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乳腺癌占乳腺癌的5%~10%。遗传性乳腺癌中约30%的病例可检测到特定的致病突变,其中最常见的是突变基因BRCA1、BRCA2(以下统称BRCA)约占遗传性乳腺癌的15%[]。遗传性乳腺癌与家族性乳腺癌定义不尽相同,遗传性乳腺癌通常是指病人携带可增加罹患乳腺癌风险相关突变,并可遗传后代。通常遗传性乳腺癌病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发病年龄早。家族性乳腺癌具有遗传性癌症中某些特征,但遗传模式和发病年龄并不一致。家族性乳腺癌可能是家族中低外显率基因突变、散发乳腺癌病例的聚集、共同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导致[]。上海长海医院甲乳外科李.恒 宇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基因陆续报道,通过检测、评估遗传易感性基因突变,从而指导遗传性或家族性乳腺癌病人或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医疗决策和全程管理[]。本文将分析该领域10个热点问题。热点一:发病率与复发风险国外荟萃分析[]显示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到70岁其乳腺癌发生风险约57%,而我国人群数据显示[],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乳腺癌发生风险在79岁前为37.9%,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为36.5%。我国乳腺癌病人中,BRCA总突变率约为5.3%[]。上述数据显示,我国人群BRCA基因突变特征与国外不同,其发生率相对较低。关于复发风险的一项荟萃分析[]未发现BRCA突变病人相比非突变病人的总体同侧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RR=1.45,95% CI:0.98~2.14)。然而,在中位随访时间7年的研究中,BRCA突变病人则有显著更高的同侧复发率(RR=1.51, 95%CI:1.15~1.98)。也是上述研究,BRCA突变病人相比非突变病人有更高的对侧复发率(RR=1.51, 95%CI:1.15~1.98)。最近一项中国学者的研究[]细化了对上述问题的认识。该研究定义了“真实复发”,是指肿瘤在同一象限且是同一免疫组织化学类型。还定义“新发肿瘤”是在不同象限或不同免疫组织化学类型。这样定义后,在行保乳手术的1953例病人中,其中102例为BRCA基因突变病人,突变病人的真实复发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8)而新发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综上所述,BRCA基因突变病人的复发或新发肿瘤的风险还是偏高。热点二:遗传性乳腺癌的预后BRCA1突变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是三阴型(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为主,以往认为此类肿瘤的细胞增殖活跃、病理组织学分级多为Ⅲ级、易发生淋巴管侵犯,恶性程度较高。这在其他癌肿上已证实,如前列腺癌BRCA突变与Gleason评分8相关性大[]。虽大量研究探讨BRCA突变乳腺癌病人的预后,但研究结果有些矛盾。Baretta等的荟萃分析[](n=105220)发现,与非BRCA突变病人相比,BRCA突变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更差。但前瞻性随机对照的POSH研究[](n=2,733)显示,对于年轻患乳腺癌病人(40岁)携带BRCA基因突变与未携带该基因突变,两者生存率相似。从该研究的结论,可以推论,如果携带突变的病人都接受预防性手术,其中约80%的病人并无显著获益。因此,BRCA基因突变乳腺癌病人确诊后,首先应规范治疗,而不是考虑是否要做预防性乳房切除术。但该研究有也局限性,其对侧乳房切除例数较少,无法分析预防性对侧乳房切除对BRCA突变病人转归的影响。另外,考虑到对侧乳腺癌自然病程及对生存的影响,该研究随访时间也较短。最近国内一项研究[](n=2769)表明,突变携带者与未携带者相比:BRCA1突变携带者的无病生存率显著较低(风险比2.20,95%IC:1.15~4.18,P=0.017),但病人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上,BRCA基因突变病人的预后并不一定差,规范治疗与全程管理更为重要。热点三:提高检测率的障碍随着国外PARP(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抑制剂适应症在晚期乳腺癌中的批准,BRCA基因检测可能越来越成为乳腺癌常规检查的一部分。