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谈到激素治疗,很多人都害怕,会不自然地想到“肯定会有很多副作用” ,这是将其他激素,都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混淆了造成的。其实,内分泌激素有多种多样,不仅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还有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性激素、生长激素、退黑素、抗利尿激素、瘦素、脂联素等等,现在连维生素D都可归为激素的范围。各种内分泌激素的功能与副作用完全不同,由于医学上使用最多的激素就是肾上性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它副作用确实很大,但人体内有100多种激素,多数并不是都象肾上腺皮质激素那样有很大副作用。如甲状腺功能减低者,长期合理使用左甲状腺素几乎没有副作用,糖尿病人一辈子使用胰岛素,并不会影响其他内分泌功能,且不使用反而可能立即致命。孩子们缺锌、缺钙需要补,缺甲状腺素也需要补,为什么生长素缺乏不需要补?特别是补充体内不足时,至少有有利于健康的一面。当然,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毕竟是外来的,还是会有一些副作用的。如偶见注射部位疼痛,发麻,发红及肿胀等,一般无需处理,多可自行缓解。个别患者会引起水钠潴留,关节疼痛等,这时只要减低用药剂量或稍停一段时间即会缓解或消除。近期美国还有一例使用生长素后出现股骨头滑脱的报道,但毕竟极少见。另外,应用rhGH者,由于过去生长多数较慢,生长增快后,甲状腺素的利用可能会增加,极少数可能因甲状腺素未能及时调整而出现相对性甲减(需要短期补充)或调整过度(一般不需要用药),生长激素本身人抑制糖代谢的作用,偶见血糖偏高现象,因此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素与血糖。不过,由于生长激素半衰期(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很短,只有20-30分钟,注射的药物,因为还有一个吸收过程,半衰期也只有1小时左右,很快就会在体内代谢完毕,不在体内造成长期蓄积,不引起长期副作用。否则,生长激素也不需要每天注射了。且正常人也每天分泌生长激素,注射药物尽量与自身分泌峰重叠,不抑制自身生长激素分泌。既然rhGH有一定的副作用,那么有没有一些办法去减少它的发生?青霉素过敏可危及生命,那么我们事先做皮试,能不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生长素治疗前,如果详细检查,是不是也有可能减少副作用的发生?首先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需要使用者才去使用。任何药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副作用,确实需要使用的,有副作用也得用,不需要使用的,没副作用也不用。其次,使用rhGH前,需要做垂体磁共振、肝肾功能、血糖、乙肝两对半等详细检查。rhGH也不是人人都能用,还有一些禁忌症,如活动性肿瘤、糖尿病合并视网膜变等。由于生长激素会促进各个组织器官的生长,如果体内存在肿瘤也一样会促进肿瘤的生长(但没有肿瘤者,不诱发肿瘤产生;家族中有肿瘤史也不是儿童使用rhGH的禁忌症,因为家族中老人肯定没用过生长激素,他们所患者的肿瘤,肯定不是注射生长激素造成的)。排除一些不适合使用rhGH的因素后,才能使用rhGH,这样会提高rhGH治疗的安全性。第三,使用rhGH前,需要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检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了解需要使用rhGH者自身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才能正确掌握rhGH的使用剂量(剂量过小可能影响效果,剂量过大,可能增加副作用),合理使用生长激素,可减少副作用发生的可能。第四,用药过程中,定期复查血糖、甲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做好用药安全性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可能会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第五,由于这方面治疗是长期过程,且是在家庭完成,医生要做好对家长的培训,家长也需要了解相关知识,有问题能及时识别,及时处理,同样可减少不良后果发生的可能。由于人体的生长调控是个复杂过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只能反应生长激素的分泌量的问题,并不能反应孩子自身分泌的生长激素活性是否正常,也不能反应生长激素受体量否正常和受体的敏感性如何?整个生长激素轴有很多环节,也有很多生长激素不缺乏的儿童也矮小,由于没有生长激素受体等可用,还得用生长素去追赶身高。2003年7月,全球对药品审查最严厉的机构——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rhGH用于非生长激素缺乏的矮小儿童治疗,用于改善成年身高。既然rhGH批准用于非生长素缺乏的儿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缺一不可。美国和日本,将rhGH治疗矮小症被纳入国民健康计划,欧洲小儿内分泌协会于1993年正式宣布: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用于治疗矮小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于rhGH是特殊管理的处方用药,且是长期用药,不做详细检查,不能随意用药。使用rhGH前,除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及详细评估骨龄并预测成年身高外,还需要检查生长素激发试验、甲状腺素、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脑垂体MRI,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等。部分女孩还需要检查染色体,极少数男孩也有可能需要检查染色体。IGF是判断rhGH治疗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也是rhGH使用后期剂量调整的主要依据。由于这方面治疗是个长期过程,应做好定期监测,定期详细评估骨龄和生长发育情况,做好疗效评估,适时调整rhGH用量,必要时增加其他辅助治疗药物。不同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如果能做到个体化、精细化治疗,不仅有利提高rhGH治疗的安全性,更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注:由于文章较长,现将本人对此次“共识”的《读后小结》前置,有利于患者家长参考,请详细参阅)【读后小结】1、本次《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的制订,主要是为了对2007版《中枢性(真性)性早熟诊治指南》和2010版卫生部《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进行必要的补充,也增加了一些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新知识,但并非否定前两版指南,本次共识中未详尽介绍的部分,仍应以原指南为依据。“指南”的权威性也高于“专家共识”。2、本次诊疗共识中,较有新意的是提出了“慢进展型性早熟”和“快进展型青春期”,前者虽然属于性早熟,可能只需要注意监测,不一定需要治疗,后者虽然可能不属于性早熟,但有可能需要治疗。3、真性性早熟诊断标准中,此次“共识”提出了仅以激发试验LH峰值大于5IU/L,来判断已经达到真性的问题,但也强调不同的检测方法,标准不同,并强调有条件的中心和实验室建立自己的诊断标准。 其实,对大多数医院来说,建议自己的化验检测值的正常标准是有必要的,但建议自己对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不太现实的。且2015年6月同一期《中华儿科杂志》的另一篇文章《进一步规范中枢性性早熟的诊疗》中也有报道“甚至部分青春期前的儿童也可能出现LH峰值>5.0 U/L,应注意结合临床分析其结果”,这样有可能对初学者造成一些误导。目前确实有欧洲等地的部分研究提示,LH峰值对判断真性或假性早熟的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强调以LH峰值判断时一定要结合临床,不能仅看化验结果。 LH峰值与FSH峰值的比值有利于判断性发育进展的快慢。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峰值的比值较低,性发育进展慢的可能性大,治疗的必要性也相对小。虽然不能排除LH峰值大于5已经达到真性的可能,如果同时有LH峰值(最高值)与FSH峰值的比值大于0.6,诊断真性性早熟更可靠。4、“关于GnRHa的用药剂量及用药方案,目前国内、外缺乏统一标准”。本次“共识”反复强调GnRHa需要个体化治疗,但并未提出具体建议,因为目前多数医院难以做到个体化治疗,未提及首剂加强和后期减量问题,也与此有关。5、本次共识引用了大量数据,对GnRHa治疗有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问题做了详细分析与解释,有助于消除临床医师和患儿家长的顾虑。6、本次共识再次强调了“不建议常规联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对预测成人身高严重受损者可考虑应用rhGH,但需密切监测”。由于目前有很多医院,因为不能做到详细评估骨龄和性发育控制情况,无法做到精细化治疗,所有性早熟儿童,不分体重,GnRHa均是全针,不加强,不减量,身高增长慢了就加生长素,是非常不合理的。GnRHa治疗初期,由于性发育处于较旺盛阶段,GnRHa治疗常常需要较大剂量或首剂加强。在性发育得到一定控制后,GnRHa的用量多数需要适当减少(当然,还需要考虑不同体重等因素),否则抑制过度,影响身高增长。 抑制过早的性发育,防止因骨龄进展过快,造成预测成年身高下降是GnRHa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虽然使用GnRHa生长速率会下降,但如果骨龄增长更慢一些,就不至于反而影响成年身高,只要身高增长幅度,大于骨龄增长速度,预测成年身高就有可能有小幅改善。比如:如果治疗前,1年身高增长10cm,但骨龄长2岁,而治疗后,1年只长4cm,而骨龄只长0.5岁,还是治疗后对成年身高更有利。我们还是积极建议采用精细化治疗方法,详细评估,适时调整GnRHa的剂量。剂量过大,生长过于缓慢,对提高成年身高帮助不大,剂量过小,青春期难以控制,达不到治疗目的。7、文章列出了通过B超检查结果,计算卵巢和睾丸体重的方法(卵巢容积=长×宽×厚cm×0.5233;睾丸容积=长×宽×厚cm×0.71),有利于刚从事儿童内分泌专业的新人学习。文章也特别提示,“当雌二醇水平>367 pmol/L(100 pg/m1)时,应高度警惕卵巢囊肿或肿瘤。”值得引起重视。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201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CPP)是指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e-pituitary-gonadal axis,HPGA)功能提前启动而导致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内外生殖器官快速发育及第二性征呈现的一种常见儿科内分泌疾病。发病率约为1/5 000-1/10 000,女孩约为男孩的5-10倍。其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性发育过早,引起女孩早初潮;由于骨骼成熟较快,骨龄超过实际年龄而骨骺提前愈合,影响患儿的终身高;由于第二性征过早发育及性成熟,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或社会行为异常。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 analogs,GnRHa)治疗CPP。数十年来,世界范围内青春期发育开始的年龄有逐渐提前趋势,CPP的诊断与治疗日益引起人们重视。为规范儿童CPP的诊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早在2007年即制定了《中枢性(真性)性早熟诊治指南》;2010年卫生部也组织制定了《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但关于CPP的诊断及GnRHa的临床应用仍存在较多颇具争议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再次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以指导儿科内分泌医师对CPP的诊疗。