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常饮食:鼓励患者进软食,并且小口咬食物。缓慢咀嚼。对于食物是否酸辣,是否发物没有要求,只要求避免坚硬,或坚韧的食物。因为颞下颌关节为双侧联动关节,侧方运动时双侧关节互为杠杆的支点,应用健侧后牙咀嚼食物时,杠杆支点在患侧关节,位于支点处的患侧关节承受更多的压力,这与不用患侧后牙咀嚼对关节好些的常规想象相反,因此建议应用双侧后牙咀嚼。同样大口啃食硬物时,关节位于3类杠杆的支点承受过多的压力,因此用刀切碎大块食物多应用后牙咀嚼,避免前牙啃食硬物。口香糖需要频繁的咀嚼,当然也是应当少吃。有时患者说,关节疼痛严重的时候,仰卧时下颌后缀压迫关节后区疼痛加重,趴着睡觉下颌受压疼痛也加重,只能患侧在上面的侧卧才能勉强入睡。在休息时候用手托着下巴也会导致关节压力增大。 2.热敷治疗:关节区疼痛显著的情况下可以应用时热敷以缓解疼痛,热疗的基本原理是。热可以促进局部组织那。具体方法是在有症状的区域放置热毛巾,表面加热时毛巾上放置热水瓶会有助于保持温度,放置时间是十至十五分钟不能超过三十分钟。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尤其在开口训练后辅助缓解疼痛。水的存在使湿热的热毛巾比干热的电热宝更有渗透性,总之,是热在起作用。灸作为热源有点麻烦,超短波的热渗透性更好,但只能在医院里操作,频次难以保证。 3.镇痛类辅助药物治疗:在肝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尽早应用非甾族抗炎药能减少关节内疼痛。但是患者普遍都很反感止痛药,这些止痛药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更能减少因为疼痛而引起的继发性炎症疾病,如肌肉共收缩引发的放射痛。因为每一个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一种药物无效时,患者可以选择尝试其他的抗炎类药物。用药前应先排除消化道疾病,持续用药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应给患者制定一至两周的小剂量的给药法。使血液内的药物浓度缓慢达到治疗浓度。 4.开口训练:关节病的早期患者常因为疼痛而限制关节功能,限制关节运动会导致慢性运动受限和肌肉萎缩。一定量的主动开口练习可以帮助恢复关节和肌肉功能,应该告知患者缓缓地张口,保持1至2秒以后再闭口。告知患者大开口不要达到痛点,下颌疼痛可能会建立肌肉共收缩,引起疼痛加重。在恢复早期主动开口训练可以不产生任何明显的疼痛,当一些组织适应了这种主动开口训练后,就可以进行更有效的被动开口练习。被动开口可以进一步增加关节的活动性,使患者能够恢复到一个正常运动范围(正常开口度4cm)。患者把拇指和食指放在上下切牙之间,并尽量撑开,反复多次逐渐达到开口度4cm。开口训练后通常段时间内疼痛会加重,热敷可以辅助缓解疼痛。但是长期的开口训练可以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明显缓解疼痛。 开口训练是在其他治疗的前提下进行的,如关节注射润滑后,开始开口训练。一个形象的比喻,门轴子生锈了,开门有点卡。上点油润滑一下,慢慢地试着把门打开。否则,不用油润滑一脚就把门踹开,门是开了,但是门轴子也变形了。最大开口度不超过4cm,过大的开口度会导致关节囊松弛和关节盘韧带撕脱。临床采用开口训练频率是一日三次,一次30次,每天大约100次。或者一日三次,一次10分钟。一般不要求非功能性下颌运动,如前伸和侧方运动。 5.情绪压力和肌肉疼痛密切关联:患者应当会缓解精神压力和促进放松的方法。夜间关节疼痛是关节病严重的标准之一,患者常常伴有失眠的情况,一定时间的深度睡眠对骨骼肌肉损伤恢复至关重要。 鼓励患者减少任何非功能性的牙齿接触(前伸,侧方,扣齿等),保持上下牙要分开,即保持一个正常的下颌休息位。尽管患者可以控制白天牙齿的接触,但是大多数不能在夜间控制牙齿的接触,尤其关节疼痛可以引起肌肉收缩,产生不自觉的紧咬牙。当怀疑患者夜间紧咬牙或者夜磨牙时,晨起时疼痛加重,可以使用咬合垫缓解关节疼痛,而且夜间使用咬合板对缓解关节局部疼痛比全天戴咬合垫更有效。 6.咬合垫治疗:作用机理是通过机械性地隔离上下牙间的直接接触,缓冲咀嚼压力,同时也增大关节间隙,降低关节内组织压力,促进关节软骨,关节盘和滑膜的改建,缓解关节内疼痛及关节弹响。目前在临床上常采用的咬合垫有两种是种软合垫和硬合垫,厚度都是2毫米左右。软合垫:便宜,佩戴感觉更加舒适,防止患者磨牙,可以长期使用;但是缓解疼痛和促进关节结构改建的效果不如硬合垫。硬合垫缓解疼痛和促进关节结构改建的效果好,但长时间佩戴会影响咬合关系,一般不超过3个月,而且贵一点,戴着不如软合垫舒服。 一般临床上,建议患者只晚上佩戴,不要求全天或吃饭时佩戴。关节疼痛严重即全天戴,随着疼痛的缓解佩戴时间逐渐减少。戴咬合点促进关节结构的改建是长时间的,逐渐的,无创的。 7.关节腔注射:缓解关节疼痛,润滑关节,促进关节结构的改建。一般注射药物是透明质酸或几丁糖等大分子粘多糖,现在禁止用激素。一个疗程连续三次注射治疗。一次注射间隔14日,一年不超过3次。
