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检成为了很多人们每年必备的事情,而随之而来的各种不容易导致不适症状的疾病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肝血管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女性较为多见。肝血管瘤通常发生在儿童期,而在成人体检时发现,一般为多发。肝血管瘤一般没有什么症状,尤其是较小的时候。部位肝血管瘤较大或生长到肝脏边缘时,可能会出现腹部持续隐痛、餐后饱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果自发破裂出血或外力撞击导致出血,则会危及生命。肝血管瘤通过药物治疗几乎无效,传统的方法是外科手术,但因手术风险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对身体创伤比较大,成为了患有肝血管瘤患者的最大心病:手术风险这么大,现在还没有什么不舒服,万一手术出现什么并发症,那不是亏大了?其实,近年来,肝血管瘤的微创治疗发展的非常迅速,具有代表性的肝血管瘤介入治疗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已经成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之一。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主要为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其在股动脉用针穿一个米粒大小的口子,然后通过它操作一根导管送至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然后通过导管往肝血管瘤注药的同时把供血血管栓塞,因药物可以抑制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再栓塞后供血动脉后,可以使肝血管瘤的异常血窦血栓形成机化,从而瘤体缩小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一般治疗1-2次就可达到治疗目的。这种介入微创治疗肝血管瘤的最大特点就是:创伤小:小小的穿刺口只要消消毒,然后用一个创口贴贴上就行了,不用换药不用消炎药;对肝功能影响小:现在随着微导管等介入材料的发展,肝功能有时基本上不会受到损害,或只有一点点损伤,几天就恢复了;住院天数短:想来谁也不愿意在医院多住几天吧。风险低:说通俗一点,如果肝血管瘤你要开刀治疗,可能你得找到一个高年资,经验相当丰富的外科主任来做;而如果是介入治疗,那你找一个一般的负责任的主治医师就好了!当然,肝血管瘤是良性的肿瘤,不是都要必须治疗的。符合以下情况可以考虑治疗:1、肝血管瘤大于5cm,有明显压迫症状或疼痛者;2、肝血管瘤邻近肝包膜,有破裂风险者;3、肝血管瘤已经破裂出血者(这个必须做,介入栓塞止血效果非常好);4、不能开刀切除或不愿接受开刀治疗者;5、定期复查时发现肝血管瘤短时间迅速增大者。
1、服用剂量及时间:0.8mg/m2/次;小于3月大小或体重低于5kg婴幼儿,服用剂量减半;早晚八点各一次;2、目标血药浓度:5-15ng/ml;3、体表面积的计算:①儿童:≤30kg,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30kg,体表面积(m2)=1.05+(体重-30)*0.02;②成人: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4*体重(kg)-0.00994、建议1-3月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全套+肝肾功能。5、本药为免疫抑制剂,服用本药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引起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如肺部感染(治疗时可使用丙种球蛋白)、尿路感染等;服用本药容易导致口腔溃疡,建议混合食物服用;可导致恶性肿瘤、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热、疼痛、低钾血症、关节痛、贫血、血小板减少、痤疮等,请详细阅读说明书。6、关于疫苗接种:本药为免疫抑制剂,,可能影响疫苗接种的反应。治疗期间,疫苗的效应可能减小。应避免使用活疫苗;活疫苗包括(但不限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口服脊髓灰质炎、卡介苗、黄热病、水痘、伤寒,具体请咨询当地疫苗接种机构。
一、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有效性 多项研究证实,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血管瘤效果较好,对增殖期及消退期血管瘤均有效,增殖期优于消退期。马来酸噻吗洛尔作为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其疗效和口服普萘洛尔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全身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口服普萘洛尔;而且,局部治疗给药方便,刺激性小,患儿耐受性好,成本低,更容易被接受。目前已有《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中国专家共识》。 