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加热法测定尿蛋白灵敏度高,影响因素少,准确性较高。而且此种方法操作简单,测定结果比较直观,一目了然,但是在加热测蛋白时需要注意安全,以免烫伤。具体步骤: 1)材料:冰醋酸、晨尿、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 2)方法:取晨尿(清晨第一次小便)放入试管内,用试管夹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到沸腾后,用滴管加入5%冰醋酸3-4滴,然后再加热至沸腾后,观察尿的情况。 3) 结果: 尿液澄清为(—);尿液混浊为(+);尿液呈颗粒状为(++);尿液有絮状物为(+++);尿液有块状物为(++++)。
肾穿刺活检术是判断肾脏病病理损伤、分级和指导临床治疗的必要检查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儿童肾脏病在发病初期都需要行肾穿刺活检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果患儿诊断明确,病情简单,激素敏感,治疗有效,减药顺利,可以暂时不做肾穿刺。因此究竟什么样的肾脏病需要做肾穿刺是大多数家长关心的问题,医生建议需要做肾穿刺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情况的肾脏疾病:(1)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激素(强的松)足量治疗>4周尿蛋白仍阳性,除外感染、遗传等因素所致者;(2)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对激素治疗敏感,但连续两次减量或停药2周内复发者;(3)频复发型肾病综合征:指病程中半年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4次;(4)肾炎型肾病综合征:患儿可能会出现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和急性肾肾损伤等表现,需要做肾穿刺明确病理诊断;(5)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肾炎):临床表现为病情进展急骤,伴有少尿、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6)IgA肾病:临床上怀疑IgA肾病,需要做肾穿刺来明确诊断;(7)继发性肾脏病:包括: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银屑病相关肾脏病、糖尿病肾病、肿瘤相关性肾脏病等等有明确的继发因素导致的肾脏病;(8)遗传性肾脏病(9)先天性肾脏病(10)孤立性血尿(11)孤立性蛋白尿(12)急性肾损伤(AKI)(13)慢性肾脏病(CKD)肾穿刺活检术虽然是有创检查,但是请患儿及家长需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分紧张,担心肾穿刺可能会带来肾脏的损害或一些并发症。事实上,肾活检所取的组织不到肾脏的十万分之一,手术时间仅1秒钟即完成,基本上不会带来肾脏明显的损害,目前我科已安全地进行了4000余例肾活检,年龄最小的27天,是国内开展肾穿刺活检术较早而且数量上最多的单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肾穿刺活检术注意事项:1.术前一天沐浴更衣,注意避免受凉,保持手术区皮肤的清洁。局麻患儿中午不要进食过饱,全麻患儿禁食禁水;2.肾穿刺是在俯卧下进行的,因此术前需要练习在俯卧位下呼吸屏气动作,这样有利于患儿配合医生留取肾脏标本,并避免损伤。肾穿刺术后需观察血压,因此术前最好穿全棉内衣,以便穿刺后血压方便准确。2.穿刺后应平卧于床上,尤其前6小时应绝对平卧,在血压及尿液正常的情况下6小时后轻微活动四肢,24小时下床活动,一周内禁止剧烈活动,严禁用力排便及腰部的侧身运动,以卧床休息为主。3.穿刺后要多饮水,尽早排尿,前三次尿液交护士观察,如果发现肉眼血尿,不必紧张,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及时处理即可。饮食方面无特殊要求,正常进食,全麻患儿需在医护人员判断完全清醒后方可进食。
目前,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及青少年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证实儿童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关节疾病、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器官损害密切相关。有研究报道,约90%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和/或肾小管分泌功能障碍引起,同时,高尿酸血症也会导致肾功能恶化,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及病死率,是导致慢性肾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目前研究认为儿童高尿酸血症的定义为血清尿酸水平1~12个月>500μmol/L;1~10岁>320μmol/L;11~15岁男童>470μmol/L,11~15岁女童>350μmol/L;15岁以上采用成人标准。我国成人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为: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清尿酸检测,男性及绝经期后女性>420μmol/L,非绝经期女性>360μmol/L。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治疗1. 