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期: 颈内动脉末端狭窄,通常累及双侧;II期:颅内主要动脉狭窄,脑底产生特征性异常血管网(烟雾状血管);III期:颈内动脉进一步狭窄或闭塞,逐步累及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烟雾状血管更加明显;IV期:整个Willis环甚至大脑后动脉闭塞,颅外侧支循环开始出现;烟雾状血管开始减少V期:Ⅳ期的进一步发展;VI期: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完全闭塞,烟雾状血管消失;脑的血供完全依赖于颈外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侧支循环。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从武汉蔓延至整个中国,截止今日已确诊了4600多例。 正值冬春季,也是一个容易流感,感冒的阶段。很多患者或许出现了一些咳嗽,发热的症状,但要如何鉴别自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还是流感?以下一些或许能帮助到你 当你出现发热症状持续,要警惕,并去当地定点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进行病毒检测,做个明确诊断。
一年开颅做7例垂体瘤的医生是什么概念?在近期一个神外专业年会上,一位地方(市)医院的首席专家讲课,谈到他一年大约做7例垂体瘤手术,都是开颅做的,课件是经验介绍。我科大夫接诊过他做的一例垂体瘤手术:开颅切除肿瘤,术后双眼全瞎了。他也坦然承认这一例患者:术中切断了视交叉。所有手术病人“鞍内肿瘤基本都有残留”。几个要点:1、现在的神外技术环境下,依然开颅做垂体瘤落后吗?2、术中切断视交叉可以原谅吗?3、需要规范或者禁止这种“不求上进”的手术实施吗?其实,垂体瘤技术发展,近些年呈现日新月异势头。第一阶段:大约2000年左右,开颅手术依然占主流,开始有较多单位开展经蝶入路手术,也主要是“显微镜,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2003年,赖睿佳医生创建了第一个(可能是全球第一个)垂体瘤单病种网站,对日后的垂体瘤诊治模式和对垂体瘤的病种的关注度可能产生影响。第二阶段:“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手术”进入熟练期,大约在2008年左右越来越多的熟练掌握经蝶入路技术医生尝试“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并逐渐淘汰“经唇下-鼻中隔入路”。第三阶段:2010年左右,开始尝试“经单鼻孔-蝶窦神经内镜手术”,但仅在几个“敢于吃螃蟹”的单位开展得较为成熟,并诞生了几位大咖级垂体瘤内镜大夫。第四阶段:“经单鼻孔神经内镜手术”进入成熟期,在以垂体瘤治疗为特色的单位,神经内镜已经基本代替了显微镜,但此过程目前尚未完成。交代完了这个垂体瘤手术的发展历程,你可以看到,现在依然采用旧技术治疗病人的大夫,可能已经“对不起”接受治疗的患者啦。有道是:新技术淘汰老专家!神经内镜技术的确越来越被公认最适合用在经蝶垂体瘤手术中,并在实际操作中“完胜”显微镜。而还采用“古典的开颅技术”做垂体瘤,肯定是不能被业界所原谅的。美国早些年对垂体瘤大夫的定义:每年做8例是基本要求,25例医生被认为是熟练医生。但不掌握新技术当然是例外啦。让患者和从业大夫了解这些信息,也有利于业内的技术相互促进和专业整体的进步。
泌乳素垂体微腺瘤在垂体微腺瘤中占据绝大多数。若是临床中出现可疑内分泌症状,如妇女月经不调,闭经-泌乳,不孕不育,性欲下降等,男性性功能下降,阳痿等症状,女性可以首先在妇科看内分泌医生,也可以在内分泌科就诊,有经验的医生会安排你做相关的检查,通常是抽血查有关激素,影像学检查做磁共振(MR)平扫+动态增强,CT检查一般不被推荐。获得初步诊断后,你应该做的事是,上网了解泌乳素垂体微腺瘤有关的知识,但网络知识真假有时较难区分,推荐你到大医院的神经外科咨询。那么,得了泌乳素垂体微腺瘤该怎么办呢?一、首选药物治疗泌乳素垂体微腺瘤。这是一个传统的选择模式,生育年龄女性,出现相应症状,并经抽血泌乳素检查,影像学发现泌乳素微腺瘤,确诊后,一般可口服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治疗,通过科学跟踪监测服药效果,临床观察月经、受孕成功率等,确定疗效,但溴隐亭一般仅能控制症状,并不能达到根治肿瘤。部分患者在服用溴隐亭过程中出现头痛、头晕、胃肠反应、便秘等症状,可以通过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量来减轻反应,也可以选择阴道给药的比较少见的方式。新一代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双氢麦角隐亭克瑞帕可供选择使用。二、经蝶窦手术治疗泌乳素垂体微腺瘤。这是本文重点介绍的治疗,经蝶手术本身并不新,新的表现在进展上。近十年,泌乳素垂体微腺瘤治疗技术,随着诊断技术的进展,选择手术病例的大量增多,专业垂体瘤医生的出现,还有高端显微镜的应用,手术治疗的观点和结论已经大大的改变,在上述各项条件均具备的地方,微腺瘤全切率,术后激素正常率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通常会达到80-90%,而且基本消灭了手术死亡率和重大事故率。但普通神经外科医生并不是全部都胜任这个手术,因为经蝶手术不同于常规开颅手术,而且垂体微腺瘤也涉及太多的妇科、内分泌科问题。对于那些希望达到肿瘤根治的患者,对于生育育龄妇女,肿瘤又明确影响生育,可以积极考虑手术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根治疾病。
从前,垂体瘤手术和内镜手术,仅仅是个技术交叉,但如今,这两个技术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块了。“新技术淘汰老专家”,是学术界的至理名言,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学习新技术方面,我们不该落后,条件不足,我们可以创造,但我们不能在技术发展上掉队。通过多方努力,我们在应用全内镜垂体瘤手术方面迅速跟上,病人体位、鼻腔准备、鼻腔通道保护、镜子和其它器械的配合、单鼻孔和双鼻孔、冲水,因为有前期很扎实的垂体瘤手术基础,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就实现了从显微镜到神经内镜的无缝过度,完成了几十例的的病例,而且确保了所有病例手术质量均不差于使用显微镜病例,通过对比,我们也总结出来内镜手术和显微镜手术的差别,逐渐摸索出一些内镜操作的经验,正如洪涛教授所讲“内镜最适合垂体瘤手术”,徐广明教授说的“内镜的优点就是你直接看到瘤子切除干净了没有,这个是显微镜做不到的”,我们在实践中验证了这些先行者的经验总结。曾经,国内做垂体瘤手术最多的上海华山医院李士其教授说过:“垂体瘤手术,就是手感手感手感”,现在这句话没有过时,但手感加直视下,我们的垂体瘤手术更加是如虎添翼,这对垂体瘤患者绝对是个福音。