二、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血管瘤的缺点 目前国内尚无商品化噻吗洛尔凝胶制剂,市售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为水溶液制剂,使用不方便,敷药后容易蒸发,皮肤吸收率低,剂量不容易掌握,特殊部位使用不便,长期使用会致皮肤干燥、脱皮。 三、医用皮肤护理敷料(凝胶)克服以上缺点 凝胶作为马来酸噻吗洛尔的新用药载体,可以很好的克服以上问题。目前可用的商品化凝胶主要包含三种成分:医用级透明质酸、泊洛沙姆、羧甲基纤维素钠。以上成分可以帮助可以更好的溶解药物;促进药物成膜,减少药物挥发,使药物缓慢释放;促进皮肤的透皮吸收;同时保湿、修护皮肤,减少不良反应。凝胶中没有任何活性药物成分,无毒,不改变药物的本身特性,与马来酸噻吗洛尔混合使用,提高药物的作用。 四、马来酸噻吗洛尔+医用皮肤护理敷料(凝胶) 使用方法 (1)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5ml+凝胶5ml充分混匀(具体方法见文末图片 或 扫描凝胶包装盒二维码); (2)将混合后的凝胶涂于血管瘤表面,用棉签轻柔按摩约30秒,再次挤出适量(根据血管瘤面积),均匀涂抹约1-2mm,待干燥成膜; (3)每天使用3次,间隔6-8小时/次,下次混合凝胶前,清水洗净。 五、治疗后反应 (1)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外用后3天—3周起效,平均起效时间为8天,治疗有效率为88.9%,对薄的、表浅型血管瘤效果最好; (2)治疗后1个月,瘤体张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颜色变淡,体积缩小,原有溃疡者渗出减少、创面缩小; (3)用药后3 个月,病灶变化更加明显;以后血管瘤逐渐缩小,颜色继续变浅。 六、停药指征 (1)血管瘤完全或基本消失可考虑停药,可采取逐渐减量或减少使用频率的方式,逐渐停药。如停药后有反弹,可继续用药2—4周; (2)如连续涂药1个月无明显消退,可考虑停药。并咨询医生,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七、用药不良反应 局部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医用皮肤护理敷料(凝胶)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性较高。目前观察到的全身不良反应包括心率下降、低血压、过敏、腹泻、呕吐、低血糖等,局部不良反应包括脱皮、皮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如果在黏膜表面或者更薄的皮肤部位以及血管瘤的溃疡区域局部给药,则可能增加药物的全身性吸收,导致全身不良反应。 如症状明显,考虑停药,咨询医师。 八、注意事项 (1)配置好的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需置于4—8℃冷藏保存,使用时间不超过10天; (2)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仅涂血管瘤区域,尽量不涉及正常皮肤,避免入眼、入口; (3)如正常皮肤出现不良反应,可考虑减少使用次数; (4)用药期间,饮食无特殊禁忌。 九、总结 马来酸噻吗洛尔可加快血管瘤消退进程,同时凝胶制剂克服了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的缺点,安全性较高。马来酸噻吗洛尔针对“浅表”血管瘤效果较好,但血管瘤根据分型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式,不可擅自用药,需咨询医师。 药物混合具体方法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第六位常见恶性肿瘤 [1]。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术治疗HCC疗效确切,已成为HCC患者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2]。明胶海绵颗粒联合碘化油是迄今常规TACE最常用的栓塞剂,但明胶海绵颗粒由于相互粘附、聚集,常难以到达肿瘤的末梢供血动脉,且其再降解的特性,造成肿瘤栓塞不彻底,是肿瘤复发或转移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寻找新的栓塞材料弥补常规TACE的不足。微球是一种新型的末梢栓塞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其近期疗效优于单纯应用碘油的传统TACE[3-6],但与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的比较报道较少。为进一步研究直径100~300μm的微球联合碘化油化疗栓塞与常规TACE治疗HCC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自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7例HCC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1例,年龄32~74岁,平均63.65±5.22岁,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球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进入本研究之前均经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入选标准:①经病理穿刺活检确诊的结节型或巨块型原发性肝癌;②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为A 或B 级;③治疗前AFP值超过50ng/mL;④没有肝外转移及门静脉主干癌栓;⑤肿瘤的体积小于肝脏体积的60%。