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家长发现一个现象:如今的幼儿体检多了一个“奇怪”的新项目,宝宝接受体检时,医生都要观察宝宝下肢皮肤上的纹路并翻身看看宝宝的屁股,如果大腿腹股沟或屁股上的纹路对不齐,即会被告知必须到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这让很多新爸爸、新妈妈奇怪,更让爷爷奶奶们摸不着头脑。“这屁股纹路不齐也成了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屁股纹路不齐或者大腿腹股沟纹路不齐简称为双下肢皮纹不对称,是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外在表现之一。除了双下肢皮纹不对称,髋关节发育不良在早期还可能表现为双下肢长度不等,髋关节外展活动受限或双侧不对称,髋关节外展弹响等。事实上,这些表现在婴幼儿体检中也被医生格外关注,并进行筛查。因此有的宝宝也会因为以上表现异常建议爸爸妈妈带到专科医院儿童骨科进一步检查。1、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什么疾病呢?这一疾病在医学上的名称叫做“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英文简称DDH。这个名称是婴儿及儿童期先天性或者发育性髋关节结构异常的统称,其中包含有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和髋关节全脱位。2、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普遍吗?对人有什么影响?DDH是目前已知的婴幼儿期最常见的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之一,通常认为该疾病的发生率在0.1-0.4%左右。这个数据看起来不大,但要知道,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乳腺癌发病率在2000年约为每10万人中56.2人发病,对比起来DDH的发病率就显得格外需要引起人们重视了。DDH在婴幼儿时期,此病症状通常不显著,加之婴幼儿没有明确主诉,常容易被忽视。但随着宝宝生长发育,DDH也随之进展(这也是此病叫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原因),在出现髋关节脱位后导致宝宝行走跛行。即使没有脱位,在宝宝成年后,发育不良的髋关节长时间磨损也会造成髋关节关节退行性变导致骨性关节炎,表现为髋关节疼痛,难以负重或长时间站立行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3、宝宝为什么会得髋关节发育不良?关于DDH的病因,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没有出现被所有学者所公认的确切治病原因。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有如下的危险因素:性别因素: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达5-6倍。胎位因素:臀位产的新生儿中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臀位产。第一胎出生的多见。机械因素:传统襁褓将婴儿固定于髋关节伸直内收位,此种体位更易导致出现髋关节脱位;我国部分地区有捆绑、拉拽婴儿双腿习惯,认为能够帮助婴儿“长个儿,腿直”,这也可能造成髋关节脱位。激素因素:母亲的激素可能导致女性新生儿韧带松弛,这与髋关节脱位有关。遗传因素: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此病为遗传性疾病,但是统计数据表明髋脱位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占10%。并发畸形:髋脱位患者常伴发其他畸形,包括:肌性斜颈,仰趾外翻足,跖骨内翻等。总之,DDH的病因是多因素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髋关节发育不稳定都有影响。例如,第一胎女孩,臀先露分娩,患有韧带松弛和斜颈,有DDH阳性家族史,同时下肢曾被捆绑,其患DDH的概率就很高。4、髋关节发育不良具体有哪些表现?前文提到过,由于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小儿童均没有主观症状的表述,因此其临床表现主要是通过家长怀疑,医生检查并确认而发现的。这包括:双下肢皮纹不对称:包括腹股沟和臀部下方皮肤皱褶的深度、长度、数量不对称。但皮纹不对称的发生并非绝对是髋关节发育不良造成,在正常婴幼儿中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皮纹不对称现象,这是由于婴幼儿的下肢相对成人短小且脂肪堆积导致的。双下肢长度不等:髋关节脱位时,股骨头向后上方脱位出髋臼,造成患侧肢体较对侧缩短。比较容易检查的方法是:婴幼儿屈髋屈膝时,其双膝高度不相等。髋关节外展受限:正常婴儿双侧髋关节外展对称且能到达80-90度,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外展减小,常小于60-70度。髋关节外展弹响:此病例基础为髋脱位患者脱位的股骨头在外展运动时越过髋臼缘重新进入髋臼产生的跳动感。当患儿开始负重行走(1岁后)可以出现典型的短肢跛行步态,多数患儿是因此体征而发现异常就诊的。高位脱位的儿童可以脊柱向患侧偏斜,双侧脱位患儿出现摇摆步态,类似“鸭步”行走。此时患儿站立,患肢负重时骨盆向健侧倾斜,在医学上称为Trendelenburg征阳性。较大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会出现痛性跛行及关节活动受限。5、怎样才能知道我的宝宝是否患髋关节发育不良?由于DDH在正常婴幼儿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延误治疗会造成患者成年后不可逆畸形,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新生儿DDH筛查工作。我国在此领域起步晚,但目前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开展了DDH筛查工作。以北京为例,北京的DDH筛查工作依托全市妇幼保健院和社区卫生院,在婴幼儿接种疫苗时以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方法进行DDH初步筛查,当发现患儿存在高危因素或者体格检查存在异常时,向家长开具转诊单,转至专科医院(北京市为北京儿童医院和积水潭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但如果宝宝不在上述大城市,需要爸爸妈妈带宝宝去当地儿童医院小儿骨科专业门诊进行检查。