飞文作百家号17-08-1103:53神外前沿讯,外表看着像个青年医师的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桂松柏教授谈话坦诚而直接,对于业内一些“糊弄”患者的陋习,桂松柏更敢怒敢言,比如没有熟练掌握显微镜就贸然开展内镜手术;会了内镜手术就不管什么病都上内镜;比如应该全切除的肿瘤因为手术水平有限而只切一点点就完事大吉;比如本来能够药物治疗或保守观察的病种却要手术治疗,或者为了展示手术者水平而盲目做一些风险极大的手术;桂松柏教授反对的所有这些不规范的做法,最终都可能会导致患者利益受损。我们谈论的话题非常零散,但一个贯穿始终的内在主线就是讨论神外手术的“收”与“放”的态度。所谓“收”,就是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克制与收敛,对不该做的手术不能做,在没有循序渐进的掌握手术技巧时更不能贸然做手术,不能为了手术量、为了展示自己的技术而做手术,手术的终极目标是患者受益。所谓“放”,就是在手术技术学习上积极进取刻苦努力,能够在一个病种上积累较多的病例,而且神外手术必须要能够达到一个量级之后,手术技术才能上一个新台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一些基层医院和神经外科中心医院的手术水平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手术量的巨大差异上。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例,一个医生在某一个颅内肿瘤上没有做过一百台以上的手术,那医生就不能说自己会做这个肿瘤的手术。1973年出生的桂松柏教授,现在已经成了北京天坛医院颅底和内镜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中坚力量,他所提到的上述的一些观点,其实也是很多神外专家的共同意见。以下是神外前沿与桂松柏教授对话实录:神外前沿:我们知道您在用内镜和显微镜做各种颅底肿瘤,其中的重点是什么?桂松柏:重点还是神经内镜手术,主要是内镜颅底外科手术和内镜脑室脑池外科手术。神外前沿:颅底外科中以什么病种为主?桂松柏:主要是垂体瘤、脊索瘤,因为这两个发病率最高。同时,也在这个部位的显微镜手术相对应做的手术量也非常大,主要是开颅的垂体瘤和颅咽管瘤。神外前沿:三个病种每年手术量多少?桂松柏:这三个病种每年手术量接近200例。神外前沿:除了这三大类,还治疗哪些类型的疾病?桂松柏:除此之外就是脑室脑池疾病了,内镜的脑室镜手术。神外前沿:内镜在垂体瘤是大势所趋?桂松柏:在垂体瘤和脊索瘤,内镜都是大势所趋。神外前沿:脊索瘤的术后复发问题如何解决?桂松柏:第一就是手术尽量切除干净,后期某些脊索瘤对质子等放疗有一定的效果。神外前沿:脊索瘤用到内镜的比例大概有多少?桂松柏:我估计至少80%以上,可能比垂体瘤的比例还要高。神外前沿:目前国内神经内镜发展存在着哪些问题?桂松柏:国内有些医生专职做神经内镜,显微镜技术比较薄弱,在选择手术工具时,往往会选择自己比较熟练的工具。我们现在越来越发现,很多疾病当你同时掌握显微镜手术和内镜手术时,选择工具和手术方式,才能最有利于肿瘤全切除和病人恢复。比如,有些垂体瘤从经鼻用内镜切除是切不干净的,或者即使切干净了,患者付出的代价可能比开颅还要大。如果显微镜手术掌握的很好的话,病人同样是七天八天就能出院,也同样不会遗留垂体功能底下等后遗症,而且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这种风险都没有,恢复的也很好。现在包括一部分颅咽管瘤也是这样。作为北京天坛医院来说,神经外科在全国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在掌握风向标上就不能凭自己的喜好,而是应该客观的去评估。我研究的虽然是神经内镜方向,但是我在的鞍区的显微镜手术同样做得很好。我们不能把风向标定在某一个技术上,像我最近这两个月开颅做的颅咽管瘤就有七八例,每个月都有四五例,每个病人都恢复的很好,手术也切除的很好。神外前沿:不适合经鼻做的垂体瘤,如果经鼻做,会有什么后果?桂松柏:有些垂体瘤手术如果经鼻去硬做。第一,如果病人已经经鼻做了两次了,再做一次的话,虽然病人很快就出院了,没有开颅,也没有头部切口等。但是可能过了半年一年又复发了,解决不了问题。第二,这样的病人如果想经鼻全切的话,就需要把颅底通过鼻子的位置开一个很大的口子,硬膜开放。肿瘤切除后整个鼻腔和颅内是沟通的。那就要做鼻腔的修补,手术给病人带来的鼻腔的痛苦,不一定比开颅手术低。如果开颅手术做的非常好的情况下,可能风险和痛苦会更小一些。因为人无时无刻都在呼吸,病人鼻腔的不适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所以说不一定经鼻就一定是微创。神外前沿:是否有一些不太好的现象,比如说一些地方上的医院拿内镜当一个亮点来宣传?桂松柏:是的。我个人在做内镜之前,至少在我们医院的显微外科已经轮转十年以上时间,包括在颅底脑干组轮转时间都非常长,已经熟练的掌握显微手术的操作技巧。地方医院的很多医生没有这么大的显微手术量,比如在接触内镜手术之前,垂体瘤的显微手术只做过几例或者几例都没有做过,或者说这几例做的都不规范。那么他一旦掌握内镜手术之后,就把内镜手术作为自己的突破点了,就可能什么手术都拿内镜去做。虽然肿瘤也有可能切除的很干净,但是患者付出的代价不一定比显微镜小,可能还大一些。我在不同会议场合上都说过,虽然我是搞内镜专业的,但不能为了自己的学术,而一味的去推广内镜。因为北京天坛医院就是神外的风向标,就会影响下面医生的选择。要客观的去评价,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入路更好。开颅手术的做得好的话,在发际内头皮切开,缝完之后头发长起来也看不到,骨瓣可以复位,硬膜可以严密缝合,所有解剖上打开的创伤都可以复位。手术中轻柔操作对脑组织的牵拉可以非常轻微,脑组织一点都不挫伤,肿瘤切除非常干净。神外前沿:垂体瘤中入路选择的比例?桂松柏:垂体瘤中现在60-70%是适合经鼻做的,无论内镜还是显微镜,但有一部分是不适合经鼻做的,或者说经鼻做的代价不比显微镜小。神外前沿:内镜与显微镜,在未来是什么关系?桂松柏: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更新,我觉得内镜适用的范围会不断的扩大。五年前就有一些垂体瘤是内镜做不了的,但现在能做了,这就是进步。随着对鼻腔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入,或者出现一些新的技术可以让鼻腔粘膜损伤更小的话,那么内镜的优势就会不断增长。