非药物治疗目前普遍认为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的早期治疗应以健康饮食、戒烟、坚持运动和控制体质量为主的非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可降低10%~18%的血尿酸水平或使血尿酸降低70~90μmol/L,推荐患者的饮食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饮食指导患者应以低嘌呤、低热量及碱性食物为主,严格控制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蔬菜、水果多属碱性,一方面可通过提高机体的pH值以防止尿酸结晶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蔬菜、水果含钾量较高,其可促进尿酸在肾脏的排泄。2. 用药指导指导患者避免使用可升高尿酸的药物,常见的有噻嗪类利尿剂、某些降糖药、某些抗结核药、小剂量水杨酸类药物、含有乙醇的药物、左旋多巴、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可适当服用碳酸氢钠片等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的排泄及尿酸盐结晶的溶解。3. 药物治疗目前降尿酸药主要分为促进尿酸排泄及抑制尿酸合成2类。用药原则:(1)估算肾小球滤过滤(eGFR)<30ml/min/1.73m2、接受透析治疗或合并肾结石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建议使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2)估算肾小球滤过滤≥30ml/min/1.73m2且不合并肾结石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若24h尿液尿酸排泄率<4200μmol/L/1.73m2,可选择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3)使用促进尿酸排泄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应充分饮水和碱化尿液,定期随访尿量、尿液pH值、尿结晶、尿液尿酸排泄率和泌尿系统超声,尿液pH值应控制在6.2~6.9,24h尿液尿酸排泄率不宜超过4200μmol/L/1.73m2。若在尿液尿酸排泄率超过4200μmol/L/1.73m2的情况下血尿酸仍无法达标,应改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抑制尿酸合成药物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不能转化成尿酸,从而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常用的有别嘌醇、非布司他、培格洛替酶等(1)别嘌醇:主要用于原发性和/或继发性痛风及早、中期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症。一般推荐从小剂量开始口服,初始剂量为100mg/d,逐渐增加剂量以使血尿酸降至正常。剂量应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滤进行调整。(2)非布司他:是一种抑制尿酸合成的新型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推荐口服剂量为40mg/d或80mg/d,1次/d。对正在接受巯嘌呤或硫唑嘌呤治疗的患者应禁用。(3)培格洛替酶:培格洛替酶是一种能将尿酸分解为可溶性尿囊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碳,迅速降低血清尿酸,并能溶解尿酸结石的聚乙二醇化尿酸特异性酶。培格洛替酶目前为注射制剂,应以静脉内输注方式使用,不可静脉内注射,具体剂量方案为每2周至少用时2h输注1次8mg。促尿酸排泄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促尿酸排泄药物包括苯溴马隆、丙磺舒、磺吡酮等,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降低机体尿酸水平,在使用此类药物时患者应多饮水、碱化尿液,以促进尿酸的排泄,减少尿酸结石的发生。(1)苯溴马隆:主要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发挥降尿酸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原发性和/或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推荐成人及14岁以上患者50~100mg/d,早餐后服用。治疗初期饮水量应不少于1500~2000ml/d以促进尿酸排泄,避免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但水肿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应酌情控制饮水量。此外,在用药期间应碱化尿液,使尿pH值控制在6.2~6.9,并定期监测。(2)丙磺舒:主要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尿酸盐阴离子转运蛋白以促进尿酸排泄。推荐初始剂量为0.25g/次,每日2次,2周后增至0.5g/次,每日3次,但总剂量不应超过2g/d,对估算肾小球滤过滤<30ml/min/1.73m2的患者因口服无效应避免使用,原则上以最小有效剂量维持血尿酸水平。此外,在服药期间应大量饮水以促进尿酸排泄,预防泌尿道结石发生,必要时可碱化尿液。(3)磺吡酮: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以促进尿酸的排泄。推荐口服起始剂量为100~200g/次,每日2次,持续1周。维持量为100~400g/次,每日2次。参考文献夏正坤, 于生友. 儿童慢性肾脏病并高尿酸血症诊治策略[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34(17): 4.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9.17.002.
