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1. 局部治疗:①外用药物:包括壬二酸、1%伊维菌素乳膏、0.03%酒石酸溴莫尼定凝胶;对伴有瘙痒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吡美莫司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外用这些药物应注意对皮肤的可能刺激反应;②局部冷敷、冷喷:针对皮损潮红肿胀、有明显灼热不适感的情况尤为适用;③光电治疗:在皮损稳定期,可考虑使用IPL、PDL或Nd:YAG激光治疗毛细血管增生。 2. 口服药物:羟氯喹、抗微生物类药物(如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甲硝唑或者替硝唑等)。对于皮损潮红明显、灼热感强烈的患者,可服用卡维地洛;对有明显焦躁、忧郁、失眠等的患者,可短期服用抗抑郁药物。 (二)丘疹脓疱型: 1. 局部治疗:①外用药物:甲硝唑、壬二酸、1%伊维菌素乳膏、1%克林霉素;②光电治疗:LED光(蓝光)、IPL。 2. 口服治疗:①抗微生物类药物,首选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②异维A酸胶囊:在抗微生物类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可次选异维A酸胶囊;③羟氯喹:对同时伴有明显红斑或毛细血管扩张的患者可与抗微生物类药物联合使用。 (三)肥大增生型:①对伴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或丘疹脓疱表现的患者参照上述相应治疗手段;②形成结节状肥大者,可采用CO2激光、Er激光治疗或外科切削术及切除术。 (四)眼型:如果并发明显干眼症状,给予优质人工泪液;睑板腺相关角膜结膜病变时,外用含激素的抗生素眼膏、人工泪液等。 临床上可能两种以上类型的玫瑰痤疮重叠,如毛细血管扩张基础上发生丘疹脓疱,处理原则可以某一型别为主,根据皮损转归情况序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玫瑰痤疮一般经过2-3个月左右的治疗可以得到基本控制或明显好转;但多数患者在数年或数十年内有反复发作性,需反复间断治疗;特别是阵发性潮红症状容易反复发作。
玫瑰痤疮又称酒糟鼻,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影响患者面容,甚至对患者的心理带来不小的伤害。由于玫瑰痤疮是慢性病,一旦不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又容易复发,导致一些患者对玫瑰痤疮产生了恐惧感。以下是玫瑰痤疮患者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1.防晒、防过热因素:紫外线照射和过热的温度是玫瑰痤疮发病的相关因素,所以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防晒,以打遮阳伞、戴墨镜、戴帽子等物理防晒措施为主,皮损基本控制后可考虑试用温和的防晒霜,尽量不用过热的水洗脸。 2.心理安慰及睡眠:有些患者每天盯着镜子看自己的脸,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会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甚至出现焦躁、忧郁、失眠等症状,这样只会使病情更严重。所以调整好心态很重要,放松心情,避免紧张、焦虑或情绪激动,有利于病情康复。 3.饮食:清淡饮食,忌烟酒及咖啡或过冷过热饮食,避免辛辣、油腻。 4.护肤:玫瑰痤疮患者需长期使用保湿护肤品以维持皮肤屏障功能的稳定,减少该病的加重或复发。选择护肤品时最好咨询医生,必要时进行化妆品过敏试验。中重度患者建议护肤程序简单化,仅外用温和的清洁和保湿类医学护肤品,慎用BB霜、隔离霜及各种彩妆。 5.月经期加重的女性患者:必要时排除内分泌及生殖系统疾病。经前注意饮食、睡眠及心情调节,有助于防止玫瑰痤疮复发。 其实只要及早预防、积极配合治疗、定期随访,外加稍稍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玫瑰痤疮也没有那么可怕。
玫瑰痤疮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它的一线外用药包括: 1、甲硝唑(Metronidazole):具有杀灭毛囊蠕形螨的作用,外用甲硝唑对中重度红斑及炎性皮损有较好疗效,但对毛细血管扩张无效。每日1 ~ 2次,一般使用数周才起效。 2、壬二酸(Azelaic acid):能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玫瑰痤疮炎性皮损。常用浓度15%~20%凝胶,每日2次,少部分患者用药初有瘙痒、灼热和刺痛感,但一般较轻微且短暂。壬二酸的功能非常全面,不仅可治疗玫瑰痤疮,对痤疮和淡化色斑也有较好的疗效。目前美国FDA推荐治疗玫瑰痤疮的15%壬二酸凝胶是德国拜耳生产的Finacea(现已被丹麦利奥公司收购),是处方药。另外还有澳洲版、台湾版、印度版的壬二酸,国内也已有妆字号的壬二酸凝胶上市。 3、伊维菌素(Ivermectin):FDA批准法国高德美公司生产的1%伊维菌素乳膏Soolantra用于玫瑰痤疮治疗,它的作用和甲硝唑凝胶类似,能够杀灭导致玫瑰痤疮的蠕形螨,但对毛细血管扩张无效。国内目前尚未上市。 4、 溴莫尼定凝胶(Brimonidine):α-肾上腺受体激动剂能特异性地作用于面部皮肤血管周围平滑肌,收缩血管,减少面中部的持久性红斑,但对已扩张的毛细血管及炎性皮损无效。FDA批准高德美生产的0.33%酒石酸溴莫尼定凝胶Mirvaso治疗玫瑰痤疮,每日使用一次,能迅速减少发红现象,并持续12小时,可在出席重要场合前使用。但目前认为该药对红斑的改善可能只是暂时性抑制。不良反应包括红斑或潮红加重、瘙痒和皮肤刺激等。国内目前尚未上市。 除了以上一线药物,还有克林霉素、红霉素、过氧化苯甲酰、吡美莫司乳膏、0.03%他克莫司软膏等治疗玫瑰痤疮的二线药物。
