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0天,经多学科共同诊治,我科一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十二指肠闭锁患儿出院! 患儿早产,33周+5,出生后即呕吐胆汁样液、不解大便,拍腹部立位片,“双泡征”提示十二指肠梗阻, 进一步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考虑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闭锁。 出生后36小时急诊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诊断与术前一致, 行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Ladd,s术。术后新生儿科监护, 经过儿外科、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现患儿食奶好,无呕吐,大小便正常,今日上午顺利出院。 该患儿能够顺利恢复,与我院多学科间紧密合作是分不开的,从围产期产前筛查早期诊断疾病并给予家长正确的指导(其实大多数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生后是可以治愈的,不必引产),生后儿外科团队及时手术干预,术后新生儿科团队生命体征的监护,确保患儿安全恢复,多学科紧密合作已然成为我院一项特色和优势,为盐城地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近日急诊做一急性肠梗阻手术,患儿13月,因呕吐3次来我院就诊,检查腹部立位片,提示肠梗阻。(下图) 儿科以肠梗阻收住院,行禁食抗感染治疗8小时,患儿呕吐未见好转,复查腹部立位片,(如下图) 提示肠梗阻加重,完全性,急诊转入我科,急诊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见小肠梗阻,内见一异物,(如图) 切开肠管后取出(下图) 根据经验,考虑水养球(又称海绵宝宝),与家长沟通,家长回忆,说家长的确购买了此玩具,(如图) 诊断明确了,该患儿因为误食海绵宝宝引起急性肠梗阻! 海绵宝宝,色彩鲜艳,许多家长喜欢买给小朋友玩,素不知此玩具非常危险,小孩极易误食,海绵宝宝进入肠腔,遇到消化液急剧膨胀,堵塞肠管,非常危险!重者可危及生命! 警示:海绵宝宝是一种非常危险玩具,家长切勿购买!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连同其肠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少数则继发于梅克尔憩室、过敏性紫癜、淋巴瘤等。 小儿肠套叠好发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春秋天、胖孩子、男孩子。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的病史。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回盲型(即回盲部作为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约占总数的50%—60%;回结型占第二位(即回肠从距回盲瓣数厘米处起,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约占30%;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继续前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束紧不能自动退出,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静脉曲张,粘膜回流障碍加重,使动脉受累,供血不足,导致肠壁坏死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中毒性休克。 郑大三附院小儿普外科主任陈琦告诉大家: 一、肠套叠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阵发性哭闹:为早期出现的症状,其特点是平素健康的婴儿,无任何诱因而突发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哭闹(腹痛)。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持续约10~20分钟,然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间隔数十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其症状如前。如此反复多次,患儿精神渐差、疲乏不堪、面色苍白。这种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较强的肠蠕动波把套入的肠管向前推进,牵拉肠系膜,同时套叠鞘部发生强烈收缩所引起。个别较小的病儿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随后进入休克状态,需特别警惕。 呕吐:发病不久即出现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块或食物,以后即有胆汁甚至粪便样呕吐物,是肠梗阻严重的表现。 血便:多于病后8~12小时出现,是本病特征之一,常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无臭味,当疑为本病而尚无便血时可作直肠指检,如指检染血则有同样诊断意义。出现便血原因是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致使粘膜渗血与肠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结果。 腹部肿块:肿块多位于右上腹部,上腹部或左侧腹部,呈腊肠样,光滑而不太硬,略带弹性,可稍活动,有压痛。 全身情况:发病早期病儿全身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仅有面色苍白,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或拒食。随发病时间延长,一般情况逐渐严重,表现精神萎靡、嗜睡、脱水、发热、腹胀,甚至中毒性休克或腹膜炎征象。 如何诊断肠套叠? 首先要根据以上的表现(即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肿块四者存在)和病史。