但是显微镜手术本身已经固定了,包括操作方法等很多模式,尤其是北京天坛医院的显微镜操作方法,这个模式估计在几十年之内都不会被突破了,因为目前已经达到最优了。神外前沿:您的学习和工作历程?桂松柏:我是2004年进北京天坛医院的,天坛神外各个专业做我都转过,包括颅底、脊柱、功能、外伤、血管、幕上、幕下,最长的是颅底脑干组,待了大概三年半。现在除了脑干被严格规定在七病区外,颅底肿瘤我都在做。神外前沿:为什么从颅底脑干转到内镜专业呢?桂松柏:因为张亚卓所长是我老师啊,是老师定的方向,而且我也喜欢内镜这个专业。不过我真正内镜手术水平的飞跃还是,专职到了内镜组之后,因为量变带来质变,做的越多经验积累越多就越熟练,自己的体会就越多,技术就会达到更高。而且最近这两年在外面做的会诊手术也是越来越多,其实都是在提高自己,因为出去做手术的话就只能依靠自己了,包括手术过程的制定、风险的处理、内心的强大等。神外前沿:哪些类型的手术不应该做?桂松柏:垂体瘤侵袭到海绵窦的,有一部分可以经鼻全切的,但是还有一部分复发或者质地特别硬的,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应该过于冒进的去切除。医生不能单纯为了展示自己的手术技巧去“硬”做这类手术。有些医生的手术录像中把颈内动脉也游离了,一点点剪掉剥掉,这样的手术只能说观赏性很强,也许他碰巧做的这几例病人恢复的还不错,但以大宗病例统计的话,里面肯定要出问题的,问题的代价可能就是病人的偏瘫或死亡。另外,有些海绵窦内的脑膜瘤,我们也是不做手术的。第一,这个肿瘤长得很慢;第二,如果不做手术的话,这个病人可能两三年都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做了的话,有可能病人就重残,而且还切不干净。医生不能以提高自己手术技巧为目的,来增加病人的风险。哪怕手术只有10%的高致残率或死亡率,这对病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公平的事情。在北京天坛医院,我们一年做几百个手术,可能一个重残的都没有。神外前沿:不能全切除的垂体瘤,指的是内镜还是显微镜?桂松柏:都不能全切除,质地特别坚硬的垂体瘤,比如侵袭到海绵窦里面了,海绵窦里所有的神经和境内动脉都包裹严实的情况下,如果硬去做的话,手术可能切干净,但病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神外前沿:这里垂体瘤如果不适合手术的话,是适合放疗还是药物治疗?桂松柏:对药物有效的可以药物治疗,但是有一部分对药物没有效果,那就只能依靠后期的放疗或伽马刀了。神外前沿:垂体瘤判断是否手术治疗的标准是什么?桂松柏: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就是手术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像天平一样衡量一下,比如说一个很小的无功能腺瘤,病人也没有头疼、激素低下、视力下降等症状,生活没有任何影响,是体检偶然发现的,那么这样的垂体瘤毫无疑问是可以继续观察的。另外,比如一个很大的侵袭垂体腺瘤,手术风险很大,但是病人泌乳素很高,我们通过吃药可以让肿瘤缩小的,这样的也不应该做手术。第一个例子中的手术只会给病人带来坏处,不好带来好处,那我们就不应该做。第二个例子中的手术风险很大,而且侵袭性垂体腺瘤有时候还切除不干净,做完手术之后可能还需要吃药,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通过吃药控制,就没有必要手术。神外前沿:脊索瘤很罕见,但是在天坛的集中度比较高?桂松柏:是的,尤其在我们病房,张亚卓所长做的脊索瘤应该是全世界最多的。因为脊索瘤完全是硬膜外的肿瘤,还是颅外的,起源于颅底中线部位,从鼻子做正好,完全符合这个肿瘤的病理生理特点的,其实比垂体瘤更适合经鼻做。别的医院做的少,经验少,像垂体瘤有50%的手术是定式手术,鞍底打开然后切硬膜,然后切肿瘤。脊索瘤的生长是不规则的,有可能向前向后,或向左向右,生长方式是“不按照常理出牌”,所以切除上要更加依赖手术者的经验;另外,手术中的掌控能力更重要一些,因为手术中有可能把颈内动脉裹起来了,设备不好或经验不足的话就有可能出大事。而且手术中会把颅底骨质破败,解剖也比较混乱,就需要术者有更多的经验。就像在迷宫中走路,走过十次的人能够出来,第一次进去的就出不来了。但垂体瘤不一样,学习曲线可能更短一些,因为它解剖结构都定好了,没有什么破坏。神外前沿:您在天坛神外轮转过这么多科室,但是比如市级一样神经外科的青年医生,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他们如何成长呢,如何自身定位呢?桂松柏:市级医院的神外医生定位,是先要把急诊解决了,所有的神外急诊手术都要掌握,因为这样的病人不可能再往高一级的医院送了,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市级医院应该掌握的都不错。再有就是在此基础上掌握神经外科常见病高发病的处理,比如说垂体瘤、胶质瘤,这在神经外科都是高发的。剩下的疾病,如果自己有悟性,确实会做的情况下可以去做,如果真正自己做的例数很少,也不清楚怎么做的情况下,我建议就不要做了,可以转到上级医院。因为肿瘤的全切和部分切除的手术风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全切的话需要更好的手术技巧、更多的经验;部分切除就容易多了,只要肿瘤显露出来,“叼”一口就行了,确实有医生在没有熟练掌握手术技术的情况下就这么做了。神外前沿:垂体瘤和胶质瘤手术,基层医院可以做?桂松柏:其中容易做的当然可以做,因为胶质瘤和垂体瘤中也要有很容易做的,但比较难的手术,包括岛叶胶质瘤我自己做的都很少,丘脑胶质瘤我做的很多,包括深部的。神外前沿:即使简单的垂体瘤和胶质瘤,第一手术切除的不好,或者残留很多,也会为二次手术等下一步治疗带来障碍?桂松柏:这个就看医生在哪里学习过了,如果本身进修的医院就不怎么样那就很麻烦。但是如果有一定经验后来北京天坛医院进修了,看了我们的医生怎么做了,因为北京天坛医院目前还是全国神经外科中最好的,手术量也很大。进修的医生如果确实用心学习了,也有自己一些经验,同时对解剖也比较熟悉,又很上进,那么在北京天坛医院学习之后,至少对手术怎么做,有了一个概念,碰到了这类病人可以请北京天坛医院的医生去做,带着他做几例之后就对这个疾病有了掌握,就可以尝试做一些简单的了,然后慢慢积累,就把这个手术掌握了。但有的进修医生,看过手术就认为会做,就回去做了。其实神经外科手术如果没做过的话,手术操作中就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就会眼高手低,因为每个患者都不一样。我做垂体瘤量已经很大了,你觉得一个简单的垂体瘤很好切,其实一打开之后就不是你想象的样子了,没准哪个地方出血了,你处理不了怎么办。这时要么就关颅,手术白做了;要么继续做,那就可能在手忙脚乱中出大事。