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腘窝囊肿腘窝囊肿是位于腘窝处(膝关节后方)的囊肿,常因患者偶然发现而就诊。 发病原因1.关节内压力增大,后方关节囊破裂,产生裂口,关节液经过裂口进入后方,形成囊肿,这个裂口是一个单向活瓣,使关节液很容易进入囊肿却不能返回膝关节腔,所以囊肿会越来越大。 2.患者多合并关节内疾病,如半月板损伤、软骨退变、交叉韧带损伤、滑膜炎等,诱发疾病发生。 临床表现腘窝囊肿小时不会引起症状。当囊肿较大时,患者会有腘窝处胀痛不适,尤其下蹲的时候囊肿受到挤压会产生疼痛,特别大的囊肿会因压迫腘窝的血管、神经引起小腿甚至脚踝的肿痛、不适。 治疗方案大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包括: 开放手术:直接从后方切除囊肿,同时缝合后方破裂的关节囊裂口。 缺点:疤痕大,影响关节功能、易损伤血管神经、易复发。恢复慢,无法早期活动。 关节镜手术:关节镜下切除单向活瓣,重建滑囊与关节腔正常的双向流通。 优点:微创、恢复快、关节功能影响小,复发率低。同时,因很多患者同时合同膝关节半月板及韧带损伤,关节镜手术可以一期处理,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病例分享患者王××,45岁,因“发现腘窝处肿物一月余”专程来到德州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就诊,经病友推荐,找到了专门从事关节微创治疗的宋轲医生。最终,经过与患者沟通交流,我决定为患者实行“膝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切除术”,手术时间不到30分钟,术后第2天即可下地自由活动,术后无明显疼痛不适,患者恢复满意,术后第3天顺利出院。 专注关节疾病治疗,尤其擅长关节微创治疗,欢迎线下就诊及网上咨询。
“肩周炎”在目前看来是一种过时的疾病名词,已经被基本淘汰,那是当时人们对于肩关节疾病认识不清导致的,把所有的“肩痛”统统归结于“肩周炎”,让“肩周炎”背了几十年的“黑锅”,这是极为不科学的。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肩关节的疾病被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到,肩关节疾病众多,常见的有肩袖损伤,肩峰撞击综合症,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关节盂唇损伤,肩关节滑囊炎,冻结肩等等,单单肩袖损伤又分为冈上肌腱损伤,肩胛下肌腱损伤,大、小圆肌腱损伤,疾病众多,治疗方式也各不相同,需要专业的擅长肩关节疾病的关节外科医生通过专业的查体和磁共振检查,来诊断清楚具体疾病以及决定后续的治疗方式。 今天我们科普的疾病是“冻结肩”,也就是我国老百姓口中常说的“肩周炎”,它主要包括不明原因的肩痛和活动障碍,是一类引起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该病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时最为严重。具体可表现为肩部关节僵硬,无法举高手臂,转动肩部时会出现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而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滑膜炎和关节囊纤维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出现肩关节周围粘连、僵硬,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该病的治疗方式较多,早期轻度的“肩周炎”可以通过口服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加康复功能锻炼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常用药物包括依托考昔、布洛芬、美洛昔康等,该种药物起效迅速,能够减轻组织炎症、肿胀,进而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常用的功能锻炼方法有“爬墙法”、“划圈法”、“梳头法”等。疼痛严重患者行肩关节注射治疗,往往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止疼效果。病情晚期,疼痛严重,伴有明显的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目前多为肩关节镜微创手术,通过手术松解肩关节周围黏连组织,从而使患者术后获得满意的活动度,尽快恢复肩关节功能,回归到正常生活中。 病例分享:患者王某某,女,左肩关节疼痛伴明显活动受限半年,患者极为痛苦,肩关节疼痛且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正常生活已经无法完成,甚至“梳头”、“穿衣服”都需要别人帮忙,患者慕名来到宋轲医生门诊就医,经过详细检查,被诊断为“冻结肩”,住院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后第一天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且基本恢复肩关节功能,患者极为满意。 