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病要七分治,三分养。”患者求医问药时,遵从医嘱配合治疗,自我生活调整必不可少,特别是物质条件富足的今天,要说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绝大多数患者能够遵从医嘱,合理调整自己的作息和饮食,从而获得较好的疗效。也有少数患者朋友,对于生活方式的转变总不能坚持,要么是虎头蛇尾坚持不了几天,要么就是压根没把医生的叮咛当回事,我行我素,其疗效可想而知。比如胃病,合理的饮食要比治疗重要得多,即所谓的“胃病三分治,七分养。” 得了胃病应该怎样吃?五个“不”! 那么,得了胃病该如何生活调养呢?或者说,得了胃病应该怎样吃? 二十年前我跟王静仪老师抄方一年余,而王老师是常州中医泰斗屠揆先老先生的夫人,得到很多屠老的学术精髓。王老师看胃病时,对胃病患者的叮咛最多,也就是所谓的“忌口”,而我则悄悄地把她的一些话记在笔记本上,包括屠老偶尔来说的一些“提醒”。回来临证二十多年,发现他们的经验确实很管用,今天拿出来给各位朋友分享。 首先是,不要饱。这是王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基本上对每一位就诊完毕的胃病患者都要说一遍。俗话说,“饭吃七分饱”,这不仅仅是做事留有余地的人生哲学,更是实实在在的养生哲学。作为饮食规律之一,“过饥过饱”“饥饱无常”都会损伤脾胃,也就是说吃饭得掌握一个度,特别是不能吃太撑。长期严重饥饿会影响生命健康,但只需吃撑一次就会给你带来大麻烦,长期过饱就是让脾胃长期透支力气,自然也会引起疾病,更不用说本来就有胃病的患者了,很多胃病其实就是长期饮食不节造成的。 第二条,不要饿。现代人已经基本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了,但人为的饥饿却是越来越多。现代化的都市生活,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规律,不按时按量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有忙于工作废寝忘食的,有沉迷游戏忘了吃饭的,有日夜颠倒为了睡觉错过早饭甚至午饭的,还有为了减肥而舍弃正餐的……但是这一类人迟早会被胃病盯上。长期按照规律工作的胃,到点了如果没有食物进去,你让它的力气往哪儿使?搞不好就会向自己人开炮,现代医学所谓的“消化性溃疡”就这样发生了。 第三条,不乱吃。过饥过饱都是胃的“大敌”,特别是晚餐一定不能太饱。老话说“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细嚼慢咽”,现代看来,老祖宗很有智慧。胃喜欢清淡容易消化的饮食,过冷过烫都会让胃很受伤。油腻饮食容易滋生痰浊,加重胃的负担。王老师常说夜宵是“鬼食”,非特殊工作人员不吃。 对于胃病患者,糯米食品、豆类、坚果类和没有煮烂的面食容易引起胃胀;甜食、腌制品、糯米食物易引起反酸,特别是年糕、粽子等食物更是消化不良者的“毒品”;毛笋、偏老的蒜苗、豆苗等粗硬纤维食物,容易扎伤消化道的粘膜甚至引发穿孔,溃疡患者绝对禁忌; 此外,烟酒、咖啡、浓茶也不利胃的健康,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适量食用,比如脾胃虚寒的可以少量喝些淡红茶或低度白酒或黄酒,中焦湿热者则应选择清淡的绿茶或乌龙茶,以及少量啤酒或葡萄酒,千万不要弄反了…… 第四条,不要气。我认为这个应该放第一。王老师常常叮嘱患者,“量围(肚量)要大,心事太多胃会不舒服的”,这是真理。胃病的几个主要中医分型,脾胃虚弱和肝胃不和都跟情绪有关。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主疏泄条达,长期情志不畅会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则会横逆犯胃,引起肝胃不和的胃痛;另外,“思伤脾”,思虑过度,肝郁气滞会引起脾虚,久而久之会引起消化不良。 第五条,不受寒。胃喜暖恶寒,有胃病的人首先应当注意胃部保暖,勿受寒凉。