【CPP的诊断】一、临床诊断根据患儿出现第二性征的时间、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首先确定患儿是否为CPP。性早熟按HPGA功能是否提前启动分为中枢性性早熟(GnRH依赖性、真性、完全性性早熟)、外周性性早熟(非GnRH依赖性、假性性早熟)和不完全性性早熟(部分性性早熟)。CPP的诊断需符合以下标准:(1)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以女孩出现乳房结节,男孩睾丸容积增大为首发表现。(2)线性生长加速:年生长速率高于正常儿童。(3)骨龄超前:骨龄超过实际年龄1岁或1岁以上。(4)性腺增大:盆腔B超显示女孩子宫、卵巢容积增大,且卵巢内可见多个直径>4 mm的卵泡;男孩睾丸容积I>4 ml。(5)HPGA功能启动,血清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达青春期水平。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性早熟的年龄界定: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调查显示,乳腺发育的年龄呈现明显提前趋势,但初潮年龄仅略为提前,且具有种族和地域差异。美国Lawson Wilkins儿科内分泌学会建议将性早熟的年龄界定为白种女孩<7岁,非裔女孩<6岁,但存在争议。性发育开始的时间与遗传、环境、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学者提出性早熟的年龄界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标准进行。目前国内外仍广泛沿用既往年龄标准。2.性发育的顺序及进程:性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且具有一定规律。CPP是由于HPGA功能提前启动所致,性发育的顺序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女孩青春期发育顺序为:乳房发育,阴毛、外生殖器的改变,腋毛生长,月经来潮。男孩性发育则首先表现为睾丸容积增大(≥4 ml时即标志青春期开始),继而阴茎增长增粗,阴毛、腋毛生长及声音低沉、胡须,出现遗精。性发育的速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一般性发育过程可持续3—4年,女孩每个Tanner分期的进展历时约1年。男孩Tanner分期进展与女孩类似,但从睾丸开始增大至遗精历时比女孩稍长。在性早熟的诊断过程中,对于典型的界定年龄(女孩8岁,男孩9岁)前出现性发育征象的患儿较易诊断,但在重视性发育开始年龄的同时,还应考虑性发育的顺序及进程,性发育顺序或进程异常,可为性早熟的不同表现。对进一步诊断和处理有重要提示意义。性发育顺序异常时需注意排除外周性性早熟、不完全性性早熟等。其中不完全性性早熟又称变异型青春期(pubertal variants),包括单纯性乳房早发育(premature thelarche)、肾上腺功能早现(premature adrenarche)、单纯性阴毛早现(premature pubarehe)和单纯性早初潮(premature menarche)。性发育进程异常时,应警惕以下情况:(1)慢进展型性早熟(slowly progressive precocious puberty):部分儿童在界定年龄前(7-8岁)出现性发育征象,但性发育过程及骨龄进展缓慢,线性生长亦保持在相应百分位数。(2)快进展型青春期(rapidly progressive pubeay):部分儿童虽然在界定年龄后才开始出现性发育,但性发育进程迅速,从一个发育分期进展到下一分期的时间较短(<6个月)。生长速率增加、骨骼成熟迅速,短期内出现骨龄明显超过实际年龄,由于骨骺早期愈合而影响最终成人身高。对慢进展型性早熟应坚持随访,必要时每半年复查骨龄,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干预。对于快进展型青春期则可能需按性早熟方案处理。< span="">3.生长加速:在性发育的过程中可出现生长加速,一般女孩9—10岁,男孩11-12岁出现生长加速,但具有个体及种族差异,且与性发育分期相关。在Tanner II-Ⅳ期,女孩出现生长加速的比例分别为40%、30%、20%,而男孩出现生长加速的比例则分别为8%、60%、28%。甚至有10%的女孩在乳腺开始发育前出现生长加速,4%的男孩在TannerV期始出现生长加速。若缺乏患儿生长速率的资料,则需监测生长情况3-6个月,以进一步评估是否出现生长加速,以及评估是否为快进展型性发育。4.性腺发育评估:女孩盆腔B超:子宫长度3.4-4.0cm,卵巢容积1-3ml(卵巢容积=长×宽×厚cm×0.5233),并可见多个直径≥4 mm的卵泡,提示青春期发育。子宫内膜回声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稍低(42%~87%),可作为CPP与正常女孩及单纯乳腺早发育女孩的鉴别诊断的辅助检查之一,但不能作为与其他外周性性早熟的鉴别手段。男孩睾丸:睾丸容积≥4 m1(睾丸容积=长×宽×厚cm×0.71)或睾丸长径>2.5 cm,提示青春期发育。5.正确评估HPGA功能是否启动:(1)黄体生成素(1uteinising hormone,LH)基础水平。在CPP的诊断过程中,LH较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更具有临床意义。但基础LH水平意义有限,因LH为脉冲式分泌;其水平受检测方法的影响而差异较大;缺乏相应的正常值资料;且约50%左右Tanner 1I期的女孩LH基础值可在青春期前的水平。(2)GnRH激发试验:GnRH激发试验是诊断CPP的金标准,也是鉴别CPP和外周性性早熟的重要依据。但临床上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不能单纯依据GnRH激发试验结果进行诊断,在结果评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激发药物:激发试验应用的药物为GnRH,所用剂量为2.5ug/(kg·次),最大剂量100ug。GnRHa的激发作用比天然GnRH强数十倍,峰值在60~120 min出现,一般不推荐其在常规诊断中使用。如用GnRHa替代,则应有各实验室自己的药物剂量及试验数据。②检测方法:应用不同的方法检测时,诊断临界值不同。免疫荧光法(IFMA),LH峰值>9.6 U/L(男孩)或>6.9 U/L(女孩);免疫化学发光法(ICMA),LH峰值≥5.0U/L均提示性腺轴启动。因此,不同的检测方法,不宜采用同一临界值进行结果评判。有条件的中心和实验室宜建立自己的诊断界值。③正确评估LH峰值/FSH峰值:LH峰值/FSH峰值>0.6,考虑青春期启动,但应注意同时要满足LH峰值≥5.0U/L。单纯以LH峰值/FSH峰值>0.6作为诊断指标,易造成误诊。LH峰值/FSH峰值还有助于快进展型与非进展型CPP的鉴别(快进展型CPP患儿的LH峰值/FSH峰值比值较高)。④在GnRH激发试验中,FSH的基础值和峰值对性早熟诊断无明显临床意义。⑤另外,在判断结果时,尚需结合患儿性发育状态、性征进展情况、身高和骨龄的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对于部分病程较短的患儿,在乳房开始发育的早期、未出现明显的生长加速、骨龄未出现明显超前时,GnRH激发试验可为假阴性。对此类患儿应密切随访性征发育情况、生长速率、骨龄等,必要时应重复进行GnRH激发试验。(3)性激素水平:性激素水平不宜作为CPP的诊断指标。雌二醇的水平变异较大,低水平的雌二醇也不能排除CPP。但当雌二醇水平>367 pmol/L(100 pg/m1)时,应高度警惕卵巢囊肿或肿瘤。二、病因诊断根据病因CPP又分为:特发性CPP和继发性CPP(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继发于外周性性早熟)(表1)。临床诊断明确后,即应进行cPP的病因诊断,根据病情进行头颅MRI检查、肾上腺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测,以了解是否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其他疾病所致。表1 CPP的分类及病因 分类 疾病特发性CPP继发性CPP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肿瘤或占位性病变:下丘脑错构瘤、囊肿、肉芽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获得性损伤:外伤、术后、放疗或化疗先天发育异常:脑积水,视中隔发育不全等其他疾病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McCune-Albright综合征 家族性男性限性性早熟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1.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异常:CPP以女孩多见,其中80%-90%为特发性CPP。但6岁前出现性发育的CPP女孩中,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比例约为20%,且年龄越小,影像学异常的可能性越大。男性性早熟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25%-90%的患儿具有器质性原因,约2/3的患儿有神经系统异常,50%左右的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因此,对年龄小于6岁的CPP女孩以及所有男性性早熟患儿均应常规行头颅MRI检查。6-8岁的CPP女孩是否均需行头颅MRI检查尚有争议,但对有神经系统表现或快速进展型的患儿则应行头颅MRI检查。2.排除其他继发性疾病:在CPP的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明确性早熟是否继发于下列疾病。(1)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本病大多为21羟化酶缺乏,是导致男孩外周性性早熟的最常见原因。表现为阴茎增大、增粗,阴囊色素沉着,睾丸容积不大或睾丸容积与阴茎发育水平不一致。早期身高增长加速,骨龄提前显著。血17羟孕酮、硫酸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睾酮水平升高。长期未经诊断治疗者可转变为CPP。(2)McCune-Albright综合征 又称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多见于女性,是由于Gs基因缺陷所致。本综合征以性早熟、皮肤咖啡斑、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三联征为特点。多数患儿可仅表现有一种或两种体征,可伴有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等内分泌异常,还可出现卵巢单侧囊肿。但其性发育过程与CPP不同,常先有阴道出血发生;乳头、乳晕着色深;血雌激素水平增高而促性腺激素水平低下;GnRH激发试验呈外周性性早熟。随病程进展,部分可转化为CPP。(3)家族性男性限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 本病是由于LH受体激活突变所致,呈家族性。患儿2-3岁时出现睾丸增大,睾酮水平明显增高,骨龄明显增速,但LH对GnRH刺激无反应。随病程进展可转变为CPP。(4)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本病继发CPP可能和HPGA调节紊乱有关。甲低时,下丘脑分泌TRH增加,由于分泌TSH的细胞与分泌泌乳素(PRL)、LH、FSH的细胞具有同源性,TRH不仅促进垂体分泌TSH增多,同时也促进PRL和LH、FSH分泌。也有学者认为FSH和TSH的糖蛋白受体结构相似,甲低时升高的TSH可产生类FSH样作用。患儿临床出现性早熟的表现,如女孩出现乳房增大、泌乳和阴道出血等,但不伴有线性生长加速及骨龄增长加快。严重而长期未经治疗者可转变为CPP。三、鉴别诊断CPP应注意与外周性性早熟及不完全性性早熟相鉴别。女孩CPP特别应注意与单纯乳房早发育相鉴别。单纯乳房早发育为女孩不完全性性早熟,好发于2岁前的女童。除乳房发育外,不伴有其他性发育的征象,无生长加速和骨骼发育提前,不伴有阴道出血。血清雌二醇和FSH基础值常轻度增高。一般认为乳房早发育是一种良性、自限性过程,但有约15%左右的患儿会发展成CPP。故对单纯乳房早发育的患儿应注意追踪检查,常规随访性激素水平、生长速率、骨龄进展等。【CPP的治疗】一、病因治疗对继发性CPP,应强调同时进行病因治疗。