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动脉瘤一.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出血的一种,因为脑血管破裂后血液弥散分布于脑表面的蛛网膜下腔而得名,分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顾名思义是外伤引起的颅内血管破裂出血。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是颅内血管存在原发病灶,例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等,需要及时手术去除病灶,如果仅仅接受保守治疗,原发病灶容易再次出血,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准确的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仅仅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出血表现形式,而不是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脑血管病,占80%以上。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被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严重的脑血管意外,病死率高达45%。目前,其全球平均的发病率约为每年万分之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很典型,被80%患者描述为“有生以来最剧烈的头痛”,70%患者左右伴有恶心、呕吐,50%患者出现意识丧失,30%患者颈部疼痛。最为严重的是,12%患者到达医院急诊前死亡。二.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潜伏”在人脑内的“定时炸弹”,形态上是颅内脑血管壁的异常囊性膨出,形象的说就好比是大脑的动脉像自行车内胎一样起泡或鼓包了。也可以说,脑动脉壁的“起泡”或“鼓包”,就是颅内动脉瘤,人体内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约为7%。正如自行车内胎的“起泡”或“鼓包”容易漏气一样,颅内动脉瘤比正常脑动脉薄弱很多,也容易发生破裂从而导致脑出血,这种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常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所有脑出血中死亡率最高的,即使在医疗技术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的病死率仍高达45%。更可怕的是,颅内动脉瘤“潜伏”在人脑内常常没有任何症状,一旦破裂出血就会危及生命,因此动脉瘤就像脑子里面的“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爆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出血通常呈短暂喷发状,第一次“破裂”后,12%患者当场死亡,幸存患者出血会暂时停止。此后,如果动脉瘤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还会第二次“破裂”,称为二次出血,在首次出血后第一个月内的发生率为20-30%,二次出血患者的死亡率高达70%,而两次出血幸存患者还会发生第三次出血,存活希望渺茫。三. 如何发现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潜伏”在人脑内的“定时炸弹”,在人体内的发生率约为7%,通常破裂出血前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出血就会危及生命。因此,曾经有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必须立刻检查和治疗。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是数字脑血管造影(DSA),这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是在大腿根部穿刺股动脉,或者手腕部穿刺挠动脉,将一根导管沿着体内大血管前进到颈部的颈动脉,通过这根导管注射造影剂,利用数字剪影技术获得脑血管的清晰影像。除此以外,随着CT和核磁技术进步,CT血管造影(CTA)和核磁血管造影(MRA)成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二者相对数字脑血管造影的最大优点是创伤小,缺点是图像清晰度相对较差。发现颅内动脉瘤通常分三种情况。第一,正常身体检查时,核磁血管造影偶然发现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第二,颅内动脉瘤压迫或刺激颅内神经组织,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医生怀疑患者有颅内动脉瘤,进行数字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瘤。第三,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数字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瘤。