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总认为不孕不育胎停流产都是女人的事儿,一旦发生大部分人往往把原因归咎于女性,比如年龄,卵子质量,内分泌,子宫环境等。很多女性由此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实际上胎儿是精卵结合而形成的,除了女方要进行全方位的多因素筛查,男方因素也要进行系统的评估。男方精子质量如何,可能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成功孕育生命,胚胎及子代的质量。 1.什么是精子DNA碎片指数(DFI)? 精子DNA碎片是指精子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某些有害因素(如吸烟、高温、药物等)影响,使精子DNA完整性被破坏而产生断裂的碎片,即完整的双链DNA裂解为单链。精子DNA碎片指数(DFI)指断裂成单链的DNA碎片占整个精子DNA的比例。 2.精子DNA完整性对生育的影响? DNA 位于精子的细胞核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对于男性来说,精子DNA碎片化的程度反应了精子遗传物质的完整性和功能性。而遗传物质完整性对于成功妊娠和子代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精子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不仅与精子功能有显著相关性,而且可以影响受精卵的分裂以及胚胎的发育。精子DNA损伤严重的患者,会影响到精子的质量,造成卵子受精失败而降低怀孕几率(男性不育),影响胚胎质量,即使可使卵子正常受精、分裂,但最后往往容易导致胚胎发育不良而导致流产。此外大量的研究也证实了男性精子DNA碎片率高对于辅助生殖技术结局的负面影响。即使通过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ICSI),使卵子受精并发育成胚胎,DNA 损伤的精子会导致受精后的胚胎质量变差,胚胎发育会因此而发生严重紊乱,进而导致胚胎植入子宫失败和胚胎发育缺陷,最终引发流产。 3.DNA碎片指数跟常规精液指标有相关性吗? 有许多患者认为,我已经检查过了精液常规,精子计数及活动率形态都基本正常,不需要检查精子DNA碎片了吧?其实精子DFI是独立于精液常规的一项特殊检测参数,反映了不同精子染色质构象的异质性。检测结果跟精液常规是没有绝对相关性的,也就是说即使精液常规完全正常的患者,精子DNA完整性也不一定是正常的,甚至FDI会是非常高的。 4.那些患者需要检测DNA碎片呢? 男性不育症、不良生育史(如配偶有自然流产史的男性患者)、准备做试管婴儿或以往辅助生殖未成功的患者、生殖道感染男性、精索静脉曲张、隐睾男性、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桑拿等可能影响精子质量)的男性、服用某些药物或暴露于不良环境男性患者等。无精症患者不适合此项检查。 5. 如何判断DFI是否正常? 大量研究表明不育和配偶有流产等不良妊娠史的男性精子DFI明显高于对照组。一般来说DFI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适合哪些人群? 适用人群 ①血清学筛查显示胎儿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风险值介于高风险切割值与1/1000之间的孕妇; ②有介入性产前诊断禁忌证者(如先兆流产、发热、出血倾向、慢性病原体感染活动期、孕妇Rh阴性血型等); ③孕20+6周以上,错过血清学筛查最佳时间,但要求评估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风险者。 慎用人群 有下列情形的孕妇进行检测时,检测准确性有一定程度下降,检出效果尚不明确;或按有关规定应建议其进行产前诊断的情形。包括: ①早、中孕期产前筛查高风险; ②预产期年龄≥35岁; ③重度肥胖(体重指数>40); ④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方式受孕; ⑤有染色体异常胎儿分娩史,但除外夫妇染色体异常的情形; ⑥双胎及多胎妊娠; ⑦医师认为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其他情形。 不适用人群 有下列情形的孕妇进行检测时,可能严重影响结果准确性。包括: ①孕周<12+0周; ②夫妇一方有明确染色体异常; ③1年内接受过异体输血、移植手术、异体细胞治疗等; ④胎儿超声检查提示有结构异常须进行产前诊断; ⑤有基因遗传病家族史,或提示胎儿罹患基因病高风险; ⑥孕期合并恶性肿瘤; ⑦医师认为有明显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其他情形。 除外上述不适用情形,孕妇或其家属在充分知情同意情况下,可选择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适宜孕周是多少?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适宜孕周为12+0周~22+6周。 检测时孕周已经超过了22+6周会影响结果准确性吗?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不能作为终止妊娠的依据。为避免部分检测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妈妈错过后期进行产前诊断的最佳时间,或导致部分终止妊娠难度大,我们建议孕妈妈在12+0周~22+6周时间范围内接受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如果超过了22+6周,虽然后期检测结果准确性不受影响,但结果如为高风险,可能会错过进一步检测的最佳时间,或出现孕周较大而无法终止妊娠,以及因个人体质原因需重抽血进而导致延长检测周期的情况。 检测结果风险指数、类型及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当检测风险指数<3时,则对应检测项目风险为“低风险”,表示胎儿对应检测的染色体数目未见异常。建议您听从医生的指导,继续进行产检。当检测风险指数>或=3时,则对应检测项目风险为“高风险”,表示胎儿有罹患唐氏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 或爱德华氏综合征 (18-三体综合征) 或帕陶氏综合征 (13-三体综合征) 的风险。如遇这种情况,建议受检孕妈妈尽快前往医院领取纸质版报告,并遵循医生建议进行产前诊断确诊。 检测结果为低风险如后续产检出现其他异常是否还要做羊水穿刺或其他检查? 孕妈妈在产检时可以从医生处了解到,导致宝宝畸形或发育异常的原因很多,染色体数目异常仅为其中一种。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可以作为其他临床检测项目的一种辅助检查,但不能替代产前诊断或其他检查。 