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应该听说过肝炎,特别是乙肝,它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也是我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首要原因。每年的7月28日为世界肝炎日。2019世界肝炎日的主题是,为消除肝炎投资,目标主要是敦促政府加大对肝炎控制的政治和财政承诺。据世卫组织统计,2015年底时,全世界有3.25亿人患有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每年造成140万人死亡,是仅次于结核病的第二大致命传染病。285万人在2017年成为新感染者。然而,超过80%的肝炎患者缺乏预防、检测和治疗。作为公众,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们应该对肝炎做更多了解,更好预防,及时检测,如果不小心成为患者,要积极治疗。肝炎主要分为五类:甲肝、乙肝、丙肝、丁肝,以及戊肝。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两者一般引起自限性疾病,以急性肝炎为主,及时治疗,预后较好。预防措施包括饭前和便后洗手,确保用水安全,不要共用个人物品,以及接种甲肝疫苗。乙肝、丙肝、丁肝这三种肝炎具有导致肝癌的风险,需要格外警惕。它们都是通过母婴、血液以及性传播。而日常接触,如吃饭,拥抱,甚至接吻都不会传染的。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清洁针具,确保血液安全,采取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的纹身和穿孔器具,以及接种乙肝疫苗。乙肝通过终生药物治疗,可延缓肝硬化发展速度,降低肝癌发病率,让患者长期保持健康。接种乙肝疫苗是主要的预防办法。丙肝是可以治愈的。通过3个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95%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可以得到治愈。但目前尚无针对丙肝的有效疫苗。丁肝病毒需要依靠乙肝病毒进行复制,所以仅与乙肝同时或重叠感染。目前,治疗成功率一般较低。但是可以通过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以上是关于病毒性感染,你需要知道的“肝货”,希望大家对肝炎做更多了解,更好预防,保护好自己的肝脏。
体检发现肝钙化灶,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医学术语,但它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变表现。下面将从肝钙化灶的定义、形成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为大家进行详细的科普。一、肝钙化灶的定义肝钙化灶是指在B超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的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通常意味着肝脏内某些病变已经稳定或愈合,形成了钙化点或斑块。这种钙化灶是肝脏组织内钙质异常沉积的结果,既不会自行消退,也不会继续发展,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二、肝钙化灶的形成原因肝钙化灶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先天性因素:部分患者在胎儿时期肝内就存在钙化灶,这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2.肝胆疾病:肝胆疾病是引起肝内钙化灶的重要原因,如肝内慢性炎症、创伤在修复过程中钙质沉积,以及肝脏的良恶性肿瘤、转移癌等。3.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导致肝脏内出现钙化灶,寄生虫虫体坏死后会引起钙化。4.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长期存在,有可能逐渐演变成钙化灶。三、肝钙化灶的临床表现肝钙化灶的临床表现通常不明显,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它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然而,如果钙化灶较大或伴有其他肝脏病变,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如腹部疼痛、发热、黄疸、消化不良、肝区不适等。这些症状可能因钙化灶的具体位置和大小而有所不同。四、肝钙化灶的诊断方法要确诊是否患有肝内钙化灶,通常需要进行肝脏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检查、CT扫描等。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肝脏内部的情况,并判断是否存在钙化灶以及钙化灶的大小、形态等特征。医生还可能结合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五、肝钙化灶的治疗方法肝钙化灶的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钙化灶的大小、数量以及是否伴有其他肝脏病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钙化灶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可以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而无需特殊治疗。然而,如果钙化灶较大或伴有其他肝脏病变,如肝内胆管结石等,则可能需要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药物治疗:针对特定病因,如肝内胆管结石,可以考虑使用利胆药物促进结石排出。对于由寄生虫感染等引起的肝内钙化灶,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调整饮食方式,多吃清淡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2.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钙化灶或伴有其他严重肝脏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肝切除术、胆管切开取石等。六、肝钙化灶的预防措施预防肝钙化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避免肝损伤、定期体检及时处理问题以及积极预防肝炎等肝脏疾病。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预防措施:1.合理饮食:饮食应均衡,多摄入新鲜蔬果,减少油腻、辛辣、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度饮酒,因为酒精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增加肝钙化灶的风险。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肝脏的自我修复和排毒功能,从而降低肝钙化灶的发生率。3.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疾病的发生。4.避免滥用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四环素、磺胺类药物等。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5.定期进行肝脏检查:通过超声波检查、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及时发现肝脏的异常病变,包括肝钙化灶。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治疗。