6、在专科医院医生会怎样对宝宝进一步检查?专科医院的医生接受过更系统的培训并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会重新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排除掉一些社区医院认为异常,但实际正常的宝宝。对于专科医院医生也认为存在异常的疑似患儿,会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协助诊断。目前影像学检查包括2种常用的方式:一种是髋关节B超检查,另一种是骨盆的X线拍片检查。通常建议6个月以下的孩子做个B超,如果孩子年龄大于6个月,则建议做X线拍片。根据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专科医院医生会给出诊断,如果宝宝存在DDH,则立即给予治疗。但也有部分宝宝不能马上确诊,但也不能排除DDH,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定期复查。7、X光检查有害吗?X光存在放射性,在儿童医院给宝宝进行的X光检查根据婴幼儿的特点,相比成人虽然减少了剂量,但仍存在辐射。频繁的X光检查的确会对宝宝有效的身体造成危害,但所幸的是DDH筛查所进行的骨盆X光检查基本仅仅投照一次就能收集到有效可靠的信息供医生诊断。在照射时,宝宝的会阴部也会覆盖铅布、加以保护。因此,DDH筛查中所做的骨盆X光检查的危害微乎其微,考虑到延误病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其检查就更加有意义了。8、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怎样治疗?DDH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病情的轻重和发现疾病开始治疗的年龄。患儿年龄越小,畸形越轻,越可以采取佩戴支具,依靠婴幼儿发育过程中的自我塑形能力矫正畸形。具体来说,在患儿4-6个月以内发现的DDH可采用保守治疗,即佩戴Pavlik吊带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在6个月至1岁半这个年龄段,单纯的髋臼发育不良和半脱位还可以采取佩戴外展支具进行保守治疗;而髋关节脱位则需要在麻醉下进行复位(闭合复位),并石膏固定;超过1岁半的患儿常需要手术治疗。从以上可以看出,6个月以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以患儿最小的痛苦和损伤取得最好的疗效,这也是DDH筛查工作的意义所在。总结:■重视宝宝的小屁股和腹股沟皮纹,因为“双下肢皮纹不对称”是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重要早期表现之一。■发现可疑问题时,不要惊慌,可以到专科医院寻求医师的帮助。 ■早期明确诊断,立即开始治疗,不要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争取最大限度给宝宝一个健康的髋关节。
在门诊我经常遇到家长带着孩子来就诊,原因是孩子突然走路瘸了,很多家长非常担心,觉得孩子得了大病,那么这些到底是这样吗?儿童走路一瘸一拐在临床上称为跛行,需要说明的是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跛行的原因是脚的问题,其实大多数不是脚,而是髋关节的问题。造成孩子跛行的疾病类型也很多,有些很轻微不需要特别处理,经过休息就能够自我恢复;但也有些则需要用药或者佩戴矫正支具治疗,甚至还有严重的疾病需要手术治疗。具体评估需要专业的儿童骨科医生通过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来确定,但以下几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家长预先评估是否严重:1、孩子是否有过外伤史,是否在外伤后立即出现跛行?2、孩子是否有发热,发热是否与跛行同时出现?3、孩子下肢关节是否有肿胀或者局部皮肤发热?4、孩子跛行的时间是否超过一周?5、孩子跛行是否休息后仍然没有缓解,是否不断加重?以上五个问题,如果有任意一个回答“是”,那么不要犹豫,赶紧带孩子来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治吧!
在临床工作中,因为背部不平,怀疑脊柱有问题来门诊就诊的患者非常多,面对焦急的家长,我们经常听到以下问题:孩子背不平,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很宽泛,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日常站立、行走时时弯腰驼背是背不平,也有家长觉得孩子写作业时低头时后颈部突出是颈椎异常。事实上,这些情况大多是孩子姿势不正确所致,稍加提醒后,孩子马上能够挺胸抬头腰背挺直。但也有时,孩子背部左右高低不一样,或者干脆呈现“S”形的弯曲,这很可能真的存在脊柱侧弯畸形了,不要犹豫,赶快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吧。脊柱侧弯除了后背高低不一样还有其他什么表现?脊柱侧弯顾名思义是由于脊柱弯曲所致,但事实上脊柱在正面看有侧弯外,还很可能在侧面出现前/后突的改变,以及脊柱旋转畸形。这些情况不断发展,可以表现出孩子两侧肩膀不一样高,腰背部旋转异常,一侧腰背部突出,骨盆倾斜、甚至继发性下肢长度一致等等。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得脊柱侧弯?是小时候摔倒磕到造成的吗?外伤的确可能造成脊柱侧弯,但一般是很大的力量很严重的损伤,轻微的摔倒磕碰是不会的。儿童常见的脊柱侧弯根据其病因分为1先天性脊柱侧弯,是由于脊柱椎体先天发育畸形导致的。2特发性脊柱侧弯,这类脊柱侧弯没有明确原因。3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这类脊柱侧弯一般是由于孩子存在神经系统畸形或肌肉异常所致。4综合征型脊柱侧弯,这类脊柱侧弯是由于孩子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综合征伴发的。其中,第2类特发性脊柱侧弯最为常见。我的孩子有轻度脊柱侧弯,但去了医院医生没有给任何治疗,这真的可以吗?这是有可能的,脊柱侧弯如果度数很低并且并不持续进展,可以先观察。以特发性脊柱侧弯为例,如果孩子脊柱侧弯照X光片小于25度,就先观察不给予特别治疗,但在复查过程中如果度数增加,就有可能给予治疗。