(一)狼疮性肾炎(LN)的诊断和病理表现:1.狼疮性肾炎的诊断:在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基础上,患儿有下列任一项肾受累表现者即可诊断为狼疮性肾炎:(1)尿蛋白检查满足以下任一项者:1周内3次尿蛋白定性检查阳性;或24h尿蛋白定量>150mg;或尿蛋白/尿肌酐>0.2mg/mg,或1周内3次尿微量白蛋白高于正常值;(2)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5个;(3)肾小球和(或)肾小管功能异常;(4)肾穿刺组织病理活检异常,符合狼疮性肾炎病理改变。2.狼疮性肾炎临床分型:(1)孤立性血尿和(或)蛋白尿型;(2)急性肾炎型;(3)肾病综合征型;(4)急进性肾炎型;(5)慢性肾炎型;(6)肾小管间质损害型;(7)亚临床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无肾脏损害临床表现,但存在轻重不一的肾脏病理损害。3.狼疮性肾炎肾脏病理分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制定的儿童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肾脏病理标准是以国际肾脏病学会和肾脏病理学会(ISN/RPS)2003年版本作为参照标准。(1)肾小球病理变化:I型:轻微系膜性狼疮性肾炎。光镜下肾小球正常,但免疫荧光和(或)电镜可见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Ⅱ型: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光镜下可见单纯系膜细胞不同程度增生或伴有系膜基质增多,伴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荧光和电镜下可见少量上皮下或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Ⅲ型:局灶性狼疮性肾炎。分活动性(A)或非活动性(C)病变,呈局灶性(受累肾小球<50%)节段性或球性的肾小球内增生、膜增生和中重度系膜增生或伴有新月体形成,典型的局灶性的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或不伴有系膜改变。Ⅲ(A):活动性病变:局灶增生性狼疮性肾炎。Ⅲ(A/C):活动性和慢性病变:局灶增生和硬化性狼疮性肾炎。Ⅲ(C):慢性非活动性病变伴有肾小球硬化:局灶硬化性狼疮性肾炎。应注明活动性和硬化性病变的肾小球的比例。Ⅳ型:弥漫性狼疮性肾炎。活动性或非活动性病变。呈弥漫性(受累肾小球≥50%)节段性或球性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生、膜增生和中重度系膜增生,或呈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典型的弥漫性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或不伴有系膜病变。Ⅳ型狼疮性肾炎又分两种亚型:Ⅳ-S狼疮性肾炎:即超过50%的肾小球的节段性病变。(S:节段性)Ⅳ-G狼疮性肾炎:即超过50%肾小球的球性病变。(G:球性)若出现弥漫性“白金耳样”病变时,即使轻度或无细胞增生的狼疮性肾炎,也归入Ⅳ型弥漫性狼疮性肾炎。Ⅳ-S(A):活动性病变:弥漫性节段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Ⅳ-G(A):活动性病变:弥漫性球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Ⅳ-S(A/C):活动性和慢性病变:弥漫性节段性增生和硬化的狼疮性肾炎。Ⅳ-G(A/C):活动性和慢性病变:弥漫性球性增生和硬化性狼疮性肾炎。Ⅳ-S(C):慢性非活动性病变伴有硬化:弥漫性节段性硬化性狼疮性肾炎。Ⅳ-G(C):慢性非活动性病变伴有硬化:弥漫性球性硬化性狼疮性肾炎。(2)肾小管损害:肾小管损害的病理表现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肾小管细胞坏死、肾小管细胞扁平、肾小管腔内有巨噬细胞或上皮细胞、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炎症和肾间质纤维化。(3)血管损伤:①狼疮性血管病变:表现为免疫复合物(玻璃样血栓、透明血栓)沉积在微动脉腔内或叶间动脉,也称为非炎症坏死性血管病。②血栓性微血管病:与狼疮性血管病变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相似,其鉴别要点为存在纤维素样血栓。③坏死性血管炎:动脉壁有炎症细胞浸润,常伴有纤维样坏死。④微动脉纤维化:微动脉内膜纤维样增厚不伴坏死、增殖或血栓形成。(4)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活动指数和慢性指数:对增生性狼疮性肾炎,在区分病理类型的同时,应评价肾组织的活动指数和慢性指数,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如果活动指数值≥11/24分,是积极使用激素冲击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指征,慢性指数值≥3/12分,则预示着预后不良,容易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下图)。增生性狼疮性肾炎活动指数和慢性指数量化表(二)狼疮性肾炎的治疗(1)治疗原则:狼疮性肾炎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并不完全平行。