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跟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美观、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而经脐单孔腹腔镜微创技术与传统腹腔镜腹部微创手术比较,更具有突出的微创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术后少疼痛等特性。一般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均为三孔或者四孔,微创美观,恢复快,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的主流术式。然而为精益求精,减少切口,“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运而生,只需要在肚脐部一个切口,利用脐部自然凹陷,皱褶可以掩盖切口,切口藏匿肚脐孔窝内,恢复后几乎看不到任何经历过手术的痕迹,故又被称为“无疤痕手术”,真正达到传说中"踏雪无痕"的效果。困难的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术虽同传统腹腔镜手术步骤基本一致,常规腹腔镜下操作器械形成一定角度,有利于腔镜下的操作,手术操作难度相对小;但单孔视野从过去的立体变为平行,在单孔条件下完成腹腔镜下分离、止血、切除等操作非常困难。要克服“器械打架”、操作自由度不佳、手术医生对距离和深度的判断困难及术野显露困难等难题。这些都对手术医生的腹腔镜操作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成功完成了首例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医院在单孔腹腔镜下开展其他手术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肝胆科锐意创新发展。腹腔镜技术也越趋成熟,先后开展了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胆总管及肝内胆管取石术、腔镜下肝胆胰脾等多项外科高难度手术,从三孔到两孔,甚至单孔,肝胆外科在微创道路上奋力前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对美容的要求迅速提高,在确保手术安全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追求“无疤痕”理念是所有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相信该术式能得到更广泛的开展,为爱美人士带来更大的福音。
单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进食过程及手术切口应注意以下几点:早期:1、术后2—4小时根据情况可以适量喝水;2、术后6小时后吃稀饭、藕粉之类的清淡饮食。中期:1、术后24小时仍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24小时后逐步过渡为普通饮食,及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饮食、少食多餐,尽量避免牛奶、豆浆、土豆、红薯,以及进食含糖类等产气食物,引起腹胀不适,可以喝酸奶;2、戒烟酒、戒辛辣刺激性食物,因这些食物含脂肪较多,胆固醇含量较高,易引起腹泻;3、术后应该适当活动,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有利于恢复。晚期:术后1周后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正常生活。另外手术后(手术当天不算)第二天换药一次,第四天左右再换药一次,基本就可以了,最好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10天后淋浴,以防切口感染!
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术前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功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大小便常规,胸部CT,肝胆胰脾双肾B超。如果没有基础疾病,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症的话,和主刀医生预约好后当天早晨住院,第二天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根据情况第三天出院。住院2—3日,创口疼痛轻微,病人痛苦小,恢复快。胆囊切除术后,不会对生活有大太影响。
