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我碰到的便秘病人非常多,男女老少各个层面的患者都有。因为说出来不雅,所以更让患者困惑,不是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还真不愿意看医生。便秘日久的人偶尔放出来的毒气自然也是令人耐人寻味,令己惊讶脸红。有人会问:既然有这么多便秘临床经验,为什么不早点写出来让大家受益呢?便秘的文章自然要像便秘一样难搞出来嘛、、、、、、现代医学规定每周大便少于3次为便秘。望文生义,便秘就是大便秘结不出或者出而不爽,换句话说就是大便次数减少及排出困难。俗话说“人有三急”,便秘之人可能是“人有两急”,但内心肯定比三急的更加着急、、、、、、据统计约1/3老年人出现便秘,其实岂止是老年人,便秘已覆盖了男女老幼,甚至婴幼儿也有便秘。拉出来了是有机农家肥,拉不出来就是致病内毒素。所以便秘有很多远亲近邻,例如痔疮、失眠、心烦意乱、白发掉发、长痘痘、口臭异味、高血压、糖尿病、腰腿痛、甚至心脏病、帕金森、精神病等等。随着便秘的加重,各种慢性病也借便秘这把东风顺势发展加重,例如心脏病、高血压、失眠等。所以防微杜渐,及早消除便秘很重要。中医里治疗便秘的方剂很多,绝大部分是以承气汤为基础为代表。承气汤由厚朴、枳实、大黄、芒硝组成。厚朴、枳实属于行气药,下气宽中,破气消积导滞;大黄、芒硝属于中药里的泻药。排便要顺势而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而不是用承气汤类生拉硬拽,拽出痔疮是轻,伤脾伤胃伤身事大。碰到便秘病人就开大黄芒硝,那还要中医辨证论治干嘛!本人治疗便秘时就很少用到大黄等伤正之药。按年龄分型论治便秘:小孩便秘多是积食偏食引起,处理上以食疗为主,多食山药红薯及绿叶蔬菜,增加食物纤维含量,适当控制肉类等高热量食物,避免内热产生过多。中年人便秘与肝气不舒、脾气不升、肺气不降有关,简单说就是气机升降失调,处理上疏肝理气健脾降肺,配合生活上饮食及作息时间的调整,基本也能处理到水到渠成。老年人的便秘通常与气滞、血瘀、津液亏虚有关,治疗上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养血滋阴,配合生活饮食习惯调整,也都能恢复正常。按粪便形状分型论治便秘:有的便秘大便秘结如算珠如羊粪,便时用手抠或勺子挖;有的大便虽不硬结,但黏黏糊糊,粘马桶,即使用十来张纸也擦不干净屁股;有的大便前段硬如羊粪,后面稀溏。大便硬结是由于胃肠积热、热结津亏、传导失司,致大便水分蒸干,失于濡润,则粪便秘结难下,这种情况老年人偏多,要补充津液,增液行舟,助粪便下行。大便稀烂黏糊难下是脾胃虚弱,痰湿内生,脾升胃降失调,致使大便稀烂难下,这种情况要疏肝理气,健脾燥湿,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整体论治便秘:中医治病,重在调和气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是血运行的动力,气冲到哪,血就流向哪。人体内的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靠气来推动的,大便也是依靠下行之气推动的。便秘肯定就有气滞、气机逆乱在起内因作用。治疗便秘首先就要解决气机逆乱的问题,必选四逆散。四逆散由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也是我临床治疗便秘必用的四味药。柴胡配枳实,一升一降,畅通全身气机。芍药敛阴,养血柔肝,还能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炙甘草调和诸药,理脾和中。四药合用,共奏疏肝理脾,气血调和,使阴阳气血自相顺接。大便秘结严重则加大行气和滋阴力度,四逆散加青皮、槟榔、桃仁、麦冬、杏仁、柏子仁等;大便稀烂黏糊则加大行气和健脾力度,四逆散加青皮、厚朴、木香、槟榔、白术、茯苓、泽泻、紫苏子等。附病例三则共借鉴参阅:病例一:李某,女,39岁,便秘十余年,干燥成形,四、五天一行。面黄消瘦、头面部易长痘、口干、健忘、睡眠不实多梦、经前乳胀结节。舌尖红舌根苔黄腻,脉弦。证属肝郁气滞、肠燥津亏便秘,治以疏肝理气、软坚散结、润肠通便:柴胡12、白芍15、枳实12、炙甘草9、青皮9、川楝子12、玄胡9、桃仁9、杏仁9、柏子仁12、瓜蒌仁15、浙贝9、通草9、生牡蛎15,共14剂。药尽便通,睡眠转安,经前乳胀消失,痘痘明显减少。病例二:黄某,女,71岁。便秘十余年,大便干结如算珠,平时经常采用手抠。糖尿病史十余年。睡眠可,胃口一般,舌红胖大,苔黄腻,脉弦。证属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肠燥津亏便秘,治宜疏肝健脾、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柴胡12、白芍15、枳实12、炙甘草9、白术18、厚朴15、当归15、瓜蒌仁15、紫苏子12、柏子仁12、麻仁15、麦冬15,共10剂。吃药第二天大便就不用手抠,药尽病愈。嘱其口服养心润肠丸一月巩固疗效。病例三:刘某,女,35岁。便秘2年余,大便黏糊难下,不成型,经常放臭屁。身形偏胖,睡眠不实多梦,体力不佳,胃口差,时有胃胀胃痛,喜暖怕冷。舌胖大有齿痕,色淡,脉沉细。证属气血亏虚、脾胃虚弱,治宜健脾理气、利小便实大便:柴胡9、芍药12、枳实12、炙甘草9、当归15、桂枝15、白术30、茯苓30、薏苡仁30、木香9、砂仁9、陈皮15、姜半夏9、槟榔9、熟附片9、干姜9,共14剂。药尽大便成形规律。嘱口服附子理中丸一月巩固疗效。友情提醒:中医治病要结合患者全身情况整体辩证,不同的人,则病同方异,切忌不辩证而盲目抄方治病,误病害人。具体治疗可咨询本人。------2019年01月12日凌晨于家中
