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看多了会让你变傻!”这是一句父母经常“威胁”子女的警告。目前看来,这个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当然,也有好消息,我要告诉您:运动可以改善脑功能,降低痴呆风险。并且,不仅跑步算运动,走路?,日常家务也算,所以,不要久坐,动起来!
病例:前天急诊收住一患者,解黑色大便三天,胃有点不舒服,没在意。昨天吐血二三百毫升,人都一踢糊涂才急诊120送来。一到病房又吐了三百毫升。昨天急诊胃镜看到十二指肠球部有一个大溃疡。 敬告: 1.如果大便呈黑色,尤其是稀糊状,要考虑胃出血。要及早上医院。 2.如果吃了鸡血、猪血和一些可使大便变黑的药物(胶体果胶铋、活性炭),可停止再吃,看大便是否变黄。 3.有胃病的,吃感冒药、止痛药和拜阿司匹林容易诱发出血,要谨慎,或加用护胃药一起吃。 4.有胃溃疡,建议每年吃一个月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以避免再发。
天气变冷了,请关注血压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今天,我接到老家幺叔电话。他说原来每天吃半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每片75mg),血压控制地蛮好的,130/80mmHg左右。前天一量,血压到了170/110,虽说人没有不舒服,还是加量到一片了。今天一量190/120了,已经加到二片了。 可见,气温变化会影响到血压变化,请多量几次,及时了解血压变化,及早调整用药!
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Smith(1993)报道眩晕是门诊常见症状的第三位。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 患者就诊时可能容易把眩晕和头晕、头昏弄混淆。因此弄清三者的区别很重要。 眩晕病人的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摆动、升降及倾斜。常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眩晕可能出现以下伴发症状:(1)自主神经症状:血压变化,出汗,面色苍白,腹泻; (2)耳部症状:耳聋,耳鸣,耳闷; (3)眼部症状:眼前发黑,复视,视物模糊; (4)颈部症状:颈项部或肩臂疼痛,上肢麻木,活动受限;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意识障碍,感觉运动障碍,语言或构音障碍等。 头晕常常是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多于行立起坐中或用眼时加重。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头昏常表现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多伴有头重、头闷、头胀、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系由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 (本文观点来自于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的黎刚医生)
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本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广泛重视。Smith(1993)报道眩晕是门诊常见症状的第三位。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 患者就诊时可能容易把眩晕和头晕、头昏弄混淆。 因此弄清三者的区别很重要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幻觉或空间位象体会错误。病人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摆动、升降及倾斜。常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头晕常表现以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为主症,多于行立起坐中或用眼时加重。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头昏常表现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胀、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 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系由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眩晕可能出现哪些伴发症状? (1)自主神经症状:血压变化,出汗,面色苍白,腹泻; (2)耳部症状:耳聋,耳鸣,耳闷; (3)眼部症状:眼前发黑,复视,视物模糊; (4)颈部症状:颈项部或肩臂疼痛,上肢麻木,活动受限;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意识障碍,感觉运动障碍,语言或构音障碍等。伴眩晕的各种常见全身性疾病 1、脑血管性眩晕:突然发生剧烈旋转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10-20天后逐渐减轻,多伴有耳鸣、耳聋,而神志清晰。 2、脑肿瘤性眩晕:早期常出现轻度眩晕,可呈摇摆感、不稳感,而旋转性眩晕少见,常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 3、颈源性眩晕: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伴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多种感觉。眩晕反复发作,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即手臂发麻、无力,持物不自主坠落。半数以上可伴有耳鸣,62-84%患者有头痛,多局限在顶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 4、眼源性眩晕:非运动错觉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不稳感,用眼过度时加重,闭眼休息后减轻。眩晕持续时间较短,睁眼看外界运动的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复视。视力、眼底、眼肌功能检查常有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表现。 