疝气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能更好地治疗?假如通过手术治疗完疝气,以后还会不会复发?这些问题的答案您都清楚吗?如果不是很清楚的话,请看看我的详细介绍。1.什么是疝?疝也叫疝气或者小肠气。简单地说,疝是腹壁肌肉组织的破洞或者撕裂,患者的小肠或网膜等腹腔里的器官或者组织通过这一裂口离开原来位置而突入身体的其它部位。就象一个汽车轮胎,外胎破了,内胎通过破洞突出。2.疝气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疝气的发病与该处腹壁强度减弱和腹内压力过高两个因素有关。腹壁强度减弱又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先天不足的原因例如腹膜鞘状突未闭、脐环闭锁不全、腹壁白线缺损,或腹股沟三角过于宽大等,后天性的原因包括衰老、手术切口、外伤、炎症、感染等。引起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很多,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幼儿经常哭啼等等。3.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了疝?疝有好多种类型,但是,腹股沟疝最常见。就腹股沟疝而言,症状通常是腹股沟区的突起,同时伴随着疼痛和坠胀感。有时,这一突起会在病人平躺时自动消失,或者用手一推就消失。有时,这一突起不会消失。4.如果怀疑自己得了疝气该怎么办?确定自己是否得了疝的最好办法是去医院就诊。5.如果确诊自己得了疝该怎么办?根据美国家庭医师协会的官方资料,除了部分少儿以外,疝是不可以自愈的。所以,婴幼儿患者可考虑保守疗法治疗,成人患者则应采用手术治疗,事实上,对于成年患者只有手术才是治疗疝的有效方法。6.能不能不做手术而通过其它方法治愈疝?成年疝气是不可自愈的,必须及早手术治疗。半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气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对于成年疝气患者,在国外,手术是唯一的治疗选择。在中国有很多其它方法如中药外敷内服、注射硬化剂等的宣传,很多病人也采取一些非手术方法做疝治疗。但从现代外科学的角度来看,疝既然是人体组织的薄弱,缺损或者破洞,手术方式做修补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道理跟轮胎破了需要修补,衣服破了需要修补一样。7.外科手术做疝修补有那些方式?手术治疗疝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组织缝合修补手术方式。主要是张力修补,即把破损组织也就是洞的边缘硬拉拢起来直接缝合。这类修补通常被称为张力修补术。张力手术就象轮胎破了洞以后直接用线缝起来,缝合处有张力,有一个向两边分离的趋势,而且其中一边为肌肉,术后疼痛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由于经不住长时间的撕扯,修补过的洞容易再爆开来,再次出现一个洞,导致复发。国内外的资料显示,张力手术的复发率在10~20%以上。这类手术比较适合少儿患者。近年来,也有应用自身组织的低张力修补术问世。主要是Desarda手术。该手术应用未脱离的腹外斜肌腱膜片修补腹股沟管后壁,加强腹股沟内环百叶窗(Shutter)和吊带(Sling)关闭机制,达到生理学修补。目前应用较少。对疝缺损较小的青年患者、感染风险较大的嵌顿疝患者、不希望体内有异物的患者等最为适用。第二类是应用人工材料的传统开放补片修补术或者叫做无张力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是1984年美国李金斯坦(Lichtenstein)疝中心的李金斯坦医生及其同伴们发明的。该方法是用一块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很好的带网孔的补片覆盖疝缺损。这种方法的原理相当于用丝绸补丝绸衣服上的破洞,或在墙壁的破口加挡板。这种方法被命名为李金斯坦(Lichtenstein)手术方式。该方法因其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而获得广泛推广。李金斯坦疝中心发明无张力疝修补以后,各种用材料做疝修补的方法层出不穷。这些方法都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论支持。但基本都是在修补材料的形状上的不同。无张力疝修补术有网塞和平片两种材料。覆盖缺损部位可以在腹横筋膜前或后。第三类是腹腔镜补片修补方法。如果把腹腔比喻成一个有盖子的桶子,那么腹股沟斜疝就是桶子底部有一个小洞漏水了,需要把这个洞补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去补好这个洞。第一种方法是把桶子提起来,从桶子外面把洞补好,这种方法即腹股沟斜疝的开放手术。第二种方法是把桶子盖掀开,从桶子里面把这个洞补好,这种方法就是腹腔镜手术。医生用不同的手术器械插入病人的腹腔或者腹膜前间隙,借助摄象机把一张补片放入病人腹腔或者腹膜前间隙。医生通过一个电视屏幕上的成像进行手术。