最近好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医院要求“剪舌筋”。到底“剪舌筋”是怎么一会事儿呢?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舌筋,是舌系带的俗称。舌系带即孩子张开口翘起舌头时在舌和口底之间的一薄条状组织,它是舌下区黏膜在中线形成的连接舌下与齿槽的一条黏膜系带。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舌系带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在舌的发育过程中,系带会逐渐向舌根部退缩,所以婴幼儿并非一出生就能舌头伸转自如,而是从短小到刚能够吸吮开始,之后由于喝奶、言语需求所迫开始发音等,经过长达数年的一系列相关的漫长活动与练习,这才使得孩子的舌尖逐渐远离系带,从而走向正常。 舌系带短,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舌底下正中处的舌系带过短,使舌的正常活动受到限制,舌头因而不能伸长到口外,或往上不能接触上唇;舌前伸时,因舌系带短拉着舌头,使舌头的背面有小的凹陷,舌尖部则呈"V"型或"W"型。严重者影响吸吮,影响语音清晰度和学语。人们俗称为“大舌头”就是这种情况造成的。 舌系带过短的诊断与评估: 如果舌系带一头附着在舌尖,另一头附着口腔底的前侧,这样就限制住舌头的运动,向外不能伸出口外,向上又舔不到上腭,这时才可以判断为舌系带过短。一般来说,最好观察到2岁以后,这时候舌尖开始逐渐远离系带,如果确因系带过短影响舌前伸,甚至妨碍语言清晰,可以进行诊断并寻求进一步的治疗。 舌系带过短的危害包括:在婴儿时期吸奶时,由于舌系带过短,会经常受到两个下门牙的磨擦发生溃疡。舌系带过短还限制了舌头在口腔内的活动,影响吐字和发音,尤其对卷舌音、腭音及舌音影响较大,如汉语拼音字母中的/l/、/r/及/ch/等发音困难。由于舌运动受限制,对咀嚼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舌系带过短必要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舌系带过短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一些常见的误区: 1.婴儿舌系带短不正常 有的家长发现婴儿舌系带比较短,张口时舌尖不能上翘,舌头的活动不灵活,就认为不正常。其实,婴儿的舌系带正处在发育阶段。在新生儿期,舌系带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在舌的发育过程中,舌系带逐渐向舌根部退缩,正常儿童2岁以后舌尖才逐渐远离舌系带。所以,婴儿时期舌系带多成紧张状态,可出现舌系带 “过短”的情况,这是暂时性的生理现象,不应认为不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乳牙的萌出,舌系带的附着会逐渐向口底下移,逐渐变得单薄而松弛,舌的活动度也会变得更加灵活,舌系带就不短了。 2.孩子发音不准就是舌系带过短所致 有些家长把孩子发音不准归结为舌系带过短,只要孩子稍有说话不清的表现,就带孩子到医院要求割舌系带。发音不准、吐字不正固然与舌系带过短有关,但这不是发音不准的唯一原因。舌系带过短,一般仅影响孩子对某些字的发音不准确,对整个发音不起主要作用。 造成发音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先天性生理缺陷,比如先天性唇裂和腭裂、牙齿缺失或畸形以及舌系带过短等;二是后天疾病所致,比如孩子小时候因神经系统疾病致使发声器官运动不协调、因听力受损等情况造成听不准音而无法正确模仿、大脑发育障碍等都可以引起发音不准。此外,3岁以前的孩子词汇量逐渐增多,他们很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故也常常有发音不准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较复杂的音。这是因为他们刚学会说话不久,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和发声器官尚不成熟,或是在学说话过程中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而引起的。 3.舌系带过短手术越早越好 有的家长担心舌系带过短会影响孩子的发音、说话,执意要让医生早做手术,认为早做手术不需麻醉、不要缝针、出血少。殊不知,过早手术(2~6个月大时),易导致手术伤口的瘢痕形成,这样有的孩子必须做第二次手术。而且,手术中孩子多半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误伤,也容易合并感染。另外,过早手术给孩子心理上带来的影响会更甚于身体上所受到的伤害。 目前专业人士推荐的手术时间为4岁后、5岁左右。这是因为:舌系带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向后移位。即使舌系带过短,经过训练也能得到改善,大多数儿童不会发生功能障碍。孩子的发音与听觉功能、语言环境、智能发育、发音程度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4周岁时才日趋完善,因此,对4岁以前或更年幼的孩子可以进行观察与随访。 如早期发现孩子有舌系带方面的问题,建议最好经专业医师诊断再进行相应治疗或舌运动训练、言语治疗,其实大多数孩子是不需要挨这一刀的。
阻生智齿因拔除困难,术后反应常较普通牙拔除后更明显,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面部肿胀。主要表现为拔牙相应颊部软组织或颌下区的肿胀,一般在拔牙后72小时达到高峰。然后开始消退,约1周左右完全消除。建议拔牙后立即开始冰敷,24小时内都可进行。48小时后热敷,以促进吸收。如肿胀非常明显或引起呼吸困难,及时找手术医生复诊或看口腔急诊。 2.出血。在拔牙后24小时内,伤口会有少量渗血,口水里含血丝,这属于正常情况。如有明显出血,吐出大口鲜血,则需找手术医生复诊或急诊就诊。 3.拔牙后张口困难。大部分患者是由于术后肿胀导致,一般在肿胀消退后张口度会明显改善;有些是由于牙难拔,张口时间过长,张口过大,引起颞下颌关节损伤所致,这可以通过关节热敷、理疗等改善。 4.伤口感染。拔牙部位出现红肿、溢脓,或嘴巴里有咸咸的味道。这可能与牙难拔,手术时间长,患者没有按医嘱服用抗生素,近期疲劳抵抗力差等因素有关,患者需及时复诊。 5.下唇或舌头麻木。一般因为牙根与神经太近,手术中损伤下牙槽神经或舌神经引起。