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头部往往是正直的,无论是注视远方的物体还是阅读书报杂志,视线总是指向前方,头部保持正直。如果注视目标不是位于观察者的正前方,超出实用注视野的范围(13度),一般情况下,头部会随之转动。如果注视目标偏离正前方视野太远,身体也会随之转动,以保持头部正直。由于各种原因,宝宝的头部向一侧倾斜,俗称歪头、歪脖子、斜颈。 一、斜颈的原因: 1、最常见的是外科斜颈。比如颈部某一侧的肌肉异常、最常见的有胸锁乳突肌的挛缩,或者颈椎半椎体、颈椎结核、寰枢椎半脱位等。 2、其次是眼性斜颈。病因主要是斜视。斜视病人常常表现异常头位,这样能够避免复视,实现双眼融合功能。 3、另一种常见的病因是一侧耳朵的听力下降等,宝宝可能表现面部转向某一侧。 二、眼性斜颈的定义及意义 由于斜视引起的异常头位常常位于代偿位置,也就是说,当头歪到这个位置,具有代偿作用,所以称代偿头位,或眼性斜颈。病人选择的代偿头位往往是最佳位置,所谓最佳位置是指头位偏斜的角度最小,给病人带来的不方便最小。头位异常正好代偿眼球运动的缺陷,使麻痹肌放松,保持双眼视轴平衡。头位的歪斜所向取决于麻痹肌,一般将头位取回避麻痹肌作用方向,视线投向与麻痹肌相反的注视野,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为了消除复视和视混淆,二是为了获得较佳视力。 三、眼性斜颈的病因 眼性斜颈的病因很多,如麻痹性斜视、特发性眼球震颤、单眼深度弱视(阅读时异常头位明显)、机械因素限制眼球运动(如眼球后退综合征、固定性斜视、眶壁骨折等)、上睑下垂、A-V综合症、斜轴散光等。 四、眼性斜颈的表现 麻痹性斜视造成的眼性斜颈最常见。其中上斜肌麻痹最多见。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两只眼睛一个低一个高,但是由于度数很小,所以我们通常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歪头,因为人正常没有斜视的时候,两个眼睛是平行的,是很正的,这个时候两个眼睛看见的物体可以融合成一个,聚在一个点上,孩子如果由于患有先天性麻痹性斜视以后,眼睛就出现了问题,一个高一个低,这个时候孩子的眼中出现的是两个物像,一个高一个低,所以孩子有时候看到妈妈是两个妈妈,这样他很难受,我们临床上叫做复视,但是人有一种代偿功能,能矫正这种情况。他通过头向一边偏斜,两个眼睛就平行了,孩子看东西就变成了一个,所以这种歪头是矫正这种由于斜视造成的复视。如果你把头摆正以后,又会出现两个妈妈,这个时候分不清哪个是真的。 五、眼性斜颈和外科斜颈的区别: 1、眼性斜颈合并眼球运动的异常 2、眼性斜颈的孩子遮盖一只眼睛后,由于消除了融合功能,斜颈好转或者消失。(单眼遮盖法对于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 3、眼性斜颈的孩子早期没有颈椎的异常 4、眼性斜颈的孩子没有胸锁乳突肌的异常 5、眼性斜颈的孩子同视机检查和三棱镜检查存在眼睛的不同程度的异常。 六、斜颈的危害: 如果斜颈的病因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会出现以下症状: 1、颜面部逐渐发育不对称,某一侧面部发育比另一侧丰满; 2、双眼睑裂的连线,与口角的连线不平行,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不等,患侧缩短,患侧眼睛的位置也稍微偏低; 3、颈椎、脊柱出现侧弯。 4、眼性斜颈造成双眼视功能损害。 七、斜颈的治疗: (一)、外科斜颈 1、非手术治疗: 患儿1岁之内可先使用保守治疗:推拿按摩肿块,手法扳正,每日数次;睡觉时患侧垫沙袋矫正;或用支具矫正,辅以物理治疗。对于轻型斜颈此方法多有效,但对于严重病例及大于1岁的患儿,上述方法多效果不佳,须采取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对于不能合作者在全麻下进行。将缩短的肌肉切断,充分松解肌肉对颈部的牵拉限制,术后用颈托外固定,以巩固手术效果,防止复发。长期斜颈的患者手术后,常会出现复视、身体平衡失调,过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恢复。但对于出现面部不对称畸形的年龄较大的患者,还需进一步手术整形。 3、骨性斜颈者须矫正其原发的骨性畸形,需要在骨科治疗。 (二)、眼性斜颈 1、虽然先天性斜肌麻痹的儿童,视觉功能可以因为代偿头位(歪头、斜颈等)得以保护。但是,这种保护是很多情况下都只是暂时的。如果,眼肌异常的情况长期不能得到改善,可能会造成所谓"眼球运动不共同性的扩散",使更多的眼肌受累。此时,歪头的现象可能减轻了,但是,对视觉功能的保护也同时没有了。往往造成一只眼睛的抑制,以避免复视,其结果是造成被抑制的那只眼产生弱视。患儿失去立体视觉功能。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因先天性眼肌麻痹造成的斜颈应该早治。 (1)、手术治疗:根据斜视性质采取不同的术式。术后歪头现象会得到治疗,由此引起的脊柱侧弯等问题也随之会慢慢消失。 (2)、保守治疗:年龄小的、不配合检查的,或家长不接受手术的可以暂时配戴三棱镜。坚持戴镜,只能够调整他的头位保持正位,对颜面部、颈部的发育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保护双眼视功能进一步损害。但配戴三棱镜眼镜只是过渡,是为了更好保证以后手术效果。 2、斜轴散光造成的斜颈可通过散瞳验光配镜矫正。 我们在门诊,遇到年龄很小的有歪头孩子,首诊的是外科,外科检查未发现颈部异常,然后要经眼科医生检查,确定有无眼性斜颈。经过确诊,通过对症治疗,孩子很快就恢复正常,歪头现象会得到治疗,由此引起的脊柱侧弯等问题也随之会慢慢好转。