因此,不推荐以临床表现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确诊为狼疮性肾炎者应尽早行肾活检,以利于依据不同肾脏病理特点制定治疗方案。(2)治疗目标:①长期保护肾功能,预防疾病复发,避免治疗相关的损害,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②病情完全缓解:尿蛋白/肌酐比值<0.2mg/mg,或24h尿蛋白定量<150mg,镜检尿红细胞不明显,肾功能正常;病情部分缓解:尿蛋白降低≥50%,非肾病范围;血肌酐稳定(±25%)或改善,但未达正常水平。③治疗目标最好在起始治疗后6个月达到,最迟不能超过12个月。(3)治疗策略①一般性治疗羟氯喹是狼疮性肾炎的基础治疗药物,剂量:4~6mg/(kg·d);控制高血压和尿蛋白:对于合并有蛋白尿伴或不伴高血压的患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均应作为首选药物。②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治疗方案:a.Ⅰ型和Ⅱ型狼疮性肾炎:患儿只要存在蛋白尿,应加用泼尼松治疗,并按临床活动程度调整剂量和疗程。b.增殖性(Ⅲ型和Ⅳ型)狼疮性肾炎:增殖性狼疮性肾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总体来时,增殖性狼疮性肾炎预后较差。Ⅲ型和Ⅳ型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传统分为的诱导缓解治疗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诱导缓解治疗疗程为一般6个月,个别更长,若病情稳定且达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则进入维持治疗;若治疗反应差,则选择其他诱导缓解治疗的替代方案。维持治疗疗程为不少于3年,对于达到部分缓解的患儿可能需继续维持治疗更长时间。诱导缓解治疗阶段:一般6个月,首选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维持治疗阶段:糖皮质激素减量;在完成6个月的诱导缓解治疗后呈完全反应者,停用环磷酰胺;在最后一次使用环磷酰胺后2周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序贯治疗,首推吗替麦考酚酯(MMF),其次可选用硫唑嘌呤。c.Ⅴ型狼疮性肾炎:表现为非肾病范围蛋白尿且肾功能稳定的单纯Ⅴ型狼疮性肾炎,使用羟氯喹、ACEI及控制肾外狼疮治疗。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的单纯Ⅴ型狼疮性肾炎,除使用ACEI,尚需加用糖皮质激素及以下列任意一种免疫抑制剂,即MMF、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s)。对于Ⅲ+V和Ⅳ+Ⅴ型的狼疮性肾炎可采用泼尼松+MMF+他克莫司或泼尼松+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的多靶点联合治疗。d.Ⅵ型狼疮性肾炎:具明显肾衰竭者,予以肾替代治疗(透析或肾移植)。③狼疮性肾炎复发的治疗:急性加重时先甲泼尼龙冲击,随后口服泼尼松及逐渐减量;对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复发的狼疮性肾炎患儿,建议使用原来治疗有效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方案。④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定义为:一种以上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环孢素)治疗6个月无应答或维持治疗期复发,肾脏病理改变或抗体持续阳性。经多种方案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加环磷酰胺冲击,或糖皮质激素加霉酚酸酯等治疗3个月)后仍无效的狼疮性肾炎患儿,建议在继续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将霉酚酸酯+他克莫司联用,或使用利妥昔单抗,每次剂量375mg/m2,采用每周静脉注射1次,可用2~4次。贝利尤单抗:目前贝利尤单抗获得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可用于5岁及以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儿童的治疗,包括狼疮性肾炎(LN)的治疗。通常用于中度活动性患儿。对于活动性SLE患儿,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贝利尤单抗(10mg/kg,前3次每2周给药1次,随后每4周给药1次)可降低严重复发风险和激素用量,提高临床缓解率,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感染、消化道反应、肌肉骨骼系统损伤、输液反应等。
遗传性肾脏病是由于染色体或基因变异引起的以肾脏实质、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目前报道的遗传性肾脏病超过600多种,多为罕见病。儿童是遗传性肾脏病的主要人群(儿童占50%,成人占10%),多为单基因病。慢性肾脏病(CKD)中有39%的基础疾病是遗传性肾脏病。本次科普,东部战区总医院张沛副主任医师将和家长朋友共同学习儿童遗传性肾脏病的简单知识。