脊柱侧弯的治疗都有什么?脊柱侧弯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脊柱石膏矫正、脊柱牵引和支具治疗。支具治疗是最常见的,有点像给孩子佩戴一个塑料的背心,通过硬质背心的支撑避免脊柱侧弯进展加重。手术治疗根据是否固定侧弯区域的脊柱分为融合手术和非融合手术,其下面的具体分类和方法很多。手术太可怕了,我听人说推拿按摩能治好,是这样吗?目前被临床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这些,但很多非法机构或个人以各种名目宣传其所谓“无创”“便宜”的治疗方法,这些所谓的治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推拿按摩,针灸,草药,气功等等,这些非法机构或个人在推销这些治疗方法时,常举出很多实例作为有疗效的证据。但事实上在脊柱外科这个专业领域,这些所谓的方法都没有经过正规的科学研究来验证其疗效。我的孩子还很小,听医生说必须要手术,可我怕做了手术他不能长高了儿童脊柱外科与成人脊柱外科很大的不同就是需要考虑儿童生长的因素,我们在治疗时需要兼顾矫正畸形与保持脊柱生长两个问题。因此我们会采用很多特别的手术方法来保持脊柱的生长,比如目前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生长棒技术。本文系曹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系曹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下肢畸形是很多家长就诊的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的说有病或是没病。在门诊一般我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进行判断,有需要还需要进行下肢X光检查进一步评估。我的孩子腿不直,家里人越看越害怕,这是病吗? 腿不直常是家长带孩子来就诊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区别,生理性指孩子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而病理性则指病态的异常的。很多家长焦虑的所谓腿不直的原因是生理性问题,比如婴儿生理性膝内翻(O型腿),幼儿生理性膝外翻(X型腿),生理性小腿胫骨内弯外观等等。但也有家长所担心的问题是病理性的,如病理性膝内翻(佝偻病),病理性膝外翻(特发性/外伤性)等。具体诊断需要有经验的儿童骨科医生做出。我的孩子两条腿不一样长,这是病吗?这会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明确的双下肢不等长是病理性的,造成的因素可能是特发性的,也就是没有明确原因;也可能是局部炎症肿胀造成的;还可能是陈旧外伤或是局部骨破坏导致骨生长紊乱造成的;另外有时候骨盆倾斜也会造成假性下肢不等长,这些都需要儿童骨科医生来判断。亲戚/朋友/同事说孩子小时候必须补钙,否则就会造成腿不直/腿不一样长,是这样吗? 补钙包括补充钙剂和补充帮助钙吸收的维生素D,这属于儿童保健领域。所有婴幼儿无视其是否缺钙都统一补钙,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是值得商榷的。至少在儿童骨科领域,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补钙和孩子未来长出两条又长又直的腿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不推荐健康的孩子为了这个目的补钙。但确诊佝偻病等钙代谢异常的患者,需要根据内分泌科医生的要求补充钙剂治疗。我邻居家孩子的腿特别直,我孩子腿就有点弯,去医院看了医生说没事,可我心里还是没底怎么办? 这种情况大多是孩子所谓的腿不直是生理性的,我在门诊也常遇到这种问题。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这要这种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就没关系(就如同身高,体重等因素一样,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是一样身高或体重才是正常)。但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确实有可能随着发育出现新的问题,所以如果还是不放心就定期去医院复查。争取出现问题及早发现。如果确定是病理性的腿不直,怎么治疗? 如果存在致病因素导致的膝关节内/外翻,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特发性膝关节内/外翻,如果程度较轻,可以先采用佩戴支具进行治疗,但如果程度较重,则需要手术进行治疗。具体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一、理论概要膝内翻、膝外翻系膝部向外、内的成角畸形。在小儿下肢畸形中比较多见。膝内、外翻的成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例如:佝偻病、外伤、炎症、先天性骨骼生长障碍性疾病(Blount病)、骨骼软化症、骨骼发育不良(例如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四型粘多糖病(Morquio综合症)或软骨外胚层发育不良(Ellis-van-creveld综合症)、肿瘤、脊髓灰质炎及脑瘫等, 均可引起下肢力线性排列的紊乱,造成膝内、外翻畸形。双侧膝内翻者占25%左右,而双侧膝外翻约占60%以上,其它为一些疾病的后遗症,因此常伴有骨骼的扭转、神经和肌肉软组织病变,病情复杂。膝内翻的病变多表现在胫腓骨上端,而膝外翻病变多在股骨下端。身体发育的正常阶段,胫-股角的正常范围,在学步年龄幼儿为内翻0°~5°,1~2岁,这种内翻改变为外翻角。膝外翻在3-5岁儿童中常见,此时,胫-股角处于最大外翻位置,可能会引起家长注意,此年龄的儿童的正常胫--股角度相差很大。从2°内翻到20°外翻不等。7岁后,外翻的正常范围是0°~12°。(一)病史及体格检查要详细询问家族史,包括家族中是否有任何人有膝内、外翻病史,包括弓形腿、代谢性骨病或骨骼发育不良,是否有钙摄入减少的营养史,并对其畸形进展的速度进行评估。如果内、外翻严重,患儿可能会诉说活动时疼痛。体格检查包括:评估关节活动范围和关节稳定性、肢体长度、胫-股角。测量胫-股角时,患者站立,髌骨朝前,用量角器测量。膝内翻的患者要测量双膝间距,膝外翻的患者要测量双踝间距,这个方法简便易行。观察患者的步态也是体格检查的一部分,而步态异常在轻微的患者病例中可能并不明显。测量身高和体重,以确定是否身高异常矮小或其他提示综合症性诊断的特征。也要对患者脊柱和肢体的骨骼肌肉进行全面检查。