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经常需要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其重要性已经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过程多、繁琐,许多病人始终没太清楚,特别是刚刚开始来看专家门诊的病人,会有许多问题,这里专门讲讲24小时尿液留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24小时尿液的留取方法 1、通常采用“去头留尾“的方法留取24小时尿液,安排一天的时间专门在家,早上起床后第一次排干净尿并丢弃,同时记录时间,准备好敞口的干净容器(如脸盆、痰盂等),待第二次需要排尿时,即将尿液排入准备好的容器内(如气温大于30摄氏度,需要同时放入防腐剂并与尿液混匀,防止尿液腐败变质),以后每次解尿都排入这个容器内,直至第二天早上到达前一日第一次排尿的时间,无论多少尿都排到容器内,所收集到的尿液就是24小时尿,全部装入到大容量的矿泉水瓶内加盖送到医院门诊检验科化验。有时候尿量较多,需要多准备几个矿泉水瓶。 2、举例:5月9日早上7:00起床,排干净尿丢弃,以后每次尿均留到脸盆内(第一次排尿入脸盆就加入防腐剂混匀,如果没有防腐剂可将装尿的小盆放入冰箱的保鲜室),直到5月10日早上7:00,最后一次尿解入盆内,收集到的全部尿液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干净的矿泉水瓶内送到医院检验科。 二、注意事项 1、如果气温超过30摄氏度,尿液收集过程需要防腐则应加入防腐剂。防腐剂是危险化学品,容易挥发,如果提前领取几天后就挥发了,所以应该在留取尿液的前1-2天凭缴了费的检验单到检验科领取,提前一个月领取下个月的防腐剂均会挥发而不能产生防腐作用。如果是冬天,或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下,收集24小时尿液无需防腐。 2、如果没有防腐剂,可以用小盆放冰箱的保鲜室,排尿时取出小盆,尿排入小盆后再放入保鲜室,注意小盆应加盖防止尿液被冰箱浓缩。如果送检医院路途遥远,超过1小时,需要在尿瓶外加冰保鲜。 3、有的病人误解是取全部尿的一部分送医院,这是不对的,除非你自己有比较精确的量杯或称可以测量24小时尿的总容量或总重量,记录准确总量后混匀取一小瓶送检。 4、如果病人防腐问题很难解决,而当地有条件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可以在当地检查后把结果带到门诊。 5、如果女病人遇到月经期,要推迟时间到月经完全干净后再留取尿液。一般月经期和月经来潮前1天,月经干净后2天,尿液均容易受到污染导致结果不可信,要避免这个时期留取尿液。 6、24小时尿总量的多少对结果有一定影响,不用刻意多饮水或少饮水,尿量保持在1000-2000ml/24小时为宜。留取尿液当日,饮食不需特别控制,正常饮食即可,但需要避免暴食高蛋白。 7、如果出现尿量误差,比如漏收集一次尿液,需要本人大致估计漏收集的那次尿液大致多少毫升,待结果出来时我们医生帮你加以矫正。本文系吴雄飞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常有患者查小便时发现尿隐血阳性,身边人常常会解释为“你应该有肾结石吧,很正常,没关系的”,就这样一带而过,实际上很不科学,可能就因为你的一念之仁放过了早期发现肾脏病的大好机会,而当晚期尿毒症时追悔莫及。在临床工作当中,我们经常碰到让人惋惜的患者,曾经有一个21岁的女孩,在念大学,早期未重视尿隐血阳性的问题,后来等查血发现肌酐升高时家里人着急了,带着她到处看病,在全国两家知名医院各做了一次肾脏穿刺活检,家里人希望可以有奇迹,可以有治好的机会。但是现实很残酷,要知道我们的肾脏有很强的储备功能,我们参与工作的肾脏实际上不到50%。那就是说只有坏了50%以上的肾脏,我们血里查出来的肌酐才会升高。而这些坏掉的肾脏是不可能再好起来的。当然,并不是说尿隐血阳性就都是很严重的问题,而正是因为有这样严重的情况可能发生,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并重视尿隐血阳性。首先,我们要了解尿隐血的相关概念:1.尿隐血和血尿的关系?隐血查的是尿中的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尿隐血阳性说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阳性。