若孕妈妈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为低风险,但在孕期其他产检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听取医生的建议,必要时行产前诊断。 什么情况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会出现高风险? 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①胎儿本身为21-三体、18-三体或13-三体综合征患儿; ②孕妈妈部分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情况; ③胎儿本身存在染色体重复; ④胎盘等存在低比例嵌合。 综合上述几点原因,一旦检测结果为高风险,不可掉以轻心,请一定要尽快前往医院,遵循医生建议进行产前诊断,以明确是真正胎儿染色体异常还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出现的假阳性。 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为高风险可以作为临床终止妊娠的依据吗?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一种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方法,并非为产前诊断,结果亦不能作为临床终止妊娠依据。如果检测结果为高风险或有其他异常提示,请遵循医生建议进行产前诊断确诊。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什么会出现假阴性? 假阴性是指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是低风险,但后来发现宝宝或者胎儿为13、18或21染色体三体的情况。从目前国内外的临床结果或者报道来看,都曾经出现过假阴性的个例。出现假阴性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孕妈妈存在染色体缺失的情况。国内外应用测序技术检测染色体三体基本上是通过胎儿染色体信号是否存在增量判断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三体,假如母亲是染色体缺失情况,很有可能平衡了胎儿染色体信号的增量,从而导致漏检。 ②?胎盘等存在低比例嵌合。因为胎儿游离DNA主要来自于胎盘,如果胎盘存在嵌合 (部分细胞是三体,部分细胞是正常) 也会造成假阴性的出现。 ③?其他生物原因。
风湿免疫类疾病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的疾病。常见的风湿免疫疾病包括类风关,系统性红斑狼疮,强制性脊柱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痛风等。 风湿免疫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相当复杂,病理损伤及症状均不相同。发病前的预防,治疗前的评估,治疗中的病程监测以及治疗后的预后判断,对此病都相当重要。 1) 疾病初诊: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了解机体的免疫活跃或免疫紊乱状况,对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和效果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药效评估: 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中,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对部分免疫抑制剂(如美罗华)的疗效进行评估。 3) 机体免疫功能评估,预防感染 对于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风湿病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把握患者免疫抑制的程度,对严重免疫抑制的患者,可进行免疫抑制剂的适当调整,尽量避免严重感染。
1.免疫功能受损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 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和耐受功能及免疫监视功能。当免疫防御功能受损时,易发生反复感染,严重感染,多种病原与特殊病原感染,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感染等。当免疫自稳和耐受功能受损时,会发生过敏性疾病,例如婴儿时期全身严重湿疹样表现,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血清IgE水平明显增高等;此外,还会发生自身免疫和自身炎症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受损时,主要引起肿瘤,包括儿童时期的血液系统肿瘤,其他实体瘤等。 以上儿童时期发生的免疫功能受损相关的疾病,均应酌情进行淋巴亚群的检测。另外,血常规中淋巴细胞明显异常或家族成员中有免疫缺陷病史的,都推荐进行常规淋巴细胞亚群的评估。 2.临床意义 1) 免疫缺陷病的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免疫系统针对细菌感染的“窗口期”中,如果中性粒细胞数量缺乏,感染可能迅速扩散,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及早检测儿童的免疫功能是否完备,对于这类患儿的救治以及避免医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2) 疾病早期筛查 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会及学院在其联合发表的指南中,将计数CD4,CD8和NK细胞,以及B细胞作为评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的重要的初筛检测。 3)免疫功能检测,判断感染类型,指导免疫低下患者治疗方案。 仅凭外周血常规判断感染容易误诊,免疫功能异常患者建议加做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4)免疫缺陷患儿疫苗接种前免疫状态评估 对于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者,在预防接种前应评价免疫功能状态包括CD3+和CD8+T细胞数量及对丝裂原应答的反应的情况。