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频繁的偏头痛发作会影响人的大脑。我们与专家坐下来探讨如何逆转偏头痛发作后大脑的变化。 理查德.利普顿博士说偏头痛可影响我们的大脑,但这些影响是可逆的。每个偏头痛患者都清楚的了解痛会影响我们的大脑,包括头昏,遗忘,语言障碍。尤其对于那些频繁发作的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为了阐明偏头痛的科学原理,理查德.利普顿博士接受了偏头痛研究的创始人宝拉.杜马斯的采访。利普顿博士是蒙蒂菲奥里头痛中心主任,也是世界主要的头痛专家之一,利普顿博士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关于偏头痛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我们,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逆转偏头痛引起的大脑变化。 偏头痛发作和人的大脑(理查德.利普顿博士的问答)内容如下: 宝拉.杜马斯:你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每一次未经治疗的偏头痛发作实际上都在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你能告诉我们更多的内容吗? 利普顿博士:因为从磁共振研究成像中有证据表明,随着发作频率的增加,特别是伴有先兆偏头痛的发作,人们的大脑更有可能发生某些结构变化。 我们在偏头痛患者磁共振图像上看到一个常见的变化是“深部白质病变”,这是大脑中连接脑不同区域的超级通路部分的变化。 偏头痛大脑白质病变 宝拉:因此,偏头痛不仅仅是简单的头痛。它实际上在影响你的大脑。那听起来很可怕。可怕吗? 利普顿博士:我们知道先兆性偏头痛不仅仅是深部白质病变,而且是中风的危险因素。更可怕的是有先兆性偏头痛的人患中风的几率是没有先兆性偏头痛的人的两倍。 令人欣慰是,对于大多数年轻女性偏头痛患者来说,两倍的风险从极低风险变成了越来越高的风险。有先兆偏头痛的人可能有中风的风险在30/10万,而他们同龄人中无先兆偏头痛的人中风的风险是15/10万。虽然相对风险较高,但绝对风险较低。 宝拉:应该没有人过分担心。 利普顿博士:是的。我认为具有先兆偏头痛的女性不应该吸烟,因为吸烟会增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中风的风险。因此,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是不吸烟。专注和沉思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帮助治愈和强化你的大脑:1)帮助预防偏头痛的发生2)修复偏头痛发作和衰老引起的大脑容量损失。另一观点是使用偏头痛预防药物降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可能会降低中风的风险,尽管我们没有在正式的研究中明确的证明这一点, 宝拉:每次发作都会出现白质病变,是否需要通过脑部扫描或磁共振检查? 利普顿博士:与先兆偏头痛相关的白质病变只能是通过MRI来确定。所以除非你接受MRI检查,否则你不知道你有白质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在具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的MRI上看到白质病变,我们认为这是先兆偏头痛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不需要其他的研究。 我认为预防性治疗、治疗偏头痛发作频率的治疗,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与无先兆的患者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先兆是大脑产生变化的过程,其中一些持久的后果,我们可以在MRI上看到。 宝拉:你会说这些病变是核磁共振成像的证据,但不一定是那些需要采取超出正常预防措施来治疗偏头痛? 利普顿博士:当人们在MRI发现深部白质病变时,这并不会以任何戏剧性的方式改变临床治疗。这让我想,这个人到底有多少次发作?这个人能从预防性治疗中获益? 白质病变没有特定治疗方法,这可能会让我更加强调预防性的治疗方法。 如何逆转偏头痛引起的大脑变化 宝拉:你的报告说偏头痛引起的体积减少是可以治疗的。什么样的治疗有助于扭转大脑变化? 利普顿博士:偏头痛患者在某些区域的脑容量确实有所下降。减少发作频率的治疗-也就是预防性治疗-可以逆转这种体积损失。这表明体积损失是暂时的和可逆的。我在医学院的时候学的是出生时脑细胞的数量是一生中最多的 ,脑细胞不会分裂,大脑无法治愈。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脑细胞在一生中都会分裂。大脑具有非常强大的能力修复它所造成的损伤。因此,如果疼痛会导致体积减少,如果停止疼痛,让大脑愈合,让神经细胞分裂,并补充失去的部分,体积减少就会逆转。 宝拉:对于偏头痛患者,你有什么特别的建议增加他们的大脑容量吗? 利普顿博士:我们确实知道一些增加整体脑容量的因素,而不是偏头痛方面。所以我们知道偏头痛发作会导致容量减少。我们知道压力会导致体积减少。我们知道,控制疼痛和压力之后可以逆转体积减少。事实上,我们知道,体育活动会提高大脑中一种名为BDNF的化学物质的水平,这种化学物质是脑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它会刺激脑细胞的分裂。因此,体育活动可能有助于恢复与疼痛或压力有关的体积损失。 宝拉:所以,某种形式的运动或锻炼对我们的大脑是有益的。 利普顿博士:绝对。压力管理总是一件去做的健康事情。大多数头痛中心提供认知行为疗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管理压力和/或抑郁的方法。许多人推荐给予专注和沉思的练习,这也是一种压力的管理策略。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基于专注和沉思的随机试验,看看这是否有助于降低偏头痛患者的发作频率。而降低发作频率、控制压力、增加BDNF的体育活动有可能有助于逆转大脑与偏头痛相关的体积损失。