目前在中国,颅内动脉瘤患者大多数是首次破裂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才通过脑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现动脉瘤后,必须尽快手术处理动脉瘤,避免二次出血,挽救患者生命。四. 颅内动脉瘤如何治疗?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目的就是避免破裂出血,如果已经发生破裂出血,就必须避免二次破裂出血,这样才能挽救患者生命。因此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时机目前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发生过破裂出血或有神经系统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早治疗;第二,未破裂或无症状的患者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第一,开颅手术动脉瘤夹闭术,打开颅骨,分离脑组织,暴露动脉瘤后,使用特殊的金属夹子(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动脉瘤体和脑血管连接的部位),这样脑血管中的血流就不会再进入动脉瘤,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这种方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优点是,直视下闭塞动脉瘤,对于出血量较大患者,可以清除血肿。缺点是,打开颅腔,创伤大,对于重症患者手术难度极大。第二,介入手术动脉瘤栓塞术,通过大腿根部穿刺股动脉,把导管沿体内血管到达颅内动脉瘤所在位置,使用特殊的钛合金丝(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囊(动脉瘤体的内部空间),最后撤出导管,这样脑血管的血流不会再进入动脉瘤,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这种方法为近20年来新技术,优点是,不开颅,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重症患者不会明显增加手术难度。但是治疗费用较高,复杂形状动脉瘤栓塞难度大,无法清除血肿。总的来说,无论开颅动脉瘤夹闭还是介入动脉瘤栓塞,都各有利弊,具体到每个患者,必须由具有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两方面丰富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决定最有利的治疗方法,或者具有介入栓塞经验的神经介入医师和开颅夹闭经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决定。五. 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何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会导致灾难性后果。治疗的首要原则是处理出血原因避免二次出血,也就是处理颅内动脉瘤。但是颅内动脉瘤治疗后,患者还面临首次出血后已经进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如何处理的问题,如果一部分血液位置比较集中,形成血肿,可以通过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但是大部分血液往往弥散性分布于脑表面,很难手术清除。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腰穿脑脊液释放,因为脑表面的蛛网膜下腔内充满了脑脊液,通过腰穿释放脑脊液可以将脑表面的一部分血液带出,残余部分血液则只能靠自体的逐步吸收,历时可能数周甚至数月之久。因此,即使颅内动脉瘤已经成功处理,不会发生二次出血,弥散分布于蛛网膜下腔的血液仍然会给脑组织带来持续损害,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动脉瘤处理术后患者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住院治疗,腰穿释放脑脊液,控制颅压,防止脑血管痉挛等等。六.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后遗症?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会带来一系列的脑组织损害,如果首次出血少损害小,颅内动脉瘤处理后避免了二次出血,患者往往能够完全恢复正常生活,不遗留任何后遗症。但是如果出血多损伤大,患者可能仍会遗留残疾。通常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后遗症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严重时表现为持续昏迷甚至植物人,而表现为肢体瘫痪的相对较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会导致脑积水,因为血液影响了脑内液体的正常吸收,脑积水持续不缓解,轻则造成进一步的脑损害,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因此,颅内动脉瘤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必要时施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七. 