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及帕金森中心成功实施了首例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标志着精神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为众多长期受精神疾病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患者为一名30岁女性,已被精神分裂症困扰长达15年之久,尽管长期在精神疾病医院接受药物治疗,但其妄想等症状始终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慕名来到徐医附院寻求治疗。经过功能神经外科及帕金森中心团队的神经心理测评、药物治疗效果评估等一系列严谨的前期准备,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团队决定采用DBS技术进行治疗。在麻醉科、手术室等多科室的紧密协作下,肖其华主任带领团队成功将8触点长电极精准植入患者的伏隔核及内囊前肢双靶点,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已出院。据悉,DBS已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但目前在国外仅有少数医院尝试进行单一靶点的DBS治疗。而此次徐医附院实施的8导长触点双靶点DBS手术尚属首次,具有创新性。肖其华主任介绍,虽然手术已完成,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需在开机后进行长期观察评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终生发病率约为2%的疾病,其中约40%的患者无法通过药物有效控制症状,导致严重致残。该疾病包括阳性症状(如妄想、幻觉等)和阴性症状(如淡漠、思维疲乏等)。此次手术采用的长电极贯穿伏隔核及内囊前肢的双靶点刺激方法,旨在通过不同参数刺激两个不同颅内靶点,以缓解疾病带来的多种症状。肖其华主任表示,以新型DBS产品为代表的脑机接口技术,有望为精神疾病及其他功能神经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徐医附院在DBS技术领域已积累了10余年的丰富经验,成功完成了近1000例手术,主要应用于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此次首例精神分裂症DBS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进一步拓展了DBS技术的应用范围,更为精神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癫痫是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选对治疗方法十分关键。其治疗手段主要涵盖药物、手术及特殊疗法。药物治疗:这是癫痫治疗的基础与首选。医生会依据患者的发作类型、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精准挑选抗癫痫药物。例如,卡马西平多用于部分性发作,丙戊酸钠对全身性发作效果较好。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定量服药,否则病情可能加重。手术治疗:若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手术可成为重要选择。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技术能精准定位癫痫病灶,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提升手术成功率。手术方式主要有切除性手术,即切除如脑肿瘤、血管畸形等癫痫病灶;离断性手术则适用于不适合切除手术的患者,通过切断大脑半球间神经纤维来减少发作。特殊疗法: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是一种有效手段。该技术通过在大脑深部特定核团植入电极发送弱电刺激,调控神经环路电活动,进而控制癫痫发作。DBS具有微创、可逆、可调节的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癫痫患者要规律作息,避免疲劳、强光强声刺激和饮酒。部分患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生酮饮食,辅助控制病情。 癫痫治疗需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紧密配合。合理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结合良好生活管理,有助于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癫痫患者常被误解为具有暴力倾向,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并无攻击性行为。癫痫发作期的异常动作(如肢体抽动或无意识“自动症”)可能被误认为攻击行为,实则是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的无意识表现。少数情况下,癫痫可能并发精神障碍,如颞叶癫痫患者可能出现易激惹或冲动行为,这可能与异常放电影响边缘系统(情绪调控中枢)有关。长期未控制的癫痫可能加重精神症状,甚至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减退或反应迟钝。如何应对? 1.药物规范治疗:多数患者通过抗癫痫药物可有效控制发作及精神症状。 2.手术干预:若药物难治且致痫灶明确,可考虑致痫灶切除术;若病灶无法切除,神经调控手术(如脑深部电刺激,DBS)可通过调节异常电活动改善症状。 3.综合管理:结合心理干预及认知康复,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总结:癫痫本身不会导致暴力倾向,但未控制的精神症状需积极干预。科学治疗不仅能减少发作,还可提升生活质量,消除社会误解。
