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结节性或肿瘤性疾病被诊断出来。甲状腺主要的疾病包括: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等。本篇将一一介绍: 1、甲状腺结节:只要体检或检查时发现有甲状腺结节,人们总会有些担心,其实,多数甲状腺结节可能就是一个单纯性甲状腺肿。往往是多发的。多数也不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是有癌变可能的,但是不是一确诊为甲状腺结节,都是需要手术治疗的,只有:(1)压迫气管、食管、喉返神经等引起压迫症状者;(2)甲状腺胸骨后肿;(3)巨大甲状腺肿影响生活和工作者;(4)继发甲状腺功能亢进者;(5)怀疑有恶变者,才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甲状腺大部切除,保留越多甲状腺组织越好,但仍需要尽可能地切除肿瘤。为防止术后复发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可服用甲状腺素制剂。 2、甲状腺炎:(1)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多为革兰阳性菌,可用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脓肿形成后切排;(2)亚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又叫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腮腺炎后,多数可自行缓解,予以激素和甲状腺素片治疗有效,停用可复发。(3)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多有甲减,予以激素和甲状腺素片治疗有效。 3、甲状腺瘤: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6,有恶变可能,恶变率约为10%,特别是对于单发的结节应尽早切除,手术范围: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单纯切除腺瘤是不够的。 4、甲状腺癌:(1)乳头状癌:成人约占60%,儿童全部甲状腺癌,最常见,高分化,易发生淋巴转移。手术范围:如只侵及一侧腺叶,则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如累积双侧腺叶,则行全切。如无颈淋巴结转移,则可不行颈清扫,待出现转移后再手术,并不会影响疗效;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如不大,且可活动,则只需切除转移淋巴结,如量多、固定、较大,则需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2)滤泡状癌:虽属低度恶性,但早期易发生血行转移,哪怕只局限在一侧腺叶内,也需做全甲状腺切除术;(3)髓样癌:甲状腺全切+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4)未分化癌:难以切除,目前主张放疗为主,配合化疗。(5)碘131治疗:适用于未分化癌、复发癌或甲状腺全切后的远处转移;(6)内分泌治疗:术后均需服用甲状腺素片。对晚期甲状腺癌患者,也应进行积极治疗,行甲状腺全切+放射性核素治疗。
现实中,很多人都受到了“鼾症”的困扰,却不知为何,更不知该怎么办,甚至是不是个毛病,是不是大家都会这样,都搞不清楚。今天,我就将这一现象为大家做个介绍,并提供诊疗建议。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黎长江 早在1810年,国外就有医生注意到了过度肥胖的人,白天容易嗜睡,之后随着多年的发展和临床观察,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到了这一现象。生活中,应该也有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睡觉会“打呼噜”、“张口呼吸”,严重者甚至会憋醒。那么人睡觉为何会“打呼噜”呢?“打呼噜”,学名叫“打鼾”,它是由于睡眠时,气流冲击咽部粘膜边缘,产生震动,从而产生声音。发出的声响如果在“60dB”以下,则是属于正常的。“60dB”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或略高于平时正常说话的声音。反之,如果超过这个数值,或者会影响同室内人员的睡眠时,则就是不正常的,是病理性的。如果只是单纯的打鼾,而无低通气、缺氧、呼吸暂停等表现,这就是单纯鼾症,如果伴有这些症状,就叫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它分为中枢型、阻塞型和混合型,耳鼻喉科中最常见的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这就是本章介绍的重点。首先,我们来了解几个概念:1、阻塞型、中枢型和混合型:亦称周围型,虽然胸廓或腹腔仍有起伏,但口鼻却无气流,而中枢型,则两者都无;而混合型则刚开始是呈现中枢性呼吸暂停,之后胸部肌肉或膈肌活动,出现阻塞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2、呼吸暂停:睡眠过程中出现口鼻气流停止大于等于10s;3、低通气:是指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较平时降低了50%以上,并伴有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大于等于4%(正常90%及以上);4、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平均每小时睡眠过程中发生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这就是医生常说的指数,简称“AHI”。