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V/AIDS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艾滋病领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常规检测工具,主要用于:1)疾病诊断和分期的依据;2)疾病进展的依据;3)确定开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AART)治疗的时机;4)判断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及预防性治疗时机,疗程。5)判断HAART治疗的疗效: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增加是治疗后判断疗效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同时研究表明,CD8+T淋巴细胞CD38,HLA-DR激活亚群和血浆病毒载量呈正相关,故可以用CD8+T淋巴细胞的激活亚群作为HIV病毒载量的替代,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条件匮乏的艾滋病高发区,可以用CD8 CD38和CD8 HLA-DR激活亚群的结果来预测血浆VL,作为监测HIV疾病进展和评价抗病毒疗法的参考。 CD4+T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能指挥身体对抗微生物,保护人的机体不受外物侵害。但CD4+T淋巴细胞又是HIV最主要的靶细胞,被HIV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可因多种机制破坏而死亡。人体感染HIV后,主要表现为CD4+T细胞丢失,绝对数量减少,CD4+T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失调,继而导致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出现继发感染而出现艾滋病症状。所以其检测结果对于患者免疫功能的判断有重要作用。临床上,通过观察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了解疾病进展,为HIV/AIDS患者的治疗用药提供信息和依据。辅助判断HARRT的疗效。如果服药后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则提示药物有效,反之提示药物疗效不佳。 CD4+T淋巴细胞计数用于HIV感染者的疾病分期:凡CD4+T淋巴细胞
1. 慢性乙肝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性腺体,同时也具有包括分泌胆汁、代谢、造血、合成蛋白质、凝血因子及吞噬、免疫等诸多功能。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DNA嗜肝病毒, 人体感染HBV后, 病毒介导的免疫损伤会造成肝脏的损伤。在乙肝的发病机制中宿主的免疫应答起主要作用。部分患者因其免疫功能缺陷逐渐发展为慢性感染, 成年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约有10%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而婴幼儿时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会有30%发展为慢性感染。由于HBV-DNA的持续复制,可进一步使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肝功能失代偿后反过来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加重肝脏炎症反应及肝细胞的纤维化, 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病毒的长期慢性感染及门脉高压症的形成直接导致内环境的紊乱进而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2. 慢性乙肝的进展和转归跟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并不是由HBV直接引起,目前认为,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控系统的紊乱及其导致的慢性肝损害过程是引起不同临床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乙型病毒性肝炎其实是一种免疫相关疾病。宿主的免疫反应与病毒共同作用造成乙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乙肝感染患者转归和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取决于机体本身的抗病毒免疫的活跃程度及强度。HBV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与病情发展、抗病毒治疗停止后病毒的反跳均有密切关联。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在肝细胞损害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在肝脏的损害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细胞免疫应答。 T 、B淋巴细胞为重要的细胞免疫组成部分,反映慢性乙肝患者的免疫状态。T淋巴细胞在机体感染HBV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体感染HBV后, 由于HBV-DNA大量复制,会损耗大量CD4+ T淋巴细胞,从而影响患者T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体内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被打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 CD4+ T 细胞数量减少,而抗原慢性刺激致CD8+ T淋巴细胞表达增加,CD4+ / CD8+ 比值降低,导致不能完全清除 HBV,反复的肝脏炎症发作。而高载量的 HBV 同时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研究发现随着HBV病毒载量的不断增加,机体免疫调控作用逐渐增强,表现为高病毒载量组比低病毒载量组患者CD4+ T细胞减少、CD8+ T细胞增多、CD4+ / CD8+ 降低。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清除细胞内乙肝感染病毒中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D4+和CD8+两群T细胞维持机体主要的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两者应保持一定比例。