6.接种疫苗:接种肝炎疫苗是预防肝炎的有效手段。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降低肝炎的发病率,从而减少肝钙化灶的发生。7.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减少肝炎病毒的传播机会。总之,肝钙化灶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变表现,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度的运动以及定期的体检和肝脏检查,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肝钙化灶的发生,并在发现病变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最近,一名81岁的男性患者因为“右上腹疼痛不适1周”就诊,入院查体发现皮肤、巩膜黄染,经过进一步检查,考虑腹痛原因为胆囊炎和肝巨大囊肿(图1,肝囊肿最大径18cm),巨大肝囊肿压迫肝脏内胆管,还导致了梗阻性黄疸,即皮肤、巩膜黄染。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我们为该患者做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和肝囊肿开窗术,术后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复查肝囊肿消失(图2)。体检发现肝囊肿,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然而,肝囊肿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过度担心,像上述患者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本文将详细解释肝囊肿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分类、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一、肝囊肿的分类肝囊肿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非寄生虫性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两大类。非寄生虫性囊肿又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囊肿。其中,先天性肝囊肿是体检中发现肝囊肿最常见的原因,多为先天发育阶段肝内胆管、淋巴管异常导致,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寄生虫性囊肿则主要是由于绦虫卵寄生在肝脏内导致,俗称“包虫病”,患者多有长期牧区生活史或城市居民有密切接触犬类动物病史。二、肝囊肿的病因肝囊肿的病因多种多样,先天性肝囊肿多与胚胎期发育异常有关,如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障碍,肝内迷走胆管形成等。而获得性肝囊肿则可能有明确的病因,如炎症、创伤、肿瘤等。此外,寄生虫感染也是导致肝囊肿的一个重要原因。三、肝囊肿的症状肝囊肿的症状因其大小和位置而异。一般来说,小的肝囊肿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也不需要特殊治疗。然而,当肝囊肿体积增大,直径超过5厘米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压迫症状,如右上腹不适、腹胀、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腹部包块等。此外,如果肝囊肿合并出血、感染、胆瘘等情况,还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四、肝囊肿的诊断肝囊肿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因其敏感性高,可以初步判断囊肿的性质,如是否为单纯性囊肿、寄生虫性囊肿或肿瘤性囊肿等。对于疑似寄生虫性囊肿或肿瘤性囊肿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免疫学特异性标志物检查、CT、MRI等,以综合判断并制定治疗方案。五、肝囊肿的治疗肝囊肿的治疗方式取决于囊肿的大小、位置、有无症状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于无症状的单纯性肝囊肿,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即可。然而,对于有症状的囊肿或直径较大的囊肿,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手术治疗是肝囊肿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对于直径超过5厘米的囊肿,可以采用腹腔镜囊肿开窗术、囊肿切除术等方式进行治疗。这些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此外,对于某些患者,还可以选择穿刺抽液注射硬化剂的治疗方式,但这种方法容易复发,需要密切随访。对于寄生虫性肝囊肿,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手术是唯一有可能根治此类疾病的方式。根据囊肿的大小、部位、有无累及其它器官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根治性治疗的目的。六、肝囊肿的预防肝囊肿的预防主要依赖于对疾病的了解和重视。首先,要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对于有肝病史或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更应该加强监测。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合理运动,以保护肝脏健康。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可能携带病原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海鲜等。同时,对于已经确诊的肝囊肿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注意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用药情况。总之,体检发现肝囊肿并不可怕。只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疾病,积极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保护肝脏健康。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肝囊肿的相关知识,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肝功能异常是指肝脏在进行其正常生理功能时出现的异常情况,这通常通过血液检查中的肝功能指标异常来发现。肝功能检查通常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指标。当这些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肝脏存在损伤或疾病。面对肝功能异常,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恐慌。肝功能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严重的肝脏疾病,它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饮酒、药物副作用、肥胖、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等。接下来,应该采取以下步骤来应对肝功能异常:复查肝功能:初次发现肝功能异常后,应进行复查以确认结果的准确性。有时,肝功能指标的异常可能是由于实验室误差、体检前的饮食或饮酒、药物等因素引起的暂时性变化。