饮食也是,宜吃温热食物,慎食寒凉,特别是早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有些人早晨喜欢喝一杯凉开水,有的人则用冷牛奶和冷面包当早餐,甚至还有早餐水果黄瓜的,在中医看来,胃病患者的这些行为都是在谋杀自己的胃。 总之,记好这“五个不”,加上健康规律的饮食和作息,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适当的体育锻炼,更有利于胃的健康。至于最养胃的食物,王老师说了,是“热粥”“软饭”“笃烂面”! 延伸阅读: 王静仪,已故江苏省名中医。先后师从沈伯藩、屠揆先,擅长脾胃病、肝病、肺病和精神疾病的中医药调治,辨证精准,用药严谨,疗效显著,广受患者好评。曾多次附香港和日本讲学,深受邀请方的欢迎。 屠揆先,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常州中医界泰斗。出生于中医世家,曾任常州市中医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重视发掘民间单方验方,善治内儿科疑难杂症,尤其擅长脾胃病和肝病的中医调治,其应用人参抢救危重病人更是闻名遐迩,常州人称其为“屠半仙”。
近期流感肆虐,身边好多朋友都来问我,“杜医生,蒲地蓝不是不能用了吗?怎么医生还要开给我?”“家里还有一些蒲地蓝,还能吃吗?” 也难怪,前阵子网上有篇帖子把“蒲地蓝”等好几种常用药批驳得体无完肤,而普通民众由于不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极易被这些所谓的“科普”牵着鼻子走,一会儿极左,一会儿极右,最后是无所适从。 在该帖子问世之前,蒲地蓝的使用覆盖面极其广泛,就连很多一贯不认可中医的内儿科医生也开过蒲地蓝的处方。此药没有广告却能如此畅销,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其简单的配方,确切的疗效,征服了众多的医生和患者。所以蒲地蓝走进千家万户并不是偶然,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家里有“存货”,只是面对这次流感有点纠结,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吃。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蒲地蓝这个曾经的“神药”。配方组成: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从前三味药的药名中各取一字,于是“蒲地蓝”的药名就出来了。其功效主治是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用于疖肿、腮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至于为什么要称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或“蒲地蓝消炎片”,功效和主治里也用上了现代医学名词术语,其实不必太纠结,对疾病的认识和称呼终究会逐渐趋同。但是用中医的辨证思维使用中药,这个原则不能丢。这次“蒲地蓝”风波的主要原因是发生多起过敏、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说明书未记载的毒副反应,在国家食药监总局要求下修改完善药品使用说明书。 再分别了解一下“蒲地蓝”中含有的四种药的功用和主治。 蒲公英大名鼎鼎,孩子们小学时就从课本上认识这个神秘而浪漫的植物了。乡下长大的孩子更不用说,折一支小花,轻轻一吹,无数个白色小花伞飘向空中,漫天飞舞,独特的童年记忆。民间如有妇人产后乳腺发炎,老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蒲公英煮水予其服用,疗效不亚于抗生素。蒲公英也是一种野菜,饥荒的时候则可以充当食物。 板蓝根的名气更大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那场肝炎疫情,使名不见经传的板蓝根一夜之间走上神坛,当时一条红塔山香烟也不一定换到一盒板蓝根冲剂,防治流感的使用率则是更高。