目前美国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欧洲ESMO(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及英国NICE(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等权威指南对于BRCA基因检测标准的确定主要基于以下考量因素:确诊乳腺癌时的年龄较轻、有肿瘤家族史及分子分型为TNBC的病人。但不同指南检测建议的细节仍有较大差异,如年龄划分、家族史的定义及原发灶数量等。近期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近一半证实有遗传致病基因突变的乳腺癌病人不符合NCCN遗传性乳腺癌基因检测标准。针对该研究的同期述评呼吁重视乳腺癌病人基因检测的高质量决策与资源合理分配。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在挪威超过60%的确定的突变携带者无明确肿瘤家族史[]。一项对2005年至2015年美国人群的抽样调查[]发现,许多符合检测条件的妇女,如年龄轻、有家族史、患两种以上恶性肿瘤等,并未接受BRCA基因检测,尽管检测可医疗保险付费,并可获得遗传咨询服务,该结果也让人们更重视遗传性乳腺癌的一级、二级预防。当然,提高检测率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病人认知度、医师建议、相关专业资源以及医疗政策等[]。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上述几个因素中,医师推荐占比最大[]。临床医师在帮助高风险妇女制定降低风险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也需要新的策略来提升遗传性乳腺癌医疗服务,使乳腺癌病人能够获得合适的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的机会。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最近授权对BRCA1和BRCA2基因中3种最常见的Ashkenazi犹太致病变异热点进行基因检测[],可以从商业公司购买试剂盒,其结果可直接提供给受检者,该项检测的价格为199美元。相比而言,国内多个地区的BRCA基因检测已进入医保,但在检测公信力、后续服务、报告解读、检测费用等方面还有巨大改善空间,需要政府、行业协会、检测机构多方协作。热点四:检测样本选择普通人群进行遗传基因检测,选择外周血液和口腔脱落细胞都可以。如两者比较,用外周血更准确、可靠。但有一种情况例外,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者,不应采血进行检测,因这些血细胞可能代表供体的DNA。对于有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病史的病人,皮肤组织活检是推荐的方法之一。如有可能,从成纤维细胞培养物中提取DNA检测。如无条件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口腔上皮细胞也可作为替代的检测标本。有研究显示,口腔上皮细胞随时间推移,也可被HSCT供体来源细胞取代。[]因此,鉴于供体DNA污染的风险,使用口腔拭子样本进行检测可能有其局限性。肿瘤组织中的体细胞不能用于遗传基因检测。尽管现有证据目前不支持常规肿瘤组织中BRCA突变检测,但也有重要研究意义,可能在将来影响PARP抑制剂用药等临床决策。另一个检测方面的问题是家族中从谁开始检测,有以下3种。第一种,大多数家族是对易感基因突变情况不了解,首先考虑对已经患肿瘤的家族成员进行检测,尤其是发病年龄轻、双侧乳腺癌或有多原发肿瘤的家族成员。另一种情况较为特殊,是同时符合父系和母系遗传性特征的人群,其家族中出现第2个有害突变的可能性较高,即使其亲属中已经检测到确认的基因突变,也应该考虑完整的遗传易感性基因测序。第三种,对于有家族史,但尚未受影响的人群,当她的家族中没有可以检测的已受影响成员时,才优先考虑对她进行检测。此种情况的基因检测结果即使是阴性,也被认为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局限性,建议对她的多位家族成员同时检测,以提高准确性。热点五:多基因检测遗传易感性的多基因检测是一个新兴且发展迅速的领域,但目前缺乏标准和风险管理策略的证据,特别是当发现中度外显率基因突变和发现临床意义不确定的变异(variant uncertain significace,VUS)时。NCCN指南[]中列出的与遗传性乳腺癌相关的基因有:BRCA1/2、PALB2、ATM、PTEN、STK11、CDH1、BARD1、BRIP1、CHEK2、MRE11A、MSH6、NBN、RAD50、RAD51C和TP53等。目前多基因检测有3个问题。首先,不同商业检测可能在多方面显著差异,如二代测序的深度、分析的基因数量、分析与解读的方法等;其次,多个突变基因增加结果解读的复杂性,相关风险可能不仅由于该基因,而是可能受基因与基因或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可能导致风险管理决策的困难;第三,数据有限,缺乏与多基因检测中评估的某些基因相关的癌症风险程度的明确指导,以及如何对携带者建议、沟通和管理,目前,虽增加基因检测数目但多数情况并不会改变风险管理的建议。