腹腔镜疝修补术主要有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打比方,直接进到房间,打开墙壁,在内墙和外墙之间插进一块加固挡板)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打比方,不进入房间,打开墙壁,在内墙和外墙之间插进一块加固挡板)两种手术方式。这类手术腹壁上只有3个0.5-1.5厘米的小切口,近期恢复较快,疼痛稍轻,切口感染率很低,复发率与开放无张力修补术相当。缺点是:对心肺功能要求较高,不适用于有全麻或人工气腹禁忌症者;因为在腹壁其他部位有戳口,个别人可能发生戳口疝。这类手术适合于大多数易复性腹股沟疝。对双侧疝、前入路平片疝修补术后复发的患者治疗优势更明显。这类手术需要由经验丰富的疝专家施行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本人开展全球最多例数的单孔+1腹腔镜TEP,该术式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式之一,术后患者恢复快,一般手术后1-2天即可出院,复发率极低,疗效居于国际先进水平。上图腹腔镜补片修补层次示意图上图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切口照片第四类是开放微创腹膜前补片修补术,以Kugel手术为代表。该术式在普通开放无张力修补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手术进一步微创化,手术切口由一般的无张力修补术的6~8厘米减至3~4厘米,重要的是切口内的操作也做了细节上的改良,其修补充分适应腹股沟区三维空间结构,创伤明显减小,术后患者疼痛轻微,恢复加快,绝大多数患者术后2-3天即可出院,复发率极低。上图开放微创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切口照片第五类是结合小切口开放与腔镜技术的杂交手术(开放联合腔镜手术),仅适用于少数较复杂的腹股沟疝,如滑动疝、疝内容物与疝囊粘连的巨大的难复性疝。8.疝修补的方式很多,我应该选择哪一种疝手术?不同的修补方式适合于不同的人群,不能笼统地说一种手术方式适合于所有疝患者,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小儿多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开放及腔镜均可。成年患者则需要做修补手术,就复发率和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而言,用无张力疝手术优于简单把组织缝合起来的传统手术。至于是选择开放无张力修补术还是腔镜修补术,就手术疗效来说总体无显著差别,从总体而言腹股沟疝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在外科临床都是创伤较小的手术,临床上大多数的腹股沟疝患者是两种方法都可以选择的,病友们不必在手术方式选择上过于担忧。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腹股沟疝患者做开放手术和腔镜手术的病人大约各占一半。成年疝气患者选择手术方式的原则:希望较快恢复劳动的,可优先选择腹腔镜修补。希望手术费用低的,宜选择开放无张力修补术。有严重心肺疾病、全麻及气腹禁忌患者,不能做腹腔镜修补,需选择开放无张力修补。凝血功能较差难以纠正、有盆腔手术史的患者宜选择无需游离腹膜前间隙的开放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对于难复疝(通常病史较长),宜选择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TAPP,或开放与腔镜TEP相结合的杂交手术,或开放无张力修补(条件允许尽可能选择开放微创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易复性的双侧疝宜考虑腔镜修补术。股疝、女性患者、术前明显疼痛的患者推荐腹膜前修补(腔镜或开放)。复发疝修补,宜考虑与前次手术入路相反的途径。9.如果我决定做疝手术,应该选择什么医生?在中国,以前由于人们的保健意识较差,疝气的治疗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医院没有疝专科医生,一般由普通外科医生完成手术,疝手术的质量难以保证。疝气手术虽然不大,但也不是可以掉以轻心的“小”手术,而是要“小心开”的手术,事实上,疝气的样子千变万化,需要仔细地保护好输精管、血管,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睾丸缺血萎缩、输精管受损、复发、血肿、感染、慢性疼痛等等,必须小心才能尽最大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恢复迅速。根据世界各地的报道,疝专家与一般外科医生手术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率有较大的差别。疝专家所做的无张力修补手术复发率在0.1~0.5%左右,而非疝专家的外科医生所做手术的复发率可达2~5%。