久咳不愈是指经过数月的抗炎抗过敏治疗仍然不能控制的顽固性咳嗽,常被诊断为慢性咽喉炎或者过敏性喉炎。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女性产后逐渐出现,更年期女性也是久咳不愈的高发人群。多数发生于某次感冒咳嗽之后,感冒发热好转,唯独咳嗽迁延不愈,昼轻夜重。有的无明显诱因,甚至是某次胃镜检查后。【临床表现】:通常患者感觉咽喉部有痰涎痒感就咳,能咳出白色黏痰或者泡沫痰,个别抽烟的男性咳出的痰呈黄色粘稠。咽喉部的痰涎咳不尽咽不完,咳吐完,不要几分钟,立马又有新生痰涎,感觉如泉水,能源源不断地往咽喉部冒出,中医称为梅核痰。患者常常要半夜起床咳痰才能再次安睡,严重的半夜要多次咳痰,晨起第一件事就是咳痰,白天也要间断地不停咳嗽吐痰才觉舒畅。此类患者常常伴有胃病,平时胃胀反酸嗳气,无饥饿感;时常胃痛,尤其吃油腻或者冰凉后就立马胃痛,不能吃多吃油腻;还经常慢性腹泻,大便不成形,或者便秘但大便并不干燥。有的患者没有痰涎就只有痒感,是干咳,感觉有股气堵在喉咙口,咳出才觉通畅,中医称为梅核气。此类患者胃部症状较轻,吃饭睡觉尚可,但肠道症状略重,经常慢性腹泻,大便不成形,无便秘感。【治疗】:患者通常先求助于西医,被诊断为慢性咽喉炎或者过敏性喉炎。经生活上多喝温开水,用药上抗生素抗炎、阿斯美或酮替芬抗过敏、扩张支气管、激素及氧喷等多手段齐抓共管,也无济于事,患者极其痛苦。西医无策后求助于中医,经滋阴降火、开胸化痰治疗后,仍然也只是暂时的好转,停药即发。最后形成共识---这是治不好的病,只能坐等疾病自愈。本证多属于肝气郁结,情怀不畅,郁久化热,或情绪亢奋过激,肝火上炎,继而伤肺伤津。肺乃娇脏,寒热皆不宜,肺遇肝火上扬必失肃降而生燥痰。另外 肝在五行中属木,木旺则克脾土,故久咳之人往往脾胃虚弱,脾主湿则生湿痰。故出现玩痰难化的久咳不愈症状。本证治疗法则:宜疏肝理气,柔肝降逆,润化燥痰,健脾和胃,以绝生痰之源。方药组成:蜜枇杷叶,甘草,僵蚕,玄参,沙参,麦冬,半夏,厚朴,生姜,桔梗,郁金,蜜旋复花,浙贝母。方解:1、蜜枇杷叶性味苦凉,清肺和胃,降气化痰,又可反制肝气之亢炎。《滇南本草》云枇杷叶“能断痰丝,化玩痰,止气促”。2、玄参、沙参、麦冬能滋阴养津以制肝亢肺热,润喉下气止咳。3、半夏、厚朴、生姜、蜜旋复花、桔梗取《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之意,有健脾和胃下气之功。4、僵蚕、浙贝母具有祛风解经,化痰散结之效。5、郁金不但有活血化瘀之功,还有解郁之良能。6、甘草调和诸药兼以补中缓急。如咳嗽日久,必伤阴太甚,方中还应加黄精、熟地、女贞子等滋肾水以灭肝火。【病例1】慢性咽喉炎咳嗽8月余。张某某,女,60岁。去年底受凉后,逐渐出现咳吐白色泡沫痰至今。每天半夜都要起床两、三次咳吐出咽喉痰涎才能继续入睡,早晨起床必先咳痰,痰昼少夜多。半年多来陆续在三家医院吃西药抗炎抗过敏、挂盐水及氧喷治疗,效果欠佳,咽喉部始终有呼噜噜的痰鸣声,咳不尽吐不完,如异物在喉,极其难受。舌体胖大有齿痕色淡紫,舌苔前白后黄腻,脉浮滑。证属肝气郁结化热,肝火挟痰上扰咽喉,痰经火炼,痰火胶着咽喉,玩痰难化致咳嗽迁延不愈。法宜潜镇肝阳,柔肝降逆,润化燥痰,火灭痰消咳自止。方剂:蜜枇杷叶30g、旋复花15g、生甘草10g、干姜10g、桂枝15g、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5g、陈皮10g、诃子15g、郁金12g、生牡蛎30g、磁石30g、浙贝母30g。共7剂。电话随访:服完7剂,咽喉异物感消失,咳嗽止,近两月来没有复发。【病例2】慢性咳嗽4年余。高某某,女,38岁。4年前因感冒咳嗽吃抗生素及感冒药,感冒虽好,但自此喉咙始终有白色痰,犹如异物在喉,咳不完咽不尽,经多方医治无效,转为慢性咳嗽至今。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薄白黏腻,脉沉滑,精神欠佳,大小便可。证属肝气郁结化热,脾虚生湿,热炼湿为痰,肝火挟痰上扰致咽喉痰涎不散。治宜健脾胜湿以绝生痰之源,平肝降气以止咳。方剂:白术10g、党参15g、茯苓10g、枳壳12g、干姜10g、陈皮12g、僵蚕10g、桔梗10g半夏15g、佩兰10g、藿香10g、炙甘草10g,共7剂。二诊时喜形于色,自诉4年的咳嗽痊愈,咽喉无痰无异物感。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7剂原方。随访两月未再复发。友情提醒:中医治病讲究辩证论治,不同的人,则病同方异。照方全抄,可能疗效千差万别。切忌不辩证而盲目抄方治病!具体治疗可咨询本人。