但其疗效也一直饱受争议,直到非典以后,钟南山院士多次公开力挺,板蓝根(乃至中药)对瘟疫的防治地位才算稳固下来。记得初中那年,小土豪马骏同学床头边有一盒板蓝根冲剂,我羡慕的不行(也有对肝炎的恐惧),一回家就找爸爸要“海蓝板”(板蓝根),我爸莫名其妙,问了几句才知道是板蓝根,然后哭笑不得说,你只要注意别乱吃东西,饭前便后多洗手,手别到处乱摸就可以了,肝炎也没那么可怕。 另两味药黄芩和苦地丁,黄芩是治疗上焦热病的要药,苦地丁不是印象中的紫花地丁,是北方药材,我也是接触蒲地蓝后才了解这味药,两者都具有清热解毒治疗热毒疔疮的作用,具体可见文后的延伸阅读。 四种药物无论是性味,还是功效主治,都非常相近,从中医方剂理论来讲,顶多是君臣配伍,并无佐使,如此配方其实是基于现代药理研究和现代医学思路的对症处理,属于重复和强化用药,对于热毒壅盛的实热证来说,疗效的确不错。但正如开头所说,不论中医西医,不论大人小孩,千家万户都喝蒲地蓝,肯定有滥用的嫌疑。任何药物都是双刃剑,用得好治病,用不好伤人。中药并非无毒,《黄帝内经》指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意思是说只有偏热了才能用寒凉药治疗,如果不是热性病或者是风寒外感,用寒凉药就相当于雪上加霜,反而有害。 “蒲地蓝”所含四种药物清一色都是寒凉药,中医认为,“苦寒败胃”,几乎所有的苦寒药都有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常常看到有的孩子长期体弱多病,脸色苍白食欲不振,虽然有体温升高,但是本质上体质偏寒,这样的孩子如果使用蒲地蓝必定有损伤脾胃阳气的风险。脱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使用中药,发生毒副作用是必然的,或多或少而已。另外,苦地丁有致畸可能,孕妇还是慎用为好。 但也不必反应过度。如果确实是实热证的患者,符合“蒲地蓝”适应症的,经过中医或有经验的临床医师辨证施治,“蒲地蓝”仍然是一个值得选择的良药。 新春将近,祝朋友们都健康安好。 延伸阅读: 《中药大辞典》记载: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经,功用清热解毒,利尿散结,主治乳痈、瘰疬、疔毒疮肿、乳蛾、热淋、妇人痈肿。非实热证及阴疽者慎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还有多量营养素和微量元素,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肿瘤、抗胃溃疡、利胆保肝和免疫调节等作用,不仅用于呼吸道、皮肤、妇科炎症,也用于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苦地丁,苦寒,入心肝大肠经,能清热毒,消痈肿,主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肾炎,腮腺炎,结膜炎,急性阑尾炎,指疔,痈肿,丹毒,瘰疬。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苦地丁含有多种生物碱,有明显的抗菌、抗炎、镇痛作用,还有镇静、保肝和增强免疫等作用。有致胎儿畸形的可能。 板蓝根,苦寒,归心肺肝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治风热感冒,流感,流脑,乙脑,大头瘟疫,烂喉丹痧,丹毒,痄腮,咽喉肿痛,黄疸,水痘,麻疹。脾胃虚寒,无实火热毒者慎服。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板蓝根能抗细菌病毒、抗内毒素、抗癌和免疫调节。 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脾胃虚寒,少食便溏者忌服。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有抗微生物、降压利尿、降脂、抗氧化、抗癌等作用,还能抗凝和调节免疫功能。