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某个市级医院的一个医生去欧洲学习了三个月,估计是看的比较多,因为国外不可能让进修医生做手术的。回来后就开展该医院第一例内镜手术,手术中颈内动脉破裂造成患者死亡。那这个医生可能这一生就和神经内镜无缘了,永远都跨越不了这个坎儿,想做的话院长估计也不会同意。神外前沿:这样会不会是个悖论,基层医生想成长,但没有手术机会,像您做的第一例手术时应该没有经验的?桂松柏:这就是一个学习的代价的问题,怎么把这个代价降到最低。方法就是循序渐进。我们北京天坛医院培养年轻医生就是“放手不放眼”,比如做开颅手术,先做助手,助手做的不错就慢慢让你动手切皮,如果切皮切的很好,就可以铣骨瓣,铣骨瓣做的好就可以剪硬膜,硬膜剪的好就放液显露肿瘤,显露做的很好,手术又看得很熟,就让你切除一部分肿瘤,最终如果悟性足够好的话,慢慢就放你把肿瘤全切掉,如果切的很好,下次就还放你切一个,慢慢就积累经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看你付出了多少。我做实习医生时,学习打结缝皮,天天给老师买饭。急诊来了就让我先缝。学习本来就是这样,老师手把手的教。我去学习时,有的学员8点进手术室,中午吃完饭就回宿舍睡大觉去了。如果你8点进来之后就看手术,看得晚上十一十二点才出来,然后自己做笔记,回去再做一些解剖,那肯定成长的不一样。人的付出和回报是相等的。神外前沿:您现在在内镜组,神经内镜的普及在全国是如何推动的?桂松柏:北京市神外研究所张亚卓所长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功绩就是将神经内镜技术在全国做了广泛的普及,是这个领域划时代的巨人。咱们国家内镜神经外科从无到有,从大家对这个工具认识不足到现在很多医院都开展这个技术。内镜绝不是万能的,但在某些疾病上一定是有优势的。哪怕这个疾病只占神经外科中20%或10%,这些病人的绝对量页数巨大的,他们就能从内镜技术中获益。好比十年前我们只做一些常规垂体瘤,现在我们内镜做的都是复发的垂体瘤。神外前沿:对垂体瘤治疗等,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桂松柏:北京天坛医院有句老话,垂体瘤不做过100个就不能说会做,因为每个病人都不一样的,有的微小垂体瘤觉得好做,上去一会就做完了,做了三四个觉得会做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可能下次碰到一个和这个一模一样的,但是下不了手术台都有可能。任何一个肿瘤都是这样。神外前沿:垂体瘤的治疗上,显微镜和内镜还有什么区别?桂松柏:常规垂体瘤显微镜做到极致,切得一样干净,内镜更加直观一些,所以内镜可能更容易去传帮带一些,显微镜手术到了后期主要靠手感和悟性,做得多了,严格按照规范去做就能达到目标。内镜当然也要有悟性,但更加直观,更好教学一些,而且内镜显露的更为清晰,更容易规范。神外前沿:神经内镜推广了这么多年,各地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相比,水平是否越来越接近了?桂松柏:现在很多省级神外中心的内镜水平也很高了,我们不可能去手术室看,但是从学术会议上看到的一些录像,手术水平相当高了。但是我觉得在垂体瘤的治疗上恐怕很难超越北京天坛医院。每个人可能都会在一年所做的二十三例中挑出几个录像非常漂亮的,但每年做二三十例和每年做二三百例,肯定是不一样的。受访者简介:桂松柏,1973年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学科骨干。曾经分别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颅底肿瘤专业组、幕上肿瘤专业组、幕下肿瘤专业组、脑血管病专业组、脊柱脊髓专业组、神经内镜专业组、颅脑创伤专业组等病房工作。2012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曾经和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各类科研课题9项。其中,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首都卫生发展专项科研项目1项。
近期,我注意到一个冠名为“垂体瘤高峰论坛”的学术会议通知,一看内容:1、垂体瘤内容的题目只占少数;2、“专家”也绝大多数不是垂体瘤专家;3、 “专家”中也绝大多数远远够不着“高峰”。微信有很多的群,很多的专业群,近期“最火”的群非神经内镜群莫属了,而次热门也应该属于“垂体瘤”群,因为里头也离不开神经内镜的火。我在我的原创文章里头发表了我对内镜的看法,这个文章是2015-02-01 15:33写的,我重读这篇文章,自己认为文中的观点并没有过时,而且还是颇为客观。如今3年整过去了,神经内镜依然火热,火热到学术会议好像非内镜手术不好意思拿出来一样,我要说一声:应该更客观的看待神经内镜的作用,优点和局限!我认为:体会了神经内镜的好处之后,它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通道性、深部性、和方向性,而脑子结构主要还是一个实质性器官性质不会改变的,这使得内镜的使用有了局限性。有些专家的确开展神经内镜非常好,展示的东西也很震撼,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搞来搞去也就是鼻通道入路和扩大入路,开放海绵窦等几招,而且任谁“推广”也都“漠视”这样的推广有可能带来的隐患,这种隐患就是盲目跟进的单位有更多的并不具备学习和开展这种技术的条件,比如基础神经外科技术不足和配套设备不足,而且内镜操作并发症一旦出现就束手无策,患者将承担更大的风险等。另外,推广者也有意无意的淡化或者回避谈及内镜入路可能带来的问题。最后,这种内镜热的背后有多少器械厂商的推手和渔利目的也颇为可疑。这可能是国内学术界的现状缩影。我从几个方面展开:A、内镜医生不等于垂体瘤医生神经内镜,其实出现在临床上已经多年,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新设备新技术,突然间就被“发现了新大陆”般推崇,很多使用者只选它的优点说事,而避而不谈它的客观极限性。内镜提供了一个贴近照明和术野多角度观察的条件改善,但也同时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比如单手操作,比如鼻腔通道狭小器械占位等,深部镜端血液污染镜头,向中线两侧生长较多(大于4厘米)的病灶处理困难,看得见动不着,出现大出血等意外控制困难等。B、会做垂体瘤手术不等于是“垂体瘤医生”我了解到国内有一些神经外科大夫神经内镜技术的确很超群,比如南大一附院的洪涛教授等,有些神经内镜大夫本身也是有垂体瘤疾病治疗的很深造诣,但兼顾两者的就凤毛麟角了,华山医院的王镛非,山东省立医院的徐广明等是其中佼佼者。但这些高手确实是很少的。