颅内动脉瘤治疗后如何复查?已经治疗的动脉瘤,无论介入栓塞还是开颅夹闭,都有复发和再出血的危险。既可能是原有动脉瘤的再生长(0.9-2.9%),也可能是其他脑血管新生动脉瘤(1-2%)。因此,动脉瘤患者术后必须长期的定时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复查方法也不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通常复查数字脑血管造影和增强CT脑血管造影。介入动脉瘤栓塞术,通常复查数字脑血管造影和增强核磁血管造影。除了积极复查以外,颅内动脉瘤再发的预防方法有限,控制血压和戒烟可能降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和破裂出血风险。八. 颅内动脉瘤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没有很好的预防手段,控制血压和戒烟可能降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和出血风险。对于已经“潜伏”在人脑内的颅内动脉瘤,重要的是在其破裂出血前及时的发现。由于数字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无创的核磁血管造影或者CT血管造影更便于常规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未破裂动脉瘤都需要立刻手术处理,发现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后,必须由同时具有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两方面丰富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决定是否手术治疗和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或者具有介入栓塞经验的神经介入医师和开颅夹闭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商定。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由我国神经外科先驱赵以成教授和王忠诚院士创立。2000年,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带头人凌锋教建立了国内最大的集神经介入和神经外科一体的脑血管病治疗中心,聘请国际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的鼻祖G. Yasargil教授,组建了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相结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团队。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治疗团队将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与介入动脉瘤栓塞术相互结合,创立了一整套规范而有效的颅内动脉瘤诊治体系,团队内的神经外科医生都具有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双重经验,保证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方法。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拥有专科的神经重症监护中心保证患者获得完善的术后监护和护理直至康复出院。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0 至2013年期间,共完成颅内动脉瘤治疗5000余例。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一直将中国神经外科发展事业视为己任,是培育我国神经外科医生的摇篮,受卫生部委托,承办全国神经外科医师进修班。全国显微神经外科、神经介入放射培训基地也设在这里。
脑出血发病凶险,死亡率高,但只要闯过难关,后遗症轻;脑梗塞发病缓慢,死亡率低,但多会留下后遗症。 第一,发病机制不一样。 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周围脑组织,一方面使颅内压力升高;另一方面,由破裂血管供血的脑细胞会因为得不到血液供应而缺血缺氧死亡。病人一般都有高血压病史,常在激动的时候发病。比如有的病人正在发表演说,讲得吐沫星子横飞,突然倒地死了。还有的病人在吃年夜饭时,嘻嘻哈哈一喝酒,就倒了。这些都是由于情绪激动,引起血压猛升,导致血管破裂。所以,高血压病人,一定不要大喜大悲,不要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 脑血栓是在脑血管内形成血栓,堵住了脑血管,造成由它供血的脑细胞缺血缺氧死亡。由于动脉硬化可使血管壁凸凹不平,不光滑,血液成分容易沉积下来,形成血栓;血液黏稠度高的人,血流速度慢,血里面的东西也容易沉积下来,形成血栓。所以,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度高,都是脑血栓的高危因素。脑栓塞虽然也是脑血管被栓子堵住了,但栓子是从别的地方来的。比如房颤病人心脏内常有血栓,血栓脱落,就有可能顺着血流流到脑子里,堵住脑血管。可见,脑血栓是“本地货”,脑栓塞是“舶来品”。 