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2)伴随其他恶性肿瘤;(3)碘剂过敏史;(4)肝内存在复杂动静脉分流;(5)孕期或哺乳期。所有的患者均进行生化、血常规、甲胎蛋白(AFP)等相关指标的检测、胸部CT平扫及腹部B超、CT和/或MRI增强扫描,术前评估肿瘤的血供、大小及正常肝功能的储备,排除肝外扩散和门静脉受侵。1.2.治疗方法操作方法:经股动脉穿刺,采用5FYashiro或RH导管(日本Termo公司)插管,常规行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必要时行胃左动脉、双侧膈动脉、右侧肾上腺动脉、内乳动脉及肋间动脉造影,充分明确肿瘤供血动脉及有无肝动脉-门静脉或肝动脉-肝静脉瘘。然后使用2.2F~2.7F微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小分支动脉内,依次进行化疗栓塞。微球组(Embosphere微球+碘化油-吡柔比星乳剂栓塞组):首先根据患者病情分别先灌注艾恒50~150 mg、羟基喜树碱10~20mg、5-FU0.5~1.0g,然后透视下缓慢注入5~40ml碘化油+吡柔比星10~50mg乳剂,直至显示肿瘤的完整轮廓、血流的速度明显减慢时停止注射,再选用(法国Biosphere Medical公司)直径100~300μm Embosphere微球,使用前将Embosphere微球1mL与造影剂2ml按该比例充分混合后,在透视下经导管缓慢匀速注射,边栓塞边观察,直至造影提示靶血管血流中断且肿瘤染色消失为止(图1-3)。如病灶区存在末梢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则先经微导管于末梢靶动脉注入少许微球栓塞或其他适当的栓塞材料。对照组(明胶海绵颗粒+碘化油-吡柔比星乳剂栓塞组):选用(杭州艾力康公司)直径350~560μm明胶海绵颗粒替代微球,其它治疗同微球组。1.3.术后处理及随访术后行常规保肝、预防性抗感染、护胃及充分水化等对症治疗,术后1周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的指标,每隔30天复查AFP、B超或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影像检查有无活动性病灶及AFP检测决定是否再次行栓塞治疗。所有患者随访至死亡或观察期终点(2016-8-31)。1.4 .疗效评价按WHO推荐的实体瘤 mRECIST[7]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的评价: ①完全缓解(CR): 所有目标病灶动脉期增强显影均消失; ②部分缓解(PR): 目标病灶(动脉期增强显影) 的直径总和缩小≥30%; ③疾病稳定(NC): 缩小未达PR或增加未达PD; ④疾病进展(PD): 目标病灶(动脉期增强显影)的直径总和增加≥20% 或出现新病灶。CR+ PR为有效,CR+ PR+NC认为疾病获益。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0d的血清AFP值的变化;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每次治疗后出现发热、呕吐、肝区疼痛的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7天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以比较两组治疗对患者的耐受性及肝功能造成的损害。1.5统计学处理两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实验数据用`x ±s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取P <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灶的数目、病灶有无包膜及肝功能情况无显著差异(表1)。自患者的第一次治疗至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共接受234次TACE 治疗,其中微球组平均治疗为(2.3±0.7)次,对照组平均治疗(3.1±1.1)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治疗后一个月CT或MRI影像资料显示,微球组患者完全缓解(CR)11例,部分缓解(PR)25例,疾病稳定(NC)6例,疾病进展2例,总有效率(CR+PR)为81.82%,疾病获益率(CR+PR+NC)为95.46%;对照组CR7例,PR23例,NC5例,疾病进展6例,总有效率为69.77%,疾病获益率为81.40%,两组患者疾病获益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微球组患者栓塞后碘油存在时间长,再次栓塞前CT检查示,病灶体积明显缩小且碘油充填密实,增强肿瘤内无异常强化(图4)。 