老 屈 漫 谈 鼻 炎看到很多平台上有关慢性鼻炎帖子下方的很多评论都是这样的:谁自称能治好鼻炎,那肯定是骗子。特别是经过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权威专家治疗后,就更加坚定鼻炎治不好的论调。以至于我都不敢轻易写这方面的治疗心得,怕被口诛笔伐成骗子。我刚中医坐诊时就有患病近二十年的鼻炎患者来诊,疗效显著,后来几年都没有复发。从此打开了我的中医之路,声名逐渐传开,前来求治的患者也络绎不绝,病种也就越来越广。我要感谢鼻炎,更要感谢中医。慢性鼻炎确实是非常难以治愈的,目前我的治愈率也只有6—8层。治病疗效取决于医者的医术及患者的配合与坚持。看病最忌三心二意,勤换医生,心情浮躁,四处求医。如果患者能信任医师,跟着医者坚持治疗,多半能走出病魔困扰,恢复健康。而四处求医者,最后可能是四处扑空,灰心绝望。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被现代医学界公认的治不好的慢性疾病。慢性鼻炎之所以成为医学难题,可能还是认知上和治疗思路上的错误。打个简单而俗气的比喻吧:我们如果把便秘归咎于肛门的错而针对肛门采用各种治疗,这样能治好便秘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便秘要从调理肠胃功能、饮食结构、规律作息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同样,慢性鼻炎单纯归咎于鼻子,而针对鼻子又是喷药又是冲洗、甚至开刀扩大鼻腔打通鼻窦间隔,结果必然是徒劳的。治疗鼻炎也得从调理脏腑功能、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多方入手才能见着曙光。慢性鼻炎的症状多种多样。1、喷嚏连连鼻子痒就是其中最难受的症状之一。早晨起床时打喷嚏明显增多,其他也时有发生。鼻子痒,有时伴有眼周干痒,眼睛畏光,喷嚏连续不断,使患者用手不停地揉搓眼鼻,恨不得把鼻子揪下来才解气。2、清涕不止。清涕源源不断地流下来,擦不完醒不尽。3、鼻塞不通而张口呼吸,特别是晚上睡觉时张口呼吸而致嘴干异常。4、其他:脸色发黄,身体偏瘦(小孩会影响生长发育而致身材瘦小),头发枯黄甚至脱发,抵抗力差,容易感冒,畏寒怕冷(比正常体质的人怕冷),手脚冰凉,咽干,胃口差,便秘,困乏,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健忘等。慢性鼻炎的病因多种多样。现在的鼻炎患者肯定比过去多,很多人把主要责任归咎于环境污染,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改变得已不适合我们人类了,鼻炎也就是我们生活方式改变的产物。1、过食生冷油腻而伤了脾胃功能,故而除了鼻部症状外,患者还多少伴有胃胀、纳差、嗳气、反酸、便秘等胃肠症状。牛奶、酸奶、奶酪、水果、奶茶、串串、油炸等成了每天的生活必需品,而热菜热饭则成了生活点缀,即使这样吃出了各种慢性病还浑然不知,还以为自己饮食营养均衡。人生来脾胃虚弱,所以出生以后得先从母乳、米汤等流质饮食开始,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脾胃功能的逐步发育完善,饮食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固体食物。有很多家长在小孩6—8个月就迫不及待给小孩每天添加鸡蛋、精肉、肉松等补充蛋白,加酸奶助消化等等而伤害了稚嫩的脾胃功能。2、熬夜睡得晚,甚至不到凌晨不睡觉,扰乱了人体正常生物钟,久而久之,产生了上热下寒体质。上面慢性鼻炎咽炎,下面双腿冰凉睡不暖。3、盐水及各种西药抗生素激素的广发应用。现代人生病首选西医治疗,不是抗生素就是激素、维生素,不是挂盐水就是各种喷雾吸入。这样治疗不是把各种病毒细菌杀灭了,而是把各种病毒细菌驯服在人体内共存,长期危害消弱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人体出现各种五花八门的过敏应激反应,进而出现哮喘、鼻炎、湿疹等各种顽症痼疾。4、其他,房劳、小产、月经过多等伤了肾精导致肾虚。下虚则上实,上焦就容易出现鼻塞、头晕、气喘等邪实等症状。慢性鼻炎的治疗是一个针对患者整体综合治疗的过程,针对鼻腔喷雾、冲洗、手术等头痛医头的治疗思路是不可能治好鼻炎的。中医里肾是人体先天之本,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肾和脾胃合起来则组成了人体的中医里的免疫系统,慢性鼻炎就是这个免疫系统机能下降而引起的后果。人体任何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慢性头晕头痛、慢性咽炎、鼻炎等等)都是长期脾胃肾的慢性进行性虚衰引起的。因此在治疗慢性顽症都得从脾胃肾入手治疗,才能除根。所以慢性鼻炎患者多少都伴有胃胀嗳酸便秘或者下身怕冷等脾胃肾虚衰的临床症状。中医里很多疾病的治疗都得上病下取。