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0日下午,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门诊大厅入口处,一部中心专车缓缓停下。车门一开,肿瘤科患者张先生迫不及待地一跃而下,当他看到早已在此等候着的笑容可掬的丁罡教授,上前一把握住他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张先生顺利到达医院 张先生事业有成,然而2020年在外院确诊结肠癌伴肝转移(IVA期)。由于病期晚、治疗难度大,他走遍上海多家三甲医院均被婉拒,后经朋友推荐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肿瘤科团队由著名肿瘤学专家丁罡教授领衔,是一支多学科综合临床医学转化研究团队,专注于难治性实体肿瘤、复发转移多学科综合诊治的临床转化研究,在突破临床治疗难点方面卓有建树。肿瘤临床经验丰富的丁罡教授经过仔细分析病情,为张先生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精准治疗方案。张先生先后经历了化疗、靶向、免疫等四线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治疗期间他工作与生活影响甚微,对于丁罡教授和他的肿瘤医生团队张先生充满感激与信任。 姚峪岚主任亲自随专车到封控小区接张先生 3月中旬,张先生所居住的浦东某小区因疫情防控而封控。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张先生的心也一天天揪了起来,眼见预定的化疗时间逐日临近、超过并越来越远;同时随着整个浦东新冠疫情不断升温,小区解封似乎遥遥无期。期间他多次与小区居委沟通均因小区尚未解封而无法出行,定点医院又无法接收,各种热线电话他几乎打遍亦无结果,这让他极度焦虑。“那段时间我真的有点绝望,小区无法出,治疗就这样拖延下去,这要是病情耽误了这可怎么办!”张先生事后提起这段经历仍心有余悸。还好张先生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那么一群人始终在关注着他的情况,他们就是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丁罡肿瘤医生团队。张先生的主诊医师姚峪岚主任始终保持着与张先生的联系,了解他的日常情况,努力安慰他的情绪,鼓励他不要放弃、密切关注形势的变化。 2022年3月18日上海出台了针对小区封控期间缺需外出就医的相关政策。文中提到:“肿瘤放化疗患者可以与封控小区所属街道或居委联系,由街镇或居村委安排专用车辆点对点闭环转运至封闭区域居民就诊定点医疗机构或联系相关的医疗单位,诊疗结束后由专用车辆闭环转运回原址。”丁罡肿瘤医生团队第一时间注意到了政策的变化,与此同时同样得到消息的张先生也联系了姚峪岚主任,强烈要求尽快来院治疗。 顺利接到张先生与陪护家属 “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团队宗旨,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尽全力保证我们患者在这段特殊时期的诊疗工作,一个都不能少!”丁罡教授斩钉截铁地说。紧接着一场转运封控小区肿瘤患者的“战役”开始了。在丁罡肿瘤医生团队运行主管朱敏主任的指导下张先生积极与社区居委联系并获得批准,也同时尽快安排了核酸采样。由于张先生所在小区尚未解封,必须由医疗机构派专车接人,于是张先生再次请求医学中心派车来接,朱主任即刻向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做了汇报,刘卫东院长当即表示可以接收,并派出专车用以接送患者。待张先生核酸报告一出,中心的专车便开出向他家小区飞驰而去,主诊医师姚峪岚亲自跟车前往接人。当车到达小区门口,张先生早已在那里等候了,当他见到姚主任从车上微笑着走下来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张先生出院当天与医护合影 入院后张先生很快完善相关检查,顺利地完成了本次的治疗,不日便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临行前他对丁罡肿瘤医生团队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在这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丁罡肿瘤医生团队又一次践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为了我们的肿瘤患者,时刻准备着!
