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例病人,右肺多发肺磨玻璃结节,幸运的是他的结节都很外周,不仅一次手术全部切完,损失的肺功能也不多。2.第2例病人,双肺结节,一次手术同期全部切除,2个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个原位癌(AIS),1个微浸润癌(MIA)。上图两个肺结节,如果没有合并其他更严重的结节,完全可以随访观察,但合并其他肺结节就可以同期切除,完全解除病人的担忧。3.第3例病人,随访中在肺窗已经出现实性成分了,必然应该手术,病变旁边“Y”字形为血管影,该例人只是结节生长在血管旁边,不是新生血管,危险度较新生血管低。4.第4例病人,右下肺纯磨玻璃结节,但结节比较大,所以术后病理是微浸润腺癌。5.第5例病人,左下肺混合性磨玻璃结节,结节实性成分密度较高,所以术后病理是浸润性腺癌。所以要再次强调的是肺结节/磨玻璃结节/毛玻璃结节一定要在经验丰富的胸外科医生处就诊,因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看CT、判断性质、手术、印证术前判断,长期工作积累了最真实的第一手经验。
肺结节包括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肺磨玻璃结节(也称毛玻璃/磨玻璃病变、GGN、GGO),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pGGN)、混合型磨玻璃结节(也称部分实性、亚实性结节、mGGO、mGGN),是指薄层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轻度增加,但其内的支气管血管束仍可显示的病变,见于肺的各种炎症、感染、水肿、出血、渗出、纤维化及肿瘤等病变,此征象常为早期肺部疾患的表现。因此大部分肺磨玻璃结节为良性病变,少部分(不到10%)为早期肺癌。发现肺磨玻璃结节后应该到专业医生处(胸外科、呼吸内科医生)就诊,通过对病人病史、症状、CT片子仔细的分析进行判断和处理策略。对于肺磨玻璃结节处理的第一要点就是随访,所谓随访就是通过一定时间间隔的观察和复查薄层CT来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根据这些变化情况来判断病变性质,并选择适宜的进一步处理措施。对于有一部分肺磨玻璃结节可能会选择使用一些抗生素或其它呼吸系统辅助药物,这些药物一般属于为了判断病变性质而使用的试验性治疗,未确诊时不宜长期使用。一些磨玻璃结节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具体需要专业的胸外科医生经过仔细了解病情,研读随访CT过程中病变的变化情况、以及病人的遗传史、家族史、心理精神情况后决定,特别强调要在经验丰富的胸外科医生处就诊,因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看CT、判断性质、手术、印证术前判断,长期工作积累了最真实的第一手经验。 下图是本人临床中遇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肺结节CT图片,绝大部分经过手术病理确诊,以帮助大家更形象的认识肺结节。
胸部低剂量薄层CT要花费几百元,同时即使是低剂量CT,其放射线量也比普通胸片高,因此如果所有的人都作胸部低剂量薄层CT来进行肺癌筛查的话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浪费和不必要的放射线照射。 为了平衡既尽量发现早期肺癌,又节约经济和减少放射性照射,我国专家建议:对于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胸部低剂量薄层CT肺癌筛查,哪些是高危人群呢?是指以下情况: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⑴吸烟≥20包年(每天一包20年或每天2包10年,如此类推),或曾经吸烟≥20包年,戒烟时间<15 年;⑵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⑶合并COPD、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⑷既往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家族史。 因此,对于符合以上情况的肺癌高危人群,专家建议定期(一般一年一次)进行胸部低剂量薄层CT来进行肺癌筛查。 对于不符合以上高危因素的人群,我个人建议对于40岁以上的人可以作一次胸部低剂量薄层CT来为自己的肺部留一个本底检查并长期保留,若没有发现问题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则可以3-5年内不用再作这个检查。