特别是腔镜补片修补、开放微创无张力修补,更需要由经验丰富的疝专家施行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要找疝气手术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正因为疝气的样子千变万化,疝气手术很多外科医师都可以开到60分及格,但要开到接近完美,则需要累积许多经验。你有权了解你的医师其经验病例数、平均每月手术疝气多少例,及是否全程亲自手术。为保证疝气手术质量,尽量减少疝气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来说,大、中型医院在疝方面有专长的疝气治疗专家应该是最好的选择。10.手术以后疝会不会复发?传统张力修补。把组织缝合在一起产生张力,张力沿缝合的边缘撕裂组织而易导致疝复发。所以,传统手术的复发率在10~20%以上。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根据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疝专家所做的无张力修补手术复发率在0.1%到0.5%之间,非疝专家的外科医生所做无张力疝修补的复发率在2%到5%。腹腔镜疝修补术。根据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腔镜疝专家所做的无张力修补手术复发率在0.1%到0.5%之间,非腹腔镜疝专家的外科医生所做无张力疝修补的复发率在2%到10%。11.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后需要多长时间恢复??腹股沟疝气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可以在手术后1到4周内恢复正常工作。传统张力修补(即不用补片只是把缺损两边组织拉起来缝合):修补后疼痛持续较久,可达2-4周。一般术后4周可恢复轻体力劳动,恢复重体力劳动需在术后3-6个月以后。开放平片无张力修补术:不把组织与组织硬拉起来缝合在一起,所以术后疼痛较轻,时间较短,一般术后6-8小时可以下床活动,3-5天可以出院。2-3周可恢复轻体力工作。4-6周后可恢复重体力工作。腹腔镜修补术、微创开放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术后疼痛最轻、恢复最快,一般术后6-8小时可以下床活动,1-2天可以出院。1-2周可恢复轻体力工作。4-6周后可恢复重体力活动。12.疝气手术后注意事项(疝气手术后注意什么)?1.疝气手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2.手术后如有咳嗽、呕吐,打喷嚏时可以手按住伤口处,以减少疼痛。3.手术后宜保持伤口干燥,未拆线前请勿碰水.?4.疝气手术出院后3个月内不宜从事剧烈运动。5.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便秘、感冒、咳嗽,以免增加腹压。6.手术2周后可恢复性生活。7.如有伤口红肿疼痛等发炎表现或患部肿胀时,应立即回院检查。附录?答读者问:我想找您做手术,请问怎样才能方便地找到您?住院后是否由您主刀?经常有读者在咨询或在门诊就诊时提到这几个问题,现统一答复如下:本人每周二下午、周六上午门诊。预约挂号办法(3种选一):1.在微信中搜索微信公众号“福建省立医院”,关注后点击“互联网医院”,在跳出的菜单中点击“预约挂号”。点击“福建省立医院”,选择“基本外科”,点击“黄东航”。2.搜索支付宝生活号“福建省立医院”,关注后点击“互联网医院”,在跳出的菜单中点击“预约挂号”。点击“福建省立医院”,选择“基本外科”,点击“黄东航”。3.在AppStore或安卓市场,搜索福建省立医院,下载App。打开后,直接点击“预约挂号”,点击“福建省立医院”,选择“基本外科”,点击“黄东航”。如预约号满,要手术的患者也可于本人门诊时间到现场开通绿色通道,但就诊需等本人看完预约的患者之后再安排。凡由本人收入院者,均由本人主刀手术。上图黄东航教授在美国霍普金斯医院与国际著名外科专家ChristopherWolfgang教授交流技术并亲切合影
手术后拆线时间和手术的部位以及病人的身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头部、面部和颈部手术的拆线时间为手术后5天,胸部手术拆线时间为手术后7天左右,腹部手术后拆线时间为手术后7天到8天,胳膊和腿的手术切口拆线时间为2周左右。如果病人营养不好,或者有糖尿病,拆线时间需要延长一些天。必要时甚至需要分两次拆线,以免出现拆线后切口裂开。拆线时一般仅有轻微疼痛,不需要打麻药。拆线后并不是说伤口完全愈合了,此时仅仅是初步愈合,如果用力撑切口,很容易裂开。所以,这段时间还需要保护好伤口,避免过度活动,特别是腹部手术后,即使是拆线了,也要注意不能使劲咳嗽,不能用力大便,不能用力小便,以免切口裂开了。但是,是不是说,拆线时间越晚越好?这倒也不是,拆线时间过晚,缝线刺激针眼容易发炎,甚至切口感染,反而不利于切口愈合,还会影响美观。