肩关节疾病并不可怕,找到专业诊疗肩关节疾病医生,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康复全程注意事项: 1. 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等)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 2. 支具拆除后行关节被动屈伸练习,每日不超过3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屈伸,多次练习。如屈曲角度长时间(>2 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坚持完成练习。 3. 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20-3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练习时要按着康复方案的要求完成,不要超过规定的角度,也不要达不到规定的角度。 4.功能锻炼主要包括 肌力 关节活动度 负重锻炼三个方面,贯穿始终。 一 初期 术后 0-3周,以肌力练习为主,辅助其他练习。 1.踝泵——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对踝关节屈伸练习不规定时间,在读报、看电视、看书或卧床休息时都可以进行,越多越好,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2.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 3.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枕头的高度在松软的状态下不要大于5cm),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要求同上,大于500次/每日。 4.开始尝试直抬腿——大腿股四头肌绷紧保持膝关节绷直,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缓慢放下。10次/组,1组 /日(练习时疼痛属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 5.开始侧抬腿练习,10次/组,2组/日,可以上下午各进行一组。 6.开始后抬腿练习,俯卧,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厘米为1次,10次/组,1-2组/日,组间休息30秒。 二 中期:(3—6周)肌力练习的基础上,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6周时关节活动度争取达到120°,接近正常。 1.术后3周被动屈曲至30°,术后4周被动屈曲达60°,术后5周达90°,术后6周达120°,接近正常,可调支具可调节于相应的角度。 方法:去除夹板,坐于床边,膝以下悬于床外。保护下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足跟紧贴床挡,达到角度后保持10分钟不动。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辅助力量。 2.继续进行之前的肌力锻炼 三·后期:(6周—3个月),在肌力锻炼,关节活动度的基础上,增加负重练习。 1.术后6周开始拄拐负重下地行走,逐渐增加负重重量,从开始负重1/3到1/2,直至完全负重,大约8周时可完全负重下地行走。此时可去除可调支具。 2.开始静蹲或靠墙滑动练习(双膝张开与肩同宽,不能内扣)。开始坐或卧位抱膝练习屈曲。抱膝至开始感到疼痛处保持10秒,稍稍放松(整个练习过程中不可完全伸直休息)休息5秒,再抱膝,反复练习20分钟,每日一次。 四·末期:(3个月—6个月) 目的: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 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逐渐恢复运动。 后期提高最大力量,选用大负荷(完成12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8-12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90秒,至疲劳为止。 1 开始膝绕环练习。 2 开始跳上跳下练习。 3 开始侧向跨跳练习。 4 开始游泳(早期禁止蛙泳)、跳绳及慢跑。 5 运动员开始基项动作的专项练习。 五·恢复运动期:(6个月— 1年) 目的: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活动。避免屈膝小腿外翻的动作。 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 逐渐恢复剧烈活动,或专项训练。 划重点:一定注意定期复查,防止关节僵硬,内侧副韧带手术功能锻炼比手术本身还要重要,在康复师及医师指导下进行。 复查时间:术后2周、4周、8周、3个月、半年、一年。 复查时间及地点: 周六全天,德州市人民医院门诊楼2楼外科7诊室,关节外科普通门诊。