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CPP可考虑手术或放疗,如鞍区肿瘤特别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肿瘤多需手术;但对非进行性损害的颅内肿瘤或先天异常,如下丘脑错构瘤或蛛网膜囊肿等,则宜谨慎处理。对继发于其他疾病的CPP应同时针对原发病治疗。二、GnRHa治疗特发性CPP的治疗目的是抑制性发育进程,延缓骨骼过快成熟和改善最终成人身高,避免心理行为问题。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GnRHa治疗CPP,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1.治疗范围:CPP的治疗首先应明确治疗范围,并非所有CPP患儿均需要GnRHa治疗。GnRHa治疗指征:(1)CPP(快进展型):性早熟患儿骨骼成熟和第二性征发育加速显著(超过线性生长加快程度);(2)预测成人身高受损者:预测成人身高<3百分位数或<遗传靶身高,骨龄身高<身高的2个标准差(一2s);(3)快进展型青春期:在性早熟界定年龄后开始出现性发育,但性发育进程及骨骼成熟迅速,可影响最终成人身高者;(4)出现与性早熟直接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 span="">慢进展型性早熟以及骨龄虽然提前,但生长速率亦高于正常,预测成人身高无明显受损的CPP患儿,则不需立即治疗,应定期复查身高和骨龄变化,随时评估治疗的必要性。在预期成年身高评估时应注意,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Bayley.Pinneau法进行身高预测,但资料显示该方法可能高估了性早熟患儿的预测身高。2.GnRHa的药物种类:GnRHa是将天然GnRH分子中第6个氨基酸,即甘氨酸置换成D-色氨酸、D-丝氨酸、D-组氨酸或D-亮氨酸而成的长效合成激素。目前有曲普瑞林(Triptorelin)、亮丙瑞林(Leuprorelin)、布舍瑞林(Buserelin)、戈舍瑞林(Goserelin)和组氨瑞林(Histrelin)等几种药物,其药效是天然GnRH的15—200倍。制剂有3.75 mg的缓释剂(每4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11.25 mg的长效缓释剂(每3个月注射1次)等。国内以3.75 mg的曲普瑞林和亮丙瑞林制剂最为常用。GnRHa的作用机制是与垂体前叶促性腺细胞的GnRH受体结合,开始可短暂促进LH、FSH一过性释放增多(“点火效应”),继而使垂体靶细胞相应受体发生下降调节,抑制垂体.性腺轴,使LH、FSH和性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控制性发育进程,延迟骨骼成熟。3.GnRHa治疗方案:关于GnRHa的用药剂量及用药方案,目前国内外缺乏统一标准。国内推荐缓释剂首剂3.75 mg,此后剂量为80-100ug/(kg·4周),或采用通常剂量3.75 mg,每4周注射1次。可根据性腺轴功能抑制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不同药物制剂选择剂量有所不同。文献报道曲普瑞林的给药剂量为60-160ug/(kg·4周);亮丙瑞林的治疗剂量为30-180ug/(kg·4周),甚至可达350ug/(kg·4周)。应用GnRHa治疗CPP患儿强调个体化原则。应采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CPP适应证药物,并根据药物的种类、剂型和注射方式等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按照当地药物供应情况和医生的用药经验选用制剂。GnRHa每4周注射1次可充分抑制大部分CPP患儿的HPGA功能。个别控制不良的患儿可能需要缩短用药间期或超过标准剂量,但宜谨慎,并注意进一步评估诊断及病情。4.治疗监测:GnRHa治疗过程中,应每3个月监测性发育情况、生长速率、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激素水平等;每半年监测1次骨龄。治疗过程中可监测任意或激发后的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水平,以评估性腺轴抑制情况,但监测方法目前尚未形成共识。诊断明确而暂不需特殊治疗的CPP患儿仍应定期监测生长速率、骨龄等变化并进行评估,必要时可考虑GnRHa治疗。治疗有效的指标:生长速率正常或下降;乳腺组织回缩或未继续增大;男孩睾丸容积减小或未继续增大;骨龄进展延缓;HPGA处于受抑制状态。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则应注意认真评估诊断,排除其他疾病。(1)在GnRHa治疗过程中出现阴道出血。部分CPP患儿第一次GnRHa注射后可出现阴道出血,与GnRHa的“点火效应”有关。治疗后期的阴道出血可能与HPGA功能抑制不良有关,但同时应重新评估诊断是否正确,注意排除肿瘤等疾病;(2)生长速率显著下降(≤2SDS);(3)骨龄进展迅速。另外,阴毛出现或进展通常代表肾上腺功能初现,并不一定意味治疗失败。GnRHa治疗对HPGA的抑制作用已获得公认,但关于GnRHa治疗改善CPP终身高及身高获益的报道不一。国外研究显示6岁以前开始以GnRHa治疗的性早熟女孩身高获益较多。但也有长期随访至终身高的研究发现,终身高或治疗后身高的获益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在GnRHa治疗过程中,治疗半年后特别是治疗1年后患儿出现生长速率下降,部分患儿甚至出现明显生长减速。生长减速的具体机制不明,可能是GnRHa干扰和抑制了相关的生长调控层面,包括生长激素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GH/IGFl)轴的改变;过早暴露于雌激素而致生长板局部的改变:GnRHa对生长因子受体(growth factor receptor)通路的影响等。因尚缺乏大样本长期对照临床研究资料,目前不建议常规联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对预测成人身高严重受损者可考虑应用rhGH,但需密切监测。5.GnRHa停药时机:取决于治疗目的。以改善成年身高为目的者治疗一般宜持续2年以上;骨龄12-13岁(女孩12岁,男孩13岁)。停药可酌情考虑患儿及其家长的愿望,医生需进行谨慎评估。但缺乏相应固定的停药指标,如骨龄、年龄、生长速率、治疗疗程、身高、遗传靶身高等。骨龄并非合适的单一停药指标,骨龄12岁可出现在不同年龄的CPP患儿中,以骨龄评价治疗后身高的获益也并不可靠。GnRHa的治疗方案宜个体化,停药应考虑到身高的满意度、依从性、生活质量以及性发育与同龄人同期发育的需求。6.安全性监测:GnRHa治疗过程中偶尔出现皮疹、潮红、头痛,但通常短暂轻微,不影响治疗。10%-15%的患儿可出现局部反应,过敏反应非常罕见。部分患儿首次应用GnRHa治疗3-7 d后可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与GnRHa的“点火效应”导致短暂雌激素水平增高、滤泡生长、囊泡形成有关。长期治疗安全性良好。(1)生殖系统功能 文献报道GnRHa治疗不影响卵巢功能及生殖功能。停药后HPGA功能迅速恢复,促性腺激素以及雌激素水平升高,子宫、卵巢恢复发育。停药后2-61个月(平均12-16个月)可出现月经初潮,且60%-90%的患者出现规律的月经周期,与正常女孩无显著差异,未见有不育的报道。最新大样本横向研究显示,GnRHa治疗的CPP患者成年后生育情况与正常对照组相似,自然受孕情况与正常相近。而未经治疗的CPP患者成年期更易发生生育问题,需要促排卵或应用辅助生殖技术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及经GnRHa治疗的CPP患者。(2)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已有资料显示,女孩早发育或性早熟与超重、肥胖相关。部分CPP女孩在诊断及治疗之初,BMI即高于正常平均值,长期GnRHa治疗不会加重肥胖趋势,BMI的SDS或百分位数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女孩相比,明显超重的CPP女孩,发生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但并非GnRHa治疗所致。早发育特别是12岁前出现初潮增加了成人期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3)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 关于CPP女孩GnRHa治疗后高雄激素及PCOS的发生,文献报道不一。有研究显示GnRHa治疗可能增加CPP患者高雄激素和PCOS的发生率。但也有研究认为CPP治疗后高雄激素的表现虽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婴儿期体重快速增加与初潮年龄早及卵巢高雄激素有关。而最新大样本横向研究显示CPP患者的高雄激素状态与是否经过GnRHa治疗无关,未经治疗的CPP患者成年后更易出现高雄激素引起的症状,如痤疮、多毛,伴有不规则月经等。对性早熟女孩的盆腔B超研究发现,CPP女孩在诊断时,其子宫、卵巢通常增大;在开始治疗3个月后,子宫、卵巢的容积可降至正常范围;停止治疗后,子宫卵巢的容积仍在正常范围,且未发现多囊卵巢的特征。在停止GnRHa治疗后随访平均12年的研究发现,与健康女性相比,CPP治疗后女孩PCOS的发生率未见增加。在一般人群中,PCOS的发生率为5%-10%,而CPP女孩中PCOS的发生率为0-12%。研究认为。肾上腺功能早现和儿童期胰岛素抵抗是PCOS潜在的风险因子,当这些风险因子与CPP同时存在时,是否最终会增加PCOS的风险并不确定。也有认为性早熟是部分PCOS患者的首发表现。(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 CPP患儿在诊断时其BMD的值常有增加。在GnRHa治疗期间,由于卵巢功能受抑制导致骨矿物质的获得受限,但BMD值没有变化或轻微降低,且治疗停止后,骨矿物质含量很快恢复。(5)脂代谢 有文献显示CPP女孩诊断时即存在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水平升高,而胰岛素敏感性、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水平下降。而且性发育开始的年龄越早,上述脂代谢的异常越明显。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脂代谢的异常可能更加明显,但也有文献显示上述改变可能与肥胖本身相关。(6)社会心理影响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早发育更易引起功能性表现(如胃痛、头痛、关节痛等)、抑郁症状、性接触等心理行为问题。女孩易出现酗酒、超重、性行为等。男孩则更易出现吸毒等冒险或犯罪行为。但性早熟患儿应用GnRHa治疗对社会心理行为的影响并不确定。7.非CPP领域的GnRHa应用以下情况不推荐常规应用GnRHa。(1)恶性肿瘤化疗的远期影响可致不育。但不建议儿童化疗过程中应用GnRHa保护性腺功能。(2)单独应用GnRHa对正常年龄开始性发育的特发性矮身材和小于胎龄儿改善最终成人身高的作用有限,不建议应用。(3)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预测身高严重受损时,单独应用GnRHa或联合rhGH治疗的疗效,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三、GnRH拮抗剂(GnRH antagonists)GnRH拮抗剂直接作用于垂体的GnRH受体,因不具有“点火效应”,且停药后对性腺轴的抑制作用可很快恢复,应具有较好的前景。目前仍在开发研究中。总之,CPP的诊断宜根据患儿的起病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按照临床诊断、病因诊断、鉴别诊断的步骤进行,其中病因诊断尤为重要。CPP的治疗首先为病因治疗,同时应明确并非所有CPP患儿均需要GnRHa治疗。GnRHa治疗应严格掌握指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性发育进程、生长情况及安全性监测,确保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梁雁 杜敏联 罗小平 执笔)
