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咳嗽,是指特发的变态反应介导的呼吸道高敏状态综合征。是包括感冒后咳嗽、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漏综合征、过敏性咳嗽等在内的,一组以咳嗽为主表现的临床常见症候群。特应性咳嗽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慢阻肺、肺结核、呼吸道肿瘤引起的咳嗽不同,前者无病原微生物存在,主要为气道过敏状态所致;后者往往有明确的致病原如病毒、细菌、肿瘤等因素。西医西药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病程缠绵难愈,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痛苦与不便,咳嗽日久进一步发展,可转变为哮喘、间质性肺病、慢阻肺等。中医诊治本病症,颇具特色,效速且佳,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特征 1.咳嗽多发生于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失后,或有冷空气、冷空调、异常气味、花粉、尘霾等刺激而诱发。 2.咳嗽呈阵发性、间断连续刺激性干咳为主,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 3.常伴有咽痒、咽部不适,少数患者伴有鼻涕、喷嚏、眼泪,严重时伴恶心欲呕、喉中有喘鸣声。 4.血常规和X线胸片检查往往无明显特征性的异常改变。少数患者血象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5.病程迁延难愈,一般持续2~8周时间,甚至更长,个别可达2~3年之久。 6.此类咳嗽患者或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包括皮肤划痕症)等过敏性疾病。 二、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对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是由于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炎症伴或不伴短暂性气道高反应性所致。 中医学认为,咳嗽久治不愈,多由外感风邪留恋不去有关,属"风咳"范畴。风邪之所以留恋,缘于痰湿,湿性粘滞,风与痰合,风痰阻肺,则咳嗽缠绵难愈。加之在病程中多有误治失治:一旦咳嗽不止,医患都容易使用不恰当的止咳药、或消炎药、或清肺药,致使脾胃损伤、痰浊内生,病邪更是留恋不去,或引邪入里、肺气闭郁,则咳嗽加重。 要之,本病的核心病机为一一风痰留恋,肺气闭郁。在病程中或不同的患者中,可有寒、热、表、里之不同表现。临床可根据以下几个不同证候进行辨治。 三、辨证论治 在核心病机的基础上,分清寒热、表里的轻重程度,分而治之。 1、基本证型一一风痰闭郁,肺气不宣证:以咳嗽频作,咽痒或咽部不适为主要表现,舌脉可无特异性征象。 治则一一祛风化痰,开宣肺气。 方药一一止咳散合桔枳二陈汤加减。 2、风痰闭郁,肺寒饮停证:咳嗽兼舌淡苔白,或怕冷、咳痰清稀者。 治则一一祛风化痰,温肺化饮。 方药一一小青龙汤合麻黄汤化裁。 3、风痰闭阻,肺热内蕴证:咳嗽兼舌红苔黄,或怕热、咳痰色黄者。 治则一一祛风化痰,清热宣肺。 方药一一麻杏石甘汤合桔枳二陈汤加减。 4、风痰留恋,邪郁少阳证:咳嗽兼胸胁胀痛、或心烦喜呕、寒热往来、脉弦者。 治则一一祛风化痰,和解少阳。 方药一一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化裁。 5、风痰留恋,肺阴亏虚证:咳嗽兼舌红少苔或少津,或口干、便干者。 治则一一祛风化痰,养阴润肺。 方药一一止嗽散合过敏煎加减。 四、注意事项 1、避免空调、电扇直吹,在雾霾天或花粉、尘埃、异味环境中佩戴口罩。 2、忌食生冷、油腻、腥味之品。千万别用冰糖炖?等食疗偏方。 3、禁用抗生素、强力止咳西药和苦寒性止咳中药。
一、心律失常中医也能治吗? 心律失常,中医称之为"心悸"、"怔忡",包括室上性、室性、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等,临床处理此类病症较为棘手,西医除介入手术之外,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本身有致心律失常等副作用,逐渐淡出临床应用,在非手术疗法中,中医中药一如既往地显示着其独特的优势。现将其证治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二、心律失常是怎么发生的? 