第二,表现不一样。 偏瘫是它们的共同症状。因为不管什么原因,最终都会导致脑细胞因供血障碍而死亡。但脑出血病人,发病急,多伴有剧烈头痛、呕吐。脑栓塞病人,由于栓子也是突然脱落,所以发病也比较急,但一般没有头痛、呕吐症状。脑血栓则发病相对较缓,多是睡了一夜觉,第二天醒来,发现半身不遂,多无头痛、呕吐症状。 第三,预后不一样。 脑出血发生凶险,病人容易形成脑疝死亡。但只要救治及时,平安度过危险期,后遗症多比较轻微,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脑血栓和脑栓塞则不同,尽管死亡率低,但发生后遗症的可能性大,致残率高。 第四,治疗不一样。 脑出血以止血、脱水(防止形成脑疝)、降血压为主。脑血栓、脑栓塞则以溶栓、降纤维蛋白、抗凝、抗血小板凝聚为主。治疗的关键是要早,越早越好,尤其不要超过6小时。
一、为什么要将骨瓣去掉?答:去骨瓣手术是紧急情况下挽求患者生命的手术,就是临床上的去骨瓣减压术,常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难以控制的颅内压增高,如颅内出血或者大面积脑梗死之后的脑水肿。目前世界各国救治指南都以推荐以去骨瓣减压术作为治疗恶性高颅压的首选手段,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对脑干生命中枢的压迫,尤其在重型脑外伤救治中。二:为什么要行颅骨修补术?答: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大骨瓣减压术可能改变脑脊液流体动力学紊乱,可引起硬膜下积液和脑积水。而脑积水会诱发智能下降、步态异常、小便失禁等等。故临床上常选择同时行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且已被证明效果良好。另外颅骨修补还具有脑保护作用、美容作用、预防及治疗癫痫作用,还有一定程度上减轻脑萎缩作用。三:选择颅骨修补术的时机?答: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脑膨出等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6个月后再行颅骨修补术。而根据本人个人临床经验,此修补时间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目前关于早起颅骨修补的报道也非常多,且研究表明,早起颅骨修补(<2个月)的患者预后较延期修补(>3个月)更好。本人认为,进行早期颅骨修补术的患者因排除颅内压增高、颅内占位、脑膨胀及脑脊液的不正常,颅内压及其他颅骨修补的禁忌症一旦排除,就应早期行颅骨修补。四:颅骨修补材料选择?答:在最初的修补中,常常将术中取下来的自体骨瓣植入,但术后可能有较多的并发症,主要是植入骨瓣被吸收。随着人工植骨材料和三维成像技术的发展,应用人造材料修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有吸收自体骨瓣倾向的患者,人工材料颅骨修补让患者获益较大。根据临床证据表明,两类人推荐使用人造材料“颅骨”:1.年龄小于30岁的患者,自体骨瓣吸收率高,不建议用自体骨瓣进行颅骨修补2.破碎的自体骨片容易被吸收,不建议用自体骨瓣进行颅骨修补。本文系赵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其常见的后遗症主要有:一)脑出血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具体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常伴感觉障碍如冷热、疼痛等感觉减退或完全不知。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面瘫和视野缺损。二)精神和智力障碍:较大范围或多次复发的脑出血意外,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碍。如人格改变、消极悲观、郁抑寡欢、精神萎靡、易激动等。三)失语:脑出血后遗症型失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运动性失语表现为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2、感觉性失语则无语言表达障碍,但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表现为答非所问,自说自话;3、命名性失语则表现为看到一件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却叫不出名称。四)其它症状:脑出血后遗症的其它症状还有:头疼、眩晕、恶心、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耳鸣、眼花、多汗、心悸、步伐不稳、颈项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痴呆、抑郁等。脑出血后遗症的康复锻炼方法主要有:一)面瘫的功能锻炼:用拇指自两眉之间经眉弓,经太阳穴到目内眦,再下经鼻翼旁、鼻唇沟、嘴角至下颌角,缓缓按揉,直到发热发酸为止。 二)语言功能训练:要耐心细致地一字一句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力要集中,情绪要稳定,说话节奏宜慢,先从简单的单字、单词练习。鼓励病人大胆与人交谈,也是一种语言锻炼的方法。