治疗前 患者结肠癌肝腹腔,腹壁转移,存在小肠黏连性梗阻,小肠扩张明显,腹壁肿块明显,有间歇性出血 治疗中 术中见小肠扩张明显,小肠管置入,并对腹壁肿块供血动脉进行栓塞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患者术后腹壁肿块缩小,小肠梗阻得到缓解
“能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治疗,能遇到丁罡教授、姚峪岚主任和团队所有医护,我们真的是非常幸运啊!衷心的感谢你们。”张先生爱人嘴里反复念叨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的患者张先生,通过近期门诊随访显示胸、腹部CT结果显示病灶进一步缩小,肺部的病灶完全消失!这结果让张先生与家人非常高兴,回想起艰辛的求医过程及治疗历程,他们百感交集。 2021年6月,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门诊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只见他大腹便便,两个腿非常肿胀、好似大象腿一般,一旁的家人满头大汗、焦急万分。患者张先生1个多月前开始发现自己的两条腿日益肿胀,他便前往离家不远的三甲医院就诊,当时医生考虑“心衰”,给予利尿消肿等内科治疗了一段时间,两腿非但没有消肿反倒越发严重,后来连肚子也越来越大、越发胀痛。这下张先生一家紧张了,赶紧完善影像学检查,CT检查赫然提示肝脏巨大占位,同时肺部亦见两枚小病灶。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全家人不知所措,此刻离发病已有月余。家人急忙四处求医问药,后经朋友介绍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找到丁罡教授求助。 丁罡教授认真听取患者病史,详细体格检查,仔细研究患者的各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分析认为患者肝脏巨大占位恶性病变可能极大,双下肢重度浮肿可能与肝脏上巨大肿块压迫下腔静脉出现回流障碍所致。丁罡教授当即指示要缓解病症当务之急必须尽快进行肝穿刺活检以确定肿块的性质。张先生即刻被安排入院并于第一时间完成了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出人意料:小细胞肺癌,没想到肺部两个小病灶才是真正的原发灶!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的肿瘤,但是对化疗比较敏感。丁罡教授当机力断,马上制定静脉化疗结合肝动脉局部化疗栓塞,同时联合免疫治疗。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复查影像提示张先生的肝脏肿块明显缩小,双下肢水肿亦基本消退,一个月后张先生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了。后面的半年时间张先生按期来院进行治疗,腹部及双下肢肿胀完全消失,生活又恢复到了从前的状态,一切似乎都在顺利地进行着。▷医学影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12月的一天凌晨,主诊医师姚峪岚主任突然接到张先生家属的求助电话:“姚主任,老张吐血了......”很快120载着张先生一路疾驰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立即入住肿瘤科病房,姚峪岚主任亦从家里迅速赶到医院组织诊治。很快相关检查结果出来,奇怪的是并没有发现患者消化道有异常,肺部、肝脏病灶跟之前相比亦无新进展。正当大家对此感到疑惑不解时,张先生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四肢抽搐、牙关紧咬,原来是癫痫发作! 姚峪岚主任立即组织抢救,暂时控制了癫痫症状,然而患者意识仍模糊,癫痫时有发作。身为团队重症负责人的姚峪岚主任一方面积极用药控制患者癫痫发作,同时再次对家属询问病史,通过家属的叙述姚主任敏锐地意识到所谓张先生之前“吐血”很可能是在家已发生癫痫发作,发作时牙齿无意识用力地咬合,导致牙龈及周围组织出血所致。那么问题又出现了,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出现癫痫呢?结合患者病史,脑转移首当其冲,然而接下去的颅脑磁共振又一次令人大跌眼镜,颅内并未见明显转移,诊疗工作再次陷入僵局。此刻由于患者的病情无明显好转,暂时无法判断病因,家属焦虑万分、甚至已做好了最后的打算,医护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关键时刻丁罡教授组织大家进行病例讨论,丁教授鼓励大家不要气馁:“作为医生,我们不能轻言放弃,想尽一切办法,尽量给患者和家属一个交代。”团队复盘整个诊疗过程,每一项检查、每一个药物,经过讨论大家把注意点聚焦患者之前用过的免疫药物(PD-L1)上。通过文献查询大家发现PD-L1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发生率极低,难道真的是它吗?在丁罡教授的指导下、主诊医师姚峪岚主任一方面控制患者癫痫症状,另一方面迅速邀请院内、外神经科相关专家会诊协助诊治,多方意见高度怀疑自身免疫性脑炎、建议尽快行腰穿采集脑脊液进一步检测明确诊断。说干就干,在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姚峪岚主任第一时间为张先生做了腰穿,脑脊液迅速送去检测。检测结果令人振奋、抗体呈阳性,确诊患者为突发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明确了治疗就有的放矢了,经过了一周的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意识逐步转清,整体状态完全恢复,于2021年12月31日再次康复出院。 在张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肿瘤的一站式个体化综合诊疗作用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目前他正在积极康复治疗,衷心祝贺他重新拥有美好的生活并继续下去!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丁罡肿瘤医生团队,肿瘤一站式全程全周期个性化诊疗服务,我们一直在努力!