心悸病名在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下悸”、“心中悸”、“惊悸”及“心动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的症状特点;兼证可见有胸闷不适、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当心率加快时会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到搏动有力,除了因器质性改变而出现心悸,患者的精神因素与本病相关。最早《内经》也已认识到由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可致心中悸等,将心悸可分为怔忡和惊悸,惊悸多以情绪有关,大可自行缓解;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无精神等因素也可发生。 三、心律失常中医是怎么治的? 中医心悸病机分为虚实二端。虚证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致心神失养为主;实证以痰饮、瘀血、火热等扰动心神为主。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火扰心,心神不安。根据心悸所表现的临床症状,虚证分别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袪痰、化饮、清火、行瘀。可分为以下七种不同证型进行施治。 1.心气不足证 可见气短,心悸,体倦乏力,自汗,面色苍白,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此证多见于久病体虚及劳动者,因劳则耗气。 治法: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代表方药:养心汤加减,可加太子参、党参、刺五加等。 2.心血不足证 可见心悸气短,动则为甚,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失眠健忘乏力,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药:以归脾汤,可酌加阿胶、合欢皮、夜交藤等。 3.阴虚火旺证 心悸易惊,心烦少寐,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伴耳呜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如阴虚复有瘀热,加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4.心阳不振证 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沈细。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药: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如心动过缓可加炙麻黄,附子或重用桂枝温通心阳。 5.痰火扰心证 胸闷烦躁,痰多黏稠,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代表方药:以黄连温胆汤加减,可加珍珠母,石决明等安神。 6.水饮凌心证(本虚标实) 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或下肢浮肿,伴恶心、呕吐,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药:苓桂朮甘汤加减,可加半夏、陈皮化饮燥湿,五加皮、防己泻肺利水。 7.心脉瘀阻证 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药:以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血瘀多有气滞,可加柴胡、枳売。
颈椎病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实质上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临床常见病,好发于长期低头工作或经常固定一个姿势进行工作、学习、游戏的人。颈椎病呈高发态势,治疗上多求助于骨科外治或手术,或针灸、推拿、理疗。其实根据颈椎病的发生病机制和临床实践,通过中药内服进行辨证治疗更为宜适,也不失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悸及吞咽困难等。其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可有不同的表现。 1.神经根型: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 2.椎动脉型: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识障碍,亦无后遗症。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3.