患者提问:疾病:女孩子性早熟病情描述:女孩子9.2岁,身高143CM,体重32KG,拍骨龄片后可以看见拇指籽骨的影子,医生说骨龄在11岁左右,初潮在一年左右会出现,不建议用口服类药物,只有打针延迟,考虑到家庭经济情况,选用了便宜的国产亮丙瑞林.希望提供的帮助:在网上查了下,发现副作用还是很多的,如果现在打了一针以后马上停止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如果要持续治疗一般需要多久?停止治疗后会多久出现初潮?所就诊医院科室:浙江省儿童医院 内分泌科用药情况:药物名称: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服用说明:2015年4月16日打过一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内分泌科潘嘉严回复:您好!感谢您的信任! 任何药物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副作用,关键要看它的作用。不需要用的,没有副作用我们也不用,确实需要用的,有副作用也得用。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再说医生给患者用药时,也会为患者考虑利害得失的。世人都知道“因噎废食”是不对的,但我们治疗时却时常遇到比因噎废食还较真的人!在确实需要治疗时,拒绝治疗,是不对的。 促性激素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亮丙瑞林(如抑那通、贝依、博恩诺康)或曲普瑞林(如达菲林、达必佳),也一样会有很多副作用。下面的药品说明书中有相关罗列,请根据相应用药指征与相应人群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详细参阅。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我的文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说明书》 不过,不同人使用GnRHa,副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生育年龄的成年女性,使用GnRHa后,性激素水平下降一系列副作用都可能出现,如闭经,骨质疏松、时间稍长,更年期症状都可能出现。但对于性早熟儿童,在相应的年龄,性激素水平本来不应该过高,抑制过早出现的性激素,反而更符合相应年龄的正常生理过程,成人出现的副作用,性早熟儿童就不一定会出现。至少不象的些人想象的那样,注射后GnRHa会造成孩子以后不发育或不生育,否则就不可能批准用于儿童使用了。GnRHa不仅在中国批准用于治疗性早熟儿童,欧洲、美国等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批准,且发达国家,多数比我们批准得更早。 由于使用GnRHa的初期,有一定的促进性发育的作用,使用时间过短停药,比不用更坏。当然,使用GnRHa也是有条件的,不是随便使用的,使用前需要做GnRH激发试验,确定达到真性诊断标准。达到真性后,还需要有相应的用药指征。 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我的文章 《性早熟是否需要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 如达菲林、达必佳或贝依、抑那通)吗?》 最好能通过详细评估骨龄,做一下成年身高预测,知道不治疗到底能长多高,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治疗或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我的文章 《骨龄评估(测试)与成年身高预测》 但同样的药物,还有不同使用方法与剂量问题,也还有后期的剂量调整与安全性监测问题,不同方法的效果与安全性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如果能采用精细化治疗方案,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具体请详细参阅我网站首页的文章《中枢性(真性)性早熟诊治指南》后面的相关分析等。 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我的文章 《中枢性(真性)性早熟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7》 其他请详细参阅我网站中相关经典咨询、相关文章和我网站首页的“温馨提示”等。由于这方面治疗都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能了解相关知识很有必要。
个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谈到儿童矮小,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是“晚长”或“营养不良”,或是否是缺钙、缺锌、缺乏维生素等?但很少有人想到是否会缺乏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专门“管”生长的,生长激素缺乏,肯定影响长高。近几十个来,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儿童营养状况和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儿童,发育年龄普遍比上一代人早,虽然发育时间上还是有早晚之分,但“上大学还长个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因吃不饱而造成营养不良的就更少见了。其实,轻度有营养不良,对身高影响并不明显,轻度营养不良,首先是变瘦,长期较严重的营养不良,才会影响长高。其实,“偏瘦的孩子更容易长高,偏胖的孩子更容易早熟”!没有几个长寿的是吃得多的,营养过剩,不仅影响长高,更影响健康。引起矮小的原因很多,要治疗首先要尽量查明病因,做出正确诊断,然后再考虑如何治疗。矮小儿童,首先拍骨龄片,以了解骨龄的大小和生长潜力,是“早长”还是“晚长”?详细评估骨龄还可以做成年身高预测,知道不治疗到底能长多高,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治疗或确定更合理治疗方案。对于需要治疗者,需要检查患儿自身的生长激素分泌情况。一、正常人生长激素的分泌方式与自身调节生长激素(GH)分泌:特点:脉冲式分泌,与年龄相关,青春发育中期分泌脉冲幅度最大,分泌量最多。频率:平均每3小时一次分泌峰,全天约8个脉冲;高峰:睡后一小时分泌达高峰,分泌量是一天总量的一半以上。分泌部位: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自身调节:受下丘脑分泌的两个神经激素调节: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SRIH)抑制生长激素分泌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多巴胺,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调控GHRH和SRIH的分泌。二. 做激发试验的原因1. 生长激素在体内呈峰值分泌,平时值很低(0~5ng/ml都是正常),主要在夜间深睡眠时出现3~5个较高的分泌峰(夜间采血孩子可能会醒,且时间长采血次数需更多,因而不采用)。2. 随机采血无法检测到峰值水平,它不像甲状腺激素,平时在血液中浓度是基本恒定的激素,随时采血就可以检查。3. 只查平时值无法反应生长激素是否正常。三.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方法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轴(GH-IGF-1)功能测定,以往曾应用的运动、睡眠等生理性筛查试验,由于准确度低,目前已很少应用,多数都直接采用药物刺激试验(见表2)1. 于清晨不运动及空腹进行。 .激发实验前一晚22点后开始禁食,可以适量喝水,但不能喝饮料,于第二天清晨8点前空腹采血,之后用药,后面每半小时采血一次,进行化验,全过程不能吃东西,可少喝水,保持安静,孩子能进入睡眠状态更好。2. 按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疗规范,必须是分别做两种药物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避免一种药物做激发试验有15%的假阳性);3.激发试验药物:药物(在胰岛素、可乐定、精氨酸、左旋多巴、吡定斯的明、GHRH等药物中选两种)。4.激发试验给药途径:口服和静脉,分别采用口服和静脉两种用药方式,可减少因消化吸收快慢不同,影响口服药物的作用时间。卫生部《矮小症临床路径》中要求,静脉用药方式必选一种。5.药物选择: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促进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的分泌,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峰的出现,另一类是通过抑制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SRIH)的释放,反过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峰的出现。部分人群可能对一种激发方式的敏感性不够,而另一种激发方式可能正常。我院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所用药物为不同时间内,分别口服可乐定和静脉滴注精氨酸。可乐定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需定时测量血压,精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快速静脉滴注可通过抑制生长抑素,反过来激发生长激素的分泌。6.激发试验采血时间及次数:①给药前采血1ml一次测定基础生长激素值,标记为可乐定0分钟②口服可乐定后每半小时采血1ml,分别标记为可乐定30、60、90分钟;③可乐定90分钟采血结束后冲管,直接静脉输注精氨酸溶液,保证半小时之内输液结束。第一滴精氨酸滴入体内记时间,半小时后采血1ml分别标记为精氨酸30、60、90、120分钟。标准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需要在不同时间段,用两种药物(静脉用药方式必选一种),分别做2次激发试验,总共需要采8-9个时间点的血,去测生长激素水平。只用一种药物激发,或是两种药物同时用(可能有叠加作用),或是只选择两种口服药(存在消化道吸收快慢影响),或两种药物是同一种作用机理的激发试验,都是不规范的,可靠性不高。7.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结果判断:整个激发试验过程中,只要有一次任一次生长激素(GH)峰值≥10ng/ml为生长激素不缺乏;5ng/ml<GH峰值<10ng/ml 为生长激素部分缺乏;GH峰值<5ng/ml 为完全缺乏(不代表体内完全没有生长激素,主要是了与部分性区别)。四.激发试验过程出可能出现的问题1.孩子做激发试验为什么出现头晕现象?答:因为可乐定也是一种降压药,需定时测血压,还有一定的嗜睡作用。但可乐定代谢也较快,我们先做可乐定试验,后做精氨酸试验,全部结束时,血压会有所回升,但还难以达到正常。中途上卫生间时需要有家长陪同。试验结束时,起床稍慢一点,如果头晕,稍躺一会儿就可以了,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2.采血过多会不会对孩子的身体产生伤害?答:我们采血总量不超过15ml。红细胞也要新陈代谢的,人体的脾脏就是用来破坏成熟红细胞,每天破坏30ml左右,我们抽了血之后,脾脏就会代偿性的少破坏一些,对孩子不会造成损伤。五.为什么有些孩子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正常,还是长不高?还需要用生长激素?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①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为使用药物后(非生理状态下)的测试结果,不能反应所有人的正常分泌状态;②生长激素分泌还受神经内分泌因素和青春发育状态的影响,不能保证每次激发试验的结果都完全相同;③生长激素分泌峰值正常,不代表一天分泌峰的数量也正常,也不代表生长激素分泌总量也正常。④不同人分泌的生长激素还存在活性方面差异,分泌量正常,如果活性不够,也会影响生长;⑤生长激素只是整个GH-IGF-1轴的一个部分,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正常,不代表整个生长激素轴都正常,如果生长激素受体的敏感性不够,转化为IGF-1障碍,细胞内信号传递有问题,都可能影响正常生长;⑥生长激素正常,但分泌水平偏低,可能也造成身高正常速度正常但偏慢,成年身高也不属于矮小,但偏低;⑦其他病因可能。如果自身生长激素活性低,或受体敏感性下降,还是有可能需要使用生长激素。其他还有一些原因,如性早熟、甲状腺功能减低,虽然抑制性发育或使用甲状腺素后,有可能正常生长,但如果此类疾病治疗较晚,已经与相应骨龄的平均身高落下一定的差距,还是需要使用生长激素才有可能追回。美国FDA于2003年正式批准,生长激素可用于治疗非生长激素缺乏的矮小症患者,是否需要使用生长激素,关键还要看预测成年身高。六、骨龄提前者真的不需要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能就用生长激素吗?