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PSA升高应该怎么办,首先要明确下面几个问题:1.为什么得了前列腺癌的人PSA会升高?PSA,全称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一种前列腺比较特异性的蛋白。一般这个蛋白是在细胞里面的,很少进入到血液中,然而如果出现了肿瘤,肿瘤的生长会破坏细胞的结构,导致细胞内的PSA进入到血液中,从而导致PSA检测水平升高,因此PSA升高可以作提示肿瘤的一种检测方式。2.是不是PSA升高的人,都有前列腺癌?不是的。PSA升高并不仅前列腺癌的患者。对于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急性、慢性炎症等患者,PSA也会出现升高,而不代表患者已经长了肿瘤。一些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PSA,比如说前列腺部位的操作,体育运动摩擦,射精,留置导尿管等情况都可以引起PSA的升高。所以说,如果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得了前列腺癌,一定要排除这类的影响因素。3.排除了引起PSA升高的其他因素,PSA还是很高,应该怎么办?不是的。有些患者并没有前列腺癌。但是排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因素之外,PSA还是很高,这些患者应该怎么办呢?与这些患者,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后续的治疗方式。诊断前列腺癌最主要的方法是前列腺穿刺活检,就是使用经直肠B超的引导,将一些很细的穿刺针扎入前列腺,获得一些前列腺组织,并进行显微镜下面的诊断。这是对于PSA持续升高患者的最终的检查手段。4.是不是所有的PSA升高患者都需要进行穿刺活检?不是的。经常有一些青年男性的朋友找到我们,说他们的PSA升高了,吃了“消炎药”也没有降下去,很担心自己长了肿瘤,那么对于这样的患者我们是不是需要进行前列腺穿刺呢?目前,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但是绝大多数泌尿外科医生认为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高发的肿瘤,所有前列腺癌患者中,65岁以上的患者占到了80%以上;50岁以下的前列腺癌患者却寥寥无几,数据研究显示小于39岁的男性前列腺出现癌变的可能性为0.005%,这就提示青年男性即使PSA升高,也没有必要进行前列腺穿刺,只有对50岁以上的患者,前列腺穿刺才有意义。本文系陈锐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腹膜后肿瘤是什么病?腹膜后肿瘤严重吗?腹膜后肿瘤和后腹膜肿瘤有什么区别?——关于腹膜后肿瘤你必须知道的,腹膜后肿瘤科普文章之一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冯翔教授组陈锐医师有些患者在无意间体检时或因为消化道症状等进行了B超及CT等检查,报告上说“腹膜后肿瘤”,不少医生对于“腹膜后肿瘤”或者说“后腹膜肿瘤”这个病都是谈之色变的,因此很多患者也对自己的情况不清楚,心里也非常没有底。那么,腹膜后肿瘤究竟是什么疾病?腹膜后肿瘤,其实是一类肿瘤的统称,“腹膜后”是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在哪儿呢?位于人体腹部,并且位于腹膜的后面。所以说“腹膜后肿瘤”是位于“腹膜后”这个地方的“肿瘤”。腹膜后肿瘤和后腹膜肿瘤有什么区别?两者只是叫法不同,其实说的是一类的疾病,目前多以腹膜后肿瘤作为更加通用的说法。腹膜后肿瘤这一类疾病里面都包括哪些病?包括很多不同来源的恶性程度不同的很多种疾病,其中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既有可以暂时观察不手术的,也有发现时就已经很晚期不能手术的;有些是从“腹膜后”这个区域的组织生长出来的肿瘤,而也有一些是别的地方的肿瘤转移到“腹膜后”这个区域的。具体来讲,腹膜后肿瘤包括:1.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组织长得肿瘤”,比如神经母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副神经节瘤;2.腹膜后脂肪源性肿瘤,“脂肪组织长得肿瘤”,比如脂肪瘤、脂肪肉瘤;3.腹膜后肌组织源性肿瘤,“肌肉组织长得肿瘤”,比如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4.腹膜后纤维组织源性肿瘤,“纤维组织长得肿瘤”,比如纤维瘤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纤维肉瘤等;5.腹膜后间质瘤,比如胃肠间质瘤;6.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肿瘤;7.腹膜后脉管淋巴源性肿瘤;8.腹膜后胚胎源性肿瘤;9.其他器官转移来的肿瘤以及其他少见的肿瘤;10.长在后腹膜区域的器官的肿瘤(肾脏,肾上腺,胰腺等),在手术前也可能表现出与后腹膜肿瘤类似的表现;总的来说,腹膜后肿瘤只是一个区域内肿瘤的统称,具体是什么肿瘤,有些可以在手术之前或者穿刺之前明确,但是大多数肿瘤在术前只能获得一个初步估计的诊断,最终的诊断需要在术后病理的基础上下结论。而不同的肿瘤,患者后面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说后腹膜肿瘤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肿瘤的性质。推荐阅读:腹膜后肿瘤科普文章之二“得了腹膜后肿瘤怎么办?”本文参考文献:1.Primary retroperitoneal sarcomas:common symptoms,common diagnoses,uncommon disease;《Clinical Orthopaedics&Related Research》,1996,331(331):277-2822.