脊椎型: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易跌仆,有的患者在走路时有如踏棉花的感觉,个别患者还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碍,如尿频、尿急、排尿不畅或大小便失禁,瘫痪等。 4.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5.食管压迫型:吞咽时有梗阻感、食管内有异物感,少数人有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干咳、胸闷等症状。 6.颈型:也称局部型颈椎病,仅有头、肩、颈、臂的局部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 7.混合型:或可兼有上述各型症状者。 二、病因病机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繁多,几乎涉及多个系统,中医学很难有其对应之病名,但从临床表现和形成机制来看: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疏松、增生、骨刺形成,椎间盘变性脱出,韧带增厚,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椎管狭窄等所致,应该统属于"筋"与"骨"的病变。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的损伤责之于肝肾亏损和气血不足,加之不知不觉中感受风寒湿邪的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凝滞而发为本病。总之,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风寒湿痹,经络阻滞"为标。 核心病机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寒湿痹。 三、治法方药 治疗上,以"补肝肾,强筋骨,益气血,通经络,祛风湿"这十五字诀为主,急性发作期以祛标实为主,缓解期以补本虚为主,具体辨治时,可有风、寒、痰湿、瘀血,气虚,血虚,肝肾亏虚等侧重点的不同,进行处方用药。 基本治则:祛风湿,通经络,益气血,补肝肾。 基本方:葛根汤化裁。 加减: 1.偏寒型 兼有颈或肢体怕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紧者。 基本方+制附子、细辛、透骨草。 2.湿胜型: 兼头颈或肢体沉重,苔腻者。 基本方+苍术、羌活、姜半夏、伸筋草。 3.风胜型 见颈或肢体疼痛麻木不固定,头晕,或步行不稳,跌仆或瘫痪,拘挛抽筋者。 基本方+天麻、勾藤、蜈蚣,寻骨风。 4.化热型 见有怕热,口苦、溲黄、苔黄、脉滑数者。 基本方-威灵仙,+忍冬藤、桑枝、虎杖、秦艽、络石藤。 5.瘀滞型 出现疼痛或麻木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紫气,舌下静脉曲张、或青紫,脉涩、脉滞者。 基本方+片姜黄、川芎、地必虫、炒元胡、蜈蚣。 6.气血虚型 有面色无华或萎黄、疲倦乏力,气短、舌淡苔薄,脉细、脉弱者。 基本方+炙黄芪、党参、当归、川芎。 7.肝肾阴亏型 兼见眼花、耳鸣、腰膝酸软、便干、舌红苔薄或少,脉弦细者。 基本方-威灵仙+枸杞子、制首乌、桑寄生、熟地、怀牛膝。 8.肾阳虚型 兼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便溏、溲清、怕冷、苔薄白,舌淡,脉沉细或脉沉弱者。 基本方+杜仲、骨碎补、补骨脂、鹿角、仙灵脾、巴戟天。 在服药期间,可结合做针灸、按摩治疗能增加疗效。同时加强自我保健,避免久坐伏案或长时间单一姿势运动,避免睡过高、过低的枕头,适寒温,免劳累。适当做一些以颈部和上肢为主的主动功能锻炼,以预防复发。
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疑难病,其病理发展结局不容乐观:肠化--异形增生--不典型瘤样改变,这些病理改变也称为胃癌前病变,少数可转化为胃癌。 目前现代医学没有更好的办法逆转这一病理过程。 可喜的是中医药不仅能控制病情的发展,而且可以逆转部分患者的病理改变。临床实践表明,本病并非不治之症,中医药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然而,运用中医治疗本病需要十分谨慎,中药辨治不当,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相反会使本已经受损的胃粘膜,受到二次伤害,加重病情的进展。如何避免中药的二次伤害,关键是要以中医思维指导遣方用药。 一、辨对证 1、脉症 萎缩性胃炎中医属"胃痞"范畴,临床表现主要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病程时间漫长,时轻时重,甚至若有若无;舌质淡或红,带有紫气、瘀斑,苔薄白或黄或腻或少苔,脉弦关脉带有细、弱、沉、迂曲、隆起、结节、塌陷。 