C、很多患者是在专业外“好心人”的推荐下筛选医生的除了真正的垂体瘤大夫,还有一些“研究”垂体瘤但其实并不精通的,还有一些非专业人士,通过彼此沟通形式,推荐医生给其他患者,出发点都是好的,也有最终让患者的选择“所托非人”,最后获得并不理想的效果。1、究竟有没有“垂体瘤医生”?由于垂体瘤在颅内肿瘤中的生长位置独特性和生物学行为独特性,它让普通神经外科大夫必须分出特殊精力研究它。所以一个普通的神经外科高手不一定就是垂体瘤治疗的高手。这里,“垂体瘤医生”就必须要产生了。的确,以前没有,但现在必须也可以有。以前不也没有乳腺外科吗?没有甲状腺外科吗?随着垂体瘤研究专业化的进展,我认为现在启用“垂体瘤医生”称呼条件已经成熟,所谓“垂体瘤医生”,顾名思义,就是以垂体瘤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围绕垂体瘤做了有针对性的长期研究,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病例,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医生。尽管现在还没有垂体瘤的基地培训和国家认证,但从近年各种各类的会议、专题、协作组、专业刊物和专业网站,甚至垂体瘤单病病友会,它独特的研究已经告别了普通神经外科领域,走上了越来越独立的研究之路。“垂体瘤外科”呼之欲出!2、垂体瘤手术,是垂体瘤医生的立身之本一个自称为垂体瘤医生的人,垂体瘤手术是立身之本,之前可以有纯内科医生自称是垂体瘤医生,但显然,现在这样的医生已经有些苍白,去年在北京召开的《2017北京垂体腺瘤国际学术大会》,大家看到大会正副主席清一色都是神经外科大夫,而被大会邀请做主旨发言的 12位外国专家有11位是神经外科大夫和一位内分泌科医生。这也一个侧面看到:外科和手术的确是目前垂体瘤治疗的主要手段。所以,熟练掌握垂体瘤手术技术,是一个垂体瘤大夫的重中之重!有关垂体瘤手术,我在《垂体瘤手术,一个老得“发霉”的话题》一文中有专门的论述,这里仅探讨最近的热点,就是各种各样的会议出现的垂体瘤手术,热点中的热点是,内镜垂体瘤手术。相比于显微镜手术,内镜手术的核心是内镜代替了显微镜,这使得术中照明得以大大改善,广角视野,抵近观察对操作目标的显示有明显的改善,对肿瘤的更彻底切除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但这些都不足于取缔传统显微镜的操作。从患者的角度,我依然认为你只要找到技术过硬的垂体瘤大夫,最终医生使用显微镜还是内镜或者其它设备,那是医生自己根据肿瘤特点和自己的熟练性的选择,并不需要患者自己筛选,更不会因为使了内镜就一定是高手,而使用显微镜就是落后。3、做一个“垂体瘤医生”他必须是有牢靠的神经外科临床基础,他必须有过硬的神经外科非经蝶手术的过硬的基本功,他必须有长期大量的和垂体瘤打交道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垂体内分泌内科基础,鞍区影像学的基本功特别是各种垂体瘤相关占位的鉴别诊断图片基本功,有比普通神经外科能将垂体瘤切除更安全更彻底的功力。他必须比普通神经外科大夫更能处理鞍区-下丘脑受损的一系列并发症的能力,包括尿崩、底功、低钠、电解质紊乱、中枢性发热、脑脊液漏、鞍底修补重建。。。。。。的能力。他必须有能够处理难治性垂体瘤的综合方案。他必须能“擦屁股”的能力,就是在垂体瘤患者在它处经历了不恰当治疗后的协助他治疗修正的能力。说到底,一个垂体瘤医生就是一位在长期的垂体瘤治疗中积累了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和经验给垂体瘤患者提供一站式的治疗的医生。而且,他还必须是一个充分了解垂体瘤业界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垂体瘤专业知识,充分了解垂体瘤治疗新技术新进展,了解最顶尖同行的真实业务能力。他必须是能够竭尽全力给垂体瘤患者提供帮助,尽可能利用更多的手段在更大范围给患者提供帮助,尽可能消除功利心的普通人。就这些要求和标准而言,目前我自己还仅仅是一位将这个要求作为自己追求目标的医生。
患者提问:疾病:脑垂体微腺瘤病情描述:我从初二开始,不明头痛,表现为持续的钝痛感,但经多次检查未查明原因,但月经一直正常。2009年高一时(16岁),一月份月经来了整整一个月,之后一年没有来月经,中西医四处检查妇科没有好转。高二(17岁)时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做CT检查,之后建议核磁共振进一步详细检查,于是,经四川华西医院确诊为垂体微腺瘤,直径0.7cm。之后主要长期从诊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姜*医生,也挂过几次毛**医生的号。遵医嘱,长期服用溴隐亭至今。高二查出病灶后,虽面临高考升学压力,但生活有规律,服药较准时认真。最早查泌乳素为221.70,每日服3颗溴隐亭,一个月后降到59.75,之后服4颗溴隐亭,又一个月降到48.26。高中期间基本上保持每日3颗或4颗的药量,但泌乳素都高于50。高考那几天,怕服药有不适感,私自停药,考试结束后检查泌乳素升至142.70。考上大学后,因个人松懈、慵懒,服药时间不规律,药量也不稳定,有时2颗有时3颗,并且大学四年只做过一次泌乳素检查(指标为214)和一次核磁共振检查。去年大学毕业,我回成都工作,挂了毛**医生的号,建议我每天服6颗溴隐亭,并建议我向内分泌专家余**医生咨询服药的药量。余叶蓉医生也让我每天服6颗,一个月后再检查泌乳素。至今我每天规律服6颗溴隐亭,但泌乳素检查均高于200。之前几位医生均认为我未结婚生育,不宜手术,一是药物能控制就没必要手术,二是手术存在风险,一旦失败对患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几位医生还表示我对溴隐亭不敏感,可以换成卡麦角林试试(目前我也正在请人从香港代购)。今年四月份,姜*医生说我的垂体瘤形状、位置较复杂,手术存在难度,清理不干净就有复发的可能。另外,还有一个情况要告知您,我原本远视左右眼均为700多度,今年一月视力检查左眼降到了450,右眼不变,而最近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左侧视神经稍受压。因此 医生让我做了一个电脑视力检查。希望提供的帮助:1、现阶段我大学毕业已23岁,已有男朋友,将来面临着结婚生子,但长期服药病情没有好转,恐不能生育,为此父母非常担心。想请教医生,以我的情况,该采用什么治疗方案。2、据了解,卡麦角林在欧洲国家因使肿瘤纤维化等副作用已被禁用,那我吃此药对身体是否好?是否会影响手术?3、长期服溴隐亭或卡麦角林而不手术,能否让病瘤彻底消失?国内外有没有不手术只吃药就治愈病瘤的案例?(我知道这个问题很不专业,病情和治疗效果本是因人而异的。)4、如果手术,是在婚前还是婚后适宜?从我的情况看,肿瘤能否清理干净,让各项生理机能恢复正常?(我已把我的历年各项检查结果整理并打包发给您了,为了便于您查看比较,我把一些检查结果做成了表格的形式,劳您过目。)