儿童肾病肾病综合征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胆固醇血症。儿童肾病综合征在发病和病情复发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医生也会改变治疗方案,如何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和实施儿童肾病综合征的精准治疗,一直都是东部战区总医院儿童肾脏病诊疗中心的专业特长。家长在日常护理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疑惑。本次科普活动,东部战区总医院张沛副主任医师将带领家长朋友了解儿童肾病综合征的简单知识,并对家长经常提到的问题做出详细解答。
特发性矮身材(idiopathicshortstature,ISS)是一组尚未明确病因、高度异质的导致身材矮小疾病的总称,描述的是暂时未明原因的身材矮小的状态。ISS为排除性诊断,临床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及查体、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并推荐进行知情同意下的遗传学检测获得病因。经全面系统地诊断性评估后仍未明确病因的矮小症被归为ISS。2021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人生长激素(humangrowthhormone,hGH)用于治疗ISS。建议根据生长反应即身高增长的速度调整治疗。近年来,随着遗传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医生对调控生长发育相关机制的深入理解,25%~40%曾被诊断为ISS的患儿获得了明确诊断。随着精准医学及诊治个体化的推进,国内外很多专家提出了重新思考ISS诊治流程的建议。为提高临床医生对ISS的认识和规范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儿童特发性矮身材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现就共识中临床医生和患儿家长关心的问题做简单的学习。 1. 什么是儿童特发性矮身材?儿童身材矮小症(shortstature,SS)是一种受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调控的疾病。60%~80%身材矮小儿童的病因无法明确,被归为特发性矮身材(idiopathicshortstature,ISS)。因此,ISS是一组尚未明确病因,高度异质的矮小疾病的统称,指身高低于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P3,-1.88SD)者,且出生身长、体重及身材比例均正常,未发现全身性、内分泌、营养、染色体异常或基因变异证据的矮小儿童。ISS包括病因尚未明确的家族性身材矮小(familialshortstature,FSS)和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constitutionaldelayofgrowthandpuberty,CDGP)。2. 有什么表现的儿童应评估儿童身材矮小的病因?①身高标准差积分(heightstandarddeviationscore,HtSDS)<-2.0或-1.88;②明显偏离家族身高背景;③HtSDS显著下降(>1.0SD/年);④年生长速度减慢:生长速度在<2岁儿童中<7.0cm/年,2~<4岁儿童<5.5cm/年,4~<6岁儿童<5.0cm/年,6岁至青春期前儿童<4.0cm/年,青春期儿童<6.0cm/年。3. 怎么计算儿童遗传靶身高(targetheight,TH)? TH的计算常用Tanner法:女童TH(cm)=[(父身高+母身高-13)/2]cm;男童TH(cm)=[(父身高+母身高+13)/2]cm。女童HtSDS<(TH-160.6)/5.4−1.6;男童HtSDS<(TH-172.7)/6.0-1.6时考虑为偏离家族遗传背景的身材矮小。4. 对于不明原因的身材矮小儿童,需要做哪些检查?①常规的血液: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及钙磷;血脂、血糖;血气分析(必要时)等;②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空腹胰岛素;性激素(大年龄儿童):包括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睾酮,催乳素等;生长激素结合蛋白,酸性不稳定亚基;③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必要时);④影像学检查:骨龄,骨骼发育不良的影像学检查,心脏彩超,子宫卵巢B超(女孩),下丘脑-垂体区磁共振成像(必要时);⑤遗传学检测:染色体异常、骨骺生长板的软骨内骨化异常、GH-IGF-1轴在内的内分泌激素及信号通路、旁分泌因子、细胞外基质、细胞内信号通路、细胞基本生理过程的基因缺陷及印迹基因异常等均会导致矮小。儿童矮身材需要行上述检查,排除贫血、肝功能异常、慢性肾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厌食症、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骨代谢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生长激素缺乏、性早熟和肿瘤等。若患儿伴有慢性腹泻、腹胀、水肿、体重减轻等临床表现,还应检测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IgA和总IgA,以排除乳糜泻的可能。5. 