肺癌是所有癌症中靶向治疗应用最成熟的癌种,2004年全球首个EGFR靶向药物在中国获批,标志着中国肺癌治疗进入精准治疗时代,至今在中国已经有15年的临床使用经验。靶向治疗显著提高了肺癌治疗效果,极大地延长了肺癌患者生存时间。相比其他治疗手段,口服靶向药全身副作用小,同时免去了往返医院的奔波与住院费用。如今,口服靶向药已经成为肺癌治疗中的重要疗法。靶向治疗中提高用药依从性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靶向治疗中服药及日常饮食到底应该注意什么?1、靶向药服药期间饮食特点靶向药物的服用可能会对血细胞造成影响,会出现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等现象;且癌症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癌细胞对营养物质会进行猖獗抢夺。因此治疗期间应当选择可以提供优质蛋白来源的食物,以保证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等。当使用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物时,可能会对凝血机制和血压造成影响,此时患心血管类疾病风险较高,应当清淡饮食、避免高油高盐。过多的食盐摄入,加重心血管负担的同时,会增加水分在体内潴留,进而对肾脏会造成损害。此外,脂肪摄入应当避免反式脂肪酸,应当尽量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好油脂”食物来源,如亚麻籽、坚果、深海鱼类等等。对于使用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类药物,出现口腔黏膜炎、皮疹时,饮食中需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提供足够的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有些靶向药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类药物往往会引发腹泻、口腔溃疡;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物往往与恶心呕吐、反酸、胃肠溃疡有关。因此,肿瘤患者除了在饮食选择营养全面均衡的同时,做法上应当选择易于消化的菜谱,如食物尽量做得松软可口,进食时应当细嚼慢咽。对于胃肠副作用比较严重的患者,应当选择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2、靶向药服药期间饮食禁忌靶向药服药期间的“忌口”,并不是忌坊间传言的发物。此时的忌口,主要分为三类。1、进食的时间可能会影响药物代谢有些靶向药在服用时,若食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则会增加药物吸收和反应,药物疗效大打折扣,因此建议空腹服用。但并不是每一种靶向药物都会受日常饮食显著影响,像吉非替尼,半衰期达48小时,每日一次,服用方便,同时给药不需要考虑食物影响,食物热量和食物成分也较少与其代谢发生冲突,不需要介意患者服用食物的热量对药物产生影响。因此服用靶向药物应参考药品说明书以及主治医生建议,并合理调整服药时间。2、会影响药物代谢或疗效的食物大部分药物通过肝脏中肝药酶来代谢,部分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对肝药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将会导致服用药物代谢减慢,血液中药物浓度变高,从而导致副作用加大或者其他不良反应。此类食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西柚,这是由于西柚及西柚制品中富含呋喃香豆素类物质,干扰肝药酶的作用。此外,咖啡、巧克力、浓茶里含有较多的咖啡因,对于部分需要服用支气管扩张剂的患者,咖啡因会与药物发生协同作用,加重药物的副作用。3、会影响疾病本身的食物肺癌患者应当避免食用一些常见的“致癌物”,如烟酒、油炸、烟熏、烘烤、腌腊等,以及含有较高的苯并芘等致癌物质的食物;并且由于并发症或药物副作用会引起肠胃不适,还应当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大量的辣椒、姜、葱、生蒜、胡椒等调味品,这些辛辣食物会刺激肠胃、加重肠胃负担。此外,肺癌患者还应当避免不洁食物和生食肉类,如不新鲜的食物、生鱼片、贝壳类刺身等,这是由于治疗期间,患者免疫力较差,相比健康人更容易被细菌、寄生虫感染。总而言之,肺癌患者饮食应当遵循全面均衡营养,多喝水,促进人体正常新陈代谢,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科学“忌口”,科学服药,不盲从坊间传言。
什么是肝癌?肝脏是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位于腹腔右上侧,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即为肝癌,医学上称之为原发性肝癌。我国是肝癌大国,2020年全球共新发肝癌91万例,其中中国就有41万例,占总量的45%还要多。同时,因其发病隐匿、复发转移率高、放化疗耐受以及缺少有效的治疗靶点等特点,肝癌还是我国死亡人数第二高的癌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肝癌?1、有肝癌家族史的人 许多损害肝脏的遗传性疾病,如色素沉着病、糖原贮积症等都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也很高;肝癌的家族性聚集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聚集所造成。2、肝炎后肝硬化病人50%以上的肝硬化病人发生癌变,而且多是病情反复、肝脏功能改善不良、经常出现腹水等合并症的患者。3.