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尾骨区疼痛的患者多有坐位跌落到坚硬表面上的受伤史,因此有些患者X线可以看到末节尾骨骨折或尾骨向前半脱位。患者坐位及排便时疼痛的症状可以持续6-12个月,但多数可以逐渐自行缓解。 所有患者均应无差别地首先采用非手术患者。 解剖骶尾关节连接骶骨与尾骨,属于微动关节。有骨间韧带相连,唯一的运动是屈伸运动,仅发生于大便及分娩时。 参考文献
结构性侧弯患者椎体的形状和活动度均有改变,且通过改变姿势不能纠正。 姿势性侧弯可能是真性或假性下肢不等长,引起的骨盆倾斜,导致的代偿性侧弯;或者是坐骨神经痛和一侧保护性肌痉挛引起,特别是伴有椎间盘突出者。姿势性侧弯常见于青春期少女,并可自行纠正。 怀疑脊柱侧弯的患者,如果坐位侧弯仍存在,让患者向前弯腰,侧弯消失,多位姿势性侧弯。 如果侧弯仍存在,多为结构性侧弯。 上缘垂线与下缘垂线所形成的夹角,即为侧弯的角度。 侧弯不超过25度-30度,通常不考虑矫正。 如果伴随有腰背部不适,可考虑手法治疗。当然,在所有治疗前,都必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戴兵、孟详德《骨科临床检查》
门诊时常看到这样的患者?“大夫,我脖子痛肩膀痛是不是有颈椎病和肩周炎呀?”在此,给大家一个鉴别的方法:颈椎病和肩周炎均可以引起肩部和上臂部的疼痛,但是发病年龄,疼痛性质和疼痛部位不同。区别如下:1.颈椎病引起的肩部疼痛通常不会超过肩峰(就是我们肩部最高的那块骨头!)而且疼痛已颈部疼痛和颈部和肩胛骨内侧以及斜方肌为主,如果影响到神经会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的麻木疼痛。不会引起患侧局的肩部活动受限。2.肩周炎又叫五十肩,肩凝,冻结肩。主要是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容易发病,还有的是由于外伤后引起的肩部周围肌腱的劳损而发病(称为创伤性肩周炎)。依据其临床特征可以分为四期:疼痛期,粘连期,缓解期,恢复期。病程较长,从两个月到两年不等。刚开始以疼痛为主伴随患肢的活动受限。但是其疼痛主要局限在肩关节周围。逐渐发展为活动受限,严重者可造成肩部肌肉萎缩!影响日后功能的恢复!
呃逆,俗称打嗝,又名膈肌痉挛,膈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五脏六腑皆可致呃逆 攒竹穴翳风穴太渊穴中魁穴太溪穴方药:白蔻仁9g 山楂核30g 研磨吞服。 “病深者,其声哕”,对于危重患者的呃逆,较难治疗。 以上内容摘自高树中先生的《一针疗法》
2019.7.17日下午,有幸聆听了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之女颜新教授的脾胃论治。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在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白虎汤之粳米,葶苈大枣泻肺汤之大枣,即为固护脾胃之用,说明张仲景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已经认识到脾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李东垣发现战争期间,城池被围月余,解围后有大量的居民病逝,总结出来内伤疾病的病因多为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过度惊恐。仲景时多外感,东垣时多内伤。李东垣根据气虚有郁火,提出甘温除大热,创出补中益气汤。 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动力为气,心律不齐多为脉气不续,因此补中益气汤可以用于心律不齐的治疗。黄煌教授在纪录片《孟河医派》的解说中也有补中益气汤治疗冠心病的案例。 张洁古,作为李东垣的老师,认为水饮聚集之处,即阳气不足之处。枳术丸,这个方子由白术和枳实两味药组成,比例是2:1,具有健脾和胃、理气行气、消胀的作用,属于攻补兼施的一个方子,主要用于脾胃虚弱,脾气不运,气滞于中焦,导致出现的胃脘痞满、饮食减少、面色无华、腹胀腹痛等病症。 王好古伤寒分外感和内感,内感多为生活方式如空调、冷饮、凉茶等引起的阴证,在治疗时,要斡旋脾胃之气,多用黄芪汤。 缪希雍“勿伤脾胃生生之气”,以甘寒之法治疗脾阴不足。其曾治一产妇,下肢疼痛不能行走,。认为产后,多伤血;脾主四肢,上肢为阳,下肢为阴,故以甘寒之药之。 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 现代认为,胃胀,食路运迟,多胃强脾弱,多用枳术丸、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情志不畅,苔薄腻,多用越鞠丸;四肢不温,多用四逆散;病久,由气到血,须气血同治,心胃同治,多用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另加麦芽,疏肝消食;肝郁化热,百合饮(百合、乌药)加蒲公英。张伯讷教授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疔疮和溃疡性质痛,因此溃疡可用蒲公英。 湿热中阻,苔腻,低热——平胃散、三仁汤、连朴饮。 脾阳不足及肾——附子汤、理中汤。 食滞——保和丸。 胃溃疡为胃角有瘀,腹痛拉肚子——逐瘀汤类。