几种有效降血脂的食物燕麦粥 1.早餐一碗燕麦粥。 每天早餐只吃1碗燕麦粥,持续8星期就可使血中“坏胆固醇”浓度降低10%,“好胆固醇”上升。燕麦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纤维,能在肠胃道中阻止胆固醇及脂肪吸收。豌豆汤 2.午餐半碗豆。 豆类都是又便宜、又安全有效的降血脂食物,每天中午只要吃半碗豆类,就可以在8周内使“坏胆固醇”浓度降低20%。豆类食品含有多种降胆固醇的有效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豆类中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纤维。大蒜 3.晚餐三瓣大蒜。 每天吃3瓣大蒜,持续8周也能使血中“坏胆固醇”浓度下降10%。而且不论是生吃或熟吃,效果都不错。洋葱 4.每天吃半个洋葱。 洋葱是价廉物美的保健食品,每天只要吃半个生洋葱,持续8星期,就能使“好胆固醇”浓度增加20%。但洋葱生吃效果较好,烹调越久降胆固醇效果就越差。橄榄油 5.用橄榄油做食用油。 橄榄油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最佳的保护作用。选择用冷压方式萃取出的橄榄油最佳,以高温加热萃取的橄榄油,营养会差很多。苹果 6.每天一个苹果。 苹果含有丰富的果胶,有降胆固醇的功效。鲱鱼 7.每周两次清蒸海鱼。 海鱼的n—3脂肪酸含量非常高,如果用烤及油炸的方式,容易造成脂肪酸变质,所以最健康的吃法是清蒸。每周两次,每次150克以上即可。姜 8.每周一碗姜汤。 姜中的成分“生姜醇”及“姜烯酚”是降胆固醇的有效成分,将晒干的姜磨成粉冲热水喝下即可。9.做菜加红曲。红曲是中国的伟大发明,除了用作调味料外,它还有降胆固醇的“药用价值”。科学家发现,红曲中有一种特殊成分,可抑制胆固醇合成。10. 玉米:含丰富的钙、磷、镁、铁、硒等,及维生素A、B1、B2、B6、E和胡萝卜素等,还富含膳食纤维。常食玉米油,可降低胆固醇并软化血管。煮玉米,是最简单的做法。11. 山药:山药有“神仙之食”的美誉,其黏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肥胖12. 海藻:素有“海洋蔬菜”的美誉,其低热量、低脂肪的特点令营养学家关注。藻类含有植物多糖等植物化学物质,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力、抑制肿瘤、抗感染、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等多种生理功能。海带等褐藻含有丰富的胶体纤维,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海带:海带也是治病良药。它含有海带多糖,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海带还富含多种必需氨基酸、维生素A、B13. 银耳:银耳滋而不腻,为滋补良药,其富含膳食纤维,可加强胃肠蠕动,减少脂肪吸收。银耳多糖属植物多糖,有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和美容润肤等作用14. 芹菜:含有较多膳食纤维,特别含有降血压成分,也有降血脂、降血糖作用。另外,芹菜叶中含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较多,吃芹菜时不要把嫩叶扔掉15. 山楂:山楂中所含的果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常吃山楂可除油解腻,促进消化。16. 蕈类食物 主要有蘑菇、香菇、草菇、平菇等高等菌类食物,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富含天然维生素的健康食品。具有独特的保健作用,特别是香菇,具有降胆固醇的作用,可防止脂质在动脉壁沉积,香菇素还有降压作用。17. 黄瓜 黄瓜中含有细纤维,具有促进肠道腐败物质排泄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另外,黄瓜中含有的丙醇二酸,可抑制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尤其适用于心血管病患者。18. 茄子 茄子含有维生素p,维生素p不但可以降低胆固醇,还能增强微细血管的弹性,使血液畅通无阻,有着明显的降脂、活血和通脉的作用,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理想食物低脂食物 除以上列举的之外,我们的膳食中还有许多低脂低糖食物,如荞麦、燕麦(两种麦类均可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小米、薯类、苦瓜、冬瓜、菠菜、胡萝卜、茼蒿菜、芹菜、香菜(也叫芫荽或胡荽)、空心菜、荠菜、蕨儿菜、苋菜、油菜、马齿苋、荸荠、茭白、竹笋、茄子、枸杞、玉竹、黄精、紫菜、海蜇皮、海参、淡菜、各种有鳞的海鱼、蛇肉、龟、鳖、鲍鱼、去皮的禽畜肉、黑木耳、白木耳、黑芝麻、番石榴、西红柿等。