详细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你的生活习惯、用药史、饮酒史、既往病史等,这些信息对于诊断肝功能异常的原因至关重要。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寻找可能提示肝脏疾病的体征,如黄疸、蜘蛛痣、肝掌、腹水等。进一步检查:根据初步评估,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的检查,如肝脏超声、CT扫描、MRI、肝脏弹性成像、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等,以确定肝功能异常的具体原因。生活方式调整:无论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如何,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改善肝脏健康的基础。建议戒酒、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保持健康的体重、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药物治疗:如果肝功能异常是由特定疾病引起的,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能需要特定的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开具相应的药物。定期监测:即使肝功能异常得到初步处理,也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监测肝脏健康状况的变化。专业咨询:如果肝功能异常持续存在或有加重趋势,应寻求肝病专科医生的帮助,进行更深入的诊断和治疗。在处理肝功能异常的过程中,保持与医生的良好沟通非常重要。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预后,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此外,预防肝功能异常和肝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避免过度饮酒、不滥用药物、保持健康体重、接种肝炎疫苗、避免接触可能的肝毒性物质等,都是预防肝病的有效措施。总之,面对肝功能异常,应积极面对,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维护肝脏健康。通过这些措施,大多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
出门诊的时候被患者问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肝脏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今天就为大家系统的解答一下: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位于右上腹部,大部分被肋骨保护着。它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解毒、免疫和消化等多个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肝脏的重量大约为1.2至1.5公斤,它具有惊人的再生能力,即使切除75%的肝脏,剩余部分也能在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和功能。肝脏的主要功能:1.代谢功能:糖代谢:肝脏负责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将多余的糖分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需要时再将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脂肪代谢:肝脏参与脂肪的合成、分解和运输,将脂肪酸和甘油转化为脂肪储存,或将其分解为能量。蛋白质代谢:肝脏合成多种血浆蛋白,如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并参与氨基酸的代谢。2.解毒功能: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它能够将药物、毒素、代谢废物等转化为无害或易于排出体外的物质。例如,肝脏中的酶系统可以将酒精分解为乙酸,再进一步代谢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3.免疫功能:肝脏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Kupffer细胞,它们可以吞噬血液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异物,保护身体免受感染。4.消化功能:肝脏分泌胆汁,胆汁储存在胆囊中,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胆汁被释放出来帮助消化脂肪。胆汁中的胆盐可以乳化脂肪,使其更容易被消化酶分解。5.储存功能:肝脏可以储存多种维生素(如A、D、E、K和B12)和矿物质(如铁和铜),并根据身体需要释放它们。肝脏的结构:肝脏由两个主要的叶组成:右叶和左叶。这些叶由肝小叶构成,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肝小叶由肝细胞(肝实质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排列成板状结构,围绕着中央静脉。肝细胞之间有毛细胆管,肝血窦则允许血液流过肝细胞。肝脏疾病:肝脏疾病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引起,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脂肪肝:由于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积累而引起的疾病,可能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不良饮食习惯有关。肝硬化:肝脏长期受损导致的瘢痕组织形成,影响肝脏功能。肝癌:肝脏的恶性肿瘤,可能由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发展而来。保护肝脏的建议: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饮酒:过量饮酒是导致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应限制酒精摄入。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会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维持健康体重。接种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减少接触可能对肝脏有害的化学物质和药物。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特别是有肝病家族史的人群。肝脏是人体内一个多功能的“化工厂”,它默默地为我们的健康工作着。了解肝脏的功能和保护肝脏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
Fat:肥胖Forty:40岁以上Female:女性Fertile:多次生育Family:家族史
世卫组织不推荐对所有接种乙肝疫苗的人进行抗体检测。仅对乙肝感染高风险人群,建议进行抗体检测。包括:1.慢性乙肝母亲所生的婴儿;2.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人群;3.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IV的人和其他免疫功能受损人群;4.慢性乙肝感染者的性伴侣或共用针头者。如果抗体水平低于10 mIU/ml,则须再次接种疫苗并再次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