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纪晓教授团队成功实施了华南地区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儿童超低位乙状结肠直肠吻合术,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患者的肛门控便功能,再次展示了胃肠外科机器人手术的实力和优势。目前有文献报道机器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MosorectalExcision,TME),但小儿外科行机器人辅助超乙状结肠直肠吻合术目前尚无公开报道。
近日我们团队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单孔腹腔镜Deloyers术在先天性长段型巨结肠手术中的应用》发表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3,44(01):13-17.文章目的在于总结单孔腹腔镜Deloyers术
2023年8月《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2023,4(6):606-611》发表了我们团队的论文:《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儿童壶腹部横纹肌肉瘤(附视频)》。目前国内尚无由
我们团队在国内首先报道了“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和“单孔腹腔镜Deloyers术I期治疗先天性长段型巨结肠患者”;在此基础上,本团队对不适合I期根治术的先天性长段型巨结肠患者行单孔腹腔镜下
2023年6月1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曾纪晓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华南首例、全球年龄最小的达芬奇机器人肝母细胞瘤切除术(S5、S6、部分S7和胆囊),患者年仅14个月,CT提示肿瘤位于肝右叶,达9.0×
近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曾纪晓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中国小儿外科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目前恢复顺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称为Whippl
我们团队在国内率先使用并报道,吲哚菁绿荧光血管显像技术在单孔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确保先天性巨结肠的微创手术与精准手术,守护巨结肠宝宝的安全与健康!
2021年3月《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发表了我们团队应邀撰写的专家述评,对先天性巨结肠诊疗的规范化进行阐述和评论。文章指出,先天性巨结肠( 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 是小儿肛肠外科常见疾病,规范化的诊疗可 以减少 HSCR的误诊与误治,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次手术的概率。然而,我国大陆地区 HSCR的诊疗策略经过数十年发展与演变仍未统一,一些诊疗的关键标准仍欠规范。近年来国内关于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研究和指南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仍有部分患者未能从中获益。先天性巨结肠的规范化治疗对于患者实现个体化诊疗意义重大,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有助于先天性巨结肠的精准诊断与手术治疗。文章就先天性巨结肠的精准诊断、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选择以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是小儿普通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目前以腹腔镜手术为标准,传统的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手术需要在脐部及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放在共计4个戳卡,我们则改进手术方式,仅通过脐部一个切口(1.5-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便秘的常见病因,发病机理为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造成肠管蠕动减弱并出现肠管痉挛引起便秘,近端肠管内粪便及气体积聚导致被动扩张,即所谓巨结肠,目前手术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长段型巨结肠通常需要开腹手术或传统的三孔法腹腔镜辅助,单孔腹腔镜手术因其难度较高,目前国内外尚未广泛开展。 1、单孔腹腔镜手术优势 相对传统的多孔法腔镜和开腹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仅仅利用脐部这一自然腔道即可完成相关手术,并且术后切口可为脐部的天然皱褶完美隐藏,手术后无可视化瘢痕,术后疼痛轻微,术后恢复更快。同时,运用腹腔镜辅助下Swenson手术可深入且精细分离腹膜反折以下直肠,比单纯经肛门Soave术等残留更少的直肠肌鞘,术后并发症如腹胀、便秘复发及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更低。 2、吻合口漏是巨结肠术后最严重并发症,确保吻合口无张力、血运良好是避免吻合口漏的关键因素。以往巨结肠根治术完全依靠手术医师的经验,肉眼观察吻合口附近肠管的颜色、切缘渗血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等来判断吻合口血供,缺乏客观精准的指标,无法真正准确判断。曾纪晓主任团队利用ICG(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术中实时显示吻合口的血流灌注情况,精准判断拟切除的系膜血管,有效的避免了吻合口漏的发生。 总结:单孔腔镜辅助ICG引导下精准治疗先天性长段型巨结肠,把无瘢痕手术和ICG荧光精确定位两者完美结合,有望进一步减少巨结肠患儿的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为先天性巨结肠宝宝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目前共完成同样手术9例,患儿均已痊愈出院,手术后患儿排便功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