罗成华,腹膜后肿瘤,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本文原创,如有转发必须标注本文地址及作者,作者保留一切权利。本文系陈锐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腹膜后肿瘤科普系列之二本文向患者和家属朋友介绍腹膜后肿瘤中的一个重要疾病,腹膜后脂肪肉瘤。根据临床经验,我们归纳和概括了患者最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重点介绍:1.腹膜后脂肪肉瘤发病率如何?腹膜后脂肪肉瘤,是一种并不多见的恶性肿瘤,却是腹膜后肿瘤中最常见的,占所有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45%左右,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女无明显区别。2.腹膜后脂肪肉瘤的预后患者预后怎么样?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理类型:高分化脂肪肉瘤、单纯粘液样脂肪肉瘤相对比较好,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比较低,预后相对较好;而圆形细胞、去分化和多形性的脂肪肉瘤,转移潜能较高,术后复发风险明显更高,预后明显更差,生存期也明显较短。3.腹膜后脂肪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哪些?目前,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对于能够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来说,手术切除也是毫无疑问的最佳治疗手段。对于手术无法切除的患者,长期以来缺乏良好效果的治疗手段,但是近年来出现一些新型的治疗手段,如化疗、靶向治疗等,此外一些物理治疗方式,如射频消融、微波治疗、氩氦刀、同位素放射粒子植入等也可以用于辅助性的治疗。由于近年来的高通量测序技术+靶向药物筛选的“精准医学”技术的发展,有些肉瘤患者可能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一些敏感的化疗及靶向药物,可能是未来这些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4.腹膜后脂肪肉瘤手术切除时有哪些风险?腹膜后脂肪肉瘤,通常有几个特点:体积大、位置深、边界不清晰、侵犯周围器官和组织、与后腹腔的人体主要血管关系密切。这样导致了手术的创伤大、暴露难、切除边界难以把握、需联合切除肠道、肝胆胰脾肾、输尿管、膀胱等脏器以后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以及包绕大血管导致分离困难及非常凶险的大出血,因此腹膜后脂肪肉瘤是所有外科医生都很棘手的疾病。5.腹膜后脂肪肉瘤在手术中切掉了,还会复发吗?很遗憾的说,腹膜后脂肪肉瘤手术中即使完全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所谓的R0),在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的比例仍有50%。这是因为,腹膜后脂肪肉瘤归根到底是“脂肪产生的肿瘤”,不想一些器官来源的肿瘤如肾癌、前列腺癌等,手术中即使非常彻底的切除整个肿瘤,腹膜后仍然存在一些正常的脂肪组织,这些脂肪组织就是再次复发的潜在土壤,然而除了在首次手术时尽可能的切除肿瘤,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拖延肿瘤复发的时间以外,目前并没有很好的防止复的手段。6.手术切除以后需不需要复查?术后需定期进行基本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及更重要的影像学检查,如CT检查、MRI检查等。常规术后1月复查,术后3年内,每3个月检查1-2次,3年后可每6个月进行1-2次复查。并应经常进行自我检查,注意异常消化道症状(食欲食量、排便情况等)以及腹部异常包块。最后,祝所有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获得最佳的治疗。由于腹膜后脂肪肉瘤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推荐阅读——腹膜后肿瘤复发怎么办?本文参考文献:腹膜后脂肪肉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年第16卷第12期罗成华,腹膜后肿瘤,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本文原创,如有转发必须标注本文地址及作者,作者保留一切权利。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冯翔教授组陈锐医师本文系陈锐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腹膜后肉瘤是腹膜后肿瘤的恶性肿瘤,是在腹膜后肿瘤中预后比较差的一类病理类型。然而腹膜后肉瘤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系列疾病的统称,最常见的腹膜后肉瘤是腹膜后脂肪肉瘤,其次是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孤立性纤维瘤、未分化多性性细胞肉瘤、滑膜鞘瘤等。腹膜后肉瘤的临床特点是:1. 发病率低,因此很多的患者无法得到经验丰富的医生的治疗,很多医生对于这类疾病了解很少,患者应找到专门治疗这类疾病的医生治疗;2. 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即使是丰富经验的医生,手术和相关治疗手段成熟的情况下,大多数患者的预后都不好,很高比例的患者在治疗几年后复发甚至因此死亡。本文以通俗的话语将目前最新的学术领域内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目的是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这一类疾病,并尽可能的获得较好的治疗。