本文写于2016年10月22日,作为当日的公众号推文,今在次分享。笃笃笃,敲门声响起。一看手表,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此时的我经过一上午加中午的忙碌,小憩刚起,洗好脸正在挂毛巾,头都没来得及梳。向着门口喊一声进来,赶紧走向座位。门吱呀一声开了,原来又是那一对父女,依旧是黝黑的肤色,淳朴的笑容。父女俩坐下,说明来意,原来又是来就诊了。与以往不同,父亲一来就递上一纸信封,说拿去弄点茶叶喝喝。我已经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了,内心震动。 思绪瞬间随着记忆回到了一个多月前,一对父女出现在我的诊室里。父亲略显矮胖,皮肤黝黑,普通话夹杂着外地口音,女孩身穿校服,皮肤比她爸爸还要黑一点,但眼睛很大,五官还算俊秀,黝黑的脸上仿佛又罩上一层黄蜡,但父女俩都是一样憨厚淳朴的笑容。小女孩在市区某一初中读初三,数月前开始反复上腹部疼痛,经市里某医院诊断为胃炎,另外B超显示有肝内胆管结石,加上西药治疗效果并不明显,父女俩找到我这,希望中医能有更好的疗效。仔细诊查,孩子胃脘冷痛,饥饿易发,得食痛缓,喜温喜按,劳累及经期前后容易加重,面色黄,舌苔薄脉弦偏紧,诊为脾胃虚寒型胃痛,兼有肝郁气滞。随后遣方用药,一周下来,疗效是皆大欢喜,但后来有个问题令我们都很犯难:孩子初三学业较重,每次看病都要请假,孩子和老师都非常纠结,而我每次开门叫号,总是看见他们俩带着期盼和无奈的笑容在门外排队等候。作为一个曾经的初三学生家长,内心很不是滋味。所以后来,我就悄悄地叮嘱他们避开门诊时间,和我约时间来办公室看病,也算是对孩子的一种照顾。经过一个多月的中药调理,小女孩的腹痛早已消失,脸色也是变得黑里透红,加上灿烂的笑容,尽显青春的神采。三周前,孩子的维持治疗结束,配了一周的药外加膏方,准备乘胜追击,进一步治疗胃病的同时,也对其身体进行一个综合的调补,以备来年的中考。 可惜事与愿违,带回去的中药早就吃完,原本说好七到十天就能吃上的膏方却是迟迟未到,原因是现在膏方进补实在火爆,药房工作人员加班加点还是难破供给瓶颈。而小女孩昨晚疲劳受凉后,又出现胃脘隐痛,所以今天中午父女俩径直找到我办公室,在我门口苦等了很久,一直到刚才听到我的动静方才敲门进来……看着桌子上的那个牛皮纸信封,我心情沉重。说实话,这种信封我见的多了,除了极个别因为种种原因暂时收下以后可以还回去的,我是全部拒收的。但这个信封和以往不一样,出自一个外来打工家庭,父亲带着孩子来给医生送红包,而且看上去还是全家早有合谋的行为。我想,如果我收下了,那这个孩子日后长大了会如何看我?她会如何看待医生?我把信封口撑开,然后慢慢朝向小女孩,让她看里面的一叠钞票。孩子则对我报以微笑,淳朴中又略带羞涩。我问她,你爸爸一个月挣多少钱?小女孩笑而不语,但明显更羞涩了。老实憨厚的孩子父亲,在一旁讪讪地笑着,插口说,总是麻烦你,孩子能有现在这么好,真的非常感谢……我说,你们的诊金一分没少出,只不过是政府帮你们买了单,你们的药费我也没有能力为你们减免,所以你们不欠我什么,我也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然后我用一贯的方法,让孩子父亲收回了信封, 为孩子望闻问切开方完毕,那边中药房也电话通知可以取膏方了,总算一个圆满。送走父女俩,我陷入沉思,这红包回扣的根,怎么就扎得这么深?!后记:去年夏天,小女孩在父亲的陪伴下再次来到我办公室,专程给我送来一盒他们老家自己采制的茶叶,尽管我不喝茶,但我还是收下了这份心意。更令我欣慰的是,小女孩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一所理想的高中,以及她那健康活泼的笑脸。
这篇文章写于2016年9月29日,作为当天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今日再次在这里分享。那一对老夫妇又来了。老先生满面春风,步履轻快,一点没有发福的迹象,虽然六十岁了,但整个人精神饱满,腰板挺直,结合其俊朗的容颜,匀称的身材,不敢说他玉树临风,但说他是风度翩翩的绅士一点也不为过。他的夫人个子偏矮,身材和她脸型倒是很配,又小又圆,走起路来蹦蹦跳跳像一阵风一样,带来一串欢声笑语,仿佛像个孩子。坐在我面前,老俩口举止亲密,老先生基本上还能保持一点矜持,可他的夫人则纯粹像个活泼好动的少女,老俩口打情骂俏起来纯粹把我当成空气一样。诊室和走廊上那么多和他们擦身而过的人,可能没有人会想到他们曾经面临怎样的绝境。