(二)影像学检查诊断要点:应当拍摄站立时双下肢前后位X线片,包括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并双侧髌骨朝向正前方,以评估膝内、外翻的情况(如图8-12-2B),包括解剖轴和机械轴的情况。骨骼发育不良的患者,如果软骨骨骺明显没有骨化,在X线片上看不到,这时为了评估关节的排列,可能需要行MRI检查。(三)治疗2~6岁儿童的生理性膝内翻、发育性膝外翻不需特殊治疗,95%将自行纠正不需要进行治疗。上面所列各种类型中,生理性膝外翻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详细体格检查后,一般不需要拍摄X线片,可以让家长放心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随着生长和正常发育而自愈。特别是病儿行走时足趾向内偏者自行纠正可能性大。应该向家长说明这种膝内、外翻现象,随负重和骨骺的发育将会自动地纠正,不必配带支具,也不必穿矫形鞋。因此最好是对生理性膝内、外翻病儿进行随访和指导。严重膝内、外翻,特别在8岁以下肥胖儿童及病理性膝外翻者,对于有些病例踝间距和膝间距超过5cm者可考虑佩戴支具和穿矫正鞋。夜间应用膝内、外翻矫形器,目的是保护膝关节,防止韧带不稳。矫形器可应用1~2年。双膝间距10cm以上的膝内翻和内踝间距10cm以上的膝外翻考虑手术。手术年龄尽量推迟到12岁以后。
一、理论概要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称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头骨软骨炎、股骨头骨软骨病、扁平髋、Legg-calve-perthes病,Legg-perthes病、简称Perthes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股骨头无菌性破坏、吸收而逐渐有新骨替代的综合征。本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双侧受累的约占10%-20%,好发于4一12岁小儿,但从18个月到骨骼成熟的少年均可发病。好发于男孩,男女之比约为4~5:1,但原因不明。一直以来均认为Perthes病的病因为多因素,而具体原因并不明确。有些研究显示本病与蛋白C和S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低下引起的凝血机制异常有关,也有研究表明血管内凝血块的异常溶解可能是大多数Perthes病的主要原因。但后来的研究不能确定上述意见。很多研究结果表明股骨头内血管有病理改变,与动脉和静脉系统均有关联。另一学说为易感儿理论,根据是病儿均有生长发育异常、外伤史,活动过多等因素以及滑膜炎后遗症等。目前认为以下因素均可能为其原因或病因:凝血异常、股骨头动脉解剖特点(易发生栓塞)、股骨头颈部静脉回流异常、生长发育异常(易感儿)、反复的轻微外伤、动作过多或称之为不留心躁动症、遗传影响、环境影响、滑膜炎等等。(一)病史及体格检查要详细询问生产史及产后情况,母孕期情况,家族特殊疾病史。发现或出现跛行的时间(年龄),发现或出现跛行前的情况,有无经受特殊刺激。跛行程度及变化情况,能否自行纠正。伴随症状(发热、肢体麻木或无力、午后潮热、盗汗、多汗、食欲减退等)。疼痛及疼痛的性质、疼痛与跛行的发生发展有无明确的相关关系。外伤史及伤后处理情况。检查及治疗情况。环境、智力及家族性疾病史、结核接触史等。Perthes病的症状:最初病儿常因跛行而被家长发现。活动量大时跛行加重,相反可因休息而缓解。其次病儿多有疼痛,局限于臀部、髋关节前方和大粗隆部位。有时因疼痛部位在膝部极易误诊。疼痛在活动后加剧或在夜晚明显。病儿或家长每回想起数月前曾有外伤史(跌倒或扭伤),随后即有跛行和髋部疼痛。最初发现症状数日后可完全缓解。但时而加重时而减轻。每因症状轻而拖延数月始去就诊。(二)影像学检查诊断要点:摄片了解骨盆有无倾斜、髋关节是否对称、双下肢是否等长、骨破坏病灶、关节间隙增宽或降低、股骨头破坏情况。一般通过X平片检查即可诊断及分期,但要注意了解肺部及脊柱有无病灶以除外结核感染。B超、CT、MRI及核素骨扫描ECT在早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辅助意义。1.基于X线表现的分类由于Perthes病的病人临床病程和最终结果差别很大,故观察者都希望根据其早期X线表现预测严重程度。最早这样做的是Legg本人。他将受累的股骨头分为两种—一种是帽状的,另一种是蘑菇头状的。后者少见,但常并发其他更严重的疾病。以后逐渐有多种分类方法出现:Waldenstrom、Catterall、外侧柱分类法等。Waldenstram将股骨头分为三型:I型和II型后果好;IV型预后不良。Ⅲ型股骨头呈圆锥形,髋臼限制变形的股骨头只能作伸屈活动。应用较多的是Catterall分类法和外侧柱分类法。2.按结局的分类另一种分类方法与其他分类一道评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结果。由于股骨头随小儿生长而不断变化,所以这类的评定最好用于骨骼已经成熟的病人。(三)治疗因Perthes病的轻重程度差别很大,故在决定治疗方案时一直存在困难。各医院之间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单位只是注意恢复关节活动。另一些单位采用保守或手术疗法改善包容,相信股骨头变形会发生危险因素。还有的单位对6岁以上的病儿手术治疗,相信包容手术等积极治疗可为扭转预后提供良好机遇。根据外侧柱的分类法结合病儿发病的年龄判断预后,则治疗的理念如下:有症状的A组和B组病儿,发病时骨龄在6岁以内的,A组病儿因关节活动障碍和症状不明显可观察而无特殊治疗。最初的治疗为减少活动量,用些抗炎药物和短时间卧床休息。休息是为了缓解疼痛发作和减轻关节活动障碍。骨龄6岁以后起病的B组病儿和C组病儿,一旦关节因症状而有活动范围受限的,均采用手术包容方法治疗。在包容手术中多推荐Salter骨盆截骨类手术。虽然股骨截骨也能对股骨头的包容产生相似功效,但术后大粗隆位置相对上升,日后外展肌功能会受影响。此外,需再次取除内固定物,对病儿也是个负担。但是对病情较重的病儿,Salter截骨术后较股骨截骨术容易发生关节僵硬。超过9岁以上的病儿联合行Salter骨盆截骨和股骨截骨可能效果更好些,有时对年龄偏大的病儿手术成功率较难预测。1.对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的主要疗法为卧床休息和牵引。非激素抗炎药(NSAIDS)减轻疼痛和不适。用拐杖减少负重。但病情进入分裂期和再骨化期,股骨头变形致关节活动障碍以后,卧床休息无用。患肢牵引方法不一。可在病儿家中牵引,对需要牵引的病儿也可在夜晚入睡后进行。每晚牵引或只在有疼痛和肌肉痉挛时使用。还可全天牵引数月或几周时间直到关节恢复正常活动为止。牵引方式可用卧床简单纵向牵引,也可用悬垂平衡牵引,还可用弹簧吊带牵引。牵引重量不超过体重的1/5则不会对股骨头的血运造成不良影响。相反用过大重量牵引将有损局部血供。部分负重或免负重对缓解疼痛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有帮助。用双拐可实现此目的。但对此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此外,有的小儿不善于架双拐走路。2.支具包容支具都是使患髋外展,多数仍能屈髋,有的限制髋关节旋转。采用包容疗法以前,先要靠卧床、牵引和降低负重等措施恢复患髋的正常活动范围。支具治疗要保持活动度接近正常,因而对严重病例有一定困难。支具种类不在少数,多由设计者或城市命名,不少已放弃。一般地坐骨负重支具,因易使患肢内收,故不宜推荐。目前用的较多的是亚特兰大和斯考瑞特支具。3.手术包容治疗