传统康复锻炼计划 1.患者术后长腿石膏托固定于屈膝60°,踝跖屈30°。使腓肠肌和跟腱处于松弛状态,患肢膝下方垫一软枕。 2.术后第一天行患肢跖趾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放松练习。 3.术后24小时在床上练习患肢抬高,每次20下,每天4次。 4.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拄拐不负重下地活动。 5.术后3周将长腿石膏截短至膝关节,膝关节开始进行屈伸练习及股四头肌力量练习,每个动作保持10 s,每日4次,每次20下。 6.术后4周利用滚筒进行踝屈伸活动训练,训练时患者坐在高度合适的椅子和床上,滚筒长度一般为30~40cm;直径10cm左右;每次训练20~30分钟;每日1~2次。 7.术后6周拆除石膏,用踩实的硬纸板10余层做成高度为2.5cm~3cm的足跟垫放置于患侧鞋内,保持踝关节跖屈30°拄拐行走,可部分负重。随着踝关节背屈范围的改善,逐渐减低高度,每2~3天去一层,直至完全去除。 8.术后8周可在膝伸直位进行跖屈阻抗训练,开始提踵练习;逐步脱离拐杖。9.术后3个月可以开始由慢走过度至快走练习,但是不能做大跳运动。康复中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地快走—慢跑—快跑—跳。 10.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活动。 加速康复锻炼计划 近年来有文章报道了加速康复的重要性。强调了早期功能康复比手术本身更重要。证实了早期负重结合早期踝关节运动训练比传统的固定或早期踝关节运动训练对术后恢复更有效。具体提出以下几点: 1.长腿石膏固定不再被推荐。 2.在足部跖屈30°固定下术后可以即刻开始负重。 3.术后2周,在足限制背伸0°,自由跖屈下行控制性踝关节活动。 4.术后长时间固定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应避免夹板或石膏固定时间超过3周。
在骨折比较严重的且断端极其不稳定时,打石膏、支具这种外固定方式可能会引起骨折再移位。此时,骨科医生一般都会建议患者使用钢板内固定的方式。那么,置入体内的钢板需不需要取出?什么时候一定要取?什么时候尽量取?什么时候必须取?什么时候可以取也可以不取?今天早读为大家详细介绍,值得学习借鉴! (一)钢板取出适应症? 骨折愈合,但有不适的症状出现,比如疼痛、感染、功能受限等; 特殊部位的固定,比如股骨的钢板固定; 固定下胫腓关节的钢板螺钉; 内固定周围发生腐蚀性骨吸收或有松动、断裂迹象; 特定职业,比如运动员、杂技舞蹈演员等,内固定材料有引起应力骨折的风险,应考虑取出; 不愿意面对内固定材料长期滞留体内的不确定,主动要求取出者。 (二)钢板取出存在的风险因素? 1)神经损伤:相关报道指出术前风险判断不足、术中经验不足,易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病例,其中肱骨及桡骨近段取钢板发生神经损伤比较常见。 2)再骨折发生:解剖因素、固定材料及方法、骨折的粉碎程度及复位固定技术是常见风险因素,其中臂及股骨下段钢板取出发生再骨折比较常见。 3)发生感染:对于原本就是开放性骨折或手术后有感染过程,在取内固定术后可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 4)取出困难: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病人,钢板取出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本身问题,对于术者也有一定的挑战。 (三)钢板到底要不要取出的几种情况? 关于钢板取不取出的问题,在国外将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定要取,另外一种就是可以不取。而在我国,由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特殊传统文化,很多人会觉得本来好好的身体多了个零件总是会感觉到不舒服,就会想着要取出来。但关于钢板到底要不要取出,临床上大体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一定要取 当接受钢板固定的患者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内植物并发症,或者是特殊部位的钢板螺钉固定,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取出,比较常见的情况有: 1)异物反应:虽然大多数人可以和这些内植物和平共处,但难免有一小部分人的身体对这些内植物“不适应”,身体出现明显的异物排斥反应,比如出现皮肤红肿、切口愈合困难,反复破溃等等,这时候一定要取出。 2)钢板固定后失败:在钢板固定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断板、严重感染等情况,此时需要考虑取出钢板内固定。除了断裂和感染这两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那就是内植物发生移位,跑偏到其它部位去了,这种情况就必须要采取措施了,那就是取出来。 