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杀,古有楚霸王乌江边自刎,今有众多新闻报道跳楼,乃至对动物有一定了解的人也知道,某些动物在特定情况下也有集体自杀倾向。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日常工作对象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有自杀风险的,其中患有心理疾患的又占了多数。自杀数据自杀是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第14位原因,占总死亡率的1.5%。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自杀率为14.5/10万左右,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 的人数约为200万,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我国是自杀高发国家,自杀率呈现农村高于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大城市,老年人高于年轻人的特点。据原卫生部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自杀率为6.86/10万。其中,农村自杀率10.01/10万,中小城市是8.37/10万,大城市的自杀率是6.41/10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会使平均六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据此推算,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承受着因家人和亲友自杀死亡所带来的严重心理创伤,其中大约有13.5万名小于17岁的孩子经历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的悲剧。自杀原因目前,科学还未能完全解释自杀行为,只知道自杀行为是基因、环境、心理社会因素、文化、创伤、疾病等等多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所致,尽管现在已鉴别出很多关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但总的来说还是不能解释人们为什么采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人格和个体差异、认知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负性生活事件,都是导致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心理因素也许是最直接影响自杀所导致死亡的原因。人群中自杀的高危因素: 1、心情差、无乐趣、疲乏、无用感、失眠等抑郁症状严重时 2. 以前有过自杀企图; 3. 失恋、丧亲、破产等急性应激事件; 4. 贫困、生活质量低; 5. 慢性疼痛、疾病、家庭关系不和等慢性应激; 6. 严重的人际冲突; 7. 有自杀行为的亲属; 8. 有自杀行为的朋友。心理疾病对自杀的影响 自杀与精神心理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患有慢性情绪障碍或精神病的人比没有心理障碍的人更容易自杀10~20倍。严重的精神疾病影响了约 5% 的人口,其中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更是自杀高危人群。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共同危险因素: 1. 既往未遂自杀史、自杀家族史和冲动史; 2. 离异、丧亲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和应激; 3. 未婚、单身或寡居、家庭冲突; 4. 贫困、低社会经济地位或失业; 5. 病前人格特征明显,如依赖、边缘性人格特征 6. 伴发严重躯体疾病 7. 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等。 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因素包括: 1. 青年; 2. 疾病早期; 3. 抑郁症状较重,伴随严重失眠、进食少、疲乏、疼痛等明显生物学症状; 4. 由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减少变增多时; 5. 抑郁症状突然“好转”等。 物质滥用患者自杀危险因素: 1. 24 小时内患者暴饮或吸食毒品; 2. 出现戒断综合征; 3. 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征兆; 4. 伴发严重抑郁情绪。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危险因素: 1. 青年; 2. 疾病急性期; 3. 伴随抑郁症状; 4. 出现幻觉或妄想,如命令性幻听。 值得注意的是,自杀高危因素中有 2-3 个危险因素者的自杀可能性为 30%,有 4-5 个危险因素者的自杀可能性为 85%,有 6 个危险因素者的自杀可能性为 96%。因此,当患者出现 4 个以上危险因素时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另外,某些抑郁患者会压抑内心痛苦,谈话时面带微笑,即「微笑性抑郁」,这种患者的自杀率极高。抑郁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初期药物引起的激活作用也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增高。患者自杀前常有征兆如:1、常说自己无用,对将来没有希望;2、表示痛苦马上要结束了;3、与人谈论一些自杀的方法甚至搜寻自杀用品、地点;4、情绪突然放松和平静,感觉什么事都看开了;5、常独处,不愿见人;6、把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7、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告别;8、写遗书或类似的文字;9、 与平常变化大,穿一些特别的衣服,或者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如身边有人出现上述自杀风险时可以做的事:重视自杀言论和行为;与之讨论自杀话题;理解对方而不是说教;进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保持有人陪伴避免自杀甚至扩大性自杀;清除危险物品,带离危险地点;及时到精神心理专科诊治;屈原先生以身殉国,传唱千年。但是,生命只有一次,自杀更多是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带来严重的痛苦。生命无价,如您身边有人有高危自杀风险,请及时到精神心理科系统诊治。
