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茗源博士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越来越多的女性考虑或已经怀有“二胎”。但此时高龄产妇、肥胖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妊娠糖尿病发病率增高。孕期血糖高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自发性流产、胎儿异常、死胎、巨大胎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血症、新生儿低血糖、子痫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及时发现妊娠糖尿病尤为重要。那么妊娠糖尿病跟糖尿病有何差异,如果确诊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孕前糖尿病(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PGDM,即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PGDM 可能在孕前已确诊或在妊娠期首次被诊断。一、孕前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1.孕前糖尿病(PGDM)主要包括:(1)妊娠前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2)妊娠前未进行血糖检查的孕妇,但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者,首次产前检查时,若符合下列任何一项标准则应诊断为PGDM。(1)空腹血糖≥7.0mmol/L(2)75克葡萄糖糖耐量实验(OGTT),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3)伴有典型的高血糖症状(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或高血糖危险,同时伴有随机血糖≥11.1 mmol/L2.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尚未被诊断为PGDM或GDM的所有孕妇,在妊娠24-28周以及28周后首次就诊时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若血糖值达到下面任何一项,则诊断为GDM。(1)空腹血糖5.1-6.9mmol/L(2)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3)服糖后2小时血糖≥8.5-11.0 mmol/L注:在孕前已经被诊断为糖尿病或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的妇女不适合该标准,且妊娠首次发现血糖升高已经达到糖尿病标准,则诊断为PGDM。二、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如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血糖应该控制在哪个范围内?糖尿病合并妊娠或是妊娠期糖尿病,控制的目标为:空腹、餐前或睡前血糖3.3-5.3mmol/L,餐后1h≤7.8mmol/L,或餐后2小时≤6.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尽量控制在6.0%-6.5%,为预防低血糖可放宽至7%。由于妊娠期的血糖控制目标比非妊娠期糖化更严格,应加强血糖监控,新诊断的高血糖孕妇、血糖控制不良或不稳定着以及妊娠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者,每日应检测血糖7次(三餐前30分钟、三餐后2小时、夜间血糖),在确保血糖达标的同时,尽量避免发生低血糖。三、妊娠糖尿病患者生活中的应注意哪些要点?1.营养摄入量推荐①糖尿病孕妇虽然需要控制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但应避免过度限制摄入,这样既能保证孕妇和胎儿能量需要,又能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而且不发生饥饿型酮症。最好采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的原则,每日分5-6餐。妊娠早期应保证不低于1500kcal/d,妊娠晚期不低于1800kcal/d。②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低于150g。应尽量避免使用蔗糖等糖制剂,可以优先选用低血糖指数食物。③ 蛋白质: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15-20%,以满足孕妇妊娠期生理调节以及胎儿发育需要。④ 脂肪:饮食中脂肪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25%-30%,单应适当限制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油脂、红肉类、椰奶、全脂奶制品等。糖尿病孕妇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不应超过总摄入量的7%;同时应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注: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为部分氢化处理的植物油,主要在蛋糕、饼干、面包、沙拉酱、披萨、薯条、蛋黄派、奶油、巧克力、珍珠奶茶、爆米花等食品中常见。在选购食品时可通过查看食品标签配料区分该食品是否含有反式脂肪酸以及含量的多少。食物配料中含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棕榈油、氢化大豆油、植物起酥油、人造奶油等提示含有反式脂肪酸。⑤ 膳食纤维:水果中的果胶、某些豆类的胍胶等具有控制血糖上升程度、改善葡萄糖耐量的作用,每日摄入量25-30g。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可以降低妊娠基础胰岛素抵抗,是GDM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每餐30分钟后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对母亲和胎儿无不良影响。运动尽量选择一种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步行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有氧运动。运动时间自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分钟,期间可以穿插必要的间歇,建议餐后运动,3-4次/周。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1)运动前行心电图检查以排除心脏疾患,并需确认是否存在大血管和微血管的并发症。(2)GDM运动疗法的禁忌症: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心脏病、视网膜病变、多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先兆早产或流产、胎儿生长受限、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3)防止低血糖反应和延迟性低血糖:餐后30分钟后再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运动后休息30分钟。血糖水平<3.9mmol/L 或>13.9mmol/L则应停止运动。运动时应随身携带饼干或糖果,有低血糖征兆(如心慌、出冷汗等)时可及时食用。(4)运动期间出现腹痛、阴道流血、憋气、头晕眼花、严重头痛、胸痛、肌无力等及时就医。(5)避免清晨空腹未注射胰岛素之前进行运动。3.降糖药物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期糖尿病,单纯饮食控制不能使血糖达标时,都需要胰岛素治疗,且人胰岛素优于动物胰岛素。4.分娩时机及方式(1)分娩时机①无需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达标的GDM孕妇,如无母儿并发症,在严密监测下可待预产期,到预产期仍未临产者,可终止妊娠。②糖尿病合并妊娠及胰岛素治疗的GDM孕妇,如血糖控制良好且无母儿并发症,在严格监测下,妊娠39周后可终止妊娠;血糖控制不满意或出现母儿并发症,应及时收入院观察,根据病情决定终止妊娠时机。③糖尿病伴发微血管病变或既往有不良产者,需严密监护,终止妊娠时机应个体化。(2) 分娩方式糖尿病本身不是剖宫产的指针,决定顺产者应制定分娩计划,产程中密切监控孕妇的血糖、宫缩、胎心率变化,避免产程过长。择期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为糖尿病伴严重微血管病变,或其他产科指征。妊娠期血糖控制不好、胎儿偏大(估计胎儿体重≥4250g)或既往有死胎、死产史,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针。5.产后处理产后空腹血糖反复≥7.0mmol/L,应视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建议专科治疗。鼓励母乳喂养,产后母乳喂养可减少产妇胰岛素的应用,且子代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6.产后随访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妇女应至少每3年筛查是否发展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所有妊娠糖尿病妇女在产后4-12周进行随访,用OGTT及非妊娠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筛查永久性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糖尿病前期妇女,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或二甲双胍治疗以预防糖尿病。