大约九个月前,有个老同事跟我打了个招呼,说她的姨夫癌症术后化疗刚刚结束(结肠癌),整个人的状况不是太好,想请我帮着调理,然后第二天他们就来到我的诊室。记得当时是同事带着她阿姨先走进来,老先生紧随其后。老夫人打过招呼以后即很少主动讲话,脸色严肃,眼里尽是忧伤。老先生面容枯槁,脸色晦暗,两眼没有什么神采,行动也略显迟缓,但还是很彬彬有礼,像个绅士。详细询问病情,老先生刚刚经历了数个疗程的化疗,胃纳不佳,大便稀溏日行四到五次,入睡后夜尿四到五次,以致睡眠不佳,整天精神不振。观舌把脉,老先生舌头发黑,舌体遍布大小不一的紫黑色瘀斑,舌苔白腻略腐,脉象虚弦而细涩,仔细按寻,双侧尺脉虽然较沉弱,但重按还是能感觉到那一股顽强的生命力在搏动,估计应该会有比较好的预后。遣方用药,归脾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先行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一周一诊。数诊下来,老先生病情逐渐向好,先是胃口恢复,睡眠质量好转,脸色也逐渐有了血色,特别是他的舌象,黑色渐退,瘀斑渐消,红色再现。初战告捷,大家都很高兴,老俩口在我这儿开始变得越来越放松,相互之间的言语内容也渐渐丰富多彩。无奈其腹泻和频繁起夜一直难有起色,这些对患者休养生息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权衡再三后对处方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一段时间下来总算效果不错,腹泻已止,夜尿顶多一次,每天睡眠时间确保八小时以上。于是开始添加滋补类药,患者也开始渐渐恢复工作,起先只能上半天班,慢慢地工作一天下来并没有明显疲劳,基本不像个病人了。本周复诊,老先生的状态令我越来越满意,除了舌象还略有淡淡的瘀斑以外,其他各项功能指标已经基本恢复正常。考虑到长期服药的艰辛和经济承受能力,我和两位老人家商量后,开始减药,逐渐收兵,计划花一两个月时间让他们停药。当天遇到同事,向她复命,也算是对她的信任有个交代。不想同事对我说了一段话让我呆了很久,原来她阿姨前阵子对她讲,如果姨夫不幸因病走了,她不会独自留在这个世界上,而且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同事分开以后我不断会想起这事,震撼难减。仔细思量,也算是对这一病例做一总结吧。首先,作为医者,先自我表扬一下,辨证论治精准,扶正祛邪之间的处理,火候拿捏得比较到位。其次,患者自身的身体条件比较好,这也是他经历手术和化疗以后,纵然元气大伤,但是双侧尺脉仍然保有顽强活力的原因,尽管当时很虚弱,但是他生命力的顽强,不容置疑,我甚至他不吃我的药也可能会挺过来。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有爱的支撑。夫人温柔贤淑,性格开朗,相濡以沫数十年,他患病以后更是百般照顾无微不至,即使步入老年,夫妇俩依然是形影不离,双宿双飞,这些都是老先生重要的生命动力源。曾经有点厌倦医生这个行业,甚至想到过逃离。幸好,我的坚守没有辜负我,让我见证这对老夫妇的温暖故事,其坚贞不渝的爱情和亲情完美的融合。他们爱的力量,足以战胜人世间任何坎坷,何况区区病魔?!反观现代很多后生晚辈,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感谢两位老人家,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也感谢我的职业,让我能够深度触及很多真善美,让我更有爱。后记:老先生中药调理一年后停药,现今已完全恢复正常,整个人精气神俱佳,完全看不出曾经罹患重病,而他自言当年与他同一病房的几个病友都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从医学习经历从1991年实习时候起,我学习的第一站,跟随授业恩师金坛名医何宇林老师学习中医内科和中医妇科,当时也经常接受同一个办公室另一个老师贡承度老先生的指点,后来才知道贡老师是孟河医派的传人。 工作以后的第一次进修以及学历提升的实习,是在1999年和2000年,我都是跟随常州中医院的王静仪老师,她也是孟河医派传人。