热点六:不确定性突变BRCA基因变异解读需依据多方面信息,有些是明确的致病变异类型,如移码突变、无义突变、拷贝数缺失等,同时还有许多不确定性突变(uncertain significance mutations,VUS),因为无法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数据库来评估VUS致病性,在VUS的准确判读上,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因此,支持VUS的功能数据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BRCA基因内含子发生的一些变异亦可能会通过干扰RNA剪切等方式影响蛋白质功能[]。此外,BRCA基因不同突变后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变化、不同突变位点间有无协同作用等问题,让BRCA1基因的解读上更加复杂。一项研究[]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对BRCA1基因功能至关重要的13个外显子上的近4000种单核苷酸变异的功能进行评估,其结果与现行主流临床数据库高度一致,该研究的功能评分体系对BRCA1基因变异分类、结果解读将起推动作用。目前,测序实验室、学术机构和生物医学公司都独立工作,无法互通研究数据。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提出进一步发展BRCA变异数据共享的愿景,开展了BRCA Exchange项目[]。该项目汇总了超过20000种变体,基于来自ENIGMA联盟提供的现有临床和人口数据库(如BIC、ClinVar、LOVD、gnomAD等)的共享信息[]。更有价值的是BRCA Exchange数据库可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获得,可见BRCA Exchange项目是BRCA突变准确信息走向广泛传播的重要一步。热点七:药物预防与主动监测许多随机对照研究发现,选择性ER调节剂或芳香酶抑制剂可以降低ER阳性乳腺癌的风险。然而,这些研究很少涉及携带BRCA突变的女性。NSABP-P1研究[]中,只有6.6%的女性是BRCA携带者,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的风险降低仅限于BRCA2携带者。用于一级预防的他莫昔芬可能是BRCA2携带者的合理策略,因其中超过75%的乳腺癌是ER阳性。BRCA1携带者的这种一级预防益处尚不明确,特别是因为大多数浸润性乳腺癌是激素受体阴性。虽然目前没有强有力的临床研究证据证明可用药物预防BRCA遗传性乳腺癌,但一些基础研究还是给一些希望,如RANK配体可作为BRCA1突变携带者乳腺癌预防的潜在靶点。[]期待像地诺单抗等药物能早日开展此类临床研究。对于家族性乳腺癌高风险女性的最佳监测方法仍不确定。目前各医院的影像学检查以超声、钼靶、MRI为主要检测手段。尽管早期的研究报道钼靶的辐射暴露与BRCA突变携带者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之间不太可能存在关联[],但将MRI检查纳入监测策略的潜在获益之一,可能是对年轻女性减少钼靶检查带来的辐射风险。每年1次MRI和钼靶检查相结合,可为BRCA1突变者的生存增加2年,为BRCA2突变者的生存增加18个月[]。最近的研究[]表明,MRI检查发现乳腺癌比钼靶更早,MRI筛查可减少晚期乳腺癌的数量,可能会减少辅助化疗的应用,并降低乳腺癌相关死亡率。然而,MRI筛查方法的优点可能是以更多的假阳性结果和高成本为代价,特别是在高乳腺密度的情况下。热点八:手术方式选择Cochrane荟萃分析[]表明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术能有效地减少乳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仍需更严格的前瞻性研究验证。预防性对侧乳腺切除术被证明可降低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但无足够证据证明预防性对侧乳腺切除术能提高生存率,且存在偏移情况,如更健康、年轻女性入组等。同时引起注意的是手术并发症,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12例双侧乳房切除术后立即乳房重建术的病人进行2.8年随访,10%出血,9%感染,14%包膜挛缩,共有33%需再次手术。《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建议对于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健康人群,特别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目前并不推荐预防性乳腺切除。对于一侧已确诊乳腺癌的BRCA基因突变病人,慎重选择预防性对侧乳腺切除术。但对于计划乳房重建的病人,为保持对称美观,可考虑该手术方式。对于罹患乳腺癌的BRCA突变携带的病人,如恶性程度较高,且激素受体表达阴性,对侧乳房预防性切除手术也可做为备选的治疗策略。近来研究发现有效的辅助治疗可降低BRCA基因突变病人保乳术(breast-conserving therapy,BCT)后的复发率[]。