所谓科学管理睡眠,是指科学地认识睡眠的生理、病理,正确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免于各种睡眠障碍的困扰,拥有健康的睡眠。一、走出睡眠误区●误区一:睡眠越多越益健康。目前有一些上班族喜欢在双休日“补觉”,后来却发现在双休日还没有平时的精神状态好。专家认为,每个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差异很大,与人的性格、健康状况、工作环境、劳动强度、个人的睡眠习惯等许多因素有关。有5%的人每天睡眠只需6小时以下,而人群中还有5%的人每天需要睡眠10小时以上。大多数人每晚睡眠时间为7-9小时。●误区二:做梦是没有休息好。梦是一种普通的生理现象,每个正常人在睡眠过程中都会做梦,每晚大约做4次梦。如果第二天精神状态很好,就不能认为没有休息好。●误区三:饮酒可以催眠。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在睡前喝点酒,认为这样能很快入睡,专家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在睡眠中,酒中的有害物质在体内积存,毒害身体,会使身体适应能力下降。●误区四:睡眠障碍不是疾病。据了解,有8%的人在一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睡眠不好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已达到疾病的程度!对于少数睡眠障碍者来说,有可能是某些尚未显露出来或是已经出现的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误区五:不需要午睡。午睡对于协调生理时钟和24小时周期是有帮助的。但午睡时间不可过长。研究表明,适当的午睡可以防止早衰,使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减少30%。●误区六:吃安眠药会依赖。很多患者对“安眠药”谈虎色变,拒绝用药,往往会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当你连续几天确实睡不着的时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用一些药物,帮助你入睡。经过多年医学的发展,很多新型的镇静催眠药物不断面世并投入临床使用,这些药物副作用小,一般都不会形成依赖性,安全性很好,是广大失眠患者的福音。此外,有一个问题需失眠患者引起高度重视:失眠死抗着不吃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比吃药要大得多!睡眠是人必不可少的一个生理需求,失眠时身体无法得到足够的休息,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身体功能受损、体质下降,白天精神身体疲累,引发焦虑、抑郁障碍等影响工作与生活。二、科学帮助睡眠●顺其自然地接受睡眠中的各种不顺。心事重重时,你可能夜不能寐,心理冲突时,你会辗转反侧;重压在心时,你就彻夜不眠了。有的人因为经历过偶发失眠,到了晚间就提前恐惧再度失眠,这种情绪在生理上会增强兴奋点,反而成了失眠的助手。其实偶有失眠,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体验到的一种自然状态,不必过于焦虑。●营造舒适的卧室环境。①保持持卧室空气清新。卧室最好选择有窗的房子,白天利用紫外线的威力去除被子上的细菌。夏季应开门窗通风,冬季根据室内外温度,适当通风换气。②温度湿度适宜。卧室适宜的室温是18-20摄氏度,空气湿度在60-70%左右,这样的温度湿度也有利于床垫本身的卫生状况。③不要噪音。在卧室中尽量不要摆放复杂的电器设备。卧室远离厨房和卫生间的户型比较适宜。在选择闹钟、空调等时注意静音功能。④合适的枕头。高枕未必无忧,高度适中的枕头能保证头部和颈部的肌肉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撑,获得适当的放松。习惯仰卧的人应该选择正常高度的枕头,在大部分品牌中“高枕”就是正常高度的枕头。侧卧需要更高的枕头,俯卧则最好用低枕。●睡前放松身心。泡热水脚、洗温水澡、按摩、瑜珈、音乐……很多简单可行的方法就可以让你放松身心。比如可以尝试冬天睡前用热水泡脚,再配几首你喜欢的轻音乐,之后躺在干爽舒适温暖的床榻上,调整呼吸,静静享受,慢慢进入梦乡。●什么是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和质的异常。睡眠量的异常表现为失眠或嗜睡,睡眠质的异常则表现为梦游、梦魇等。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什么时候该看医生?如果有下列情况,失眠已经让你痛苦而又无能为力,最好尽快去医院看医生。①经常难以入睡,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②夜间觉醒次数≥3次或凌晨早醒;③经常在夜间觉醒,睡眠浅、多梦;④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紧张、烦躁、抑郁、嗜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等并影响白天的工作。
春华秋实,夏雷冬雪,世间万物自有节律。对人类而言,数万年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我们的身体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生物钟机制。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夜晚不再漆黑,当代人在夜间仍或工作或娱乐,不规律的作息引起体内生物钟的紊乱,进而引起各类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失眠。为了引起人们对规律作息的重视,2018年世界睡眠日主题定为:规律作息,健康睡眠。人体睡眠生物钟的主要调控者是一种叫褪黑素的激素。褪黑素分泌的多,我们就容易入睡,分泌的少就容易保持清醒。它在夜晚20时左右开始分泌,到凌晨分泌达高峰,到约晨8时停止分泌。我们的睡眠与褪黑素分泌相关,夜间开始感到困倦,凌晨时睡眠达最大深度,早晨容易醒来。褪黑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调节,它的起始点可以被光照重新设置。据研究,这个重设置过程是由有感光功能的蛋白质介导的生物化学过程。黑暗时此类蛋白质发挥功能,介导生成褪黑素,光照后蛋白质降解,褪黑素分泌停止。对失眠的患者来说,夜间睡不着玩手机、早上起不来赖床等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让褪黑素的分泌不规律,褪黑素分泌不规律又导致夜间睡眠不好。因此要治疗失眠就必须要重新设定生物钟,重设生物钟又首先要确定生物钟的锚定点,这个锚定点常常设定为我们的起床时间,所以临床上建议失眠的患者要固定每日起床时间。当在夜间玩手机或加班工作时,光照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容易让人难以入眠;而在清晨如果没有足够的光照,褪黑素的分泌仍持续进行,又会让人感觉头晕脑胀昏昏欲睡。想要有良好的睡眠,规律作息必不可少。对成年人而言,一般建议在夜间22时至23时上床,晨7点左右起床。同时睡眠时保持卧室的黑暗,必要时可拉上窗帘或带眼罩,以促进褪黑素的分泌,在晨起后接受充足的光照(无论是自然或人工光源),抑制褪黑素分泌,有助于形成规律的生物钟,从而有健康的睡眠。失眠患者如果自我调整后仍睡眠不好,建议至我科进一步诊治,必要时进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其他影响睡眠的疾病。规律作息,健康睡眠;晨起光照,夜间好梦!
