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大家好像都很熟悉,但无论你在网上做多少功课,也只能了解它的一部分。因为即使是世界上顶尖的精神病学专家、学者也只是认识到了抑郁症的一部分,人类离完全了解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没有完全了解,但有些问题是明确的,比如,抑郁症最主要的表现是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郁郁寡欢、兴致索然。其他表现还有:思维迟缓、寝食难安、坐卧不宁、周身不适、希望渺茫、了无生趣、自杀自残等等。世界上80万人自杀,可以说几乎不到1/10以上的抑郁症最终死于自杀(10个抑郁症至少就会有一个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自杀行为影响的不仅仅是患者自己,家属也会因此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看待抑郁症,不要想当然中度及以上的抑郁症会明显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每当有家属怀疑患者不是真的有病,认为他们是意志薄弱,不求上进的时候,我内心的反应是想一巴掌拍过去,打醒这些不懂装懂的家伙,他们这些话真是很戳患者心窝子的。这可是一群连死都不怕的人,怎么可能意志薄弱?!不过换位思考,可以理解为,他们宁可承认是品质问题,也不希望家人被诊断为抑郁症,毕竟精神疾病的标签效应太过强大。抑郁症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心理、物理。其中药物最常用。抑郁症也分很多类型,部分轻度的抑郁甚至不用吃药,仅作心理治疗就可恢复。但一部分患者需要维持用药两年以上。抑郁症的治疗一般分为3个阶段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急性期:消除抑郁症状,恢复社会功能,一般8-12周;巩固期:巩固效果,防止复发,一般6-9个月;维持期:部分比较复杂的患者需要进入维持期,防止复发,一般维持两年以上,上不封顶,运气不好可能需要终身服药。为什么有人要长时间维持治疗?因为有过一次抑郁发作的患者,出现第二次发作的概率是80%-90%;有过三次及以上发作者,如果不维持治疗,3年之内几乎全军覆没。维持治疗的话,80%的人能保持健康。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只能大致判断哪些人容易复发。复发次数越多、两次发作中间还有些残留症状,后续治疗会变得棘手。一般有下面这些问题的人比较容易复发:l首次发作症状比较重:症状数量多,有自杀观念或兴奋激动l长期存在睡眠障碍l同时患有其他精神疾病,如慢性抑郁/恶劣心境:抑郁情绪持续两年以上l近亲属有精神疾病患者l负性思维方式:凡事爱往坏处想l高度神经质:易紧张、好激动、多愁善感、敏感多疑l社会支持差:家人不理解,单位不关心l持续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出现下面这些情况至少需要维持治疗两年,也可能需要终生维持用药,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l经常的、反复的抑郁发作l严重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等)、严重社会功能影响(不能正常工作、学习、与人相处)、自杀意念或行为l慢性发作,一般认为抑郁持续两年,期间每次缓解无症状的时间不足两月算慢性l伴有其他精神疾病或身体方面疾病l难治性抑郁(不要问我什么是难治性抑郁,我们的意见也还没统一,可以理解为特别难缠,不好治的抑郁)抑郁症是慢性复发性疾病,但即使是多次复发,大部分人经过正规治疗,仍可保持健康,或者有轻微症状,对工作生活几乎没有影响。像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有人认为他是双相情感障碍),不仅当了两次首相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画卖得也挺好。是不是抑郁症需要医生判断怀疑有抑郁请到专业精神心理卫生机构咨询吃药时间长短请与医生协商抗抑郁药不上瘾、没激素、不变傻所有抗抑郁药都不上瘾,但规律服药突然停药时,多数人会明显感到不舒服,如果实在不想吃药,也要找医生咨询如何减药。所有精神科药物都不含有激素,但的确有人吃药以后长胖,原因比较复杂。如果担心体重问题,请提前告知医生。吃了抗抑郁药不会变傻,有些传统的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服用后会出现身体或表情僵硬等不良反应,病人好像看上去有些呆滞,这些药目前已较少应用。得病了,别扛着。
喝酒上瘾、抽烟上瘾、打游戏上瘾、运动上瘾、看American片上瘾,上瘾的东西不胜枚举。很多人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但拒绝听从医生服药的建议,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精神科药上瘾。这种担心并非完全没有必要,的确,有一小部分药物是会上瘾的。具有成瘾性的药物是少数精神科常用药物有很多种,包括治疗抑郁的、焦虑的、幻觉妄想的、失眠的等等。大部分药物不上瘾,但有些药的确上瘾,主要是一部分治疗焦虑的药和大部分治疗失眠的药(XX西泮,XX唑仑等)。担心上瘾,先了解下什么是上瘾上瘾是通俗说法,精神医学的名词是依赖。依赖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耐受性:有些人的酒量会越来越大,另一些人打游戏的时间会越来越长。睡眠差的人可能私自增加药物剂量,因为原来的药量效果越来越差了,这都是耐受的表现;其二是戒断症状,酒依赖不喝酒浑身哆嗦,游戏障碍不打游戏烦躁发脾气,忘记吃睡眠药,可能一夜睡不着。为什么医生会开成瘾性药物?目前的抗焦虑抑郁药起效比较慢,最快也得一周,有时甚至3、4周才出现治疗效果。而劳拉西泮等具有成瘾性的抗焦虑药,起效较为迅速,可以快速控制症状,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在不上瘾的药物起效后,应该逐渐减少并停止成瘾药物。如何预防上瘾?有人因为担心上瘾直接拒绝服用所有精神科药物,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因噎废食。