对于有症状(卒中)的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检查是有必要的,这是大家公认的,因为卒中有很大一部分病人(50%-70%)的致病原因为颈动脉斑块。而颈动脉斑块随着病情进展,最后有一部分(20%-30%)进展为卒中,早期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或腔隙性脑梗塞,最后可至严重的脑卒中。 那么问题来了: 对于无症状人群,是否就不需颈动脉斑块筛查呢? 无症状人群就意味着无颈动脉斑块,或者是颈动脉斑块稳定?答案是否定的。无症状人群只是说明一种现实,但对未来的风险却并不能提供帮助,而且无症状可能只是症状轻微或者疏于察觉。 对于健康,重视预防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早期发现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并注意预防就能减少卒中的发生,已经成为普遍的策略。而颈动脉斑块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 做埋头的驼鸟还是警醒的猫头鹰,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颈动脉斑块筛查应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但其筛查的意义与价值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做,以及如何面对斑块。 颈动脉斑块筛查目前的做法是否合理? 目前颈动脉斑块筛查主要内容是进行颈部超声检查,而超声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成为受人诟病人的焦点。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血管的疾病,颈动脉超声只是一个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动脉硬化的程度。颈动脉彩超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它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方式来实施;目前可以早期检测到颈动脉内血管壁厚度、斑块形成类型及部位、血流状况、管腔的狭窄程度等,人们可以通过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类型来预测卒中风险,进而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一下颈部超声检查如何做,如何在技术上保证检查的敏感度,降低假阳性。但当前的颈动脉斑块筛查可造成许多误区,引起误解。 颈动脉斑块筛查大有必要! 用疾病链来比喻脑卒中的发病,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吸烟、肥胖、酗酒、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血管硬化、斑块、狭窄→心脑血管病(脑卒中、冠心病),这是一条完整的疾病链。颈动脉斑块不是唯一的卒中致病原因,却是重要的原因。 上医医未病,不管有没有狭窄,有没有斑块,都要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和疾病危险因素。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虽然颈动脉斑块筛查只是其中一项,但却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如果阳性则应继续随访跟踪,关注背后的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并及时修正,这才是其重要意义。 对于颈动脉斑块筛查不能仅考虑斑块的存在与否和管腔的狭窄率,斑块的性质更重要。控制卒中的各项危险因素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如增加运动、合理饮食、减轻体重、戒烟、不酗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手段包括有健康管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鸡蛋是高质量蛋白、铁、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其胆固醇含量较高,近年来,鸡蛋摄入量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争论之中,目前的研究结果、指南相关推荐并不一致。 近期在本刊发表的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建议,一般人群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每周可吃3~6个鸡蛋,提醒每天膳食胆固醇摄入不宜过多。 