多关注气温变化,在冬天气温低时,注意防寒保暖,特别要注意头部的保暖。 2.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抵抗疾病发生有很大帮助。生活中,脑溢血高发人群应做到不吸烟、不过度饮酒,饮食清淡,少吃高脂高油高盐食品,多吃水果蔬菜,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情绪波动,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 身体情况较好的人群,可以根据自身身体情况,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比如散步、轻缓的健身操等。 3.预防基础疾病 到了一定年龄,特别是50岁以上的老人,要做到定期体检,及时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积极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常见基础疾病。对于已经患有以上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以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按时服药,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要养成定时监测血压、不随意增减降压药等习惯。 总结 脑溢血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突发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生活中,我们应以预防为主,在身体健康时就要做到勤锻炼、少烟酒、味清淡,及时改正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习惯,做到防患于未然。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是指在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干的椎动脉起始处的近心段有部分的或完全的闭塞性损害,由于虹吸作用,引起患侧椎动脉中的血流逆行,进入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远心端,导致椎-基动脉缺血性发作和患侧上肢缺血性的症候。可以有脑缺血或上肢缺血症状。当锁骨下动脉压力低于对侧压力10%时即可出现椎动脉逆流,此即锁骨下动脉-椎动脉盗血。严重时颈内动脉系统血液也可被“盗取”过来,出现大脑半球缺血症状。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常见的病因有: 1、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常常同时伴有其他血管的损害。 2、大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3、先天性畸形。 4、外伤、结核、转移性癌栓等。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SSS)的治疗: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微创介入手术和常规的外科手术。其中微创介入手术通过经皮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处,扩张球囊重建动脉管腔,并植入支架,目前已成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法。
导致年轻人高血压越来越多的原因很多,常见原因包括: 1.经常吃快餐等饮食方面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常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会经常吃快餐,而快餐,大多数都是重口味,高盐分、高脂肪,如果长期这样吃,势必容易导致钠摄入过多,进而诱发高血压。 2.久坐不动、体重增加 随着信息化、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互联网相关信息工作,即使是传统的工作,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年轻人久坐不动、缺少运动、体重增加的几率大增。而肥胖无疑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之一。 3.遗传因素 虽然高血压的原因有很多,但遗传因素不可否认,随着体检的常规化,很多年轻人比以前更能有机会发现自己的血压水平偏高,因此也导致年轻人发病率逐渐增加。 年轻人高血压与老年人有什么区别? 年轻人高血压一般难以发现,早期没什么症状,基本上都是体检或者偶然检测的时候发现的,而且年轻人忙于工作,对高血压也不够重视,生活方式不健康,即便是药物治疗也难以坚持。老年人高血压主要以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硬度增加以及容量负荷增加为主,而中青年的高血压动脉弹性一般正常,主要跟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有关。所以一般早期在血压升高的同时会伴有心率增快。而且随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会加快中青年高血压的发展,特别是有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所以在选择药物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的选药。 年轻人高血压选用哪些药物比较好?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降压治疗都离不开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而且越早控制越好。年轻人服药依从性差,很容易漏服,所以最好选用更符合他们病理生理机制的一日一次,作用持久的长效降压药物。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药物: (1)β受体阻滞剂 这类药物可以直接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可以减慢心率,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适合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明显激活(平静时心率>80次/分)或者合并有冠心病、心衰的患者。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这两类药物就是我们常说的普利类和沙坦类药物。他们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在降血压的同时可以保护心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特别对于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的患者,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具有潜在的致畸风险,打算怀孕或者孕妇最好不要选用,可以选用β受体阻滞剂的拉贝洛尔替代。 如果以上的药物控制不佳,可以增加剂量或者加用其他类型的降压药物。 结语 年轻人高血压不能忽视。改善生活方式和及时治疗才是维持健康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社会,很多人工作时间长,强度大,996,甚至007工作模式,这就导致精神紧张,经常熬夜,这是高血压越来越年轻化的一个诱因。因此,我们摒弃亚健康的生活状态,学会自我进行心理疏导与宣泄。日常工作及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闲暇时候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