1.腹膜后肉瘤要不要手术?答: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手术是腹膜后肉瘤唯一有治愈可能的治疗方法”。但是公认的是腹膜后肿瘤手术风险大,特别是肿瘤侵犯周围脏器、特别是包绕腹腔及腹膜后大血管时,因此2017年最新的临床汇总综述指出,患者最好找到专业的腹膜后肿瘤手术专家,并根据情况慎重考虑。2. 腹膜后肿瘤手术怎么做?答:腹膜后肉瘤的切除,不像消化道肿瘤、常规泌尿系肿瘤等有一个标准化的手术方式,每一台手术都是充满变数的一次挑战。腹膜后肉瘤的手术切除,经常会将周围侵犯的器官一起切除,比如肾脏、结肠、小肠、脾脏、胃等,因此手术医生应该具有丰富的外科基础,做到“肚子里的器官都熟悉,都能切得了,缝合的好”。同时,最难的莫过于侵犯和包绕大血管的肉瘤的切除,对于血管外科医生帮助的情况来说,这样的手术是不可能完成的。血管的分离、清扫、切除、重建,都是与患者生命息息相关的。总结一下,腹膜后肉瘤的手术,第一个是可能联合其他脏器切除,是彻底的“大手术”;第二个是可能切除和重建血管,是刀尖上舔血的高难度手术。3. 术后要不要放疗?答:根据最新的高质量综述(Curr Opin Oncol 2017, 29:260–267),目前术后辅助放疗在腹膜后肉瘤的治疗中的地位仍存争议。有些医生认为可以减少复发的风险,但目前没有研究能够证明术后辅助放疗可以延长生存时间。针对术前是否需要进行放疗,目前也有研究在进行中,当前的观点认为术前放疗的效果优于术中、术后放疗(28天内50.4 Gy)。4. 术前术后要不要化疗?答:目前国际上对于术前术后化疗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但是有一些肿瘤类型可以通过术前术后化疗明显改善生存。因此,对于具体的病人来看,我们术前要根据患者可能的肿瘤类型,来进行一些预测,根据情况作出尽可能最佳的选择。5. 除了这些传统的治疗,还有什么好的办法?答:笔者于2018年6月参加了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 2018),会上国际上最领先的研究机构对于肉瘤的诊疗进行了集中的展示。近几年最重要的进展主要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靶向治疗主要是帕唑帕尼、阿帕替尼等靶向抗肿瘤药物,有不少患者因此肿瘤得到暂时控制,有效延长寿命改善生存质量,但是目前靶向治疗价格较贵,动辄几万元的费用让患者压力非常大。免疫治疗主要是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等,这类的药物可以通过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的生长。这两种方法,是最近几年内出现的唯一有希望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方法,对于其他方式治疗不佳,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患者来说可以尝试。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发请注明原作者,谢谢!本文系陈锐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但不包括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器官,如胰腺和肾脏等的肿瘤。腹膜后肿瘤相对而言是较少见的肿瘤,恶性居多,约占80%,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居多,但其中多数侵袭性不强,易原位复发而很少转移。良性的腹膜后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 腹膜后肿瘤以肉瘤为主切多数为低度恶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治疗的方式。这类肿瘤大多数对化疗、放疗等都不敏感,根治性的手术切除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又是高难度、高风险的,常常需要联合脏器和大血管的切除。这是因为除少数腹膜后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能分泌化学介质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早期发现外,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开始生长时,体积较小,对于空间巨大的腹膜后间隙不产生任何症状。当肿瘤逐渐长大到压迫周围脏器,使病人感到不适时,体积已经非常巨大。这时肿瘤会和腹膜后的脏器如肾脏、输尿管、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结肠等发生粘连或侵润。这时为达到根治性切除,即需要联合脏器或大血管的切除。因此,腹膜后肿瘤切除对手术医师和病人都充满挑战。医师需要熟练掌握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等多学科技术,而患者需要经受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同时,其侵袭性不高,很少转移的特点也决定了其患者在手术后会有相对不错的结果。