一、理论概要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发病率约为1‰。迄今为止,椎体畸形的发生原因不明。大鼠的动物实验表明,胚胎暴露于一氧化碳,可以诱发脊柱畸形。临床研究表明,孕妇患有糖尿病,或者孕期服用抗癫痫药物,也可能导致胎儿发生脊柱畸形。基因异常在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发生方面起作用,但遗传规律并不清楚。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患有先天性脊柱畸形的胎儿能够在胎儿期获得诊断,但是,并没有办法给与治疗。随着三维CT成像技术和MRI技术的进步,先天性脊柱侧弯的诊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例如对半椎体的大小,位置,分节情况,椎管内的畸形,脊髓的发育情况比以前了解的更准确,这对准确的评估病人,制定更合理的手术方案,更安全的实施手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患儿合并肋骨畸形,尤其是肋骨融合,此类患儿的患侧胸廓短小,胸廓变形,肺功能下降,会导致严重的限制性肺脏通气障碍和胸腔机能不全。近几年,这一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并获得解决方法,钛制肋骨假体植入和胸腔撑开成形术,也已开始在国内开展。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分类:引起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畸形椎体分类,有椎体形成不良,例如半椎体和楔形椎;椎体分节不良,例如脊柱侧弯凹侧的骨桥和椎体融合畸形;以及既有椎体形成不良又有分节不良的混合型。实际上,混合型更多见,处理更棘手。多发椎体畸形引起的脊柱侧弯常常合并肋骨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弯的自然史:脊柱两侧生长不平衡,将引起侧弯弧度的进展。如果畸形椎体的生长板在X线片子上显示发育良好,脊柱的生长将产生不平衡,引起侧弯弧度加重。即完全分节的半椎体引发侧弯加重的风险最大。如果畸形椎体的生长板发育不良,即其上方或/和下方与邻近椎体融合,侧弯弧度进展不会很快。与此类似,脊柱两侧的不对称性拴系结构,即凹侧的骨桥和融合肋骨,也会引起侧弯快速进展。先天性脊柱侧弯弧度进展的速度取决于:畸形椎体的类型,患儿的年龄和侧弯弧度的位置。生后5年和青春期是侧弯弧度进展比较快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是脊柱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颈椎和胸椎交界部位,腰椎和骶椎交界部位的畸形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引起侧弯弧度的发展。最容易引起侧弯弧度加重的情况是凹侧存在骨桥,同时对侧存在半椎体。其次是单侧骨桥,单侧半椎体或楔形椎,最稳定的情况是分节不良的大块椎体畸形。复杂的混合脊柱畸形的进展最难预料,其侧弯弧度的进展程度取决于畸形当中的不对称性生长因素。要从三个方面对先天性脊柱侧弯病人进行评估:身体检查,合并的其他畸形,以及影像学检查。查体要称量患儿的体重和身高,因为生长发育在预测侧弯弧度是否加重方面起重要作用。要注意检查脊柱表面的皮肤有无色素沉着,毛发生长以及其他赘生物,如果存在上述皮肤问题,常常提示存在着椎管内畸形。合并椎管内畸形的患儿在下肢也会有表现,例如两侧腓肠肌不对称,高弓足,马蹄内翻足,垂直距骨以及神经反射异常等。脊柱本身要关注有无躯干或骨盆失平衡现象。肋骨有无剃刀背畸形,胸壁随呼吸的活动度有无异常,要注意是否存在胸腔机能不全的表现。脊柱侧平衡状况要从冠状位和矢状位综合评估,躯干有无倾斜,有无斜颈畸形,肩膀是否平衡,以及骨盆是否平衡。合并椎管畸形的患儿还要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的检查,例如肌张力,感觉,神经反射等。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约有35%合并椎管内畸形,例如脊髓纵裂,脊髓拴系,Chiari畸形,以及硬膜内脂肪瘤。椎管内畸形的患儿常有皮肤表面的异常表现,但是,没有皮肤异常的病例也会存在椎管内畸形。25%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类型从简单的房缺,室缺,到复杂的法鲁氏四联症,大动脉移位。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患儿术前应当常规进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20%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合并泌尿生殖系的畸形。畸形可涉及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常见的畸形有马蹄肾,肾发育不良,双输尿管,以及尿道下裂。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术前应当常规做泌尿系B超检查。先天性脊柱畸形还常常合并骨骼肌肉系统畸形,例如: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高肩胛,短颈畸形,髋关节发育不良,以及四肢畸形等。X线平片在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初步诊断和随访中起重要作用。更准确的脊柱畸形检查,依赖于三维CT成像。三维CT成像已经作为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术前常规检查,它对了解脊柱畸形的情况具有100%的准确率,并且能发现X线平片上看不到的解剖变化。