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肺癌筛查,即指在普通人群中将肺癌患者尽可能早的发现;另一个概念是肺癌的诊断,即指发现病人有肺部病变后采取什么方法来明确病变性质(是不是癌症),这两个概念有区别。 针对肺癌筛查,除了胸部低剂量薄层CT,我们常遇到的有:⑴X线胸片简便、易行和放射损伤少,常被用于术后复查,虽然能够提高肺癌的检出率,但很难发现直径<5~6 mm的病变,且存在死角。不建议用于肺癌的筛查。⑵PET-CT检查在肺癌的诊断、分期、治疗评价中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ET-CT在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诊断中亦有一定作用。由于具有PET-CT设备的医疗单位较少,加之价格昂贵,可能会影响患者参与性,因此不建议作为常规肺癌筛查手段,仅在胸部CT结果异常及有特殊要求的患者中应用。特别是对于小于8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不建议使用PET-CT来协助诊断。⑶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在肺癌筛查中也具有一定优势。有研究表明,DW-MRI 对于6~7mm的肺结节的筛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2%和99.6%,而8~14 mm的肺结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100%和99.6%,提示DW-MRI可用作肺癌筛查的替代检查手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肺结节直径>5 mm实性结节且难以接受放射性检查的患者,DW-MRI可作为LDCT或PET/CT的替代检查手段。总的来说,目前采用DW-MRI的单位较少。⑷常规肿瘤标记物目前常用的标记物主要为:①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可作为小细胞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标记物;②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用于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监测;③癌胚抗原,主要用于判断肺腺癌复发、预后以及肺癌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观察;④细胞角蛋白19片段,对肺鳞癌诊断有参考意义;⑤鳞状细胞癌抗原,对肺鳞癌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因此这些常规肿瘤标志物无法起到代替胸部低剂量薄层CT的作用。⑸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通过目前通用的免疫学技术,在临床症状出现前5年即可检测到自身抗体。MAGE A1、SOX2、p53、GAGE 7、PGP9.5、CAGE、GBU4-5指标在Ⅰ期和Ⅱ期肺癌患者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62% 和59%)。是我国首个批准的肺小结节血液辅助检测指标;肿瘤免疫应答信号反映的肿瘤生物活性侵袭或惰性趋势,对于临床联合影像学评估肺小结节与发现早期肺癌有重要信息提示价值。自身抗体谱检测可能是一项有价值的早期肺癌筛查技术,但仍需进一步的中国人群最有效的组合及验证。⑹循环肿瘤细胞(CTC)CTC是指从恶性肿瘤原发部位脱落,通过血管或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的细胞,它能够反映肿瘤组织的情况。已有研究证实,CTC与肺癌分期有关,且可能预测患者靶向治疗的疗效。该技术是目前国内唯一、也是首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应用于临床肺癌CTC检测的试剂盒。此外,CTC检测联合影像学检查可以大大提高肺结节诊断的特异性。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和更具说服力的研究,因此CTC用于早期肺癌的筛查并不比胸部低剂量薄层CT更有优势。⑺ctDNA及其他血液组分,目前NCCN 指南已批准,可通过ctDNA检测EGFR等基因突变指导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用药。但广泛推广这一技术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仍需更多的有效性证据。⑻支气管镜筛查,CT影像等非创伤性技术很难回答如何对长期大量吸烟、易患中央型鳞癌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影像学阴性但反复血痰的患者;也难以及时诊断痰脱落细胞阳性的早期中央型肺癌。 自荧光支气管镜(AFB),AFB检查技术具备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有预测性及可个体化操作等优点,对于早期中央型肺癌,特别是CT难以显示的支气管腔内小病灶优势明显。因为常规白光支气管镜(WLB)难以发现一些黏膜和黏膜下早期病变。