一、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最近几年才被认识和正式命名的独立的中间型(低度恶性)肿瘤,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有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组成的,常伴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这两种都是炎症细胞)浸润的一种肿瘤。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发病率比较低,在全世界每一万个人种大概有4到70个患者存在这一疾病,最常见的是青少年,但成人中也有很多患者会患病。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报道显示一个叫做ALK的基因出现突变可能导致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之前学界普遍认为是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与炎症相关的假性肿瘤,因此也有一个别名“炎性假瘤”。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这种类型的肿瘤其实是真正的肿瘤的一种,而且最近的研究发现有些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甚至具有恶性肿瘤的倾向。有报道显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有25%的比例会出现局部复发,也会对很多患者造成非常大的困扰。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检查方面有哪些特殊表现?除了影像学上一些非特异的表现以外,我们在临床上如果考虑这一肿瘤是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话,就可以做一些抽血的检查来帮助我们判断。比如说一些炎症的因子和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如果升高,可能反映出患者体内存在较多的炎症反应,如果能够同时排除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炎症等,就会更加支持肿瘤是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当然,最后还是需要对切除的肿瘤进行病理切片的检查才能明确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三、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有哪些危害?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危害主要取决于肿瘤的部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由于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因此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均可以出现,而由于它多数情况是良性肿瘤,因此它的危害也主要是局部肿块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比如说长在腹膜后区域输尿管附近的肿瘤可能会导致输尿管狭窄和肾脏积水,长在肠系膜血管、腹腔干血管附近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可能会导致腹部疼痛、背部疼痛以及消化道症状等。在全身表现方面,可能会出现发热、体重减轻等身体消耗的症状。四、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应该怎样治疗?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尽可能的彻底切除肿瘤及周围的边界,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生理功能。如果肿瘤没有明显的浸润,有些患者甚至可以获得痊愈。同时,如果肿瘤长在比较关键的位置,无法把周围的正常组织也一起切除的,那么彻底切除的难度又会增大。在肿瘤复发和进展后,不适合做手术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使用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由于发病率较低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通用的治疗方案,可以考虑的药物包括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放线菌D等。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手术能根治吗?很可惜的是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容易复发的,单纯的手术治疗后有较高的风险会复发。但是只要肿瘤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不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总体上的治疗效果还是比一般恶性肿瘤好很多。目前由于相关的研究比较少,还不能明确采用化疗药物或激素抑制炎性反应对于肿瘤的控制效果如何。