慢性鼻炎的治疗就得填精益髓养血以补肝肾,升脾降胃以运生化,辅以疏风通窍、敛肺补金生水而收全功。自拟慢性鼻炎处方:熟地24、山药12、山茱萸12、茯苓9、泽泻9、龙骨15、牡蛎15、附子6、苍术12、陈皮9、半夏9、炙甘草9、五味子9、麦冬9、荆芥9、白芷9。方解: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附子合起来就是肾气丸的简方,填精益髓补肾气;龙骨、牡蛎潜阳入阴固肾气;苍术、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等则是胃平散和二陈汤的合方,健脾祛痰化湿;五味子、麦冬、山药合而清热生津,敛肺补肺以生肾水,金水相生;辅以荆芥、白芷疏风通鼻窍。诸药合力,疏风清热,润肺下气,健脾化湿、补肾纳气固元。如此内服中药汤坚持调理,则鼻炎可除,精气神远胜往日。 -----2020年05月写于家中。 友情提醒:中医治病,要结合患者全身情况整体辩证,病同方异,一人一方,切忌不辩证而盲目抄方,误病害人。具体治疗可咨询本人。
在2017年有位中风一年四个月余的患者吴阿姨无意间来到我的诊室。双目圆睁、布满血丝,嘴角向左上扬,左手呈爪型紧紧向上蜷缩在胸前,好像被弹力带贴胸捆紧,左下肢呈蜷缩状,明显比右腿短一截,步态蹒跚缓慢。64岁的吴阿姨自述中风以来,一天也没有中断过锻炼和治疗。医生都说这个中风后遗症没有办法治疗,主要靠自己的坚持锻炼来恢复肢体的功能。可是锻炼一年多来,手脚的肌张力还是逐渐增高紧绷而不得动弹。自汗盗汗不止,白天稍微动两下就挥汗如雨,夜间醒来整个头发和上衣都湿透了。失眠严重,每晚只睡两三小时,就睁眼等天亮。吴阿姨是位性格特要强的人,很想恢复到中风前的肢体功能,每天的内容就是坚持锻炼,尽管汗流浃背,也还一刻也舍不得停止,真是“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吴阿姨的胃也不好,每餐吃一小勺饭就感觉撑了。嘴角容易抽筋,只要碰到热的和辣的,就感觉嘴角抽筋抽到耳后去了。两脚长期冰凉如铁,特别怕冷。虽然特别容易出汗,但是也特别怕冷,就连呼出的气体都感觉是寒冰气,睡觉就算盖再厚的被子也是睡不暖和的。又圆又大的葡萄失去水分,就缩小变成葡萄干了。筷子粗的蚯蚓晒干,也就皱缩成小铁丝了,此时用力搬开拉伸它,即使拉伸了,也会很快弹缩回去,甚至会拉断已经失去韧性的蚯蚓干。要想把蚯蚓干拉直不回缩而又不能拉断,那只有用温水先浸胀它,到时候不用拉伸也会自然伸展开来。其实吴阿姨的高肌张力就如同这个蚯蚓干,是长期自汗盗汗失去津液,血虚不养筋所导致的肌肉和筋脉挛缩,那么治疗就得从控制自汗盗汗开始,使得喝进去的水分不从汗液排除而得以保存,筋脉就会得到津液的滋润而变软,肌张力从而下降,手脚就伸展自如了。根据这个思路,我给吴阿姨口服中药治疗两个月,同时要求吴阿姨不要再去做激烈锻炼,只能散步,而且一旦要出汗,就停下来休息,保证不汗出为原则。在没有做任何理疗康复的情况下,吴阿姨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嘴角不抽筋了,手脚筋脉得到血脉津液滋润也能舒展自如,只遗留了轻微的行动不便,完全能生活自理,回归家庭。肌张力增高是困扰所有患者和医师团队最顽固最头痛的后遗症,能否缓解肌张力也是评估患者能否康复的重要指标。中风过后的患者开始是软瘫,表现为肌无力。随着病程进展,无一例外都会出现自汗盗汗现象,津液丢失,肌张力就会渐渐增高,手指呈爪型,肢体僵硬不能随意屈伸。在没有控制自汗盗汗的情况下做任何治疗都是白费。目前临床上进行电刺激、针灸、药熏、PT、OT等多种理疗康复方式,但显效甚微,最终留下严重的终身残疾。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第一要确保努力的方向正确,第二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努力的程度要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引起质变,从而取得成功,否则方向不对,有害无益。只有在控制自汗盗汗等津液丢失的前提下,再去做这些康复治疗才是有效的,否则康复治疗的体力活动加剧患者的自汗盗汗症状,也就无意间加重了患者的肌张力增高,治病就变成了致病。预防优于治疗、重于治疗。高肌张力是随着肾精亏虚、津液流失才逐渐发展而来的,并不是中风一开始就出现肌张力增高,所以在肌张力增高之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来预防肌张力增高是很有必要的,换句话说就是早期中药控汗治疗是必要的。中医学认为脾主肉、肝主筋,中风后遗症病人肉萎筋缩,治疗上则要健脾强胃、利湿生津、化痰通络,还要补血养肝、柔筋通络。久病及肾、穷必及肾,肾主骨,是人体先天之本,生病久了必然损及肾脏,导致肾精亏虚。中风病人的治疗当然要兼顾补肾强骨、填精益髓、培本固元。综上所述:治疗中风后遗症-—高肌张力要从控汗保精入手,健脾生肌、养肝柔筋、补肾强骨。 ---2019年06月18日写于家中 友情提醒:中医治病要结合患者全身情况整体辩证,不同的人,则病同方异,切忌不辩证而盲目抄方治病,误病害人。具体治疗可咨询本人。