也有一些儿童因早发育、肥胖或其他原因造成骨龄明显提前,预测成年身高过低者,可能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目前有些医生认为:”骨龄提前者,生长激素肯定不缺乏,不用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判断生长激素缺乏与否的依据不是骨龄大小,而是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结果。虽然生长激素缺乏者骨龄常常落后,但生长激素不直接促进骨龄增长,促进骨龄增长的主要是雌激素(男孩也一样),只是在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不足时,雌激素促进骨龄的作用受到影响。生长激素缺乏者,一样可能因为早熟,肥胖、甲亢或其他病因造成骨龄提前。即使生长激素不缺乏,还有不同分泌水平问题。如果对患儿自身生长激素分泌水平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即使使用生长激素,也很难掌握好正确的剂量。同样的药物,还有不同的用法、用量、剂量调整和安全性监测的问题。由于这方面治疗,都是长期过程,要想取得好的治疗效果,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在这里发布儿童数码骨龄图谱的主要目的,一是因为目前互联网上难以搜到的较清晰的儿童骨龄图谱,现将我科制作的较清晰的儿童数码骨龄图谱提供大家,方便参考;二是为了让大家对成长期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骨骼发育特点和演变过程有个初步了解,对骨骺闭合过程和闭合与否有个初步认识,避免受一些不法商家的欺骗。 由于骨龄评估与成年身高预测是一门专业技术,需要由熟练的专业人士才能完成。普通家长对照图谱,难以作出准确判断,且不同骨龄评估方法,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该数码骨龄图谱,与目前的最新的TW3骨龄评估结果在部分年龄段,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最好以TW3骨龄结果为准。详细评估骨龄并做成年身高预测,还需要有一定的工具书或电脑软件资料作为辅助工具。如果患有“身材矮小”、“性早熟”等相关疾病,需要到有儿童内分泌专科的正规医院就诊,详细评估骨龄并做成年身高预测。家长自己判断,有可能耽误治疗时机。建议参阅:骨龄评估(测试)与成年身高预测(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doctorpan_75564042.htm)附骨龄片上各骨名称,方便识别。注:移动标尺,可调整显示比例,有利于清晰显示;点击标尺右边的“显示器(Fullscreen)”可放大全屏显示。
体重指数(BMI)的计算方法: 体重(单位:公斤)/身高的平方(单位:米)例如:体重45.5公斤,身高138.5cm 年龄10岁的女孩体重指数(BMI)=45.5除以(1.385)的平方=45.5/1.92=23.7(kg/m2)查表:肥胖应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单纯性肥胖原则上不采用药物和手术疗法。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BMI)分类标准(kg/m2)不论男女,18岁以上即为成人,成年男女超重和肥胖的标准是一样的,BMI大于24为超重,BMI大于28为肥胖。对于身高偏高或偏矮儿童,对照BMI正常标准时,不能仅看相应年龄的正常标准,而是要先看当前身高,相当于几岁的平均身高(身高年龄),再用身高年龄,去查表。如果一个8岁的男孩,如果身高只相当于7岁男孩的平均身高(124.0cm),BMI的正常标准,只能参考7岁男孩的标准,不是参考8岁的标准。反之,如果8岁男孩,身高相当于9岁男孩平均身高(135.4cm),BMI正常标准,就应该参考9岁男孩的正常标准了。下面文章中有男女儿童不同年龄身高“均值”和平均体重值,可参考。但对照平均体重时,也不能直接按年龄对照平均体重,需要用当时的身高,去对照相应的平均体重。在解放前,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期望着细皮嫩肉、体态丰腴,因此发福、发胖似乎成了“健康”的代名词。但近几十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也大大增加。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国肥胖人数已突破7000万,在这惊人的数字中,很多年幼的宝宝也不幸位列其中。但最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年幼宝宝的父母却并未意识到肥胖所带来的隐患。虽然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但是儿童肥胖症的治疗却不容乐观。家长重视不够、就诊率低、有效治疗方法少,致使很多孩子丧失了康复的机会,研究发现70%~80%的儿童肥胖症将延续成为成人肥胖症。因此,儿童肥胖症作为一类儿童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寻求科学、专业、安全的治疗刻不容缓!肥胖症小儿常有心理障碍如孤僻、自卑感,各项集体活动参与度差,这些反过来又促进肥胖。单纯性肥胖者血中胰岛素水平升高,糖耐量试验和空腹血糖无明显异常。血总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均增高,超声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脂肪肝。长期高血脂、脂肪肝易致高血压、肝功能损害。严重肥胖者可因胸壁肥厚、横膈抬高、换气困难,以致气促、缺氧、继发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称为肥胖性肺心综合征。另外,由于脂肪细胞能分泌少量雌激素,促进骨龄增长的主要上雌激素(男孩也一样),肥胖男童易致性发育不良或女性化,女童肥胖易致性早熟。高脂肪酸和血糖水平偏高均对生长素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肥胖不仅容易造成骨龄大,还是利于生长素分泌,不利于长高。除一些喂养不当的小婴儿外,加强营养,改善不了身高(不同年龄段,生长调节方式是不一样的,1岁以内婴儿,延续宫内调节方式,主要由营养代谢调节生长,营养不良会明显影响婴儿身高增长,1岁后逐步向生长激素轴调节生长过度,2岁后主要由生长激素调节身高增长,加强营养,增加不了身高)。多数矮小者,都曾试过加强营养,不可能起到明显作用。过度加强营养,或乱补各种健康品,有可能造成骨龄更大,反而影响成年身高。很多家长天天想着“补锌、补钙、或补维生素”,其实,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也不是多多益善!骨骺的闭合也不是软骨的钙化过程,补钙过多,不仅可能影响健康,也可能不利于长高。2021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再次下文,严禁在常规体检中检查微量元素,原因主要是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补得太泛滥了!轻度营养不良不造成矮小,首先是变瘦,长期严重营养不良才造成矮小。其实,短时间内轻度饥饿,反而有利于生长素分泌。为什么“饿虎下山”比吃饱的老虎厉害?轻度饥饿可激发很多激素的分泌,包括生长素。即使在吃不饱的年代,我们还常说“要想小儿安,忍得三分饥和寒”,我们不要求孩子24小时都是饱的,更不要求每次吃到十成饱。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患者男,3岁,出生时身高52CM、体重2.9KG(父亲身高170CM,母亲身高165CM),一岁前生长正常,一岁后开始出现生长发育缓慢,2岁身高84CM,目前身高90.5CM(正常值97CM),2011年6月15日到医院接受骨龄检查,结果显示(骨龄正常,无遗传病史,正常遗传身高值为175CM,但根据目前生长情况预测未来身高为155CM)。补充说明:小孩4个月开始发现蛋白质过敏,一岁后恢复正常;两岁时做过左侧隐睾手术,术后检查正常,睾丸发育稍慢;小孩一直胃口不好,长期厌食偏食严重,脾胃消化功能差,目前每天能吃320ML牛奶,早晚各160ML,早中晚三次主食,每顿菜饭合起平均大半碗,早餐较少。 由于孩子长期胃口不好,曾采取中医推拿,补充乃氨基醇B12、合生元、钙铁锌等物质,但效果都是短暂的,而且孩子运动量不大,出汗少,晚上多梦易惊。 看到骨龄检查结果上所预测的孩子未来身高(155CM),我们全家都非常难过,目前迫切的想改变现状,帮助孩子提升增长。这边医生建议打生长激素,我想知道我家孩子是否就是所谓的特发性矮小症,之前的蛋白质过敏等会不会有影响,现在不过敏了会自然好吗?此外注射生长激素是否是改变现状唯一的最佳的方式?如果非要注射激素,我们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采取多少计量和方式,需要持续使用多长时间,又会给孩子带来多少痛苦和副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做出其他什么努力来帮助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做什么都愿意。期待大夫的详细分析与回答,如还需提供任何资料请马上联系我,万分感谢!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潘嘉严: 您好!感谢您的信任! 从您孩子目前的身高看,已经达到矮小的诊断标准(我网页中有正常身高表)。既然可以下诊断,就代表有影响生长发育的疾病存在。 发现矮小,首先应该详细检查,查找病因。能查出病因,才更有可能得到有效治疗。所谓特发性矮小,是指通过目前的检查手段,还找不到矮小原因的。未做详细检查,不能肯定是特发性矮小。 至少需要先检查骨龄,并详细评估并做成年身高预测,检查生长素激发试验排除生长素缺乏,检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其结合蛋白(IGFBP3),甲状腺素,必要时检查染色体、微量元素、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和其他慢性病。且还需要有出生时基本正常,无宫内或出生时窒息,身材匀称,智力正常等等作为提前条件。 如果确实能诊断为特发性矮小,一般年龄大于3周岁起就建议考虑生长素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因为体重较低,费用也低。且早期改善身高后,可减少矮小造成的心理方面不良影响。FDA已经于2003年正式批准生长素用于特发性矮小(ISS)。 其实,特发性矮小,多数还是与生长素轴存在障碍有关,只是检查较困难。比如,生长素激发试验的峰值正常,并不代表生长素每天分泌峰的数量也正常,生长分泌总量也正常,更不代表生长素活性也正常。再说,生长素分泌水平和活性,只是生长素轴上很多环节中的一个环节。您的病情已经了解,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我的文章 《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适应症及不同病因疗效分析 》 由于生长素是特殊管理的处方用药,且是长期用药,不做详细检查,不能随意用药。使用生长素前,除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及详细评估骨龄并预测成年身高外,还需要检查生长素激发试验、甲状腺素、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脑垂体MRI或CT,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部分女孩还需要检查染色体,极少数男孩也有可能需要检查染色体。IGF是判断生长素治疗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也是生长素使用后期剂量调整的主要依据。 关于生长素副作用问题,请参阅我网站有有关生长素副作用的文章。 其他请详细参阅我网站中相关经典咨询和相关文章。由于这方面治疗都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能了解相关知识很有必要。患者:您好,大夫,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解答我的问题,看了你的答复包括您的相关文章,有些地方我还是模糊的,我还想咨询以下几个问题:1、像我家小孩这样的情况可不可以稍晚点,补充一些其他营养素以及加强饮食调整,再等一两年看看生长发育情况后,如果仍然缓慢再注射生长激素;2、如果我们想到您那里来看病,整个检查诊断到最后出结果过程需要耽误多长时间,因为我和爱人都要上班,不好请假;3、想了解一下注射激素的具体费用大约是多少(按一年期算吧);4、注射生长激素是副作用尚未发现还是不明显,如果有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地方?再次麻烦您了,潘医生,期待您的答复!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潘嘉严:由于您孩子目前年龄较小,暂时先观察是可以考虑的。但不要过度加强营养,虽然很多矮小儿童食欲不太好,多数与自身生长缓慢有关。为什么多数儿童进入青春发育后,食欲都会增加,主要是与自身生长加速后,需要量增加有关。如果确实想来我院,过来前,请提前与我院门诊部电话预约挂号(我网站首页中有联系方式),并请参阅《就诊指南》。您的病情已经了解,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我的文章 《矮小、早熟儿童就医指南》您的病情已经了解,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我的文章 《打生长激素有副作用吗?》其他请详细参阅我网站中相关经典咨询和相关文章。由于这方面治疗都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能了解相关知识很有必要。