其次,超声检查显示肠套叠的同心圆样的特征性包块。第三,进行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及时作出正确诊断。结肠注气或钡剂X线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而可靠的诊断方法,看到“杯口”状影像为其特点就可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同时也是较好的治疗措施。 二、小儿肠套叠要与哪些疾病鉴别呢? 1、细菌性痢疾:亦多见于婴幼儿,起病急,有阵发性腹痛、血便等,可能与肠套叠混淆。但痢疾排便次数多,含有大量粘液和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早期即有发热,腹痛不如肠套叠剧烈而有规律,腹部也触不到肿块。粪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鉴别常无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细菌性痢疾的基础上,因肠蠕动紊乱,也可并发肠套叠。 2、急性坏死性肠炎:可表现为腹痛、呕吐和血便,但该病多有腹泻史,早期即可表现为腹胀、高热和频吐,大便频繁,呈洗肉水样,量较多,具有特殊腥臭味,全身情况恶化快,常表现严重脱水、皮肤花纹等休克症状。 3、蛔虫性肠梗阻:多见于较大儿童,可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在腹部可触及蛔虫团,颇似腊肠样肿块,但其表面常呈条索状,一般无血便。发病不如肠套叠急骤,多有排蛔虫或不当驱虫史。 4、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年长儿,多数有新鲜的出血性皮疹,伴有关节痛,有时伴有血尿。血便多呈暗红色,腹部触不到肿块,这些症状有助于与肠套叠鉴别,有时本病可并发肠套叠,应引起注意,必要时应作X线检查。 三、如何治疗肠套叠呢? 非手术疗法:首选空气或钡剂灌肠。适应症为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无明显腹胀、腹部软者。复位的指征空气灌肠时看到空气突然进入回肠末端,拔出肛管即见患儿排出大量臭气;腹部肿块消失;患儿一般情况好转,安静、不再哭闹;口服0.5~1.0g碳末,6~8小时后可由粪便排出碳末,即表示复位完全成功。 手术疗法:晚期病情比较严重,不适合作灌肠复位的病例,或已经灌肠未能复位的病例,疑有小肠套叠者;以及复位达3次以上者均须手术治疗。术前应作好准备包括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抗生素、退热及输血等。手术时根据患儿当时情况及病理变化行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肠造瘘等。(小儿普外科)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连同其肠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少数则继发于梅克尔憩室、过敏性紫癜、淋巴瘤等。 小儿肠套叠好发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春秋天、胖孩子、男孩子。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的病史。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回盲型(即回盲部作为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约占总数的50%—60%;回结型占第二位(即回肠从距回盲瓣数厘米处起,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约占30%;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继续前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束紧不能自动退出,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静脉曲张,粘膜回流障碍加重,使动脉受累,供血不足,导致肠壁坏死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中毒性休克。 郑大三附院小儿普外科主任陈琦告诉大家: 一、肠套叠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阵发性哭闹:为早期出现的症状,其特点是平素健康的婴儿,无任何诱因而突发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哭闹(腹痛)。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持续约10~20分钟,然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间隔数十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其症状如前。如此反复多次,患儿精神渐差、疲乏不堪、面色苍白。这种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较强的肠蠕动波把套入的肠管向前推进,牵拉肠系膜,同时套叠鞘部发生强烈收缩所引起。个别较小的病儿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随后进入休克状态,需特别警惕。 呕吐:发病不久即出现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块或食物,以后即有胆汁甚至粪便样呕吐物,是肠梗阻严重的表现。 血便:多于病后8~12小时出现,是本病特征之一,常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无臭味,当疑为本病而尚无便血时可作直肠指检,如指检染血则有同样诊断意义。出现便血原因是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致使粘膜渗血与肠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结果。 腹部肿块:肿块多位于右上腹部,上腹部或左侧腹部,呈腊肠样,光滑而不太硬,略带弹性,可稍活动,有压痛。 全身情况:发病早期病儿全身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仅有面色苍白,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或拒食。