http://mp.weixin.qq.com/s/Tctc0dpsgkhyWUCr7ZZVqA 【2017小儿眼科年会】刘虎: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 2017.10.13 前言 在第十七届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术会议暨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联合学术大会中,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刘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的主题演讲,下面是刘教授演讲的主要内容。 刘虎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副主任 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斜视与儿童眼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我们都知道间歇性斜视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外斜视类型,与恒定性外斜不同,间歇性外斜视可为融合控制,与外隐斜不同,间歇性外斜视有时也呈显性外斜。 临床表现为:间歇性眼位偏斜、畏光、阳光下喜闭一眼、复视、可无症状。 如下图,间歇性外斜视如果有融合控制的时候,它是能保持正常的双眼视功能,也到导致太阳穴侧的视网膜抑制。 患病率 根据我们的数据显示,外斜视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3%,其中50~90为间歇性外斜视。在美国19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为32/100000(十年随访);在新加坡6~72月龄儿童患病率为0.47%(14/3009);在日本6~12岁儿童患病率为0.13%(109/86531);在南京3~6岁儿童患病率为3.24%(189/5831)。以性别来看,女性较为多见;以地域则是中东、亚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低纬度国家较为多见。 对于外斜视,我们有很多的讨论和争议,介入的标准、介入的适应症都是争议的地方。我们临床的决策首先是基于这种疾病的自然病程,但是很不巧的是间歇性外斜视的自然病程尚未阐明,我们现有的调查几乎都是回顾性的,而且结果不一,有些说在这种情况下,间歇性外斜视的状况有所改善,有些则是稳定,有些则是恶化,而且现在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来确定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时机,所以我们要综合所有因素进行考虑,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会延长避免手术的介入。 最近的RCT研究中,未经治疗的3~10岁儿童,半年内恶化的比例为5%。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 在尚无“金标准”的情况下,需综合考虑: 1、患者的融合力是否下降,如:运动融合力不足以控制眼位无法维持双眼单视功能(眼位偏斜的恢复速度减慢、显性外斜视出现的频次增多现象)、远/近立体视觉下降带来复视/视疲劳等问题; 2、遮盖/去遮盖试验中眼位恢复慢; 3、显性外斜视比例超过清醒时间的50%; 4、斜视角通常大于>15PD。 关于间歇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在一些外科医生看来,间歇性外斜的矫正越早越好,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发生一些视功能损害;也有研究显示,如果手术在发病5年后进行,效果会更加的好;也有一些推迟手术的观点,对于年幼的儿童很难进行手术的定量及诊断,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也会发生其他的问题,尤其是4岁以下的儿童,因此这些研究认为,应该推迟手术到能够明确诊断时才进行手术;目前最新的研究也显示,4岁前后的进行的手术对于预后并没有明显的帮助;因此我认为外斜视的病情严重程度对于手术预后的影响更大。 间外的严重程度 定量评估间歇性外斜视的严重程度尚未标准化,但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估 1、融合力 2、立体视 3、斜视角 4、斜视发病年龄 5、心理影响 6、社会适应 其中斜视的控制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标准,这里有一个NCS量表,它里面有一系列的评估标准,分数越高,控制越差。 英国还有一个IOXT研究,该研究显示:NCS为2分者自愈率达39%,大于3分者自愈率明显下降。因此我认为3分是确定手术是否合适的一个阈值。 眼位控制能力的评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临床参考,能够以临床症状为基础作为评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眼位控制能力波动,重复3次测量,结果可靠。 立体视觉 (1)远、近立体视均可反应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 (2)近立体视,未经治疗的患者,近立体视在发病前2年内很少受损; (3)远立体视,低于正常人,术前低于70arcsec时,提示术后立体视难以改善; (4)进行持续动态观察,半数患者有明显波动。 对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是否需要做手术,我们还可以从患儿的生存质量进行考虑,斜视患儿罹患精神疾病的概率是常人的三倍,尤其是男性;一些控制能力更差、斜视度更大的患儿,其父母评估的生存质量越低;生存质量更差的患儿更可能接受手术。 总结 目前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尚无定论,而年龄并非手术时机的关键因素。对于间歇性外斜视来说,病情的评估更为重要,尤其是变化趋势。对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我们可以采用量表:NCS量表,梅奥诊所量表来进行评估。除了以上几点外,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立体视、生存质量、症状等问题。