由于近年来,开展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检验的医院越来越多(多数是外送临床检验公司检验),同时也存在部分检验方法和试剂不够规范,造成正常标准和检验结果差异较大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国产试剂,目前质量差异较大,部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不高。当然,不同医院由于检验方法和试剂可能不同,正常标准有差异也是正常现象。理论上说,每个医院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正常标准。不过,建立正常标准,需要大量不同年龄健康儿童的原始检验结果数据,对绝大多数医院来说,是很困难的,即使开展该项检查较早的医院。截止2017年11月,国内只有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的IMMULITE1000或2000系列化学发光仪取得卫生部IGF-1和IGFBP-3检验合格证书(我院配备有国内检测IGF最先进的德国西门子公司的IMMULITE2000化学发光仪检测,且使用的是西门子公司指定的美国DPC公司进口试剂检测,次日即可出报告,如果初诊在我院治疗者,建议来我院复查IGF)。下图为我院男女儿童不同年龄段(骨龄与年龄不符时,以骨龄替代年龄查表)IGF-1和IGFBP-3的正常标准。2022年初,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的IMMULITE2000系列化学发光仪更换了标准试剂,生长因子正常标准又有新的调整。目前最新的男女儿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正常标准如下,可参考。
个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一、骨龄(boneage,skeletalage)的正式名称是:骨骼测定年龄。1、什么是骨龄:人的生长发育可用两个“年龄”来表示,即生活年龄(日历年龄)和生物学年龄(骨龄)。骨龄是骨骼年龄的简称,借助于骨骼在X光摄像中的特定图像来确定。在了解人的骨龄情况时,通常要拍摄人左手手腕部的X光片,医生通过X光片观察左手掌指骨、腕骨及桡、尺骨下端的骨化中心的发育程度,来确定骨龄。它是通过测定骨骼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变化反映体格发育程度,并通过统计处理,以年龄的形式,以岁为单位进行表达的生物学年龄。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内分泌科潘嘉严2、标准骨龄片拍摄方法:标准骨龄片,只需要拍一张左手正位片。拍摄时,左手五指自然张开,手心向下,中指与前臂保持中一条直线(尽量不要左右偏,手臂放平不要上抬),X线球管对准第三掌骨头,球管与X光片距离在80CM左右。下面这张骨龄片,为比较标准的骨龄片,相当于男孩骨龄13岁左右。3、影响骨骼发育的因素:很多疾病都影响骨骼发育,使其入提前或落后,如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或肿瘤、性早熟、甲亢、单纯性肥胖伴身材增长过快、卵巢颗粒细胞瘤等将导致骨龄提前;而卵巢发育不全(Turner综合征)、软骨发育不全、垂体性侏儒(生长激素缺乏症)、甲低等将导致骨龄明显落后。影响骨龄最重要的因素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其他如生长激素、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对骨骼发育起调节和控制作用,其中性激素在青春期骨骼发育中起主导作用。时常有些家长咨询,弹琴会不会影响骨龄?弹琴主要还是手指运动增多,运动增加,不促进骨龄增长。如果运动增加会促进骨龄增长,那么跑步多了,腿部运动多了,骨骺不就早闭合?成年身高不就更低了吗?这样的推断显然不合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不同儿童,弹琴的时间,强度、支持时间差异很大,其他手指活动方面也有较明显差异,即使有弹琴影响,我们也很难也找出依据或找出差异有多大?因而一般不需要考虑这方面影响。二、骨龄评估临床意义人类骨骼发育的变化基本相似,每一根骨头的发育过程都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同阶段的骨头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目前经常需要使用骨龄评价生长发育的方面有:①骨龄评估能较准确地反映个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判断处于什么样生长发育阶段,还有助于区分“早长”或是“晚长”等);②它不仅可以确定儿童的生物学年龄,而且还可以通过骨龄及早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潜力以及性成熟的趋势(剩余生长空间及性成熟度的判断);③通过骨龄还可预测儿童的成年身高(判断矮小或早发育儿童是否需要治疗);④骨龄的测定还对一些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如生长激素缺乏儿童,骨龄常常落后,而性早熟儿童,骨龄常常提前);⑤指导内分泌临床用药和治疗效果的判断(如性早熟儿童需要通过定期评估骨龄,指导用药量的调整);⑥骨龄还用于法医学判断特定个体的年龄,作为是否定罪的依据;⑦用于对身高有不同要求的运动人才,艺术人才和其他方面特殊人才的选拔,也用于运动员竞赛时分组等等。生物年龄(骨龄)-生活年龄的差值在±1岁以内的称为发育正常。生物年龄(骨龄)-生活年龄的差值>1岁的称为发育提前。生物年龄(骨龄)-生活年龄的差值<1岁的称为发育落后。?骨龄鉴定在某些内分泌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和生长发育障碍等疾病的X线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骨龄的异常,常常是儿科某些内分泌疾病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按照最新的TW3评估法,男孩骨龄达到16.5岁、女孩骨龄达到15.0岁时,骨骺基本闭合,骨骼达到成年,身高基本不再增长。但不同骨龄评估法,骨骺完全闭合的骨龄不一样,如1975年发布的TW2法,男孩骨龄18.3岁骨骺才完全完全,达到成年,与TW3相差1.8岁,女孩骨龄17.2岁骨骺完全闭合,达到成年,与TW3相差2.2岁。三、目前国内外常用骨龄评估法1、骨龄评测方法传统的骨龄评估通常是对被测者的手部和腕部进行X光摄片,然后由医生根据拍得的X光片进行解读。测定骨龄的方法有简单计数法、图谱法、评分法和计算机骨龄评分系统等,最常用的是G-P图谱法和TW3评分法,其他还有CHN评分法,TW-C评分法和中华05评分法,TW3改良评分法等。1.1计数法在20世纪初期,以骨化中心计数占主导地位,内容有:①观察骨化中心在一定年龄出现的数目,主要是腕骨;②测量骨化中心面积和骨与骨之间的比例;③观察骨骺的融合时间。即骨龄计数法,如1938年公布的Vogt和Vickers氏法。由于腕部骨化中心出现较早,增加部位又会致X线照射量过多,故此类研究后来没有什么重要发展。1.2图谱法在1895年X线被发现后,有关学者便开始将其用于研究骨骼发育。1898年JohnPoland提出最早的骨骼发育图谱。Todd(1937)又制订了较为完善的骨骼成熟图谱。1950年Greulich和Pyle研制成手腕骨发育图谱(G—P图谱),1959年修订。之后广为流传,延用至今。G-P图谱是以美国中上层家庭的儿童为基础,从出生到成年的纵向研究结果。图谱法主要依据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手腕部骨化中心和干骺的出现、消失顺序,建立男女骨龄标准图谱,评价时将待测X线片与图谱逐个对照,取最相近者为其骨龄,若介于两个相邻年龄图谱之间,则取均值来估算。此法简便、直观、易行,各国或地区相继建立了各自的标准图谱,包括我国的顾氏图谱。1.3评分法图谱法主观性强、偏差大,且骨成熟率不清楚,因此Tanner和Whitehouse等(1962)通过研究提出TW1骨龄记分法,1975年修改为TW2法。该法取左手腕正位片20块手腕骨,将各骨按不同发育等级分为8—9期,赋予不同分值,总骨发育分(SMS)从0—1000分。由手腕x片累计各骨发育分,然后查骨龄得分表或SMS一年龄曲线,求得骨龄。其评分系统有三个系列:①R(radius,ulnaandshortfingerbones,RUS)系列,含尺桡骨远端、第1、Ⅲ、V掌指骨共13个;②C(carpals)系列,含腕骨7个,豌豆骨除外;③T(TW20一bones)系列,为R、C系列之综合。2001年已修改为TW3法,这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一种评判标准,主要是取消T系列,认为T系列只是R、C系列的综合,无特殊用途;以及重新制订了R系列标准,认为该标准受时代、人群等因素影响。我国推出的有李果珍百分计数法(1979)、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法(1992)以及直接引用TW2的叶氏记分法(1991)等。1.4近年来出现的其他骨龄评测手段主要借助于较高现代科技手段评测骨龄。①计算机辅助骨龄评估:主要用于TW3法、CHN法等需要进行复杂计算的骨龄评分法。但由于其需要扫描骨龄片或只能通过本院影像科上传,增加了评估程序或不方便评估患者自带片;同时,由于目前存在程序上的不完善,每期评分固定,不方便对处于两期之间的进行分值适当调整,预测成年身高时,只能用同一种方法,应用上目前还受到一些局限。②超声骨龄评测:1995年,Castriota等利用超声测量儿童股骨头关节软骨(FHC)厚度,显示FHC厚度与骨龄、生活年龄有很强的相关性,提出超声测量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评估少年儿童骨骼发育的方法。也有报道,6~15岁少年儿童的跟骨宽频超声衰减值与年龄有明显的相关性。目前超声骨龄测量仪已推出,其依据是手腕软骨骨化过程的结构变化,通过测量穿过手腕的超声声速来计算骨龄,结果与G—P法所得结果高度相关,提示超声技术在骨龄评测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③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XA)的应用:2002年,国外有学者利用低辐射测量仪DXA对手腕进行影像扫描,探讨骨密度评测骨龄。Pludowski等报道DXA检测与X线检测的骨龄评测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60例个体中,40例骨龄一致,另16例骨龄相差小于0.5岁,且DXM的显像质量、分辨率符合要求,但DXA尚无法达到0.5岁以内的骨龄精度,成本高、操作相对复杂,使其应用受到限制。④人工智能识别骨龄:近年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骨龄识别,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不过,由于骨发育特点不同人差异较大,且拍片时的姿势变化也带来的太多的变化,片子本身清晰度、曝光量、对比度等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判断,标准化还有一定困难,目前还利于探索之中。另外,此类软件是通过不断学习大量标准片来提高识别的准确度,对提供学习的标准片准确评估性尤其重要。如果没有大量经过非常有评估经验的专家详细评估为基础,很难得出准确度高的人员智能产品。更重要的是,机器不能下诊断标准,此类方法作为人工辅助骨龄评估和成年身高预测有一定意义。⑤三维骨龄片:随着影像技术的越来越高,骨龄片一直采用一张X光平片,不与时代共进步也不合理。特别是一些骨龄较大,担心有无治疗机会的患者,有不少医院,常常拍膝关节片,看看膝关节骨骺是否闭合?但膝关节骨骼过大,一张正位片只能看到表面,无法看清骨骺内部是否已经开始融合。