三维CT成像除了脊柱之外,还应当包括胸廓部分。胸廓的三维成像,可以观察肋骨畸形,胸壁畸形。胸廓的畸形,对诊断胸腔机能不全综合征,对评价术后肺功能的改善效果有重要作用。MRI已经替代脊髓造影,成为检查椎管内畸形的有效手段。但是,MRI不作为先天性脊柱侧弯术前的常规检查。一般来说,对于进展性先天性脊柱侧弯,严重的先天性脊柱侧弯,神经反射异常的病例,神经管缺陷的病例需要做MRI检查。此外,MRI还可以用来评估先天性脊柱后突侧弯畸形患儿的术后椎管减压效果。另外,为了了解脊柱的柔韧性,还需要做一些特殊的X线检查。例如:牵引下的脊柱正侧位,俯卧位的推压下的脊柱正侧位,仰卧位的左右侧屈正位像,加垫后的脊柱正位像。这些特殊的照相技术,有利于制定合理的脊柱融合节段。手术原则: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手术特点是在侧弯变得严重之前给与早期地和及时地干预。但是,先天性脊柱畸形矫治手术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性高于特发性脊柱侧弯。减少围手术期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方法有:首先是术前用MRI评估脊髓的情况,通常来说,脊髓的畸形应当在脊柱矫治手术之前进行,或者同时进行。其次,在侧弯变得严重之前予以矫治,手术的安全性较高。第三,脊柱侧弯矫治手术,尽量采用脊柱短缩术式,减少脊柱牵长术式,因为脊柱延长手术中,脊髓会受到牵拉。第四,术中要谨慎采用控制性低血压,避免脊髓缺血,尤其是在脊柱去旋转,撑开或加压矫形的操作过程中。第五,术中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监测,应当成为常规。通常来说,如果术中不能确定监测基线,围手术期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增加,或者术中监测波形不能回到基线,则需要做唤醒试验。 为保证手术的安全,术后常规做一次唤醒试验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唤醒试验对不能合作的儿童,存在困难。术后的脊髓功能的监测也同样重要,因为,临床上有迟发性截瘫病例的发生,主要发生在术后72小时。随着新的低切迹的钛制金属脊柱内置入器械的出现,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患儿的矫治手术,已经普遍采用内置入器械。椎弓根钉技术的进步,使得椎弓根钉已经应用到1~2岁的患儿,并没有增加手术的危险性。还有,研究表明,使用和不使用脊柱内置入器械两组病例比较,使用组的脊柱融合效果,矫形效果和维持矫形效果方面均占优。手术方法:原位融合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对那些椎体畸形不重但侧弯弧度有进展的患儿,原位融合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完全分节的半椎体实施预防性的原位融合是非常适宜的。原位融合术对脊柱长度没有损失,而且远期效果良好。成功的原位融合术,需要彻底切除关节突,椎板去皮质骨以及大量的植骨。对脊柱侧弯的病例,原位融合是否需要做前路椎间盘切除术,依赖于前方椎间盘的生长潜能,脊柱今后的生长能力,侧弯弧度的大小和位置。这些可以通过X线平片,CT和MRI来判断。有时候,即使椎间盘很窄,在后路原位融合之后,也有发生曲轴现象的病例。对脊柱前突的病例,只做脊柱前路的融合就足以控制畸形的发展。对脊柱后凸的病例,只做脊柱后路的原位融合,通过抑制脊柱后方的生长,保持前路的生长,可以有效地控制后凸畸形的进展。脊柱前路的原位融合术的手术入路,可以通过开放途径,胸腔镜方法,以及椎弓根途径。脊柱凸侧半侧融合术,是一种部分生长抑制的方法。适用于凹侧生长潜力很小的病例,也就是适用于半椎体的病例,但不适用于分节不良的病例。一般来说,该术式适用于5岁以下,畸形程度中等的病例。随访表明,该术式最终的矫正效果小于15°或者没有矫正效果。对于畸形范围小的病例,脊柱凸侧半侧融合术还可以和半椎体切除,楔形椎切除结合进行。对畸形范围大的病例,可以和凹侧生长棒技术和VEPTR技术相结合。半椎体切除术,适用于孤立的半椎体,并且该半椎体引起侧弯进展和躯干失平衡。原位融合术和脊柱凸侧半侧融合术对抑制生长,控制侧弯的发展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两者都不能矫正侧弯和躯干倾斜。理想的半椎体切除术指征是:年龄小于5岁,半椎体位于胸腰椎,腰椎或腰骶椎,并且合并躯干失平衡。前后路联合的途径切除半椎体的优点是,半椎体显露清楚,能够切除半椎体及其上下椎间盘,只需要一次麻醉。但是,手术时间较长,患儿手术打击较大,术中还要改变体位和重新铺无菌巾。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最适合于胸腰椎,腰椎的半椎体,并且合并后凸的病例。对那些椎体分节和脊柱柔韧性相对较好,躯干畸形不很严重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可以实施标准的脊柱后路器械置入和脊柱融合术。是否增加前路手术,有两种情况需要考虑。①患儿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盘间隙基本正常,具有很大的生长潜能。这类病人单纯后路手术会产生曲轴现象。②中度脊柱畸形,椎间盘间隙基本正常,但脊柱柔韧性较差。此类患儿实施前路手术有利于纠正脊柱失平衡。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手术是一项严重的挑战,并且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常常需要进行脊柱截骨术,环周截骨术或者经肋骨横突椎体切除术。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结合牵引治疗的方法,会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矫正率。常用的方法有Halo环重力垂直牵引法,枕颌带股骨水平牵引法。牵引可以在脊柱前路松解之前和之后进行。