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人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后,大多数人症状轻微甚至完全没有症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而且还会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因此HCV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4、长期酗酒:酒精中毒还可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在酒精性肝炎或肝硬变时,枯否氏细胞减少,可增加肝细胞癌变的发生。5、食用含黄曲霉素的食物:黄曲霉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早在1993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一类致癌物。储存时间过久的粮食、食用油等,常常会滋生黄曲霉。经常吃这类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会增加患肝癌风险。6、生活在肝癌高发区的人:中国的肝癌高发区主要在东南沿海,这些地区平均每10万人中至少有30人死于肝癌。肝癌发病率,沿海高于内地,东南、东北高于西南、西北地区。7、基因突变: 环境中的突变原和病毒作用激发肝细胞分裂反应途径的活化,引起细胞的点突变和基因易位,是加速癌细胞增殖的可能因素。 8、其他:吸烟、药物、亚硝胺盐类食品、饮水污染等。肝癌的症状01疼痛1、其特点多为持续性隐痛不适,加重可转变为胀痛、刺痛等;2、疼痛多与体位有关,左侧卧位疼痛较其它体位明显;3、多夜间或劳累疼痛加重,休息或药物难以缓解和控制。案例:患者21岁,男,游泳被踹一脚,右上腹疼痛不适前来就诊,CT显示不像是外伤血肿,而像肝癌破裂出血。查甲胎蛋白12400。病例讨论时能看到肝静脉、门静脉都有癌栓或血栓。警惕:肝癌的早中期大部分没有疼痛症状!02消化道症状 肝癌患者早期可出现不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可能因肝功能异常或肿瘤分泌异样物质而引起不适症状,常伴有食欲不振、饭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或腹泻等,这些症状一般不易引起患者及家人的重视(或自行购买胃药服用)。03皮肤瘙痒、黄疸、腹水皮肤瘙痒是肝病、肝癌病人的常见的肝癌的早期症状。约有1/3的病例在发病过程中有黄疸。出现黄疸的原因为癌肿侵犯肝内主要胆管,肝门淋巴结转移癌压迫肝外胆管。腹水常常因为病人原来就患有肝硬化,癌组织侵入静脉而形成癌栓,癌结节压迫门静脉所致。腹水往往积聚甚速,可呈草黄色或血色。04腹部包块部分肝癌患者无意中触摸到右上腹或中上腹包块,其质地硬、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应警惕肝癌的发生。05出血出血倾向肝癌患者由于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降低导致患者牙龈出血和皮下淤斑等症状,肝癌和肝硬化患者非常多见。还有就是消化道出血主要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所致,这也是导致肝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如何预防肝癌?01打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肝癌最实际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是乙肝疫苗接种。有研究显示,全民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可在10年后有效地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0%降低至1.3%。并在16年后使肝癌发病率明显降低。02定期体检肝脏B超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病情稳定期应定期到肝病科门诊进行全面体检。40岁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应在肝病专科医师意见下使用,服药周期较长甚至终身服药,不得随意停药!03饮食卫生饮食要干净、营养、丰富,忌食霉变食物及应注意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平衡,不可偏食,平时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少吃精米、精面、动物性脂肪和低纤维素食物。因为粗粮、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对预防肝癌有利。05慎用药物激素类免疫抑制剂以及避孕药物是导致肝损害甚至肝癌的主要毒性药物,大家不能乱用,更不能长期服用。另外,治疗银屑病的乙双吗啉(该药已禁用)等也可能引发肝癌。不知名保健品也可能损伤肝脏。06勤锻炼,心放宽除在特殊情况下不宜运动外,每个人都应该适时进行体育锻炼,以有效提高各器官的免疫功能,进而避免肝细胞的癌变,预防肝癌。脾气暴躁、爱生气(怒伤肝)、抑郁性格易生癌。“退一步海阔天空”,放松心情是防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还有戒烟戒酒, 让肝休息!虽然晚期肝癌让人措手不及,但是只要早期发现,肝癌患者是可以长期生存的,因此肝癌高风险人群,一定要定期、密集的追踪筛检,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才能减少那些“发现就是晚期”的悲剧发生。