尿隐血阳性并不都是血尿,只有当尿红细胞及隐血都是阳性时,才是我们所说的血尿。但“红色尿”并不都是血尿。要确定尿隐血阳性或“红色尿”是不是血尿,最好到医院请肾内科专科医生判断。我们今天主要说的是血尿导致的尿隐血阳性问题。2.尿隐血加号数和疾病的关系?首先,尿隐血加号数和小便的浓度有关。同一个病人,浓缩了一夜的晨尿和喝了大量水的尿浓度当然不一样,查出来的加号数也是会变化的。所以,加号数多少并不能绝对的说明血尿的多少。其次,血尿的多少和肾脏病的严重程度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总之,血尿的有无很关键,而血尿的多少并不重要。通过小便检查确定尿隐血阳性是血尿导致的,然后,我们要了解血尿的常见原因:1.你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血尿?血尿并不一定是疾病的表现,在正常健康人中,一些人由于身材瘦长可能存在左肾静脉受压迫,会出现血尿;一些人可在剧烈运动后出现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这些情况并不会危及健康。2.你是“外科性”还是“内科性”的血尿?通常我们把肾小球来源的血尿称为“内科性”血尿,常见原因为肾炎;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来源的血尿称为“外科性”血尿,常见原因为结石、肿瘤、结核、感染性炎症,还有肾脏邻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如前列腺炎、子宫直肠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3.怎么区别“外科性”还是“内科性”的血尿?“外科性”血尿的原因并非肾脏,可间断或持续存在,在去除病因后血尿可消失,量多时可有血丝、血块。“内科性”血尿,常见原因为慢性肾炎,多持续存在,不会出现血丝、血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内科性”血尿一般为“多形型”,而“外科性”血尿一般为“均一型”。所以,当尿常规检查发现尿隐血阳性时,再多查一项尿红细胞形态的检查就可以判断是“外科性”还是“内科性”的血尿了。4.“外科性”血尿的常见原因?如上所述,“外科性”血尿的原因并非在肾脏,常见于结石、感染性炎症、肿瘤、结核,还有肾脏邻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最多见的是结石和感染性炎症,一般危害不大。超声检查及X线检查可确定是否有结石。而感染性炎症,一般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同时有尿白细胞阳性等异常,抗感染治疗后血尿会消失。而肿瘤等危害性大的疾病也要警惕。建议,如果发现你是“外科性”血尿,至少做个泌尿系超声看看。5.“内科性”血尿的常见原因?如上所述,“内科性”血尿的原因在于肾脏,为肾炎的表现。血尿是肾炎的常见表现之一,但肾炎不一定有血尿。肾炎的种类很多,可按病理类型、病程长短、病因等分类。按病理类型有IgA肾炎、膜性肾病等,病程长短有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等;病因有原发性肾炎、继发性肾炎。常常有患者说“我这是才发现的肾炎,应该是急性的吧!”,大家常常觉得急性应该可以治愈,慢性让人难以接受。但,这里需要更正一下,“才发现”不代表“才出现”,正是因为慢性肾炎没有什么症状,只有查小便时才有线索,让我们错失了许多治疗良机。大多数肾炎都是慢性的。6.确定为“内科性”血尿怎么办?确定为“内科性”血尿的患者,都需要进一步检查。对于肾炎而言,最让人害怕的就在于疾病最终发展为尿毒症。不同类型肾炎发展至尿毒症的时间长短不同,预后不同。如文章开始所说,我们目前抽血检查的肾功能项目(肌酐、尿素),只有在我们的肾脏坏了50%以上时才会升高。而当血肌酐升高时,已错过疾病的早期阶段。而,明确肾炎具体类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肾脏穿刺活检。当你发现尿隐血阳性时,建议你多查几次小便,同时查一个尿红细胞形态。如果一直阳性,而且尿红细胞形态为“多形型”或“非均一型”,那么一定请找肾内科专科医师咨询。