前文已述国内的近期研究[10],保乳术后“真实复发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对于有保乳意愿的BRCA基因突变乳腺癌病人,在充分告知风险的情况下,可行保乳手术,但需在术后给予充分辅助治疗及监测。在BRCA突变携带者中,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isk-reducing salpingo-oophorectomy ,RRSO)是预防卵巢或输卵管癌症的有效策略。但如要实现降低乳腺癌风险的目的,行RRSO手术的病人年龄要比自然绝经早。近期前瞻性证据[]表明BRCA突变携带者考虑RRSO手术,不应基于降低乳腺癌风险的目的。同时要关注手术引起绝经的常见直接不良反应包括潮热、性欲减退、阴道干涩和性交困难等。热点九:PARP抑制剂与铂类药物BRCA突变型的肿瘤细胞中BRCA失活,DNA损伤修复更依赖于PARP蛋白,当PARP活性受到抑制,这些细胞分裂时会引起DNA损伤,导致肿瘤细胞死亡。[]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尼(Olaparib)是针对PARP的靶向药物。但晚期BRCA突变的病人该如何选择药物。TNT研究[]中,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卡铂具有更高的有效率(68%比33.3%)及无进展生存期(6.8个月比3.1个月)。但GeparSixto研究二次分析[],显示TNBC乳腺癌BRCA突变未能从使用铂类药物中获益。两项研究的不足之处都在于突变病人入组较少。Olaparib研究[],共有302例BRCA突变转移性乳腺癌病人,奥拉帕尼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长于标准治疗组(7个月比4.2个月,P<0.001)。因此,在部分ECOG评分较高、对化疗不耐受或对生活质量要求高的病人可考虑用PARP抑制剂。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新的药物在进行临床研究,如一项Ⅱ期临床研究[]显示,在BRCA1/2突变的病人中,鲁比萘丁表现出明显的活性。热点十:遗传咨询鉴于BRCA基因及其他遗传易感基因相关文献报道越来越多,预计未来对乳腺癌遗传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的需求将不断增长。遗传性乳腺癌病人的需求不仅是获得正确的医疗选择,还包括如何帮助病人面对心理恐惧、实现生育愿望和和谐家庭关系等。乳腺外科医师、遗传咨询师、医学遗传学家、肿瘤学家、心理咨询师、乳腺专科护士、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成员或其他具有肿瘤遗传学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健康行业从业人员都将参与此过程。乳腺癌遗传风险评估涉及使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谱系分析,以确定家族史是否具有散发性、家族性或遗传性。风险评估包括评估个体乳腺癌风险,以及估计个体具有遗传性基因突变的可能性。遗传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过程,如其他亲属被确诊患有癌症,评估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行遗传性乳腺癌风险评估,首先是询问其寻求咨询的顾虑和原因,并注重在咨询过程中围绕个人需求。被咨询者与咨询团队的积极互动是达到最终满意的重要因素。其中,详细的家族病史是有效遗传咨询的基石[18],应使用标准化的谱系命名方法,并注意收集药物史和手术史并对重点部位进行体格检测,以排除Cowden综合征等。上述提到的咨询信息可面对面、电话、网络等方式交流。对医师等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也可通过网络研讨会或开设遗传咨询课程来实现。对咨询者或乳腺癌病人的长期随访、管理、支持也很重要,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专业APP或微信等途径实现。尽管尚未发表有关遗传性肿瘤病人群体益处的系统研究,但遗传性乳腺癌病人支持小组有助于病人或咨询者生活质量改善。展望遗传性乳腺癌发病率低,难以进行充分研究。虽然,国外研究数据较多,但新近的研究显示中国人与非中国人的BRCA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来自高加索人群的BRCA数据不足以代表非高加索人群的BRCA状态。国内从事遗传性乳腺癌研究的学者任重道远。未来《中国乳腺癌BRCA1/2基因检测与应用专家共识》更新之时,希望能扩大参与人员类别、提高亚学科的专业程度、建立专业网站和APP、丰富遗传咨询内容并时实发布遗传性乳腺癌相关临床试验信息。遗传性乳腺癌领域的研究进展较快,应建立全面完善的文献检索、筛选与解读,及时对该领域进展进行全面准确分析,进一步深化对重要科学问题的认知和思考。立足国内病人优势,开展多中心研究,特别是真实世界研究,为共识或指南的更新提供优质的证据,让更多中国人获益。参考文献(略)PDF全文已附在文后