5、由于我是老师,一年有两个假期。如果在假期住院手术需要多长时间?在您医院请您主刀大概费用是多少呢?所就诊医院科室:四川华西医院 神经外科用药情况:药物名称:溴隐亭服用说明:目前每天服用6颗,泌乳素200+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我昨天晚上就看到你的邮件了,从MR看,我不明白华西的医生为何不给你手术?你的瘤子很明显的,做手术也不难,是有希望达到较好效果的那种,一个是全切除术后激素正常或接近正常,另一个是大大降低激素值,减少服药量。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至于“做手术影响生育”我有文章表述你先看看。患者提问:好的,谢谢您赖医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不客气患者提问:赖医生您好,我想先服用卡麦角林试试,以我的情况,请问我该怎么服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对这个药的使用我没有什么经验,请按建议的医生医嘱。患者提问:好的,谢谢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不客气。患者提问:赖医生:您好!是一名老师,去年5月29日我曾就我的脑垂体微線瘤资枓打包发送咨询过您,得到了您肯定的回复,您告诉我80~90℅可以手术根治切除。这让我和父母都非常鼓舞和充满信心。您的慈心仁德和精湛高超医术令我们景仰,让我们信赖。由于寒假太短又夹杂春节,太过匆促,因此我和父母考虎6月份暑假来广州请您主刀做手术,以彻底解除病灶。在此我和我父母先表示深深的谢意了。我目前的情况是:以前5年半一直吃溴隐亭无效果,最近半年吃从英国代购的卡麦角林,三天一次一粒,每周二粒,还是沒效果。前几天2017年1月19日我们挂了华西医院姜*门诊,他仍然反复说病灶不规则不敢手术,叫我加大药量……我查了泌乳素还是高277。赖医师,您看手术前最近几月我是否吃药?怎么吃药呢?(另外告知一下,我和男友准备结婚,已有半年同居但没任何怀孕反映。)最后衷心祝愿您及您家人春节愉快,身体健康!合家幸福!QQ:227833099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好的,若是打算做手术就不要吃卡麦角林了,来前提前和我联系。患者提问:好的,谢谢赖医生!我确定手术,是不是任何药包括溴隐亭都不用吃了?如果今后打算要孩子,需不需要提前吃一些保养卵巢和子宫的药?手术前的这半年我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溴隐亭也不要吃。其它妇科用药你自己决定。患者提问:最后请问一下手术费用大概是多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全程住院费用4万左右。患者提问:赖医生您好!我们现在放暑假了,我准备过来做手术,您看什么时候来比较好呢?谢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下周可以,我们科的床位比较很紧张,你确定具体时间,我尽量给你安排床位。患者提问:我7月10日过来合适吗?另外,住院一共需要多长时间?我好购买回程机票。谢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住院全程10-12天患者提问:那我10号过来,麻烦赖医生帮忙安排一下床位,请问我是否需要提前挂个号?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好的。患者提问:谢谢赖医生^_^患者提问:赖医生再打扰一下,我看您的出诊时间是周四下午,我是周一到广州,请问我该挂什么时候的号呢?谢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直接到病房,住院部4号楼10楼东区。患者提问:好的,是当天到了就直接住院了吗?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对患者提问:嗯嗯,好的,谢谢!赖医生晚安^_^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不客气。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你好,是确定10号入院吗?患者提问:嗯嗯,是的,我们10号的机票,下午就能来医院,当天需要准备什么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你倒不必做什么准备,带上原来的检查资料即可,反而我要先帮你约磁共振,并约好手术日期。患者提问:好的,我们会准时到的,那就麻烦赖医生了,辛苦您了^_^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小肖,老肖,手术做完了,顺利,肿瘤显微镜下全切。患者提问:现在才看手机~谢谢赖医生,感谢您妙手回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赖睿佳回复:别客气,若是效果满意,那是大家的福气。
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是术中造影发现却是一个微小小动脉瘤,术中两个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然而前几天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却是大动脉瘤,所以烦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都不能掉以轻心。#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因“拍打疗法“而在国内外风生水起的的神医萧宏慈,近期因在海外涉及两起命案而被英国警方逮捕。两起命案均是因为鼓吹糖尿病患者停止服药并造成恶果,神医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利用保健与医疗之间的模糊性,充当养生专家,提供健康咨询,而受骗对象是对其盲从的缺少、基本健康知识的患者,这两点均令人思考。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大国。到2014年12月为止,我国全国已有1.39亿糖尿病患者,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2014年糖尿病因并发症死亡人数已超300万。3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社会上关于糖尿病误区也很多,我们更需擦亮眼睛,让这些谣言不攻自破,让这些神医无处藏身,护佑我们自己的健康。