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小儿心脏外科中心二病区 董硕 副主任医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先心病孩子受益于右腋下小切口手术。右侧微创小切口有几个前提:畸形矫治满意,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然后才是美观。对于某些情况(详见下文),我倾向于适当延长切口1-2cm,以保证手术质量。(一)常规开展此类手术的病种包括但不限于: 1、各种类型的室间隔缺损(包括干下型、脊下型)、房间隔缺损; 2、室缺或房缺合并单水平肺动脉瓣狭窄; 3、某些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4、轻症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5、右室双腔心合并或不合并室间隔缺损; 6、右房三房心、某些左侧三房心;(二)切口大小与先心病种类、孩子体重、胸廓是否先天畸形等,有很大关系。 1、复合畸形的侧切口矫治,需要充分暴露术野,需要切口较简单单纯畸形要大; 2、根据术者手术技术的特点,切口大小会有些许差异; 3、孩子体重大于30kg,切口会相对延长; 4、某些胸廓或肋骨畸形,切口也会相对较大。(三)切口基本跨两个肋间(2-5cm),所以早期手术,切口相对小。我个人手术的体重范围4.7kg-60kg,切口大小范围1.5-6cm。但我认为,结合切口大小及手术暴露效果,最佳体重范围为7kg-20kg。 下面列举四例资料:1、 小切口房缺修补(房缺1.9cm,切口1.5cm,体重10kg),2021年。2、胸廓畸形(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房缺1.9cm,切口2cm,体重13kg),2020年。3、 较大体重(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切口6cm,体重60kg),2017年。4、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切口恢复情况,2018年。术前咨询及手术预约方式:出诊时间:每周一上午出诊地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本部)门诊三楼
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以下分别简称房缺和室缺)是两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和室缺常常在出生不久就会被常规体检所发现,如果室缺较大,患儿还容易发作肺炎。如果房缺及室缺单独存在,不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畸形,我们称它为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是完全可以被治愈的。目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广大患儿家属科学理性认识房缺及室缺,避免频繁就医,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我院小儿外科中心为您准备了一些小建议: 什么样的房缺需要做手术? 房缺是否需要手术,主要看缺损大小。 ① 直径2mm及以下的,相当于就是卵圆孔未闭,目前来说,还没有明确证据表明,一定需要处理,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反常性栓塞)才会考虑去处理; ② 房缺直径3-5mm是处理与否的临界值,一般来说,对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有影响,但也是非常小的,是否处理,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③ 直径5-6mm以上的,长期来看,都有可能导致右心负荷过重,是需要处理的。 一般来说,房缺的自愈在2岁以内,也就是说,过了2岁,自愈可能性就较低了,当然有个别案例,在5岁前自愈的,但几率非常小。其次,房缺类型,对自愈也是有影响,一般来说,中央型的,自愈可能性比上腔型和下腔型的要大。所以,在2岁以内,家里有宝宝得房缺的,可以不用太着急。对于需要手术的房缺,一般建议在学龄前(6岁前)完成手术比较合适。 什么样的室缺需要做手术? 室缺是否需要手术,部位和大小都很重要。首先我们看室缺的部位,也就是类型,其中有一类我们称为干下型室缺。这类型室缺的特点是,不容易自愈,且容易导致主动脉瓣窦脱垂。