病人手术后,不少家属常常急于给其进补营养,希望病人能很快恢复健康,但是病人手术后,消化功能减弱,若过早进食、过量进补反而会适得其反。 由于麻醉与疾病本身的关系,术后病人的消化功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不能很好地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因此,术后病人进食时间不宜过早。 术后病人应食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对于年老体弱者,应适当延长吃流质、半流质食物的时间,以利消化。而对于一般病人,在病情稳定好转后,一般在术后5-6天可给普通饮食。 病人在食用流食期间一般多以甜食为主,如藕粉、橘汁等。但也有病人因不习惯甜食而厌食,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此时若能适当选用瘦肉或鲜鱼熬汤,既能保证营养又能增进食欲,病人也许很快康复。 病人的饮食不宜过于精细。术后,病人常以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为主,而忽略了维生素的摄入。而机体的修复是需要各种营养的,尤其是粗纤维食物。对手术后卧床的病人,含粗纤维的食物能起到增进胃肠活动,保持大便通畅的作用。因此,饮食中要配以一定量的蔬菜,尤以绿叶蔬菜为佳。1.阑尾炎术后患者在生活上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以及精神舒畅,因为这样便可避免机体抵抗力降低以致病情反复。 2.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有便秘倾向的患者应从饮食等方面进行调理,可以自我进行腹部按摩,病情不易改变者可试服通便药物,如蜂蜜、麻子仁丸、通便灵、果导、番泻叶等,或用开塞露。但这只是暂时措施,不可长期依赖。 3.饮食宜保持清淡,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使大便保持通畅。一般来讲,对于温热性质的动物肉类如羊、牛、狗肉应该节制,而葱、姜、蒜、辣椒也不宜多吃。对于那些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豆芽、苦瓜等可以择而食之。
胆结石即胆石症,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病变。胆道系统是人体产生、排泌胆汁的管道系统,由胆囊和胆管两部分组成,后者包括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根据结石所在部位不同,可有胆囊结石、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结石之分。临床上胆石多发生在胆囊内,少数病例仅有胆管结石,而同一患者也可能同时存在不同部位的胆结石。一般据说的“胆结石”是指胆囊结石,即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生与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还没有预防结石发生的有效方法,但是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减少或减缓结石发展的。一旦发现胆囊结石,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1、胆结石的成因是什么?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成份变化都可能引发结石。目前已知与胆结石形成相关的因素包括:(1)年龄因素,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性别差异,研究显示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即女性更容易患胆结石,可能与性激素差异相关;(3)肥胖因素,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4)饮食因素,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饮食因素是最容易得到控制的,因此医生常会建议胆石症患者“少食油腻食物”,不仅可以减缓结石发生、发展,还有效减少脂肪食物对胆囊的刺激,可以降低胆囊炎发生的机率。2、胆结石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其实大多数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即“无症状胆囊结石”,多为体检时影像检查发现。结石一旦出现症状,多表现为右上腹(右侧肋缘下)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常为阵发性绞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在按压右上腹(即胆囊的位置)可出现压痛,有时还能摸到肿大的胆囊;化验检查会发现血像升高、肝功能可能轻微异常;影像检查如B超或CT等可以发现胆囊肿大、壁模糊或增厚,胆囊内有结石等,即可确诊急性胆囊炎。