最近的咨询中,许多朋友都在问血尿的事情,多数朋友对此非常紧张、害怕,为此,特将我在为朋友们的答复中的材料集中整理,供大家参考。血尿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情况下是到医院做尿常规检查时发现的,只要少数是肉眼血尿,病人自己发现后到医院诊治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您自己发现有肉眼血尿,而且血中有凝血块等或伴有明显疼痛的情况,多数是肾外原因引起的血尿,如结石、膀胱或输尿管其他病变等,这种情况下,您可以先看泌尿外科。如果不是这种情况,您可先就诊肾内科。如果是尿液常规检查发现有潜血或红细胞,即所谓“镜下血尿”,那么医生通常会告诉您需要检查尿红细胞的形态以初步确定病因。尿红细胞形态一般有3种情况,一是变形红细胞(又称多形性、异常红细胞等),此种情况下红细胞多为肾内漏出的,主要是肾炎等情况;一是正常红细胞(又称均一性红细胞),此种情况下红细胞多为肾外出血导致的,主要是输尿管、膀胱等病变;一是混合型,上述两种形态均有,此时需要分析其他病史来确定病因。但是,上述红细胞形态的分型可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确定病因,需要肾脏病专科的高年资医师慎重判断。如果您的血尿是单纯的变形红细胞尿,不伴有蛋白尿和高血压,可能为轻度的肾小球肾炎,但是通常预后较好,95%以上患者的病情不会发展,一般不需要用药治疗,因为红细胞尿本身对肾脏的影响轻微,远不如药物对肾脏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目前不主张对单纯红细胞尿进行治疗的原因。但是需要您经常随访,此类患者病情的进展会表现出蛋白尿和高血压等情况,所以主要是观察是否会出现蛋白尿和高血压,以及血尿的性质是否发生改变,如每1-3月检查1次尿常规,每月检查1-2次血压,每年查1次红细胞形态等。如果多次复查尿常规均正常,就可以减少检查的频率,但是每年至少应该检查一次尿常规,以便能及时发现疾病。平时注意不要发生各种感染,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运动可以参加,但不要参加剧烈的竞争性运动。部分单纯性血尿具有家族遗传性,多为薄基底膜肾病或Alport综合征,这两种情况均需要行肾穿刺检查且需要用电镜诊断。如果您伴有蛋白尿或高血压,那么建议您多检查几次24小时尿蛋白定量,如果多次都在2.0g/d以上,就需要行肾穿刺检查分型,如果在2.0g/d以下,您对肾穿刺的顾虑较大,可以先找医师给以药物治疗,根据治疗的反应再决定是否行肾穿刺病理诊断。
其实我们一直在“被过敏” 作者/羊长青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对过敏的看法和理念的文章,但是因为惰性却一直没有写。当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被过敏”后,我实在忍不住要写一点东西,也希望找一些同道一起来做一些相关研究思考和治愈病例报道,以供有缘人参考。 “医生,我小儿流鼻涕,会不会成鼻炎呀? ”,“医生,我们有过敏性鼻炎,对蛋奶过敏”,“医生,我们过敏,对大米过敏……我在临床上总能见到各类型过敏的病人,越来越多的病人告诉我他们过敏。最严重者连大米、面食也过敏,很可怜。近一年来我曾治过两个小儿都对大米过敏,其中一了七岁左右的小儿甚至四五年没吃过米饭,天天都是面食,蛋奶类更是想都不敢想。当这个小孩被治好后,她非常高兴的说:“终于可以吃米饭了! ” 大家统一的思路都是觉得过敏需要避免这些过敏原,但其实,大部分过敏是完全可以治愈并脱敏的。 我们为什么会过敏呢?过敏真的就是过度敏感? 过敏真的不能治疗,只能逃避吗? 难道过敏的人天生就过敏吗? 如果不是,又为什么后来过敏了呢? 我们现在对大米,对奶蛋过敏,要是我们哪天对氧气也过敏了怎么办? 很多问题都需要主动去解决。 临床对病人观察发现,很多病人其实并不是生来就过敏,往往是生了某次病后,某个症状一直没好,然后才被检查和诊断出过敏。而往往我们会认为因为过敏导致了生病,很少有人去想是不是因为生病导致了过敏,过敏也许只是这次生病的一种症状表现。 现代医学的过敏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这里我想谈一下从中医的角度去认识这个过度敏感。 过敏,西医学认为是免疫反应过度,是一种机体的过度敏感,所以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治疗,无论你是用中药还是西药,都只是在抑制这种敏感反应,而并没解决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敏感反应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只能避免过敏原,因为这种反应会反复发作。 