分阶段治疗中风中风属于重大脑血管疾病,治疗自然十分棘手,但也不能盲目下手,要理清思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第一阶段:刚中风的患者头痛头晕眼胀、血压高、颅内压高。一般第一时间没有死亡,后面短期内就没有生命危险,主要治疗就是降低血压颅内压,预防再次中风。这个降血压不是用降压西药强行压制住血压,这样治标不治本,掩盖病情,达不到预防再次中风的效果。而应该用中医理论把拥堵在头颅里的痰湿排出去,把上冲的气血引下来。这样才能调整身体平衡,平稳降血压,有效预防再次中风发作。第二阶段:患者容易自汗盗汗,患肢肌张力逐渐增高。此阶段的治疗重点就是控制汗出、保存津液,从而达到养肝柔筋的作用。治疗得当,能有效预防肌张力增高的出现,为下一步肢体功能的恢复打基础。第三阶段的治疗重点是恢复患肢功能,帮助患者重返社会。患肢功能受损主要是痰湿瘀血阻络,治疗应着重健脾化痰,养血活血通络。第四阶段:久病及肾,穷必及肾。经过漫长的康复过程,元气大伤,必定严重损伤肾精。肾是人体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此期要先后天同补,大补肝、脾、肾。治疗中风,每一阶段的治疗成果都是后一阶段的基础,要打好基础,分阶段按着重点去逐渐攻克各阶段的主要症状,最终达到能回归社会的健康状态。
中风因肝肾亏虚、脾胃损伤致气机升降逆乱而产生内风引起各系统病症,以元气耗散殆尽而结束病情发展,最终留下终身残疾,甚至死亡。肝肾亏虚、脾胃损伤致气机升降逆乱,气机逆乱又反过来损害肝肾脾胃,形成恶性循环,对人体各系统造成严重的慢性损伤,不时急性发作。循坏系统:气血津液都往人体头面部聚集,产生高血压、头昏头胀、视力模糊、颈肩部不适、心脏病、下肢怕冷等等。消化系统:六腑以通为补。人体气机逆乱而不能顺利下降,那么胆汁也不下降到肠而是反流到胃,引起胃炎、胃胀、胆囊炎,甚至溃疡。胃气不降,吃进去的食物就不容易排空进入肠道,也不利于食物残渣的排出产生便秘,便秘又反过来加重中风后遗症的进展。所以中风病人往往胃口不好,有严重便秘。泌尿系统:真气在肝火煽动下变成邪风向上升腾肆虐,水气跟着往上走,则水分难以从尿液排出,导致尿黄尿少尿频等泌尿系感染症状,甚至产生尿路结石。运动系统:由于血液浓缩,血流变慢,导致末梢循环供血不足,产生四肢末梢麻木,头晕等缺血症状。湿热熏蒸肌肉,容易引起肌肉痉挛僵硬,产生颈肩腰腿痛,甚至椎间盘突出。中风后的持续自汗盗汗而大量丧失津液,使筋脉失养而肌张力增高,筋脉挛缩不得伸展而产生偏瘫硬僵。内分泌系统:偏离正常轨道的真气最后从毛孔排出体外,津液也随之排出体外产生严重的自汗盗汗、口渴。长时间的自汗盗汗使体液丧失、血液浓缩,产生高血糖、高血脂而得糖尿病。气机循环逆乱是中风发生发展的病理病机本质,等真气耗散殆尽,诸症才皆归为平静。此时患者精力大衰,睡眠转好,自汗盗汗停止,性格急躁转缓,中风后遗症恢复到一定程度,再难进一步改善,留下终身残疾,身体上下呈现一片萎废景象。---2019年05月13日写于家中
中风究其根本原因是头部堆积的气血痰湿太多,致使脑血管胀破或者梗阻。引起头部气血痰湿堆积的原因是虚阳上越而不能下潜入丹田。虚阳不下潜的原因有两个:1、肝肾阴虚火旺;2、脾胃虚弱产生痰湿堆积,阻塞阳气下潜的通路。由此可见,引起肝肾阴虚和脾胃虚弱的不良生活习惯就是容易引起中风的不良生活习惯。1、熬夜 晚上是阳气入阴的时候,睡眠是阳气入阴的最好方式。有的人是因为应酬熬夜;有的人是打游戏熬夜;有的人是玩手机熬夜;有的人是因失眠而熬夜,反过来熬夜又加重失眠等等。熬夜是强行人为地把即将下潜丹田的阳气拽上来,强提精气神,久而久之就造成头部阳气下不去,形成头重脚轻的上热下寒体质:失眠、头昏、耳鸣、长痘、血压高、胆汁反流、脚冷等等。2、饮酒 饮酒能使人面红耳赤、头昏头痛、头重脚轻等,种种表现都是气血上升拥堵在头部的体现,久而久之就不利于阳气下潜入阴,形成高血压、耳鸣、中风等。3、吸烟、喝咖啡等提神的生活方式 强提精神即是人为地拽住阳气,不让其下潜丹田,又是耗散阴精的方式。阴精耗尽,终将肝肾阴虚火旺,最终导致中风的几率大增。4、嗜食脂膏油厚荤腥 油腻重的是食物无疑将加重脾胃负担,久而久之,导致脾虚生痰湿,痰湿堆积增加中风几率。5、嗜食冰冷 在炎热夏季,很多人喜欢吃冰激凌、冰镇西瓜、冰啤酒、冰镇绿豆汤等直接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脾胃最怕寒凉,久食生冷食物,必然损伤脾胃,导致生痰生湿,舌苔白厚腻,痰湿堵塞清窍导致中风。6、吃夜宵 “晚上少吃一口,能活九十九” 。晚上是脾胃也是身体各器官休息的好时机,晚上习惯吃夜宵再睡觉的,不但加重脾胃疾病,也阻碍阳气通过中焦脾胃下潜。7、肝肾阴虚之人经常参加激烈运动锻炼 阴虚火旺之人本就阴精阴血不足,参加跑步、打球等锻炼,挥汗如雨,而汗血同源,出汗过多等同于失血失精 ,将进一步加重肝肾阴虚,增加中风几率。8、爱生气发脾气 生气也是怒发冲冠,影响阳气下潜的中药因素。9、不合理服用保健品 肝肾阴虚火旺型患者肺气不顺、心火不降,表现为胸闷心口疼痛,被误以为是心脏病,受商业宣传影响常规服用三七参、藏红花等活血化瘀中草药。此类中草药属于热性的活血化瘀中药,有耗伤津液之虞,从而加剧肝肾阴虚程度,引起中风。10、不合理的使用艾灸 上热下寒的阴虚火旺型患者通畅感觉下肢冰凉怕冷,使用艾灸,耗伤阴精,使得肝风更盛,增加中风几率。没有因,就没有果。大多中风之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以上八种不良生活习惯中的几种。有的人还没有达到中风的程度,只是有头昏眼胀血压高的症状,那就要及时及早地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使身体恢复平和状态,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2019年05月12日写于家中