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低,死亡率高,人们常常谈癌色变。科学家常年来,致力于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生存率较前大大提高。肿瘤的发生,除了和理化因素、遗传因素有关,经过大量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发现部分微生物的感染和肿瘤有关。据估计,201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1400万,其中220万例(15.4%)可归因于感染。所以,控制或预防那些感染,可能预防肿瘤发生。哪些微生物和肿瘤有关呢?一、黄曲霉菌黄曲霉菌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一种常见腐生霉菌,其中有30%-60%的菌株可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很强的致癌物,肝癌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高有直接关系。已发现的黄曲霉毒素有20余种,主要包括B1、B2、G1、G2、M1、M2等。黄曲霉毒素B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毒性、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被联合国确定为Ⅰ类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只有通过长时间高温(100-120℃)作用,如高压消毒和锻烧才能使其大部分失活,所以避免食用可能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发霉食物可以避免黄曲霉毒素所致的肝脏损伤,避免黄曲霉毒素所致的肝癌。二、幽门螺杆菌胃癌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在宿主、环境和微生物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公认的胃癌最严重的危险因素,1994年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胃癌I类致癌物。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的有效性。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三、乙肝病毒 丙肝病毒肝细胞癌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都是世界上肝癌最常见的病因。中国是乙肝大国,2018年的数据,中国乙肝携带者9000万,乙型肝炎新发者接近100万例/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数据,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演变成肝炎的概率是百分之一至一点五,2019年某项对我国丙型肝炎的调查中发现丙型肝炎中,存在8.2%的丙肝相关的肝炎。如果早期控制病毒性肝,减少病毒复制,减少病毒对肝脏的损害,肝炎不至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几率就明显减少。而乙肝、丙肝传播主要途径为血液传播,还有母婴传播,性传播。输血是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做好输血各个环节的质控,可有效阻断血行传播。而平时生活中,注意卫生,自我保护,避免伤口接触带病毒的血液,可避免被传染。四、人乳头状瘤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就是大名鼎鼎的HPV,近年来热度极高的HPV疫苗可以防宫颈癌,让人们了解了,宫颈癌与HPV密切相关。HPV是一类病毒的总称,有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病毒感染引起宫颈癌的可能性大一点。HPV不仅可以引起宫颈癌,也可引起男性肿瘤。HPV疫苗,有2价、4价和9价,均可以预防HPV16及HPV18两种高危的HPV,可以预防大部分的HPV相关的肿瘤。提倡安全性行为,也是避免HPV感染的重要办法。EB病毒作为致癌的人类病毒之一,EBV与胃癌、乳腺癌、肺癌、淋巴瘤等肿瘤关系密切,不同EBV株的生物学特性也指向了不同类型的癌症。EBV主要通过唾液或直接接触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播,感染人体后,可通过多种特异性病毒抗原介导肿瘤的发生发展,但病毒感染最终发展为肿瘤的机理仍不明确。此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人类疱疹病毒8型、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型也和肿瘤有一定相关性。既然这些微生物和肿瘤有关,那如何防治呢?1、接种疫苗:HPV、乙肝疫苗都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疫苗,可以降低病毒导致癌症的风险。2、筛查:HPV、HIV、乙肝和丙肝携带者,进行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最好方法之一,因为癌症早期最容易治疗。建议咨询医生,看你是否需要更早或更多的检查。3、注意安全性行为:HPV、HIV、乙肝和丙肝等病毒均可通过性传播。4、不要使用非法药物、共用注射器、针头或其他受感染的设备或可能有血迹的个人物品。5、目前乙肝、丙肝、幽门螺杆菌都可以药物治疗。咨询医生进行规范地治疗,控制感染,可有效降低肿瘤风险。6、不食用变质、发霉食品,可避免黄曲霉毒素的伤害。 这些微生物和肿瘤有关,但也并不表示,感染了这些细菌病毒就一定会发展为肿瘤,一旦感染,不用惊慌。一方面积极治疗,注意筛查。一方面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锻炼身体,身体良好的防御能力,也能降低肿瘤风险。