对于痰液发现恶性细胞而WLB检查未看到病变的患者,需要AFB检查。对长期大量吸烟的中央型鳞癌高危人群,特别是影像学检查阴性但反复血痰的患者,AFB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荧光共聚焦显微镜(FCFM),FCFM 是近年成功研发的技术,可与AFB结合用于肺癌早期诊断。在癌前病变中存在基底膜网状板纤维结构的变化,可使用FCFM联合支气管镜早期发现支气管壁内的肿瘤。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气管镜使用经验,也需要有经济实力购置。基于以上原因,不作为常规推荐,有条件的中心可酌情开展。⑼痰液筛查,痰液细胞学检查是肺癌诊断中较为便捷、经济的方法,且因患者易接受、特异性较高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肺癌的筛查。除了传统的直接涂片法,新的检查方法还包括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技术和痰沉渣琼脂石蜡双包埋切片。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技术对肺癌诊断及分型的准确率均高于直接涂片法。痰沉渣琼脂石蜡双包埋切片也是痰液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进一步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明确HE染色不能分型的病例,还可以进行反复、间断切片,以便清楚地观察到各种转移性肺癌的细胞。痰液检查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即使痰液筛查未找到癌细胞也不能排除诊断肺癌,因此只能对肺癌诊断起提示作用,而不能作为主要筛查手段。建议将痰液检查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可提高阳性诊断率。 综上所述,胸部低剂量薄层CT是目前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其它检查方法均不能替代。专家推荐:⑴胸部低剂量薄层CT, 可作为高危人群肺癌筛查的可靠检查手段,推荐筛查周期每年1次。⑵肿瘤标记物,常用的标记物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对肺癌诊断有参考价值,但阴性不能排除肺癌。⑶支气管镜,不作为常规筛查手段,但对于痰脱落细胞阳性者及影像学未见异常又高度怀疑肺癌者,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要求酌情选择支气管镜下活检作为辅助筛查方法。⑷痰液细胞学检查,痰液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特异性很高而敏感性较弱的手段,不作为常规肺癌筛查手段。阴性不能排除肺癌,可作为肺癌常规筛查的补充⑸在现阶段,其它检查方法用于肺癌筛查时,特别是较贵的检查方法,除非是参加免费临床研究试验,否则可以不采用。
现在肺癌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根据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新发肺癌约78.7万人,因肺癌死亡约63.1万人,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于各种癌症的首位,所以说肺癌是我国第一大癌。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肺癌病死率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但是肺癌早期发生发展的时候人们基本没什么症状,导致出现症状就诊的肺癌病人,2/3都为晚期肺癌,治疗效果当然很差,这也就是为什么肺癌的病死率这么高的原因。 因此,通过体检来发现早期肺癌并即使治疗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早的时候,医学科学家们用胸部X光片来进行体检肺癌的方法,发现并没有降低肺癌的病死率。有些病人也会问“我刚体检照了片没问题,怎么才过不久就又发现我有肺癌了?”,这是因为胸部X光片只能发现较大的肺癌,而且由于一些结构(如心脏、骨骼)的遮挡,有些肺癌在胸部X光片上也不能很好的显示,所以体检胸部X光片不能发现早期肺癌。 有研究表明,低剂量螺旋CT(LDCT)检查出肺癌的能力为X线胸片的4倍,检查出I期肺癌能力为X线胸片的6倍。同时,LDCT检查出的肺癌患者生存也显著改善。2011年,美国国立肺癌筛查研究(NSLT)对美国33个医疗机构的超过5万例受试者进行中位随访6.5年后,发布重磅研究结果:与胸部X光片相比,每年接受LDCT筛查的吸烟的肺癌高危人群,肺癌死亡率显著降低了20%,并且全因死亡率也降低6.7%,该研究奠定了低剂量CT在肺癌筛查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体检肺癌筛查应该作胸部低剂量薄层CT。