3)出现严重的心理异物反应:对有些人来说,螺钉不是钉在身上,而是钉在心里,虽然身体没有任何不舒服,但会有极强烈的心理反应,时刻处在担心和焦虑中,对于这种情况的,等到取出时间一到便可取出来。 4)特殊部位的固定: 比如踝关节的胫腓联合螺钉,在下地负重前就一定要取掉; 比如脊柱骨折手术如果没有做融合,脊柱节段间会有反复微动,再结实的钢钉也经不起反复折弯,久而久之内植物容易出现疲劳性断裂,所以在骨折愈合后也要尽快取出。 第二种情况:尽量取 那么,什么样的钢板要尽量取呢?常见的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钢板固定的年轻人:虽说现在的材料技术已经很先进,钢板可以与人体长时间和平共处,但也很难挺住几十年的反复磨损与腐蚀,经年累月的腐蚀会让钢板释放各种金属离子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不利。加上年轻人身体素质好、恢复快,取钢板后的创伤也会很快愈合不易伤筋动骨,所以建议还是尽量取出来。 2)影响到人体的功能:尤其是近关节部位的钢板,有时会成为影响关节活动的罪魁祸首,比如肩锁关节部位的锁骨钩钢板,会影响抬胳膊,这种还是要尽量取出来。当然,影响的程度还是需要自己把握,因为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同,比如一个常见运动健身的人的功能需求肯定与一个常见不运动的“宅男”不一样。 3)特殊部位的内固定:简而言之就是皮包骨头的地方。钢板在这些部位容易触及,一个是摸着不舒服,另一个钢板与皮肤反复摩擦容易损伤娇嫩的皮肤,尤其是近关节部位的钢板,比如尺骨鹰嘴的钢板、外踝的钢板。 4)锁骨部位的钢板:锁骨位置很表浅,尤其身材比较瘦的人,这个部位的钢板有时特别明显,所以从感观上是建议这部分病人尽量取出的。但由于锁骨比较细,取出后的连成一线的钉道使得锁骨的强度大大降低,短期内锁骨再次骨折的风险会高于不取的病人。所以,对于这部分患者,三个月内一定避免手臂负重,一定避免跌倒摔伤。 第三种情况:可取可不取 什么情况下可取可不取? 只要植入体内的钢板没有造成特殊的不适,也不属于前面文章中提到的那些特殊情况,就可取可不取。尤其是肌肉丰富的部位,比如股骨、桡骨远端等部位,肌肉丰富,可以对钢板形成良好的保护,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这时候就可取可不取了。 第四种情况:尽量不取 那什么样的情况尽量不取呢?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内固定时间长:一般钢板在体内超过三年,体液对金属的腐蚀就非常明显了。取的过程中由于螺钉和钢板间的吻合关系改变,骨头与螺钉间的粘连容易造成螺钉滑丝,这时候取出很容易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手术创伤,钛合金钢板尤其如此,尽量不取出为妙。 2)年龄过大:一般情况下,年龄超过60岁者,可考虑尽量不取,尤其是没有任何不适的时候,没必要再挨一刀,毕竟年龄大了。 3)前臂干部骨折的钢板固定:包括桡骨、尺骨,由于前臂骨折后固定的钢板有时会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在前臂旋转功能并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的实惠,还是建议不要取出了。 《Arch Orthop Trauma Surg》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前臂干部骨折取出钢板的患者再骨折率为12.9%,而不取出的患者再骨折率仅为2.77%!也就是说有将近十分之一的患者取完钢板后会再次骨折! 4)桡骨干骨折:微创手术治疗桡骨干骨折不推荐取。本来微创做的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可是这里有根很娇气的神经——桡神经。植入钢板时可以贴着骨头从桡神经的下面过去,而取钢板时可不能直接抽出来,尤其是神经和钢板有了粘连的时候,为了避免伤到神经,此时取出需要切一个大口子,没有必要,此时尽量还是不取出为好。 第五种情况:一定不要取 什么情况下一定不要取呢?如果患者的螺钉断裂在骨头里,则一定不要取。还有就是某些特殊设计的螺钉,比如Herbert螺钉、锚钉,全部埋入骨头里面,这种是无法取出的。 (四)钢板取出的具体时间 如果要取出钢板,那么什么时候取出会比较合适呢?具体是在骨折手术后多久取出为宜呢? 其实,具体取出的时间要看患者断骨什么时候愈合。手术后,一般最快的也要3~5个月才能基本康复,这种愈合较好的情况,一般在术后1-2年取出内固定,但具体情况需遵医嘱。 如果确定钢板需要取出,则时间也不宜过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言。而且,取出以后,同样需要进行康复锻炼,术后2~4月内不建议进行接触性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直到确认骨折已经完全愈合。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过了半年甚至一年,骨头都得不到彻底愈合,骨折如果长时间不愈合,钢板很容易断裂,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拍片复诊,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来划个重点: 1)钢板、螺钉的材质比较安全,一般不会被腐蚀,但也有可能出现疲劳断裂,应避免过度使用伤肢,定期复诊拍片。 2)钢板是否要取出并没有确定的答案,要根据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算要取,一般是在术后一年取。 转自好医术平台