治疗失眠的方法,包括基本的睡眠卫生教育、心理和行为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各种补充和替代疗法。心理行为疗法中有一些方法已经研究证实有效并在国内外治疗失眠的临床策略中有重要地位。这些疗法主要包括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放松为基础的干预、认知策略以及认知和行为相结合疗法。下面主要介绍研究及应用最多的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由5个一组的指令组成,再结合时间(卧床时间)和环境(床和卧室)因素刺激快速入睡,并建立规律的睡眠-觉醒生物钟节律。5个指令如下:1.仅在感到困意时卧床睡觉—不是因为疲惫而是感到睡意。2.如无法入睡(如20分钟后)便起床,离开床和卧室到另一房间去,如再次感到睡意再返回上床。3.减少所有干扰睡眠的活动(刻意的或不经意的),不在床上吃东西、看书、看电视、听广播或在床上计划或解决问题。4.每天早晨按时起床,无论前夜睡眠时间的长短。5.避免日间小睡。刺激控制疗法的原理是破除重复的和不成功的睡眠尝试最终导致的睡前仪式和卧室环境间消极的关联。这种条件反射程序一般在数周或数月时间里形成,而不被患者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睡前仪式成为恐惧和觉醒的信号和刺激,而不是放松和睡眠。如在床上看电视或阅读会降低床和卧室对睡眠的刺激值,并可能进一步使睡眠问题恶化。此外,许多失眠患者不良的睡眠习惯最初是为了应对睡眠问题。比如,夜间睡眠质量差可能导致在日间小睡或周末睡懒觉去弥补失去的睡眠。这些人长时间躺在床上试图迫使自己入睡,却发现变得更加清醒。刺激控制疗法是最广泛用于失眠干预的疗法之一。它的实施可能很简单,但所面临的困难是在最初的几周时间中无法严格遵守所有的指令,如初始即严格遵守所有的指令,后续睡眠时间和质量的改善会使这些指令更易于执行。睡眠限制疗法睡眠不佳者中有一种自然的倾向,认为增加卧床时间可以有效增加入睡机会,但其实这更可能导致分散和低质量的睡眠。睡眠限制疗法的核心在于将卧床时间减少到实际睡眠时间。卧床时间随后在某一特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周)依据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在床上时间*100%)进行调整。例如,如果一个人如果平均在床上时间为8小时,但实际睡眠时间只有6小时,则起始规定的睡眠时间窗(即最初的就寝时间到最后的起床时间)为6小时。当前一周的睡眠效率值超过85%时,继而允许卧床时间在此基础上增加大约15到20分钟,当睡眠效率值低于80%时则减少相同的时间使得睡眠效率值保持在85%到80%之间。周期性(每周)调整直至实现最佳睡眠持续时间。改变预先睡眠窗可在晚上到来时进行(即推迟就寝时间),在睡眠期结束(即提前起床时间),或在两端。实现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改变睡眠效率值的基础上调整卧床时间,或无论睡眠效率值怎么变化,每周进行调整。该过程或它的某种改变,通过轻度睡眠剥夺和减少睡前焦虑改善睡眠的连续性。但为了防止日间过度嗜睡,每晚在床时间不应低于5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介绍的两种治疗方法对一般人群来说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对躁狂症、癫痫、异态睡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和有跌倒风险的患者等可能增加风险而应慎重或禁止使用。建议所有失眠患者到专科睡眠门诊就诊,与专业医师探讨适合的治疗方案系统诊治。
常有人戏言“中午不睡,下午奔溃”。确实,我们中国人似乎比外国人更偏好午睡。但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午睡不解乏,甚至午睡后更头晕脑胀不清醒,我们该怎样午睡才能让头脑更清醒呢?午睡多长时间合适?多数正常成年人(18-64岁)只要能保持7-9小时连续的夜间睡眠并维持正常的睡眠结构,就可以满足白天恢复精力和体力的需要。但现代睡眠医学认为,适当的午睡能更好恢复精力,提高工作效率。一般而言,较合适的午睡时间是90分钟。因为人的睡眠经历4个阶段:1期睡眠(思睡期)、2期睡眠(浅睡期)、3期睡眠(深睡期)及快眼动睡眠期(做梦期)。而且一般而言,睡眠多是由浅入深,由1期睡眠渐进至快眼动睡眠期,再周而复始,一个周期约90分钟。夜间连续的睡眠大概包含了4-6个这样的周期。午睡时间限制在30分钟内,尚未进入3期深睡眠,在1期或2期这种相对较浅的睡眠中醒来能更快的头脑恢复清醒。这样的午睡能恢复精力、加强注意力、加深记忆、改善心血管,缓解抑郁以及促进新陈代谢。相反,超过30分钟的午睡,因打断了睡眠循环,在较深的睡眠期中直接被闹钟吵醒,睡醒后反而更觉疲劳,头脑不清醒。同时,午睡太长时间会让夜间睡眠驱动力明显下降,而令夜间难入睡。如果午睡30分钟也觉疲劳的人群,建议可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或不午睡。