2016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每日摄入胆固醇应小于 300 mg,尤其是心血管病高危患者。 3月4日,发表在BMJ上的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表明,总体上,吃适量鸡蛋(每天平均最多吃一个鸡蛋)并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最重要的是,对于亚洲人来说,每天吃一个鸡蛋的人,心血管风险降低8%。 该研究对护士健康研究(NHS)、NHS Ⅱ研究、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三项美国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21.5万余人、最长随访32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校正生活方式和膳食因素后,与每个月吃鸡蛋不足1个者相比,每天至少吃1个鸡蛋的人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并未增加。 针对28项相关前瞻性队列研究中172万余人的Meta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每天吃一个鸡蛋并不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吃鸡蛋与冠心病、中风风险均无关。 美国和欧洲人吃鸡蛋的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无关。 在亚洲研究中,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占最大分量。 这项纳入超50万人的研究显示,与那些很少吃鸡蛋的人相比,每天吃鸡蛋的人中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1%,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降低18%。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项最新Meta分析中,研究人员将分析对象限定为2型糖尿病人群时,多吃鸡蛋会导致心血管风险增加,但各研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抗血小板药物与消化道出血? 用药前应该明确患者既往服药史、消化道出血史、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高龄患者避免双抗或选择氯吡格雷50mg qd等。服药过程中避免服药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华法林等抗凝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维生素 B1 可促进阿司匹林分解)等。服药前和服药期间进行检查,在用药前最好先查血:如红细胞、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期间如患者有上腹不适,应及时检查,或停药。正在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消化道出血,恢复抗血小板药物首选阿司匹林+质子泵抑制剂,不是换用氯吡格雷。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剂型、剂量选择,服用时间对于预防消化道出血也很关键。 什么时候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普通制剂餐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空腹服用,氯吡格雷片餐后15分钟服用。不必纠结早晨、上午或晚上服用,只要固定一个时间段,坚持每日服用,两个药物半衰期足可以保证疗效。
多项研究显示,长期地中海饮食有助于降低总的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肿瘤死亡风险以及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尤其是这种饮食对心血管疾病的益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使得传统的低脂饮食观念受到了挑战 地中海饮食食谱菜单 1)水果与蔬菜。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果蔬,以促进心血管建康。晚餐时来一盘叶类蔬菜沙拉,外加一点红菜椒丝、鸡胸脯肉与葵花籽等;或者用冷冻芒果、草莓(香蕉)与牛奶(酸奶)制作奶昔,供餐后享用。 最佳进食数量:每日2杯水果与3杯蔬菜。 2)鱼类。为了获取蛋白质与促进心脏健康的欧米伽-3脂肪酸,每周至少把两餐中的肉食换成鱼类或者其他海产品。 最佳进食数量:每周至少吃两份鱼,每份约90克。 3)豆类食物。各种各样的豆类食物都是低脂蛋白、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纤维素的优秀来源。 最佳进食数量:每周至少吃三次豆类食物,每次半杯至2/3杯。 4)草药调料。迷迭香、牛至、百里香、茴香、桂皮、辣椒以及大蒜等调味品不但能增加地中海饮食的风味,而且还含有很多有利于健康的抗氧化剂。举例来说,半羹匙牛至所含的抗氧化剂相当于3杯菠菜所含的数量。 最佳进食数量:每顿饭菜都要添加,感觉味道合适为宜。 5)坚果与植物籽粒。