两组患者治疗前AFP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0天血清AFP均明显降低,微球组治疗后为129.11±11.04 ng/mL,对照组治疗后为140.11±12.31ng/mL,经成组t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患者外周血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大多数术后3~5d 即可恢复至术前水平,微球组栓塞前后肝转氨酶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两组患者术中由于对动静脉瘘进行了预处理,故无未出现明显的异位栓塞并发症,但术后多数患者出现了持续一周左右不同程度的栓塞后综合征,如:肝区不适、发热及恶心等,给予适当对症处理后多数可缓解。随访截止至2016年8月,术后87例患者无一例失访,随访时间为6~26个月,随访期内16例患者死亡,其中肝功能衰歇6例,消化道出血4例,肝脏肿瘤进展3例,远处转移3例。两组患者的术后6月、12月、18月生存率分别为90.9%、87.2%、76.0%(微球组)和86.7%、83.7%、65.5%(对照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常规TACE治疗HCC原理是经导管超选肿瘤的供血动脉后,透视下缓慢注射碘油乳剂及明胶海绵颗粒,主要沉积于肿瘤组织及邻近肝组织内,不但栓塞肿瘤血管,同时延长局部高浓度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作用的时间,增强化疗药的细胞毒性作用,最终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而发生凝固坏死。但Takayasu等[8]对8510例接受明胶海绵颗粒联合碘油化疗栓塞的肝癌患者的分析显示,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4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82%、47%、26%、16% ,本组中常规栓塞组6月、12月、18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6.7%、83.7%、65.5%,平均治疗次数为3.1±1.1,提示肝癌TACE远期效果仍不理想,需要反复多次栓塞提高疗效,而多次化疗栓塞容易造成肝功能及肝动脉的损伤,不利于下一次的栓塞治疗[9]. 这与常规TACE术后随访发现碘油乳剂容易流失,可能与碘油的易流动性,明胶海绵颗粒的粘附性及可吸收特点,不容易到达肿瘤的毛细血管床,造成肿瘤栓塞不彻底及肿瘤的侧支血管的形成有很大关系。Doppman实验证明[10], 只有进行末梢性栓塞,才能有效地防止侧支循环的形成。因此选择合适的末梢性栓塞材料是提高TACE疗效的关键。本研究所采用的Embosphere微球是一种包裹有胶原蛋白的丙烯酸树脂微球,该微球颗粒均匀,表面光滑亲水,易变形而容易通过微导管,到达肿瘤毛细血管床,保证了对肿瘤血管完全持久的栓塞[11-12]。本研究中,两组术前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微球组及对照组术后均出现肝功能一过性损伤,但一周后肝功能结果显示肝功能术前及术后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微球联合碘油栓塞HCC不增加患者的风险,提示该技术是安全、可行的。罗剑钧等[3]的研究提示微球联合碘油栓塞HCC加重肝功能损伤,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与选择的微球直径及微导管超选靶动脉程度有关,我们选用的微球直径是100~300μm,栓塞时要求微导管尽可能地超选供血动脉小分支内,依次缓慢栓塞肿瘤血管,破坏肿瘤毛细血管床,避免由于超选不够而瘤内栓塞剂填满后可能逆流至正常肝脏,造成正常肝脏损伤加重。同时栓塞前应仔细分析造影图像,排除肝动脉-门静脉瘘,如果发现,应该先用适当栓塞材料封堵其动静脉瘘后再行肿瘤栓塞。本研究结果显示,微球栓塞组肿瘤治疗有效率为81.82%,疾病获益率达95.46%,且6个月随访期间内平均栓塞次数较对照组少,术后84.8%患者的AFP值明显降低,6例降至正常,提示近期疗效好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微球+碘油联合栓塞较明胶海绵颗粒联合碘油栓塞肝癌更彻底、近期疗效更好,而近期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不大及随访时间短有关,有待更大样本及更长随访时间的比较。陈红栓[13]等报道41例患者,微球联合碘油组有效率为38.1%,本研究肿瘤有效率优于其结果,这可能与其采用的微球直径径300~500μm 或500~700μm有关,而我们的微球直径100~300μm,避免直径过大的微球不能达到理想的末梢栓塞且栓塞时易造成肝动脉的主要分支闭塞而病灶又栓塞不彻底,造成下次介入治疗的困难。同时本研究术中先注射足量的碘化油栓塞剂,填满肿瘤毛细血管床,本研究微球组中一例巨块型肝癌患者术中的碘油用量达40ml,然后再注入适量的微球,尽量彻底地栓塞肿瘤,避免病灶边缘残留存活肿瘤组织。关于微球直径的选择,目前有一定分歧,国内通常采用的微球直径为300~500μm,对于直径300μm以下的微球报道较少,国外少数文献报道采用70~150μm的载药微球,比如:Spreafico C[14]等研究用70~150μm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发现在肿瘤的降期及坏死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且是安全的方法。