如拔牙后次日仍有下唇或舌头麻木,需及时就诊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本文系蔡协艺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有的人长着智齿,悄无声息,而有的人,时不时便会发炎肿痛,在这美食当道的世界,牙齿牙龈肿痛简直是巨大的折磨。 其实,很多时候,智齿长不出来的话,是会影响自己的生活的。平时牙齿清洁不到,吃饭老塞,时间长了会有发炎、疼痛等问题,于是很多人才想到了要拔掉智齿。 智齿是智慧的象征? 牙齿的“出厂设定”是32颗:8颗门齿、4颗犬齿、8颗前臼齿和12颗臼齿。那四颗智齿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十几二十年都处于“休眠”状态,但随着我们身体的发育,头骨逐渐定型,大概在18~25岁时,那四颗牙齿就被慢慢“顶”了出来,此时人的心理、生理发育都接近成熟,智齿便莫名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但实际上,虽然智齿连接的神经离大脑很近,但它只负责控制脸部温度和咀嚼,跟记忆和智力丝毫无关。很多人把智齿当作智慧的象征??当然,这都是不科学的!智齿和智力没半毛钱关系啦!智齿其实就是第三磨牙,和前面俩磨牙的作用是一样的,用以磨碎食物。它的诞生与消亡是人类进化的必然,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 每个人都会长智齿吗? 智齿实际上人人都有,只是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长出来,而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能长齐4颗。有长齐四颗的童鞋是不是感觉特自豪呢? 智齿的烦恼? 古时候的人需要强壮的牙齿,所以需要智齿的存在;而现今食物的变化,不仅改变了颌骨,也改变了智齿的命运。因此,有些人是不长智齿的,一生都不会长智齿。 原本“用地”就挺紧张的 现在又来个新家伙 横七竖八地往外长, 牙医们见过各种姿势的智齿 这种现象叫做智齿阻生 阻生就需要拔掉! 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一、反复发炎 萌出不全的智齿周围软组织包绕 会形成一个天然的食渣窝点 里面的细菌好吃好喝不说 还会造成软组织发炎,半张脸肿得老高 这是冠周炎,会反复发作 二、带坏邻居 位置不正的智齿 会与邻居之间产生间隙 这些间隙牙刷刷不到 时间一长,蛀牙菌就开始龋坏牙齿 不仅智齿遭殃 连相邻的臼齿也不能幸免 三、多米诺效应 智齿为争一席之地 在萌出时推挤前面的牙齿 一颗挤一颗 原本整齐的牙齿 硬是给挤凹凸了 除了阻生,还有“单身智齿” 牙齿都是上下一对这么长的 但有些智齿会找不到“对象” 它望穿秋水,越长越长 一不小心,长到对面的牙龈上 这下,咬合都咬在肉上了 你说疼不疼? 这当然也是要拔掉的 也算是给它悲剧的人生画上句号吧 智齿可以不拔吗? 可以的 如果智齿完全萌出 形态正常,位置正常 有良好的邻里关系 上下咬合也妥妥的 就不需要拔除 不然的话,还是早拔早好哦! 附加一个广大读者最最关心的小知识! 拔智齿可以瘦脸吗?? 除非你的牙医拔智齿还赠送削颌角手术 不然你永远变不出尖尖的小下巴~ 对了,顺便说一说,拔完智齿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还需要我们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饮食以温凉、软、清淡为主。2.拔完牙2小时后可以进食,24小时后可以刷牙。3忌辛辣刺激、过烫的食物。4.忌用手触碰伤口。
很多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可能就是智齿到底需不需要拔,我的观点是不一定每一颗智齿都需要拔,但是当然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像有些人颌骨发育的非常好,牙齿对合整齐,上下智齿生长的位置和方向正常,空间也够,还有就是智齿没有出现蛀牙,智齿冠周软组织没有发炎和疼痛史。如果满足以上的条件,那这样的智齿时不需要拔掉的,但是临床上这样的比例还是非常少,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以下的症状: 一、蛀牙:如果智齿出现比较深的蛀牙,特别是需要根管治疗的,一律建议拔掉。 二、影响邻牙:如果生长空间不足,智齿会使劲儿顶住相邻的牙齿继续生长,可能导致邻牙损伤最后两颗牙齿都保不住。 三、空间不足:如果智齿生长空间不足,在智齿生长过程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牙龈肿胀、牙齿疼痛等症状。 四、不易清洁:如果智齿长得歪七扭八,清洁起来会比较困难,很容易出现蛀牙。而且我们知道牙齿在口腔里面要么就是美观,要么就是咀嚼功能,它既不美观又没有功能。所以我们建议他还是预防性拔掉。 五、没有对咬牙:不是每个人的四颗智齿都会顺利生长出来,如果一颗智齿的对面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另一颗智齿,可能影响人的咬合关系。 六、阻生齿:这种类型的智齿,通常埋在齿槽骨的里面,当你感觉到痛时,就要拔掉它。 【智齿危害的导火线--食物嵌塞】 得了智齿,忍忍就过了,你这样想可就错了,如果智齿不加以重视,可能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小麻烦,让你痛苦万分,智齿的最大危害就是极其容易造成食物嵌塞,由于智齿不能完整地萌出在正常位置,因此与前面的牙齿不能形成良好的接触关系,那么就容易有食物残渣、细菌等滞留于智齿与其前面相邻牙齿之间的间隙中,这样容易造成智齿前面邻牙的龋坏,然后可能发展为牙髓炎。 另外,这一部位的牙槽骨也容易吸收,导致智齿前面的牙齿松动。