李恒宇:医学博士,科室行政主任助理◆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甲乳外科◆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卫计委“医苑新星”健康讲师团讲师◆《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中青年编委◆《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青年编委◆国际病理生理学会会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各一项◆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申请专利10余项本文系李恒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甲状腺是位于我们颈部一个蝴蝶状的小器官,虽然小但却是身体代谢的主要调控者,也是身体的发动机。甲状腺能通过制造、储存并释放甲状腺素进入血液,调节身体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转。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人体需要碘来制造甲状腺素,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start碘多碘少都不行缺碘,会导致碘缺乏疾病(IDD),最常见的就是甲状腺代偿性增生,比如在上世纪中期我国北方常见的大脖子病(其实就是甲状腺肿大过度)。碘过多,甲状腺也吃不消。可能会导致甲亢、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碘与甲状腺癌中国近年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和补碘过度有关,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补碘过度会增加患甲状腺癌的概率,真正已证明和甲状腺癌相关的因素只有儿童时期受到辐射和遗传因素,性激素也是甲状腺癌的风险因素之一。碘与饮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碘摄入量每天150微克。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每天250微克。国家规定在每克食盐中添加碘20微克,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每日食盐摄入量在6-8克。对特殊人群,比如甲状腺功能本身有缺陷的患者来说,摄入太多碘会加重疾病。建议到医院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测、甲状腺超声检查必要时监测一下尿碘的水平。总之,上海市民普遍不缺碘,而且碘多一点也没事儿,所以只要本身没有甲状腺相关疾病,平时碘盐多吃或者少吃一点无所谓。也可以一次买两袋盐,一个有碘,一个无碘,根据自己平时的饮食可以适情况换着来吃。本期要点李恒宇:外科学博士,长海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助理,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青年编委,《中华乳腺病杂志》中青年编委。编辑:陈迪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团委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共青团虹口区委员会联合出品聚荷创影工作室童画手帐研究所视频制作
平衡膳食和保持正常体重是乳腺癌患者最好的调养除了在治疗期,间或因病情变化需要注意按医嘱忌食外,一般在饮食上并无特殊之处。平衡膳食是指在日前饮食中遵循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品种多样的原则,有计划地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从人体体内整体微环境来讲,常吃弱碱性食物来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因为酸化的体液环境是正常细胞癌变的肥沃土壤,调整体液酸碱平衡是预防癌症的有效途径。许多人会问乳腺癌患者有忌口吗?所谓“忌口”,实际上是疾病、药物和食物三方面相互影响的问题。中医上更加强调忌口主要是出于对病情本身的需要以及用药的需要,但从西医角度讲,只要健康饮食即可。有人说海鲜和鸡不能吃,是发物引起复发,没有依据。中医治疗中药中也有采用海产品的,比如海带等,软坚散结。大蒜菌菇类也可以吃。首先,应该忌食含可能致癌或促进乳腺癌的食物,忌食含有雌激素、生长激素的食物,例如蜂皇浆、哈士膜、胎盘制剂等,食物应尽量保持新鲜不吃盐腌制及烟熏火烤的食物,特别是烤糊焦化了的食物。此外还要减少食用高脂肪饮食,因为高脂饮食后脂肪酸经芳香化酶可转化为雌激素。其次,乳腺癌患者应少食或忌食生葱蒜、母猪肉以及辛温、煎炒、油腻、荤腥厚味、陈腐、发霉等助火生痰有碍的食物,可以吃些蔬菜、水果、薯类 、鸡蛋和酸奶、饮酒应限量。