但AR Deipoly等[15]报道分别用70~150μm混合100~300μm的载药微球与单纯用100~300μm载药微球栓塞HCC比较,发现两者近期影像随访同样有效,但前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更多,所以是否直径更细的微球栓塞安全且效果更好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我们的研究提示:直径100-300μm的微球联合碘化油栓塞HCC的近期疗效较明胶海绵颗粒联合碘化油栓塞更明显,患者术后耐受性良好,肝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栓塞前应注意微导管超选肿瘤的供血动脉及肿瘤区域动静脉瘘的预处理,在注入微球前应先满足碘油栓塞剂量,术后注意消炎及保肝处理,预防坏死导致脓肿的形成。虽然本研究证明联合栓塞可以提高肝细胞癌的近期疗效,但由于本组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因此需要更大宗病例及更长时间的治疗观察。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表3 两组患者治疗一周后肝功能改变值的比较(`x±s)参考文献1.Ferlay J, Shin HR, Bray F, et al.Estimates of worldwide burden of cancer in 2008: GLOBOCAN 2008.Int J Cancer. 2010,127:2893–2917.2.Bruix J, Sherman M,et al.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 update. Hepatology.2011,53:1020–10223.罗剑钧,颜志平,王建华,等. 微球+ 碘化油联合栓塞与碘化油单独栓塞治疗肝癌的比较研究[J]. 中国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14:154- 159.4. Rand T,Loewe C,Schoder M,et al. Arterial embolization of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use of microspheres,lipiodol,and cyanoacrylate[J].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05,28:313- 318.5.朱国庆,虞希祥,肖池金,等.Embosphere 微球联合碘油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25例疗效分析,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156-1586.邵海波,张曦彤,李红,等. 栓塞微球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776- 778.7.姚雪松,李槐. 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的疗效评价标准改良RECIST标准更可靠[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21: 177- 179.8.Takayasu K, Arii S, Ikai I, et 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8,510 patients.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1:461-469.9. Maeda N, Osuga K ,Mikami K, et al. Angiographic evaluation ofhepatic arterial damage after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Radiation Medicine,2008,26:206- 21210.Doppman JL , Gir ton M, Kahn R,et al.Proximal versus peripheral hepatic artery emboliz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in monkeys .Radiology, 1978 , 128 :577 -58811. LOFFROY R,GΜIΜ B,CERCΜEIL JP,et al.Endovascular therapeuticmbolisation:An overview of occluding agents and their effects onmbolised tissues[J].Curr Vasc Pharmacol,2009,7:250-263.12.Yamamoto A,Imai S,Kobatake M,et al. Evaluation of tris -acryl gelatin microsphere embolization with monochromatic XRays:comparison with polyvinyl alcohol particles [J]. J VascInterv Radiol,2006,17:1797 - 1802.13.陈红栓,白旭明,程 龙,等.栓塞微球联合碘化油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 13:266-26914.Spreafico C,Cascella T,Facciorusso A ,et al.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a new generation of beads: clinical-radiological outcomes and safety profile.