为进一步落实《“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强化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对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健康科普宣教,指导医疗卫生人员科学开展体重管理工作,我委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牵头,组织相关领域专家,针对超重肥胖等体重问题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主要内容包括体重的分类标准、体重管理相关评估、超重肥胖的干预和治疗、健康体重的管理与维持、特殊人群的体重管理、规范化体重管理流程等,供各地推广使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总体改善的同时,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与此同时,少部分人群存在体重过低的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与2002年的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长;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并呈逐年递增趋势。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农村地区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将超过城市地区。超重肥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同时还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并直接或间接增加医疗支出和社会经济负担。为贯彻落实《“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指导医疗卫生人员科学开展体重管理工作,提升体重管理尤其是超重肥胖预防控制的规范化水平,特制定本指导原则。一、体重的分类标准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BMI=体重(kg)/身高(m)2。根据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BMI评判标准(见附表1),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kg/m2≤BMI<24.0kg/m2,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24.0kg/m2≤BMI<28.0kg/m2为超重,BMI≥28.0kg/m2为肥胖。脂肪在腹部蓄积过多称为中心型肥胖,可根据腰围直接判定(见附表2)。7岁以下儿童以年龄别BMI的标准差作为评价方法(见附表3),低于相应年龄别BMI中位数的2倍标准差为消瘦,高于中位数的1倍标准差但不高于2倍标准差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倍标准差则为肥胖(见附表4和附表5)。7~18岁儿童青少年以性别年龄别BMI作为筛查超重肥胖标准(见附表6)。BMI也作为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范围的标准(见附表7)。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建议BMI适宜范围为22.0~26.9kg/m2。二、体重管理相关评估为确保个性化体重管理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需对个体健康状况、具体需求、风险因素等进行全面评估,通常包括个人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常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人体成分分析、生活方式评估、运动能力评估等。(一)个人史、既往史等相关病史评估。1.充分了解减重目的和意愿、个人自律性、可自由支配时间等相关信息,详细询问家族史、出生史,超重肥胖起始时间及原因,既往减重方法、次数、效果、持续时间等。2.超重肥胖相关疾病史和特殊用药史。相关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及痛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甲状腺疾病、结直肠癌等。特殊用药史包括但不限于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超重或肥胖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二)生活方式风险评估。包括饮食行为、身体活动水平、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吸烟、饮酒情况等多个方面。饮食方面,评估总能量摄入、膳食结构、饮食习惯等因素。身体活动方面,评估活动类型、时长、强度、频率及活动总量等。睡眠质量方面,评估入睡时间、睡眠时长及节律等。心理健康方面,评估心理压力、情绪状态等。(三)体格检查、人体成分、能量消耗评估。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人体成分(体脂率、体脂肪量、内脏脂肪、肌肉量等),计算BMI、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等。能量消耗评估方面,重点评估基础代谢率和总能量消耗情况。(四)医学检查评估。建议的医学检查评估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肝脏、胆囊、胰腺、肾脏B超等。必要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可加测胰岛功能、甲状腺功能、皮质醇、性激素、骨密度等。(五)运动能力评估。运动能力的评估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评估中需要考虑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肌肉力量在不同部位的水平和功能性强度,身体的灵活性和延展性,以及心肺功能等。(六)特定人群评估。儿童应询问喂养方式、生长曲线、家庭学校饮食与运动情况,以及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孕产期妇女需记录孕前体重与BMI、孕期体重增长、营养摄入与妊娠并发症;职业人群需评估工作生活压力;老年人应评估骨骼肌肉状况、慢性病管理情况及跌倒风险;患病人群要针对肥胖原因、减重风险进行评估。三、超重肥胖的干预和治疗所有有减重需求的个体都应接受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无论是否联合药物或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都是减重的基础。如果通过充分的综合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减重,可以在严格评估后,考虑医学治疗进行干预,如药物或手术治疗。减重计划的实施,应强调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对于大多数超重或轻度肥胖者(24.0kg/m2≤BMI<32.5kg/m2),建议初始时设立每周减轻体重约0.5~1kg的目标,每月减轻2~4kg,6个月内减轻当前体重的5%~15%并维持;对于中、重度肥胖者(BMI≥32.5kg/m2),建议设立周、月目标,定期评估,按减轻现体重的5%、10%、15%划分阶段性减重目标,周期为3至6个月。(一)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首选方法,主要包括减少饮食能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及其他有益于减重的行为改变等。建议超重肥胖的成年人按照减重目标时间来制定减重计划,在减重初期加强生活方式现场指导,并进行长期随访,维持体重管理效果。