不能完全萌出的智齿,非常容易发生智齿冠周炎,在疲惫,身体抵抗力低下的时候容易发作,智齿冠周炎有可能反复发作,如果治疗不积极的话,有可能形成口腔颌面间隙的感染。 最后,由于智齿生长的位置和方向出现异常,还会影响上下牙齿之间的咬合关系,可能造成颞下颌关节弹响、张口疼痛、夜磨牙等。 【拔与不拔,留给医生做决定】 很多人认为只要智齿不疼,就可以不用拔牙,其实这种观念并不正确,会忽视掉已经形成的一些炎症与龋坏现象,所以最好去医院拍一个x光片,看看智齿的状况,医生会通过口腔检查和X光片进行评估,该智齿需不需要拔,从预防的角度讲,有问题的智齿越早拔除越好。” 【特别提示】拔牙后一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智齿发起病来,让人寝食难安、痛苦不堪,拔智齿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那么,拔掉智齿后的几个小时要注意什么呢?除了要进行例行的检查和评估外,由于拔智齿后容易出现肿痛或者发炎的情况,建议术前应控制好急性炎症,而且拔牙当天不能漱口、刷牙;拔牙之后,不要用舌尖舔创口,更不要反复吸吮;智齿拔除后,通常会有肿胀、疼痛、开口困难、吞咽疼痛等现象,建议口服消炎药或者止痛药,一般3天到5天肿胀就会自行消退;也可以采取冷敷的方法;另外,拔掉智齿后,吃饭的时候要吃软的或者凉的东西。拔牙窝完全愈合长平需要一个月左右。 【怀孕期间何时可拔智齿?】 很多女性在怀孕前期都会去医院做很多检查,但有至少一半以上的人不知道要做口腔检查,更不知道去做智齿方面的检查。但智齿很可能就在这个期间给孕妈妈带来麻烦,如发炎、肿痛等。这就给孕妈妈出了一道难题,因为用药的话,怕对胎儿有影响,不用的话,又害怕加重病情。 为了避免这种两难选择的情况出现,怀孕的女性最好提前一年做必要的牙科检查;如果孕妈妈的智齿发病,在妇产科医生的指导下用一些比较安全的药物,也可每日用1%至3%的过氧化氢溶液及生理盐水冲洗软组织和牙齿间的空隙,然后点入3%的碘甘油,并用双氧水加两倍的水含漱,然后,用淡盐水漱口缓解炎症,进行局部治疗。对于病症比较严重、非拔不可的智齿,建议选择在怀孕4个月至6个月期间拔掉。
1为什么叫“智齿”? 智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智齿也是。 口腔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变化,其中,牙齿的一个主要“里程碑”变化就是第三磨牙的萌出,常发生在17到21岁之间。从历史上看,这些牙齿被称为智齿是因为它们往往在一个更成熟的年龄段萌出。 如果智齿萌出的位置正确,健康的智齿有助于咀嚼。智齿萌出时,感觉有点不舒服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感到疼痛,应立即去看牙医/口腔医生。 2萌出空间如何? 如果智齿萌出空间不够或位置不正确,会引起许多问题。牙医/口腔医生如果告诉你,智齿萌出受阻,通常意味着智齿被困在下颌或牙龈下。 在智齿破龈萌出时,牙医/口腔医生会监测口腔中的下列迹象: 智齿萌出的位置不正确,会导致食物嵌塞,从而有利于致龋细菌生长。 智齿萌出的位置不正确还可能使智齿与旁边的磨牙之间很难用牙线清洁。 若智齿部分萌出,会使细菌更易进入牙龈组织,造成感染发生,还可能导致下颌疼痛、肿胀以及僵硬。 萌出空间不足的智齿,会挤压或者损伤邻牙。 阻生的智齿可能会在阻生的牙齿上和附近形成囊肿,这可能会损害附近牙齿的牙根或破坏支持牙齿的骨组织。 3哪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拔除? 每位患者都是不同的,但一般情况下,如果口腔中出现以下变化,智齿可能需要被拔除: 疼痛 感染 囊肿 肿瘤 损坏邻牙 牙龈疾病 龋齿(如果牙齿无法修复或修复不理想) 作为正畸或其他牙科治疗的一部分,牙医/口腔医生也可能建议拔除智齿。 在做任何决定之前,牙医/口腔医生会检查你的口腔,并做X线检查。你可以和牙医/口腔医生一起讨论最好的治疗。 4如何保留? 对没有拔除的智齿应继续保持监控,因为潜在的发育问题仍然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健康问题风险增大,也包括潜在的智齿问题。一定要用牙线包绕智齿进行清洁,并定期看牙医/口腔医生。定期的牙科/口腔科检查可以让牙医/口腔医生评估智齿和整体口腔健康。 您了解智齿吗? 导读 很多人都曾遭受过智齿的罪,吃不下饭,口腔隐隐作痛的感觉实在是难受,尤其是到了成年期,长智齿的周期特别长,容易发炎、肿痛。于是,有些人恨不得将其拔掉而后快。有些人却发现只要扛过这个敏感期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专家说,有的智齿必须拔掉,而有的就不用拔。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样的智齿可以保留?什么样的智齿必须拔掉?拔牙后需要怎么护理? 【什么叫智齿?】 虽然长智齿的人不在少数,但能说明白智齿是个什么的人却很少。那么到底什么是智齿呢?智齿的学名叫第三磨牙,老百姓叫它为智慧齿或者立事牙,也是口腔中最靠近喉咙的牙齿,如果全部生长出来一共4颗,上下颚各两颗。智齿一般都会在18到25岁之间长出来,不过,什么时候长智齿、总共长几颗却会因为个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的人在三四十岁甚至四五十岁的时候才出现症状,而有的人则终生不长。不存在使用人为的方法阻止其生长。而且即便是长智齿的人,也不一定长全,有的人智齿可能只长1颗至2颗。不管什么时候长、长几颗,大多数的人长智齿的时候都会有疼痛感,且智齿长出来以后的位置和方向都会发生异常。 以前人类是吃草和生肉,所以磨牙的功能极其发达,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现代人吃的都很精细,不需要像古人要那么强的咀嚼功能,而且人的颌骨也变得小了,而人的牙齿的数量还是32颗没有变,这样,在相对较小的颌骨上排列和原来一样多的牙齿,牙齿就很拥挤了,就是说智齿实际上已经是多余的了,被认为是一种痕迹器官。