对肿瘤患者来说,因为治疗周期长,时常会出现一些意外因素导致治疗推迟,比如,白细胞一直低,没有恢复;出现感染;医院资源紧张没有床位;甚至包括疫情这种黑天鹅事件。那么,如果在疫情期间,因为医疗资源紧张,小区被封控或管控及核酸检测等问题,导致化疗时间可能被推迟怎么办?这是很多肿瘤患者都关心的问题,那么今天就来科普一下化疗相关的一些小知识,来帮助大家解答这个疑惑。一、化疗是需要多周期的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是一种全身治疗的手段,通常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目的,化疗可以分为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和姑息化疗这几类,而不同的化疗方案,化疗的周期数和间隔时间也都有所不同,有的方案是2周一次,有的是3周或4周一次,因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遵循“一级动力学”杀灭的规律,即一定剂量的药物杀灭一定比率的肿瘤细胞,因此需要多周期的化疗才能达到尽可能多的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二、化疗后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因为化疗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都有杀伤作用,它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后的7-14天左右,化疗药物会引起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贫血等。而骨髓抑制,严重的时候会引起感染,出血,因贫血而导致脏器功能缺血缺氧等严重问题,故化疗结束后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一般每周2次左右,如果出现血细胞下降,需要使用药物升血细胞治疗,在下一周期治疗之前,应该确保血细胞水平在合适的范围。三、化疗间歇期的自我健康管理非常重要在第一次化疗结束到第二次化疗开始的时间,我们叫化疗间歇期,在这段时间内,患者的各个脏器可能会出现化疗后引起的一些不适,叫不良反应,化疗间歇期是化疗不良反应的恢复期,在这期间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和管理非常重要,如果出现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需要及时就医,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血生化,在骨髓抑制期间,需要避免人流聚集,做好防护,避免感染和出血,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加强营养和适度的锻炼,让身体能够慢慢恢复,接受下一疗程的治疗。四、化疗前需要做好相关准备在下一周期治疗前,患者通常需要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各项准备,比如需要排除化疗的禁忌症,一般需要3天内的血常规和血生化及心电图结果,没有化疗的禁忌才能用药,现在疫情期间,还需要做好医院所要求时限的核酸报告和双码登记,如果是属于封控和管控区域内的居民,到了化疗时间需要到医院治疗,最好提前跟主诊医生以及街道居委联系,做好相关的特殊就医通道的预约安排和必要的防范措施。如果各方面情况顺利,能够按时化疗是最好的,但如果疫情期间,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或不可抗力因素,不得不推迟化疗的时间,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如果推迟时间在1-2周内,一般不会影响疗效,因为化疗药物在给药结束后,依然在体内持续一段时间,持续的时间和药物的半衰期相关。尤其对于一些发展比较慢的肿瘤,化疗时间的短暂推迟可能对治疗影响不大,但对于一些发展迅速对化疗敏感的肿瘤,比如小细胞肺癌,Burkitt淋巴瘤等,应尽可能的保证按时治疗。患者和家属也可以跟主诊医生交流治疗的具体情况,比如万一长时间不能按时化疗,是否可以调整化疗的次数和间隔时间,是否有可以替代的口服治疗方案,是否可安排就近治疗等。患者出院后休息在家时,建议做到以下几点:留意出院小结。出院小结会提醒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注明下次化疗的日期等关键信息。按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就诊。化疗间歇期的复查,最重要的是血常规、生化检查。血液指标如果出现异常及时跟医生沟通并及时处理。如果出现身体状况的异常,如发热、腹泻、呕吐等,需要及时到门急诊治疗,也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可以帮助到您的医护人员,避免延误病情。化疗间歇期,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往往在一个低谷。注意避免劳累、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熬夜及情绪低落,以放松休息为主,辅以适量运动。
消化道肿瘤是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类肿瘤,主要包括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一。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其中,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的发病率位于世界首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紧随其后,位于世界第二。消化道肿瘤随着病情进展,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晚期恶性肿瘤在病情进展过程中,往往因为瘤体自身血管的生成无法与生长速度匹配而导致瘤体出现坏死出血或(和)肿瘤直接侵蚀血管而引起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等。