1.膳食干预。膳食干预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手段,在限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通过均衡膳食模式或调整食物构成等,维持机体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负平衡状态。(1)限制能量饮食。是指在合理的能量分配基础上,每日限制能量摄入,达到并维持负平衡状态。根据能量需要量,建议每日减少500~1000千卡或减少30%总能量摄入,同时保持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均衡摄入(供能占比分别为50%~60%、20%~30%、15%~20%)。(2)均衡膳食模式。应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同时保障食物摄入多样化,保持膳食平衡。一日三餐合理分配,鼓励主食以全谷类食物为主,减少精白米面摄入;充足摄入新鲜、低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和蔬菜;优先选择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脂肪含量低的肉类,以及低脂或脱脂奶类。(3)个体化调整食物构成。①高蛋白饮食。是指每日蛋白质供能比超过每日总能量的20%、但一般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30%的饮食,可增加饱腹感、减轻饥饿感,有助于增强超重肥胖者的减重依从性并维持减重效果。②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是指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供能比≤40%),脂肪供能比≥30%,蛋白质摄入量相对增加。短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有益于超重肥胖者控制体重、血糖,改善代谢。③生酮饮食。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中的极特殊类型,适用于严密医学监督确保安全情况下,单纯性肥胖以及肥胖代谢综合征人群短期内快速降低体重。(4)其他短期可使用的干预方法。①间歇性能量限制。按一定规律在规定时期内禁食或给予有限能量摄入,包括隔日禁食法、4:3间歇性能量节食或5:2间歇性能量节食(连续/非连续日每周禁食2~3天)等。在禁食期,能量供给通常在正常需求的25%以内。②代餐食品减重。是指为满足成人控制体重的目标,每日替代一餐或两餐加工配制控能食品的方法。应根据个人喜好、减重效果及健康状态制定适宜的饮食方案,必要时补充复合微量营养素,预防因限制饮食所致的营养缺乏。2.运动干预。超重肥胖人群应以减脂为主要目标、维持瘦体重3为次要目标进行运动。推荐长时间中低强度有氧运动,通常需要每日进行一次或两次运动。另外结合抗阻运动有助于在减少身体脂肪的同时维持瘦体重(见附表8)。(1)一般人群的运动干预。进行有氧运动干预时,建议由小运动量开始,逐渐达到30分钟/天的中等至较大强度。对于运动依从性较差的个体,可以通过累计多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的连续运动达到总的运动量。为了实现长期控制体重的效果,建议应逐渐达到至少250分钟/周(或消耗≥2000千卡/周)中等至较大强度运动,且将运动分在每周的5~7天内进行。可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采用不同的运动方法进行运动干预(见附表9)。(2)高危人群的运动干预。对存在运动风险的人群应适当降低运动强度、缩短每次运动时长、增加运动频率,必要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糖尿病患者要关注是否有运动后低血糖及是否有视网膜病变等运动禁忌证;高血压患者要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及靶器官损害状况;合并心血管疾病要评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心功能状态。(3)运动干预注意事项。遵循合理的运动流程和科学的锻炼方案,在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运动中避免关节、肌肉、韧带损伤和过度训练,运动后进行充分拉伸恢复并及时补液。3.精神心理支持。超重肥胖者的精神心理支持主要针对依从性不强、减重信心不足等问题,其目标是支持个体改变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技术包括动机访谈、自我监控、激控制、情绪管理、认知重建、问题解决等。如发现存在难以抑制对食物的渴望、短时间进食大量食物,伴随停不下来的失控感等情况,应进一步评估或转诊精神科。(二)医学治疗。1.中医治疗。肥胖的病机为胃强脾弱,酿生痰湿,导致气郁、血瘀、内热壅塞。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通过清胃泻火、健脾利湿、理气解郁、化痰散结等治法控制体重。中医治疗肥胖可通过中药、针灸、穴位埋线、耳针疗法、振腹法、太极拳等达到减重目的。2.药物治疗。BMI≥28kg/m2且经过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减重5%,或BMI≥24kg/m2且合并高血压、高血糖症、高脂血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体重相关骨关节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成人患者,可以考虑在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以帮助减重和改善健康状况。(具体药物治疗方法参见《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3.手术治疗。对于BMI≥32.5kg/m2,或者27.5kg/m2≤BMI<32.5kg/m2且存在肥胖相关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成年人,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无效,综合评估患者意愿、治疗依从性、手术风险和获益并充分知情后,可考虑手术。(具体手术适应证参见《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转载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全文及附表共30页,详见文末PDF文档。
王兰萍,刘永健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这意味着每5个儿童青少年中就有1例超重肥胖患儿。在传统观念中,家长倾向于将“白白胖胖”作为儿童健康的象征,但事实上,儿童和青少年肥胖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那么,儿童青少年肥胖应该如何定义、肥胖有哪些危害、需要进行哪些评估、又该如何科学防治呢?本文将从医学角度出发,为大家科普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相关知识。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超重或肥胖呢?目前,儿童青少年肥胖是通过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来定义的,该指数应用起来比较方便。(注:BMI=体重kg/身高m2)需要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BMI参考界值点与成人不同,我国对于2~5岁、6~18岁儿童分别制定了超重与肥胖筛查的BMI参考界值点,依次参见表1、表2。家长们可以计算孩子的BMI,再参照上表寻找孩子相应性别、年龄组(按照实足年龄)的界值点进行初步判断,BMI大于或等于“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的界值点则为超重,如果大于或等于“肥胖”界值点则为肥胖。儿童青少年肥胖有哪些危害?肥胖是由多重因素引起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肥胖问题往往容易延续至成年阶段。肥胖会引发糖脂代谢异常,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风险。肥胖会导致性激素代谢异常、性发育提前启动、骨龄超前、性早熟、隐匿性阴茎等,影响成年终身高。重度肥胖还会导致儿童智力发育水平低、影响儿童心理健康,还会引发骨关节炎、胰腺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此外,肥胖还会影响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骨骼肌发育和认知发展,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超重或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应该进行哪些评估?