孩子散光了该咋办?你想问的都在这里了 珊珊幼儿园视力体检,没有通过。保健老师发了一张通知单,让家长带孩子到儿童医院眼科检查一下,怀疑有“屈光不正”,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情,珊珊的爸爸带着珊珊来到了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医生听了情况后,用检影镜扫了一下,也就2-3秒钟,就肯定地说,你孩子确实是散光,顺规散光度数得有300度,肯定要戴眼镜了! “啊,这么小就有散光了,还让我宝宝戴眼镜?!”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珊珊的爸爸还是一时难以接受,心有不甘。自已和珊珊的妈妈都有点近视,一直担心孩子太早就近视,平时连电视手机都不敢给孩子看,作为家长的这么小心,这么努力,为了孩子这么拼,可自已的孩子居然才幼儿园就要离不开眼镜了, why? 这是为什么啊? “医生,能不能不戴眼镜啊? 是不是看电视看的啊? 为什么要戴眼镜啊? 是不是太小以后能长好啊? 以后再戴行不行啊? 是什么原因啊? 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啊, 将来能不能不戴啊? 以后能不能激光摘眼镜啊? ..........” 一连串的问题,顿时连珠炮似的涌向了医生,估计要把这些问题全回答明白了得10多分钟,可门口还有那么多的孩子还排队等着看病,一双双不耐烦的眼睛盯着,医生能留给每个小朋友的时间也就3-5分钟,那就先来自我学习一下吧 看着门外的家长,估计有问题也不好意思问了 一个医生一天要看130人!你还会报怨医生没耐心跟你交代病情了吗? 什么是散光?是看电视看的吗? 通俗地说,孩子的眼球,具体来说是角膜和晶状体不是绝对的圆,有点扁椭圆形,于是就成了散光了 不同的方向聚焦不到一起 从角膜地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角膜上的散光,多数为顺规竖领结形 也就是说,散光是先天的,娘胎里带的,后天再怎么小心,再怎么努力,再怎么不看手机电视,也是没办法的呦 就像同一年级的小朋友,身高有高有矮一样,这是大自然随机安排的,不是你我所能决定的。 你的散光是我给的! 来信我吧! 当然,如果父母有近视远视或散光,那孩子有散光的机率就更高,但遗传并不是绝对的。 我就不是! 散光都有哪些种? 散光的分类方法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 规则散光,不规则散光; 顺规散光,逆规散光,斜轴散光; 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复合近视散光,复合远视散光,混合散光; 角膜散光,晶体散光 ........等等, 对于家长来说,其实没必要搞得那么清楚,专业的东东就交给医生吧 有的孩子验光没有散光,但其实是角膜的散光和晶体散光互相抵消了 对于有散光的孩子来说,多数是因为角膜是横椭圆造成的,也就是顺规散光,这样的散光一般比较稳定,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多数人都是这样的顺规角膜散光 但也有少数孩子验光表现为逆规散光,这样的多数角膜散光度不高,而晶状体为竖椭圆形,这样的散光,往往视力波动比较大 逆规散光多数为晶体散光和低度的角膜散光 还有的孩子,病毒或外伤等原因,造成了不规则散光 得过角膜炎的,就别指望规则了 多数的散光不会变化,如果散光较大曲率很高并且逐年加深,要当心圆锥角膜呦 顺便说一句,我们的地球,也有散光哟,初中地理告诉我们,地球是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椭圆,说明地球也是走的大众化的路线,是个低度的顺规散光! 地球妈妈也有散光哟 散光会有什么影响?影响视力吗? 散光和近视、远视同为屈光不正,本质上都是看东西看不清 简单地说 散光是一个方向上看不清伴有变形, 近视是看远看不清而看近看得清, 高度远视是远近都不清,中度远视是一阵阵的看不清,近度远视除了眼酸痛基本都能看的清 另外,近视远视在儿童阶段会逐年变化,远视越来越少,近视越来越高,而散光则比较稳定,怎么查,都还是那样,散光,散光,还是散光! 我就是不想让孩子戴眼镜,看不清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我戴眼镜? 对于儿童来说,还在快速长身体的阶段,眼球还没有发育完全,视网膜在发育敏感期长时间地处在模糊的状态。时间长了,由于眼睛接受的视觉刺激不够,导致视力发育落后于同年龄的孩子,形成了弱视。也就是说,等到成年以后,即使戴了眼镜矫正了散光,由于视功能发育不够,还是看不清 也就是说,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戴眼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疗弱视,而不像近视那样,仅仅是为了看的清! 戴了眼镜还是看不清那为什么还要戴? 散光的眼睛戴了矫正的眼镜后,视网膜才可以看到清晰的图像,视功能才可以正常发育。这样,戴镜一段时间,再加上适当的弱视训练,矫正视力可以逐渐提高到和同龄小孩同样的状态。 还是那句话,戴眼镜是为了治疗弱视! 孩子太小,散光弱视了先不戴眼镜,等大点了再戴会怎样? 儿童阶段正是发育敏感期,4-6岁是治疗弱视的最佳阶段,过了这一阶段,眼球已经逐渐定型,以后再想戴眼镜,即使配镜再准确,再努力地弱视训练,也已经看不清东西了,也就是要一辈子弱视了! 要是当初听医生的话就好了.... 是不是有散光就一定要戴眼镜呢? 很多家长无法接受孩子幼儿园就戴眼镜,考虑到家长排斥戴镜的心情,可以根据情况 几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散光,人群中完全双眼都没有散光的人不到10% 75度以下的散光,人眼完全可以通过眯眼代偿,一般查视力时,低度的散光,并不会明显影响视力。但这样的小孩,会比其他小朋友更容易有视疲劳和眯眼的表现 75-175度的散光,这时,通过眯眼已经无法代偿,看到的东西已经是模糊不清的,理论上来说,应该戴眼镜了。但对于这个度数的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来说,可以暂观察。原因在于,4-6岁的孩子一般都有生理性远视,代偿了一部分的近视散光;另外,175度以下的散光,看近处时,视网膜也还是能够得到足够的刺激,因此,戴镜后往往和同龄的小朋友相比,矫正视力一般大致正常,没有明显的弱视,这时,也可以暂定期观察。 但是,不要高兴的太早,这时暂不戴镜,不代表以后就不需要戴镜,等到了上学阶段,随着眼球逐渐向近视方向发展,远视消退,散光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小孩子会越来越觉得看东西吃力。