而手腕CT三维片可直接观察到骨骺内部是否开始融合?我科在国内率先开展手腕CT三维骨龄研究,并取得部分成果。如下图这张片,桡骨内部已经开始融合,就不再适合使用改善孩子成年身高的药物了。⑥骨龄评估的数字化:骨龄评估从计数法,到图谱法,再到评分法,评估有准确度越来越高,也是发展趋势。不过,即使是评分法,对左手骨龄片上每一块骨进行详细评分,也只是将每一块,分成8-9期,给出分值,计算总分,查表得出骨龄大小。但骨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成熟、闭合,并不只是8-9个台阶,而是个逐渐发育的过程。如果能骨骼整个过程,建立数字化骨龄评估模型,将是未来发展方向。2、国内的骨龄评估发展史①、梁铎(1937年)、刘惠芳(1959)、顾光宁(1962)、张乃恕(1963年)曾先后提出了我国儿童骨龄计算法标准。刘宝林(1983)、徐济达(1985)曾提出我国儿童骨龄图谱,但均未得到广泛应用。②、1960年代,李果珍提出的“中国人骨龄百分计数法”曾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广泛应用。③、1992年,国家体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TW2骨龄根据我国儿童特点进行修订,去掉尺骨,增加了头状骨和钩状骨。并按类似方法评分,称为CHN法。近年河北体育学院对其进行修订。④、1991年,叶义言等将TW2骨龄的成年身高预测法,通过先将中国人身高转换成英国人身高,用TW2法做成年身高预测后再转换回中国人身高。由于准确性高,曾在儿童内分泌领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简称为“TW2叶氏法”。目前临床常用手、腕部骨龄(BA)评估方法比较四、各种骨龄评估的优缺点1、GP图谱法:优点是简洁、直观,评估方便;成年身高预测时有骨龄提前、骨龄正常和骨龄落后不同数据,对存在内分泌疾病者预测身高有一定帮助。缺点主要有精确度不够,图谱法腕骨形态更容易区别,而长骨区别较难,但成年身高预测却主要依据长骨的骨龄,因而临床上常常觉得准确度不够。且原始数据来源于50年代美国中、上层家庭子女,但毕竟1959年后未再更新,年代较久远。2、CHN法:80年代以来,我国根据目前儿童发育状况,对TW2法加以改进,制定了我国统一的骨龄标准-CHN标准,它更适合对我国儿童的骨龄评价、国内通用,但国际上不通用,造成交流不便。且和TW法一样复杂。同时由于其来源于横向研究结果(同一时期,收集不同年龄段正常儿童、青少年骨龄资料),可靠性低于纵向研究(同一批正常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定期拍摄骨龄片)。3、TW3骨龄:2001年,TW2骨龄评分法,更新为TW3法,RUS积分根据时代变化,调整了对应的男、女儿童骨龄。成年身高预测不再用受种族、时代、地域影响较明显的骨龄预测,而是采用骨发育分直接预测,且经过北美及欧洲9年3300名儿童纵向观察,发现该方法在成人身高预测方面较其他方法准确,且不受种族及地区限制,因此值得大力推广,但缺点是评估复杂。目前全国内分泌学组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推荐采用BP法或TW3法。不过,TW3法,肯定更精确,也更符合时代性。五、成年身高预测1、成年身高预测的意义?目前多数医院评骨龄都是凭放射科的骨龄报告或儿童内分泌医生对照图谱评估的骨龄,并且很少有医院给就诊者做成年身高预测。但成年身高预测对小儿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①成年身高预测是是否需要临床干预的重要依据②成年身高预测是是否继续干预的主要指标③成年身高预测是治疗是否有效的依据之一,④成年身高预测是区别病理性矮小和青春期发育迟缓的重要依据⑤成年身高预测更是家长最为关心的指标。2、成年身高预测的方法①、B-P(Bayley-Pinneau)法:儿童在该骨龄时与该骨龄时的身高达到成年身高的比例(%)密切相关。计算方法:成年预测身高=当时身高/?P??x?100按骨龄(BA)发育速度分:正常BA-CA=<1y快速BA-CA=>1y慢速BA-CA=<-1y按G-P法测骨龄,用B-P表格进行PH②、CHN法预测身高与B-P法原理同,用参考表格不同(中国儿童,分北部、中部和南部,但无骨龄与年龄有差异时的值)。③、HtSDs(BA)轨迹延伸法(曲线法):在生长曲线标示的现BA相当的HtSD位点轨迹延伸所示身高。④、TW3法成年身高预测是目前最新的方法(骨龄来源于比利时、西班牙和美国德州的欧裔儿童,成年身高预测来源于瑞士苏黎世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儿童),根据RUS骨龄积分、当前身高、当前年龄、上一年身高增加值进行计算。计算结果±2个标准差包括95%的人群范围。由于骨发育分不受种族、地域、时代影响,理论上可用于不同民族。3、女孩初潮时间预测:?TW3女孩初潮法:初潮年龄=12.5-0.68(骨龄岁数-年龄岁数)±0.625岁。4、成年身高预测问题的探讨①、每一种成年身高预测都有它的优缺陷,TW3法做成年身高预测的原始数据毕竟来源于西方国家,虽然按骨发育分(反应骨骼的生长程度)预约身高可以不受时代、地域、种族的影响,但毕竟时代不同,正常人的平均身高还是有差异的,再说目前国内还缺乏较大样本量的验证资料。②、生长曲线法预测身高对于骨龄与年龄相近或骨龄稍大的儿童相对较准确,骨龄明显小于年龄时准确性差。③、TW2叶氏成年身高预测法在过去得到了广泛认可。④、BP法预测身高,有骨龄与年龄相符、骨龄大于年龄1岁以上和骨龄小于年龄1岁以上数据。对存在儿童内分泌疾病骨龄与年龄不符时,相对更有意义。但GP图谱法评估骨龄准确度较低,评估医生的熟练程度不同,差异较大,明显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且年代毕竟已久远,正常人平均身高已经变化不小。有条件时最好能对每一个儿童进行所有骨龄评估方法的评价,并对其进行所有方法的成年身高预测。由于TW3法成年身高预测的原因数据来源于欧洲,不适合直接用于中国儿童的成年身高预测。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3年起,通过对比相同时期的欧洲儿童与中国儿童的平均身高差异和性发育异常,参照TW2叶氏法等数据,制订了TW法骨龄评估法在中国儿童成年身高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成果——“TW3改良法成年身高预测”,通过对2000多例已经达到成年身高人群的回访验证,准确度良好,96.5%的正常生长发育且未治疗人群,成年身高与预测成年身高误差小于1SD。六、特别提示:????①、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评估骨龄,也不论评估的专家技术水平多高,都做不到毫无误差。打个通俗的比方:评估骨龄,就好比看一个人的脸去认他(她)是多少岁?普通人去认,误差可能很大,而刑侦专家通过各种手段去辩认误差可能很小,但也不可能毫无误差。正常生长发育监测的儿童、1-2年拍一次骨龄片即可,即使是正在进行发育方面治疗的儿童或已经进入青春发育的儿童,骨龄片一般只需要半年左右拍一次。时间隔间过短拍片,后面的片子评估结果的比前面小,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因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频繁拍骨龄片。②、除极少量针对某种特定疾病的预测方法外,绝大多数成年身高预测方法的原始数据,都是来源于正常人。正常人骨龄与年龄相差一般小于1岁。骨龄与年龄相符时,预测身高相对准确;骨龄与年龄相差1~2岁时,预测身高仅供参考;骨龄与年龄相差2岁以上时,预测身高不作依据,但可以做为治疗前后观察疗效的对比。③、预测身高时只能根据检查时的身高和骨龄按正常生长轨迹预测将来身高。对于矮小儿童,过去没有按正常生长轨迹生长,不做任何治疗的情况下,从预测时就能按正常生长轨迹生长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不治疗实际身高,常常还会低于预测身高。对于性早熟儿童也一样,性早熟儿童由于发育时间提前,不能按正常生长轨迹生长。过早发育,骨龄常常变化较快,后期再做预测有下降可能。七、如何大致判断成年身高预测的可靠性?最近时在回答网上咨询时常看到一些骨龄评估后的成年身高预测结果,有很多一看便知可靠性非常低。比如有“现身高150cm的11.5岁男孩,骨龄已经13.1岁,预测成年身高却超过176cm"。男孩13岁平均身高是159.5cm,正常男性成年身高平均只有172.1cm,13岁男孩后期生长空间平均不足13cm,骨龄已经13.1岁,即使年龄稍小,后期生长空间有可能略大于13cm,但还有26cm以上的生长空间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虑骨龄快速进展,后期生长空间不足13cm还是有可能的。1、对于骨龄与年龄相当且生长正常者,在排除早熟、矮小等情况后,可以根据各年龄组正常身高表(虽然是年龄表,由于正常儿童、青少年骨龄与年龄是相当的,可按骨龄去对比),看看相应骨龄的平均身高与成年平均身高差距,去对比后期生长空间。也可考虑利用生长曲线去做大致对比。2,对于骨龄提前大于1岁者,也可根据上述方法对比,不过,后期生长空间可能稍大于相应骨龄段的生长空间,因为预测成年身高也有年龄因素。不过,骨龄越大,在预测成年身高中年龄占的权重越低,大于平均生长空间的幅度越小。但如果考虑早发育者的骨龄有可能快速进展,后期生长空间还有低于正常平均生长空间的可能。如果是女孩,初潮后不可直接用上述方法对比,同时如果女孩初潮过早,也会明显影响后期生长空间。3、对于骨龄落后于年龄大于1岁,特别是骨龄落后于正常年龄2岁以上,存在影响生长发育疾病的儿童,最好大致根据年龄去对比相应年龄的后期生长空间。虽然理论上说由于骨龄较小,实际生长空间应该大于相应年龄者,但由于存在生长异常,每年的实际生长幅度会小于正常儿童,后期生长空间也有限。当然通过计算校正骨龄后对比更可靠,但不是非常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计算不了校正骨龄。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人民卫生水平的提高,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骨龄作为个体的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应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而熟悉、掌握、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指导及帮助工作。我院也购买过骨龄评估软件,但由于需事先扫描骨龄片至电脑中,再人工对照图谱,选取固定分值,由计算机汇总RSU积分,优点是节约了人工计算过程。但缺点是骨龄处与两期之间无法加减分,且预测成年身高方法有限,我们认为达不到临床指导的要求。我院因而长期坚持手工为每一位就诊者用TW3法详细评估骨龄(手工评估还可对处于2个期之间的骨发育分进行适当调整,包括我院独自研发的骨龄评估软件,也能做到手工调整,比仅看不同骨化中心更接近哪个期精确度更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通过“TW3骨龄评分法在中国儿童成年身高预测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独特的成年身高预测系统,获得科技进展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附图:芜湖第一人民医院骨龄评估报告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ww.moh.gov.cn2010-12-17,12:58:13卫办医政发〔2010〕19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科学、规范地做好性早熟诊疗工作,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我部制定了《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参考使用。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七日 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一、定义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按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分为中枢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和外周性(非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以往分别称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CPP)具有与正常青春发育类同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发动、成熟的程序性过程,直至生殖系统成熟;即由下丘脑提前分泌和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活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使性腺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从而使内、外生殖器发育和第二性征呈现。