痤疮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好发于青少年,表现为面部、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的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可遗留疤痕或色素沉着,常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活动造成影响,甚至导致患者抑郁、自卑。 成人痤疮是痤疮的一个独特的亚群,该疾病往往持续超过25岁,也可被称为青春期后痤疮。成人痤疮的两个主要亚型是“持续性痤疮”和“迟发性痤疮”。最常见的是“持续性痤疮”,开始于青春期,持续到成年;“迟发性痤疮”是指在25岁后首次出现;第三个亚型是“复发性痤疮”,发生在青春期,25岁后才复发。 青春期痤疮和成人痤疮的发病部位均以额部、颊部及口周为主。女性成人痤疮伴有黄褐斑的比例远高于青春期痤疮。发病相关因素中,激素水平失调、遗传、化妆品使用、饮食、吸烟和压力都与女性成人痤疮有关。此外,女性成人痤疮患者常伴有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症状,如多毛症、雄激素性脱发和皮脂溢出,提示此类患者可能伴有潜在的肾上腺和卵巢功能障碍,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后者仍然是女性成人持续性痤疮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此类患者需要至内分泌科进一步评估治疗。在治疗上,难治性女性成人痤疮除了痤疮的常规治疗手段外,还可尝试抗雄激素治疗。
微生物组(microbiome)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全部微生物及其遗传物质(genome)和功能的集合。每个成年人大约携带10万亿个微生物,以体重100Kg的个体为例,其所携带的微生物大约为1.5~2.5Kg。人体细胞>50%为微生物细胞,且它们的基因所占的比例为人体总基因的99%,可以说,人体是一个由庞大数量微生物构成的有机体。 人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关系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的重要关注点。皮肤和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改变、代谢活性的变化或局部分布的变化均可破坏微生物群和宿主之间的平衡,导致局部屏障功能紊乱、免疫调节异常、致病微生物繁殖。 越来越多研究认为: 和皮肤物理/化学屏障一样,皮肤表面菌落是皮肤屏障功能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皮肤免疫系统结合起来,成为皮肤防御外界影响的重要组成,我们称之为皮肤微生物屏障。皮肤表面微生物的定植受到个体外因和内因影响: 外因包括皮肤局部氧含量、温度、湿度、pH、表面脂质构成、职业因素和卫生习惯等; 内因包括年龄、性别、微生物易感性、抗生素使用情况和免疫能力等。健康皮肤表面存在着不同微生物之间的良好平衡,这些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尤其是常驻菌群对于皮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抵御致病菌或有害微生物的入侵。但当机体受到创伤、感染或免疫系统紊乱时,常驻菌群分布就会发生改变,皮肤表面微生物之间平衡被打破,致病微生物繁殖,皮肤疾病就会出现或加重。 随着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不断进展,科学家们发现紊乱的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肠-肝轴、肠-脑轴、肠-皮肤轴等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某些炎症性肠炎、结直肠癌、糖尿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皮肤和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寻常痤疮和玫瑰痤疮等多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病程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就拿玫瑰痤疮来说,在皮肤菌群方面,有研究表明,属水平上,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及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代表菌分别为嗜血杆菌属和埃希氏菌属。此外,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毛囊蠕形螨密度增加,从毛囊蠕形螨中分离出的Oleronius芽孢杆菌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特异蛋白,引起多种炎症因子高表达,最终导致玫瑰痤疮。在肠道菌群方面,肠道菌群紊乱可诱发或加重玫瑰痤疮,尤其是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还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胃肠道炎症有关。故维持皮肤和肠道微生态平衡是健康皮肤的基础。微生物组学这一新兴领域研究的不断进展,为人类皮肤健康提供多方位解决方案已近在咫尺。