所以,如果明确是干下型室缺,一般还是建议早期行手术治疗。其他类型比如膜周,肌部,嵴内型室缺,在2岁有一定的自愈可能。如果室缺直径比较小,6mm以下的,对心脏的影响比较小,可以先保持定期复查。如果2岁还没有自愈,在学龄前完成手术。如果室缺直径较大,如8-9mm,这一类大室缺,心内异常分流量会很大,容易反复发作肺炎,早期出现肺动脉高压,心脏过负荷。所以,对于此类大室缺,不建议等自愈,需要早期干预。 房缺及室缺患儿术前的家庭看护需要注意什么? 对于小房缺及室缺,心内分流少者,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较大的室缺,分流量大,则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反复发作肺炎,呼吸困难等症状。所以,对于这两类疾病,家庭看护的重点是一致的,主要在于避免感冒。尤其在春冬季,要注意保暖、手卫生,尽量避免感冒。如果大室缺患儿出现生长迟缓,反复肺炎,需要早期干预,建议您及时通过在线问诊方式,咨询小儿心脏外科专科医师,帮助您及时判断患儿情况。 房缺及室缺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术后通常在出院后1月、3月返院进行门诊复查。在此特殊时期,建议您首选当地医院就近复查,主要复查项目为心脏彩超、胸片、心电图及血电解质(口服利尿补钾药期间)。可以将当地医院复查的结果,通过在线问诊方式,和我院小儿外科中心医师进行沟通。大多数患儿出院带药为半个月或1个月,根据病情轻重,利尿补钾药一般建议出院后继续口服1-3月,所以会存在药吃完了开药的问题。仍然建议您首选当地医院就诊开药,其次,您也可通过“掌上阜外医院”APP中的“在线简易门诊”自助开药,减少在医院停留时间。出院后患儿如果出现发热,体温在38.0摄氏度以下,可以物理降温观察;如果体温超过38.0摄氏度,尤其在此疫情防控期间,建议您还是及时当地医院就诊。到医院就诊时,请一定做好防护,戴口罩和手套,尽量用私家交通工具,注意保暖。 疫情期间,给广大患儿家属就诊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我们将会通过各种网络就诊方式尽量方便大家。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度过暂时的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首先,读此帖之前,建议患者朋友先阅读本人的上一篇文章,关于房缺手术时机选择,有些重复的话在本帖中就不再赘述。 动脉导管未闭,谈起来内容相对简单。一样,本帖 还是针对单纯的动脉导管未闭情况来展开。 很多患儿在出生时做检查,或者新生儿期做检查,会发现未闭的动脉导管,这个时候呢,是完全不必紧张的,因为宝宝在母体内时,动脉导管都是开放的,出生后才逐渐闭合。尤其是早产儿中,刚出生时,合并未闭动脉导管的比例就更高了,这个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一般未闭动脉导管在出生后2周左右随着肺动脉压力的下降,导管也自行闭合了。剩下一部分患儿,在3个月,甚至6个月复查时,仍然发现动脉导管是开放的,这个时候,我们才会面临该如何去选择,考虑的问题。 如果一个患儿在3-6月时发现有未闭动脉导管,超声提示的导管粗细,是第一重要的。粗的导管,比如直径在5-7mm以上,分流量大,对心脏产生的影响就大,容易早期出现左心负荷过重,左心大的表现,此类粗的导管,将来自愈机会也很小。所以,对于此类导管,在6月-1岁期间就处理,是合理的。 而对于大部分相对没那么粗的导管,比如直径5mm以下的,对心脏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就可以给他一定时间观察,看是否能自愈,一般至少可以观察到1岁以后再来做决定。当然,期间需要复查一两次,是否有左心过负荷表现,以及反复肺炎,喂养生长困难等情况。 那么,多细的导管,可以不用处理呢?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确切答案。根据国际标准,如果超声明确有分流,听诊能听到杂音,即使导管内径只有2mm,处理也是合理的。真正存在争议的是一类“沉默型导管”,听诊是听不到任何杂音的,超声提示的分流也是非常小,那么,即使对于此类非常细微的导管,也有个案报道会导致动脉内膜炎,所以,是否处理,可以说见仁见智了。 单纯动脉导管未闭该选择怎么处理,主要有左后外侧小切口手术和介入封堵,两者的成功率,在大的中心,应该说都在98%以上了,非常安全。具体怎么选,本帖也不大幅展开了,避免引发争议。 如有不当之处,望海涵,仅供参考。 下期预告,该讲室缺了,室缺最是复杂,需要仔细斟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