耳鼻喉科中的鼾症患者,多数是“阻塞型”,因而,本篇主要介绍这一型鼾症的病因: 1、鼻腔、咽喉部疾病:较常见的有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这些部位的各种炎症性疾病或肿瘤性疾病等。凡是能是这些部位通气受影响的疾病,都是病因。 2、口腔疾病:舌体肥厚、巨舌症、肿瘤、异位甲状腺等疾病; 3、先天性颌面部发育畸形:小下巴、上颌发育不全等。4 4、全身性疾病: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所引起的粘液性水肿等,女性绝经期后的内分泌紊乱及肥胖症等。这些病因归结起来就是:1、使咽部肌肉张力降低的疾病;2、软腭、悬雍垂过长导致鼻咽腔狭窄;3、咽部占位性病变,如肿瘤;4、鼻腔通气受限等。 如果长期深受这种疾病的困扰,会影响身体的多个器官:1、呼吸系统:长期呼吸暂停,可发生酸中毒,甚至呼吸暂停;2、循环系统:长期低氧,可发生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甚至心脏骤停;3、血液系统:长期血氧过低,可促使红细胞增加,血液粘滞度增加,使得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4、神经系统:长期呼吸暂停和低氧,可发生白天易嗜睡、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甚至行为异常等。5、内分泌系统:要知道生长激素主要是在快速动眼睡眠期间释放,如果影响这一时期的睡眠,就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根据这些影响,就不难知道,这类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分为白天和夜间两类症状。白天:1、晨起头痛、容易疲劳、嗜睡、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2、鼾声打、呼吸暂停、张口呼吸、易醒,甚至出现夜间遗尿、勃起障碍等。
由于人工发音管在中国还不能使用,因而在我国对喉全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言语功能重建是很重要的。近来吴海涛主任课题组对数名因喉癌或下咽癌而行全喉切除的患者,应用舌骨下肌肌皮瓣进行手术发音管重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以,即使万不得已而进行了全喉切除,术后也还是有机会可以讲话的。成果已发表至《Acta Oto-Laryngologica》。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016489.2021.1877347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1、病史:睡眠情况,患者的体型及鼻腔、口腔、咽腔等疾病情况。2、电子纤维鼻咽镜检查:可检查鼻腔、咽腔和喉腔等的情况。3、多导睡眠监测(PSG):是目前诊断这一疾病的“金标准”,必须要做的。它可以监测脑电、心电、肌电、眼动、鼻气流压力、血氧饱和度、肺容积变化等多个参数。能够全面给出疾病的程度诊断。4、影像检查:1、头测量法和透视电影:目前临床上已不用;2、上气道CT检查: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建议:入院后应尽量完善这些检查。
OSHAS(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病率很高,美国约有2-5百万人,我国缺乏具体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患病人数应该很多,主要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较多。目前主要的临床治疗方式主要有: 1、非手术治疗:调整睡眠姿势,尽量侧卧,少平卧;2、药物治疗:尽量少用;3、减肥:限制食物摄入量、增加运动等;4、气道保持疗法:舌保持器、鼻导管法等,目前应用较少;5、鼻腔持续正压通气疗法(NCPAP):也就是呼吸机疗法,是目前临床上的主流,分为单水平和双水平正压呼吸肌,前者主要是吸气时提供压力,后者是指吸气和呼吸都可以提供压力,先进的机器,有自动触发功能,提高了机器使用的舒适性。还有一种目前最为先进的呼吸机,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自动调压呼吸肌,因为前面所提及的两种呼吸机只是一个恒定的压力,人在呼吸的过程中,压力是变化的,有时需要大压力,有时需要小压力,自动调压呼吸肌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2、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但需确诊有器质性可手术解决的疾病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等疾病。(1)鼻部手术:鼻中隔矫正、息肉切除等;(2)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切除等;(3)悬雍垂颚咽成形术;(4)颚咽成形术。(5)下颌骨前移手术;(6)舌骨手术;(7)气管切开术:只有在保守治疗和其他手术治疗无效时使用。建议:若鼻、咽、口无明显阻塞性疾病,则建议保守治疗,可以先从减肥、调整睡眠姿势开始,如果无明显效果,则可尝试使用呼吸机,目前应用呼吸机治疗鼾症是主流,也是损伤最小,且较为有效的方法。对于重度、保守治疗无效的鼾症,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治疗。