消化道晚期恶性肿瘤出血后30天病死率高达44.9%,出血病例中胃癌占39.25%,肠癌占13.08%,食管癌占11.54%。 肠梗阻 据文献报道,晚期肿瘤并发肠梗的概率为5%-43%。在消化道肿瘤中,最常见并发肠梗阻的原发肿瘤为结直肠癌(10%-28%)和胃癌(30%-40%)。恶性肠梗阻病因分为癌性和非癌性两类。癌症侵犯和播散是导致机械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非癌性病因包括手术或放疗后肠粘连,低钾血症、体弱衰竭所致粪便嵌塞等。 肠穿孔 肠穿孔是结直肠癌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来势凶险,近期死亡率高,可达10-15%,甚至有报道高达10-56%。结直肠癌如果浸润并穿透肠壁,当肿瘤在肠壁薄弱处破溃时,就会引起肠穿孔,同时,当肠道内容物进入腹腔后,会在短时间内引起腹膜充血、水肿,从而引起急性腹膜炎,一旦出现上述危重情况,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黄疸 恶性肿瘤侵犯或压迫肝内或肝外胆管引流系统,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称为恶性梗阻性黄疸。肿瘤患者一般在晚期才会出现黄疸,黄疸的主要症状为双侧巩膜、皮肤黄染,伴皮肤瘙痒,大便呈陶土色。引起黄疸的肿瘤主要为胰腺癌、肝癌、肝转移瘤等。一旦出现黄疸,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以适当缓解患者的症状,延迟生存时间。 腹水 腹水又叫“腹腔积液”。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腹腔内会存在少量的液体,主要为肠道蠕动起润滑作用。当腹腔内液体因某些病理因素而增加,直至超过200 mL时,就成为了病理状态下的“腹腔积液”,也就是腹水。因为癌症而导致的腹水被称为“癌性腹水”。癌细胞转移并定植于腹腔内,是患者发生癌性腹水最主要的原因。同时,癌性腹水也是肿瘤发生腹腔转移之后最主要的症状表现。 此外,其他常见的并发症还包括疼痛、发热、感染等。针对这一系列因肿瘤进展出现的并发症,临床上一方面要及早发现及诊断,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地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后续的抗肿瘤治疗创造条件。针对以上常见的并发症,在后续的文章中将一一详细讲解如何应对和处理。
在上一篇中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恶性肿瘤会有复发或转移的风险?”,那么恶性肿瘤复发或转移后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肿瘤复发或转移后,很多患者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生,我还能活多久?”,患者一旦出现复发或转移,内心就会感到非常焦虑和恐惧,总想问问医生到底还能活久。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下,肿瘤复发或转移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其实,合理规范的治疗是可以有效控制和稳定病情的,而且很多情况下,能够让患者仍然可以获得一个较长的生存期和较高的生活治疗。一旦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通常最关键的是做好以下两件事: 第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一般情况和病情,目的是为后续采取何种治疗手段做准备。这里说的一般情况主要包括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肺功能、血糖、血压、血脂、营养状况等综合的评估,病情包括局部病情的评估以及远处是否有转移等全身病情的评估。医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情况,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 第二,明确治疗目标及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肿瘤出现复发或肿瘤,临床上的治疗目标是控制或延缓病情发展,使患者能获得一个较长的生存期。大多数患者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手段,包括局部治疗及系统治疗两方面,局部治疗主要包括放疗、介入栓塞、HIUF、射频消融、粒子植入等,如果有条件二次手术的患者,可以尝试再次手术;系统治疗主要是指全身用药,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不同的瘤种、不同的病情阶段所采取的方法都有所不同,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来制定治疗决策。 除了以上两方面,患者还需要注意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和劳累;合理的饮食,做到食谱丰富,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全面;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多和朋友及家人沟通。相信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医患共同配合,患者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二次缓解。
治疗前 患者胰腺癌晚期姑息术后,反复高热,轻度黄疸,CT显示肝内胆管扩张 治疗中 给予PTCD外引流,见胆总管下段狭窄 治疗后 治疗后0天 术后患者寒战高热明显缓解,术后一周黄疸恢复正常,对于手术后梗阻性黄疸伴感染,PTCD外引流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