所以,这个度数的小孩子最晚到了上学的年纪也还是要戴镜的哟 200度以上的散光,这时的小孩无论看远看近,视网膜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刺激,这时,必然会形成弱。因此,这个度数的孩子,肯定要戴眼镜了。 但是对于3岁半以下的儿童,这时还不会查视力,另外,戴眼镜比较不配合,因此,如果度数刚到200度,可以密切观察,最晚拖到4岁左右再戴镜。 我就是接受不了戴镜,按摩针灸吃药食疗大补行不行?不是有很多的培训机构说保治好吗? 这个.....还是别浪费钱了。 等弱视治好了,是不是散光就没了以后就可以摘掉眼镜了呢? 当小孩戴了眼镜,一段时间复查矫正视力达到正常后,说明弱视已经改善,视网膜已经得到发育。但散光还是散光,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不会因为戴镜而有仍何的改变。 如果小孩摘掉眼镜,看东西还是模糊不清的。就像是冬天,不穿棉袄只穿个内裤,总归是要冻得发抖的。 老子就是抗冻,我就不穿衣服,不服你试试啊! 为什么我的小孩一戴上眼镜就觉得发晕,感觉路都不平了?还要不要戴镜啊? 戴镜矫正散光后,视物清晰,但图像却是变形的,尤其是斜轴的散光,变形更明显。小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在幼儿园阶段可以耐受中高度的散光,年龄越大,适应能力越差,大脑对散光造成的视物变形会越来越难以耐受,对戴眼镜会变得越来越排斥 水平散光的眼前世界,戴镜后看到的矮粗胖的世界 垂直散光看到的世界,戴镜后看到的瘦长版的世界 斜轴散光的眼前世界,戴镜后是个倾斜的坑爹的世界, 成年人,斜轴散光,就不要指望着能戴镜了 所以,学习要乘早,戴镜也要乘早啊! In the end, 很多的成年人有中度以上散光的,小时候觉得能看清就不戴镜,到大了不戴镜又看不清,想戴了头晕不舒服,结果就是一辈子看东西模模糊糊了 当然,有的家长就是排斥戴镜,宁可一辈子看东西模模糊糊也不让孩子戴镜,那医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戴了眼镜,看书时戴,平时不戴可以吗? 如上所述,散光眼镜矫正后,虽然看的清楚,但视物变形,如果频繁的摘镜,变化的图像会对大脑造成视觉干扰,引起头晕。因此,对于散光的眼镜,建议常戴不摘。 既然散光很稳定,那眼镜是不是就不用换了? 一般来说,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脸部发育较快,即使散光没有变化,一年时间,瞳距也会逐渐变大了,即使瞳距没有变大,镜片磨损,镜架变形,都会对视觉的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常规一年要换一次眼镜 等到了小学后,就不用那么频繁换眼镜了,前提是你能控制好不近视的话。 最后一个问题,散光难道非要戴镜吗?做手术激光治不了吗? 这还真是个好问题,理论上来说,激光确实是可以做掉散光的,尤其是低度数的散光,可以,激光手术术中要注视光标,肯定要能配合了才行,即使小孩做全麻做,可孩子的眼球还在发育,屈光状态要到成年后才能稳定,因此,在儿童阶段,想着做手术,做激光,基本上还是一件 impossible 的事。 即使到了成年,激光做散光,也不是一件普遍的事。 当然,对于成年人,高度的散光,戴眼镜后视物变形,这时,选择戴硬性角膜接触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相对护理比较麻烦,价格比较高,专业的验配人员还比较少,另外,儿童配合度差,也不适合配戴。 所以, In conclusion 对于儿童来说,适应能力比较强,屈光度变化比较快,戴框架眼镜,还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合适的一种治疗方式 还是那句话,戴眼镜了,也不耽误你家娃当国家领导人哟 看了这么多,你就知道,每天儿童医院的医生要看几十个这样的孩子,如果都能讲的清楚,透彻,让每个家长都满意而归,那得费多大的力啊 我每天回家都要葛优瘫啊 所以在国外,看一个散光,得看一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解释。不过,国外验光要预约1周,挂号费可要200美金哟 前边的记不住,不要紧,把下边的记住就可以了: 一旦医生诊断明确为中高度的散光,达到需要配镜矫正的程度,就应该一直戴镜,建议从幼儿园阶段开始戴,而且要每天都常戴,不要一会摘一会戴, OK!
视觉训练与视知觉训练 整个系列文章中提到的“视觉训练”,更精准的说法应该是视知觉训练。我们平时所提到的“视觉训练”,多是指视功能训练。视功能训练是指对眼外肌运动,大脑融像的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调节/放松、集合/发散、追踪、扫视及立体视等的训练。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双眼视功能,提高大脑的融像能力,改善调节功能,处理视疲劳,提高阅读效率等。视功能训练要求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进行,不提高裸眼视力。 而比较吸引大众眼球的是能提高裸眼视力的训练,这种训练侧重于大脑皮层的认知,可称为“视知觉训练”,也是于青系列文章中提到的概念。与视功能训练不同,视知觉训练不做或较少做眼球运动与调节,只是的静静的看就可以。而且不可做屈光全矫正,否则就没有效果了。 为什么裸眼视力是能够被训练提高的? 焦深:指在保持影像较为清晰的前提下,焦点(或焦平面)沿着镜头光轴所允许移动的距离。对于一个屈光系统,物像焦点并非一定要落在像平面上才是清晰的,而是只要落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清晰的。即:屈光系统使物像成像于A与C点间都可以获得“清晰像”(而不是非要落在视网膜上才感觉清晰),这个范围就叫做焦深。 就人眼系统来说,焦深可以定义为视觉系统没有察觉模糊(所能容忍的)最大视网膜离焦的屈光度范围(“容许弥散圆”) 从光学的角度讲,焦深与光圈和拍摄距离(摄距)有关,喜欢摄影的朋友就很清楚这个道理了: 拍摄距离与焦深的关系:摄距近,焦深大;摄距远,焦深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远、近模糊圈之间的距离增大,焦深增大。)——所以,看近焦深大,看远时焦深少。 