引起儿童肥胖的病因包括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最为常见,多由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如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久坐不动等;而继发性肥胖的背后可能隐藏有多种病因,去除病因可以使肥胖症得到显著改善甚至恢复到正常体重,需要早期识别并积极干预,这些原因包括:1.内分泌代谢疾病:如下丘脑性肥胖、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生长激素缺乏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等;2.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肥胖是多基因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有一些单基因缺陷导致的肥胖,如小胖威利综合征、Bardet-Biedl综合征等。对于5岁前就发生严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合并身材矮小、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视力以及听力异常等特殊体貌特征的儿童,或者有肥胖家族史的儿童应至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遗传学检测以排除肥胖相关的遗传综合征;3.药物:多种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例如糖皮质激素、部分抗精神病药物等。因此,如果儿童青少年的体重显著超过标准,需及时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病因评估以除外导致肥胖的继发性因素,并进行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全面评估。此外,超重及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可忽视,研究表明肥胖儿童自尊心低下、社会关系受损、焦虑抑郁等风险增加,应及时进行精神心理健康筛查,如有异常需及时至精神心理专科积极干预。如何科学防治儿童青少年肥胖?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干预手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活方式干预、心理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减重手术。 1.生活方式干预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首选干预措施。首先,调整饮食:保证儿童青少年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在食物种类方面,选择相对低脂、低糖、低盐、高蛋白、适量纤维素的饮食策略;在食物频率上,尽量减少加餐,保证夜间空腹时间;在饮食行为上,减少快餐食品,进食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屏幕时间进食。其次,适当运动: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喜好,选择合适并易于坚持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球、骑车、游泳等。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每天20分钟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开始,逐渐增加到每天20-60分钟,培养孩子长期运动的习惯。另外,保证充足的睡眠:研究证明,睡眠不足是导致儿童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重要高危因素,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6-12岁儿童保证每日9~11小时睡眠,13-17岁青少年保证每日8~10小时睡眠。2.心理干预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关键干预措施。肥胖的儿童和青少年往往伴随着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干预的介入。家长与教师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自卑感。此外,还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协助,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治疗。3.药物治疗及代谢减重手术需慎重选择。如果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有效控制体重,或者伴有严重肥胖相关并发症(如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但这些方法应作为最后的选择,并且需要严格评估风险和收益。总之,儿童青少年肥胖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要求家长、医疗机构、学校以及整个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一旦发现孩子的体重指数(BMI)超出了同龄同性别儿童的正常范围,请立即带孩子前往权威的医疗机构进行详细的健康检查,排除内分泌代谢异常、遗传综合征、药物引起的肥胖等潜在的继发性原因。同时,应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措施,如改善饮食习惯、增加体育活动等,为孩子量身定制干预计划。本文刊登于“重医附二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官方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预防是促进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2.公民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护,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健康和不损害他人健康的责任。3.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4.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5.无偿献血,助人利己。6.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8.血压、体温、呼吸和心率是人体的四大生命体征。9.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防控传染病人人有责。10.儿童出生后应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成年人也可通过接种疫苗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11.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12.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坚持规范治疗,大部分肺结核患者能够治愈。13.家养犬、猫应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消毒伤口,并尽早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血清或单克隆抗体)和人用狂犬病疫苗。14.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多种疾病。15.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猎捕、不买卖、不接触、不食用野生动物。16.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17.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18.关注肺功能,控制慢阻肺危险因素,慢阻肺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19.积极参加癌症筛查,及早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20.预防骨质疏松症,促进骨骼健康。21.关爱老年人,预防老年人跌倒,识别老年期痴呆。22.关爱青少年和女性生殖健康,选择安全、适宜的避孕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保护生育能力。23.