即使是成瘾药物,临时服用(心烦或失眠时才吃)、间断服用(用几天,停几天),短期服用(连续服用时间不超过4周),按医生要求,不自己增加剂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成瘾的机会。停药时,逐渐减少剂量,这对其他种类的精神科药物也适用:不上瘾,但却不能突然停药。上瘾的药物有个特点,就是不能突然停药。虽然精神科药物大部分不上瘾,但只有一部分可以突然停止,很多药都不能突然停。好像有些矛盾,但却是事实。因为长期服药身体适应了药物,突然停药会有明显不适。如果不想再继续服药,需要找医生咨询停药方法。大部分药可以在一两周内停下来。长期服用的,具有成瘾性的药物,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慢慢减少药量,可以消除或将停药的不适降到最低。通常情况下逐渐减药,但如果出现严重过敏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肯定要立即停药,此时停药的不适与生命安危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记了。上瘾了也不是世界末日药物依赖不是绝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其他药物替代、逐渐减量等方法解决。上瘾或依赖的直观理解就是一种东西让你离不开。精神疾病很多有慢性化的趋势,比如多次复发的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等,大部分人需要长期服药,类似于高血压和糖尿病,和药物依赖是两回事。症状消失后的巩固与维持治疗是防止疾病复发最主要的手段,长期服药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这样才能在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处理。
经常会有患者和家属在门诊询问精神科的药物是否含有激素。他们这一担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的确有少部分人服药后体重增加很明显,也有部分药物会影响到女性的月经,还有些人长了痤疮(类似于青春痘),因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激素问题。没有激素为什么发胖?实际上,精神科的药物中并没有激素成分,目前也没有哪一种激素表现出对精神疾病有治疗作用。服药后的体重增加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1.服药后精神状态明显改善,食欲增强;2.部分家属因期望患者迅速恢复而为其补充了过多的营养物质;3.药物的镇静作用(服药后困倦)及疾病本身的症状(困倦、乏力、烦躁、暴饮暴食)造成患者出现多食、贪睡、活动减少等现象;4.部分药物会对大脑中调节食欲的区域产生影响,引起饥饿感增强及食欲亢进,也就是很容易感觉到饿并且吃了很多还不觉得饱,进而导致体重增加。体重增加了怎么办?目前药物仍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很多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药物在帮助他们消除症状、恢复工作能力及与家人的良好关系的同时,也会带来上述这些我们不愿见到的副作用,尤其是部分女性患者很难接受这样的副作用。治疗过程中,病人及家属不要因为出现不良反应就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自行停药。对于体重持续增加或者药量不大而体重增加比较明显的敏感体质者,应咨询医生,明确是否可以停药。如果不能停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换用其他药物,在降低不良反应的同时,也可以避免疾病的复发,这样可以同时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不少患者和家属担心精神药物副作用较大,而不愿长时间吃药,再加上传统是药三分毒的担心,可能随意给病人减药,甚至停药,使疾病复发。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肥胖等不良反应。而且,患者停药病情复发后所产生的危害往往比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影响要大得多。因此,患者要根据医嘱按时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以免加重病情。平时应该注意什么?首先,正在服用精神药物的患者应合理安排饮食,尽量避免高热、高糖食物,这些食物即使对一般人群来讲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其次,生命在于运动,家属应督促患者坚持体育运动,运动本身也可以起到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再次,可以进行体重自我监测。对于肥胖,国际上有公认且相对简便的测量方法,叫作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4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网上也很容易能搜索到BMI的计算器。最后,精神药物不含有激素,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影响激素。一部分药物对催乳素影响较为明显,这一影响对女性患者更加不利,严重者可能出现月经停止及乳汁分泌;部分药物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严重者甚至出现糖尿病;稳定情绪的碳酸锂可能会影响部分患者的甲状腺功能,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虽然出现严重内分泌问题的患者并不多,但还是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激素水平进行监测,以便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对医生而言,其一,如果患者就诊时体型已达到超重或肥胖,在最初选择药物时候便应有所考虑,以减少日后因体重问题换药的不便;其二,在使用可能影响体重的药物前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