1糖吃太多就会得糖尿病糖尿病是多吃糖造成的?不完全是的。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是复杂的,总体来看分为生物/遗传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两大类(先天和后天),生活方式危险因素中的确有膳食结构不合理,但健康人一两次大量糖分摄入并不足以引起目前已知的任何一种糖尿病。吃糖太多会造成一过性的高血糖症,但此后通过肾脏对多余糖分的不断排出,以及身体在胰岛素的指挥下不断消耗或储存血中糖分,血糖水平很快就会回到正常水平。其实这个问题跟抽烟会不会导致肺癌类似,很多人抽了一辈子的烟都没得肺癌,但有人一根烟都没抽,却得了肺癌。所以说,抽烟只是增加了得肺癌的概率,吃糖多,同样也是增加了患糖尿病的概率。对于一个胰腺功能正常的健康人来说,多吃的糖会被机体利用、转化、储存、排出,保持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长期进食过量糖分会增加胰腺的负担,再加上其他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确实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但是并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吃糖太多就一定会得糖尿病。就糖尿病患者而言,在高血糖之外还会有一种症状,叫做低血糖,而低血糖和高血糖一样危险,甚至可以说比高血糖还危险,因为低血糖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毙命,所以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不吃东西,而是应该科学饮食,合理规划,并且应该随身携带少量食物,以防低血糖症状的发生。2糖尿病一定会遗传?糖尿病会遗传吗?我的父母患有糖尿病,那我就一定会患糖尿病吗?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糖尿病跟遗传有关,但分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因为先天性的原因,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影响葡萄糖代谢,出现高血糖。2型糖尿病:胰岛素的分泌是足够的,但由于一些后天的因素,比如饮食、环境、疾病导致胰岛素不起作用,导致糖尿病。所以,糖尿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不等于,父母有糖尿病,孩子就一定会得。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遗传因是占据着很大原的,但不存在绝对的遗传。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比普通人罹患糖尿病的机会稍大,但是否发病,更重要的决定因素还在于后天的生活方式。一般认为,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51.2%-73.8%,一般高于60%;而1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44.4%-53.7%,低于60%。可见两型的遗传是各自独立的,2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因此对于父母有糖尿病患者的,更应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3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 儿童不会得糖尿病,只有老年人才会得本病,这是相似的问题。糖尿病目前分为1型和2型,1型常见于未成年人,2型在以往常见于60岁以上老人。其实近年来,2型糖尿病(下称 T2DM)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 事实上在 2013 版指南中已经指出近年来我国 20 岁以下人群患 T2DM 的比率较前显著增加。如今,糖尿病已呈年轻化趋势。生活可口可乐化、”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久坐不动的一代,这些成为现代“小胖墩”的标签。坐得多、动得少、身体胖是年轻患者的普遍特征。全球性增多的儿童肥胖症和缺乏身体锻炼,是普遍认为的糖尿病患病的关键诱因。整体上看,遗传是糖尿病发生的一个基础,但是具有遗传“基础”的人不一定发生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发生还需要有环境因素的存在,如肥胖、长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感染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二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才能诱发糖尿病。因此减少或消除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就可以减少或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控制饮食,避免肥胖,这是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年龄超过40岁,也应控制体重的增长以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对于儿童,应从小要控制好孩子的体重,饮食要规律,少吃快餐,少喝饮料。高热量、少运动、压力大是糖尿病年轻化三大诱因。为了自己的健康,年轻人也要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重视糖尿病的预防。4糖尿病不能吃水果 糖尿病的饮食控制是一个关键性环节,因此对糖尿病的饮食谣言也很多。糖尿病不能吃水果,这个谣言的逻辑链其实看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糖尿病不能吃甜食,水果一般都很甜,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而实际上,糖尿病患者对食品选择的考量不是看一种食品甜不甜,而是在于这个食品升高血糖的能力——也就是生糖指数(GI)食物的生糖指数越高,对血糖控制越不利。有测量数据显示,大部分水果的GI值其实是低于日常主食的。