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的权利;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如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等),遵守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职业健康损害。24.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正确选用保健食品。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25.体重关联多种疾病,要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26.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不偏食,不挑食。27.膳食要清淡,要少盐、少油、少糖,食用合格碘盐。28.提倡每天食用奶类、大豆类及其制品,适量食用坚果。29.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30.珍惜食物不浪费,提倡公筷分餐讲卫生。31.注意饮水卫生,每天足量饮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32.科学健身,贵在坚持。健康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应进行2~3次抗阻训练。33.不吸烟(含电子烟),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会导致多种疾病。电子烟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会对健康产生危害。34.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戒烟越早越好。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戒烟时可寻求专业戒烟服务。35.少饮酒,不酗酒。36.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37.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正确认识焦虑症和抑郁症。38.通过亲子交流、玩耍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发现心理行为发育问题应及时就医。39.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睡眠。40.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使用消毒产品,积极预防传染病。41.保护口腔健康,早晚刷牙,饭后漱口。42.科学就医,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理性对待诊疗结果。43.合理用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遵医嘱使用抗微生物药物。44.遵医嘱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易成瘾性药物,预防药物依赖。45.拒绝毒品。46.农村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禽畜粪便。47.戴头盔、系安全带;不超速、不酒驾、不分心驾驶、不疲劳驾驶;儿童使用安全座椅,减少道路交通伤害。48.加强看护和教育,预防儿童溺水,科学救助溺水人员。49.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一氧化碳中毒。50.主动接受婚前和孕前保健,适龄生育,孕期遵医嘱规范接受产前检查和妊娠风险筛查评估,住院分娩。51.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满6个月时合理添加辅食。52.青少年要培养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每天应坚持户外运动2小时以上,应较好掌握1项以上的运动技能,预防近视、超重与肥胖,避免网络成瘾和过早性行为。三、基本技能53.关注健康信息,能够正确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54.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55.会识别常见危险标识,远离危险环境。56.科学管理家庭常用药物,会阅读药品标签和说明书。57.会测量脉搏、体重、体温和血压。58.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会拨打120急救电话。59.妥善存放和正确使用农药,谨防儿童接触。60.遇到呼吸、心搏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学习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61.发生创伤出血时,会进行止血、包扎;对怀疑骨折的伤员不要随意搬动。62.会处理烧烫伤,会用腹部冲击法排出气道异物。63.抢救触电者时,要首先切断电源,不要直接接触触电者。64.发生建筑火灾时,拨打火警电话119,会自救逃生。65.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地震时,选择正确避险方式,会自救互救。66.发生洪涝灾害时,选择正确避险方式,会自救互救。转载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详细释义见附件中PDF文件,全文共66页。
一、《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2023年版)》制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的制定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为预防和控制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的发生发展,帮助儿童青少年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提高营养健康水平,发展传统食养服务等提供科学导。《指南》制定的意义在于:一是充分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的中西医各方优势,将食药物质融入合理膳食中,辅助预防和改善生长迟缓。二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等编制食谱示例、提出食养指导,提升膳食指导个性化和可操作性。三是依据现代营养学理论和相关证据,以及我国传统医学的理念和调养方案,推动中西医结合,传承传统食养文化,切实推进食养服务高质量发展。二、《指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指南》制定的依据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相关要求。《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要鼓励发展传统食养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中的作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居民食养指南,引导养成符合我国不同地区饮食特点的食养习惯,开展针对儿童的食养指导,提升居民食养素养。三、《指南》制定的原则是什么?《指南》制定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指南》以营养科学、中医食养理论、食物和健康关系证据的文献研究为依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导原则、指南、标准、典籍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确定指南体系框架,并对内容进行反复的专家论证,以保证科学性。二是协调一致性原则。《指南》制定过程中,对我国现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管理规定等进行梳理,确保与各项要求协调一致。三是公开透明原则。《指南》的编制广泛征求了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社会团体等多方面的意见。四是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南》制定充分考虑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现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提出食养原则和建议,并结合不同证型人群、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特点列出可供选择的食物推荐、食谱和食养方示例,便于使用者根据具体情况参考选用。四、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和标准等情况如何?国内外关于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的食养指南较少。