低剂量是指放射科专家设定特定的CT机器的扫描参数来保证人们以尽量少的放射性照射来完成胸部的CT扫描。薄层指的是作CT扫描的时候通过CT机器强大的计算能力来重建肺部的形态并将肺以很薄的一层一层的薄片显现给医生观察。普通CT大概是0.5-2厘米一层,导致一些小结节因为层厚太厚而漏检,而我们要求肺癌筛查的胸部低剂量薄层CT的层厚为 0.625 -1.25 毫米,这个层厚是普通CT的十分之一,因此能够将很小的肺部病变显示出来。记不住这个概念也没关系,现在比较大的医院放射科都知道肺癌筛查是作这个检查,你只要向医生说你要作肺癌筛查就行了。 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早期肺癌的小病灶,即使胸部低剂量薄层CT作出来打印的胶片上也很难看出并进行分析,因此建议 需要找专家会诊的肺部早期病变病人将CT的电子版(一般是直接从CT机器里拷出来的DICOM格式的文件)带去找专家看,或者直接在专家的医院进行检查,让专家可以在医院内部网络中调取CT详细图片进行分析。
肺癌在CT上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陈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陈丹(1)肺结节,指小于3厘米、密度较肺实质增高的病灶,根据密度情况又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pGGN)、混合型磨玻璃结节(mGGN、mGGO)、实性结节三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结节都是肺癌,需要专业医生具体分析。(2)肺肿块(简称肺块),指大于3厘米、密度增高的病灶,同样并不是所有的肺肿块都是肺癌,需要专业医生具体分析。(3)支气管内新生物、肺不张,如果肿瘤在较大支气管内生长可能在CT上看见支气管内新生物,肿瘤堵塞支气管就会导致对应的肺组织通气不良而产生肺不张。(4)弥漫性病变,表现为肺多发小结节或粟粒状结节,或肺弥漫性渗出、实变改变,其鉴别诊断往往比较困难,而不得不采用多种方法活检。
肺结节,指小于3厘米、密度较肺实质增高的病灶,根据密度情况又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O、pGGN)、混合型磨玻璃结节(也称部分实性、亚实性结节、mGGO、mGGN)、实性结节三种。临床中,通过胸部低剂量薄层CT发现的肺结节90%以上都是良性病变而不需特殊处理或仅需随访观察就行了,有一部分肺结节需要手术或通过一定时间的随访观察来确定是否需要手术,具体需要专业的胸外科医生经过仔细了解病情并看片后决定,特别强调要在经验丰富的胸外科医生处就诊,因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看CT、判断性质、手术、印证术前判断,长期工作积累了最真实的第一手经验。一般来讲不同的结节有不同的处理策略:*对于实性结节⑴低风险人群<6mm(5mm或更小)的实性结节,无需特殊处理及随访;临床高风险人群<6mm的实性结节无需全部常规随访。若结节虽<6mm,但形态可疑、位于上叶,或两项均符合者,应该在第12个月时CT随访。⑵临床低风险人群发现6-8mm孤立的非钙化实性结节,推荐根据病灶大小、形态和患者意愿,在6-12个月时进行第一次随访。在多数情况下,随访一次就足够了。如果病灶形态出现可疑征象,或不能断定其是否稳定,6-12个月后需再作一次CT随访。高风险人群6-8mm的孤立实性非钙化结节,推荐在6-12个月间进行首次随访,在18-24个月时再次随访。⑶直径大于8mm的孤立性实性非钙化结节,应建议3个月随访,同时结合正电子放射断层(PET)和CT(PET/CT)、手术或穿刺获取组织标本,或选择上述方法的组合;须依据病灶的大小、形态、伴随疾病,及其他因素对随访方法进行适当的选择。⑷<6mm的多发实性非钙化性结节,推荐不需常规随访。这种大小的小结节常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碰到,且通常是良性的。高风险人群可以考虑12个月后,进行CT随访。(注意:本推荐意见是假定为没有已知或怀疑的原发肿瘤,即没有肺转移的原发病灶。临床上有感染证据的患者,及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考虑活动性感染,短期随访为宜。)如至少有一个结节直径≥6mm的多发实性非钙化性结节,推荐约3-6个月随访;之后根据风险因素评估,可选择在18-24个月时进行第二次扫描随访。如出现一个较大或多个可疑结节,应采用针对孤立结节的指南进行处理,如前述。在这种情况下,转移病灶依然是首先考虑的,尤其是当结节的分布以外周和/或下肺野为主,且结节的大小不等。*对于纯磨玻璃结节(pGGN、pGGO):⑴<6mm的纯磨玻璃结节,不推荐常规随访。因为小于6mm的磨玻璃结节非常多见,我们不推荐对每一例患者进行CT扫描随访。但是,对大小接近6mm、形态可疑、或伴有危险因素的情况应该进行2-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每1-2年一次随访。⑵对≥6mm的纯磨玻璃结节,首次发现后推荐在6-12个月进行随访CT扫描,之后每1-2年随访一次,至满5年或更长时间。