水果中含有很多的维生素、微量元素,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糖尿病人只要血糖控制达标,可以适量进食水果。当然糖尿病人吃水果,一定要注意量。少吃高糖水果,如香蕉、葡萄、菠萝、大枣、山楂、桂圆、荔枝、柿子、香瓜。而牛油果、芦梨或者普通梨是比较适宜糖尿病人的水果,因为它糖份少。所以,糖尿病人可以吃水果,只不过要控制量,不能吃多。对于血糖不稳的糖尿病人,可以等血糖控制平稳后再吃水果。5不甜的食品可以随意吃 不甜的食品可以随意吃,甜味的不能吃。其实,含淀粉的食物,例如米饭、馒头,虽然不甜,但会代谢成糖,吃这类食品要适量。很多含有甜味剂的食品,虽然味道很甜,但是几乎没有热量,可适量吃一些。饮食应该均衡,关键点是糖份与能量供给,甜味并不是关键。6吃苦瓜可以降糖 这是个关于食疗降糖的梗,国人太容易上这样的当了。苦瓜可以降糖的说法最早源于80年代的一些实验:苦瓜汁中的一些活性物质被提取后,注射到小白鼠身上,小白鼠的血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不说动物实验得出的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到人身上,光这个活性物质提取的过程就是极其复杂的;从苦瓜汁中提取出活性物质、注射入体内,和直接把苦瓜吃下肚去,获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实践证明,光吃苦瓜是不能降糖的。类似谣言还有:秋葵可有效治疗糖尿病。秋葵含丰富的维生素、游离氨基酸叶酸及磷、铁等26种有益人体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但能否治疗糖尿病,还缺乏临床医学上的证据。秋葵具有一定降血糖功效,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有辅助功效,但远达不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效果,不能作为药物的替代品。同样的,吃苦瓜、南瓜、秋葵等一系列瓜果蔬菜都不能作为降糖药物来使用。7保健品可以降糖 关于这点,首先要说三点,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明文规定,保健品不是药物,是不能宣传所谓「疗效」的,也就是说广告词直接说能降糖的保健品,要么是假的,要么是违法的;其次,药监局批准一些保健品可以有「辅助降糖」功能,加上「辅助」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别把保健品当药吃,真正的降糖药不能停;最后,保健品辅助降糖的功效也是属于待定的。真要有显著效果,它就不是保健品了。保健品可以作为辅助,可能有一定降糖作用,与真正的药物要分开,同时合理的生活方式也不能抛弃。有人说,偏方可以治愈糖尿病。我不敢说世界上绝对没有这种偏方,但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科研医疗体制下,存在不为人知的、能够攻克糖尿病的、而又刚好被你遇上的概率极其低,比医学研究中小概率事件的标准还要低很多。8血糖控制好就没事 很多得了糖尿病的患者,以为只要血糖正常就没事了,忽略了慢性并发症的筛查与防治,这是非常危险的。研究显示,40%-50%的失明,是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30%的慢性肾衰竭,是糖尿病肾病;50%的心脑血管疾病和60%的截肢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在糖尿病患者中,仅10%只有血糖升高的单独症状,90%都会合并其他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进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对于并发症,同样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9胰岛素会成瘾?使用胰岛素会导致上瘾。糖尿病治疗中经常要使用胰岛素,很多人担心对胰岛素的依赖是不是因为用胰岛素会上瘾。当然不会,因为胰岛素本身就是人体正常分泌的激素,身体内本身存在。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就是因为自身的胰岛素「工作能力不够」,所以才需要借助「外力」帮忙。胰岛素不是一旦用上就停不掉,而是停了以后血糖可能得不到良好控制。所以说,该用还是得用。另一个对胰岛素用药的担心是,认为药物都会伤肝伤肾,胰岛素有依赖性,一旦打了就根本停不下来。其实并不是所有药物都伤肝伤肾,更多的药物是在患者本身肝肾功能不佳时调整用法用量,并且疾病不治疗本身带来的风险比药物有可能损伤肝肾的风险大多了。胰岛素应用的指征:1.部分新诊断糖尿病(DM)的患者,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起始胰岛素治疗。 ①空腹血糖超过13.9mmol/L,HbA1c大于11%;②糖尿病难以分型;③有药物治疗禁忌证; ④患者本人希望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2.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应用2-3种口服药物治疗,3-6个月血糖不能达标的患者,可能是胰岛功能衰竭,此时开始胰岛素治疗是唯一可行的方法。3.特殊情况:围手术期和重症患者。10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 这是很多虚假广告词里最常见的用语。但实际上,依照现阶段的医疗水平,糖尿病是无法完全被治愈的。现在对糖尿病的治疗是集中在降低血糖,减少并发症上。所以无论什么神医神药都不能完全治愈糖尿病,墙上的广告不能,街边的诊所不能,老专家不能,偏方不能,保健品更不能。当然,糖尿病现在无法完全治愈,不代表有病了也可以不去治疗。其反面是:糖尿病一旦得了就没治了。其实糖尿病人无需太过悲观。有效的药物治疗和生活饮食调理,血糖是可以控制的,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发生。及早发现,加适当处理,可以完全不影响工作、生活、学习、结婚生子,糖尿病人同样能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只要能做到科学、规范地控制,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再生活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反之如果不加控制,自暴自弃,数年后就各种并发症来袭,从此生活坠入深渊,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