1、拔掉智齿能瘦脸吗? 拔智齿瘦脸的说法由来已久,主要是人们想当然认为智齿长出来后,占据了口腔空间,“撑大”了两颊。 实际上,影响脸下半部分宽度的主要是下颌骨的形态,如下颌角凸度、下颌骨外斜线突度及颊脂体容积。而智齿是长在颌骨里的,没有支撑脸部的作用,对脸型宽度没有明显影响。所以通过拔智齿瘦脸的效果微乎其微。 不过拔牙后的一两周内,在饮食方面的妨碍作用很大,有人因为暂时不能放开饮食,可能看起来会有些消瘦。 2、孕前需要拔智齿吗? 很多女性的智齿可能从来不疼,但牙医也会建议在怀孕前拔掉。这是因为,女性怀孕的时候,体内激素会发生改变,平时从来不疼的智齿,这时可能就会出来捣乱。而且怀孕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是没有牙医敢进行拔牙之类的操作的,因为流产和早产的风险很高。 所以,如果智齿在怀孕期间发炎了,医生会只做一些冲洗之类的消炎处理,然后准妈妈得靠自己忍过这一段时期。万一进一步发展成冠周脓肿甚至间隙感染,那就会相当棘手,甚至有生命危险。 3、几颗智齿能一次拔完吗? 有人觉得,反正都是痛,干脆一次痛完了拉倒,三四颗智齿一起拔!对此医生表示,智齿至少要分两次拔除,可一次拔除同一侧的上下两颗智齿。根据病人术后疼痛、肿胀及开口受限等反应不同,再确定另一侧智齿什么时候拔。 如果术后反应较重,需要间隔2周;如果反应很轻,可间隔1~2天再拔除;一般来讲,需要间隔1周左右再拔除另一侧。 4、拔智齿有最佳年龄吗? 有专家指出,13~30岁是拔智齿的最佳时期。一般来说,在30岁前拔智齿比较合适,40岁后再拔创伤会增大。 很多人都是到了“不得不拔”时才来拔,甚至 有的老人80多岁了才来拔智齿,往往又因身体状况不适合而不能拔,那时因智齿引发的问题就很难彻底根除了,有时甚至会影响老人佩戴假牙,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有的智齿已经连累周边牙齿坏掉,到时不得不把周边牙一起拔掉,损失更大。原则上一旦发现智齿发育不良,应尽早拔除,否则将来后患无穷。 5、拔智齿有最佳时间吗? 怕疼的人,不妨下午再去拔牙,原因是人体的痛觉反应上午比下午敏感,相对来说下午拔牙的疼痛感更轻点。如果在上午拔牙,一定要吃早餐,不能空腹拔牙,以免因紧张导致低血糖反应。 6、有哪些疾病不宜拔智齿? 如果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血液病、糖尿病、肝病、甲亢、恶性肿瘤、颌骨的炎性病变等,尤其是患病的老年人,拔牙很困难,容易引起这些疾病的进一步加重,一般不建议拔除。 总之,如果身边有正在被智齿困扰的人,可以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了解相关知识,能避免很多弯路。
提起智齿,相信很多人都有“说多了都是泪”的经历。长智齿的那几天,简直苦不堪言,有的人甚至还会发烧,犹如大病一场。因此,智齿拔除也是牙医们经常会碰到的病例。 智齿 智齿是指人类口腔内牙槽骨上最里面的第三颗磨牙,从正中的门牙往里数刚好是第八颗牙齿。由于它萌出时间很晚,一般在16~25岁间萌出,此时人的生理、心理发育都接近成熟,被当做“智慧到来”的象征,因此俗称为“智齿”。 智齿在生长方面,个体有很大差异,通常情况下应该有上下左右对称的4颗牙,有的人少于4颗甚至没有,极少数人会多于4颗。具体长出来的年龄差异也很大,有的人会在20岁之前长出,有人40、50岁才长或者终生不长,这都是正常现象。 智齿该不该拔? 有的智齿正常萌出,没有影响到其他牙齿,不会带来疼痛以及感染,可以选择不拔;但是有的智齿就需要拔除了,比如下面这些情况: 1、阻生智齿 阻生齿是指因为生长的位置不当,导致不能萌出到正常咬合位置的牙齿。因此阻生智齿,通俗点来说,就是“阻碍生长的智齿”,是指因为软组织问题或颌骨骨量不足,智齿不能正常萌出,被牙龈或牙槽骨包裹在里面,经常引发炎症、疼痛。 一般我们说牙疼拔智齿,很多就是阻生智齿,因为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埋伏在颌骨中,拔除的难度也比较大,需要削掉一部分颌骨,再将智齿切碎取出 。 2、出现龋坏的智齿 如果智齿蛀牙,除了很简单的咬合面不深的蛀牙可以补之外,那些邻接面蛀牙,需要很好的技术,以及蛀得很深,甚至需要根管治疗的,建议拔除,杜绝后患。 3、排列过紧的智齿 如果智齿本身生长空间不足,和其他牙齿排列过紧,就会出现较严重的牙龈肿胀,牙齿疼痛等病症。为避免此种情况再次发生,建议在炎症消退后尽快拔除。 4、不易清洁的智齿 由于智齿长在最里边,清洁起来较困难,因此即便是位置长的很正的智齿,也容易发生蛀牙现象。为避免累及其他牙齿,建议尽早拔掉智齿。 5、没有对咬的智齿 如果智齿对面没有相抗衡的智齿来对咬的话,智齿过度萌生就会影响咬合,导致对面牙龈肿痛。并且时间久了,还可能造成大小脸。 当然,除了上面这几种常见情况,有时候牙医也会建议拔除智齿,比如做牙齿正畸,为了保证正畸的效果,需要拔除智齿。
提到智齿,很多人都很头痛。由于生长位置比较特殊,它不仅容易反复发作冠周炎,形成龋齿,而且若萌发空间不足,会引起牙龈胀痛,甚至影响邻牙健康。 目前,很多人对智齿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导致他们虽然日夜饱受智齿的折磨,仍热不愿意拔掉它。今天为大家科普一下“智齿”。 1 什么是“智齿”? 智齿是第三磨牙,也是最晚长出的牙齿 2 如何判断智齿的位置? 通过X线可以观察智齿的数量和位置。 3 哪些情况下必须拔除智齿? ①智齿蛀牙 如果智齿发现坏了,无法治疗的,一般建议拔除。 ②造成邻牙病变 如果生长空间不足,智齿会使劲儿顶住相邻的牙齿继续生长,可能导致两颗牙齿都保不住,此时建议拔除。 ③智齿萌出时,空间不足引起冠周炎症 如果智齿生长空间不足,在智齿生长过程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牙龈肿胀、牙齿疼痛等症状。 ④没有对咬牙 如果智齿的对面没有相抗衡的智齿来对咬的话,有时会发生智齿过度萌发伸长的现象,进而影响咬合,此时应拔除智齿。 ⑤智齿阻生 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该种智齿通常埋在齿槽骨的里面,如果经常发生炎症,或是诊断会有病灶发生的时候,就必须拔除。 4 拔智齿会影响智力吗? 此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5 拔智齿能瘦脸吗? 这是个传说! 智齿和脸型没有任何关系。 脸的形状主要由颌骨特别是下颔骨支撑,下颌角的大小,才是脸型的决定因素。智齿是在下颌骨完全成型后才萌出,是否拔除对下颌角的角度没有影响。智齿拔除后发生肿胀,脸部会暂时有浮肿这倒是真的。 6 拔智齿有危害吗? 正规的拔除智齿操作是没有任何伤害的。 但是非正规机构的牙医技术水平不到位、消毒不规范,拔智齿可导致对邻牙组织及牙周牙龈的破坏,甚至引发拔智齿后出血不止、疼痛、感染等严重后果的发生。因此,智齿拔除需选择正规机构的合格医生。 7 拔除智齿的过程很恐怖吗? 很多人都对拔牙心存恐惧,所以拖着一直不敢去看牙医。在他们的想象中,拔牙还是这样恐怖的场面..... NO!NO!NO! 别闹了,已经是21世纪了好么,我们早就不用锤子敲敲打打,野蛮施工了。 现在我们都提倡微创拔牙,用拔牙挺,配合精准的麻醉技术,整个拔牙过程都可以保证是无痛的。 具体原理是:先进行局部麻醉,然后用挺插入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牙挺的凹槽对着牙根面,左手保护邻近牙齿,右手持牙挺,以牙槽骨为支点,利用杠杆作用和转动力量,从近中或远中部位逐渐挺松牙齿,然后用拔牙钳取下牙齿。 8 拔除智齿后,怎样更好地恢复? 大多不需特殊处置,有时可辅助止痛药 9 孕前把你的智齿先搞定! 由于怀孕不能使用麻醉药,因此,孕妇只能忍受由智齿引起的痛苦。由于孕妇在怀孕期间雌激素、孕激素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智齿特别容易出毛病。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disc displace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常见亚类,分为可复性盘移位、可复性盘移位伴间断性锁结、不可复性盘移位伴开口受限、不可复性盘移位无开口受限。对TMD关节盘移位的治疗多年来存在争议,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问题。现主要依据笔者临床诊治体会及相关研究结果,就TMD关节盘移位的诊治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对我国TMD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关节盘的“正常位置” 对关节盘正常位置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关节盘位置的判定亦有多种方法。较传统的观点是,牙尖交错位时关节盘后带后缘应与髁顶相对应。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特别是MRI相关研究的深入,对关节盘“正常位置”这一判定标准的认识有了很多改变。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盘分界线(关节盘双板区和本体部后带的分界线)与髁突12点位垂线形成的夹角(盘分界线角)在±10°之内时应视为正常。但多项采用关节盘位置不同判定方法的MRI研究均显示,无TMD症状人群中有1/3左右受试者的关节盘位置偏离了这一正常位置。 二、对“关节盘移位”的认识 传统的关节盘移位是指关节盘位置偏离了上述正常位置。人们对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认识已超过一个半世纪。早在1842年Cooper便已描述了关节盘前移位问题。之后,诸多学者先后对关节盘移位进行描述。在对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认识的过程中,可复性盘前移位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概念的提出有重要意义,为关节弹响和开口受限这两个临床常见TMD症状的发生原因,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关节造影术的应用对此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曾被誉为TMD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发现也为之后临床上进行关节盘复位的相关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颞下颌关节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及临床外科手术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关节盘移位不仅是关节盘前移位,还存在其他类型,如关节盘的内、外、后移位及旋转移位等多种类型。我国学者对这些类型关节盘移位的认识和描述均较早,为较全面地认识关节盘移位类型做出了一定贡献。现由TMD研究诊断标准(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MD,RDC/TMD)发展而来的TMD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MD,DC/TMD),直接将关节盘移位分为可复性盘移位和不可复性盘移位,而将以往可复性盘前移位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前”字取消了,其对关节盘移位的内涵也就更全面了。