而研究表明慢乙肝患者均存在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乙肝的慢性化是由于 B、T 淋巴细胞亚群失衡,特别是CD3+ CD4+ T淋巴细胞降低使机体无法有效的清除入侵的HBV病毒,导致病情进展。CD4+ /CD8+ 比值降低使免疫系统紊乱,并出现免疫病理改变。慢乙肝患者的病毒复制水平、肝损害程度、免疫反应形式等个体差异很大,但细胞免疫被一致认为是 HBV 感染后引起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也是机体清除细胞内病毒的主要机制。 2.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T淋巴亚群的数量和比例,是评估慢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手段 应用FCM检测HBV感染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比例,在临床上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病情进展、治疗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分析HBV感染后不同临床转归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初步结果显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乙肝患者和HBV携带者CD4+T细胞,CD8+T细胞细胞计数均减少,提示机体参加免疫反应的免疫活性细胞不足,导致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降低;2)与正常对照组和HBV携带者相比,慢性乙肝患者CD8+CD38+T细胞比例升高,经抗病毒治疗后,随着HBV DNA的下降,激活亚群的比例也显著减少,提示患者体内存在T淋巴细胞的异常激活,这可能正是其肝细胞损伤的原因之一;3)慢性乙肝患者CD4+CD45RA-记忆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4+CD45RA+62L+纯真T细胞比例及及计数均显著减少;4)与正常对照组和HBV携带者相比,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45RO+)比例升高,可能是对肝脏组织炎症坏死作出的反应,用以保护宿主。 有报道慢性乙肝患者 CD19+ 、CD5+ CD19+ 的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说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有较多的 CD5+ B 细胞活化,而介导体液免疫的主要免疫细胞为B 淋巴细胞,CD19+ 分子是 B 淋巴细胞的重要标志,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B细胞受到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转化浆细胞,从而产生与相应抗体结合的抗体。 综上所述,临床上,外周淋巴亚群检测对于分析慢乙肝发病机制,观察疗效及监测预后,以及疫苗和药物研发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其与HBV-DNA载量的相关性研究 中外医学研究 2020,18(27),10-12 2.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检测意义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5 年 10 月第 23 卷第 10 期 Chin J Prev Contr Chron Dis,October 2015,Vol. 23,No. 10
1、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yclosporin A, CsA)在器官移植抗排异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自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作为免疫抑制剂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公认的肝肾等器官移植后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最为有效的药物之一。CsA能通过竞争性地与细胞浆内的环孢亲和素(Cyclophilin)结合蛋白结合,从而显示T淋巴细胞的抑制效应。此外作为免疫抑制剂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也已取得肯定的疗效。 2. 环孢素A在妇产科生殖领域的拓展应用 正常生理妊娠类似于同种异体移植,胚胎作为自然的同种移植物不受母体免疫排斥, 这种母胎界面的免疫豁免现象是免疫排斥现象的唯一例外,实际上反映了正常妊娠时母体免疫系统对胚胎的免疫耐受。而妊娠失败多因母体对胚胎的免疫排斥所致。研究发现,于孕早期(胚胎着床期)腹腔注射CsA,可恢复小鼠妊娠失败模型母-胎界面Th1/Th2细胞因子转录水平免疫调节的生理平衡, 形成维持正常妊娠所需的Th2型免疫偏倚,并诱导外周免疫细胞对父系抗原的免疫耐受,使流产模型的妊娠预后达到正常妊娠水平; 有研究在前期动物实验工作基础上,探讨CsA 是否可以调节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Th2型细胞因子IL-4与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和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调控作用, 结果表明CSA的应用在降低母胎界面促炎分子的水平,维持母胎界面细胞因子向Th2型体液免疫偏倚,以及升调节treg细胞发挥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作用发挥重要意义。 除外环孢素在母胎界面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还证实CsA可刺激人早孕期滋养细胞生长,并改变其细胞形态,使其迁移能力及侵袭性增强。