帕金森病不仅表现为震颤、僵硬等运动症状,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常困扰患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心理支持与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同等重要,需多方协作。 第一步:建立理解与共情 家人和照料者需主动倾听患者诉求,避免过度关注疾病本身而忽视情绪变化。日常陪伴中,可通过鼓励患者参与轻度运动或兴趣爱好,转移对症状的过度关注。 第二步:专业心理干预 心理医生介入可帮助患者调整认知,缓解“病耻感”;认知行为疗法(CBT)能有效改善焦虑和睡眠障碍。同时,建议患者加入病友互助小组,通过分享经验减少孤独感。 第三步:医学手段协同 药物调整(如抗抑郁药)与心理疏导结合,可显著改善情绪问题。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在改善运动症状的同时,能通过调节异常神经环路间接缓解抑郁、焦虑,为心理康复提供生理基础。研究表明,约60%接受DBS治疗的患者情绪状态显著提升。 重视长期支持 心理支持需贯穿疾病全程,医疗团队应定期评估心理状态,及时调整策略。通过家庭、医生与社会共同努力,患者可重拾生活信心,在抗帕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据统计,每年大约每10万人中就有50人患有癫痫,其中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癫痫发作的患者约占40%,被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此类患者大部分为局灶性癫痫,患者往往拥有单一的局灶性癫痫网络,可以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影像学检查对癫痫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20年里,磁共振扫描技术、采集方式、图像处理方法以及核医学的进步,使影像学在癫痫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影像学检查在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成像显示了大多数局灶性癫痫的病变部位。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包括弥散加权成像、成像后处理技术以及成像数据的定量化,提高了病变检测的准确性。功能磁共振可以用来识别对语言、运动功能和记忆至关重要的皮层区域,而纤维束追踪术可以揭示与这些功能至关重要的白质束,从而降低癫痫手术的风险。PET、SPECT、同步脑电图和功能MRI,加上电磁源成像可以用来推断致痫灶的位置,并帮助设计立体定向颅内脑电图(SEEG)植入策略。而且多种成像数据使创建多模态三维模型成为可能。这些技术有望证明正常和异常脑结构与功能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用于指导个性化的颅内导航和手术。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影响运动功能,非运动症状是影响生活质量,抑郁是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据文献报道,发病率为2.7%~90%。PD抑郁的特点 抑郁症可发生在PD发病的各个阶段,甚至会早于运动症状出现,多数以轻中度抑郁为主。常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淡漠,注意力集中困难,工作和生活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缺乏幽默感。烦躁不安及易怒,对未来悲观,适应力差,自罪,自悲,羞耻感相对少见。PD抑郁的诊断标准连续2周内有5项或以上下述症状,可能抑郁,要到专业机构进行相关测试。1.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心境抑郁,主观感到悲伤或空虚或他人观察到流泪,儿童和青少年可以表现为易激惹。2.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或愉快感明显降低(主观体验或他人观察)。3.未节食但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明显增加(1个月内体重变化>5%),或者几乎每天有食欲减退或增加,儿童应考虑体重未达到预期的增加。4.几乎每天有失眠或睡眠增多。5.几乎每天有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者迟滞(主观感到并他人观察到坐立不安或迟滞)。6.几乎每天感到疲倦乏力。7.几乎每天自感无用,或者有不恰当或过分的内疚(可达罪恶妄想程度,不仅仅是因患病而自责或内疚)。8.几乎每天有思维能力或注意集中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主观体验或他人观察)。9.(1)反复有死亡想法(不仅仅是怕死),反复出现自杀意念但无特定计划或自杀未遂或有特定的自杀计划。(2)症状不符合双相情感障碍标准。(3)症状可以引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者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障碍。(4)症状并非由物质(如成瘾药物、处方药物)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5)症状不可以丧恸反应(失去亲人的反应)进行解释,症状持续>2个月,或症状特征为明显的功能障碍、病态沉浸于自身无用感、自杀意念、精神病症状或精神运动性迟滞。 