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任何免疫反应,都是人体自愈能力的一种自我调整,也就是中医讲的人体正气的调节作用。从局部来看,我们可能是看到了自愈能力反应的增强或叫“过度免疫”。但是从整体来看,人体的这种反应其实是减弱的。内经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为人体的正气弱了、不足了,才会让邪气趁虚而入,我们才会生病。 因为局部的邪气存在,所以我们机体会调动正气去抗邪、去调整,这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症状,就会出现这种过度反应。但是从整体来看,我们依然是正气偏弱的,也就是我们的自愈和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但是又没有完全衰弱,所以这种自我调节就会反复发作,以要达到自愈为止。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对营养物质过敏呢?难道我们真的营养过剩到机体已经在出现排斥反应了吗?其实是因为这些物质可以养我们的正气,本来正气已经衰疲,在没反应的情况下,正气得到一些营养支持,自然又会出现排邪反应。 为什么很多人都是在某次生病后出现所谓的过敏呢?为什么过敏有的会有呼吸道症状,有的会有皮肤症状,有的会有消化道症状?往往这些症状和某次生病的经历有关。 比如感冒,我们会流涕,会发烧,或咳嗽等表现,西医去检查,也多会发现有炎症反应,这也同样可以说是过度敏感,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人体正在对抗体内的邪气,在自我调节,说明自愈能力正在工作。但是如果这个感冒、咳嗽一直没治好,最后就会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咳嗽甚至哮喘。 再比如腹泻,有可能是因为积食消化不良或胃肠型感冒导致,但是腹泻严重了,伤了胃肠道的功能,突然发现对某些食物消化吸收能力弱了,以前不拉肚子的食物现在吃要拉肚子了,然后又被诊断过敏。 我想很多过敏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就值得我们思考。难道真的是过敏原导致了我们流鼻涕、咳嗽或腹泻?抑或是当初的感冒流涕、咳嗽或腹泻根本就没有被完全治愈呢? 中医从整体正邪的层面来看问题,并不是基于西医学的免疫学检查或指标。而现在的过敏反应检测完全是体外实验结果,人体是很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整合体,体外的结果和体内的反应根本不可能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这种检测结果依然存在问题,体外检测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人体内部反应结果。在西医学看来是反应过度的病症中,在中医辨证体系下,我们看到的却是正虚而邪实,很多慢性的疾病反应更多的还是正气虚,也可以说是人体的自愈能力还未强大到可以排出邪气自愈的地步。但是正气只要存在,就会一直出现排邪反应。正气强的,反应会强一些,正气弱的,反应会弱一些。 在中医的辨证理论体系下,大部分过敏完全就是可以治愈的。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扶持正气帮助人体去排出邪气,当邪气一但被排完,问题就得以解决。所以中西医在此的思维完全就是相反的。西医看到的是过敏原这个诱因和正气排邪的反应,但是他们看到的是反应过度,所以治疗需要抑制这种反应,抑制人体的正气和自愈能力。而中医呢,看到的是正气不足和邪气久留,治疗就会去扶持人体的正气去帮助排邪,让反应从根本上被治愈。 古人讲用药如用兵,这个道理就像打仗。你(正气)很强大,谁都不敢欺负你,就不会有敌人(邪气)进来。但是当你(正气)不够强大时,敌人(邪气)就会乘虚而人。敌人(邪气)进来了,但是你的军队(正气)不够强大,没能把敌人消灭。人体自然就会增派军队去打仗,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局部免疫反应过度。 如果还不能把敌人消灭,那战争(症状)就成了持久战。同时,你的军队派出去后,身体后方军队就相对减少了。因此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用药呢,就是增加他的军队力量,帮助军队消灭敌人,而不是一味劝降。现在的西医治疗或西医式思维治疗,都是去劝降。打不赢咱们就不打了吧,退一步,战争暂时性消失,临床症状缓解。