CsA在一定的较低浓度范围内对母胎界面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反复自然流产等妊娠失败多属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排斥,合并细胞滋养细胞增殖及侵袭力的降低,凋亡细胞增多,环孢素A在母-胎免疫调节中可能起双重调节作用,既可抑制妊娠失败中母体对胚胎抗原的免疫排斥,又可明显抑制滋养细胞凋亡,并促进其增殖、侵袭与迁移;这二方面分子机制的探讨, 有效验证了环孢素除了常规意义上的抗排异和治疗自身免疫病以外,在反复自然流产等妊娠疾患的治疗方面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些结果提示CsA 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保胎制剂。 3. 环孢素A用于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URSA)患者的免疫治疗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反复自然流产是困扰妇产科医师的难题。前些年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治疗,主要采用配偶或供者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ALT)等措施治疗反复自然流产妊娠失败者,主动免疫疗法确有提高母胎免疫耐受,对防治流产的疗效及治疗机理存在很多争议, 同时因技术及操作的复杂性而不能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迄今为止,对于ALT治疗URSA的适应症仍然存在诸多争论,由于容易造成实验室的交叉感染,可能对患者造成较大的隐患, 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医院已经停用这项治疗技术。而环孢素的应用有效地弥补了这方面治疗手段的缺陷,作为一种新型保胎制剂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
反复流产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CD4+/CD25+/Foxp3+; CD4+/CD25Hi/ CD127-)的检测 1. 什么是调节性T细胞? 调节性T细胞是CD4+T细胞亚群之一,并同时表达CD25和特异性表达转录因子Foxp3。调节性T细胞产生于胸腺,后输出至外周。细胞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天然发生的Treg(nTreg)细胞和诱导性的Treg(iTreg)。外周血中大多数为nTreg细胞,约占人外周CD4+T细胞数的5-10%。iTreg则是外周成熟T细胞在持续性抗原刺激及TGF-β条件下诱导产生,通过分泌TGF-β发挥作用。 2. 调节性T细胞的主要功能? Treg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和免疫无能的重要细胞亚群,通过主动调节的方式抑制存在于正常机体内潜在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防止其他T细胞的过度活化和维持免疫耐受。可通过细胞间接触抑制及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等途径发挥抗炎作用,主要分泌IL-4,IL-10和TGF-β等抗炎细胞因子,诱导及维持机体的免疫动态平衡和免疫耐受。从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止自身免疫病、慢性炎症性疾病的保护、诱导移植物的耐受防止免疫排斥、母胎免疫耐受;以及肿瘤在内的多种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发病机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3. 调节性T细胞发挥作用的的分子机制 Treg缺失阻止抗原诱导的Th2细胞的分化,增加Th1细胞的分化;Treg和Th17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Treg抑制NK细胞的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毒作用;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及其功能;并对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起到抑制或杀伤作用。 4. 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异常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Treg细胞的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在反复流产患者中容易导致母胎免疫耐受低下而不利于妊娠胚胎的存活;此外,可用于骨髓等器官移植术前术后的跟踪, Treg细胞的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常不利于移植物的存活,容易导致排斥。而过度表达则在肿瘤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Treg细胞可能是参与肿瘤微环境中抑制免疫应答细胞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实体肿瘤和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Treg数目增多,在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以及肝癌等多种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和肿瘤局部微环境中,Treg比例增高,且数目与患者肿瘤进展程度给预后、生存率呈负相关。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Treg数目呈肿瘤发展阶段相关性增长,去除Treg或封闭其抑制功能,可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5. 调节性T细胞在诱导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 在妊娠的各个时期, 母体外周血以及胎儿的脐带血中都有调节性T细胞的存在, 并在整个妊娠期间是动态变化的。Treg细胞在妊娠早期孕妇外周血中开始升高, 至妊娠中期达最高峰, 而产后比例下降。反复流产妇女外周血调节T细胞表达明显低于同孕期健康孕妇,从而不能有效诱导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功能而容易导致病理妊娠的发生。经过主动免疫等治疗后, 妊娠成功者的体内调节T细胞明显较治疗前增多。提示,调节T细胞在妊娠早期母胎耐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常患者朋友对血常规非常熟悉,其中有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比和计数。