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来看医生怎么办?
孩子不愿意来看医生这个现象已经在很多国家存在了很久了。
具体的情况不好考究,但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出版了第一版《成人心理治疗方案》,并明确规定了一个特殊的条目——“父母干预孩子无效”。这是将这种现象当成一个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并放置于一个中央政府工作职能考核的高度了。
我们在此不说青少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只说父母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应对。
一、首先是不能做的:
1.哄骗诱惑和强迫控制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在此单从心理咨询效果上展开这个话题。美国临床心理学界曾经做过一个项目实证《心理咨询最终能起作用的有效因素研究》,综合全美超过两千名治疗(咨询)师的临床工作研究发现:“来访者的求助动机”这一因素占30-40%,占比明显超过咨询关系、咨询设置、咨询技术等。其实就一个意思,心病还得心药治,如果一个人心里在排斥着一个事,那么他在这个事上就极可能会不参与,甚至去阻止、去破坏。由此造成的时间和经济的浪费,也几乎不可避免。
2.父母将对孩子的心理咨询完全(或很大程度)交托给咨询师也是不可取的。
从业经历中,几乎每年都会碰到这样的家长,他们将孩子带到工作室说句“孩子就交给您了,多少钱都不是问题”和一些无畏的感激的话就不见了,好像把孩子寄养在咨询师处。实践证明,这样的个案一般都出现了更多的波折,也是因为青少年的求助动机不够所致。
二、父母怎么做比较合适呢?
除了对孩子情况的心疼、着急、失望、沮丧,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除此之外——
1.与孩子一起面对
意思是把孩子(面临)的问题真正当做是家庭(系统)的问题,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是全家,主要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各成员应对习惯共同造成的!
而不是孩子“得了病”等造成的。
真实而正式地将这个意思告知孩子!并且行动上也停止抱怨、督促批评、减少失望等,尽量慢慢恢复家庭界限、正常家庭互动等。这是知情权的传递、也是共同承担的传递。
2.告知孩子,这种情况不少见,并且有职业的专业人员可以求助。
这是传递“他(她)不是想象的那样”(糟糕、无助无望),这点做一次没用,做多了用处很大,因为它是希望感的传递!
3.考察咨询机构,告诉孩子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怎么做、可能碰到什么问题、咨询师会怎样、对他的期望是怎样等等,重要的是正式告诉他:他可以决定是否继续、是否更换咨询师等,除了他别人无权决定!这是参与感、掌控感的传递!4.在孩子不愿进行心理咨询的情况下,父母能为自己开始一段心理咨询工作是首要推荐的!工作目标可以是“提高对孩子的干预效能”。
5.如果因为费用或时间等,父母不能对自己开始严谨的咨询访谈,最好也进行必要的心理学学习。主要学习一个事——如何恢复或重建家庭界限!这里其实主要是两个内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即成员间的互相关心要硬!
——父母、孩子要承担的规则要硬!
这个问题涉及的心理领域的研究其实很多,比如——
1.为什么往往越出问题的孩子,父母越没干预(影响)能力?
2.父母的性格(依恋模式)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的?
3.家庭界限如何建立?又是如何被破坏的?
4.父母与孩子维持怎样的关系更好,需要成为朋友关系吗?
5.代际传承:父母是怎样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的?
………
这些是值得我们以后具体讨论的。(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