但实际上,关于“关节盘正常位置”及“关节盘移位”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以及治疗时是否一定需要追求恢复“关节盘正常位置”的问题,也还有诸多需要探讨之处,这些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关节盘移位与骨关节病 笔者对关节盘移位患者的追踪观察证实,关节盘移位可有不同的转归。关节盘移位患者,多数关节骨质情况及关节造影表现可在较长的时间内(数月至数年)保持相对稳定。但部分患者确实可由关节盘移位、关节骨质无改变发展为骨质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 关节盘移位,特别是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与骨关节病高度相关,诸多研究均已证实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可发展为骨关节病。但也有学者观察到,部分患者颞下颌关节存在退行性改变而无关节盘移位,从而认为关节盘移位似乎是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一种伴随改变,关节盘移位和关节退行性改变的高度相关关系不一定代表绝对的因果关系。众所周知,骨关节病病因复杂,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年龄、性别、创伤、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不是可以单纯用“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能够解释的。笔者等观察到,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可发展为关节盘穿孔及骨质退行性改变;但同时也观察到,即使关节盘穿孔后,诸多患者关节骨质亦可在数月甚至数年内保持较稳定的状态;但部分患者确可发生退行性病变加重,部分患者骨质病变可以改建、修复。 慢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常伴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病,说明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与骨关节病的密切关系。但关节盘移位最终是否发展为骨质的退行性改变及关节盘穿孔等,则可能与患者关节结构对关节内创伤性运动的耐受、适应能力不同,是否持续存在关节内微小创伤性运动,以及目前诸多尚未完全了解的因素相关。而且,即使发展为关节骨质退行性改变或骨关节病,多数患者预后依然良好,对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因此,临床上诸多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的关节结构可发生“适应性改变”,而处于一种相对的关节内部稳定的状态。 四、关节盘移位的治疗策略 对TMD关节盘移位治疗策略的争论由来已久,国内外情况类似。临床上不同专业、不同医师,甚至不同地域对关节盘移位的治疗策略或治疗方法存在较大区别,其结果必然给患者带来困惑,甚至因不当治疗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笔者依据临床诊治体会及相关研究结果,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TMD关节盘移位治疗策略建议如下: 1、可复性盘前移位 可复性盘前移位的常见症状是关节弹响,可存在多年而并不被患者注意,常在进行口腔科其他检查或治疗时偶然发现。对于此类患者,无需进行特殊治疗,但应告知患者关节保护的相关知识,即进行医学健康教育,尽量避免其发展为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当患者伴关节间断性锁结或开口障碍时,应予以积极治疗,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进而出现开口受限等症状。对于此类患者,可采用物理治疗等康复治疗方法以及相应的HE垫治疗措施[7]。 2、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一般以发生开口受限4个月之内者为急性期,超过4个月者为慢性期。这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实际上在治疗中并无如此明确和严格的界限划分要求。 (1)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伴开口受限 急性期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多伴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建议使用物理治疗等康复治疗方法、采用注射器进行简单的关节腔冲洗和相应药物的关节腔内注射(如透明质酸钠等)以及手法复位等措施;尽量使之转化为可复性盘前移位。之后,则可按可复性盘前移位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有时需经几次治疗以及积极的开口练习方可奏效。对于治疗后很快又发生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患者,可考虑手法复位后即刻戴用再定位HE垫。