近期,德州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宋轲医生成功开展膝关节镜下带袢钢板联合爱惜邦缝线技术治疗胫骨前交叉韧带止点(髁间棘)撕脱骨折。此新技术实现了在骨折块坚强固定的基础上,将微创做到极致,手术全程在膝关节镜监视下完成,避免了传统手术需要开放“12-16cm”的伤口来暴露,具有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患者,孟XX,女,28岁,未婚,因“车祸外伤”于德州市人民医院就诊,宋轲医师阅片后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多发韧带损伤”,损伤较重,需行手术治疗。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后,发现患者对外观要求极高,常规手术遗留的“蜈蚣”刀口是患者无法接受的,作为主管医师,宋轲医生深思熟虑后决定为患者实施“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固定术”,但手术需要克服几个难点: 1.患者存在“双处”骨折,均需固定,常规手术都较为复杂,关节镜手术操作空间极小,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无法实现骨折解剖复位,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是灾难性的; 2.“双处”骨折,前叉韧带止点骨折固定所需要的“骨道”需要完全绕开内侧胫骨平台骨折固定钢板的“钉道”,如果冲突的话,会造成骨折固定的失效,造成前功尽弃; 3.镜下高难度手术,需要很好的手术助手的协助,配合不当,手术极易失败。 在经过严格的术前规划和讨论后,宋轲医生给患者实施了膝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先行用带袢钢板联合高强度缝线复位固定前交叉韧带骨块,再用半月板缝合枪缝合了患者撕裂的内侧半月板后角,最后在膝关节镜监视下,在实现胫骨平台解剖复位基础上用钢板做了钢板螺钉内固定术,钢板的插入也用了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即MIPPO技术),至此,手术已经持续了5个小时,顺利完成,将一个损伤严重的膝关节给予了最大可能的修复,可以说将微创做到了极致。因手术未行前方肌肉劈开,术后当天患者即可抬起下肢,在宋医生的指导下开启了康复锻炼之路。 膝关节镜的出现,使骨折的微创治疗变为可能,随着患者要求越来越高,微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创伤骨科面临挑战。但关节镜学习曲线较长,镜下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如果不能熟练操作,选用传统切口手术较为稳妥。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具有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1. 手术全程在膝关节镜监视下完成,不劈开股四头肌即可完成手术视野暴露,创伤极小,康复恢复快,对运动能力损伤小,不易引起肌肉萎缩,尤其对于年龄轻、运动能力要求高的年轻患者,具有独特优势。 2. 传统手术固定方式大多为钢丝、螺钉,固定于关节内,对关节影响大,骨折愈合后,大多需要二次手术取出,而镜下手术,通过打通骨道,将线引出关节外,用悬吊钢板固定于关节外,对关节影响极小,可避免二次手术。 3. 此种损伤暴力较大,大多合并半月板损伤、软骨损伤、胫骨平台骨折等合并伤,关节镜下可同时将相应的损伤进行处理,撕裂的半月板可以进行全镜下缝合术, 软骨损伤及缺损可以进行软骨移植术,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在关节镜监视下实现解剖复位,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大大降低。 4. 对于年轻的女性患者,对外观要求较高,常规手术常遗留“大蜈蚣”瘢痕,严重影响外观,失去了夏日穿裙子的机会,但镜下手术只需几个微小的手术切口,术后结合瘢痕贴,可达到“不可思议”的效果。 专注关节疾病治疗,尤其擅长微创治疗,有关节疾病治疗可网上咨询。