本指南参考了《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学生餐营养指南》(WS/T554—2017)、《学龄儿童体重管理营养指导规范》(T/CNSS011—2021)、《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7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的《儿童生长迟缓的识别和管理》指南等。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提出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方案建议。五、《指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南》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的特点,给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在附录中详细描述了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的食物选择和食养方举例,不同证型食药物质推荐,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食谱示例和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其中,每个地区至少列举了3天的食谱(含食药物质)。六、《指南》发布后如何使用?《指南》主要面向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2~17岁儿童青少年的家长和校医等,为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的辅助预防和改善提供食养指导。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 (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及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 的实际情况,参考《指南》指导辅助预防和改善生长迟缓。《指南》主要针对膳食营养相关的生长迟缓(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等),而不是食物过敏、特发性矮小症、生长激素缺乏或功能缺陷、慢性系统性疾病等病理性原因造成的生长迟缓,相关患者请在医师和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合理膳食。《指南》为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的食养指导,不可替代药物治疗。七、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在膳食上需要注意什么?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食物选择应全面、均衡、多样。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规律,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充足。每餐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大豆等食物中的3类及以上;每天食物种类达到12种以上,每周达到25种以上。尤其应重视选择高营养素密度食物。鱼虾类食物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D、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密度较高;深绿色叶菜的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密度较高;蛋黄是多种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磷、铁、胆碱等,也是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食物之一。同时,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可针对不同证型选用食药物质。八、《指南》中的食养方如何使用?食养方中选用的食药物质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既 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食用方法可以参照《指南》中食养 方的用法用量,有相应症状的儿童青少年可以食用至症状改善或消失。《指南》中的食养方是以8岁的学龄儿童为例,结合临床常见的问题列举食养方及份量供参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儿童青少年份量不完全一致,症状的轻重以及生长发育的程度均会影响食养方的份量及服用频次,建议在医师、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食养方及食用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九、如何参考《指南》中的食谱示例,合理搭配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的日常膳食?《指南》中提供了8岁学龄儿童3天的带量食谱示例,使用者可根据附录中的《常见食物交换表》将其中的部分食物替换为同类食物,即可设计出多种食谱,如大米可以换成 小米,鸡肉可以换成鸭肉,猪肉可以换成牛肉,鱼肉可以换成虾肉等。例如西北地区冬春季食谱1,晚餐中的白菜粉条炖豆腐,可以换成小白菜粉丝炒豆腐皮或奶白菜粉条炖豆腐,只需记住同类食物互换即可。其他年龄段儿童青少年可以根据《指南》中不同年龄段各类食物建议摄入量进行适当调整。转载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详见文末PDF文件,全文共36页!
转载自:《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编写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1):7-8.通信作者:赵文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Email:zhaowh@chinacdc.cn;李可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Email:li.keji@163.com一、总则1.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2.减少静态行为,每天保持身体活跃状态。3.身体活动达到推荐量。4.安全地进行身体活动。二、各人群身体活动指南(一)2岁及以下儿童身体活动指南1.每天与看护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式玩耍。2.能独立行走的幼儿每天进行至少180分钟身体活动。3.受限时间每次不超过1小时。4.不建议看各种屏幕。(二)3~5岁儿童身体活动指南1.每天进行至少180分钟身体活动,其中包括60分钟活力玩耍,鼓励多做户外活动。2.每次静态行为不超过1小时。3.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1小时。(三)6~17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1.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且鼓励以户外活动为主。2.每周至少3天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3.减少静态行为。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2小时。(四)18~64岁成年人身体活动指南1.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组合。2.每周至少进行2天肌肉力量练习。3.保持日常身体活动,并增加活动量。 (五)65岁及以上老年人身体活动指南1.成年人身体活动推荐同样适用于老年人。 2.坚持平衡能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3.如身体不允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应尽可能地增加各种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六)慢性病患者身体活动指南 1.慢性病患者进行身体活动前应咨询医生,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2.如身体允许,可参照同龄人群的身体活动推荐。 3.如身体不允许,仍鼓励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律的身体活动。 全文PDF文件,见附件!