光圈(瞳孔)与焦深的关系:光圈(瞳孔)小,焦深大——看近时瞳孔缩小,焦深也变大,调节滞后增加;光圈(瞳孔)大,焦深小——看远时瞳孔扩大,焦深也变小了。 对于光学成像系统,只要指定了“容许弥散圆”,上述描述的关系就是一致的,焦深可以用光学公式精确计算出来。这个“容许弥散圆”,可以根据多数人的视觉认知来设定。举例说明一下:我的电脑是12寸液晶屏幕,分辨率2560*1440,我的大脑视觉认知告诉我在这个分辨率下已经很清晰了,但假设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分辨率,比如逐渐调整到40000*30000(如果可能的话),大脑并没感觉超过2560*1440的分辨率后,图像在12寸屏幕上的表现更清晰,而客观上是更清晰的。所以,分辨率2560*1440就是这个“容许弥散圆”。 影响 “容许弥散圆”的因素很多,包括外部因素如照明、对比度、空间频率、细节、波长等,内部因素包括:视力、瞳孔大小、视网膜偏心率、屈光状态和年龄等。 大脑是决定我们看到什么的主宰,而不同大脑对“清晰度”的标准是不同的,对“模糊”的容忍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对于模糊的耐受度高,d线~g线之间的区域大脑都认为是清晰的;有的人对于模糊的耐受度低,仅e线~f线之间的区域大脑才认为清晰。不同个体在看远看近不同距离下,不同的瞳孔大小,不同的脑视觉认知下, “容许弥散圆”是不同的。 大脑的认知有相当大的可塑性,脑神经元之间连接(突触)是可以加强或减弱的。就像一个盲人,失去视觉后,他的听觉会更加敏感,他的“听觉认知”会大幅度提高。这也是视力可以训练的神经学基础:通过视知觉训练,大脑对于视力(模糊度)的认知可以被改变,大脑对模糊的容忍度可以通过训练扩大。大脑对模糊的容忍度扩大,意味着原来大脑认为不清楚的视标,变得清楚了——就是裸眼视力提高了。视知觉训练就是大脑对模糊的容忍度扩大到d线~g线。 大脑认知与视力 举个例子: 一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奶奶,裸眼视力0.3,验光发现是-4.00D的近视眼,她不识字,不需要阅读,日常主要是在一个小屋子做饭,(屋子里最远的视物距离在3m内),偶尔听听收音机。但是对于她来说,她认为她的视力“非常好,看东西非常清楚”。在她的脑认知中,0.3的视标模糊度就是清晰,老奶奶的“容许弥散圆”大。 而对于一个射击运动员来说,裸眼视力1.0,验光0.75DC*180——1.5,因为他需要“射击”,对于他来说,1.0的视标模糊度还是模糊的,在他的脑认知中也许1.5的视标模糊度才算是清晰的,射击运动员的“容许弥散圆”小。 再举一个例子: 当你在四线城市有100w元资产时(近视-3.00D,裸眼视力0.3),你觉得自己还算有钱(“容许弥散圆”比较大);但当你到了一线城市时,你发现遍街都是资产过千万的人(正视眼,裸眼视力1.0)发现自己还很穷(0.3的裸眼视力在你的视觉认知中由清晰变为了“模糊”),这时,你的资产没有变,还是100w元(还是近视-3.00D,裸眼视力0.3),但你的“容许弥散圆”就被“训练”从大变小了(感觉变穷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屈光矫正后,就很难提高矫正视力了。(看到有人更有钱,就很难欺骗大脑“假装有钱”了) 总结 1、 视知觉训练的是脑认知,不是眼睛。而脑认识脑科学太复杂,人类今天的科学对其认识还非常浅薄,还缺少一个脑科学的牛顿; 2、 视知觉训练能提高裸视,但不能改变屈光度; 3、 视知觉训练能提高裸视时只能在“模糊”的情况下提高,一旦视物清晰(屈光矫正)时就没有作用了; 4、 视知觉训练提高裸视维持的时间是有限的; 5、 视知觉训练提高裸视的程度是有限的; 6、 视知觉训练不能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经过视知觉训练,在模糊适应的作用下,裸眼视力可以维持甚至有所提升,但屈光度数很可能在这片喜悦祥和的背景下潜在增加,直到增加的屈光度数无法被模糊适应掩盖,情况就会急转直下。
家里有8岁到15岁左右的小朋友一定要来医院测眼压,这一阶段孩子处于生理发育期,眼压会升高(尤其是冬天会升高、夏天缓解),眼压升高最直接的影响是会引起近视发展很快,为了预防近视,必须监测眼压降低眼压
家里有8岁到15岁左右的小朋友一定要来医院测眼压,这一阶段孩子处于生理发育期,眼压会升高(尤其是冬天会升高、夏天缓解),眼压升高最直接的影响是会引起近视发展很快,为了预防近视,必须监测眼压降低眼压
儿童倒睫的成因和治疗儿童倒睫的症状 当婴幼儿或儿童出现畏光,流泪甚至眨眼频繁时,不少患儿家长会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在排除角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疾病后,最终被确定为倒睫的不在少数。 由于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年龄较大的孩子才会表达有异物感。若孩子年龄较小,则更多地表现为常常用手揉眼睛,频繁眨眼,或者眼部比较敏感,见光迎风容易流泪。 儿童倒睫的成因 儿童下睑倒睫主要是由于先天性下睑内翻或下睑赘皮所致,两者需要鉴别。 睑赘皮是东方蒙古人种的一种常见外眼特征,“赘的意思是过多”。随年龄的增长面部的发育,有小部分可能症状减轻甚至自愈,所以角膜上皮无损伤的患儿不需要急于手术。 而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不可能自愈,需要手术治疗。部分青年人的倒睫也是因为之前一直未予积极治疗,其实病因是一样的。 儿童下睑赘皮是由于颜面部尤其是眼眶周围未充分发育,下眼睑靠鼻根一侧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向睑缘堆积,出现半月形皮肤皱褶及睫毛角度向上接触角膜,造成下方角膜上皮脱落。 随着年龄增长,在3-4岁后,睫毛逐步变硬,角膜损害进一步加重,甚至可以在透明的角膜上形成疤痕。个别孩子,通常是单眼皮的,上睑的睫毛方向也没有翘向上方,而是垂直向下,同样可以造成上方角膜损伤。 儿童倒睫的治疗 有些家长采用拔除或剪短睫毛的方法治疗,其实不解决问题,而且非常不科学,应该完全避免。通常3-4周后睫毛会再次长出,并且可能变得更粗更硬,在睫毛比较短的时候,刺激症状更加严重。 滴一些保护性的眼药水只能改善症状。是否必须滴,何时滴,都有明确的医学指征。对倒睫来说,手术治疗才是治本的方法。 儿童倒睫的手术治疗 上下眼睑倒睫的手术方法并不一样,下面依次作简单介绍: 下睑倒睫 缝线法 1、适用范围: 操作简单,6岁以上孩子如个性坚强,可配合在局麻下完成手术。