三)偏瘫的功能锻炼:1、按摩与被动运动: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2、力量锻炼:病人在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3、灵活性和协调性: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下肢锻炼可以可让病人坐在凳子上,肢踩竹筒来回滚动。4、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自主饮食能力,自己如何穿脱衣物,如何进行个人卫生清洁,排泄大、小便动作的自立,洗澡、做家务等。除运动康复外,尚应注意计算、综合、推理、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康复治疗等。进行功能性康复训练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药物预防治疗,特别是控制血压,有条件的还可配合高压氧、针灸、推拿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恢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康复训练,大多数中风后瘫痪病人是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的。
门诊经常有病友咨询泌乳素腺瘤/高泌乳素血症服药问题,由于门诊时间有限,不可能全面详细解答,特将常见问题归纳如下。(如有未说明的问题,请在文章下面的评论中提出,我将不断完善这个文章,如有具体问题不要在评论里提出,因不能及时看到,请直接在网站咨询)1.适应对象:所有经神经外科医师诊断为泌乳素腺瘤/高泌乳素血症的认为可以服药治疗的患者(有急性视力下降明显的或意识障碍的患者首选手术,不适合药物治疗)。a.一般泌乳素大于100ng/ml(但微腺瘤或高泌乳素血症者大于正常参考值即可考虑服药治疗)b.鞍区磁共振证实为垂体瘤(一定要经神经外科医师看过片子,不能仅根据磁共振报告),有的肿瘤很小,片子报高正常,则为高泌乳素血症c.有临床症状:男性性功能下降,女性停经泌乳,或月经不规律。必须注意:抽血化验T3,T4,TSH如果T3,T4都低于正常值,TSH异常增高,诊断为垂体增生,不能按垂体瘤治疗!垂体增生极易被误诊为垂体瘤,可以表现为停经溢乳,泌乳素高,磁共振报告为“垂体瘤”,但是T3,T4都低,TSH异常增高。病人可有阴毛、腋毛等体毛减少,乏力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但早期症状不一定明显,尤其警惕!2。泌乳素化验值的单位问题:不同实验室化验的单位不同。最常见四种单位ng/ml=μg/L,μIU/ml=mIU/L。化验换算问题:1ng/ml=21.2mIU/L。比如一位患者化验结果为212mIU/L,换算就是10ng/ml泌乳素英文PRL(Prolactin的缩写)。有时化验报告为PRL.有的患者化验值超过实验室测量上限,化验报告为大于200ng/ml,应该重新抽血化验,请试验室稀释10倍或者更高倍数后化验,得出具体数值,以便于服药后随访对比化验结果,了解疗效。打个比方,现在有个体重秤,最大测量范围是200kg,那么所有的大于200kg体重的人使用此体重秤测量体重,得出的结果都是大于200kg,没有具体体重数。3.关于泌乳素化验值具体数值问题,化验值多少与病情轻重无直接关系,但与肿瘤大小成正相关,肿瘤越大,泌乳素值越高,反之则越小。不必过于担心。直径大于1cm的垂体泌乳素腺瘤,一般都大于200ng/ml。重要的是肿瘤对药物是否敏感,肿瘤对药物越敏感,口服药物的量就越少,数值下降的也越快。有的患者服用药物后,数值降得很低,那是好事,根本不必担心。说明肿瘤对药物敏感,减少药量后就可正常。如果超过1cm的垂体瘤,泌乳素值不超过150ng/ml,则很可能不是泌乳素型垂体瘤,服药有效的可能性小!当然可以服用,服用后泌乳素降到正常,但肿瘤不缩小,说明需要手术切除。4.泌乳素抽血化验时间问题:一天中可以随时抽血化验,可以进食饮水,相差不大。文献推荐上午10点抽血。5.服药总原则:为避免或降低药物副作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到泌乳素化验正常后,待肿瘤体积缩小后再逐渐减量,以最小有效量维持2-5年,根据泌乳素及磁共振复查结果决定能否试停药。绝大多数患者无法停药,停药后泌乳素值再次上升,出现临床症状,如停经泌乳、月经不规律等。6.服药方法:首选溴隐亭(每片2.5mg)(以下服用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根据医师意见调整)1次1.25或2.5mg,每天1次;每周增加一片,增加到每天3片服用一周后复查泌乳素;如果不正常,继续增加,一般增加到每天6片可控制后维持,服用每天6片维持一周后复查泌乳素,如果正常,继续维持,服药3个月后复查磁共振及泌乳素,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服药。有些患者服用每天6片仍然不能控制,可以继续每周1片加量,可加到每天15片。如仍然不能控制,考虑换药,改用卡麦角林(该药国内没有引进,需要从香港、其他国家购买。药物现在可以从网上买到,有人提供代购服务),或者考虑手术治疗。卡麦角林起始剂量,可每周2次,每次0.5mg。服用后每月复查泌乳素,不达标,逐渐加量,最大一般可达每周7mg。如仍然无效,考虑手术及放疗治疗。刚开始服药有些病人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反应,可从每天1/4片开始,一般几天后这些反应会消失。为减少副总用,需每天1片以上的剂量时,每天总剂量应该分次服用。比如需每天2片的患者,分2次服用,每次1片。7.怀孕有关问题希望怀孕的泌乳素控制在5-15ng/ml为宜,过低或过高均不易怀孕。垂体微腺瘤患者在证实怀孕后可直接停药。