但是敌人(邪气)还在,你退一步,他就进一步,最终还是会遇到一起,还是要打。所以经常我们会遇到有这样的情况,即使把所有过敏原控制完,但临床症状却依然还是在复发。 再比如说受寒流鼻涕,这就是有敌人进来了,这个寒气就是敌人。机体就会有免疫功能去战争,这个战争的反应就会有流鼻涕的过程。机体的正气强,鼻涕流完,寒气也就跟着被排掉了,机体就自愈了。正气弱的,我们需要帮助一下,还是把寒气排干净,然后会自愈。而西医式方法呢,就是用药去制止这个流鼻涕的症状,鼻涕可能不流了,但是邪气排不出去,然后就会出现过敏性鼻炎或咳嗽甚至哮喘。 有人说不理解什么是邪气?其实很简单,凡是一切可以引起炎性反应的,或在体内被留存但是机体又不需要的, 我们都可以叫邪气。用中医来讲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受风了,受寒了,体内有湿了,有瘀血了,有气滞了,有痰了,等等。这些都可以叫做邪气。有了邪气,机体在正气作用下就会通过一些方式去调整、去排泄。 比如受了风寒,人体会通过调节皮毛和呼吸道去排泄。比如积食,人体会通过消化系统去调整。这些都是人体自己的自愈方式和排邪反应。 正气强的,排完自己就好了,正气弱的,排不出去,机体就会长期有症状。而这种症状一般会在某种引起机体正气(自愈能力)波动的诱因下加重,所以产生了所谓的过敏。基于这种理论支持下,我们在临床上也确实通过提高人体的正气(自愈能力)和刺激治疗,让很多人脱敏。过敏不再是需要长期逃避过敏原,而是可以主动迎战和自愈。
1.肾动脉狭窄的病因:1.1 大动脉炎:国内肾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病变累及动脉全层,以中膜最重; 肾动脉病变多位于肾动脉开口部或近段,呈向心性局限缩窄,亦可呈串珠状狭窄和扩张并存,侧枝循环较广泛。多见于青壮年女性,近90%病例在30岁以下。1.2 动脉粥样硬化:为国外最常见病因,在我国占第二位。老年男性多见,狭窄多位于肾动脉开口处(2cm内)多发,多累及双侧。1.3纤维肌结构不良:肾动脉狭窄主要发生于中1/3-远1/3段,常延及分支。青年多发,女多于男。可主要侵犯内、中或外膜。1.4术后狭窄:主要见于肾移植术后,多由排斥反应所致。2.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2.1 年龄一般小于30岁或大于50岁,30岁以下者占78%。2.2长期高血压突然加剧或突发性高血压发展迅速,呈恶性高血压症状。2.3上腹部血管杂音,2/3病例可于上腹部、肾区或背部听到收缩期杂音,音调高,呈连续性。3.辅助检查3.1彩色多普勒超声3.3增强CT/CTA, MRA3.2肾动脉狭窄造影:金标准4.肾动脉狭窄造影表现:4.1 肾动脉狭窄或闭塞:大动脉炎及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多位于肾动脉根部,距肾动脉开口处及近1/3段,而纤维肌肉增生所致狭窄多位于中远段,可累及分支。4.2 窄后扩张:常见于重度局限狭窄,多呈梭形扩张。4.3动脉瘤形成:可呈梭状或串珠状,串珠状为肌纤维结构不良的典型表现。4.4 侧枝循环形成:一般起于肾包膜动脉、腰动脉、 输尿管动脉等。4.5 在上述基础上,出现肾实质显影延迟、浅淡,肾萎缩。但应与双侧或单侧慢性肾盂肾炎所致的肾萎缩鉴别,后者肾动脉常显示除肾动脉开口大小正常外,肾动脉干普遍萎缩变细。5.肾动脉狭窄的治疗: 肾动脉狭窄引起本病传统上以外科治疗为主,主要治疗手段为患肾切除,肾自体移植和体外肾血管显微修复术。介入治疗采用肾动脉球囊导管扩张和/或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具有创伤小、安全简便和效果好等优点,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首选方法。6.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各种原因,如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导致的肾动脉狭窄并高血压均首选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常规PTA术效果不佳或复发者、肾动脉开口处狭窄者、肾动脉PTRA后出现内膜损伤者等适用于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对肾移植术后的肾动脉狭窄,则一般采用PTA,必要时亦可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7.