此外,患者同时存在关节疼痛时,应积极治疗关节疼痛,其中不乏有患者仅经物理、药物治疗后,随关节疼痛症状缓解,关节运动度增大,而又回复到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状态。 (2)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无开口受限 笔者对关节盘移位患者的追踪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可能发展为关节盘穿孔;但也可发生适应性改变,即关节盘本体部由于长期受髁突向前运动的挤压而发生明显变形,同时前移的双板区发生关节盘样改变,而并未发生关节盘穿孔。此时,患者开口度可明显好转,甚至恢复正常。临床经验及其他相关研究均证明了这样的事实。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对于慢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无开口受限、关节结构相对稳定的患者,无需特殊治疗,不宜人为干扰或破坏患者经自身适应性改变而形成的关节内稳定状态;但应告知患者关节保护的相关知识,尽量避免出现疼痛等相关症状。若患者同时存在关节疼痛以及由此导致的开口受限等临床症状,笔者依然建议以可逆性的、非手术治疗为主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用注射器进行的简单关节冲洗、开口训练、物理治疗等康复治疗手段,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疼痛,增大关节活动度,改善、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五、关于关节盘移位的手术治疗 成功的关节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外科及开放性关节外科手术治疗,可直接恢复关节盘?髁突解剖学上的所谓“正常位置关系”,但考虑到其远期效果的不确定性、手术可能发生的潜在并发症,以及绝大多数关节盘移位患者经正确、可逆性的非手术治疗可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获得满意或较满意的疗效等多方面因素,笔者多年来主张以可逆性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为主的治疗原则。尽管关节外科手术治疗在TMD总体治疗策略中的作用很有限,但对于极少数经正确的可逆性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的患者,特别是伴关节内粘连及纤维化的开口受限患者,关节外科手术治疗仍不失其重要意义。但必须强调,拟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必须有确切的关节内相关疾病诊断依据,必须除外患者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因素影响或经专科医师治疗后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已得到良好控制,必须经历了正确的可逆性非手术治疗无效,有严重的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症状,并在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潜在并发症及可选择的其他替代治疗方法后,患者仍同意手术时方可确定;即外科手术治疗必须严格选择适应证,仅适用于TMD中极少数患者,注意避免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对TMD的治疗,包括对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治疗,应坚持以患者付出代价最小而获益最大为原则,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恢复关节功能作为最重要的治疗目的,而不是将“恢复关节盘正常位置”作为治疗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宜人为干扰或破坏患者经自身适应性改变而逐渐形成的关节内稳定状态;坚持以可逆性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为主的治疗原则;坚持个体化、“程序化”或“逐步升级”的治疗原则;坚持在治疗中全面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和精神心理状况的原则。建议慎重使用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的外科手术以及为治疗TMD而施行的改变患者天然牙列的全口咬合重建、大范围调HE等不可逆的治疗方法。此外,对病程迁延、存在慢性疼痛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进行相关精神心理学检查及必要时进行相关治疗;同时,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学伦理规范要求。 TMD治疗理念的变化,反映了人们正在从以结构紊乱或内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理论为基础的单纯生物医学治疗理念逐渐转变为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治疗理念,是对TMD认识和治疗策略的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