一、《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制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的制定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人 群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改善糖尿病患者日常膳食,提高居民 营养健康水平,发展传统食养服务等提供科学指导。《指南》 制定的意义在于:一是充分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的中 西医各方优势,将食药物质融入合理膳食中,辅助预防和改 善糖尿病。二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编制食谱示例,提 出食养指导,提升膳食指导个性化和可操作性。三是依据现 代营养学理论和相关证据,以及我国传统中医的理念和调养 方案,推动中西医结合,传承传统食养文化,切实推进食养服务高质量发展。二、《指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指南》依据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相关要求。《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要鼓励发展传统食养服务。《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居民食养指南,引导养成符合我国不同地区饮食特点的食养习惯,开展针对慢性病人群的食养指导,提升居民食养素养。三、《指南》制定原则是什么?《指南》制定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指南》以营养科学、中医食养理论、食物和健康关系证据的文献研究为依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导原则、指南、标准、典籍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确定指南体系框架,并对内容进行反复的专家论证,以保证科学性。二是协调一致性原则。《指南》制定过程中,对我国现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管理规定等进行梳理,确保与各项要求协调一致。三是公开透明原则。《指南》的编制广泛征求了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社会团体等多方面的意见。四是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南》制定充分考虑我国糖尿病现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提出食养原则和建议,并结合不同证型人群、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特点列出可供选择的食物推荐、食谱和食养方示例,便于使用者根据具体情况参考选用。四、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和标准等情况如何?《指南》参考了国际国内已经发表的相关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以及糖尿病膳食指南、糖尿病运动指南等,以及国际上最近发表的糖尿病营养相关研究文献,结合多年临床营养实际工作经验编制而成。包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成人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前期的营养治疗:共识报告》《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低碳水化合物膳食:营养科学咨询委员会报告》《糖尿病医疗护理标准2022》等。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提出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方案建议。五、指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南》根据糖尿病的疾病特点和分型,给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在附录中详细描述了成人糖尿病患者的食物选择和食养方举例,不同证型推荐食药物质,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食谱示例和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其中,每个地区、每个季节至少列举了;天的食谱(含食药物质)。六、《指南》发布后如何使用?《指南》主要面向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为糖尿病辅助预防与改善提供食养指导。鼓励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参考《指南》推荐内容,结合自身情况,观测血糖变化,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及患者实际情况,参考《指南》指导辅助预防和改善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可参考《指南》中的基本原则和实用工具,在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膳食营养治疗方案设计。《指南》为成人糖尿病患者的食养指导,不可替代药物治疗。七、成人糖尿病患者在膳食上需要注意什么?成人糖尿病患者膳食应全面均衡多样化、限制油盐糖的摄入。要注意主食定量,主食中全谷物、粗杂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应占1/3以上,以降低混合膳食的血糖指数,合并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消化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可适当减少粗杂粮的比例。合并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减少能量的摄入,增加活动促进能量的消耗。合并肌肉衰减、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增加膳食能量及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糖尿病患者应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根据患者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决定是否加餐及加餐时间,可选择营养丰富并且低GI的食物,例如非淀粉类坚果、无糖牛奶和奶制品以及低GI的水果蔬菜。建议以培养清淡口味为目标,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g以内、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g,不推荐任何形式的饮酒。同时,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可针对不同证型选用食药物质。八、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医食养的指导原则是什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坚持辨证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四气”是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认为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去寒,但易伤阴,强调寒热温凉阴阳平衡。“五味”包括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在食养之时,要五味调和。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此外,已知对某种食药物质过敏者、正在服用药物可能与食药物质有禁忌时,应在医师、执业药师及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指导下食用。九、如何安排成人糖尿病患者食养的一日三餐? 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参考《指南》中的基本原则和实用工具,在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膳食营养治疗方案设计,适时调整膳食、运动、行为及用药量,以达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发生的目标。膳食搭配可结合附录中的食谱和科学食养原则,合理选择应用有利于血糖控制的食物和食药物质。可采用食物互换表灵活选择多种食物,提高膳食质量。 成人糖尿病患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学习计算和评估体重是否在正常范围,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血糖生成指数,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转载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全文总共64页,详见附件PDF文件。
