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粪便检查。检查大便中是否有血或粪便DNA,根据结果,可能进行结肠镜检查以进一步研究。医生通常通过切除手术治疗结肠息肉,并建议改变生活方式防止结肠息肉复发。可采用以下方法切除结肠息肉:2、结肠镜检查。可在结肠镜末端使用切割工具进行息肉切除。对于较小的息肉,可在息肉下面注射液体,将其从周围区域中分离出来,便于切除。3、腹腔镜检查。在腹腔镜检查过程中,医生会在腹部或骨盆上做一个小切口,然后将腹腔镜插入肠道。这种技术可用来去除太大或不能通过结肠镜安全切除的息肉。4、切除结肠和直肠。患者病情严重或癌变时才有必要行全直肠切除术。医生建议患有罕见遗传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患者切除结肠和直肠。FAP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导致结肠癌和直肠癌,切除息肉可防止癌变。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结肠息肉呢?结肠息肉可能会引起以下症状: 直肠出血。这是息肉最常见的症状,但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征兆,如痔疮或肛门的轻微撕裂。 腹痛。大的息肉部分阻塞肠道会引起腹部疼痛或绞痛。大便的颜色的变化,小息肉出血可导致大便带血丝,大出血可使大便呈黑色。但是其他因素也会改变粪便的颜色,如食物、药物和补品。 缺铁性贫血。若患者息肉长时间慢性出血,可能会出现缺铁症状。贫血会导致虚弱、苍白、呼吸急促、头晕或昏厥,以及排便习惯(包括便秘或腹泻)的改变。
医生会从个人的病史、评估风险因素和体检开始。如果他们怀疑是结肠息肉,会建议进一步检查。尽早发现结肠息肉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筛查包括: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中,医生将结肠镜插入肛门检查结肠。可切除任何息肉或进行活检。活检就是将组织样本取出,送到实验室进行显微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通过较短的乙状结肠镜检查结肠部分。若发现息肉,需要做结肠镜检查来去除。 虚拟结肠镜检查。这是一个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使用成像方法检查结肠,包括X光、CT扫描或MRI扫描。这些检测可能不如结肠镜检敏感。需要通过钡餐,使X光图像更清晰。
某些危险因素使人更易患结肠息肉,包括:肥胖;缺乏运动;吸烟;喝酒;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结肠息肉家族史;不可控Ⅱ型糖尿病;非裔美国人的传统,增加了患结肠癌的风险。医生可能会建议老年人和有结肠息肉危险因素的人定期进行筛查,特别是在50岁以上。那么如何积极有效的预防结肠息肉呢?可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降低患结肠息肉的风险,例如: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和纤维的食物;保持正常体重;戒烟;避免过度饮酒。结肠息肉患者应定期进行结肠检查。
结肠息肉有的与生俱来,有的半道罹患。结肠息肉的确切病因未知,但可能与以下生活方式有关:高脂肪饮食;吃大量的红肉;纤维摄入量不够;吸烟;肥胖。一些人体内,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结肠细胞增殖多于正常值。这种情况发生于结肠时,会引发结肠息肉,发生于直肠,会引发直肠息肉。遗传因素的具体表现为有以下遗传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患结肠息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加德纳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这类人群,多个器官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包括小肠和结肠。
结肠息肉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一般不高,大约在1%~12%,最常见的结肠息肉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是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二者的在处理原则上有区别。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通常是无害的,很少癌变。腺瘤性息肉:腺瘤,或腺瘤性息肉,不是癌症,但它们可能发生癌变。较大的腺瘤更容易癌变。通常建议切除腺瘤。除了上述两个良性息肉,还有恶性息肉:恶性息肉是含有癌细胞的息肉。治疗这种息肉的最佳方法取决于癌症的恶性程度以及个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很多人在体检时发现了结肠息肉,非常恐惧,结肠息肉究竟是什么呢?结直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可以单发,也可多发。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结直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据估计,在美国5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至少有30%的人患有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也会发生于感染大肠杆菌的儿童中,约有6%的儿童患有结直肠息肉,而在肠道出血的儿童中,这一比例上升至12%。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如此之高,但所幸大多数结肠息肉无害,但有些会发生癌变。此外,息肉大小与其潜在的严重程度有关。2014年的一项综述得出结论,5mm以下的息肉几乎没有癌变风险,而1.5-3.5cm的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为19%-43%。
6.胃癌筛查:千万记住做胃镜检查 胃癌的筛查主要是胃镜检查,其他方法检出率都很低。建议胃癌高危人群可考虑直接进行胃镜筛查。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则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后续根据活检病理结果采取相应的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 7.结直肠癌筛查:千万记住做肠镜检查 结直肠癌筛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肠镜检查。尽管很多人抗拒肠镜,仍建议45~75岁:粪便免疫化学试验(每年);或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每年);或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每3年));结肠镜检查(每10年);或CT结肠成像(每5年);或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每5年)。非结肠镜筛查试验的所有阳性结果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成年人应继续筛查至75岁。 8.肝癌筛查:千万记住甲胎蛋白+B超 通常体检的腹部B超很容易漏诊。高危人群(乙肝病毒和/或丙肝病毒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年龄40岁以上,建议考虑每半年筛查一次,国内多数专家建议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发现异常进一步考虑CT或磁共振检查。
3.宫颈癌筛查:千万记住用TCT 一说检查宫颈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HPV检查,其实HPV是对病因的检查。真正有效检查宫颈癌的是TCT检查。建议TCT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与传统的宫颈刮片巴氏涂片检查相比,明显提高了标本的满意度及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TCT宫颈防癌筛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能达到90%以上,同时还能发现癌前病变,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衣原体等。 4.前列腺癌筛查:千万记住做PSA筛查 体检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腹部彩超。然而,腹部彩超却根本查不出早期的前列腺癌,甚至连筛查作用都没有。筛查前列腺癌,最好的检查就是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建议50岁以上的男性,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项目来排查前列腺癌。PSA价钱更加低廉,是早期筛查前列腺癌特异性的最方便、敏感的方法。 5.食管癌筛查:千万记住做内镜检查 推荐对食管癌高危人群先做普通内镜检查,并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等精查,如内镜下没有发现可疑病灶,则定期随访;如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则进行活检病理,根据不同的病理结果采取相应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比如轻度异型增生建议3年随访一次。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高危人群”这一概念,如果你确实属于某种癌症的“高危人群”,那么你最好科学的对你所怀疑的癌症进行合理的筛查。癌症筛查是一种专业的、针对性强的体检方式。哪些人要做,要做哪些项目,怎么做,都是有讲究的。 1.肺癌筛查:千万记住用CT X光片检测肺癌,由于其分辨率低,因此检出率比较低,如果胸部X光片检查诊断是肺癌,临床常常就已经到晚期了。用高清CT检测肺癌由于分辨率高,肺癌肿瘤在1厘米,甚至0.8厘米时即可被查出。建议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体检中把X光片换成CT。另外,更推荐大家用低剂量螺旋CT查肺癌,加上几个生物标记,检出率可以到90%以上。 2.乳腺癌筛查:千万记住用乳腺钼靶 有些人认为CT是万能的,其实并非如此。当CT用于乳腺癌检测时,存在灵敏度不高,对乳腺的特异性也不强的劣势。另外,还有一些地方会用红外线检测乳腺情况,这个也不推荐,因为红外线检测不是按国际标准,机器的性能差、灵敏度低、误差大,并且医生的主观判断强,现在的大医院里都不用这个方法做检测。对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首先建议通过乳腺钼靶照片来判断。相对于乳腺CT,核磁检查效果明显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