因为午睡30分钟也觉疲劳的人可能睡眠结构与常人稍有偏差,缩短午睡时间使睡眠并未进入3期睡眠以后,因为3期睡眠时脑电图显示主要为高波幅的慢波,人处于深度睡眠阶段相对更难醒来,醒后也更难恢复清醒。这类人的午睡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即可,这个午睡时间长度能让人经历至2期睡眠,而这一阶段对记忆和恢复精力也有重要作用。不午睡也该适当休息有时候会觉得中午睡不着,或者午休的时间过短。这种情况下,也应该平躺下休息,适当进行如腹式呼吸或冥想等放松训练。即使我们不睡着只躺下休息并进行一些放松十几分钟,也会像睡了一觉一样精力充沛。起床后多久再午睡 经过一夜良好的睡眠后,人们精力充沛。但经过约8小时紧张的工作后,前一夜积蓄的能量逐渐被消耗掉。这时,身体的核心温度与头脑认知加工的速度都会下降,身体会渐渐感到疲倦,人也渐渐被睡意所侵袭。这正是午睡的最好时机。 虽然不一定每天都能午睡,但掌握一些有用的午睡技巧可以帮你充分利用自己的午睡时间,让你下午更精力充沛的面对工作。什么人不适合午睡过于肥胖人在午睡时可能会出现呼吸暂停、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而容易引起头晕、血管堵塞等;另外,如血压过低,血液循环有障碍的人也不适合午睡,因为在睡眠时,心率相对缓慢,脑血流量减少,容易出现大脑供血不足,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其他疾病。也有研究发现午睡后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人也应该尽量避免午睡。这些人只要白天不要过度劳累,做适量的运动锻炼,保证晚上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就可以了。
究竟该睡多长时间?这似乎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但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夜间难入睡,日间精神不振的失眠情况。专家们研究发现,约有20%的美国人(4000~7000万)受到慢性或间断性失眠的困扰,而发展中国家的失眠患者约占普通人群的30%~35 %。2006年中国部分城市的失眠调查资料显示,成年人失眠患者约为57%(44%~68%)失眠的危害众多,除了引起疲劳、焦虑、记忆力下降、工作生活能力受损之外,还可影响个人的生理功能,如食欲不振、疲乏、性欲减退、脱发等,甚至可以导致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等严重疾病。良好的睡眠应该是对睡眠的量和质都满意,日间精神充沛应付工作生活的状态。该睡多久是对健康睡眠量的提问。不同的人对良好睡眠的时间要求似乎不同。每个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差异很大,与人的性格、健康状况、工作环境、劳动强度、个人的睡眠习惯等许多因素有关。而即使上述情况基本相同,不同人之间差异仍然巨大,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只需要睡5-6小时就精力充沛,而有些人则需要睡10小时以上才恢复清醒。睡眠医学研究发现,大概有5%的人每天睡眠只需6小时左右,而人群中还有5%的人每天需要睡眠10小时以上,大多数人每晚睡眠时间为7-9小时。前一类人在睡眠医学中称为“短睡眠者”,后一类人则称为“长睡眠者”。同一人在不同时期对睡眠量的需求也不同。近期,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专家们进行了一项新的研究,给出了每个年龄段大多数人们一天所需的睡眠时间。新生儿需要睡14个小时到17个小时不等;超过65岁的成年人需要7小时到8小时的睡眠时间;青壮年则需要7小时到9小时的睡眠。新生儿(0-3个月)14-17小时婴儿(4-11月)12-15小时幼儿(1-2岁)11-14小时学龄前儿童(3-5岁)10-13小时学龄期儿童(6-13岁)9-11小时青少年(14-17岁)8-10小时年轻人(18-25岁)7-9小时成年人(26-64岁)7-9小时老年人(65岁以上)7-8小时睡眠相关专家们经过两年时间,制定出了目前最新的睡眠指南。专家组同时也强调指出个体的睡眠时间比建议的时间稍长或短不会引发明显负面效应。然而,睡眠时间远远偏离正常范围的个体可能要进行强制睡眠干预,或表明他们身上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这个时候建议寻求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