坚果与植物籽粒含有大量抗氧化剂与促进心脏健康的单不饱和脂肪,不但能稳定血糖水平,而且可增加饱腹感。不过,这类食物热量很高,因此在食用时一定要与其他食物搭配着吃。比如,杏仁与蒸蔬菜搭配,核桃与燕麦搭配。 最佳进食数量:每日大约30~45克。 6)健康油脂。橄榄油与其他健康油料(比如香油、菜籽油、花生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对于维护心脏健康非常有益。不过,一汤勺这类油脂大约含有120千卡热量,因此在炒菜或者拌沙拉时一定要把握好用量。 最佳进食数量:每日3~5羹匙。 7)全麦谷物食品。这类食物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与蛋白质要高于精制面粉,并且对于稳定血糖水平很有好处。 最佳进食数量:每日2杯的数量。 8)葡萄酒。葡萄酒是地中海式饮食的招牌内容,每餐来一杯葡萄酒(尤其是红葡萄酒)对于维护心脏健康非常有益。
我在从医过程中,往往有其他科室人问我普通感冒或流感发热头痛时你如何排除脑膜炎。这要是叫起真来真不好回答,因为这些病毒感染也可能是脑膜炎的早期特点。很明确的是做个腰穿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了,能够得以确诊及排除脑膜炎,这是确诊脑膜炎的金标准。但这并不现实,因为腰穿是有创检查,不像抽学那么容易,这是个无菌操作,前后需要半天时间。其实感冒也好,流感也罢都有自己的临床表现,如果符合这些特点就能诊断,给予积极的抗炎抗病毒治疗没有错,如果在治疗的过程种发现头疼剧烈,出现频繁呕吐,脖子僵硬,此时就是脑膜炎的表现了。我们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只能看临床表现,给予相对应的治疗。诊断不能乏化,也不能过多的依赖检查去确诊疾病。对于有头疼发热的病人除积极治疗还要观察有无颈部僵硬,抽搐和精神症状,记忆力下降等,出现此种情况要及时就医。
我们需要多久的睡眠 睡眠依据年龄不同而不同,婴幼儿需要14-15个小时,学龄儿童需要10-11个小时,青少年8-9个小时,成年人7-9个小时。 睡眠不是越多越好,当然少也不行。研究表明不论男女每日有6.5小时的睡眠足以,睡眠太少或者太多都会增加病人的死亡率。此外,睡眠在7-8个小时的人更能改善抑郁症状。如果睡眠超过8小时会增加中风的风险,故不能在退休后不规律的生活,过度睡眠。 失眠的危害 失眠可导致血压的升高,血糖的升高,免疫功能低下,流感的易感性增加,慢性疼痛的发生。更多见的是情绪的改变,比如心烦,心情低落,焦虑抑郁发生的增加。 怎样保证您的良好睡眠 充分把握各自睡眠的特征制定好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要轻易改动;入睡前放松;避免不利于睡眠的刺激;尽量按时就寝;每日按时起床;利用日光;睡眠时间只要白天不犯困便可;睡眠深度不够,主动减少睡眠时间;一日三餐,规则适量;运动习惯;午睡于下午3:00前休息20-30分钟为宜;遵医嘱使用睡眠药物。 特别强调:睡眠不能超过8小时,如果超过会增加中风的风险;午睡时间不能超过20-30分钟否则不利于下午的学习和工作;对于抑郁的病人应该多晒太阳,夜间的家居灯更明亮,对于晚上容易起夜的老年人需要在卫生间安装一个红灯有利于继续入睡,还防止由于看不清楚发生跌倒的风险。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用绿茶、咖啡、蓝莓和避免乳制品,可降低患PD的可能。 研究表明,可降低PD发展速度相关的食物包括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坚果和种子、非油炸鱼、橄榄油、葡萄酒、椰子油、新鲜香草和香料。与疾病快速发展相关的食物包括水果和蔬菜罐头,非减肥苏打水,油炸食品,牛肉,冰淇淋,酸奶和奶酪。营养补充辅酶Q10和鱼油与减缓疾病发展相关,而铁的上升与疾病更快的进展有关。 此外 一定记住,吃美多芭的患者应该餐前1小时或餐后1.5小时吃药,早晨和中午不能吃蛋白类饮食。如不信,你也可慢慢体会其区别。
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是指入睡时无急性卒中症状,醒后被本人或他人发现有卒中症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 流行病学:比较公认约占全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15-25%。 发生机制 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阵发性房颤:最频繁的终止和转换成窦性节律往往发生在约早晨6时; 卵圆孔未闭; 凝血系统异常、血液动力学异常、炎症过度表达、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血浆皮质醇水平异常变化等。 溶栓推荐 醒后或发病时间不明确的>4.5小时,症状发现在4.5小时内的,DWI小于1/3 MCA,FLIAR无信号。(推荐级别 IIa 证据水平B-R 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 2019)。
建议大家先做自我评估,如,有没有家庭成员共同发病、症状轻还是重等。若体温没有超过38℃、没出现过呼吸困难,可以早期居家观察,但是最好要单人间隔离,和家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避免传染,注意手卫生等,同时每天监测两次体温。轻病人7-10天就可缓解,如果有加重,需随时去医院。各地要根据疫情情况来判断,从武汉目前的情况看,建议有咳嗽、发热症状都要去做筛查。 特别强调,若体温没有超过38℃、没出现过呼吸困难,可以早期居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