因此缝线法至今仍被多数医院采用。 2、缺点: 缝线法的主要问题是术后很长时间下眼睑有“双眼皮”的外观,虽然多数会最终消退,但期间并不美观;其次缝线法不治本,仅依赖缝线形成的瘢痕力量翻转眼睑缘位置,复发率高于切皮法,特别是术前评估有眼睑赘皮者,脸部有点肥胖的患儿更容易复发。 缝线法术后恢复 切皮法 1、适用范围: 因手术相对耗时,通常十几岁的孩子才有可能配合局麻,多数孩子需要在全麻下完成手术。尽管理论上有疤痕形成的风险,但由于眼睑是全身皮肤最薄的位置,所以实践中很少遇到因疤痕影响美观的病例。 2、优点: 切皮法治本,通过去除下睑内侧多余的皮肤,缩短了眼睑前层,因此有效地改变了睫毛的方向,在术后不再接触角膜。更让家长惊喜的是:孩子的眼睛因为手术去除了赘皮,在术后内侧眼角变得更大了。 3、缺点: 但切皮法之所以并未广泛应用,在于切除皮肤的宽度取决于手术医生的经验和判断,每个个体有差异。切的过量,造成外翻,影响美观;切的偏少,倒睫仍然存在,尤其在全麻下患者无法配合检查评估,在术后可能形成效果不佳或不足。 切皮法术后恢复: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疤痕” 上睑倒睫 上睑倒睫矫正法 上睑的倒睫矫正方法,有点类似于小切口双眼皮的手术方法。其优点在于术后不仅形成双重睑,而且因为创伤小,术后水肿时间较短,恢复快;手术方法改变了睫毛的方向,不仅纠正了倒睫,而且眼睛可能因为睫毛的上翘变得“炯炯有神”。
上睑下垂手术并发症很多患者询问,上睑下垂术后能不能恢复提上睑肌的功能,能不能让自己恢复完美眼部,能不能让自己眼睛和正常人一样,我的回答是根据目前的医学水平很难达到,轻度上睑下垂术后恢复会稍微自然些,重度上睑下垂术后很难看起来自然。首先明确上睑下垂的手术目的:对于孩子,有两个目的,首先是不要让上睑下垂影响视觉发育,一般下垂的眼大多视力不好,有弱视,如果遮盖瞳孔,影响视力,还是希望早期做手术,主要在3到6岁做额肌悬吊手术;其次的目的,是改善外观;再次,就是减少孩子的自卑心理,建立自信,避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成年人,就是主要一个目的改善外观。但是改善外观不等于恢复正常的功能和外观,如果抱着术后恢复正常人眼睑的功能的目的去手术的话,术后你很定会失望的,如果哪个手术者承诺术后可能到达正常眼睑的外观和功能,那也是不实事求是和不负责任的,否则术后患者也是会很失望的,甚至很苦恼的,与其这样,不如不做。手术能做到的,就是在第一眼位即让患者平视前方时,双眼的大小,患眼能够和好眼大小差不多。(有的患者告诉我,她或者他是学生,是学习表演专业的,以后去做演员,希望手术后在镜头前看不出来,那我觉得不切合实际,我觉得还是做幕后会比较好一些) 上睑下垂术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上睑下垂,是因为提上睑肌的肌肉发育不良,是条病理的不正常的肌肉,所以做完手术以后,肯定不会和好眼一样的,多少是会有一些问题的需要大家共同面对的,这是上睑下垂术后共性的一些问题,也是医学界目前不好解决的问题。以下,一般是在医院签写的手术协议书的内容。 1、 手术后出血,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的可能性(注:可能性不大)。 2、 重睑形成不佳,甚至重睑消失的可能性,双眼重睑不对称的可能性,还有双眼大小不一致的可能性。此手术手术切口采取重睑的切口,重睑不能设计宽,采用较窄的重睑切口设计,但是上睑下垂的病人,术后,多数患者重睑慢慢会消失(注:因为我们正常人形成重睑的原因,是基于提上睑肌良好的肌力,正常人重睑手术后,也有会出现重睑不能形成的可能性。上睑下垂患者术后重睑消失出现的机率稍大,时间越长,可能重睑越不明显,另外术后有的患者的上睑的位置会有变化,可能是有的患者说自己是大小眼,可能也是基于此的缘故,另外,有的患者肌力很差,无法手术将上睑抬的太高)。 3、 术后眼睑看起来比较“愣”,“不自然”。上睑下垂最合理最好最符合生理要求的手术方式是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手术,此手术方式在病人术后1到3个月的时间里,部分患者的闭眼功能和眨眼的功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这种功能的恢复是和提上睑肌功能的好坏有关,提上睑肌肌力强就恢复好,肌力差就恢复差),这是额肌悬吊手术治疗上睑下垂略显欠缺的。提上睑肌手术,术后要比额肌悬吊手术看起来较为自然一些。(注:6-8岁以前的儿童,由于提上睑肌没有得到良好的发育,因此都是做额肌悬吊术,一般10到12岁以后的儿童,才可以考虑行提上睑肌手术;12岁以上的孩子一般都可以做提上睑肌手术。) 4、 眼睑闭合不全,暴露性角膜炎的可能性(注:出现的机率也不是很大,但是确实是术后一周内重点防护和观察的主要并发症)。不管哪种手术方式,术后都会眼睑闭合不全,即眼睑不能闭合,角膜(黑眼球)暴露,因此要经常点消炎的眼药水,晚上睡觉前要涂上眼药膏,保护角膜,一般术后1到3个月,眼睑不能很好闭合的状态能够得到改善。极少病人术后出现暴露性角膜炎,如果角膜出现炎症甚至溃疡,则需要手术再次将眼睑放下来,甚至将上下眼睑缝合起来,来保护角膜。(注:因为是没有力量的提上睑肌被缩短了,因此,多数病人术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眼睑闭合不全)。在提上睑肌肌力极差或者贝尔征阴性或者贝尔征不良的患者,通常手术不能将眼皮抬得过高,可能要低于好眼,正常上眼皮应该遮盖角膜上缘下1到2毫米,这样的患者不能抬得太高,可以是角膜上缘下遮盖3到4毫米,甚至只要把瞳孔暴露出来,让患者看东西不费劲就可以啦。怎样预防暴露性角膜炎呢,首先术后每天观察角膜上皮的情况,有无干燥和上皮剥脱,给予贝复舒和海露等营养保护剂,晚上眼膏封住睑裂暴露区域;其次,利用下眼睑的活动度良好,我们可以经常推起下眼睑,将下眼睑向上推起来保护角膜,甚至有的可以将下眼睑缝线,吊起下眼睑于额头固定来保护黑眼球就是我们说的角膜;再次,就是观察术后,晚上睡觉时,黑眼球暴露的程度,如果术后随着贝尔征的恢复,黑眼球的上翻功能的良好,那么晚间暴露黑眼球的程度和机会就会越来越小,得角膜炎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小。 5、 瞬目运动(眨眼)减少。(注: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医学界不好解决的问题),一般表现为健眼眨眼,而患眼不眨眼,但是尽管这样,我们术后患眼该眨眼该闭眼还是要进行的,不要担心闭眼和眨眼缝线松脱会导致下垂复发,一切顺其自然。 