近日,德州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成功为一半月板桶柄状撕裂(最严重一种半月板损伤)患者成功实施微创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 患者,王某,男,14岁,热爱体育运动。2月前因外伤不慎扭伤右膝关节,造成外侧半月板整体的全部撕裂,即重度桶柄状撕裂,当地医院考虑半月板损伤严重,无法给予保留,建议行半月板切除术,这对于患者及家属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因为他们清楚知道,14岁的花季年龄,切除半月板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半月板的功能相当重要,它是附着在关节间隙中的软骨垫,对于稳定膝关节,传布膝关节负荷力,促进关节内营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半月板所起到的稳定载荷作用,才保证了膝关节长年负重运动而不致损伤。如果切除了半月板,膝关节缺乏缓冲机制,关节的磨损会大大加快,我们遇到过半月板切除五年患者,已经快速进展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只能接受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所以,对于14岁的孩子而言,这是无法接受的。 近日,患者来到德州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慕名来到专业从事微创关节手术的宋轲医生会诊,宋轲医生经过详细查体、术前准备,最终决定为患者行微创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手术难度极大,最终宋轲医生通过三种不同的缝合技术(inside-out,outside-in,all-inside) 成功为患者缝合了损伤的半月板,共缝合四针,成功为患者“保住”了“受伤”的膝关节。 目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几乎全在微创膝关节镜下治疗,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半月板切除术,半月板修补术,半月板缝合术等,前两种技术难度较小,应用较为广泛,手术效果短期内也较为理想。后一种半月板缝合术技术难度较大,操作精细,需要熟练的关节镜技术支撑。但对于年龄较轻,运动量较大的患者,切除半月板无异于“灾难性”的创伤,切除半月板后,膝关节退变速度极速加快,随之而来的骨关节炎,最后因为关节疼痛只能行膝关节置换术。 目前运动医学领域的理念,将保护半月板视为保护眼睛一样,我个人手术切除半月板就像做“截肢”一样不情愿。半月板缝合技术,可将损伤的半月板缝合一块,半月板愈合后,可恢复原来半月板功能。理论上,为最优的技术。 下图为宋轲医生为“王某”实施半月板缝合手术中拍摄图片,将完全于滑膜缘完全撕裂的外侧半月板,完全拉回原位,缝线固定,最终半月板固定牢靠、稳定。 以下为宋轲医生网上诊室二维码,扫码报道,可进行关节疾病方面的专业咨询
一 被动活动期 (术后 0 ~6 周)(巨大肩袖除外或遵医嘱) 保护措施: 使用肩臂吊带制动术侧上臂,只有在做功能锻炼时才能拿掉; 术侧肩关节避免主动活动,避免拿举物体,不能向后背活动,不能做拉伸活动或突然活动,不能用术侧手臂从躺卧位或坐位支撑起身;要避免过度的或引起疼痛的被动活动和拉伸活动;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生活指导: 1、只要用肩臂吊带制动术侧手臂,就可以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 2、可以每天冰敷术侧肩关节 3 ~4 次,每次20 min; 3、躺在床上时,可以在术侧肘部下面垫一个枕头或毛巾卷,使上臂处于轻度屈曲状态,不能后伸术侧肩关节; 4、可以拿掉肩臂吊带,进行伸肘活动(保持手掌向上); 5、术后 4 周内全程使用肩臂吊带制动术侧手臂,4 ~6 周之间,可以逐渐拿掉吊带; 6、可以步行,但不能跑步。 康复方法: 每天功能锻炼 3 次,功能锻炼结束后患侧肩关节进行冰敷;所有的功能锻炼都是从仰卧位开始,仰卧位时重力对患肢的影响最小,肩部肌肉更松弛,这样在进行活动度练习时,对肩袖肌腱的刺激最小。术后第 1 天开始手、腕、肘关节的主动活动; 并开始钟摆悬挂练习,即术侧手臂自然下垂悬挂,每次悬挂 1 min,重复10 次为1 组。 如有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术后第 7 天开始仰卧位被动前屈上举,上举到 90 ~100°,维持 5 ~10 s,重复 10 ~15 次; 同时开始被动外旋,外旋到 30°,维持 10 s,重复 10次。 术后 3 周开始钟摆练习,即术侧手臂自然下垂悬挂,轻轻前后摆动,或做圆周运动。 二 主动活动期(术后 6 ~12 周) 保护措施: 1、避免做引起术侧肩关节不适的活动或拿举物体; 2、不能用术侧手臂支撑身体;不能做突然的推拉运动; 3、术侧肩关节不能过多地向后背活动; 4、避免用术侧手臂骑自行车。 生活指导: 可以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洗澡、穿衣、开车、使用电脑、吃饭;不要拿起重于一杯水的物体;仍然不能跑步。 康复方法: 每天功能锻炼 2 次,功能锻炼前热敷术侧肩关节,功能锻炼后进行冰敷; 继续进行仰卧位被动活动度练习,包括前屈上举、外旋和外展。术后 6 周开始主动辅助活动度练习。