垂体大腺瘤患者也可继续原剂量服用,但需注意停药后垂体瘤有增大可能,因此需密切注意有无视力视野变化,如果有,应及时重新服药治疗。垂体微腺瘤患者,如果以前有流产病史,或者高龄怀孕,或者非常在意此次怀孕,在证实怀孕后,溴隐亭继续孕前剂量、服药到怀孕12周直接停药,否则易发生流产!怀孕期间不能根据泌乳素水平调整药物,因为怀孕本身会出现生理性的泌乳素增高,因此怀孕后没有必要复查泌乳素,检查出来的泌乳素增高没有意义。产后哺乳问题:正常生产后可以继续哺乳,不服溴隐亭。停止哺乳后1月重新检查泌乳素,垂体磁共振,评估后决定是否重新服药治疗。药物对胎儿影响:目前经过国内外大量临床经验证实未发现有不良影响!8.哪些患者可以考虑停药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可以考虑试停药:a.泌乳素在正常范围;b鞍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显示肿瘤消失;上述a,b情况控制至少达2年.停药后仍然需要定期复查泌乳素和鞍区增强磁共振,因停药后肿瘤复发比例较高。9.手术和服药相比,服药控制泌乳素之后的怀孕成功率更高,因此首选药物治疗。10.侵犯包绕周围结构的垂体泌乳素腺瘤首选药物治疗,因为手术无法做到全切,术后还需服药治疗。而单独药物治疗可使不少泌乳素腺瘤完全消失。下图为一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的病人,服溴隐亭药物1月后肿瘤完全消失,泌乳素正常,目前仅需每天半片药物维持,随访已经超过10年,如正常人一样生活。11。关于磁共振复查问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一般生长非常缓慢,甚至10多年无明显变化。因此如果泌乳素服药后正常,无视力下降头痛等明显不适,不需要频繁检查磁共振。泌乳素微腺瘤本身很小,不必纠结于每次磁共振检查测量数值的变化(测量角度的问题出现相差几个毫米误差)12.垂体大腺瘤患者,泌乳素高,泌乳素正常后继续服药后3月,复查肿瘤无明显缩小者,需要考虑手术,估计肿瘤不止一种成分,泌乳素型的细胞已经萎缩,非泌乳素型的肿瘤成分无变化。另一例侵袭性垂体瘤,包绕颈内动脉,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服药11月基本消失。13.关于手术与服药方案的选择问题巨大的,包绕血管明显的,首选服药治疗,因为手术风险大,不易切除干净,术后还需继续服药治疗。年轻未生育的微腺瘤,首选服药。肿瘤无明显包绕血管的,预计可以全切的,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因为术后如果泌乳素降到正常,磁共振显示肿瘤无明显残留,不需要服药治疗,更经济;如果术后泌乳素未降到正常,但术后服药剂量比不服药要减少。服药副作用大,无法耐受的,考虑手术治疗。本文系夏成雨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坚持定时定量按医嘱口服降压药;2、每日监测血压,一般早9点,下午4点,睡前测三次(水银血压计是最准确仪器),如果多次测血压偏高或者偏低,应该到医院就诊,咨询医生调整降压药的剂量或则种类;3、饮食应以低脂、低盐、低糖,富含维生素,粗纤维食物为主,进食应细嚼慢咽,不要过快,三餐不要过于饱胀(7、8成饱比较合理),多吃蔬菜,水果(如有糖尿病、禁忌较甜食物)禁忌烟酒,保持大小便通常;4、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度锻炼(禁忌剧烈运动);5、保持乐观、平和心态,保持愉悦心情;6、如病后有肢体偏瘫,家人应辅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及静脉血栓发生,并可辅助中医针灸治疗,如病人有语言功能障碍,家人应多与病人交流,教病人发音,说话,像教幼儿说话一样,要有耐心;家人要多陪伴、关心病人,让病人建立康复的信心;7、定期到医院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重要指标;8、最好长期留人陪伴护理,减少病人单独活动时间。本文系路敏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有些脑瘤患者在得知需要手术治疗后,由于对开颅手术缺乏了解,根据道听途说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导致血压增高、睡眠障碍等临床表现,影响术后的恢复。现就神经外科经常采用的冠状切口右额开颅为例,介绍一下开颅手术的操作过程,让大家对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首先,主管大夫需要在头皮上画出切口的标记线,这样才能做到切皮时胸中有数。头皮消毒后需要使用无菌敷料覆盖,防止术中污染物落在头皮上。然后需要在切口局部进行浸润麻醉。然后切开头皮,皮缘使用特制的塑料头皮夹进行止血。再将头皮在骨膜外进行分离,翻向一旁,显露颅骨。这是分离好的皮瓣,可以见到颅骨表面仍然覆盖着一层骨膜。在需要打开的颅骨表面将骨膜切开,翻向一侧。这是开颅术中重要的工具-气动开颅钻。下面就是手术大夫在颅骨上打孔打孔完成后,大夫要将高速切割刀-铣刀伸入打好的孔中,铣下骨瓣。现在就是打开颅骨后的样子,脑组织被硬脑膜严密的保护着。进一步切开硬脑膜,就可以见到脑组织了,大夫们可以完成各种手术操作。虽然开颅有这么多个步骤,但是出血一般是很少的,这是回收血液的储罐。肿瘤切除后,硬脑膜将被严密缝合,颅骨也被应用钛夹固定回原位。现在,连骨膜都被缝合了。最后要拆除头皮夹,并缝合头皮。 掌握的开颅手术的一般知识,就会发现神经外科手术没有太多的神秘,患者、家属要和医生一道并肩作战,争取早日战胜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