6、 上睑迟落,患者术后眼睛向下看时,上睑不能跟着向下落,患眼露出的白眼球很多。(注:共性的问题) 7、 少部分患者上睑下垂会复发,患者手术后在不同的时间,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上睑下垂复发,有些患者需要再次手术,目前总有患者问我,有没有一种完美的手术方式,可以一劳永逸,永不复发,我的回答是没有,但是也有有的患者观察20年左右,没有明显复发的案例,这也是我见到的时间最长的案例,因此也不要灰心失望。多数上睑下垂的患者,大部分会复发,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做过额肌悬吊的患者,当时主要是为了不要影响视力发育和改善外观,多数会在10多岁或者20多岁复发,再做第二次手术,我也在我的门诊遇到过,在外地或者外院做过3,4次手术术后复发又再次前来就诊的,因此上睑下垂术后复发,是很常见的情况,要有正确的心理准备。 8、眼睑肿胀需要修复3到6个月的时间。(注:眼睑整形手术术后肿胀修复期一般为3个月到半年) 9、单纯重睑手术只会加重上睑下垂。有的患者问,上睑下垂的病人是不是做个双眼皮手术就可以得到治疗,这是错误的,不涉及提上睑肌的单纯重睑手术,只会加重上睑下垂。 其他,也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如球结膜脱垂,复视,贝尔征消失等。 手术是要做的,只是早做,晚做的问题和手术采取何种方式的问题 这里只是列举出,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并不是像有些患者想的做完手术以后,就和好眼睛一样了,让人一点也看不出来,因为患者要了解术后的情况,调整好心态。其实,手术只是抬高了眼睑,让瞳孔暴露出来,一看东西方便,因为大部分患者由于瞳孔被遮盖,有弱视的可能;二,不同程度的改善外观。但是并不是手术是没有风险的,也并不是做完手术,眼睑就完全具备了正常的眼睑功能,所以功能上还是欠缺一些,这一点大家要好好理解。往往实事求是的分析手术和术后情况,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些顾虑,甚至有些患者就害怕甚至恐惧手术了,但是如果不讲这些共性的问题,患者又抱有特别高的期望值,做完手术后,又会特别失望。因此不管患者去哪里手术,不管是在整形外科还是在眼科,在做手术前,一定要和主刀大夫做好咨询和沟通,了解手术方式,了解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把自己的心态摆正,正确的了解手术。有一点需要提醒,凡是期待在美容院或者整形科做个双眼皮手术来解决上睑下垂的问题,只能适得其反,下垂更重,而且不会形成双眼皮。 上睑下垂,手术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术后平视时,患眼的上睑会比术前有改善,眼睛会睁大,但是向上看时,患眼仍旧不能抬起,因此术后向上看时患眼变小;向下看时,由于上睑不能正常回落,因此向下看时患者患眼比正常健侧眼睛显大。 2、由于瞬目运动的减少,患者眼睛通常会显得干涩,或者有眼泪汪汪的感觉,因此不宜长时间注视电脑或者手机屏幕,开车等,平时可以点一些治疗干眼,润滑眼球的眼药水。 3、定期到医院观察角膜的情况,如果有不适,随时复诊。 4、晚上睡觉时,会出现眼睑闭合不全的情况,因此,晚上睡觉时注意眼睛内可以涂些抗生素眼膏或者凝胶。 5、上睑下垂手术原理是把功能不健全的提上睑肌进行折叠,或者截除缩短,或者将上睑悬吊在额肌上,部分患者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眼睑的运动和闭合,肌肉的延伸和拉长,缝线的松动,都有可能导致上睑的再次垂落,一般在拆线后的数月或者数年都有可能发生,但是也有一些患者复发并不明显,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因此手术前要有心理准备,目前没有永不复发的上睑下垂手术。手术费用,上睑下垂的单纯手术费用在单眼3000到4000元左右,如果在整形科或者整形医院或者美容院在5000到10000元不等,如果在私立医院或者高端门诊单眼的手术费在1万到6万,可以供不同经济条件患者选择,只是由于收费方式和手术环境条件的不同,但是手术方式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额肌悬吊,各种组织材料的悬吊(异体巩膜,自体阔筋膜,异体阔筋膜,硅胶条等),提上睑肌折叠,提上睑肌缩短,上横韧带悬吊。另外这些手术一般都需要联合重睑成形术,不管今后是否形成重睑,主要是将手术的切口和瘢痕能够隐藏在重睑沟内。
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人工晶体应该如何选择 人工晶体,是手术中安进眼睛里面,代替天然晶状体的东西。薄薄的一片。相当于更换一个镜头。 人工晶体种类繁多。 1。硬质人工晶体。切口大约是6mm左右,这样的伤口是需要缝线的,那么缝线会造成一定的散光,手术后短期内反应大一些,恢复的时间长一些。硬质晶体的价格大概不到1000元。一部分家庭略困难的患者会选用,还有就是白内障已经近成熟,手术已经无法使用超声乳化,不得不做ecce手术的病人,因为本身切口已经需要5-6mm了。 2。折叠人工晶体。在北京,三甲医院里面大部分(95%以上)的病人会选择这类人工晶体,它是先把人工晶体折叠好,放在特殊的植入器里面,再推到眼球里面展开的,所以切口一般是3.2-3.5mm,这种切口是不需要缝合的,散光也比较小,恢复时间更快一些。大概价格是在1500-2999之间吧。注意,医保报销的时候,不是全部能报销的,一般只给报销600-700元,超出的部分需要自己掏,在手术前请向医保机构咨询。 3。特殊处理过的人工晶体。对于有些患有特定眼病的患者,可能会需要这种类型的人工晶体,比如肝素表面处理过的人工晶体,这种人工晶体手术以后的炎症反应小很多。价格大概接近或者超过3000元。 4。双焦点/可调节人工晶体。这类人工晶体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同时满足看远和看近的要求。前面说的几种人工晶体是做不到的,它们只有一个焦点,看远清楚,看近就要戴老花镜,或者反过来,看近清楚,看远就要戴近视镜。 双焦点人工晶体是在一片人工晶体上做出两个焦点,一个用来看远,一个用来看近。我个人并不喜欢,有些患者可以适应,有些患者抱怨说看书的时候,文字周围有虚影。