在诊治失眠患者时,常常有患者和我说:“我晚上只能睡1-2小时,怎么办啊?”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和他们谈起我曾遇到过的一位患者,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性教师,他来就诊的时说的话让我大是惊讶,他说:“医生,我将近有20年没有睡过觉了,一分钟都没有睡过!”根据所学到睡眠医学知识,我知道睡眠无论是对人的身体还是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连续3天完全没有睡眠,大概率发生的事情是他的精神会崩溃。于是我再详细的询问他的病情后得知,虽然他主观觉得将近20年时间一分钟都没有睡,但白天上课精神仍然很好,每年的单位体检身体也没什么问题。为了更好的诊治,我邀请他进行了多导睡眠图监测,经过一晚监测,次晨拆除多导睡眠图监测仪时他还和我一再强调,“我昨晚还是一分钟都没睡,整晚都是躺床上听着外面的车声、盯着天花板到天亮的!”然而,经过仔细的监测报告分析后发现,按采集到的脑电、眼电,肌电等客观信号判断,这位患者睡了大概有7小时,睡眠结构也基本正常!其实,我们主观的睡眠感觉是非常不可靠的,常常过分低估了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按照多导睡眠图监测分析结果结合美国睡眠医学会出版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标准》可诊断这位患者所患睡眠疾病为矛盾性失眠。这种睡眠疾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人感觉不到睡眠,但实际上大脑和身体是处于睡眠状态的,因此虽然感觉没有睡,白天仍精神好。此睡眠疾病必须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才能明确诊断。多导睡眠图监测(PSG)是在全夜睡眠过程中,通过特殊仪器连续并同步地描记脑电、眼电、心跳、血氧、肢体运动、体位等近2 0项指标,全部记录检测人体夜间睡眠情况并让医师全面了解和正确诊断患者睡眠疾病的一种检查方法。行多导睡眠图监测检查时一般建议夜间8点左右到睡眠监测检查室,到达后进行监测前准备,如量表的填写,多导睡眠图监测仪各种指标在被监测人身上的装戴。多导睡眠图监测仪装戴完成后进行监测信号的测试,测试好后患者就可戴着设备准备入睡,多导睡眠图监测仪会持续收集患者睡眠中的各种数据,直至次日晨拆除。多导睡眠图监测是迄今为止诊断睡眠障碍最准确的检查方法,被誉为睡眠障碍诊断的“金标准”。建议需要监测的睡眠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慢性失眠或难治性失眠国际睡眠医学一般认为:失眠超过6个月为慢性失眠。而引起慢性失眠的原因非常复杂,在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中原因有11种之多,而每种类型的治疗原则各有差别。因此为明确慢性失眠的性质和原因,须进行睡眠监测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特别是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失眠,其原因可能为更复杂的其他类型的睡眠障碍引起,更需要作睡眠监测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二、白天过度瞌睡的疾病:1、白天难以抗拒或过多的思(瞌)睡:患者表现在白天无论在什么场合和时候下都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瞌睡或想睡,有些患者还常伴有睡眠麻痹、入睡前出现生动的梦境或者在情绪激动时无力、摔倒等症状。2、夜间入睡前或睡着后踢腿或腿部抽动:患者在入睡前,四肢(通常小腿部位)出现难以描述的不舒服感觉,需要经常移动肢体以减轻不舒服感觉,因此影响进入睡眠。或入睡后肢体经常踢动致使夜间睡眠表浅,常常醒来。3、夜间打鼾:表现在睡觉当中有频繁的呼噜声并且出现间歇性的呼吸停止,白天常常有思睡现象。这种患者常合并有肥胖、大量鼾声和高血压。儿童出现晚上打呼噜会导致智力下降、多动、脾气暴躁等,而成年人则会增加工伤及车祸的危险。4、其他:如每天睡眠总时间较其他人过多,睡眠过多伴有进食量增加等。遇到这些白日过度嗜睡的病人,应该进行夜间睡眠监测或者同时做白日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以明确诊断。三、睡眠中的异常行为:1、睡行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梦游症,儿童多见,发病率可达5%。2、夜惊症:表现为在入睡后一段时间患者一声惊叫后突然从床上坐起、哭闹不安、表情十分恐惧,事后患者不能回忆发生的事情。3、睡瘫症:患者在刚入睡时突然感觉到自己处于麻痹状态,肢体、躯干及头部的任何微小的运动都完全不能进行,不能说话、发声或呼救。4、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在睡眠时出现与梦境相关的复杂运动 (如大力踢腿、用手殴打同床的人等等)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5、此外尚有其他一些疾病:如夜间梦语、磨牙、夜间遗尿、做恶梦等等。如出现上述症状时,建议到睡眠障碍门诊求诊,通过行多导睡眠图监测以明确诊断,以便及早进行治疗。