较大(≥8mm)及出现空泡征、分叶征、支气管含气征、毛刺征的病例建议3个月进行首次随访。*对于混合型磨玻璃(也称部分实性、亚实性)结节(mGGN、mGGO):⑴<6mm的单发混合型磨玻璃结节,不推荐常规随访。对大小接近6mm、形态可疑、或伴有危险因素的情况应该进行2-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年度随访。⑵≥6mm的单发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其实性成分直径<5mm者,推荐3-6个月随访CT,之后每年随访一次、至少满5年甚至更长时间。单发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其实性成分≧5mm应考虑在3-6月短期随访CT,以评价结节是否仍存在。结节的形态出现特别可疑征象,如边缘分叶或含有囊性成分、实性成分增多,或实性成分>8mm,推荐PET/CT,活检,或手术切除。⑶<6mm多发混合型磨玻璃结节,若病灶在3-6个月首次随访CT后保持不变,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约2-4年或更长时间的年度随访、以确定其稳定性。在多发混合型磨玻璃病灶中,如至少有一个结节≧6mm,处理方案应该基于最可疑的结节而定。若结节在3-6月依然存在,则要考虑多发的原发性腺癌。多发混合型磨玻璃病灶患者,病灶≧6mm,应以最可疑病灶(未必是最大的病灶)来决定处理方案。
11 月 29 日,“胸外最强音”首届中国胸外科规范与创新手术巅峰展示会西区复审评审会在成都圆满举行。本次大会的西部大区由四川、重庆、河南、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十个省市地区组成,是覆盖范围最广泛的大区。经过全国初选评审专家的严格筛选,24名胸外科医师晋级本次西区复审评审会,由全国知名胸外科专家组成的复审评审团,经过严格的现场评分,最终陈丹副教授以“单孔胸腔镜单向式后外基底段切除术”获得亚肺叶40岁以上专家组西部第二名。“胸外最强音”首届中国胸外科规范与创新手术巅峰展示会是由我国著名的胸外科专家赫捷院士领衔,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这两大全国最权威胸外科学术组织首次联合举办,中国胸外科史上学术规格最高、参与范围最广的一次学术成果展示盛会。陈丹副教授的“单孔胸腔镜单向式后外基底段切除术”能在大会上获得竞争最激烈的亚肺叶(肺段/联合肺段/联合亚段切除、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等手术治疗肺小结节的术式均称为亚肺叶切除)40岁以上专家组西部第二名,足以证明该项术式的先进性。那么,单孔胸腔镜单向式后外基底段切除术先进在哪里呢,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后基底段和外基底段切除,由于其段门结构深入下肺叶的中央,手术暴露困难,如下图一,在传统后/外基底段切除术时,胸外科医师们先切开背段(S6)与基底段(S7、S8、S9、S10)的平面(图一中蓝色线条),打开这个平面后暴露后/外基底段的段门结构,进行处理,处理完段门结构后再切开外基底段(S9)与前基底段(S8)的平面(图一中红线),这样就切除后/外基底段了。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切除方法多切开了平面(如图二中绿色线条所示),它有什么后果呢?后果就是切断了背段(S6)与保留的基底段(S7、S8)之间延续(如图三,S6与S7、8之间是分开的),不利于保留肺组织的复张,不利于肺功能的保护。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方法切除后外基底段相较于以前不得不把整个下肺叶一起切掉来说还是保留了较多的肺功能,也是一种进步了。但是,优秀的胸外科医师认识到传统后/外基底段切除术的缺点,就一点会想尽办法来改进手术方法,单向式后/外基底段切除术经过艰苦不懈的探索产生了。单向式的方法不用打开背段与基底段之间的平面,而是另辟蹊径,从肺下韧带入路解剖段门结构,直接先把段门结构处理完后再切开前基底段(S8)与外基底段(S9)的平面(如图四的红线),最后切开背段(S6)与后/外基底段(S10、S9)的平面(如图四的蓝线)。如果是后基底段(S10)切除术则只需打开外基底段(S9)与后基底段(S10)的平面,以及背段(S6)与后基底段(S10)的平面(如图五的蓝线与黄线)。这样,单向式后/外基底段切除术保留了背段(S6)与保留的基底段(S7、S8)之间延续,利于保留肺组织的复张,有利于肺功能的保护。单向式后/外基底段切除术秉承了“不该切的绝对不切”的精准理念,是微创胸外科的典型代表,微创不仅仅是切口的微创,更应该是内部器官操作的微创。单向式后/外基底段切除术操作相较传统手术方法,手术操作难度较高,所以即使在国内一些大的胸外科中心也是采用在胸部打3-4个孔的多孔胸腔镜来完成。但是,如果在“胸外最强音”的舞台上只是采用多孔胸腔镜手术,并不一定能得到全国知名胸外科专家组成的复审评审团的青睐,陈丹副教授具备精湛的单孔胸腔镜技术,已经常规完成单孔胸腔镜单向式后/外基底段切除术。他只需在胸部打1个小孔即能完成多孔胸腔镜3-4个孔才能完成的手术,不仅作到了手术内部器官操作的微创,也作到了手术切口的微创,同时作到精准规范与微创才得到全国专家评审的好评,获得西部第二名的好成绩。