门诊许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看病,很大一部分家属都是因为小朋友睡觉打呼噜,还张着嘴巴呼吸,这还不算什么,严重的还要憋醒,这是什么原因? 其实,小朋友出现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所引起的,扁桃体方面的疾病,在我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讲过,我就不在这赘述了。那腺样体又是什么东西?腺样体是长在人鼻咽部的一个淋巴组织,出生就有,6-7岁时增至最大,10岁以后逐渐萎缩,至成年时,大多数都会消失。但如果在腺样体自然生长发育至消失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过度肥大,并引起相应症状时,这时就是病理性肥大。它所引起的症状,典型的表现就是“睡觉打呼噜、张口呼吸”,严重的有憋醒,还可能堵塞咽鼓管(鼻咽部一个通向耳朵的管道),导致耳痛、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如果长期这样,甚至还可能导致面部发育畸形,呈现“腺样体面容”,这种面容主要表现为硬颚高拱、上切牙突出、下颌下垂、上唇上翘、面部表情愚钝等。 我们建议,如果患儿只是刚开始出现“睡眠打鼾、张口呼吸”,应及时至医院就诊,可以先保守治疗3个月(药物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应及时行手术切除。(图片源于网络)。
门诊常常有因耳鸣困扰的患者,其实,耳鸣本身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它的发病原因很复杂,有全身性疾病的原因,也有耳部疾病的原因。大多数耳鸣是神经性的,它与耳聋没有必然联系,但对于反复耳鸣,且有加重趋势的患者,应做影像检查以排除肿瘤性疾病。 本文已发表至《微科普》,全文可点
①新生儿听力障碍原因 尽管随着近些年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仍有不少患儿出生即存在缺陷,给自身、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身心负担。听力障碍,就是目前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大约占全部新生儿出生缺陷的1/5,每年接近有3万例。 那么,常见的听力障碍因素有哪些呢?可以分为两大类。 1、遗传因素:全世界范围内,这个因素所致者占50%。目前研究较多的是GJB2 基因和SLC26A4基因,这两个基因与耳聋有明显相关性。注意:只是相关,并非必然。 2、非遗传因素:①病毒因素:若孕妇在怀孕前3个月不慎感染巨细胞病毒、风疹、腮腺炎、流感等病毒,经胎盘传至胎儿,则患儿出生后发生不可逆听力障碍的风险明显增高,尤其是巨细胞病毒,病毒因素大约占30-40%左右。②缺氧:众所周知,缺氧会对神经系统带来损伤,听神经也不例外,从而导致耳聋。③高胆红素血症:有些新生儿出生后会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同样地,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也会损害神经系统,如果严重且时间久的话,就很有可能引起听力障碍。④早产儿:早产儿往往很多脏器未发育成熟,包括神经系统,若再出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缺氧等,则很容易造成听力的不可逆损伤。⑤耳毒性药物:目前报道的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大约有130多种,如大家很熟悉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抗疟药氯喹和奎宁、还有一些抗肿瘤药等。后3种非遗传因素约占10-20%[1]。 当然临床上,引起耳聋并不是某一个单纯的因素,一般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棘手地是,这些因素是很难在产前筛查出来的,尽管可以做基因筛查测试,但是很难确定究竟是哪个具体的基因所导致的,就算筛查出来,也不能说100%就会发生耳聋,只能说风险增加,其他因素也如此,所以医生要结合多学科、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②新生儿听力筛查手段 所以,尽管目前科学尚有极限性,理解了这一点,并不是说,我们就毫无拌饭。早起发现、早起诊断、早起预防和干预就是重要的手段。那如何进行听力筛查呢?目前在临床上最常用于听力筛查的检查有以下几种检查: 1、耳声发射:这是怎样的一种检查?经研究表明,人的耳朵不仅能感觉到声音,在声音的刺激下,它(主要是耳蜗)还能主动发射声音,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这个发现是在1978年由一个叫Kemp的英国医生首先观察到的。他通过给耳朵一个声音刺激,然后用特殊的声音放大收集装置,发现人耳似乎能反射出这个声音,所以也叫“Kemp回声”。它包括4种形式:①自发性耳声发射(SOAE):就是不给人耳任何声音刺激,直接用装置检测的耳声发射,这个耳声发射不是所有正常人都能检测到的,大概只有40-70%左右的人能检测到,所以检测不到也不代表听力有问题。②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EOAE):这个就是经典的“Kemp回声”,给人耳一个短声刺激,强度约为80-90dB(差不多大小相当于大声喊叫),然后检测到的声音,基本是100%的正常人可以检测到。③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也是很多患者做过的一项听力检查。因为人们发现TEOAE 和SOAE尽管能检测到,但是信号比较弱,波形不太好分辨。于是就尝试用两个频率的声音,当然这两个频率不是随意的,是呈一定频比关系的,一大一小两个频率,一般选择2f1-f2,因为这个频比关系,可以检测到最强的DPOAE,于是在临床上就渐渐的固定下来了,这个耳声发射,也基本上也是100%的正常人可以检测到的。