2、病因 饮食失节,脾胃受损; 情志失调,肝木伐土。 3、病机 核心病机:中虚淤滞。 特点:虚实夹杂,寒热互见,升降失司。 虚:以气虚、阳虚、阴虚多见; 实:气滞、痰湿、瘀血; 寒:胃寒、脾肾虚寒; 热:胃热、胆热、肝火; 升降失司:中焦痞塞,脾气升胃不降。 二、精选药 1、补虚怎么补? 气虚:温补宜用黄芪、党参,平补宜太子参、白术、怀山药等。 阳虚:宜选九香虫、鹿角片。 阴虚:常用百合、石斛、乌梅、北沙参。 2、祛实选什么? 气滞:温通一一枳壳、佛手、木香、厚朴,凉通一一绿萼梅、八月扎、川楝子。 痰湿:温化——半夏、苍术,清化一一浙贝、瓜篓,淡渗一一茯苓、苡仁。 瘀血:由轻到重可酌选川芎、丹参、三七、莪术。 寒:桂枝、吴茱萸、干姜均可祛寒,注意有发散、下气、守中之不同。 热:胃热——蒲公英、黄连、白花蛇舌草、制大黄均清热,而有渗湿、燥湿、解毒、祛瘀之异;肝胆郁热——柴胡、黄芩、广郁金、炒白芍可选用。 3、升降怎么调? 降逆:可选代代花、丁香、刀豆壳、半夏,有平降、温降、补降、消降之别。 升阳:偏凉的如葛根、薄荷,偏温的如荆芥、防风、藿香、生姜可选。 三、巧组方 临床处方时要充分考虑到胃的病理生理特点:胃位居中洲属土,其象坤卦,为升降出入之枢纽,性质混沌,寒热虚实夹杂、传化物而不藏,以通降为顺。 故组方用药切忌单边操作,走极端。不能见虚就补,见实就通,一唯蛮补峻泻;更不能用西医思维指导组方用药。应禀承中和之道,照顾到脾胃冲和之气。论"补",宜补中有通、养中有疏,虚实兼顾;论"寒热"则宜清中有温,温中有清,寒温并用。组方要蕴含刚柔互用,燥湿相济、辛开苦降之意。 四、深思"量" 更深一层次的要求,应把握各病性的程度。即不仅要进行病性分析,还要做定量辨证。根据寒热虚实升降失调的轻重比例,确定处方用药的剂量。如寒热而言,应按照寒热病性的比重:是寒多热少、还是热多寒少、寒热各半?处方时,也相应地酌用热药三分、寒药七分?还是寒药热药各半,抑或寒药二分、热药八分?如此等等,其他如虚与实、升与降的比例也应照此详察深思,精准处方,才会周全有效。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疳”,“口疮”范畴,偶有发生,也不是什么大病,往往会不治自愈,一般不引起人们的在意。真正令人困扰的是口腔溃疡的反复发作,数月一次或每年数次,难以中止,是一种不可小觑的疑难病症,有一部分反复发作甚至可转变成恶性肿瘤,不可不加以重视。 一、病因病机 多由烦劳或五志过极、饮食不节,郁热化火,火热熏灼口舌而成。 核心病机一一五志过极,郁热化火。 病机演绎:郁热的来由,五脏各有所偏: 1、操劳过度、烦劳伤肾,相火内动,则肾虚火灼。 2、情志不舒、心情抑郁,肝气郁结,日久化火。 3、饮食不节,或肝木克土,脾胃受损,中焦壅滞,湿热薰蒸。 4、外感受邪,肺气不宣,或木火刑金,肺热闭郁。 5、所愿不遂、劳心伤神,或木火上炎,母病及子,上扰于心,心火上炎。 二、辨证分属 辨证须结合脉症外,主要参考溃疡面发生的部位分属: 舌的两侧边缘一一属肝火; 舌尖部位一一属心火; 上下齿龈或上下唇内侧一一属脾热; 近咽喉部位一一属肺热; 根部位或舌系带附近一一属肾火。 三、治疗法则 清热解郁法。 治疗的难点与用药的关键是要清中有散、降中有升,切忌一唯苦寒清降,不可见热就清、见火就泻。郁热的清解,以疏散为要,苦寒中须佐以辛热。 基本方药:栀子、知母、细辛、升麻、枳壳、淡豆豉、生甘草 。 四、五脏分治 根据具体患者脏腑火热偏胜情况,酌情选加以下药物。 1、心火炽盛:黄连、淡竹叶、车前草、滑石,通草、白茅根、莲子芯。 2、肝经郁热:柴胡、黄芩、茵陈、丹皮、赤白芍 。 3、肺热薰蒸:桔梗,杏仁,桑叶、紫地丁、牛蒡子、银花。 4、脾胃湿热: 藿香、 佩兰、苏叶、 陈皮、草豆蔻、神曲、蒲公英,脾虚可加党参,黄芪、太子参。 5、肾虚火旺:胡黄连、黄柏、生熟地、女贞子、天冬、玄参、阿胶、玉竹、麦冬、当归、肉桂、牛膝。
痤疮多发于青春期,俗称"青春痘",通常好发于面部,一般在25岁以后会自愈,也有少数患者缠绵难愈,十分苦恼。因为是面部问题,着实不可小视。病虽是小,但病因病机复杂,临床症状表现不一,数量和形态有个体差异,造成的损害程度又各有不同,想要治愈也非易事。痤疮的辨治可概括为"抓核心、辨阴阳、分五脏",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一、核心病机一一郁火 痤疮多由郁火所致。《黄帝内经》有“郁乃痤”之说。其病因病机:一是青春期生活不规律,内分泌失调,肝之疏泄失常,郁而化火;二是情志不舒或压力太过,肝气郁滞,郁而化火,心肝火旺;三是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中焦壅滞,气机不利,致脾胃蕴热,或上蒸于肺。四是五志过极,引动相火,阴虚而郁火炎于上;或贪凉感寒,脾肾亏虚,正亏于下而热越于上。要之,该病或虚或实,皆由郁火蕴结所致。 治疗上当"火郁发之",以疏解清散为常法,方中必加轻、宣、透、散之品,药物酌选连翘、白芷、银花、柴胡、夏枯草、白蒺藜、合欢皮、藿香、细辛、桂枝等,处方用药强调清中有透,泻中有散。 