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15,38:129-134.15.AR Deipolyi,R Oku,S Al-AnsariSafety and efficacy of 70-150um and 100-300μm drug-eluting bead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Vasc Interv Radiol.2015,26:516-22.图1:术前MRI增强示肝右叶7.5×6.2cm肿瘤,病变血供丰富,假包膜形成。图2:术中造影示肝右叶富血供肿瘤。图3:Embosphere 微球+碘化油乳剂栓塞后复查,碘油沉积良好,病变染色消失。图4:微球联合碘油栓塞5个月后复查示肿瘤碘油沉积密实,病灶大小4.5×3.8cm ,无强化区域。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其次为四肢和躯干,不是与生俱来的,患发生率在新生儿为2.5%~10%,30%在出生时即可见到,通常在出生后2周或4周时缓慢生长, 5-7岁时慢慢地接近完全消褪,女婴较男婴为多,比率为2~5:1,多发者占15%~30%。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发生的部位、大小和病变所处的时期,较表浅的增殖期血管瘤常表现为鲜红色的斑或结节状病损,较深在的病变表面为青紫色或无颜色变化。其2个典型的快速增长期,第1个快速增长期在出生后4~6周,第2个在4~5个月,消退期通常在出生后的1年末(12~18个月),进入消退期 瘤体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质地变软。瘤体色泽由鲜红色向暗灰色转变,瘤体逐渐缩小, 5岁以内的自然消退率为50%~60%,7岁以内为75%,9岁以内可达90%以上。多数病例经过2~5年的消退期 。分类 :(1)浅表血管瘤:指位于乳头真皮层的血管瘤,深部血管瘤指位于网状真皮层或皮下组织的血管瘤,复合型血管瘤则两者兼有;(2)局灶性和节段性: 局灶性血管瘤具有典型的增殖和消退期 , 多于5个,合并GI和肝脏血管瘤的可能,应行腹部B超 , 节段性血管瘤通常多发多沿三叉神经区分布,尤其是有胡须的部位多见。治疗原则:面部血管瘤早期治疗,隐蔽部位,稳定期或消退期自然退化;早期表浅型涂搽药物为主,其余首选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一线治疗);深在包块型可行射频或局部硬化治疗;累及重要部位(如鼻、眼睑)或影响功能(如呼吸、视力)的巨大血管瘤,也可早期予以手术治疗;后期的残余脂肪 外观整复待五岁后进行 ;可用激光治疗消退或治疗后遗留的毛细血管扩张。激光重复治疗的时间为4~6周。治疗适应证:(1)血管瘤快速增长;(2)大面积血管瘤伴出血、感染或溃疡;(3)影响患者生命功能,如影响进食、呼吸、吞咽、听力、视力、排泄或运动功能等;(4)伴血小板减小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5)合并高输出量充血性心衰 ;(6)病变侵犯面部重要结构,如眼睑、鼻、唇、耳廓等。但任何治疗都不能像自行消退那样令人满意 。普萘洛尔对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的疗效明显优于糖皮质激素,成为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药物 ,普萘洛尔不影响IH患儿的生长发育,也不影响患儿生长激素的分泌。不影响患儿的心理发育。 缺点:普萘洛尔为无内在活性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口服后因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不高,只有25%左右进入血液循环 。总之,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的目的不仅是为消除病变,还必须保持健康的正常组织和外观。其损害往往不是来自病变本身,而是来自过度治疗,过去采用手术、冷冻、激光、放射、硬化剂等治疗的病例,经过远期随访,证实其后遗损害和美容效果均不理想,积极治疗的并发症可达50%,并有30%的复发率。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位居第三。全世界每年肝癌新发病例约30万~100万,年死亡约26万,其中我国占42.5%,控制肝癌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目前肝癌防治已列入我国预防重点。临床上大部分患者诊断为肝癌时已失去了外科手术的机会,在急病乱投医的心态中,受不良广告的欺骗,不少患者花了很多冤枉钱但是没有获得正确的治疗。其实,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案已经比较规范化,什么时期做什么治疗都有明确的规定。其中,微创介入治疗作为非外科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因其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副作用小,而广受患者及医生的推崇,国际肝癌治疗指南规范中,不能外科手术切除的肝癌,大部分治疗方案都是单独介入治疗或与介入治疗相联合。那么什么是肝癌的微创介入治疗呢?为什么微创介入治疗如此受推崇?肝癌的微创介入治疗是怎样进行的呢?下面将给你详细介绍:微创介入治疗就是针对肿瘤的供血动脉,将抗癌药物和栓塞剂有机结合在一起注入靶动脉,既阻断供血,同时药物停留于肿瘤区起到局部化疗,杀死肿瘤组织的作用。