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访中增大且直径≥15mm的pGGN,建议间隔3个月复查常规剂量高分辨(HRCT),亦建议选择病理活检或者手术切除明确诊断,活检确定非肺癌者则更改随访策略为每年1次常规剂量薄层HRCT(关于随访持续及终止时间尚无明确定论)。
对可疑感染者,应在1~3个月内复查常规剂量高分辨CT(HRCT),没有感染风险或排除感染可能者应根据肺结节类型及大小采取不同的随访方案。
随访中实性成分增加2mm或者新发结节平均直径≥4mm定义为随访有变化,即随访阳性。①随访中未发生变化的结节恶性可能性较低,建议采取较相同直径大小的初次筛查检出结节随访周期更长的随访策略(即降级策略,延长原本的随访周期)。②随访中出现新发结节或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加,高度疑似恶性,建议采取较相同直径大小的初次筛查检出结节随访周期更短的随访策略(即升级策略,缩短原本的随访周期)
①创伤小精度高:消融活检同步共通道技术实现了通过一次穿刺实施消融、活检两个手术操作,消融后利用鞘管固定病灶,最大限度降低呼吸运动的影响,从而有效提升活检阳性率和消融疗效,并降低活检并发症。②防止癌细胞扩散:消融活检同步共通道技术只有一个针道(皮肤至病灶周边),消融和活检枪几乎不经过正常肺组织,最大限度避免癌细胞针道种植转移。③安全性提高:消融后局部病灶和肺组织液性成分增多、实变,周边血流凝固,可以有效降低肺穿刺出血、空气栓塞风险。④术后康复快:术中或术后即刻可以通过鞘管抽气或置入引流管治疗气胸或胸水,增加手术安全性并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肺结节经皮肺穿刺活检需要在CT引导下将活检针刺入结节灶并打取活组织送检。直接进行穿刺活检易导致穿刺部位出血,并且存在气胸风险;2、活检后出血易导致结节灶在CT下显示不清,影响后续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3、先消融治疗虽然能够保证治疗效果,但消融后肺结节显示不清,影响活检阳性率。为破解上述难题,中国抗癌协会2024年5月发布的《肺部多发磨玻璃结节中西医结合创新诊疗规范专家共识(2023版)》推荐肺结节消融活检同步共通道技术。该技术是在常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目前已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反馈良好,是一种相对理想的肺结节诊疗选择。
原发性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和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现有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不太理想,可酌情组合检查,作为早期肺癌诊断、随访及疗效评估的参考。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于诊断早期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偏低,对于早期肺癌患者不作为推荐检查项目。
对于高危人群肺癌筛查推荐胸部低剂量CT,不推荐胸部X线用于肺癌筛查。对于复诊或疑似早期肺癌的肺结节,推荐胸部薄层CT+结节三维重建;可使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例如薄层处理、危险分组、三维重建等技术手段辅助评估肺结节的性质。本共识建议,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应该在具备肺癌诊治能力的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筛查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能力,以便最大化减少受检者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同时也要合理选择筛查人群。低剂量螺旋CT结果的报告规范:对于肺结节的报告,建议采用Lung-RADS标准,详细描述肺结节的数量、位置、大小、密度、形态、边缘、内部是否含有脂肪或钙化等特征。既往有胸部CT影像的,需与历史影像比较。若病灶无明显变化,注明病灶稳定时间;若病灶有变化,则注明目前病灶数量、大小、密度等与基线相比的差异之处。分类标准如:0类:不定分类,指需与既往胸部CT对比或者因合并炎症无法明确评估的肺部结节性病变,人群罹患率约~1%。1类:阴性,指无肺结节或者结节具有显著良性征象的结节,人群罹患率约39%。2类:良性表现或变化,需依据影像特征或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判定,人群罹患率约45%。3类:可能良性,需依据影像特征或生物学行为判断,人群罹患率约9%。4A类:可能恶性,人群罹患率:4%;4B类:很可能恶性,人群罹患率:2%;4X类:人群罹患率<1%,伴有使3类或4类结节肺癌可能性增大的其他特征或影像学表现,例如:伴有毛刺、淋巴结肿大、明确的转移、1年内大小倍增的GGN等。具体分类标准参见Lung-RADS®2022[26]。Lung-RADS分类中的0类、1类和2类基本为良性结节;3类的恶性概率为1%~2%,为低危结节;4类中的4A类的恶性概率为5%~15%,为中危结节;4B和4X类的恶性概率>15%,为高危结节。
肺结节一般选择做CT,而不是磁共振,CT对肺结节的检查更为准确。进行胸部磁共振检查时能够发现较大的肿块,可以区分肿块的性质,但是由于人体的肺脏是含有丰富气体的器官,肺内的气体容易干扰磁共振检查,影响到肺脏诊断的准确性。相比于磁共振诊断肺结节,主要是选择做CT检查,胸部CT能够准确地发现肺结节,还能够看到结节的大小,结节周边的情况。同时胸部磁共振检查的空间分辨率不如CT,对直径10mm以下的结节显示比较困难。因此想要诊断肺结节,选用CT诊断的准确率高于磁共振检查。
肺部增强CT是指在做肺部CT时静脉注射造影剂,一般使用碘佛醇等药物进行注射,以便更好的显示肺部病灶及其病灶周边的血供情况,以增加病灶之间的对比度并判断病灶的血流供应是否丰富,并可以辅助诊断一些血管畸形导致的结节灶病灶。对于大多数的肺部磨玻璃结节病灶,其体积较小,密度较低,血管集束征在普通CT图像上即可清晰显示,进行增强CT检查往往没有特别显著的临床意义;但对于一些提交较大的实性病灶,为了解病灶血供情况可行增强CT检查,例如:如果结节灶血管异常丰富,强化明显,此时病灶性质可能是血管瘤,如果病灶略强化,且形态不规则,此时需要考虑时癌症病灶,并在穿刺前做好止血药物注射准备,如果病灶中心伴有坏死且无血供,则进行穿刺活检出血风险就大大降低了,通过增强CT检查可以给临床医师的诊疗带来大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信息价值。肺部增强CT禁忌症较少,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注意,因为造影剂对肾脏有一定的损害。另外,高龄患者在做检查时也应注意,以防不良事件发生。对于有碘类制剂过敏的患者也不要接受增强CT检查,以防严重过敏反应发生。
肺结节多数都很小,拍胸片容易造成病灶的漏诊,而CT检查精度较高,当完成CT普通扫描后,技术人员可以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及薄层处理,可以清楚的观察肺结节的形态、与周围肺组织的关系及血流供应情况,为医生判断良恶性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CT是断层扫描,1.5mm的薄层处理技术几乎不会漏诊较小的肺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