中风其实是中医病名,而不是西医病名。在中国的古医书中就有“伤风、伤寒、中风”的说法。“中风”与“中枪”里的两个中字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被击中被打中的意思。那么中风的风是什么东西呢?中医里所说的“气血调和,百病不生”里的气就是中风里的风(指人体中的内风),而伤风感冒中的风就是自然界中寒凉的外风(也称邪风、贼风)。简单地说,人体中的内风就是隐藏在人体内的一股气流,不但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是任何现代医学仪器都检测不出来的。但是有时候人体是可以感觉到的,例如呃逆打嗝、呕吐时就能明显感觉有气流不自觉地从下往上冲,还能接二连三地往上冲而呃逆不止。“气行血中,血随气行”是指气行走在血液中,同时血液随着气流在运行,气冲向哪里,血就随着流到哪里。气虚则血虚,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活血必先行气。这种人体内的气也叫真气、元气,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原动力。气绝则身亡,气弱则身弱,气强则身强,气乱则病至,气顺则身安。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气流是全身上下循环往复不停止的。在病态的气机逆乱情况下,气流向上运行到头面部而不能顺利转弯向下形成循环运行。随逆乱的气流运行到头面部的气血痰湿堆积在头面部而不能下行和下降,则出现头昏、头重、头沉、眼胀、流泪、耳鸣耳胀耳聋、记忆力差、失眠等。头部的气血痰湿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脑梗或者冲破脑血管形成脑溢血,出现临床上的中风。所中的这个“风”就是体内逆乱的气流。那么中风的预兆实际上就是气血痰湿堆积头面部所引起的种种临床表现:1、头昏头晕头胀头沉、眼胀、耳胀耳鸣。特别是后脑勺感觉胀痛,容易头昏。眼睛感觉颅内有压力往外顶眼球的眼胀感。耳朵也有往外发胀的感觉,有的还表现为耳鸣耳聋等。2、肢体麻木无力,容易跌跤。头部痰湿堆积压迫神经,引起肢体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容易跌跤。特别是同一侧手脚无力、肢体温度降低,尤其有临床诊断价值。3、说话吐字不行,堆积的痰湿压迫神经导致舌头僵硬,自然就做不到巧舌如簧般地灵活转动。4、呃逆、呕吐是痰湿堆积产生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也是逆乱气流继续上冲的结果。5、眼前发黑、视物不清或旋转、迎风流泪等都是头部痰湿堆积产生眼压增高的表现。6、困倦和嗜睡,白天打不起精神嗜睡,总是睡不够,都是痰蒙清窍的表现。7、面红耳赤,特别是颧骨部位面红如醉,是阳气长期不能下潜的戴阳症的表现。8、失眠,入睡困难,半夜易醒,醒后不能再继续入睡,似睡非睡,甚至彻夜不眠。都是夜间阳不入阴的阳气不能下潜的表现。9、脖子僵硬,不能随便转动,转动就感觉头昏头晕加重。10、不自觉流口水 一方面是脾虚产生的口水多,另一方面是舌头及面部肌肉僵硬,不能及时收摄流涎。11、自汗盗汗的部位通常在上半身,尤其是颈部以上出汗明显,同时伴有明显的口干,是脑梗的重要客观预兆。肝风内动能产生自汗盗汗,自汗盗汗反过来又能使血液进一步浓缩,产生高血脂堵塞脑血管。除了以上这些有非特异性的预兆外,患者同时还有便秘、胃胀不消化、经常反酸烧心、舌苔白腻厚重、舌体胖大等体征,则中风的可能性将更大,或者说中风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要及早就医治疗。 ---2019年05月07日写于家中友情提醒:中医治病要结合患者全身情况整体辩证,不同的人,则病同方异,切忌不辩证而盲目抄方治病,误病害人。具体治疗可咨询本人。