良性的腹膜后肿瘤,根据我们中心的经验,最多见的是神经来源的,比如说神经鞘瘤、节细胞神经瘤、副神经节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等。其次还有众多类型的腹膜后良性肿瘤。如果患者影像学报告中提示了良性肿瘤,总体上要比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要好得多。良性的腹膜后肿瘤,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可能的诊断、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来决定治疗方式。最常用的就是手术切除这一良性肿瘤,因为大部分腹膜后良性肿瘤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可长期存活。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对于腹膜后肿瘤体积比较小、没有任何症状或者患者高龄手术风险较大的时候,也有选择继续复查,观察肿瘤是否进展,选择观察等待的选项。当然,在做出这个判断的时候,需要比较权威的医生的意见,毕竟影像学上的结果,不能代表专科医生的专业判断,也有一些影像学提示良性肿瘤后面被发现是恶性肿瘤的病例;我们也遇到一些影像科医生给出的诊断跟我们外科医生经验不符的病例,毕竟所有的影像学报告在最下面都写着“仅供参考,请结合临床。”。此外,也有一些患者最初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后面肿瘤呈现一种恶性生长的方式,导致手术非常困难,并发生一些并发症等不好的情况(比如我们遇到过一些节细胞神经瘤的病例)。总体来说,如果患者的报告被提示了“良性”,总归是一件好事儿,患者的治疗效果也通常比较好,继续认真对待,就是最好的应对之法。
(作者:陈锐、年新文 指导:冯翔教授)腹膜后肿瘤三维可视化是指用于显示、描述和解释腹膜后肿瘤三维解剖和形态特征的一种工具。其借助CT或MRI等图像数据,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融合、计算、分割、渲染等,将肿瘤、腹腔器官、血管等目标的形态、空间分布等进行描述和解释,并可直观、准确、快捷地将目标从视觉上分离出来,为术前准确诊断、手术方案个体化规划和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决策。腹部重要血管主要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干、肾动静脉、髂动静脉、肠系膜血管及门静脉等,腹膜后肿瘤可包绕、侵犯腹腔重要血管或供瘤血管可能来源于这些血管。约有18%的腹膜后肿瘤病人存在腹部重要血管受侵。这部分病人手术风险极高、难度极大,可能因为血管包绕的原因错过手术的机会或者因手术难度极大术中出现大出血等。而3D重建技术可以较为清晰的判定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并通过计算机重新重建血管与肿瘤的解剖关系。对于临床医生术前决策及手术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下图展示了3D重建的几张图片,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血管与肿瘤及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我们举个例子,下面是我们做过的一个复杂病例,通过CT影像片子,我们可以看到肿瘤体积很大,而且把一些非常重要的血管包围了起来,那么这些血管跟肿瘤是什么样的关系,血管走形是怎么样的,我们从哪里切入,又要注意哪些血管,还要从哪些地方做出一些妥协?光凭二维的影像学,对于简单的腹膜后肿瘤是足够的,但是对于这么复杂的肿瘤,除了具有几十年手术经验的医生以外,我们一般医生的大脑构思起来这个病例,总有些“内存不够”,“运转速度不够快”。图1 患者术前(A、B)术后(C、D)腹部CT平扫+增强但是,我们的人脑不够用的时候,可以用“电脑”来帮忙。我们采用精准的三维重建技术,可以非常形象的把患者的肿瘤周围的血管清晰的显示出来。 这样的情况,不仅是我们医生,大部分患者也能看得懂,黄色的部分是肿瘤,将红色的粗的大动脉挤压到一边,把粗的大静脉彻底挤压变形,饶着肿瘤走了一圈。而且,我们医生还会仔细评估每一根小动脉和小静脉,每一根都管着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器官,这对于我们保留肠道,保留肾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旋转、调整不同器官的显像、调整不同器官的透明度,在手术前在脑海中“预演”一下手术的过程。 又比如这一例患者,精准的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将不同的器官进行显示或隐藏,可以观察肿瘤内部血管情况,肿瘤血管供应情况以及肿瘤与周围器官和血管的关系。 总之,对已采用B超、CT等影像学技术初步诊断为腹膜后肿瘤,且肿瘤位置紧邻重要脏器或者大血管,且需要进行手术的病人,鉴于其技术上的高风险、高难度,建议对复杂的腹膜后肿瘤进行三维可视化模型重建,以使该项技术为术前精确诊断、术中精准手术乃至病人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发挥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这个高科技的,我们需要有选择的应用
笔者将给各位读者朋友从总体上讲讲,如果被诊断为腹膜后肿瘤,应该如何进行治疗。首先,如果一名患者被告知出现了“腹膜后肿瘤”这个疾病时,通常是在医院做了一些检查,比如B超、CT、磁共振等,这时最重要的就是看看这个报告单是怎么写的,这对于决定后面的治疗至关重要。通常,如果是仅做了B超,这时候的检查结果还并不准确,因为B超虽然非常方便快捷,但是在腹膜后肿瘤诊断方面的准确率并不高,我们需要进行CT检查或者磁共振检查才能明确。在看这个报告的时候,我们可以最先看看出现腹膜后肿瘤这几个字的前前后后,有没有一些影像科医师推测的最可能的疾病,比如“腹膜后肿瘤,恶性可能性大”,或“良性可能性大”,如果这里能对良性恶性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就能对患者的预后大概心里有个底。或者有些报告会指出最可能的疾病诊断,比如说“腹膜后脂肪肉瘤可能”、“神经来源性肿瘤”、“嗜铬细胞瘤可能”等,对于这样的情况,患者能够知道最可能的疾病,也可以根据我们后面的不同疾病的各个小节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接下来,我们将根据以上的不同种类的诊断结果,简单的介绍一下可以选择的治疗方式,以及大概的治疗预期。具体每一种疾病的情况可以在手术后明确病理结果后,再根据对应的小节进一步了解。相关阅读:腹膜后肿瘤科普之八如果影像学提示腹膜后肿瘤可能是良性肿瘤,还需不需要治疗? 腹膜后肿瘤科普之九如果腹膜后肿瘤是恶性肿瘤,怎么治疗才科学?