如何使用人生长激素(humangrowthhormone,hGH)治疗ISS?开始治疗的时间和剂量推荐如何?①起始治疗的年龄为3~4岁。基于ISS患儿对生长激素的敏感性可能受损,hGH的推荐剂量高于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hormonedeficiency,GHD)儿童的使用剂量:每日注射的hGH起始剂量45μg/(kg·d)即0.15U/(kg·d)。②治疗中一般使用最小有效剂量,调整hGH治疗剂量的主要参数是生长反应,即身高增长的速度(每6~12个月身高SDS的变化)。可调整至hGH说明书的最大剂量,达每周0.47mg/kg即0.20U/(kg·d)。③当HtSDS增长在每年0.3~0.5SD以上,或生长速度SDS>1,或生长速度较治疗前每年增加3cm以上,认为第1年治疗有效。当生长反应不理想,且除外以下原因时:如依从性差、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存储及注射问题或怀疑其他疾病或综合征需要重新审视诊断等,可增加hGH剂量。④不建议根据高的IGF-1(>2SD)水平减少hGH剂量以达到正常范围内的IGF-1水平,应该结合患儿个体化的生长反应指标来调整剂量。6. 在hGH治疗中,应该进行怎样的监测和调整治疗? ①治疗监测:每3~6个月检测HtSDS和生长速度的变化,以评估hGH治疗的有效性。ISS患儿群体的异质性强,不同的研究对hGH疗效很难达成一致结论。治疗时需强调hGH治疗效果的有限性和个体差异②治疗开始时的身高、治疗第1年的身高增长速度、治疗开始时的年龄和父母中位身高可以解释治疗效果变异的64%。如果经过6~12个月治疗后HtSDS的改善不佳,没有达到足够的身高增长,则应考虑调整剂量或者停止hGH治疗。第一年身高增长可能有助于预测长期对hGH疗效反应。7. hGH治疗的疗程是多次时间?hGH治疗的疗程需要个体化,如使用较大剂量治疗1~2年后生长的反应仍不理想,应停用GH治疗考虑其他治疗。根据既往研究报道,ISS患儿hGH治疗平均4~7年后,成年终身高增加的均值为3.5~7.5cm,大约每治疗1年终身高增加1cm。为改善成年身高,建议至少治疗2年。最终停止治疗的时机取决于患儿及家长对身高的期望值,继续治疗的获益与风险的再评估,或者其他原因选择停止治疗。治疗疗程可以为达到同龄儿的正常身高范围时停止治疗,也可以治疗至成年终身高。如果年身高增长速率小于2cm,需要停止hGH治疗。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等.儿童特发性矮身材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3,38(11):801-813.
IgA血管炎(IgAvasculitis,IgAV),旧称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purpura,HSP)是儿童中最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90%的IgAV病例发生于儿童。IgAV具有四种临床表现:紫癜、关节炎/关节痛、腹痛、肾脏病。其中紫癜主要表现为无血小板减少也无凝血功能障碍的可触性紫癜。绝大多数IgAV(HSP)的病例都为自限性。 1.传统临床上过敏性紫癜(HSP)分为五种类型:(1)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紫癜型):为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2)腹型过敏性紫癜:除皮肤紫癜外,还会表现一系列消化道的症状和体征,如腹痛、恶心、呕吐等;(3)关节型过敏性紫癜:除皮肤紫癜外,还表现为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等;(4)肾型过敏性紫癜:病情最为严重,在皮肤紫癜的基础上伴有血尿、蛋白尿等肾脏病的临床症状;(5)混合型过敏性紫癜:在皮肤紫癜的基础上合并有上述两种以上的临床表现。 2.儿童IgAV的分类根据2008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opeanLeagueagainstRheumatism,EULAR)、国际儿童风湿病实验组织(PaediatricRheumatologyInternationalTrialsOrganisation,PRINTO)及欧洲儿童风湿病学会(PaediatricRheumatologyEuropeanSociety,PReS)的定义,IgAV的分类标准为双下肢为主的紫癜或瘀点(必要条件,紫癜为可触性及成簇的,不伴血小板减少)伴至少如下任何1条:(1)急性发作的弥漫性腹部绞痛,可能包括肠套叠或胃肠道出血;(2)典型的以IgA沉积为主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或以IgA沉积为主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急性发作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关节炎定义为关节肿胀或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关节痛定义为关节疼痛不伴关节肿胀或活动受限;(4)肾脏受累表现为蛋白尿(24h尿蛋白>0.3g或晨尿白蛋白/尿肌酐>30mg/mmol)或血尿(离心尿沉渣镜检尿红细胞>5/高倍视野)或红细胞管型。但是,分类标准不能作为诊断标准。儿童IgAV由于缺乏单一的诊断检查,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标准和实验室检查,而且目前仍缺乏国际公认的循证建议。临床上根据儿童的临床表现、实验室以及肾脏病理检查结果,儿童IgAV的诊断并不困难。 3.