中 风 的 中 医 病 理 病 机 中医讲“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皆能致病。中暑就是被暑邪所伤,伤寒就是被寒邪所伤,中风就是被风邪所伤。中风的西医病机就是两种:一是由于血压高而冲破脑血管,产生脑溢血;二是血管堵塞变窄,血液粘稠度增高,堵塞血管产生脑梗。中风是中医病名,自然得用中医理论来阐释才得以明了。那么中风的“风”是什么“风”?这个风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中风的病人虽然血压高、火气大,但是下半身尤其是双脚特别怕冷?为什么中风的患者只破裂头部的血管,而其他地方的血管无破裂?为什么中风的病人都只热在头面部,出汗都集中在头颈部?搞清楚这些也就知道了中风的前因后果,能直接高效指导中风的预防、抢救和治疗!中风的“风”是什么“风”?中风跟伤风感冒的“风”不同,伤风感冒的“风”是自然界中的邪风、贼风;中风的“风”是人体中的内风,就是人体内的气机、真气运行。真气在人体内是沿着环形轨迹循环运行的,无处不到。真气正常循环往复运行,是生命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气机逆乱致使真气不能沿着正常轨迹循环而变成邪风,就能致人生病,包括中风、头晕、高血压、失眠、自汗盗汗、视力下降、健忘等等。简单地说这个风就是偏离正常轨道的真气、元气。气绝则身亡,气弱则身弱,气强则身强,气乱则病至,气顺则身安。这个风是怎么来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是阴阳动态平衡的统一体。真阴真阳藏于肾,阴阳互根,相互制衡。一方面:当人体肝肾亏虚,阴精就不能制衡阳气。肾亏则真气上越而不得下潜,肝血亏虚则肝火内生、肝风内动。藏于肾中的真气就会因为真阴亏虚失衡而大量上升,经肝火煽动,火气上炎,气机逆乱形成了贼风邪气而产生耳鸣眼胀头昏欲仆等高血压症状。另一方面: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当脾胃损伤亏虚,运转失灵,导致肺气不能顺利下降,郁久发热,正常气机循环被打乱,上升至头顶的真气就不能通过虚寒的中焦脾胃而顺利下潜。中风的内风有以上两方面的情况产生:1、肝肾阴虚导致阳气大量上升至头脑。2、脾胃虚弱使堆积在头面部的痰湿不能下降和虚火不能下潜,致使头昏脑涨欲仆。为什么中风的病人虽然血压高、火气大,但是下半身尤其是双脚特别怕冷?逆乱的真气变成邪风,在肝火的煽动下直冲头顶而不下潜。血随气行,相当大部分血液也随着气流直冲头顶,而不能顺利下降。这样头面部血液拥堵,流速减慢,而令病人感到头昏脑胀产生高血压。血液上行而不下降,则下半身缺血而怕冷怕冻,双脚自然感觉冰凉更甚。健康人体的气血上下分布应该是均匀的,而中风和高血压病人就是气血主要集中在头面部,而下肢缺血怕冷。为什么中风的患者只破裂头部的血管,而其他地方的血管无破裂?火性炎上,血液随肝火也上行而堆积在头部,头部血管张力逐渐增高,最终冲破血管。肝火不往其他地方冲,其他地方自然就不会充血而破裂。为什么中风的病人都只热在头面部,出汗都集中在头颈部?真气随肝风上行至头面部不得下降,最后就透过毛孔冲出体外造成真气流失。随气机上行拥堵在头面部的津液等水分自然也随真气从毛孔排出体外,形成自汗盗汗。胸部以下没有过多的津液水气积聚,自然就不出汗,甚至感觉到寒冷。弄清楚了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就明白了中风的病理病机本质是气机循环逆乱。治疗就是一方面通过填精益髓、固本培元来补充肝肾阴精,抑制肝风带动气血上升;另一方面加强脾胃的健运,快速消除头面部堆积的痰湿,打通阳气下潜的通道,帮助已经上越的阳气顺利下潜回肾府。针对病理病机来预防、抢救中风和治疗中风后遗症自然就更有效!------2019年05月06日写于家中友情提醒:中医治病要结合患者全身情况整体辩证,不同的人,则病同方异,切忌不辩证而盲目抄方治病,误病害人。具体治疗可咨询本人。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是阳不入于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睡为特征的疾病。表现为入睡困难或者彻夜不眠、早醒、易醒、醒后不能再继续入睡。有的人睡眠质量差,似睡非睡,常伴有头痛、头晕、乏力、心悸、健忘、多梦等表现。西医多采用镇静、抗抑郁焦虑等治疗方法,日久服用后多产生依赖性、耐药性、或者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等一系列副作用,受到很多患者抵触。而中医从病人整体出发辨证论治,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同时佐以安神之品,往往取得良效。失眠的中医治疗各说纷纭,看似全面详细,实则头绪多、旨意乱,临症收效甚微。中医治疗失眠名方也很多,诸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孔圣枕中丹、朱砂安神丸等,但临床单用,往往疗效甚微。我把失眠分为两型:阴虚火旺型和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患者多有形体消瘦、心烦燥热、手足心热、面部烘热、耳鸣耳堵、头晕目胀、夜梦连连、面部容易长痘等。此型源于肝肾阴虚,阴虚则火旺,阳气上越而不得下潜入阴。治疗上则着重填补肝肾,滋阴养血,佐以安神潜阳之品。基本方:柴胡、黄芩、黄连、芍药、当归、桃仁、苦杏仁、熟地、鳖甲、天花粉、生牡蛎、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熟附子。