(作者陈锐 指导老师 冯翔教授)如果报告上说了,是恶性肿瘤,或者报告上没有说、但是主管医生说了,这个肿瘤恶性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就一定要“开刀”吗?不是的,除了手术治疗之外,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比较多,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粒子植入、免疫治疗、冷冻治疗、HIFU刀、重离子治疗等等。而且,这些治疗手段可以相互组合,形成很多种的治疗方案,每一个患者额的治疗可能都会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具体如何选择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一,一小部分是腹膜后恶性肿瘤是来自于腹膜后器官(如肾脏、肾上腺)的,这些肿瘤在影像学上有时候没有明确他们的来源,这样的情况下手术治疗通常是首选。比如说肾上腺附近,考虑是肾上腺肿瘤相关的腹膜后肿瘤,或者输尿管附近考虑是输尿管肿瘤相关的腹膜后肿瘤。第二,另外一部分腹膜后恶性肿瘤,是其他肿瘤的转移灶,比如说泌尿系统的肿瘤、生殖系统的肿瘤、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均可能出现腹膜后部位的转移,这样的患者,有些在发现腹膜后肿瘤之前已经有过比较明确的病史,有些却是先发现了腹膜后肿瘤,随后才发现原发的肿瘤。对于这一部分的患者,治疗前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全身或者局部的检查来明确患者是否有其他部位的肿瘤,以及其他部位的肿瘤的情况。比如原发肿瘤还没有得到治疗,那么要以治疗原发肿瘤为基础辅助腹膜后转移灶的切除或者放疗。如果原发灶不明确,也可以通过先切除腹膜后肿瘤,根据病理结果进一步检查来找到原发的肿瘤。目前已经有一些肿瘤,比如说结直肠癌、泌尿系肿瘤、妇科肿瘤等,在原发灶得到治疗并且采用常规的放疗化疗无法有效消除腹膜后转移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跟手术切除。第三,就是最“正宗”的恶性腹膜后肿瘤,也就是发源于腹膜后组织的恶性肿瘤肿瘤,这些肿瘤主要是软组织来源的,因此也叫做软组织肉瘤(soft-tissue sarcoma)。软组织肉瘤的治疗方法,这在国际上是有规范的,最权威的要数“美国国家肿瘤网络NCCN”发布的治疗指南,以及我国的“软组织肉瘤治疗专家共识”。根据治疗指南,针对每一个患者,首先评估肿瘤是否可以切除,如果可以切除,首选手术切除。如果判断手术切除困难,可以选择先进行新辅助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放疗、新辅助免疫治疗等,或者鼓励患者参加临床试验。经过了这些新辅助治疗,如果患者可以达到手术切除,就进行手术切除,如果仍无法手术,就继续之前的新辅助治疗或更换其他可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案。由此可见,手术治疗是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治疗的关键方法。除此之外,手术后患者还可能需要辅助治疗来拖延肿瘤复发的时间,延长生存的时间;或者手术后再次出现复发的时候,还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说是再次手术或接受非手术治疗方法。针对这些不同的治疗方法,我们以后都会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以帮助大家明确这些肿瘤的治疗有哪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