一、《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制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的制定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高脂血症的发生与发展,改善高脂血症患者日常膳食,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发展传统食养服务等提供科学指导。《指南》制定的意义在于:一是充分发挥现代营养学、传统食养的中西医各方优势,将食药物质、新食品原料融入合理膳食中,辅助预防和改善高脂血症。二是针对不同证型人群编制食养食谱示例,提出食养指导,提升膳食指导个性化和可操作性。三是依据现代营养学理论和相关证据,以及我国传统中医的理念和调养方案,推动中西医结合,传承传统食养文化,切实推进食养服务高质量发展。二、《指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指南》依据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相关要求。《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要鼓励发展传统食养服务。《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居民食养指南,引导养成符合我国不同地区饮食特点的食养习惯,开展针对慢性病人群的食养指导,提升居民食养素养。三、《指南》制定原则是什么?《指南》制定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指南》以营养科学、中医食养理论、食物和健康关系证据的文献研究为依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导原则、指南、标准、典籍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确定指南体系框架,并对内容进行反复的专家论证,以保证科学性。二是协调一致性原则。《指南》制定过程中,对我国现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管理规定等进行梳理,确保与各项要求协调一致。三是公开透明原则。《指南》的编制广泛征求了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社会团体等多方面的意见。四是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南》制定充分考虑我国高脂血症疾病现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提出食养原则与建议,并结合不同证型人群特点列出可供选择的食物推荐、食谱和食养方示例,便于使用者根据具体情况参考选用。四、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和标准等情况如何?《指南》参考国内外发布的多项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异常专业组制定的《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17年),以及《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16年版)等。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提出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方案建议。五、《指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南》根据高脂血症的疾病特点和分型,给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并在附录中详细描述了成人高脂血症人群的食物选择,不同证型推荐食药物质、食谱示例和食养方举例,以及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其中,每种证型列举了3天的食谱(含食药物质和新食品原料)。六、《指南》发布后如何使用?《指南》主要面向成人高脂血症人群以及基层卫生工作 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使用,为高脂血症的辅助预防和改善提供食养指导。鼓励成人高脂血症人群参考《指南》推荐 内容合理搭配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鼓励基层卫生工作 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及患者实际情况,参考《指南》内容指导辅助预防和改善高脂血症。本《指南》不适用于病情复杂、合并多种疾病的情况,相关患者请在医 师和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饮食方式。本《指南》为成人高脂血症人群的食养指导,不可替代药物治疗。七、本指南中“高脂血症”与相关指南中的“血脂异常”有何关系?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脂肪代谢异常,人体血清中一种或多种脂质的水平超过了正常范围,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过高。实际上,血脂异常也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临床诊断中,常以高脂血症(ICD-11疾病编码为5C80等)来描述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病因可分为继发性高脂血症和原发性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脂异常;而原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能量、高脂饮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等)或基因突变造成的血脂异常。本指南编制过程中,继续延用“高脂血症”这一常见说法,以便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本指南来指导合理膳食。八、成人高脂血症人群在膳食上需要注意什么?成人高脂血症人群首先要做到食物多样、营养均衡。应重点关注脂肪摄入,脂肪供能不超过总能量的20%~25%,每日烹调油不超过25g;避免动物油等饱和脂肪酸摄入,少吃动物内脏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多选择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鱼油)。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每日饮食应包含25~40g膳食纤维(其中7~13g水溶性膳食纤维)。宜选择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适当摄入动物蛋白,包括瘦肉、去皮禽肉、鱼虾类和蛋类,奶类宜选择脱脂或低脂牛奶等。避免过度加工食品,烹饪方法可选择蒸、煮、汆、拌等方式,注意清淡饮食,少盐少糖。同时,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可针对不同证型选用食药物质和食养方案。九、《指南》食谱中食养方原料有什么要求?中医食养主要依据为辨证施膳,还要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职业等不同特点,综合考虑膳食原则。中医食养总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即虚者用具有补虚作用的食药物质与食养方,实者选用具有祛邪作用的食药物质与食养方。《指南》食谱中食养方原料来源于允许使用的食药物质、新食品原料以及普通食品原料,附录中给出了高脂血症不同证型食药物质及新食品原料推荐名单。食药物质及新食品原料食用量应符合相关要求,多种食药物质、新食品原料联合食用时宜酌情控制食用量。此外,已知对某种食药物质过敏者、正在服用药物可能与食药物质有禁忌时,应在医师、执业药师及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指导下食用。十、如何使用《指南》食谱?《指南》食谱根据辨证施膳原则,将高脂血症总结为6种中医证型,并给出了不同证型对应的食谱示例,其中经验茶饮和食养方提供了主要材料、制作方法等信息。使用者可根据具体证型,选择相应的食谱及食养方。每种证型列出了3天示例食谱,每天食谱给出了各种食物具体重量,使用者可以根据《指南》附录的《常见食物互换表》进行食物互换和合理搭配。转载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全文见附件中PDF文件,总共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