我们外科大夫对病人进行手术的目的是:治愈疾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发现肺结节后决定是否手术的出发点就是:这个肺结节有可能会影响寿命吗?如果病变对寿命没有影响,或者暂时没有影响,还有观察随访的空间,那么就不会建议手术;如果认为病变有可能影响寿命则会建议手术。肺结节一般有良性病变、癌前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浸润前病变(原位癌、微浸润癌)、浸润性癌几种。一般情况下,良性病变、癌前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对寿命没有影响,可以不用手术,随访观察就行;浸润性癌会影响寿命需要及时手术;浸润前病变会发展成浸润性癌而影响寿命,所以需要适时手术。在理想状态下,对于肺磨玻璃结节,刚好在微浸润癌阶段手术是最好的,即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又可以获得几乎100%的术后生存率。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在目前医学条件下,除了手术后进行病理活检,不管是CT、PET还是其他任何检查、任何专家都不可能100%的准确判断出病变是哪种状态。而通过随访却可以大大提高医生判断的准确率,因此我建议对于肺磨玻璃结节,特别是小于10mm的纯磨玻璃结节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在随访中根据磨玻璃结节的变化情况决定是否手术。对于小于10mm的纯磨玻璃结节第一次发现就手术是不严谨的,会导致不少的人群接受了不必要的手术。目前,我们胸外科专家建议,肺磨玻璃结节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可以考虑手术: *严格的手术指征(指在这种情况下强烈建议手术):⑴纯磨玻璃结节直径在8~15mm(毫米)之间,且在随访中增大>1~2mm(毫米)每年,或出现实性成分,或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空泡征、支气管含气征,或密度CT值增加。⑵纯磨玻璃结节>15mm(毫米),在3~6个月的随访中持续存在。⑶混合性磨玻璃结节(亚实性结节),在3月的随访中持续存在(特别是实性成分持续存在),或实性成分增加变大,或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空泡征、支气管含气征。 *相对的手术指征(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手术):在随访中发现持续存在的5~10mm的肺磨玻璃结节合并下列情况者:(1) 贴近脏层胸膜的外周型GGN:可局部切除(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2) 存在高危因素:既往恶性肿瘤病史、家族史、长期吸烟史;(3) 影像学存在恶性肿瘤征象: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和部分实性;(4) 亚实性结节行 PET-CT发现代谢增高;(5) 患者对于GGN极度焦虑,无法缓解。
肺磨玻璃结节(也称毛玻璃/磨玻璃病变、GGN、GGO),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pGGN)、混合型磨玻璃结节(也称部分实性、亚实性结节、mGGO、mGGN),是指薄层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轻度增加,但其内的支气管血管束仍可显示的病变,见于肺的各种炎症、感染、水肿、出血、渗出、纤维化及肿瘤等病变,此征象常为早期肺部疾患的表现。因此大部分肺磨玻璃结节为良性病变,少部分(不到10%)为早期肺癌。发现肺磨玻璃结节后应该到专业医生处(胸外科、呼吸内科医生)就诊,通过对病人病史、症状、CT片子仔细的分析进行判断和处理策略。对于肺磨玻璃结节处理的第一要点就是随访,所谓随访就是通过一定时间间隔的观察和复查薄层CT来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根据这些变化情况来判断病变性质,并选择适宜的进一步处理措施。对于有一部分肺磨玻璃结节可能会选择使用一些抗生素或其它呼吸系统辅助药物,这些药物一般属于为了判断病变性质而使用的试验性治疗,不宜长期使用。一些磨玻璃结节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具体需要专业的胸外科医生经过仔细了解病情,研读随访CT过程中病变的变化情况、以及病人的遗传史、家族史、心理精神情况后决定,特别强调要在经验丰富的胸外科医生处就诊,因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看CT、判断性质、手术、印证术前判断,长期工作积累了最真实的第一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