很多急性胆囊炎患者发作时伴便秘、腹胀等表现,有时通便治疗后腹痛也会好转,给临床确诊带来一定的干扰,此时主要依靠血像变化和B超等影像学改变确诊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症状轻微,常表现为与进食相关的右上腹不适,有时夜间也会发作,一般血像升高不明显,影像检查可以发现胆囊壁略厚或模糊,胆囊内有结石等征象。3、胆囊结石如何治疗?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非常高,但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的患者是不需要特殊治疗的。胆结石的治疗方式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几类,具体应采取何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首先,无症状胆囊结石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很多人终生带结石,并不引发症状。对血脂高或脂肪性食物摄入过多的患者,可以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少食油腻、多运动,有时结石可能逐渐缩小。这部分患者需要定期做B超检查(每年一次即可,体检时会常规做),观察结石大小、胆囊大小和囊壁变化。如果随访过程中发现胆囊萎缩或囊壁增厚,此时不能除外发生胆囊癌的可能,需要行手术切除胆囊。还有一种情况,在患者因其它疾病需要进行上腹部手术(如胃切除术、肝脏部分切除术等)时,一般医生会建议同时切除有结石的胆囊(即使是无症状的),这是因为手术干扰后患者胆囊炎的发生率会增加,而且经过手术操作后一旦发作胆囊炎,会增加胆囊切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药物治疗胆结石,是针对那些经常感到右上腹不适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在没下定决心切除胆囊之前,可以通过口服消炎利胆类药物暂时控制症状;也可以口服熊去氧胆酸等药物,通过调整胆汁酸成分达到稳定甚至溶解结石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并不主张对胆囊结石采取“溶石”甚至碎石等治疗,因为变小的胆囊结石更容易下行进入胆总管里,而胆总管结石的风险要远高于胆囊结石,治疗也更复杂,因此不要误信那些所谓“溶石”或“排石”治疗的宣传,而应该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最后是外科手术治疗。在门诊病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是否可以保胆取石?”保胆取石与开腹胆囊切除术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其有很高的复发率而在20世纪末被逐渐淘汰,目前在国外基本没有这种手术。有报道称将近50%的患者在保胆取石术后5年内复发结石,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胆结石确实需要手术治疗的话,胆囊切除术是最佳的选择。随着医学的进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得到广泛应用,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且胆囊功能并非人体必须,切除后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良好适应,因此只要手术指征明确,手术切除胆囊是安全可行的。4、什么情况下需要切除胆囊?前面说过胆囊结石并不一定需要切除胆囊,但对于合并有胆囊炎(出现临床症状或影像学发现炎症表现)的胆石症应该接受胆囊切除。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原则上都应手术切除胆囊。但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取代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炎的首选术式。由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胆囊周围消肿、粘连存在,解剖层次不清晰,增加了腹腔镜手术的难度和手术风险,因此目前大多不主张在急性期行胆囊切除术,而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使患者渡过急性炎症期,待炎症完全消退后(约在急性发作后1个月左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的特殊病例,只好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当然,在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那里,急性期也可以有选择地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相应的手术风险会明显提高。