二、色泽辨阴阳属性 常见的痤疮分为三种,一种色鲜红、肿硬、有脓头,患者体质强壮,属于阳疮;第二种色淡不红,患者体弱怕冷,属于阴疮;第三种介于前两种之间。第三种又有二个类型:若痤疮色淡白或暗淡、皮肤易冒油,形体偏胖,属痰湿;若痤疮日久、色暗紫、皮肤凹凸不平见有疤痕形成,属瘀血。 治疗上,阳疮宜用清热解毒药为主;阴疮,除了少用或不用清热解毒的药以外,还要加用温阳散寒之品,如麻黄、干姜、附子、细辛、吴茱萸等。兼痰湿者,酌加半夏、浙贝、牡蛎、天花粉、桔梗、瓜蒌、枇杷叶、白芥子、皂角刺、苡仁、土茯苓等。兼血瘀者,酌加赤芍、丹参、川芎、郁金、三棱、莪术、地鳖虫等。 三、病位分属五脏证候 根据痤疮发生的部位,结合不同症状表现,将其分属于五脏病机,其辩证分型主要为:肺经蕴热、心火上炎、肝郁化火、脾胃湿热、相火偏盛、上热下寒等。 1、肺经蕴热型:主要表现为痤疮初起,或以右脸颊、鼻部为主,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疗以清肺袪风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枇杷清肺饮加减,主要药物有:枇杷叶、桑白皮、鱼腥草、栀子、桑叶、蝉衣、白花蛇舌草、甘草等。 2、心火上炎型:多为痤疮色赤疼痛,或好发于前额,可伴有心烦不安,不寐,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疗以清心凉血,泻火解毒为主,常用方剂是泻心导赤散加减,主要药物有:黄连、连翘、生地、竹叶、通草、蒲公英、甘草。 3、肝郁化火型:肝火上炎,循经上逆于面,热毒无以释放,故面部两颊生痘,或以左脸颊为主,色红,可有胸肋痛,寐差,舌红苔黄,脉弦。 治疗以清肝凉血为主。常用方剂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酌用:龙胆草、黄芩、栀子、菊花、泽泻、丹皮、紫花地丁、生地、车前子等。 4、脾胃湿热型:症见痤疮此起彼伏,反复不断,以口唇周围为主,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可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是菌陈蒿汤加减,主要药物有:茵陈、栀子、大黄、蒲公英、紫花地丁、蛇舌草、黄连等。 5、相火偏旺型:痤疮以下颏为主,色红,女子可见月经不调,表现为月事期间痤疮增多和加重,可有腰膝酸痛,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常用方剂以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化裁,药选知母、黄柏、地骨皮、麦冬、生地等。 6、上热下寒型:此证痤疮或红或暗淡,多伴有胸中烦热欲吐,口腔溃疡,咽喉疼痛,腹痛喜暖,大便稀薄,下肢发凉,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或迟。 治疗以清上温下、交通心肾为法,之渠道为主常用方剂是附子泻心汤、交泰丸、引火汤加减化裁,主要药物有:黄连、甘草、干姜、肉桂、仙灵脾、党参、制附子、大枣等。
有人说炎症性结节可治,癌性结节中药无效,只能手术。其实不然,只要中医药应用得法,不论是良性结节,还是恶性结节,中药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现分享一例最近治疗的一个案例。孙某,男,49岁,发现肺结节1年。为多发实性结节,大者15mm,于2022年6月份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结果为原位癌。11月份胸部CT复查,又发现肺部原来小的结节又增大变多了,其中一个长到13mm大小。医生判断此结节与前面已切除的,属于同样性质为癌性结节,建议再次手术切除。孙某脑子有点蒙、精神有点承受不了。结节怎么一茬一茬的长?切了又长,长了又切,这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他想是否有更好的办法?于是找到郦永平主任中医师,希望能用中医的办法根治结节。2022年11月29日初诊,自诉无明显不适症状,有时大便稀溏不畅,舌红苔薄腻,脉细。辨为:湿热蕴结证。治拟:清肺除湿,化痰散结。药用自拟术苓夏草汤加减:苍术15g,炒白术12g,茯苓15g,土茯苓20g,姜半夏10g,夏枯草15g,猫爪草15g,生薏仁20g,炒僵蚕10g,生牡蛎30g,仙鹤草30g,生甘草6g。14剂。水煎服,一日二次。2周后复诊,服后自觉症状变化不明显,唯大便次数增多,遂于上方加炮姜6g,续服2周。以后每2周复诊一次,症状变化不显,嘱其坚持服用三个月后复查胸部CT。2023年3月7日,患者带来复查结果如约复诊:13mm的实性结节已消失,其他5mm左右的微小结节也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患者持续困扰和焦虑三个多月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愁苦表情一下子得到舒展,庆幸自己的正确选择!