小酌怡情,大饮伤身,酒精不仅对躯体有许多危害,对精神状态也有明显的影响。今年55岁的他喝酒已经30年,这三年变本加厉,每天三餐都要喝酒。最近因为两天没喝酒,就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症状。陈叔被诊断为酒精戒断综合征而被转入了精神科。据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王雀良介绍,陈叔今年55岁,30年前开始饮酒,酒量慢慢变大。刚开始只是在工作后与工友聚餐偶尔饮用,饮酒后觉心情好,与工友交际好。后来慢慢酒量变大,每天要喝1斤左右白酒,最近3年来更是以酒代饭,一天三顿,每天的生活都是以酒为中心,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柜的找酒喝,而且酒量变差每喝必醉。因为喝酒不能继续工作,常怀疑妻子有外遇,经常争吵。陈叔也知道饮酒影响身体,每次争吵后都信誓旦旦的向家人保证要戒酒,但只要1天没喝酒就觉得非常烦躁,心情差,同时觉得恶心、出汗、手脚发抖、站立不稳、说话不利索,非常痛苦而又再次饮酒。2天前,陈叔因为喝醉后不慎摔倒导致右腿骨折到医院做手术。两天都没有喝酒,刚开始觉得手脚和眼皮发抖、恶心、心悸、出汗,后来变得神情紧张,说看到病床上有很多黑色的虫子在爬,听到有人在骂他,说要杀了他,因此陈叔非常紧张害怕,有时又说要先下手为强。于是,医院请来精神科医生会诊,诊断为酒精戒断综合征。王雀良医生介绍,像陈叔这样的例子并不少。精神科每年都会接诊类似因为酒精引起的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物质使用障碍(其中包括酒精滥用和依赖)和焦虑障碍占比第二位,仅次于心境障碍患病率。然而,大众对饮酒造成的危害,往往只关心身体上的影响,而忽略对精神的影响。王雀良说,酒精相关的神经精神障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导致伤残以及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酒精相关的神经精神障碍包括:急性酒精中毒、酒精依赖、酒精戒断综合征、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其中,在精神科比较典型的是酒精戒断综合征。戒断综合征分为早期戒断症状和后期戒断症状。早期常先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差、恶寒、出汗、心悸、脉速和不整、高血压等症状。还可有睡眠障碍,如噩梦、睡眠浅、入睡困难等。震颤是酒精依赖者戒断的典型症状之一,常发生于停酒后7-8小时,因此慢性酒精中毒者常晨起手指及眼睑震颤,严重者可出现不能咀嚼和站立不稳。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震颤加重,饮用一定量酒后数分钟内减轻或消失。严重酒依赖患者在急剧中断饮酒后或大量饮酒等情况出现痉挛大发作,称为惊厥发作或酒精性癫痫。其发生是由于严重躯体依赖,断酒后血液中酒精浓度急剧发生变化,引起血清镁、钾等电解质紊乱引发肌阵挛阈值降低而导致痉挛发作。震颤性谵妄常发生于断酒后72-96小时,是酒精依赖者后期戒断症状之一,是一种在酒依赖基础上急性发作性的精神障碍,不到5%的病人会出现,典型症状是意识模糊、认知损害和幻觉。震颤谵妄多发生在持续大量饮酒10-15年以上,年龄在30-40岁以上酒依赖患者减酒或断酒1-4天,多则数天,突然精神状态发生变化。发作前数日可先有不安、过敏、不眠、震颤、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发作时意识混浊不深,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注意力涣散。幻觉以幻视为主,内容丰富多样,大多为小动物和各种各样的昆虫在爬行,也可有内容鲜明,生动的幻听、幻触等,如听到喊叫声、威胁的言语,感到被触摸或刀割、针刺等。患者在强烈不安、兴奋躁动及幻觉的影响下,对周围有敌意,甚至可出现攻击行为。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比较典型的有幻觉症和嫉妒妄想等。酒精所致的幻觉症是大多数病人在酒依赖状态下,习惯性饮酒或大量饮酒后(通常在断酒24小时以内)出现的以幻觉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状态,不包括醉酒状态下意识状态改变所产生的错觉、幻觉或妄想。幻觉是酒依赖患者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的,更多是幻听,持续数日、数周、数月后消失,极少超过半年。幻听开始可以是单纯的敲击物体声或说话音,不久声音消失或出现言语性幻听。幻听用第三人称称呼患者,内容充满不愉快和敌意,如斥责、侮辱和威胁性,严重者可出现自杀或对幻觉、妄想中想象的对象发起攻击。酒精所致的嫉妒妄想酒依赖患者出现坚信配偶对已不贞的妄想,是酒精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之一。学者认为与长期饮酒引起性功能降低,阳痿等使性生活不能满足有关。患者坚信配偶对自己不贞,男性患者多见。嫉妒妄想的早期患者可与妻子或想象的第三者保持相持状态,症状明显后则到妻子或“第三者”的单位去恐吓,有时对妻子及怀疑对象有强烈的攻击或暴力行为。怎么治疗?酒精依赖者如能坚持戒酒,身体依赖或戒断症状一般于一周内消失,体力开始恢复,少数人可出现迁延性戒断症状。如长期饮酒者戒酒,建议至精神科就诊系统制定戒酒方案,切勿尝试自行在家戒酒以避免出现戒断综合征。“将进酒,杯莫停”时也要小心精神病,远离杜康,祝君健康!