慢性胆囊炎或急性发作期过后的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严重,很多人就抱着侥幸心理不愿切除胆囊。殊不知这样做相当于在自己身上埋下一枚“定时炸弹”,反复发作的胆囊炎本身就增加了胆囊癌的发生率,癌变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急剧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发作急性胆囊炎的死亡率和治疗难度均大大增加,本来很好治疗的良性疾病在老年人中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尤其是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的)、影像学显示胆囊壁增厚的、伴胆囊萎缩的胆囊结石患者,选择适当时机接受胆囊切除术是明智的。5、切除胆囊后应注意什么?胆囊的功能是储存、浓缩和排出胆汁,帮助脂肪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切除胆囊后上述功能肯定会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量进食脂肪类食物后会腹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会使胆管扩张来部分代偿胆囊功能,一般2~3个月后就能够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因此胆囊切除术后要注意低脂饮食,少食油腻、肥肉、蛋黄等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用餐规律。总结一下:胆囊结石很常见,出现症状才手术;保胆取石不可取,溶石碎石需谨慎;急性发作尽力保,腔镜切胆是首选;胆囊切除不可怕,少吃油腻是关键。
1、单发实性结节或肿块大小超过1厘米。2、无论大小、单发或多发实性结节或肿块,超声提示有边界不清不规则,有强回声钙化征或血流丰富;钼靶提示有毛刺征或沙砾样钙化。3、长期单发或多发小结节或肿块经药物保守治疗无变化或缩小,或治疗中出现增大、增多且检查有上述征象。4、有乳腺癌家族史、胸部长期接触放射线、更年期后新近出现乳腺结节或肿块;既往对侧曾患乳腺癌行手术治疗现乳腺内出现结节,乳腺良性增生或纤维瘤切除后再次出现结节或肿块;结节或肿块穿刺检查有不典型增生。5、有较明显结节或肿块在准备怀孕生产前。6、超过2-3厘米的乳腺单发或多发囊肿。7、乳头溢血经检查发现有乳晕下小结节或肿块。
乳腺增生病是中青年女性的常见病,是一种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的疾病,其本质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所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症。临床上常将其按不同时期分为不同类型,表现也略有不同。1、乳痛症:21~25岁,病史数周或数月,平均3个月。病理特点为管泡及小叶间质轻、重度增生,小导管轻度扩张。突出表现是乳痛。2、小叶增生型:26~30岁,病程一年左右。可触及界限不甚清楚的肥厚腺体,有触痛,多伴有月经前胀痛及月经紊乱。病理特点是小叶增生增多增大,界限清楚,小叶内外已有细胞浸润,病变程度随月经周期变化。3、纤维腺病型:31~40岁,病程约1~2年。突出的表现为乳腺肿块,可扪及边界不甚清楚的片状肿块,或表面不光滑,质地较硬,大小不等的圆形结节。病理为主质与间质均增生,导管扩张,可伴有瘤样结节。4、纤维化型:41~45岁,病程2年左右。少数患者有经前乳痛,检查时可扪及不规则、界限不清、表面不光滑、质地坚韧的肿块,无触痛。病理见间质纤维化、小叶萎缩或消失,腺管变形。5、囊肿病型:46~55岁,病程约2~3年。常表现为单个或数个散在囊肿,直径在1~2厘米,甚至3~4厘米,很少或不伴有经前乳腺胀痛。病理所见为腺管和腺泡不同程度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样改变。一般说,虽然乳痛症一种生理性改变,但也属于乳腺增生的早期病变,而囊肿病型属于较晚期病变,有癌变之可能。癌变问题:文献报道乳腺增生的癌变率为2%~4%。但有学者认为必须将临床、组织学和长期随访三者结合才能确定有无癌变。一般讲活检出现不典型增生者,应该考虑是癌前病变。因此在随访中对出现怀疑者应尽早进行穿刺或手术活检。结论是:乳腺增生可能是发生乳腺癌的多种危险因素之一,而且此病与乳腺癌早期鉴别存在一定困难,故加强随访观察有重要意义。病情分级:1、轻型:乳房疼痛为隐痛、窜痛,单侧或双侧乳房肿块,为单一小肿块,或呈颗粒状而范围小,或呈条索状物,较软,局限于一个象限。2、中型:乳房疼痛为钝痛或窜痛并有触痛,胀痛明显,肿块较大,或呈片状、盘状,累及双乳,但范围在两个象限。3、重型:乳房疼痛为坠痛或刺痛,触痛明显,肿块 大,多发囊性结节,累及双乳,范围在两个象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