一说到“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肾虚”。然而,中医大数据显示,中医方面甚至有“十人九脾虚”的说法。为什么中国人“脾虚”的这么多?普通人该如何给自己“长脾气”? 国人天生脾虚 脾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送营养的重要脏器。中国是农业大国,部分现代人经历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变,饮食过饱或经常吃煎烤油炸、辛辣甜腻、过咸过凉之品,增加了脾的负担,导致脾失运化,形成脾虚。另外,中国人肌肉力量较弱,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代人体力活动锐减,又从过劳变成过逸,用进废退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此外,现代人压力大,思虑过度则伤脾,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脾虚概率。 脾脏虚不虚,看嘴就知道 在中医理论中,脾开窍于口,所以脾脏虚不虚要多看看嘴。一般而言,脾气强则食欲旺盛,想吃东西。而脾虚则无味,还会出现口腻、口苦等现象。此外,如果口中出现异味,多为脾虚造成。平时,如果想要自测是否脾虚,可以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嘴唇——如果嘴边发黑,那就是典型的脾虚湿盛的表现。正常来讲,脾气充足的人唇色红润有光泽,弹性好,如果口唇淡白无光则表示脾虚气亏。另外,经常出现口角生疮、嘴巴干裂脱皮等,也是典型的脾虚湿阻的表现。 生活中,很多人对肾虚比较关注,对脾虚则了解甚少。其实,脾虚的后果或许更严重。中医认为,一旦体内的“脾气”不够,全身的循环、供给系统都会受到阻碍,从而出现缺乏活力、免疫力下降、容易腹泻、突发肥胖、手脚冰凉、脱发严重等健康问题。 不同年龄有不同表现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脾虚的常见表现也有所不同。 小孩出现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面色萎黄、便秘等症状时,多是脾气虚的表现。 中年人脾气虚的最常见表现是大肚腩。脾功能弱,就不能清理好身体的“垃圾”——湿气。一旦脾湿过重,无力将食物转化为营养,这些食物和“垃圾”就容易囤积为脂肪。 老年人脾虚的最明显表现是身上有“老人味”。“老人味”是形容一些老年人身上特有的异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老人味”都与脾虚有关。比如,脾胃衰老后,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饮食积滞等症,进而导致口气以及二便失调引起的体臭等。此外,脾虚还会造成老年人体弱气虚、体倦乏力、动则汗出或夜间盗汗、周身黏腻等,这些也会导致人体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调理方面各有侧重点 既然各年龄段的脾虚表现不同,那么日常调理方面也应各有侧重点。 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有的小孩水果吃得较多,蔬菜吃得却很少,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建议家长多给孩子调配营养餐食,最好做到谷类、杂粮、蔬果、鱼肉、豆制品皆有,变着花样做,保证营养。 中年人多揉腹。中年腹部肥胖者可每天摩腹,方法是双手叠掌沿着脐周顺时针摩腹,力度要轻柔缓慢。日常调理可常喝莲子山药粥。取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锅中放入洗净的粳米、莲子和山药丁,加足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煲成粥即可。 有“老人味”的人不宜盲目进补,以免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一般来说,老年人脾胃功能已衰退,这时可先用怀山、白术、大枣等性质平和的食材先健补脾胃一段时间,然后再配合一些药膳食疗进行调理。在健脾胃一段时间后,可以选用薏苡仁熬水当茶饮用。
【《科学》重磅:睡得好,脑子才好使!科学家首次发现睡眠期间特殊脑电波可以擦除记忆缓存,帮助新记忆产生】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为墨涅莫辛涅(Mnemosyune)的女神,是十二泰坦神之一,掌管记忆。这位女神有九个美丽的女儿,专司文艺与科学,也是就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缪斯女神。古希腊人是把记忆当作文艺与科学之母来看的,没有记忆,就没有文艺和科学。 同时,古希腊人也对“能记住事情”感到疑惑。记忆是怎样产生的呢?哲学家柏拉图是这样认为的:大脑对事物留下印象的方式应当与尖锐物体在蜡版上留下划痕一样,印象一旦形成,那么直到被磨平为止便会一直存在;被磨平之后,出现的新的光滑的表面则是记忆的对立面,也就是完全的遗忘。 这段话与现代神经科学的发现时隔千百年,但虽不中亦不远矣。我们大脑中确实存在一块“蜡版”,或者更像是老师讲课时用的一块黑板。从外界获知的新记忆就像是老师的板书,记录在黑板上,要将这些记忆转化为持久的记忆,就需要我们把板书从黑板上摘抄到笔记本上。自然,脑中的“黑板”也和真正的黑板一样,是有大小限制的,写满了就要擦掉旧的,才能为新的挪出空间。 这块黑板叫做海马,板书是神经元突触的连接,擦掉一切的则是令人沉醉的黑甜乡——睡眠。 在清醒的时候,大脑突触之间连接往往是被增强的,这就需要在睡眠期间进行负向调控,不过睡眠对突触可塑性的具体影响尚且不清楚。近期,发表在顶级期刊《科学》上的一篇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睡眠与记忆之间的神秘关系。 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池谷裕二(Yuji Ikegaya)和RIKEN脑科学研究所的藤泽茂义(Shigeyoshi Fujisawa)团队合作发现,在睡眠的主要状态、慢波状态下,一种名为尖波涟漪(sharp-wave ripples,SWR)的特殊脑电波正是突触负调控的关键[1]。特异性沉默尖波涟漪阻止了突触的自发下调,并阻碍了新记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