魏氏伤科(瑞金医院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流派,肇始于山东菏泽曹县梁堤头魏指薪(原名魏从修)先生。魏指薪出生于当地世代行医之家,当时魏家擅长中医喉科、妇科和骨伤科,至第二十一代传人魏指薪则重点弘扬发展魏家祖传中医骨伤诊疗技术。他在继承家传治伤经验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和积累,形成魏氏伤科治疗体系,其学术又经后代传人不断丰富完善,并加以发展深化,成为我国中医学中独树一帜的中医骨伤科流派,影响遍及国内外。作为魏氏伤科奠基人,魏指薪为魏氏伤科形成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魏氏伤科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上海市中医骨伤科临床优势学科、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基地,并承担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的建设工作。 施家忠(1918-1991),魏氏伤科第二代主要传人,20岁左右随岳父魏指薪学习中医伤科,同时进入魏指薪伤科诊所临证行医。1958年随魏指薪加入上海市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伤科。他很好地继承了魏氏伤科的治伤方法,有扎实的中医基础,擅长运用手法治疗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及各种慢性伤科疾病。发表论文《魏氏伤科手法治疗肘关节急性损伤》、《魏氏伤科方药整理》、《三圣消肿软膏的临床观察》等。 施荣庭,魏指薪之外孙,施家忠、魏淑英之子,魏氏伤科第三代传人,副主任医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伤科副主任。1985年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工作。1973年其随外祖父魏指薪学习中医及魏氏伤科,攻读中医经典著作,伤科经典专著,受魏指薪言传身教,深得魏氏伤科真传,能充分发挥魏氏伤科之特长,采用内治外治法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手法与导引相结合的原则,并将其指导和应用于临床,具有较好的疗效。曾参编《中医骨伤科 学》、《李国衡谈腰椎病》、《名家谈健康》,撰写论文《手法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37例》、《手法治疗踝关节距前韧带急性损伤30例》、《外用活络药水50例疗效观察》等。 2018.12.21日,瑞金医院和静安区中医医院结成专科专病联盟, 瑞金医院伤科定期(每周一上午)派出专家至我院魏氏伤科门诊坐诊,指导年轻医生学习,方便周边居民就诊。 静安区中医医院推拿科自2018年12月6日起,每周四增设夜门诊。 挂号时间:17:00-19:00 , 就诊时间:17:00-20:00。 静安区中医医院(延长中路288号) 中医综合治疗中心推拿科(门诊2楼) 门诊医生: 程剑锋医生、陆姬琼医生 杨宇峰医生、李 勇医生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 8:00-11:30;13:30-16:30 周三及夏季作息时,下午14:00开诊 周末门诊:周六 8:00-11:30 夜间门诊:周四17:00-20:00 适宜病种: 脊柱及四肢关节疾病 落枕、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 腰椎滑脱、急性腰扭伤 骶髂关节紊乱、强直性脊柱炎 肩周炎、网球肘、腕管综合症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踝关节扭伤等 小儿斜颈、腹泻、便秘、发热 咳嗽、哮喘、疳积等 治疗项目: 手法(整脊正骨理筋) 针刺(刺络放血) 中药(内服、外敷) 火罐、红外线、牵引等
珠玉二宝粥 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生山药二两 生薏米二两 柿霜饼八钱 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 山药、薏米皆清补脾肺之药。 单用山药,久则失于黏腻 单用薏米,久则失于淡渗 惟等分并用,乃可久服无弊 柿霜之凉可润肺、 甘能归脾者, 以为之佐使。
发作 突然 短暂 刻板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反复发作的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相应供血区短暂、可逆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发作时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2001年伊斯坦布尔第五届国际卒中会议报道,TIA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40%以上,占脑血管病总数的10%。 颈内动脉系统TIA伴颈总动脉狭窄的患者超过70%,其中40%以上在2年内发生卒中。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微栓子学说,脑血管狭窄、痉挛或受压,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成分改变,盗血现象等。 病理:脑对缺血缺氧特别敏感。若血流被阻断,30秒后脑代谢开始改变,1分钟后神经功能停止活动,5分钟后因缺氧开始一系列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安静或活动时突然起病,症状常在1分钟内即达到高峰,少数于数分钟内进展性发展,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30分钟内完全恢复,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类同。 诊断依据:多数患者就诊时阳性神经体征已经消失,故TIA的诊断主要靠病史。 1.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颈或锁骨下动脉杂音、无脉症、血压过高或过低、血液流变异常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患者。 2.突然发生但较短暂的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或两组以上的症状合并出现。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停止后如正常人,30分钟内完全恢复。反复多次发作,每次发作的表现基本类同,即呈刻板性。 3.辅助检查中眼底动脉见微栓子或者TCD监测到微栓子流经脑动脉,则强烈支持微栓子所致TIA。 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改善脑循环 2.手术治疗 预后 1/3在数年内有发生完全性脑梗死的可能 1/3经历长期的反复发作损害脑功能 1/3出现自行缓解 参考:李燕梅 神经病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