包括前屈上举,由仰卧位到坐位,最后站位,每组 10次。 术后 6 ~8 周开始主动活动度练习,包括前屈上举和外旋。 术后 10 周开始肩关节拉伸练习,包括后背内旋拉伸练习、侧卧内旋拉伸练习、体前内收拉伸练习和外旋拉伸练习,每次维持 10 ~30 s,重复 10 次。 三 早期肌力练习期(术后 12 ~16 周) 保护措施: 1、不要拿举> 2 kg 的物体;不要做突然的上举、推拉运动,不要把物体举过头顶; 2、不能骑自行车;不要做体侧外展的肌力训练;不要拇指向下抬起手臂,抬起手臂时要保持拇指向上。 康复方法: 由每天功能锻炼 1 次,逐渐过渡到隔天功能锻炼 1 次;功能锻炼前热敷术侧肩关节,功能锻炼后冷敷;继续进行肩关节拉伸练习。包括上举肌力练习、外旋肌力练习和肱二头肌练习,维持 2 ~3 s,重复 10 ~15 次,共 3 组。 四 高级肌力练习期(术后 16 ~24 周) 保护措施: 1、不能拿举> 4 kg 的物体;不要做突然的上举和前推活动; 二、不要做会引起术侧肩关节疼痛或者肩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不足以完成的活动。 康复方法: 每天进行拉伸练习;每周进行3 次肌力练习;针对不同的运动、工作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以上训练计划仅供参考!务必在医生或治疗师的指导下训练! 本人系宋轲医生授权好大夫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以下为宋轲医生网上诊室二维码,扫码报道,可进行关节疾病方面的专业咨询
一旦肩膀 “酸痛”,“活动受限”,很多病人、甚至医生马上想到“肩周炎”,但临床上,约90%的肩痛其实是肩袖损伤,并不是肩周炎。两者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肩周炎宜动,但肩袖损伤宜静,盲目治疗,只会加重病情。因此,需要专业的关节外科医生结合患者症状及查体,给出正确的诊断,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方式及康复策略,否则不但治疗无效,更会加重病情!我自制了一张两种疾病的主要鉴别要点的图表,用于患者的自测,但确定诊断还要结合查体及相关影像学表现才能确诊。肩袖损伤与肩周炎的鉴别要点肩袖损伤肩周炎概念肩袖是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四块肌肉的统称,主要作用是支配肩关节进行各个方向的运动。肩袖损伤是指肩袖肌腱的撕裂。肩周炎是一种粘连性关节囊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称为五十肩或冻结肩,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病因肩袖损伤是在关节退变的基础上,导致肩袖的强度减低后因外伤或长期磨损导致肩周炎与身体激素水平改变有关,是肩关节的周围软组织发生损伤而引起的广泛性无菌性炎症好发年龄常见于中老年人,以慢性损伤为主。年轻人在长期剧烈运动,反复使用肩关节后(比如打羽毛球),也可能在外伤后导致肌腱断裂50岁左右的患者和糖尿病患者,故又称“50肩”表现肩关节上举疼痛及无力,需要对侧手帮助才能完成上抬动作,有明显的疼痛弧,一般在肩外展60-120度时疼痛,还有另一个典型的特点——夜间疼痛以“疼痛”和“僵硬”僵硬为主要临床表现,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及被动活动均受限,故称为“冻结肩”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病情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需要综合评估。当撕裂以后,由于撕裂的肌腱回缩,不可能自己愈合,因此诸如吃药、封闭,按摩推拿、理疗等保守治疗方法对于肩袖损伤难以奏效,仅能在短期内改善疼痛症状,甚至无效。暴力推拿按摩有可能导致撕裂进一步扩大。多数要通过手术将撕裂的肩袖缝回到骨头上,目前常规行肩关节镜微创治疗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服用消炎止痛药、理疗、局部封闭,冰敷等。适当的推拿按摩有助于减轻疼痛,改善活动范围。在能耐受的范围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即常说的“爬墙”运动,注意不能暴力练习,因为有可能会导致肩袖撕裂。严重者也可行肩关节镜下松解手术肩关节疼痛的患者门诊上较多,大多未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很多患者四处求医,针灸、推拿、封闭等能用的方法都试过,该吃的药也都吃过,但效果越来越差,疼痛感越来越明显,贻误了病情。但行肩关节镜手术后均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术后疼痛缓解明显。希望深受肩关节疼痛折磨的患者,能受到专业关节外科医生的正确指导,远离肩关节疼痛的困扰,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文系宋轲医师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