方解:柴胡疏肝理气;黄芩清肝火;黄连清心火;当归、芍药、熟地、天花粉滋阴养血生津;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敛阴养心安神;鳖甲、牡蛎滋阴潜阳,引阳入阴;桃仁、苦杏仁降气;熟附子引火归元。心脾两虚型患者多有体型偏胖,胃口欠佳,进食油腻及寒凉食物容易引起胃痛甚至呕吐,有的患者早晨没有食欲,或者进食即吐,白天昏昏欲睡,夜间又时睡时醒,睡眠很浅,眼袋重,还常伴有颈肩酸痛等症状。此型源于脾胃虚弱生痰生湿,痰湿蒙蔽清窍,使人昏沉欲睡又似睡非睡,头部沉、胀、痛。治宜温阳健脾利湿,行水消痰。基本方:熟附子、干姜、炙甘草、茯苓、白术、桂枝、泽泻、黄芪、党参、砂仁、陈皮、厚朴、龙骨、牡蛎。方解: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黄芪、党参、砂仁、陈皮、厚朴、泽泻健脾利水化湿;龙骨、牡蛎潜阳安神;熟附子、干姜、甘草组成回阳救逆的四逆散,即助脾胃又引火归元。病例1:患者程某,女,68岁,2018年3月初诊。患者自30来岁就开始失眠,逐年加重。刻下:形体消瘦,面红如醉,血压高,有鼻炎史40多年,牙齿松动,经常头晕耳鸣目胀,便秘,手脚冰凉,有膝关节炎多年,难以入睡,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每天只有2.5小时左右的睡眠,有时彻夜不眠,即使入睡,也跟没睡似的,梦魇不断,白天精神疲倦。舌边红苔薄,舌中后部苔黄腻,脉弦浮。证属肝肾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处方:柴胡24、白芍30、当归15、黄芩12、黄连6、茯苓15、桂枝12、桃仁15、杏仁12、酸枣仁30、柏子仁15、熟地30、鳖甲15、熟附子9、黄柏15、知母15、天花粉30、生牡蛎30。7剂,水煎服,日1剂,煎成后,打入鸡蛋黄2个。二诊:睡眠时间延长至4小时左右,夜梦减少,脾气好转,心烦燥热减轻。原方加夜交藤30、浮小麦30,继服14剂。三诊:耳鸣面红心烦等症状消失,睡眠已达6小时左右。守方继服14剂后,枕安丸及枯木丹调养1个月,诸症痊愈,并且血压降至正常。病例2:患者李某,女,34岁,失眠半年余。2018年9月初诊:夜间难以入睡,睡眠较浅,容易醒,难以再次入睡。白天精神萎靡,昏昏欲睡,但又睡不着。胃口差,口里淡,有时想吐,喉咙经常有痰,肩胛酸痛,大便粘腻。脉沉滑,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水滑。证属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化湿,处方:熟附子15、干姜12、炙甘草9、白术15、茯苓18、泽泻18、桂枝15、黄芪15、砂仁9、厚朴15、陈皮24、半夏15、益智仁9、仙灵脾15,、龙骨30、煅牡蛎30。共7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胃口改善,食欲增加,睡眠明显改善,白天精神好转。守方继服14剂后,健脾养心丸调理1月,诸症痊愈。病例3:患者邱某,男,38岁,睡眠易醒3月余。2018年11月初诊:患者每晚十点半左右入睡,凌晨1点多钟就醒,直到4、5点才能又睡一会,白天精神不佳。患者是公司白领,平素工作繁忙,压力大,脑力活动多。食欲欠佳,大便不成型。脉沉细,舌胖淡有齿痕,苔白腻。证属心脾两虚、肝郁气滞,治宜调和肝脾、健脾养血安神,处方:柴胡24、白芍24、枳实12、炙甘草12、当归18、白术15、茯苓18、桂枝15、陈皮18、酸枣仁30、合欢皮15、柏子仁15、熟地30、鳖甲15、桑葚15、五味子9、煅龙骨30、煅牡蛎30。共7剂,日1剂。二诊:半夜醒来的时间明显缩短,容易再次入睡,原方加百合15、夜交藤30,继服14剂后,枕安丸调养1月,诸症痊愈,一觉睡到天亮。附中成药介绍:1、枕安丸: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酸枣仁、合欢皮、柏子仁、五味子、茯神、当归、白术、龟甲、龙骨、远志、石菖蒲、黄连等组成,是综合四逆散、酸枣仁汤、孔圣枕中丸等名方加味而成,具有疏肝理气、养血敛阴安神、交通心肾、引阳入阴等作用,是具有较强安神助眠作用的中成圣药。2、健脾养心丸: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远志、石菖蒲、酸枣仁、龙眼肉、木香、大枣、川芎、枸杞、五味子、砂仁等组成,是养血安神名方归脾汤加味而成,具有健脾化痰利湿、养血安神等作用,是健脾养血助眠的中成药。3、枯木丹:由熟地、何首乌、龟甲、鳖甲、鹿角霜、枸杞、菟丝子、补骨脂、石斛、女贞子、巴戟天、龙眼、当归、白芍、五味子、茯苓、泽泻等三十多种药材组成,取枯木逢春之意,能大补肝肾阴精、添精益髓、培本固元,长期服用能延年益寿、乌须黑发,是治疗肝肾阴虚、养生保健的中成良药。友情提醒:中西治病要结合患者全身情况整体辨证用药,不同的人,则病同方异,切忌不辩证而盲目抄方治病,误病害人。具体治疗可咨询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