玫瑰痤疮是主要发生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30-50岁成年人,女性多见,欧美国家发病率高达5%~12%,中国目前缺乏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玫瑰痤疮多发于面颊部,也可见于口周、鼻部,部分可累及眼和眼周,临床表现为面中部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赘生物(常见于鼻部),伴或不伴眼部症状以及主观症状如灼热、刺痛、干燥或瘙痒等。 2002年美国国立玫瑰痤疮协会专家委员会(American National Rosacea Society Expert Committee,NRSEC)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时期、不同皮损特点,将玫瑰痤疮分为四种亚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rosacea, ETR)、丘疹脓疱型(papulopustular rosacea, PPR)、肥大增生型(phymatous rosacea, PhR)、眼型(ocular rosacea, OR),很少有单独的眼型,往往为以上三型的伴随症状,且两种以上型别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可相互重叠。 本病由于发病部位特殊,常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活动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患者抑郁、焦虑和自卑,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因素诱导的 以天然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导的慢性炎症所致。相关因素包括:基因易感性、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异常、血管神经功能失调、紫外线辐射、微生物刺激、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 皮肤屏障的破坏是玫瑰痤疮皮损加重的原因之一,角质层屏障功能紊乱导致一些刺激因子容易进入表皮和真皮,加重毛细血管扩张及炎症。有研究表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检测提示角质层含水量明显下降,经皮水分丢失(TEWL)增加,皮肤表面pH值上升,而皮脂含量变化不明显,但其皮脂构成比发生变化。上述异常在玫瑰痤疮患者的非皮损处也非常明显,而在皮损处则更为突出,提示玫瑰痤疮患者在临床上典型皮损出现之前便可能存在皮肤屏障功能的异常,这些异常可能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加剧。 玫瑰痤疮患者大多伴有皮肤屏障功能的损伤,而皮肤屏障功能的损伤也可促进玫瑰痤疮的发生与发展。通过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可以显著改善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研究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在玫瑰痤疮发生发展的作用,可为玫瑰痤疮长久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多依据与新的思路。
皮肤是人体上最大的器官而且是位于人体最外层的,从物理上来说就是一个屏障。皮肤可以分为3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表皮层从上到下又可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我们最关心的皮肤屏障层,即皮肤最表面的角质层。角质层构成了我们皮肤主要的屏障结构。 皮肤屏障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细胞间脂质组成,形成牢固的“砖墙结构”。角质细胞是“砖块”,细胞间的结构性脂质是“灰浆”,而最外层的润泽性脂质则是“涂料。” 皮肤屏障具有很强大的功能,一方面,锁水保湿,让真皮层的水分不会过多流失。当皮肤屏障损伤了,皮肤每天的水分流失量会大大增加,皮肤就会处于缺水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谈护肤和保湿时,会谈到皮肤屏障的一个重要原因;皮肤屏障的另一大功能是阻止外界的有害物质入侵体内造成伤害,比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PM2.5颗粒等化学物质、花粉、猫狗毛等,这些都是常见的过敏原。当皮肤屏障完整的时候,这些过敏原可能不会引起皮肤过敏;但是当皮肤屏障受损的时候,这些过敏原就很容易从皮肤入侵而引起过敏反应。 所以说角质层屏障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容易被破坏的。外界环境的物理摩擦、风吹日晒、彩妆成分、医美疗程;人体内在的激素水平变化、生理期前后、情绪、精神压力、抽烟酗酒、熬夜等因素,都是导致角质层受损的因素。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用无创伤性技术测量皮肤生理参数,从而客观地评判皮肤的屏障功能。评价皮肤屏障功能的客观指标有很多,例如:经皮水分丢失(TEWL)、角质层含水量、皮脂含量、皮肤表面pH值、角质层厚度、皮肤红斑指数、局部血流速度等。其中TEWL是评估皮肤屏障功能的敏感标志,当屏障功能受损时,经皮水蒸发增加,TEWL值增高;相反地,TEWL的降低提示屏障的修复。 96% 的人都经历过皮肤屏障受损的情况,表现为皮肤干燥、紧绷、瘙痒、灼热、刺痛、蚁走感等。严重的皮肤屏障受损还会导致各种皮肤疾病或者亚临床状态,例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玫瑰痤疮、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等等。所以修复和维持皮肤屏障稳态的重要性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