随发病时间延长,一般情况逐渐严重,表现精神萎靡、嗜睡、脱水、发热、腹胀,甚至中毒性休克或腹膜炎征象。 如何诊断肠套叠? 首先要根据以上的表现(即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肿块四者存在)和病史。其次,超声检查显示肠套叠的同心圆样的特征性包块。第三,进行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及时作出正确诊断。结肠注气或钡剂X线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而可靠的诊断方法,看到“杯口”状影像为其特点就可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同时也是较好的治疗措施。 二、小儿肠套叠要与哪些疾病鉴别呢? 1、细菌性痢疾:亦多见于婴幼儿,起病急,有阵发性腹痛、血便等,可能与肠套叠混淆。但痢疾排便次数多,含有大量粘液和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早期即有发热,腹痛不如肠套叠剧烈而有规律,腹部也触不到肿块。粪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鉴别常无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细菌性痢疾的基础上,因肠蠕动紊乱,也可并发肠套叠。 2、急性坏死性肠炎:可表现为腹痛、呕吐和血便,但该病多有腹泻史,早期即可表现为腹胀、高热和频吐,大便频繁,呈洗肉水样,量较多,具有特殊腥臭味,全身情况恶化快,常表现严重脱水、皮肤花纹等休克症状。 3、蛔虫性肠梗阻:多见于较大儿童,可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在腹部可触及蛔虫团,颇似腊肠样肿块,但其表面常呈条索状,一般无血便。发病不如肠套叠急骤,多有排蛔虫或不当驱虫史。 4、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年长儿,多数有新鲜的出血性皮疹,伴有关节痛,有时伴有血尿。血便多呈暗红色,腹部触不到肿块,这些症状有助于与肠套叠鉴别,有时本病可并发肠套叠,应引起注意,必要时应作X线检查。 三、如何治疗肠套叠呢? 非手术疗法:首选空气或钡剂灌肠。适应症为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无明显腹胀、腹部软者。复位的指征空气灌肠时看到空气突然进入回肠末端,拔出肛管即见患儿排出大量臭气;腹部肿块消失;患儿一般情况好转,安静、不再哭闹;口服0.5~1.0g碳末,6~8小时后可由粪便排出碳末,即表示复位完全成功。 手术疗法:晚期病情比较严重,不适合作灌肠复位的病例,或已经灌肠未能复位的病例,疑有小肠套叠者;以及复位达3次以上者均须手术治疗。术前应作好准备包括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抗生素、退热及输血等。手术时根据患儿当时情况及病理变化行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肠造瘘等。
儿童精神性尿频治疗 儿童精神性尿频又称“白天尿频综合征”,属功能性疾病,好发于于2-12岁儿童,尤其以学龄前儿童高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白天排尿次数增加但无尿量增加,入睡后症状完全消失,不伴尿痛、发热、烦渴多饮等,尿常规、尿培养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均正常,无相关解剖或神经病学的病理改变。 本病病程一般为良性经过,多数患儿症状可自发缓解,但有时也会症状反复发作或持续数年,严重干扰患儿日常生活并影响心理健康,对家长亦造成不少困扰和精神负担。目前为止关于儿童精神性尿频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研究提出社会心理因素和精神压力是儿童特异性日间尿频的主要发病诱因。如:突然惊吓、焦急不安或精神过度紧张、父母的责难等,干扰大脑皮层发动和抑制排尿的协调能力,导致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出现临床症状。另外有研究发现,部分精神性尿频患儿有大量饮用富含草酸的饮料或酸性果汁的习惯(如橙汁、苹果汁、葡萄汁等),还有研究发现特异性日问尿频的患儿在发病前存在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或者曾经去公共游泳池游泳,并且从尿液中检测到支原体、巨细胞病毒或腺病毒等,提示代谢、感染等因素也可能与特异性日间尿频的发病有关, 诊断标准:(1)仅仅白天有尿频症状,排尿频率为数分钟至每小时1次,每次排尿量较少,转移注意力可减轻尿频,睡眠后尿频消失;(2)不伴尿痛、发热、烦渴多饮等症状,查体无阳性体征,尿常规和泌尿系统B超检查正常;(3)排除引起尿频的其他疾病(如尿路感染、糖尿病、泌尿系结石、尿崩症等器质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 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对病史中有一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诱因者,主要辅导家长对患儿采取精神和情感支持,尽可能解除其精神心理压力、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2、对于无明确精神压力诱因者主要进行排尿训练,让患儿在有尿意时学习控制憋尿,尽可能延长储尿时间,使膀胱能正常舒张,从延迟排尿1~2 min开始逐渐能延长至30 min以上。同时鼓励父母对患儿增加关注和陪伴,当患儿发生尿频时转移其注意力,以及当患儿尿频症状出现改善时适当给予鼓励和奖励等,并每周至少3次记录治疗执行情况和尿频改善情况。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解痉药654-2(0.1-0.2mg/kg.d)、中药等。 2、局部清洁。 三、病程较长3-6月!
