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病人,三年半前因左侧乳腺癌在外院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恢复还不错,最近半年患者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当地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多支多处病变伴有严重钙化,在当地医院曾尝试进行PCI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但因冠状动脉多处多根狭窄病变过于严重,而不得不放弃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当地医院心内科大夫建议进行外科心脏搭桥手术治疗此患者的冠心病。该位患者就有关问题及疑问进行了相关资讯。 在向我咨询之前,该患者曾多方打听,得知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心脏外科大手术,并且需要正中开胸而担心是否会出现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及伤口愈合不良等。对此类患者来说,其担心和忧虑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前在行医过程中也遇到过此类患者,对于此类患者的疑问以及是否能进行相关的心外科手术,主要从以下几个医学专业角度进行考虑: 第一,该患者的总体身体状况如何,心脏外科手术的确是创伤相对较大的手术,因此患者的全身状况就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否合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的全身疾病,以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等等这些因素都应纳入考虑范围。 第二,患者乳腺癌术后恢复如何,是否有复发及转移,乳腺癌是目前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发女性病率最高的肿瘤,尽管目前随着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技术的提高,其治疗疗效有了长足进步,但依然不能排除术后复发近转移的可能,如果此类患者已经出现了癌症的复发及转移,做心脏手术这么大的手术也可能是得不偿失,而应该优先处理肿瘤的问题。 第三,患者近期有没有进行肿瘤术后化疗。大家治疗化疗药物其本身也相当于“毒药”,除了对肿瘤细胞有杀灭作用外,对正常的器官组织细胞也有杀灭作用,因此,这回造成患者的免疫力及组织恢复力的降低,可能会增加并发症的概率。所以 ,除非是急诊手术,在化疗周期内或近期有化疗治疗的患者是不推荐做类似手术的。对于类似患者,我都会询问是否半年内有无化疗,如果化疗超过半年~一年,可以考虑手术。 第四,患者既往是否进行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乳腺癌部分患者需要放射治疗,而乳腺癌放射治疗的照射部位恰恰是胸腔,放射治疗可能会造成心包和心脏纵隔组织的粘连,这会加大手术术中分离操作和缝合造作的难度,因此对于既往放疗过的病人,需要术前常规进行胸腔CT检查评估心脏及心包及纵隔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 经过对此患者的综合问询及查看其相关检查结果,该患者现年五十出头,身体状态还可以,乳腺术后只做过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并且化疗结束已经超过一年,术后规律复查,目前没有发现乳腺癌复发征象,因此经过综合评估是能够进行心脏手术的。
患者朋友去医院就诊检查,或者做手术术前术后,常常一堆的化验单,各种英文缩写,各种箭头一上一下,傻傻分不清楚?为了帮助广大患者朋友对医院里常用常见的化验单有个简单的了解,借此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如何看各种化验单方法,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一)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医院里最常见的抽血化验之一,重点关注红细胞(化验单简称——RBC,red blood cell),白细胞(化验单简称——WBC,white blood cell),血红蛋白(化验单简称——Hb,hemoglobin),血小板(化验单简称——Plt)四项指标1、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临床意义解读:(一)红细胞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2)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二)红细胞减少(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外科手术术后或者外伤可以引起)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补充:从外科医师的角度看,更多的是关注红细胞有无减少,因为术中术后,常常会有血液流失,所以围手术期红细胞明显降低后常常需要输血。2、血红蛋白(Hb)备注: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相同,只不过更具体,说个比喻——红细胞是拉砖头的车,血红蛋白就是拉砖车里的砖头。车和砖头都能反应多少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80~190g/L临床意义(一)血红蛋白增多(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以及某些肿瘤如肾癌等(二)血红蛋白减少(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等。(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是由慢性反复出血所引起,如胃溃疡病、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等。3、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109/L。临床意义(一)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等。(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二)血小板增多(1)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等,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2)其他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4、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临床意义(一)白细胞增多(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二)白细胞减少(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对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备注:白细胞右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等细化种类。