这一年半时间让我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以致我后来花了好长时间才能消化吸收,特别是期间好几次德高望重的屠揆先老先生进来悉心指点的一些内容,让我终生难忘,这也为我后期的行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夏,我有幸被孟河医派传承协会和新北区卫生局选中成为孟河医派传人,开始了每周赶上海的跟师学习。恩师是全国名老中医、上海曙光医院呼吸科的黄吉赓教授,孟河医派丁氏第三代传人,第一阶段的学习为期半年。 2009年12月18日,在传承协会和市区两级卫生局的主持下,我和师妹陆红亚正式向黄吉赓老师行跪拜礼,成为先生的关门弟子,当晚的常州电视台新闻广场节目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2012年底,受多位老先生去世的触动,孟河医派传承协会和市、区两级卫生局决定,再次选派孟河医派年轻弟子跟师学习,并与相关单位和个人签署培养协议,为期三年,其实是对现存为数不多的老专家学术经验的抢救性挖掘和继承。我有幸被再次选中,于2013年3月又开始了边学边做两地奔波的历程,直到去年春季结束。 收获和体会。 总结一下我的收获。第一,我原先的专业特长就是肺系和脾胃系疾病的中医诊疗,数轮跟师学习,非常巧合的是,王静仪老师和黄吉赓教授,虽然都是走传统中医大方脉的路子,但他们在医院都是归属于呼吸科,所以相对来说肺系病的经验积累要显著大于其他病种。特别是黄老师独创的治咳十二定和阴虚痰饮证治理论,在临床应用中对咳嗽哮喘的治疗确实是疗效非常好,绝大多数的咳嗽病人完全可以用中医中药来解决问题,而不必使用抗生素。第二,先生少年时代开始随父亲进行药材选购和炮制配方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难怪他每次外出义诊总会先去药房,仔细查看药材的质量,如果哪味药质量不好他就不用。他常说,药材的质量是临床疗效的首要保证,这对我触动非常大,所以我回来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整顿我们的中药饮片管理,尽可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药材。第三,上海医疗机构的执业规范和人文关怀理念,我们常州急需学习提高。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医患一对一,一人一诊室问题,从国家到地方,相关文件都有明确要求,但我市各级医疗机构,一个医生面对满屋子患者的现状比比皆是,不仅患者的隐私得不到保证,医生看病也不定心。所以我现在门诊的时候,首先是限号,确保每个病人的就诊时间,初诊病人时间都有十分钟左右,遇到特殊病人时间更长。其次是严格执行一对一诊疗,接诊时除了病人和病人家属,其他患者只能在门外依次等候,为此我专门做了一个提示牌挂在诊室门上,同时还提供了微信二维码,有需要的患者可以添加,以便医患沟通,尽可能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就医体验。 我在医院除了做一名中医师以外,也担任副院长一职。通过跟师学习,我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我的多方努力,也提升了我们医院的中医服务能力。自从2013年医院新大楼启用以来,我们成立了中医馆,新进了多名年轻中医师,同时也聘请了三甲医院的退休老中医加盟,使我院中医科的人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老专家们带来了业务提升,同时也对我们的年轻中医师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传帮带作用。近年来我院中医科创建成江苏省示范中医科,咳喘病专科、针灸科和脾胃病科被常州市卫计委定为市级基层特色专科。 饮水思源,非常感恩孟河医派传承协会,感恩市区两级卫计委对我的再造之恩。我将竭尽全力,用我所学,造福一方患者,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