儿童精神性尿频治疗 儿童精神性尿频又称“白天尿频综合征”,属功能性疾病,好发于于2-12岁儿童,尤其以学龄前儿童高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白天排尿次数增加但无尿量增加,入睡后症状完全消失,不伴尿痛、发热、烦渴多饮等,尿常规、尿培养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均正常,无相关解剖或神经病学的病理改变。 本病病程一般为良性经过,多数患儿症状可自发缓解,但有时也会症状反复发作或持续数年,严重干扰患儿日常生活并影响心理健康,对家长亦造成不少困扰和精神负担。目前为止关于儿童精神性尿频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研究提出社会心理因素和精神压力是儿童特异性日间尿频的主要发病诱因。如:突然惊吓、焦急不安或精神过度紧张、父母的责难等,干扰大脑皮层发动和抑制排尿的协调能力,导致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出现临床症状。另外有研究发现,部分精神性尿频患儿有大量饮用富含草酸的饮料或酸性果汁的习惯(如橙汁、苹果汁、葡萄汁等),还有研究发现特异性日问尿频的患儿在发病前存在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或者曾经去公共游泳池游泳,并且从尿液中检测到支原体、巨细胞病毒或腺病毒等,提示代谢、感染等因素也可能与特异性日间尿频的发病有关, 诊断标准:(1)仅仅白天有尿频症状,排尿频率为数分钟至每小时1次,每次排尿量较少,转移注意力可减轻尿频,睡眠后尿频消失;(2)不伴尿痛、发热、烦渴多饮等症状,查体无阳性体征,尿常规和泌尿系统B超检查正常;(3)排除引起尿频的其他疾病(如尿路感染、糖尿病、泌尿系结石、尿崩症等器质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 治 疗 一、非药物治疗: 1、对病史中有一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诱因者,主要辅导家长对患儿采取精神和情感支持,尽可能解除其精神心理压力、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2、对于无明确精神压力诱因者主要进行排尿训练,让患儿在有尿意时学习控制憋尿,尽可能延长储尿时间,使膀胱能正常舒张,从延迟排尿1~2 min开始逐渐能延长至30 min以上。同时鼓励父母对患儿增加关注和陪伴,当患儿发生尿频时应转移其注意力,比如做小游戏等等,当患儿尿频症状出现改善时适当给予鼓励和奖励等,并每周至少3次记录治疗执行情况和尿频改善情况。 3、鼓励宝宝白天多喝水,增加小便量。二、药物治疗: 1、口服解痉药654-2、维生素B12、中药等。 2、有些患儿合并包茎,注意局部清洁。
小儿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疾病,因为出生后鞘状突未闭导致腹腔内脏器和(或)液体通过此途径来到腹腔外导致的疾病。常常表现为腹股沟区一包块,哭闹及剧烈运动时增大,安静休息后缩小,发病率2%-4%,右侧好发,男女比10:1,自愈率非常低,一般需要手术治疗。目前主流术式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同时能发现对侧隐匿性疝的优势!术中见未闭内环口,腹腔镜放大作用,输精管,精索血管清晰可见,避免损伤。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一并手术,避免二次手术!手术切口小,术后腹壁1毫米小切口。1.手术前一周不要有感冒咳嗽症状。2.术前禁食6小时。3.术前身体不要佩戴金属物品,项链手镯等。4.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正常饮食。5.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下床活动。6.术后半年内不要剧烈运动,包括学跳舞跆拳道等!
PDP全称Pink Diaper Phenomenon,这种血尿在门诊非常常见,特别小婴儿,不少宝爸宝妈非常紧张,今天就讨论这种最近门诊遇到病例.见下图! 检查小便常规也正常,其实这种血尿是尿酸盐结晶,人体对尿酸盐重吸收较低,沉积在尿不湿的尿酸盐结晶遇到空气会氧化,于是就见到家长发现的血尿,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家长无需恐慌,可门诊观察! 但诊疗时需要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紫癜,狼疮等情况鉴别!
今日顺利完成在B超引导下辅助穿刺针精确定位取出金属异物一枚。 患儿8岁女孩,昨日下午领居家玩耍,不慎将针刺入体内,今早患儿出现右下肢疼痛,不能行走,与当地医院摄片检查,发现右侧膝关节外侧有一枚断针,建议来我院就诊! 我院儿外科副主任医师明葛东介绍:浅表软组织金属异物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外伤性疾病,常常需要急诊手术,取异物是一项非常规手术,看似简单,实际手术难度却非常大,手术似大海捞针。以往大多数医院都是前期为患者行相关部位的X线摄片明确诊断后,在透视下进行异物取出术,由于X线透视行异物取出术对患者和医生的身体损害都比较大,并且单纯X线检查和术中探查,反复牵拉,剥离组织容易引起组织出血、损伤,甚至破坏重要血管、神经和脏器,而且常常造成异物残留。再者,X线对于部分异物的敏感性较差,又将CT及核磁共振扫描的方法引入对患者异物的定性定位,但由于价格昂贵且很多基层医院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致使广泛开展这样的工作面临很多问题。另外,对于大多数住院科室来说,“取异物”这样的小手术他们并不愿意经常实施,导致患者的处理过程会出现一些主观上的拖沓,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我院儿外科明葛东副主任医师、戴文文主治医师和麻醉科赵新民副主任医师术前认真研讨,决定在B超准确定位下实施该手术,既可以避免患儿摄入过多射线,又可以避免膝关节断针周围重要血管及神经组织的损伤。术中B超定位,探及断针长1.5厘米, 距离皮肤0.8厘米,B超监测下体表刺入注射器精准探及异物,穿刺针旁作1厘米小切口,迅速找到并顺利取出异物, 手术顺利,创伤小,患儿目前恢复好!
PDP全称Pink Diaper Phenomenon,这种血尿在门诊非常常见,特别小婴儿,不少宝爸宝妈非常紧张,今天就讨论这种最近门诊遇到病例.见下图!检查小便常规也正常,其实这种血尿是尿酸盐结晶,人体对尿酸盐重吸收较低,沉积在尿不湿的尿酸盐结晶遇到空气会氧化,于是就见到家长发现的血尿,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诊疗时需要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紫癜,狼疮等情况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