④刺激频率耳声发射(SFOAE):是用一种连续刺激声所诱发的耳声发射,因为前3种都是短声或短音,这种耳声发射获取较为复杂且个体差异大,因而临床上很少用。时至今日,DPOAE的检查非常简单,很容易获取,而且还是无创,因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是用DPOAE筛查新生儿听力,极为方便有利。但是它的不足之处是过于敏感,以至于外耳道若有耵聍堵塞、羊水等导致外耳道不通畅的情况时,它是检测不到的,哪怕你是正常听力的患者,如果外耳道不通畅,耳声发射也可能是阴性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听力损失超过20-40dB(差不多相当于听不清1米处的正常说话声)时,耳声发射也可能检测不到。 2、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这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筛查听力的检查。它是反应整个耳蜗到听觉中枢的通路问题。它对检查的环境及个体条件要求较高,需要患儿在睡眠状态下进行。它的刺激声和耳声发射类似,是短声、短音或短纯音均可,刺激声的频率一般为高频音(大于2000Hz),因为如果低于1000Hz,反应的同步化范围很宽,结果不可靠。刺激声的强度一般为从90-110dB peSPL(声压级)开始递减检测,直至最小能引出波形的分贝值,即为听阈。这个检查的作用,主要在了解听力情况和听神经至听觉中枢之间的传导通路是否完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ABR与听力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纯音听力测听(就是医院检测时,需要患者举手示意的一种听力检查,属于行为测听的一种),因为ABR所检测到的阈值取决于刺激声强度所引起的神经同步活动情况,毕竟ABR测的是电位,需要引出稳定且重复性好的波形,这是很多神经元同步活动的结果。 3、听觉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这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检测技术,故名思义,它是由调制信号引起的、反应信号与刺激信号具有相位锁定关系的听觉诱发电位。它与ABR的检测方法类似,不同的是它可以多频率检测,具有更强的频率特性,且最大声强输出强度大,因而对于听力极度不好的人,评估其残余听力也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它毕竟是刚发展起来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比如为何电测听测出来的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患者,理论上用ASSR来检测的话,理应与电测听差值大才对,但事实是反应阈与行为阈(即电测听测出来的听力值)差值小,有学者用“重振现象”来解释,这并不完全;还有低频检测时,其反应阈与行为阈相关性差,也就是对低频的检测听力与实际不准,有专家认为是周围环境噪音的影响所致,这似乎也并不全面。总之,这种方法在有些方面还需要不断的精进。 这三种听力检查技术,就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主要方法技术。那么,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呢?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新生儿筛查技术规范》所建议的: (1)出院前OAE筛查,通过:出院;未通过:做ABR筛查,通过:出院;未通过:6月龄前做听力学评估。(2)出院前OAE筛查,通过:出院;未通过:第42天OAE复查,通过:出院;未通过,做ABR确诊。(3)出院前:有新生儿听力损伤高危因素者:OAE+ABR,无高危因素者;OAE。第二次(3月龄):出院前未通过者,做ABR。第三次(6月龄):第二次未通过者,做听力学评估[2]。 ③新生儿听力障碍干预措施 出生听力障碍的患者建议在6个以内作出最终听力学评估,因为研究表明,6个月内对患儿进行干预要比6个月后干预明显有利,尤其对言语功能的发育。首先要查找病因,通过听力检测、医生的专科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如若证实确是感音神经性耳聋,则建议患儿尽早佩戴合适助听器,如果助听器收效甚微或无效的患儿则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3-4周开机,之后需要进行言语训练。当然一旦筛查出新生儿听力障碍,也不必恐慌,有半年的诊查时间,可以听取专业医生的意见,选择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温瑞金,李琰,罗仁忠,等. 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听力评估结果转归分析 [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23(19): 865-868. 2. Joint Committee on Infant Hearing. Year 2007 position statement: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early hearing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J]. Pediatrics. 2007; 120:92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