近年来特发性脊柱侧凸是我国小儿骨科和脊柱外科的热点之一。一、理论概要定义: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是指在没有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脊柱向侧方弯曲超过10o,且合并有脊柱旋转。特发性脊柱侧凸约占脊柱侧凸病人总数的85%。特发性脊柱侧凸依据年龄分为:婴儿型:0~3岁;少儿型:4~9岁;青少年型:10~18岁。婴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需要与先天性脊柱侧凸进行鉴别,少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要特别注意与其他非特发性脊柱侧凸鉴别。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最为常见,占特发性脊柱侧凸的80%以上。因此,重点讨论AIS。AIS的发病:AIS的发病率约为2%~3%。脊柱侧凸大于20o者以女孩多见,男女之比为1:4。约有0.1%的AIS脊柱侧凸大于40o。AIS的病因:AIS的病因尚不清楚,约30%有阳性家族史,说明AIS与遗传因素有关。AIS的病史:①病人就医常常是由于家长发现其有两肩不等高、脊柱向一侧弯曲和/或背部两侧不对称。②多数AIS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少数人有背疼。如果病人有严重背疼,要考虑脊柱侧凸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③既往史:询问有无其他疾病和手术史。④月经史:有助于了解女孩的发育情况。⑤家族史:父母及家族中有无AIS。体格体检:①弯腰试验(forward-bend test)是筛查AIS和诊断脊柱侧凸的重要体检。嘱被检查者站立,将双手平齐向前缓慢弯腰做触脚尖动作,检查者如果发现被检查者胸背部和/或腰背部两侧不对称,说明有脊柱侧凸。②躯干:检查双肩和骨盆是否等高,躯干有无向一侧倾斜,脊柱有无前、后凸畸形。严重脊柱侧凸有“剃刀背”畸形和胸廓畸形。注意腰骶部有无脂肪瘤、血管痣、浓密的毛发和手术疤痕等。③皮肤:全身有无多发的牛奶咖啡斑。④下肢:步态有无异常,下肢是否等长等粗,肌力、肌张力有无异常,足部有无畸形。⑤神经系统检查:检查腹壁反射、四肢的腱反射和病理反射。X线检查:X线平片是诊断和评价AIS的主要手段。对AIS常规拍摄站立后前位全脊柱片(从胸1到骶1)。需要手术治疗的AIS,要进一步拍摄站立位全脊柱侧位片和Bending位片,侧位片了解脊柱在矢状面上的畸形情况,Bending位片用于评价脊柱的柔韧性和帮助确定手术的范围。牵引位片用于严重脊柱侧凸的术前评价。脊柱侧凸的严重程度以Cobb角表示。Cobb角测定:脊柱侧凸的上、下端椎是倾斜最严重的椎体,椎间隙在上端椎的上方和下端椎的下方双侧等宽,沿上端椎的上终板和下端椎的下终板各画一条直线,两线垂直线的交角为Cobb角。Risser征:是对骨骼成熟度的评价,用髂骨骨骺的骨化程度表示。骨化由髂前上棘逐渐移向髂后上棘,将髂嵴分成四等份,骨骺骨化25%为1,50%为2,75%为3,移动到髂后上棘为4,骨骺与髂骨完全骨性融合为5,标志骨髂系统发育停止。AIS的分型: AIS的脊柱畸形在X线上有多种表现,应用最广泛的是King分型。King将胸椎侧凸分为五型:Ⅰ型:腰椎侧凸为主,胸椎侧凸为继发性;Ⅱ型:胸椎侧凸为主,腰椎侧凸为继发性;Ⅲ型:胸椎侧凸,无结构性腰椎侧凸;Ⅳ型:长的胸椎侧凸延续到腰4椎体;Ⅴ型:双胸弯均为结构性。另外常见的还有胸腰椎双主弯:胸椎侧凸和腰椎侧凸相同且均为结构性的;腰椎侧凸:侧凸的顶椎在腰椎;胸腰结合部侧凸:侧凸的顶椎在胸腰结合部。CT和MRI检查:CT及三维重建能够提供脊柱骨性改变,如骨性纵裂、先天性脊柱畸形等的详细情况。 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脊髓病变,如脊髓空洞、 Chiari畸形、脊髓拴系和脊髓纵裂等。但CT和MRI不做为AIS的常规检查。肺功能检查:严重脊柱侧凸手术前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治疗:(一)非手术治疗1. 观察 对Cobb角小于25o,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每4~6个月随访一次。2. 支具治疗 支具是目前唯一对防止AIS进展有确切疗效的非手术治疗,有效率约75%,是AIS治疗的重要环节。支具治疗的指征:① Cobb角25o~45o,Risser征0~1,立即进行支具治疗;② Cobb角25o~30o,Risser征2~3,如果半年内Cobb角增加5o以上需要支具治疗;③ Cobb角30o~45o,Risser征2~3,需要支具治疗;④ Cobb角>45o,支具治疗的效果差。对生长发育已成熟、有精神异常者不适合支具治疗。(二)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的指征 一般情况下当Cobb角大于45o需要手术治疗。2. 手术治疗的原则 ①矫正脊柱畸形;②使脊柱获得稳定;③维持脊柱平衡;④尽可能减少脊柱融合节段。3. 手术方法 经后路脊柱矫形、器械固定和自体骨植骨融合是治疗AIS的金标准。目前,用于矫正和固定脊柱侧凸的双棒、多钩/多钉系统都是在CD器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在冠状面上矫正脊柱侧凸畸形,同时在矢状面上维持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4.并发症:总的并发症在5%左右,包括神经损伤,呼吸道感染,刀口感染,植入器械的并发症,手术后躯干失平衡等。
先天性手部畸形有多种表现,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可以是单独的畸形,或者是周身畸形的局部表现,也可以是一个综合征。发生率占11/10000,并指畸形最多见,其次是多指。根据美国手外科学会和国际手外科协会1983 Swanson等学者提出的先天手畸形分类法,儿童先天性手畸形可分型为:①形成失败(发育停滞)。②分化失败。③重复畸形。④过度生长。⑤发育不良。⑥先天性绞窄环综合征。⑦其它全身骨骼异常。并指畸形属于分化失败型,多指畸形是重复畸形型。一.理论概要【并指畸形(syndactyly)】并指畸形是儿童最常见手部先天性畸形,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2000,人种不同发生率不同,男性多于女性。1.病因 具体病因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妊娠7-8周时肢芽的生长发育不明原因异常减慢。中、环指并指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临床表现 并指畸形表现多样。根据并指的范围:有不全性并指或完全性并指。不全性并指是并连指自指蹼到指尖近侧某一点连在一起;完全性并指是指蹼相连达全指。根据并指的程度:有皮肤性并指或骨性并指。皮肤并指,仅皮肤和软组织相连,软组织桥松紧可有不同。骨性并指:并连指的两指共用骨性结构。根据并指的形态:若指的远端连接而近侧有空隙称有隙并指;若多指且并指、指短且并指或裂手并指称复合性并指。若随生长手指出现屈曲称不等长指并指。中环指并连者最多见,也有3个或4个手指并连在一起,但涉及拇指的较少见。并指可合并其它畸形包括:多指(趾)、细指、短指、足部裂、蹼状趾、血管瘤、肌肉缺如、脊柱畸形、漏斗胸和心脏畸形。