时常在新闻报道中发现精神疾病伤人杀人的悲剧案例,但悲剧的背后却是疾病在作祟。大家常认为抑郁症只会让人自杀,不会伤害其他人。但其实抑郁症除了让人采取直接针对自己的自杀行为,还会让人有通过伤害其他人的变相自杀行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全球累计患病人数超过 3.5 亿。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每 20 人中大约有 1 人会发生抑郁发作 1。 2012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抑郁症:全球性危机》报告中指出,抑郁症已成为中国负担第二大的疾病 2。中国的患病率为 3.02%,有超过 4000 万人患有抑郁症 3。抑郁症对人的影响抑郁症会让人情绪低落,开心不起来,以前喜欢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精力缺乏,身体疲惫。同时,它也经常会让人吃不下,睡不香(包括很难入睡、睡眠变浅和凌晨醒来),让人变得消极悲观,觉得自己没用,反复想不好的事情(媒体报道中犯罪嫌疑人交代其在米脂三中上学时受同学欺负,遂记恨学生,持匕首杀人。),觉得活着也没意思,甚至绝望而有自杀的想法或行为。此时,死亡对于患者而言不再是恐怖的事情,反而是一种脱离目前痛苦很有诱惑力的解脱方式。抑郁症让人自杀的方式普通民众常认为抑郁症只会让人自杀,不会伤害其他人。但其实抑郁症除了让人采取直接针对自己的自杀行为,还会让人有两种变相的自杀行为,分别是“扩大性自杀”和“曲线自杀”。⑴扩大性自杀扩大性自杀,也称为间接性自杀。常常是抑郁症让人有自杀想法,但是患者没有勇气实施自杀行为,而是出于非常自私的动机,要么报复社会,要么报复他人。所以希望通过杀别人,以图拉垫背壮胆自杀或者利用法律处死自己。而这样被杀害的人,多是陌生人或者相关甚微的人。且多数并不是一时冲动为之,而是经过思索和选择对象,常见事后有自首行为。⑵曲线自杀“曲线自杀”,又称 “慈悲杀人”或“怜悯性杀人”,是自杀者不忍心自己死后亲人遭受痛苦,于是把亲人也一起杀死让他们免受痛苦的行为。最常见诸报端的就是产后抑郁母亲杀死小孩。少数抑郁症患者在产生了自杀想法后,觉得虽然自己自杀解脱了,但自己最亲爱的人却还会在人世间遭罪,于是他们会产生一个更为可怕的想法,先杀死亲人,然后再去自杀。设想着通过死亡的方式来为自己解脱一样帮助家人解脱。如何远离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会影响人让不能正常思考、体验生活乐趣等。不是是“心眼小”,也不是“想不开”,而是一种附加在人身上的疾病。这种疾病严重时会让人伤害自身或伤害他人,直接自杀、“扩大性自杀”和“曲线自杀”是其最严重的表现,危害极大。要远离抑郁症,系统的治疗是关键。目前常用有效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研究发现人患抑郁症时大脑内特定部位的神经递质出现紊乱,尤其是5-HT,有很多根据这些原理研发的抗抑郁药,经过临床应用疗效都很显著,副作用小;心理治疗,人所遇到的不良的生活事件也会让抑郁症趁虚而入,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人更好的认识自己,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物理治疗,临床上主要包括无抽搐电休克(MECT)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电流和磁场对大脑的刺激起到快速调节情绪的作用。同时,规律足量的运动,适当的光照和与人的沟通交流都会对情绪有帮助。只要到正规专科就诊,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大多会有满意的疗效,让抑郁症远离。1. http://www.who.int/topics/depression/zh/ 2.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11_25_381852.shtml3.Ferrari AJ, Charlson FJ, Norman RE et al. Burden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by country, sex, age, and year: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PLoS Med 2013;10:e1001547.