其实呢,淋巴细胞还分为各种亚群,临床上,经常有医生会开 “淋巴细胞亚群”项目,以帮助了解患者的免疫功能。 一、那么“淋巴细胞亚群”是群什么细胞?众所周知淋巴细胞是构成机体免疫器官的基本单位,是参与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人的淋巴细胞根据其生物功能和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又可分为三大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淋巴细胞,即是通常所谓的“淋巴细胞亚群”。这些细胞是如何分化而来的呢?从头说起吧,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前者分化为红细胞,血小板,和原粒细胞,其中原粒细胞继续分化为粒细胞,包括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而淋巴样干细胞分化为原淋细胞,继续分化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淋巴细胞。这些T、B、Nk细胞也就是所称的“淋巴细胞亚群”。当然,T细胞还进一步分为辅助性和杀伤抑制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 二、在化验单上,这些“淋巴细胞亚群”又是怎样标识的呢?CD3+ 代表总的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重要的一大细胞群;CD3+CD4+代表辅助/诱导性T淋巴细胞即Th细胞;CD3+CD8+代表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即Ts细胞。CD3-CD19+代表B淋巴细胞,CD3-CD56+CD16+代表自然杀伤性(NK)淋巴细胞。具体报告的是各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以及Th/Ts的比值。有的医院除了百分比,还报告各种淋巴亚群的细胞绝对计数(就是每微升全血中含有的这种淋巴细胞的个数)。 三、淋巴细胞亚群是怎样测定的呢?首先,检测的标本要求抽取2毫升肝素或EDTA-K抗凝全血。利用各种单克隆抗体,与标本中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再配多色荧光染料,就可以通过流式细胞术的分析,区分各淋巴细胞不同的亚型,进而得到各亚群的比例及绝对计数。 四、为什么要测定淋巴细胞亚群呢?概括说,淋巴细胞亚群是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分析这些免疫细胞的比例和数量及活性对于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机体正常情况下,各种淋巴细胞亚群(T,B,NK)保持一定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稳定调节,维持着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当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及功能发生异常改变时,机体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免疫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某种细胞亚群所占百分比或绝对计数过高或过低,都提示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 五、具体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是什么?T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B淋巴细胞参与机体体液免疫应答,总T和总B可以用来判断某些免疫状态过激或低下。 1.总T细胞(CD3+细胞) (1)增高:提示体内的T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见于临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如SLE、重症肌无力、慢性活动性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器官移植排斥反应、T细胞白血病等。 (2)降低:提示体内的T细胞免疫功能减低,见于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化疗过程中、先天性细胞免疫缺陷(胸腺不发育)、艾滋病、以及过劳等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处于相对较低的其他一些情况。 2. 总B细胞(CD3-CD19+) (1)增高: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等;慢性B细胞性白血病等 (2)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见于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和重症联合免疫缺陷(T细胞同时缺如) 3、辅助/诱导性T细胞(CD3+CD4+细胞) (1)增高:提示体内存在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症,各种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以HIV感染时减少最为明显。也见于γ免疫球蛋白缺乏症、胸腺发育不良、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严重创伤、大手术、应用免疫抑制剂等。 4、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细胞) (1)增高: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提示体内存在病毒或胞内寄生菌感染,主要见于HBV、CMV、EB等病毒及结核杆菌感染等。 (2)降低:见于γ免疫球蛋白缺乏症、胸腺发育不良、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糖尿病等。 5、CD3+CD4+/CD3+CD8+细胞比值(Th/Ts比值) (1)增高:可见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活动性肝炎、I型糖尿病等;肿瘤及病毒感染等。此外监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若移植后比值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则可能发生排斥反应。 (2)降低:见于SLE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骨髓移植恢复期等。AIDS、再障、某些白血病、免疫缺陷综合征、某些病毒感染、恶性肿瘤、结核病等。临床抗感染有效时可见比值的逐步恢复。 (3)CD3+CD4+/CD3+CD8+细胞比值在器官移植受者免疫功能监测、个体化免疫治疗疗效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比值小于0.2时必须立即停用免疫抑制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CD4+细胞恢复晚于CD8+细胞,导致Th/Ts的比值显著下降。HIV及某些病毒感染(EB病毒、SARS病毒等)患者Th/Ts的比值也显著下降。艾滋病患者比值显著降低,多在0.5以下。 6、NK细胞(CD3-CD16+和/或56+) 能够介导对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1)增高: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早期,长期使用干扰素及其干扰的诱导物,骨髓移植后,反复自然流产等。 (2)降低:见于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伴转移的肿瘤;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7、自然杀伤性T细胞(NKT细胞):具有NK和T细胞的标志,参与对细菌和寄生虫的反应,在控制病毒性感染中也发挥作用。 8、双阳性细胞(CD3+CD4+CD8+细胞):增高,提示T细胞分化发育紊乱,见于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也见于严重急性感染患者,尚未完成阳性筛选的T细胞提前释放进入外周血的情况。 参考资料:BD公司宣传手册等
王阿姨体检后看到体检报告单上“肿瘤标志物”其中的一个项“铁蛋白”后面有个向上升高的箭头,既然是肿瘤标志物里的指标升高了,这是不是说明得了癌症啊?那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铁蛋白吧。 什么是铁蛋白(SF)? 铁蛋白(Ferritin)是机体内一种贮存铁的可溶组织蛋白,是人体含铁最丰富的一种蛋白复合物,分子量约450 000,其中含铁17%~23%。铁蛋白存在于体内各组织和细胞中,特别在肝、脾、骨髓中含量高,脑组织中也有,外周血细胞中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也都含有铁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铁蛋白。 铁蛋白在人体里有两重作用 一:作为铁的“贮存库”用于血红蛋白合成; 二:将铁保存在中空的球形蛋白内,可以防止细胞内游离铁过多而产生有害作用。 血清铁蛋白数值多少是正常的? 男性:30-400μg/L; 女性:13-150μg/L; 新生儿:25-200μg/L。 注:血清铁蛋白检查各家医院实验室的参考值会有差异。 铁蛋白数值变化有什么临床意义? 铁蛋白升高: 1)体内贮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铁负荷过大。 2)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肿瘤、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 4)组织释放增加:肝坏死、慢性肝病等。 铁蛋白减少: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等。 低于13μg/L时即可诊断铁缺乏。 大于100μg/L,即可排除缺铁。 铁蛋白为什么会升高? 铁蛋白升高,一是来源增加,二是存在清除障碍。 1.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病、肝硬化、脂肪肝等,都是造成铁蛋白升高的原因。患肝病时肝细胞受损,功能下降,导致铁蛋白的摄取及清除受到影响,使铁蛋白升高。 2.铁负荷过多,如原发性血色病、反复输血、不恰当铁剂治疗等,也是铁蛋白升高的原因。 3.血液系统疾病,如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这些都是引起铁蛋白升高的原因。 4.铁蛋白水平和霍奇金病的病程密切相关;急性白血病铁蛋白可升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最明显,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次之,慢性白血病增高不明显。 5.恶性肿瘤因肿瘤浸润、坏死使铁蛋白释放增加,同时肝清除铁蛋白能力降低,以及肿瘤细胞合成铁蛋白增多,均可导致铁蛋白升高。特别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肝癌、胰腺癌和肺癌均可使铁蛋白升高,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以及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不会影响铁蛋白。 肝癌患者有铁蛋白增高的原因可能是: 1)肝癌细胞能合成和分泌铁蛋白或异铁蛋白; 2)肝癌组织对铁蛋白的摄取及清除受到影响; 3)肝细胞损害坏死,贮存在肝细胞浆中的铁蛋白进入血中。 血清铁蛋白虽非特异性,但除肝癌、胰腺癌中度升高外,其它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直结肠癌均不升高。肝癌患者治疗有效者血清铁蛋白下降,而恶化和再发者升高,持续增高则预后不良。故血清铁蛋白测定可作为疗效监测手段之一,特别是对甲胎蛋白阴性的患者更有意义。 6、炎症或感染,急性感染和炎症性疾病可促进去铁铁蛋白(天然的铁储存蛋白)合成,使铁蛋白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会引起铁蛋白升高。 所以,铁蛋白升高就代表患了癌症吗?答案是:不一定!由于影响铁蛋白的因素比较多,它并没有特异性,所以铁蛋白检测数值并不能作为恶性肿瘤的诊断指标,也不能完全预测恶性肿瘤的复发。 PS:想要准确检测到体内血清铁蛋白水平,一定要注意: 1)被检测者应空腹12小时以上再抽血化验。忽视这一点,可能会导致检查结果不同。 2)检查前慎用铁剂治疗或禁食含铁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等;禁食能和铁络合的物质,如茶等。 3)当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和婴儿生长期、因体内铁的需要量增加,可使血清铁降低,属生理现象。 以上内容转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