从原理上来说,两个焦点,在使用其中一个的时候,另一个必然是离焦的状态,也就是说视网膜上会有两个成像,一个是清楚的,一个是虚的。双焦人工晶体,不论是折射型的还是衍射型的,都是利用瞳孔的反射来改变远近焦点的能量分配,尽可能使清楚的能量多,虚化的能量少。但是毕竟不能完全消除虚像。能否适应,就要看病人本人了。 可调节人工晶体的原理目前基本上是移动人工晶体的位置,靠位置的移动来改变度数。这个的问题在于在恢复过程中,支撑人工晶体的囊袋可能会逐渐变硬,失去弹性,于是人工晶体的位置也就固定了。对于囊袋纤维化的问题还没有能够好好解决,所以这种人工晶体虽然设计得非常漂亮,但是实际效果一般,不一定能够达到它所宣称的效果。 双焦点/可调节人工晶体大概的价格在3000-7000多。 目前,人工晶体的设计开始向非球面和黄色发展。这一部分的学术观点分歧仍然很多,选择人工晶体上要看手术医生的偏好了。 非球面的人工晶体可以减小像差(wavefront aberration),简单的说是成像质量更好。对于这种我有条件的支持。 黄色的人工晶体是为了过滤一部分蓝光。一部分眼科医生认为蓝光能够造成视网膜细胞的损伤,那么过滤掉一部分蓝光,就可以保护眼底,特别是黄斑。对此我并不相信,因为如果蓝光对人体有害的话,进化过程中人类应该看不到蓝色,而不是现在能够看到蓝色。有人认为年老以后,晶状体变黄是天然形成的保护。反对,对“老年”的保护是不会遗传给下一代的,我们所有的基因都是为了能在生育年龄产生足够多的优质后代,进化是没有给老人留下任何好处的。反对黄晶体的观点认为,蓝光是有重要的视觉意义的,特别是在暗环境下,试验一下就知道,晚上看蓝色要明亮得多,暗环境中,人的敏感区间向蓝色偏移,顺便说,做幻灯千万不要用红色背景,暗一点的环境中看起来严重不清楚。把蓝色过滤掉,会影响人们夜间的视觉能力。严重同意。 作为折中,现在已经开始有变色的人工晶体,暗环境中是透明的,光强了以后就是黄的。也许好些吧。 非球面和黄色人工晶体的价格大概在3000元左右。 但具体选择何种类型的人工晶体,还要根据手术医生的意见而定
眼前黑影咋办?有时我们突然发现眼前有一些小黑点,或者是象头发丝一样的东西在飘来飘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不是要紧呢?于是急忙到医院就诊,结果医生告诉我们,原来这是我们眼球中的玻璃体发生了问题,那么什么是玻璃体?玻璃体是位于眼球中后段的内容物。正常情况下呈透明的凝胶状态。其中99%是水,还有少量胶原、透明质酸等组成。玻璃体具有重要的屈光功能,并对眼球起支持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玻璃体凝胶状态破坏,变为液体。这种情况医学上称玻璃体液化,是玻璃体的一种变性过程。透明质酸因代谢、光化学作用发生解聚,胶原纤维支架 塌陷浓缩,水分析出。同时,由于固体成分凝聚,或者有血液及其他有形成份侵入,使玻璃体的透明性改变,出现不透明体,称玻璃体混浊。这时就会看到眼前有点状或丝状黑影飘动。 玻璃体混浊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它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那么,哪些疾病会引起玻璃体混浊多种眼疾可以引起玻璃体混浊,最常见的是老年性变性、近视性变化、玻璃体后脱离和生理性飞蚊症,此外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原发性家族性淀粉样变性、闪光性玻璃体液化等也可出现眼前黑影等临床表现。下面将几种会导致玻璃体混浊的常见疾病向大家作个介绍。 老年性变性老年玻璃体变性引起飞蚊症的特点是起病隐蔽,症状轻微而且变化小。虽然病人主觉有飞蚊现象,客观检查上除玻璃体液化外,往往不能发现玻璃体中的混浊点,是一种无害的玻璃体混浊,无严重后果,不会影响视力,也无需治疗。 近视性变化近视眼,尤其是高度近视者常有飞蚊症。患者感到眼前有飘浮的点状或发丝样混浊物,持续一段时间继而隐没消失,以后又可重现或持续存在,其数量及形态很少变化。一般也无需治疗。 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后脱离起病突然,患者主要症状有飞蚊与闪光感,有时可以看到眼前有黑圈。医生检查时可以发现视盘前有Weiss环。多为老年性玻璃体变性引起。值得注意的是少数玻璃体后脱离可引起网脱。因此,如果发现眼前黑影飘动并有闪光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生理性飞蚊症患者看亮处或白色背景时眼前可有细小黑点或发丝,但经检查后没有发现玻璃体内混浊物。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的表现,严格说不算一种疾病,也无需治疗。 视网膜脱离发病概率较前述疾病要少,但却是一种可以致盲的凶险眼疾,发病前可以有外伤史或玻璃体后脱离病史。常突然于眼前出现较多黑影,并可有闪光感。随着病情的发 展,可出现遮蔽感,部分视野缺损,若不经治疗,最终将导致视力丧失。所以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必须尽快到医院就诊。 以上是最常见几种的可以导致玻璃体混浊的疾病,有的更本无需治疗,有的却可以致盲,那么,玻璃体混浊到底要紧吗? 我们刚才已经谈到,引起玻璃体混浊的原因很多,程度也可有轻重不同。但是,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玻璃体混浊是不会引起视力下降的,甚至是无需治疗的。这些情况包括生理性飞蚊症、轻度的老年性变性和近视性变化。但是在少数情况下,出现玻璃体混浊是一些致盲疾病非常重要的预警信号。如能及时治疗,可以 避免病情发展,挽救视力。比如视网膜脱离,一般需要手术治疗,但是如果在刚刚出现玻璃体混浊时就进行仔细检查,有时可以发现干孔,只要进行激光治,就可避免形成网脱,从而免去手术之苦。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玻璃体混浊前有明显外伤史,眼前飘浮的黑影较多、产生较快、较突然,同时伴有闪光感、视力下降,这往往是此类疾病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讨论的眼前黑影都是指那些在眼前飘动的黑影,如果你眼前的黑影是固定不动的,那么请立即到医院检查,这往往不再是玻璃体的问题,而是眼底疾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