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2018年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在我们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儿童青少年的比例越来越高,尤其在寒暑假等假期更为明显。儿童青少年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抑郁症,很多家长和患者常询问除了常规服用药物外还能做些什么帮助治疗抑郁症,这些介绍一些药物以外的其他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常是最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人际关系疗法、家庭治疗、叙事治疗等对抑郁症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心理治疗干扰因素多,起效较慢,因而世界生物精神病学联合会(WFSBP)建议心理治疗应被作为轻度抑郁患者的初始治疗方式,中重度抑郁患者推荐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治疗。物理疗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先给患者静脉注射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物,让患者处于睡眠及肌肉松弛状态,通以0.1-0.3秒的小电流的直流电,刺激脑组织,起到抗抑郁的治疗作用。MECT治疗重性抑郁障碍的疗效已得到充分验证,尤其适用于伴有强烈自杀倾向的抑郁患者,如患者拒食或药物治疗受限(如妊娠)也是首选治疗方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由Barker等于1985年创立,基于电磁感应与电磁转换原理,用刺激线圈瞬间电流产生的磁场穿透露骨,产生感应电流刺激神经元引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rTMS高频刺激左背外侧前额叶或低频刺激右背外侧前额叶用于治疗抑郁症急性期疗效肯定,连续4-6周,必要时可延长治疗时间。加拿大、新西兰、以色列、美国都已批准rTMS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rTMS可以单独或联合药物治疗,但是对于病情严重,伴有自杀观念的抑郁症患者不建议单独使用rTMS。草药治疗圣约翰草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抑郁效果,适用于轻中度抑郁患者。国内某制药厂将其有效成分与刺五加等中药制成胶囊上市对轻中度抑郁患者疗效较好。美国医师协会成人重度抑郁临床指南中指出9个低质量研究显示重性抑郁患者经4-12周治疗,圣约翰草提取物与常用抗抑郁药无明显差异。针灸治疗美国医师协会成人重度抑郁临床指南中,有2个低质量研究显示单纯针灸治疗与抗抑郁药氟西汀相比经6周治疗两者疗效无差别。而针灸联合药物治疗(氟西汀或帕罗西汀)结果不一,有研究显示联合治疗疗效更佳,也有研究结果无差别。运动疗法中强度规律的有氧运动有抗抑郁作用。2个中等质量研究显示重性抑郁患者经16周治疗,运动疗法与抗抑郁药舍曲林疗效相当。也有一些研究显示瑜伽及冥想对抑郁患者有病情改善作用。光照治疗有研究显示早晨在户外散步一小时,持续2周以上具有一定的抗抑郁效果。其作用可能与晨起光照对生物节律的规律调整相关。饮食Ω-3脂肪酸Ω-3脂肪酸,为一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主要营养成分包括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常见于深海鱼类、海豹油、和美藤果、紫苏籽、亚麻籽、牡丹籽等植物中,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国外有研究发现Ω-3脂肪酸有一定的抗抑郁效果,能增强抗抑郁药疗效。S-腺苷甲硫氨酸 腺苷甲硫氨酸 (S-adenosyl-L-methionine,简称SAMe),是甲硫氨酸(Methionine, Met)的活性形式,在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SAMe带有一个活化了的甲基,是一种参与甲基转移反应的辅酶,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中。有低质量研究表明定期食用S-腺苷基蛋氨酸可抗抑郁,经12周治疗其疗效与抗抑郁药西酞普兰相当。睡眠剥夺疗法睡眠剥夺疗法,尤其是完全睡眠剥夺可单独应用于未经药物治疗的抑郁患者,或与抗抑郁药同时开始使用以加速患者对药物的应答。在某些患者中该疗法可能会加重自杀风险,如需使用该疗法,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谨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