本次新冠病毒感染,以寒湿袭表,直中太阴为特征。*症状:可见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头痛、腰痛或全身酸痛,咽部不适、咽痒、咽痛、甚至刀割样疼痛,乏力倦怠,恶心,纳呆,鼻塞流涕,咳嗽,舌淡苔白或腻等临床表现。*治法:以疏风散寒、宣肺解毒为法。方药:抗疫败毒汤(用古方败毒散化裁)。体寒者用荆防败毒散,体虚者用人参败毒散,体热者用清瘟败毒散,随证加减化裁。临床应用已获益良多,特此分享!
掌握新冠病毒,以下三个防治小妙招,轻松应对当下疫情,不再恐慌,不用抢购,无需囤药。妙招一:温通法 预防方。用材:生姜、蒜头、葱白各6~10克。制法:加红糖或不加,加水适量,水煎5~10分钟,每次200ml,一日二次。功效:温阳祛寒,通行气血,提振免疫力。适用范围:适用于体寒人群,平时偏怕冷,舌淡苔白,检测病毒阴性或阳性无症状者。宜忌:宜食温热性食品,忌食生冷、油腻之品,注意保暖。调治方。用材:预防方基本上,加藿香、佩兰、苍术、陈皮、杏仁各10克、草果、麻黄、炙甘草各6克。制法:同上。功效:化湿寒,振阳气,抗疫毒。适用范围:适用于体寒人群,平时偏怕冷,舌淡苔白,检测病毒阳性有发热恶寒、周身疼痛、咳嗽痰白等症状者。宜忌:同上。妙招二:清利法预防方。用材:菊花脑、薄荷脑、牛蒡或牛蒡子各6~10克。制法:同上。功效:清凉利咽,宣肺防毒,清利和护上呼吸道。适用范围:热性体质的人群,平时怕热或不怕冷,易上火,易口干舌燥,舌红或苔黄,检测病毒阴性或阳性无症状者。忌宜:平时多青菜白菜、白萝卜、荸荠、藕等清凉食品,忌辛辣、燥热之品如葱姜蒜牛羊肉等。 调治方。在预防方基本上,酌加银花、连翘、桑叶、杏仁、贯众、鱼腥草各10克、桔梗、生甘草各6克。制法:同上。功效:清热利咽、宣肺解毒。适用于病毒检测阳性有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咽喉干痛,咳嗽痰黄或带血丝等症状者。宜忌:同上。妙招三:平和法 预防方。用材:食盐。制法:取食盐适量,加开水,制成接近生理盐水浓度的淡盐水(以平时口味咸淡为度),漱口和擦洗鼻腔,一日二次。功效:消毒杀菌,保护粘膜。适用于平和体质的人群(不怕冷也不怕热),病毒检测阴性或阳性无症状者。宜忌:无禁忌。 调治方。参考用材:柴胡、黄芩、苍术、藿香、桔梗、杏仁、姜半夏、太子参、生姜、大枣、生甘草。制法:同上。适用于病毒检测阳性有发热与恶寒交替(一会儿发热一会儿恶寒,或一会儿发热一会儿不发热,或定时发热),咽喉干痛,咳嗽等症状者。宜忌:无禁忌。总之,中医药防疫抗疫,宜一人一方,辨证选方,精准用药,个体化调理。切忌跟风抢购某种药品,不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的用药,有时适得其反,会加重病情或损害身体。没病不要吃药囤药为好。
直播时间:2022年12月20日19:00主讲人:郦永平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