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示意图7.1一般选用经股动脉入路,可完成大多数PTA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当肾动脉明显向足侧走行时,可选用单钩导管或Simons导管插入。球囊导管通过困难时,可改用上入路(腋动脉),可使技术成功率大大提高。7.2导管和导丝, 特别是球囊导管和支架放送系统能否通过狭窄或闭塞段是技术成功的关键。除上述入路的选择外,选用优良器材十分重要。应必备锥形头导管、超滑导丝、超硬超长交换导丝,对于腹主动脉明显纡曲者应采用超长金属鞘(40~50cm,8F)或8F导引导管。肾动脉闭塞者,先用适形造影导管插至其近端,然后用超滑导丝旋转推进,“挤”过闭塞段后再跟进锥形头导管。7.3球囊大小的选择,可根据造影片上测量肾动脉狭窄段近端的管径,来选择扩张球囊的直径,一般球囊直径应与其相等或稍大1mm。7.4对肾动脉起始部狭窄,由于无法正确测量管腔内直径,可选用6mm的球囊预扩张,根据扩张后动脉压差改变及造影复查情况考虑是否换用较大球囊继续扩张。7.5送球囊导管入肾动脉时,导丝头端应放置于肾动脉大分支内并拉直,使位于狭窄部的导丝段有足够的支撑力。7.6 当需要放置内支架时,应选择与相应肾动脉直径相等或稍大1mm的支架,其长度则应能完全覆盖狭窄段及其两端5 mm。对肾动脉开口部狭窄者,支架进入腹主动脉以不超过2 mm为宜。7.7支架释放前的定位十分重要。可采用标记法,即根据骨性或体表人工标记来确定狭窄的部位,主要用于肾动脉近端1/3以远的支架置入,较方便。其缺点为超硬导丝送入后可使肾动脉直走行产生变化,不慎时可以发生错置。支架释放定位的另一方法为造影法,即当支架送至预定的位置后,通过位于其开口部导引管或长鞘或另置入一猪尾导管注入造影剂,使腹主动脉和肾动脉显影,并观察支架近端标志,确定其位置是否正确。必要时加以调整后再造影观察。此法的定位准确率高于前者,特别适用于肾动脉开口部狭窄的支架植入。例1例2:双肾动脉狭窄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常患的疾病,为合理使用降压药,病者服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忌擅自乱用药物 降压药有许多种,作用也不完全一样。有些降压药对这一类型高血压有效,有些降压药对另一类型高血压有效。服药类型不对路,降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有时会误以为“降压药不灵”。高血压病人的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应按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分级治疗。 忌降压操之过急 有些人一旦发现高血压,恨不得立刻把血压降下来,随意加大药物剂量,很容易发生意外。短期内降压幅度最好不超过原血压的20%,血压降得太快或过低都会发生头晕、乏力,重的还可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和心肌梗死。 忌单一用药 除轻型或刚发病的高血压外,尽量不要单一用药,要联合用药,复方治疗。其优点是产生协同作用,减少每种药物剂量,抵消副反应。 忌不测血压服药 有些病人平时不测血压,仅凭自我感觉服药。感觉无不适时少服一些,头晕不适就加大剂量。其实,自觉症状与病情轻重并不一定一致,血压过低也会出现头晕不适,继续服药很危险。正确的做法是,定时测量血压,及时调整剂量,维持巩固。 忌间断服降压药 有的病人用降压药时服时停,血压一高吃几片,血压一降,马上停药。这种间断服药,不仅不能使血压稳定,还可使病情发展。 忌无症状不服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平时无症状,测量血压时才发现血压高。用药后头昏、头痛不适,索性停药。久不服药,可使病情加重,血压再升高,导致心脑血管疾患发生。事实表明,无症状高血压危害不轻,一经发现,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用药,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 忌临睡前服降压药 临床发现,睡前服降压药易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正确的方法是睡前2小时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