儿童IgAV在诊断过程中是否需要腹部超声、腹部X线及CT检查?IgAV胃肠道累积的发生率为50%~75%,临床表现多为腹痛及消化道出血。腹部超声、腹部X线用于IgAV严重消化道并发症(肠套叠、肠穿孔)的诊断,建议X线或超声检查有疑问时选择CT检查。 4.儿童IgAV需要进行肾活检穿刺术吗?IgAV肾脏受累的发生率为20%~80%,通常表现为镜下血尿和(或)蛋白尿,肉眼血尿也常见,也可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严重的可出现急性肾损伤。IgAV肾脏受累多为轻度或自限性,发生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的风险约2%。但是,部分儿童IgAV可出现肾脏严重受累。肾脏严重受累的证据包括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伴或不伴高血压),急性或进行性肾功能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重度蛋白尿(晨尿蛋白/尿肌酐>250mg/mmol或24h尿蛋白定量≥50mg/kg)持续4周及以上或中度蛋白尿(晨尿蛋白/尿肌酐100~250mg/mmol或24h尿蛋白定量25~50mg/kg)持续3个月及以上。建议有临床证据表明肾脏严重受累的IgAV患儿进行肾脏损伤程度评价及指导治疗时进行肾活检穿刺术,明确病理分型,指导治疗。 5.儿童IgAV与食物过敏是否相关?是否需要应用抗组胺药或抗过敏药治疗?目前认为IgAV是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的免疫性血管炎。研究表明IgAV及IgAVN患儿循环及组织存在IgA1O-链接糖基化异常,主要是半乳糖缺陷型IgA1(galactose-deficientIgA1,Gd-IgA1)增多。机体针对这种异常的IgA1形成IgA1-IgG抗体,IgA1与IgA1-IgG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及肾脏导致免疫炎症。这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的血管炎属于Ⅲ型变态反应。而食物过敏包含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非IgE介导的非Ⅰ型变态反应及混合介导的食物过敏。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鼻结膜炎、哮喘、胃肠道症状或特应性皮炎等。尽管国内有少量研究关注了IgAV患儿体内存在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但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些IgG抗体是导致IgAV的原因,而且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的存在也不能作为食物过敏的诊断依据。鉴于以上发病机制,加之尚无高质量的循证证据支持抗组胺药或抗过敏治疗在IgAV中有获益,因此不推荐儿童IgAV常规应用抗组胺药或抗过敏治疗。 6.儿童IgAV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吗?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适用于IgAV胃肠道受累[严重腹痛和(或)消化道出血]、关节炎、IgAV肾炎;严重皮疹(快速进展、出血性大疱性皮疹、溃疡性皮疹或坏死性皮疹等)、血管性水肿、睾丸炎、脑血管炎、肺出血及其他严重器官受累或危及生命的血管炎。 7.糖皮质激素是否能够预防儿童IgAV皮疹的反复?糖皮质激素不能预防IgAV皮疹反复,不推荐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来预防皮疹反复。 8.糖皮质激素是否能够预防IgAV发生肾脏损伤?糖皮质激素不能预防IgAV发生肾脏损伤,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来预防IgAV肾脏损伤。 9.儿童IgAV可以使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吗?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IgAV的适应证有哪些?儿童IgAV表现为严重的胃肠道受累、出血性大疱性皮疹及脑血管炎时,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有使用禁忌的情况,建议使用IVIG治疗。 10.影响儿童IgAV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儿童IgAV大多预后良好,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消化道及肾脏受累的严重程度。近期预后与消化道受累的严重程度有关,如肠套叠、肠穿孔或难治性消化道出血可能危及生命。远期预后与肾脏受累的严重程度有关。 11.IgAV儿童饮食上应注意什么?IgAV儿童在胃肠道受累时注意控制饮食,轻症腹痛IgAV儿童建议进食清淡、少渣易消化食物。如果患儿出现严重腹痛、呕吐或消化道出血者应该暂时禁食,并予肠外营养支持。不推荐长时间限制动物蛋白饮食的摄入。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儿童风湿免疫病联盟.中国儿童IgA血管炎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J].中华儿科杂志,2023,61(12):1067-1076.