再次,营养学家也在长期的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生除受到自身许多因素的影响外,与饮食也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多食用一些具有天然抗癌功能的食物,是可以预防并降低乳腺癌发生概率的。例如海带、海藻、紫菜、牡蛎、洋葱、猴头菇、芦笋、卷心菜、大白菜、甘蓝等食物。饮食中包括富含维生素A、C及微量元素的食物:蛋类、莴笋、红薯、胡萝卜、青椒、芹菜、芥菜、四季豆、番茄、香蕉、苹果、山楂、鲜猕猴桃以及以谷物为主的主食,并要注意粗细搭配。第四,关于豆制品: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非甾体化合物,因生物活性类似于雌激素而得名。其对女性的作用是双向的,其雌激素作用较弱。体内雌激素过多时可以抑制,不足时可以补充。双向调节。其可以致癌,没有依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大豆或豆制品30-50克是必要的,也是绝对安全的。总结一下:1、避免高脂饮食;2、多吃水果蔬菜;3、增加大豆制品;4、多吃白肉(Omega-3,必需的脂肪酸,Vit)少红肉(饱和脂肪酸,产生大量的类雌激素及前列腺素等);5、食用油优化,橄榄油(鲨烯)、亚麻油(木酚素)、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不饱和脂肪酸)6、远离保健品;7、减少饮酒
乳腺癌发病机制复杂,是多基因改变、多步骤演进的过程。部分乳腺癌表现出家族性、遗传性特征,据统计家族性乳腺癌约占20-25%。目前已鉴定出众多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包括BRCA1,BRCA2,PALB2,ATM,BRIP1,NBS1,PTEN,RAD50,RAD51C,TP53等。其中BRCA1和BCRA2基因是最早发现、研究最多的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约10-30%家族性和约50%遗传性乳腺癌患者携带BCRA1/2突变。BRCA1突变携带者,其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合并风险在60岁前约为60%(±7%),在80岁前约为83%(±7%)。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推荐怀疑遗传性乳腺癌高风险人群进行BRCA1、BRCA2检测,检测阳性者认为其患乳腺癌风险较高。对于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应比一般人群更早开始乳腺癌的体检筛查,其筛查手段、设备、频率均与未携带突变女性不同。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也可进行口服内分泌药物(如三苯氧胺等)预防(具体需根据检测结果咨询医生)。有此类突变的已患乳腺癌患者,其化疗方案可以采用铂类化疗以及PARP(一种DNA修复酶)抑制剂进行针对性治疗,也可采取预防性手术降低对侧患癌风险,如乳腺切除术、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等。通过对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或病人进行监测和干预,可以使病人的疗效最大化。因此,随着乳腺癌研究的深入和一些预防措施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危人群被推荐进行遗传检测,评价患癌风险,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符合以下条件的乳腺癌患者或家族中有此类患者的健康人(强烈推荐检测):1、乳腺癌发病年龄小于35岁;2、乳腺癌发病年龄小于50岁,并且家族中有1名或以上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为其他肿瘤患者(限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3、乳腺癌发病年龄小于50岁,且患2个原发性乳腺癌;4、乳腺癌发病年龄小于50岁,且有一名具血缘关系的亲属也为发病年龄小于50岁的乳腺癌患者;5、乳腺癌发病年龄不限,并且合并有其他肿瘤(限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的既往史;6、乳腺癌发病年龄不限,且家族中有2名或以上具血缘关系的亲属为乳腺癌或其他肿瘤(限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7、乳腺癌发病年龄不限,且有具血缘关系的男性亲属为乳腺癌患者;8、患者本人为男性乳腺癌患者。广义的遗传性乳腺癌高危人群(推荐检测):①三阴性乳腺癌患者②发病年龄小于45岁,大于35岁的乳腺癌患者(EBC);③家族中成员或患者本人同时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HBOC);④ 家族成员中有患其它恶性肿瘤者乳腺癌康复管理工作室工作理念 —— 全程管理 慢病档案 细致随访 科学康复 良性互动 提升信心 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