问:时间越久颜色越深?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颜色会更深? 答:时间因素的罐斑颜色评分10 min> 30 min> 20 min,拔罐10分钟以后,毛细血管已经充分破裂,血小板凝集,阻止血液继续溢出,罐斑颜色即很少继续加深。 拔罐时间10 min时将罐起掉,血液还会继续外渗,血小板凝集较慢,罐斑颜色还会会较深。 当然火罐颜色与操作部位也有一定关系,研究发现,正常人腰部拔罐的颜色要深于胸背部,可能与腰部活动度大,血流丰富有关。 Y(罐斑颜色)= 2.025+ 0.902× 100×负压绝对值(- MPa),因此罐斑的颜色随负压的增大而加深。 问:火罐吸得越紧越好吗? 答:1.研究表明使用-0.02至-0.05 MPa的负压均可使拔罐部位的血流量显著升高。 2.-0.02 MPa负压引起血流量升高的效果显著低于-0.03、-0.04和-0.05 MPa。 3.-0.03,-0.04和-0.05 MPa负压引起的血流增加幅度相差不大。 4.负压超过-0.05 MPa后,被拔部位的皮肤凸起明显,并且变硬,有时有瘀血或水泡。 因此,-0.03至-0.05 MPa的负压对于拔罐来讲基本上是合适的。 问:火罐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答:观察拔罐后罐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现罐斑的皮下小动脉收缩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较拔罐前明显增快,拔罐后罐斑组织的 皮下小动脉阻力指数(RI)较拔罐前下降。通过局部血流量的增加,改善局部循环和代谢,从而缓解疼痛及不适等。 拔罐5分钟后血流量变化最大,拔罐后皮肤血流量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变化而减弱,20分钟后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赵喜新,童伯瑛,王雪霞,孙改玲.时间和压力因素对拔罐罐斑颜色影响的初步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05):385-388. 2.田宇瑛,秦丽娜,张维波.不同拔罐负压对皮肤血流量影响的初步观察[J].针刺研究,2007(03):184-185. 3.唐晓,肖雪花,张国庆.腰痛患者拔罐后罐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研究[J].针刺研究,2012,37(05):390-393. 4.金兰,刘阳阳,孟向文,李桂兰,郭义.拔罐对健康人体背部皮肤血流量影响的初步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4-5. 5.王艳丽,赵喜新,王雪霞,赵昭.背腰部腧穴罐斑的显色规律[J].中医学报,2011,26(06):751-753.
奔,同贲,意为奔跑、奔驰;豚,同豕,意为小猪。“奔豚”即奔跑的小猪。 情志刺激导致气机失调、郁滞,甚至逆乱而发为奔豚;或因脾肾阳虚,素体虚寒,由于外感寒邪或发汗太过损伤阳气,阳虚阴盛,阴寒之气上逆而发为奔豚。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佈,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病发作时,自觉有气从少腹部开始,向上冲到咽喉,令人有濒死的感觉;但发作过后,气复还,又像没病时一样。这种病得之于惊恐等刺激。 惊,乃自己不知发于突然;恐,是自己已知发于恐惧。 心肾不足,下焦寒气随冲气上逆,可以发为奔豚; 惊恐恼怒等情志刺激,致肝气郁结而循冲脉上逆,同样可以发生奔豚。 奔豚发于肝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二两 川芎二两 当归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奔豚气病发作时,气从少腹上冲胸,腹部疼痛,往来寒热,用奔豚汤主治。 奔豚气病属于内伤疾病,其往来寒热一证仅随病发而作,与伤寒少阳病之寒热往来不同,当注意鉴别。 奔豚病发于误治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使用汗法以后(病仍不解),又用烧针再发其汗,导致寒邪从烧针处浸入,引起针刺处周围红肿像果核,必然会发奔豚,气从少腹部上冲至心胸部,治疗时在红肿的针刺处灸一壮,再用桂枝加桂汤内服。 里阳虚不能下制阴寒,阴寒之气上逆凌心,故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心下。 本病的发生和心肾两经有关,病机特点为外寒引动内寒,寒气引动冲气。 治疗外用灸法,温散其局部寒邪以通血脉;内服桂枝加桂汤,助阳气、止冲逆以制奔豚。 加桂:一种观点主张加桂枝,认为桂枝可以振奋心阳,外固卫气,内平冲逆;另一种观点主张加肉桂,认为肉桂可以补命门火,散下焦沉寒,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机、症状来取用。 水饮欲作奔豚 发汗后,脐下悸动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下焦素有水饮内停,气化不利,加之发汗不当,致心阳受损;心阳虚不足以下制肾水,下焦水寒之气乘虚而动,故病人自觉脐下筑筑而动,有欲作奔豚之势。 甘澜水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以此煎药可助平冲降逆之力,防奔豚气发于未然。 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全无水性,取其不助肾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