目前,常用者有经血管途径(如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和经皮肝穿刺途径(如经皮肝穿刺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及瘤内无水乙醇注射等治疗)。实践证明,选择适当的介入治疗方法可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命,减轻其痛苦,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行Ⅱ期手术切除,小肝癌患者可获临床治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一般6~8小时可下床活动。此法适用于不适合手术、血液供应较丰富的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肝癌术前行TACE术,有利于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另外,由于“碘油—抗癌药物乳剂”对肝癌有特殊“亲和”作用(即只沉积于肝癌组织)和高吸收X线特性,术后3~4周做CT扫描有利于评价疗效和发现微小病灶。一般经2~3次治疗后,多数病灶可获得控制,病变范围广泛者需要重复多次,两次治疗的间隔需视肝功能情况而定,以5~6周为宜。经皮肝穿刺无水乙醇瘤内注射(PEIT),将无水酒精注入肿瘤组织内,利用无水乙醇的蛋白凝固作用,直接对肿瘤组织迅速脱水固定,使肿瘤收缩、管壁变性、内皮破坏、血栓形成,致使组织缺血坏死。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简便、安全、经济、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肝癌直径<5cm,而结节数不多的患者。除以上所介绍的介入治疗技术外,还有氩氦刀冷冻治疗、放射性碘粒子植入、免疫治疗(CIK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技术,总的来说,微创治疗观念的核心是:既消灭肿瘤,又最大限度保存器官功能和减少对机体的损害,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佳方案,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疗效及生存时间,多种微创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产生叠加效应。栓塞前后比较
1、首先诊断为静脉畸形,行凝血功能全套+血常规检查(PT、APTT、Fib、FDP、D-dimer、Platelet);2、疼痛评估:3、若D-二聚体正常,患者出现疼痛,可给予<12岁儿童:①布洛芬(美林):5-10mg/kg,q6-8h;②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或百服咛):10mg/kg,q6-8h;>12岁及成人:①塞来昔布(西乐葆):每次1-2片,q12h,对胃肠道反应小②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成人,每次50-100mg,qd;效果更强。NSAIDs可能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①影响血小板凝集,延长出血时间,禁用于有出血性和接受抗凝治疗患者;②抑制前列腺素介导的肾功能,特别是在有肾脏疾病和脱水性的患者,因此不能与有肾脏毒性的药物合用;③可使胃激惹和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高风险的患者,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降低风险;④可使白三烯增加,故可能加重哮喘。对有哮喘病史的儿童,必须询问以前是否安全地使用NSAIDs药物,重症哮喘患者禁用;⑤大剂量NSAIDs类药物可影响骨发育,不建议小儿长时间大剂量服用;⑥对NSAIDs过敏患者禁用,患有严重湿疹和过敏体质的儿童慎用,肝功能衰竭者禁用。2周-1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4、若仅D-二聚体升高,患者无疼痛,可不采取抗凝或止痛处理,直接硬化治疗;患者出现疼痛,可给予①低分子肝素1mg/Kg/Q12h(儿童剂量减半),皮下注射,共20天;或者若疼痛复发,可延长用药时间;②如需长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成人可替代口服利伐沙班(10mg/Qd)或达比加群酯(110mg/Bid),儿童不建议使用口服药。并同时行硬化治疗。术后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全套。5、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降低或PT、APTT时间延长:①无论有无疼痛,均需予以低分子肝素1mg/Kg/Q12h(儿童剂量减半),皮下注射,术前、术后各10天;②若无好转,建议长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成人患者可替代口服利伐沙班(10mg/Qd)或达比加群酯(110mg/Bid);儿童不建议使用口服药。③若纤维蛋白原低于1g/L,建议术前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制剂。凝血功能改善后行硬化治疗。建议每周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