外周性性早熟是缘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内性甾体激素升高至青春期水平,故只有第二性征的早现,不具有完整的性发育程序性过程。二、病因(一)中枢性性早熟。1.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如下丘脑、垂体肿瘤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2.由外周性性早熟转化而来。3.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称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PP, ICPP)。4.不完全性中枢性性早熟,是CPP的特殊类型,指患儿有第二性征的早现,其控制机制也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发动,但它的性征发育呈自限性;最常见的类型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若发生于2岁内女孩,可能是由于下丘脑-性腺轴处于生理性活跃状态,又称为“小青春期”。女孩以ICPP为多,占CPP的80%-90%以上;而男孩则相反,80%以上是器质性的。(二)外周性性早熟。1.按第二性征特征分类:早现的第二性征与患儿原性别相同时称为同性性早熟,与原性别相反时称为异性性早熟。2.常见病因分类2.1女孩(1)同性性早熟(女孩的第二性征):见于遗传性卵巢功能异常如McCune-Albright综合征、卵巢良性占位病变如自律性卵巢囊肿、分泌雌激素的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卵巢肿瘤、异位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肿瘤以及外源性雌激素摄入等。(2)异性性早熟(男性的第二性征):见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分泌雄激素的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卵巢肿瘤,以及外源性雄激素摄入等。2.2男孩(1)同性性早熟(男性第二性征):见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较常见)、肾上腺皮质肿瘤或睾丸间质细胞瘤、异位分泌HCG的肿瘤,以及外源性雄激素摄入等。(2)异性性早熟(女性第二性征):见于产生雌激素的肾上腺皮质肿瘤或睾丸肿瘤、异位分泌HCG的肿瘤以及外源性雌激素摄入等。三、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一)中枢性性早熟。1.第二性征提前出现(符合定义的年龄),并按照正常发育程序进展,女孩:乳房发育,身高增长速度突增,阴毛发育,一般在乳房开始发育2年后初潮呈现。男孩:睾丸和阴茎增大,身高增长速度突增,阴毛发育,一般在睾丸开始增大后2年出现变声和遗精。2.有性腺发育依据,女孩按B超影像判断,男孩睾丸容积≥4 ml。3.发育过程中呈现身高增长突增。4.促性腺激素升高至青春期水平。5.可有骨龄提前,但无诊断特异性。不完全性中枢性性早熟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表现为只有乳房早发育而不呈现其他第二性征,乳晕无着色,呈非进行性自限性病程,乳房多在数月后自然消退。(二)外周性性早熟。1.第二性征提前出现(符合定义的年龄)。2.性征发育不按正常发育程序进展。3.性腺大小在青春前期水平。4.促性腺激素在青春前期水平。四、诊断流程和辅助检查(一)确定中枢性或外周性性早熟,除按临床特征初步判断外,需作以下辅助检查:1.基础性激素测定。基础促黄体生成激素(LH)有筛查意义,如LH<0.1 IU/L提示未有中枢性青春发动,LH>3.0-5.0IU/L可肯定已有中枢性发动。凭基础值不能确诊时需进行激发试验。β-HCG和甲胎蛋白(AFP)应当纳入基本筛查,是诊断分泌HCG生殖细胞瘤的重要线索。雌激素和睾酮水平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1)方法:以GnRH 2.5-3.0μg/kg (最大剂量100μg)皮下或静脉注射,于注射的0、30、60和90min测定血清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2)判断:如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激发峰值LH>3.3-5.0 IU/L是判断真性发育界点,同时LH/FSH比值>0.6时可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目前认为以激发后30-60min单次的激发值,达到以上标准也可诊断。如激发峰值以FSH升高为主,LH/FSH比值低下,结合临床可能是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或中枢性性早熟的早期,后者需定期随访,必要时重复检查。3.子宫卵巢B超。单侧卵巢容积≥1-3ml,并可见多个直径≥4 mm的卵泡,可认为卵巢已进入青春发育状态;子宫长度>3.4-4cm可认为已进入青春发育状态,可见子宫内膜影提示雌激素呈有意义的升高。但单凭B超检查结果不能作为CPP诊断依据。4.骨龄。是预测成年身高的重要依据,但对鉴别中枢和外周性无特异性。(二)病因学诊断。1.中枢性性早熟病因诊断:确诊为中枢性性早熟后需做脑CT或MRI检查(重点检查鞍区),尤其是以下情况:(1)确诊为CPP的所有男孩。(2)6岁以下发病的女孩。(3)性成熟过程迅速或有其他中枢病变表现者。2.外周性性早熟病因诊断:按照具体临床特征和内分泌激素初筛后进行进一步的内分泌检查,并按需做性腺、肾上腺或其他相关器官的影像学检查。如有明确的外源性性甾体激素摄入史者可酌情免除复杂的检查。五、治疗(一)中枢性性早熟。治疗目标为抑制过早或过快的性发育,防止或缓释患儿或家长因性早熟所致的相关的社会或心理问题(如早初潮);改善因骨龄提前而减损的成年身高也是重要的目标。但并非所有的ICPP都需要治疗。GnRH类似物(GnRHa)是当前主要的治疗选择,目前常用制剂有曲普瑞林和亮丙瑞林的缓释剂。1.以改善成年身高为目的的应用指征:(1)骨龄大于年龄2岁或以上,但需女孩骨龄≤11.5岁,男孩骨龄≤12.5岁者。(2)预测成年身高:女孩<150cm,男孩<160cm。(3)或以骨龄判断的身高SDS<-2SD(按正常人群参照值或遗传靶身高判断)。(4)发育进程迅速,骨龄增长/年龄增长>1。2.不需治疗的指征:(1)性成熟进程缓慢(骨龄进展不超越年龄进展)而对成年身高影响不显者。(2)骨龄虽提前,但身高生长速度亦快,预测成年身高不受损者。因为青春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对每个个体的以上指标需动态观察。对于暂不需治疗者均需进行定期复查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3.GnRHa剂量:首剂80-100μg/kg,最大量3.75mg;其后每4周注射1次,体重≥30kg者,曲普瑞林每4周肌注3-3.75mg。已有初潮者首剂后2周宜强化1次。但需强调的是,维持剂量应当个体化,根据性腺轴功能抑制情况而定(包括性征、性激素水平和骨龄进展),男孩剂量可偏大。对按照以上处理性腺轴功能抑制仍差者可酌情缩短注射间歇时间或增量。不同的GnRHa缓释剂都有效,产品选择决定于医生用药习惯和患者接受程度(如更接受肌肉或皮下注射)或当地产品供应情况。4.治疗监测和停药决定:治疗过程中每3-6个月测量身高以及性征发育状况(阴毛进展不代表性腺受抑状况);首剂3-6个月末复查GnRH激发试验,LH峰值在青春前期水平提示剂量合适。其后对女孩需定期复查基础血清雌二醇(E2)和子宫、卵巢B超;男孩需复查基础血清睾酮浓度以判断性腺轴功能抑制状况。每半年复查骨龄1次,结合身高增长,预测成年身高改善情况。对疗效不佳者需仔细评估原因,调整治疗方案。首次注射后可能发生阴道出血,或已有初潮者又见出血,但如继后注射仍有出血时应当认真评估。为改善成年身高的目的疗程至少2年,具体疗程需个体化。一般建议在年龄11.0岁,或骨龄12.0岁时停药,可望达最大成年身高,开始治疗较早者(<6岁)成年身高改善较为显著。但骨龄并非绝对的单个最佳依据参数,仍有个体差异。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多呈自限病程,一般不需药物治疗,但需强调定期随访,小部分患儿可能转化为中枢性性早熟,尤其在4岁以后起病者。5.GnRHa治疗中部分患者生长减速明显,小样本资料显示联合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可改善生长速率或成年身高,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故不推荐常规联合应用,尤其女孩骨龄>12岁,男孩骨龄>14岁者。有中枢器质性病变的CPP患者应当按照病变性质行相应病因治疗。错构瘤是发育异常,如无颅压增高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表现者,不需手术,仍按ICPP药物治疗方案治疗。蛛网膜下腔囊肿亦然。(二)外周性性早熟。 按不同病因分别处理,如各类肿瘤的手术治疗,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予以皮质醇替代治疗等。文献来源: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85/201012/50074.htm读后小结:1、全国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组2003年出台真性性早熟诊治指南后,于2007年再次出台真性性早熟指南,2010年底卫生部又出台性早熟诊治指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国内目前有关性早熟的诊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儿科医生对CPP的认识参差不齐,有认识不足或治疗较乱和治疗扩大化现象,需要及时规范。2、本指南特别强调了“小青春期”概念,与前期国内奶粉问题恶意炒作虽然有关,但也与很多医生对小青春期问题认识不足有关。对于2岁以内女孩,下性早熟诊断需要特别注意,治疗方面更需要慎重。3、卫生部指南的出台,也考虑到国内目前的性早熟诊疗现状问题。最主要的用途还是针对对性早熟诊疗经验有限的医务人员起到规范、统一的作用,但并不代表是最佳方案。且不同个体情况差异明显,无法一一罗列。选择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不同家长的不同愿望问题,出现非原则性差异很正常。4、本指南的治疗目的中,CPP的治疗目的重点强调了抑制过早或过快的性发育,身高问题放在了后面,主要是考虑过早的性发育本身存在的危害问题,控制了过早的性发育,其他问题常常也会得到解决。当然身高问题对于一个儿童来说也是影响终生的关键问题。5、停药指标方面,仅凭骨龄和年龄不是够的,还需要考虑当时身高和预测身高等。6、卫生部指南虽然是后出,但不代表全国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组07年指南失去意义。学组的指南有可操作性更强的优势。(中枢性(真性)性早熟诊治指南: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doctorpan_59588.htm)7、2011年初,全国儿童内分泌学组有个有关性早熟治疗的大型科研项目,为了观察治疗结果时便于统一标准,建议体重25KG以上真性性早熟儿童,GnRHa剂量一律全针。因而,近期国内也有专家建议,对于真性性早熟治疗,“不论年龄、体重,GnRHa一律全针,中途不减量”。这样虽然可以减少医生的负担,也可减少接受治疗者复查的痛苦和检查费用,但有可能造成抑制过度或骨龄、体重过大者不加强抑制不足。目前也确实有以欧洲代表的儿童内分泌专家建议,GnRHa使用高剂量,尽可能抑制骨龄增长,并尽可能联合生长素。但欧洲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家长不需要承担费用,且欧洲GnRHa有3.75mg、7.5mg,还有11.5mg的剂型,而国内只是3.75mg和1.87mg两种剂型,对于体重、骨龄较大者,不加强控制效果有可能受影响。同时,目前也有以日本为代表的儿童内分泌专家建议严格定期复查,适时调整GnRHa的精细化治疗。毕竟终身高结果方面,有可能对儿童、青少年造成终身影响,家长治疗的主要目的也常常是为了提高终身高。本人积极建议最好能精细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