为什么肾脏病儿童要关注身高?可能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认为肾脏病只影响肾脏的功能,其实肾脏病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儿童慢性肾脏病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生长障碍是慢性肾脏病儿童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青春期之前接受透析的孩子当中,大约有40%的男孩身高低于161cm,40%的女孩身高低于150cm。虽然有些儿童的病情并没有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或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治疗)的情况,但是长高也可能会比正常孩子慢很多。因为肾脏病可能会从多个方面影响生长发育:1.营养不良肾脏病儿童会有蛋白尿,营养成分从尿中丢失。肾脏功能降低可能会影响消化功能,营养摄入就不足。而且慢性肾脏病儿童蛋白质合成减少,消耗增加,也会导致营养不良。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能量和营养需求量大,因此各方面原因综合会导致生长发育障碍。2.肾性贫血正常肾脏可以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肾脏病的不断发展会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红细胞长期生成不足,就会出现贫血。当机体处于贫血状态时,消化系统的血液供应会减少,而胃肠的营养供给减少,就可能会出现功能减退的情况,影响儿童饮食摄入。贫血导致氧气运输减少,骨骼组织缺氧,而且红细胞内铁元素的流失也会增加,进而导致骨质疏松,因此影响生长发育。3.钙磷代谢紊乱慢性肾脏病儿童可以出现肾性骨病和钙磷代谢紊乱,骨骼发育与钙磷离子息息相关。4.生长激素轴异常慢性肾脏病儿童会出现生长激素会相对不足。5.性激素轴异常慢性肾脏病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激素分泌异常,导致性发育和青春发育延迟。6.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是儿童肾脏的常用药物。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导致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肝脏合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干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合成,影响生长激素发挥作用。糖皮质激素还会导致儿童体内脂肪的异常分布,发生肥胖,肥胖也是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之一。如何去治疗肾脏病合并身材矮小?儿童肾脏病引发矮小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我们需要在全面综合评估后再给予适当的治疗措施。除了继续治疗肾病本身外,还需要其他干预方式,包括:1.补充营养慢性肾脏病儿童在接受健康同龄儿童推荐的膳食能量摄入量,可正常生长。对于体重和生长不理想的患儿建议能量摄入在推荐范围的上限。蛋白质是细胞和器官维持正常功能的基本组成部分。当肾功能下降时,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导致肾脏高滤过,同时蛋白质分解产生的产物会体内蓄积,从而损伤靶器官。但低蛋白质饮食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发育不良和蛋白质能量消耗,应避免在慢性肾脏病早期限制蛋白质摄入。2.定期复查,评估疾病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定期至医院复诊,监测病情控制情况,比如钙磷代谢、甲状旁腺功能、贫血等,及时发现症状并干预治疗。3.补充外源性生长激素在改善营养状况、纠正贫血、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提高透析充分性等基础上,如动态评估后仍存有生长障碍可考虑加用外源性生长激素。在接受肾移植的慢性肾脏病儿童,如果1年内没有追赶生长,可在移植1年后开始生长激素治疗。自20世纪90年初开始有多项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激素治疗可有效提高慢性肾脏病儿童生长速率,改善身高。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慢性肾脏病生长障碍诊治循证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22,60(09):869-876. 关注生长发育扫描梧桐成长二维码: 0-18岁男童女童身高体重百分位数值表:如有疑问可随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