3. 治疗计划手术目的是在分指的同时重建满意的指蹼形状及避免继发的手指屈曲挛缩。手术的三个步骤:手指分离、相邻指蹼成型和指相对缘皮肤重建。手术方法:①背侧皮瓣松解并指(Baner法),也称矩行皮瓣法。②使用掌侧和背侧近端相匹配“V”形皮瓣松解并指(Skoog法),也称三角形皮瓣法。具体手术方法请参照有关手术学。【先天性多指畸形(polydactyly)】多指畸形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桡侧多指-拇指重复畸形,尺侧多指-小指重复畸形,中央型多指-示、中或环指重复畸形,以前二种多指类型较多见。1.病因 拇指多指多为散发,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多数是单侧畸形。中央多指和小指多指与遗传因素有关,中央多指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临床分型(1)拇指多指分型(Wassel分型)I型:远节指骨分叉。II型:远节指骨完全重复。III型:近节指骨分叉。IV型:远、近节指骨完全重复。V型:第一掌骨分叉。VI型:掌骨重复。VII型:正常拇指呈三节指骨,拇过度发育,而重复拇发育不良。典型的重复拇指为两个拇指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或发育不良,一般桡侧重复指发育较差。(2)小指多指分型(Stelling分型)I型:仅有软组织重复,形成软组织赘。II型:包括骨组织在内的部分重复指。III型:包括掌骨在内的指列完全重复。3.治疗计划多指畸形的治疗应该根据多生手指的外形、位置、结构以及与邻指的关系,结合X线片的表现全面考虑,决定多生手指切除的部位和方式。(1)拇指多指手术治疗:拇指重建术前评定包括:重复拇的外形、功能活动的能力、软组织条件、拇指发育情况、分叉水平、内外在肌肌力、关节稳定性、活动范围、拇指长度与位置、指甲大小与形态。这些与术后的结果有直接的关系。Ⅰ、Ⅱ型拇多指,若两指发育均等,可采用Bilhaut-Cloquet楔形切除两指中间部分,两指剩余部分在中线处对合,缝合固定,即合二为一的方法。若两指发育不均等,如一侧发育良好,位置较正常,而另一侧发育不良,位置倾斜,则可切除发育不良的拇指。方法是在切除拇指上行V行切口,保留外侧皮肤形成U瓣,将多余指切除后,在保留指的指骨上钻孔,将原指骨基底的关节囊韧带缝回保留拇指的指骨上。将掀起的U形皮肤瓣覆盖拇指创面。Ⅲ、Ⅵ型拇多指,常见的是桡侧重复拇发育不良,由于拇短展肌附着在最桡侧指近节指骨上,故手术切除赘生指后,还需重建拇短展肌的止点。如果切除的为尺侧拇指,应显露并保护拇内收肌。采用Lamb,Marks和Bayne手术方式,在发育差的拇指上行舌状皮瓣与保留拇指的侧切口相连呈V形,掀起关节囊和侧副韧带,切除发育不良的拇指,在掌骨远端做楔行截骨,矫正掌骨关节面的倾斜后克氏针固定,修补掌指关节外侧关节囊,将拇短展肌缝合在近节指骨基底,检查指屈、伸肌腱的位置,保证位于手指的中央转移,将舌状皮瓣覆盖创面。V型、VI型拇多指,这两型常伴随有大鱼际肌发育不良,而大鱼际肌常附着在最外侧的赘生指上,故在切除桡侧重复拇后,需重建大鱼际肌止点,将大鱼际肌止点缝合在保留拇的掌指关节外侧的关节囊,在腕掌关节切除多余的掌骨后,需修补腕关节囊,必要时可用切除拇的肌腱移植修复,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若主要的神经血管和肌腱偏于多生指,手术时应注意保留,避免损伤。正常拇指的肌腱或内在肌,若其止点在多生指,在切除多生指时,应将肌肉的止点移位到保留的拇指上。对多生手指的基底位于正常拇指的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囊内者,切除多生指时,应保留附着在多生手指上的关节囊和韧带,以利于修复和维持保留拇指的稳定性。关节倾斜严重者,可同时行保留指的楔形截骨矫正术。(2)小指多指手术治疗:对于Ⅰ型可以从根部完全切除。对于Ⅱ型多指,切除多余指,小指外展肌转移,重建侧副韧带。(3)中央多指常伴有复杂并指畸形,治疗应遵循指重建手术原则,切除极度发育不良手指,并指重建或修整。
本文系曹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孩子头歪,这是病吗?首先我们要观察孩子头歪是否总是朝向一侧,如果有时歪向左,有时歪向右,有时是正常,那么大多不是病。但如果总是歪向一侧,很少或根本不回复正常中立的位置,那么很可能是存在疾病了。我的孩子头总是歪向一侧,这可能是什么病?导致头歪向一侧的原因有很多,在临床常见的包括先天性肌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炎症性斜颈,眼性斜颈,骨性斜颈等。具体明确诊断需要去医院就诊,由医生检查后做出。我的孩子刚出生,颈部有一个很大的包块,这是怎么回事?需要我做什么?这很可能是肌性斜颈,包块是异常变形的胸锁乳突肌,出现这种情况要尽快去医院就诊,做B超有助于协助诊断。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得肌性斜颈?是因为我扭到孩子脖子造成的吗?先天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颈部和头面部向患侧偏斜。肌性斜颈的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胸锁乳突肌纤维化,进而逐渐挛缩导致斜颈。大多认为臀位产、产伤及牵拉等因素导致胸锁乳突肌损伤出血、血肿机化、挛缩而形成。由此可见,这并不是孩子的家长在生后外力造成的。肌性斜颈除了头歪还有哪些表现?肌性斜颈最典型的表现为一侧颈部发现存在肿块或肌肉挛缩,同时头歪向肿块一侧,下颌转向对侧。随生长发育,双侧面部不对称,健侧饱满,患侧变小,双眼不在一个水平线,严重者可以继发颈椎侧凸畸形。孩子已经确诊肌性斜颈,这病能不能治?怎么治?肌性斜颈一般在婴幼儿阶段就能够诊断,确诊后应及早治疗,一般先采取首发被动牵拉按摩的方法。这需要由专业医师或理疗师进行,如果经过多次观摩后家长完全学会,也可以在家进行。部分经过按摩仍没有改善,则选择在幼儿阶段行手术切断松解胸锁乳突肌进行治疗。手术太可怕了,不做手术行不行?肌性斜颈早起诊断后进行按摩,90%以上能够自然恢复。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回复,需要手术治疗。这部分患者如果不进行手术,斜颈畸形会越来越重,伴随出现两侧面部不对称。随年龄增长,通过保守治疗恢复正常的机会微乎其微。我还是很担心手术,损伤大不大?能不能一次治好?手术均存在各种风险,但儿童肌性斜颈的手术相对较小,手术一般在30分钟左右就能做完,手术切口一般也仅有2cm左右,愈合后并不明显。手术后孩子头就能回复到中立位置,但术后需要进行功能锻炼。手术后医生会详细介绍,出院后根据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