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是外科医师特别重视的指标,术后感染常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明显持续的增高。白细胞中占有比例最高的是中性粒细胞。细菌感染——如果在细菌感染或者应激状态下,中性粒的队伍就会增加,为了集中起来去打败入侵的细菌。病毒来犯——如果来侵犯的是病毒,那么淋巴细胞的队伍就会强大起来,去对抗病毒。寄生虫感染——如果是寄生虫感染,或者过敏状态下,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就会增加。(二)肝功能&肾功能检查(临床上肝肾功能常常放在一起,所以一起说了)(一)肝功能常见异常指标及意义如下1、谷丙转氨酶(ALT):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饮酒引起的肝脏损伤,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其他引起ALT异常升高(脂肪肝、肝癌等)2、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增高>60u/L;心肌梗死急性期、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活动期、肝癌、心肌炎、肾炎、肌炎。3、ALT/AST比值结果分析:AST大幅度升高意味着肝细胞损伤比较严重。因此,在临床上往往把ALT/AST的比值作为一个诊断指标和病情监测指标来看。4、γ谷氨酶转肽酶(GGT):GGT主要是来自肝胆系统,因此,它主要是肝胆疾病的监测项目。(1)肝脏炎症:GGT轻度和中度增高。(2)肝胆其他疾病:肝癌、肝阻塞性黄胆、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胆囊息肉、胆结石、胰腺炎、胰头癌、胆道癌等、GGT明显升高。5、胆红素的结果分析:(1).肝细胞受到损伤时如肝炎时,直接和间接胆红素会明显升高。(2).胆道疾病,尤其是胆囊结石、胆道息肉、胆囊炎等、血中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一)肾功能常见异常指标及意义如下1.血清尿素氮:尿素氮几乎全部由蛋白质分解代谢而形成,主要经肾脏排泄。肾脏病变如急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肾结核、肾肿瘤、严重肾盂肾炎等均可引起血清尿素氮增高。2.血清肌酐:肌酐主要由肌肉代谢产生,极小部分来自食物。血清肌酐浓度实际上取决于肾的排泄功能的好环。健康男性血清肌酐值为70~106微摩尔/升(0.8~1.2毫克/分升),女性53~80微摩尔/升(0.6~0.9毫克/分升)。根据血清肌酐浓度可将肾功能损害分为:①轻度损害132.6一221微摩尔/升(1.5~2.5毫克/分升);②中度损害229.8~397.8微摩尔/升(2.6~4.5毫克/分升);③重度损害397.8微摩尔/升。由于肾脏的代偿能力大,在肾脏疾病的初期,血肌酐浓度一般不升高,只有当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一半或更多时,血肌酐浓度才见增高,所以其灵敏性较差。一旦出现肌酐增高,常提示预后严重,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到后期可发展到尿毒症,当进入无尿期时只能靠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需要指出,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正常值并不随年龄改变。由于老年人体内的脂肪增加,肌肉减少,蛋白质分解减少,尿素氮、肌酐亦随之减少。所以当老年人的尿素氮或肌酐增高时,说明肾脏损害已比较明显,应进一步检查发病原因。3.血尿酸:增高见于痛风、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贫血、肾衰、肝衰、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反应、剧烈活动及高脂肪餐后。4.内生肌酐清除率:是判定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功能损害。5.血清β2微球蛋白:病理性升高:①肾脏疾病:尿毒症、肾炎、糖尿病肾病和肾移植受者初期(肾移植排异反应)。②恶性肿瘤:骨髓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③其他如肝硬变、冠心病、甲状腺疾病和慢性炎症等。(三)血脂检查(临床上血脂检查常常包含在肝、肾功能检查里面,也可以独立检查)临床上常用的血脂化验有血脂4项(TC,TG;LDL-C,HDL-C)或血脂7项(前4项加Lp(a),ApoA1,ApoB)。常见血脂检测项目的结果解读如下表:患者一般看到的化验单是下面的,其中升高是“↑或H”,降低是“ ↓或L"。但是我国化验单这样子已几十年了,最易误导患者的化验单,除了少数特别少的人胆固醇高以外,似大多数人正常没有危险。下面对一些常见指标进行更细节的解读:1,TG(甘油三酯)严重增高时需要立即处理:如果其>5.6mmol/L,此时需要严格控制饮食、禁洒,并在必要时应用药物治疗。2,HDL-C(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此类患者的治疗也是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饮食、减轻体重、限制饮酒、增加运动等,不建议使用药物升高HDL-C,因为这样做不会给患者带来好处。3,ApoA1(载脂蛋白A1)与ApoB(载脂蛋白B)异常:这两项参数分别与HDL-C和LDL-C的增高或降低相关。在实际中不把这两项指标作为药物治疗的依据。单纯的这两项指标异常无须药物治疗,建议生活方式干预即可。Lp(a)异常同样如此对待。4,LDL-C(低密度脂蛋白):在以上各项参数中,LDL-C具有最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是血脂异常干预的主要靶点。它是导致冠心病、脑梗死、脑缺血、脑卒中、脑血栓等最重要一个血脂的指标!化验单上的关于LDL-C的正常参考值不可过度在意。不同人理想的LDL-C水平不一样,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治疗。(四)血气和电解质检查正常参考值酸碱度(PH)7.35-7.45二氧化碳分压(PaCO2)35-45mmHg氧分压(PaO2)75-100mmHg碳酸氢根离子(HCO3-)21.3-27.3mmol/L钠离子(Na+)136-146mmol/L钾离子(K+)3.5-5.5mmol/L氯离子(Cl-)96-106mmol/L临床意义:患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或者外科术后的患者电解质紊乱可有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四种情况。血PH(代表酸碱度)及HCO3-(碳酸氢根离子)增高,是碱中毒的标志。碱中毒时呼吸中枢抑制,呼吸困难,血中CO2(二氧化碳)蓄积导致PaCO2(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和PaO2(氧分压)下降。人体的体液中含有丰富的NA+(钠)K+(钾)、Cl-(氯)等离子,外科术后或者其他途径的丢失会造成电解质的异常,例如;频繁的呕吐造成K+和CL-的大量丢失,从而使血清K+、Cl-降低。而钾离子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以造成严重心律失常,所以需要特别重视。最后要温馨提示大家,需要强调的是每个项目不是孤立的,有时需结合多个项目结果才会有意义,另外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的不同,检查结果也可能具有不同意义。所以,在这里还是提醒过大患者朋友,化验单最后的解读还要以专业的临床医师的专业判断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