5、心血管性眩晕:高血压病引起的眩晕通过血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颈动脉窦综合征可以导致发作性眩晕或晕厥。发病诱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颈动脉受压的因素,如急剧转颈、低头、衣领过紧等。 6、内分泌性眩晕:低血糖性眩晕常在饥饿或进食前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1小时,进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劳感,发作时检查血糖可发现有低血糖存在。甲状腺功能紊乱也可以导致眩晕,临床以平衡障碍为主,对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检查可以确诊。 7、血液病导致的眩晕:白血病、恶性贫血、血液高凝疾病等均可引起眩晕,通过血液系统检查可以确诊。 8、神经官能性眩晕:病人症状表现为多样性,头晕多系假性眩晕,常伴有头痛、头胀、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鸣、焦虑、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神经官能症表现,无外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晃动感。对于45岁以上的妇女,还应注意与更年期综合征鉴别。 眩晕的预防和治疗 患有眩晕的病人外出时应由家人陪伴,以防意外事件发生。 1、脑血管性眩晕:夏冬季节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发生各种脑血管意外,导致脑血管性眩晕的发生。应注意多饮水,不要突然改变体位,如夜晚上厕所时猛起,都容易引发脑血管性眩晕。一旦发生,应尽快到医院就诊,经确诊后可以适当给以扩血管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等。 2、脑肿瘤性眩晕:此类眩晕发病多较缓慢,初期症状较轻,不易发现。对于逐渐出现的轻度眩晕,若伴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或其他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3、颈源性眩晕: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不能垫枕过高,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治疗上多采用康复方法,如颈椎颌枕吊带牵引、推拿手法治疗、针灸等,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 4、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内分泌 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压,治疗眼科疾病,在原发病恢复的基础上,眩晕可以自然缓解。 5、神经官能性眩晕: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的眩晕,首先应解除病人的焦虑不安情绪,可适当给以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但要避免长时期使用镇静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
“FAST”是国际上快速识别脑中风的方法,简便实用。FAST就是4个英语单词的开头字母。F(Face,面部):观察微笑时是否面部歪斜;A(Arm,手臂):双臂平举,观察是否无力垂落;S(Speech,言语):观察说话有无口齿不清;T(Telephone,打电话):如有符合上述情況,打急救电话来医院急诊。另外,T也是Time(时间)的意思,要抓紧时间到达医院就诊,因为急性脑梗死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行溶栓治疗(一般是在发病4.5小时内)。
现有研究表明,睡眠障碍增高高血压病、心脏病、中风和痴呆发病风险。 失眠的一线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理想情况下应在开催眠药之前进行。它侧重于处理干扰睡眠的思想,忧虑和行为。 具体的推荐如下: 1.白天多去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 即:多晒太阳,少呆在家。 2.白天不睡午觉,少在沙发上打盹。 即:白天能不睡就不睡。 3.晚餐少吃点;睡前少喝水,不喝咖啡,不饮酒,关灯均匀呼吸把觉睡。 即:减少干扰,静心静气 4.晚上不要太早上床,早上不要太迟起床。 有睡意了再上床,没睡意了就起床。 醒躺在床,时间越长,越有害。 即:睡不着也别赖在床上。 注意了,划重点了,这叫睡眠行为治疗,是非药物治疗重点。 5.药物治疗,讲究多,最好医生来指导。 需要注意一点:半月找专科医生复诊一下。有些病人看了一次医生,开了一次药,见这个药有效,就一直照单开药,一直吃,效果不好就加量。后面就不好调了。 最后,希望大家关注自我睡眠情况,有睡眠障碍及时调整和治疗,以免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吸烟有害健康,不是说当时。这种伤害具有累积性,表现具有滞后性,也就是说等发现问题,再戒烟怕是来不及了。 戒烟从拒绝开始, 拒绝自己买烟,拒绝接烟。
有关新冠疫苗接种政策,如有疑问,可进一步咨询疫苗接种工作人员。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90%的中风和33%的痴呆可以预防。 预防措施针对的是可控的危险因素,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就是没有得病,预防得病的措施。二级预防就是得病了,把病控制好,避免加重和出现并发症后遗症。 危害最大的几个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吸烟、缺少运动、精神压力过大和心血管疾病等。 那么有了这些因素/疾病,怎么办?规范治疗,定期监测,控制达标,就好了。好比,有了高血压病,我们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遵照医生建议治疗,定期量血压,血压控制在130-140/80-90mmHg,这样的话,我们就和没得高血压的人中风风险差不多了,这就叫预防,控制好了,就叫预防。 特别说明:自我感觉和控制达标不是一回事。 有人说,我蛮舒服,吃得喝得,没问题。那么他控制好了吗?做了预防了吗?不一定。有的同志血压高得吓人,就是没有感觉,他要是有感觉了,多半就是中风了,特别是没有治疗的同志,一中风就是大中风严重的中风。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他的感觉骗了他。 啰嗦一句:规范服药,定期监测,定期复诊。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回报就是不中风、少中风、少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