PD抑郁的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内源性的生物学因素和外源性的心理社会因素。黑质纹状体及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缺失,进而影响5羟色胺的减少是PD-D发生的主要原因。自身疾病和社会心理因素也有关,病情进展快、经济负担重、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都可能是其危险因素。PD抑郁的治疗原则轻度抑郁:建议采用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体育锻炼、睡眠指导、参与团体或社交网络活动等。 重度抑郁:推荐帕金森病抑郁的治疗药物主要为普拉克索和文拉法辛。 其他: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近年来应用脑起搏器(DBS)治疗抑郁,给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简称DBS),俗称脑起搏器手术,是指通过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释放电刺激,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异常电活动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因DBS具有微创、可调节、可逆性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帕金森病进展期治疗的重要手段。DBS治疗原理是通过电刺激直接纠正由于帕金森导致的脑电信号异常,重建脑网络。DBS对帕金森早期症状,如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疗效最好,开机数秒即可改善。但对帕金森中晚期(中轴)症状,如冻结步态、平衡障碍、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只有部分患者有效。DBS通过很多非运动症状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疼痛不适会因僵直的缓解而改善,术后睡眠质量提高、开关”现象消失及翻身困难改善等。
癫痫发作时的“突然抽搐、意识丧失”,让许多患者和家庭长期受困。当药物难以控制发作(约30%患者),外科手术已成为重要选择。但“开颅治癫痫”曾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如今,随着“脑电精准定位”与“微创手术”技术的突破,这一困境正在改写。 传统外科手术依赖经验判断致痫灶,而现代技术通过“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能将毫米级电极植入大脑,精准捕捉异常放电的“起始点”,如同给致痫灶“GPS定位”。病灶明确后,手术方式也从“大切口开颅”升级为“神经导航下微创手术”:通过机器人辅助或激光间质热疗(LITT),仅需2-3毫米通道即可“热凝”异常脑区,创伤小、恢复快。 哪些患者适合?频繁发作(每月≥4次)、药物无效,且病灶位于非功能区的患者,经多学科评估后可优先考虑。术后约60%-70%患者发作完全控制,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癫痫并非“不治之症”,精准外科治疗已从“经验时代”迈向“精准拆弹”时代。及时评估、规范诊疗,多数患者能重获正常生活。
帕金森病DBS术后管理如同精密的交响乐,需要医患共同奏响三重协奏。术后初期,伤口护理是基石——头皮切口需用酒精消毒,避免抓挠和湿水,锁骨下切口术后3个月内忌剧烈运动,颈部需缓慢活动预防导线粘连。药物与程控的协同是主旋律。约50%-70%患者可逐步减少左旋多巴剂量,但需警惕"撤药综合征"。开机后参数调试如同调音,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电压、脉宽等参数优化运动症状,患者记录"症状日记"能帮助精准调控。远程程控技术为偏远地区患者提供便利,但首次开机仍需面诊。 长期管理则是终章乐章。可充电电池可持续25年,普通款需5-8年微创更换。日常需规避强磁场环境,染发时注意保护头皮。康复训练如太极、抗阻运动可增强肌力,心理支持则能缓解焦虑对症状的放大效应。 值得关注的是,约54%疗效波动源于程控或药物不当,因此经常复诊、突发症状及时就医至关重要。DBS虽不能阻止疾病进展,但通过医患携手建立的动态管理模式,能让震颤与僵硬成为可控的"音符",为生命重新谱写自由节奏。
提到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许多人会联想到帕金森病的“电子药”,但这项技术正在突破传统边界,为梅杰综合征与痉挛性斜颈患者带来新生。梅杰综合征以眼睑痉挛、口下颌抽动为特征,患者常因“挤眉弄眼”被误解为怪异表情;痉挛性斜颈则因颈部肌肉失控导致头部持续歪斜,连日常进食、行走都成难题。传统药物和肉毒素治疗往往治标不治本,而DBS通过精准调控脑内异常电信号,成为破局关键。以梅杰综合征为例,DBS电极植入苍白球内侧核(GPi)或丘脑底核(STN),可抑制过度活跃的神经元放电。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研究显示,术后患者运动评分改善65%,面部痉挛显著缓解。而痉挛性斜颈患者通过GPi靶点刺激,颈部肌肉张力恢复平衡,如安徽一名42岁患者术后“歪脖”即刻矫正。DBS的“可逆性”与“可调性”是核心优势。不同于毁损手术,它通过体外程控动态优化参数,适应病情变化。例如,术中磁共振引导技术将电极误差控制在0.3毫米内,最大限度降低脑组织损伤。目前,DBS治疗已从帕金森病延伸至多种运动障碍疾病,但早期干预尤为重要。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疗效可能衰减,因此及时评估手术指征至关重要。未来,随着AI辅助靶点规划和闭环刺激技术发展,DBS或将成为更多罕见病患者的“神经交响乐指挥家”,让失控的身体重获和谐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