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对新生儿听力筛查不以为意,认为孩子刚生下来这么小就做检查,对孩子不好,我们自己以前也没查过听力,不是也好好的吗?这种想法是不科学、错误的,我们不能仅通过观察就去判断宝宝的听力是否正常,而是需要客观的检查来确保宝宝的听力是正常的。因为只有听力正常才能慢慢习得语言,我国听力语言残疾居视力残疾、肢残、智残等五大残疾之首,每年新生儿中约有2-3万名有重度到极重度的听力损伤。有些宝宝在出生后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时,却被查出“未通过”,这时该如何处理呢?一起来看看吧!如何才能尽早地发现儿童的听力障碍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令【第64号】《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在2008年12月1日讨论通过,自2009年6月1日起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对出生后(48小时-5天)的新生儿在住院期间进行的听力学检查,其目的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听力筛查的检查项目有耳声发射(OAE,常用)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检查结果一般是“通过”和“未通过”。什么是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通过耳声发射(OAE)、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等听力学检测,了解新生儿听力状态的一种筛查手段。其结果分为通过和未通过两种,具有适合新生儿、客观、耗时短和无创的特点。耳声发射(OAE)是通常声波传入内耳的逆过程,即生于耳蜗的声能经中耳结构再穿过鼓膜,进入耳蜗的外毛细胞,然后由外毛细胞发射出能量,在外耳道记录得到。新生儿听力筛查常用这种方法。自动(快速)听性脑干反应(AABR)在ABR的基础上,通过专用测试探头实现的快速、无创的ABR检测方法。全面检查新生儿耳蜗、听神经传导通路、脑干的功能状态。听力筛查未通过是不是代表宝宝听不见了?相信所有的父母在得知宝宝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担忧。担忧可以,但不必过于恐慌。在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先天性耳聋发生率约在1‰~3‰。国内外数据表明初次(出院前进行)听力筛查未通过比例在10%左右,也就是说初次筛查未通过最后被诊断有听力问题的可能性仅为1-3%,因此,90%以上的初筛未通过宝宝的听力其实都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初筛没通过的原因有哪些?宝宝出生前在羊水里,如误吸羊水的话,会使中耳变成一个含液体的状态,这时筛查结果就有问题;宝宝耳朵里有(耳屎),也会影响筛查结果;早产儿、低体重也会导致一些身体各器官,比如传道功能等还有神经系统发育可能不太成熟;宝宝安静程度也会影响筛查结果,如果在宝宝不安静的情况下进行筛查,也有可能会出现筛查不通过;进行听力筛查时,操作人员的操作不规范;宝宝患有中耳炎;宝宝鼻子堵塞呼吸不畅等;宝宝听力确实出现了问题。可以看到,除了宝宝听力确实有问题以外,还有很多的因素都会导致听力筛查不通过,所以家长们不必太过担心。初筛没通过怎么办?对于初筛未通过的宝宝以及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行初筛的宝宝,应于42天内至宝宝出生所在的医院(儿童)耳鼻咽喉科进行二次筛查,即复筛。初筛和复筛有什么不同?首先筛查的对象不同:初筛是面向所有宝宝的,而复筛则面向初筛未通过或者未进行初筛的宝宝。其次是筛查的手段不完全一样:初筛一般采用耳声发射(OAE),简便、快速、无创、结果敏感,成本低廉。而复筛一般采用耳声反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项测试。两种测试联合使用,能够让各种听力问题无处遁形,都能被发现。复筛还是没通过怎么办?复筛仍“未通过”,应在3个月内进行详细的医学和听力学诊断,包括完整的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查,争取尽早明确诊断和早干预。什么是“传导性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耳聋”?从外界的声音转变为我们的听觉,首先要通过耳廓收集声音,然后通过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到达耳蜗,耳蜗将声音转化为生物电信号传到大脑引起听觉。在外耳道、鼓膜和听小骨传导的过程中,如果有病变影响传导引起听力下降,就称为传导性耳聋。而由于螺旋器毛细胞、听神经、听觉传导经路或各级神经元受损害导致的声音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造成的听力减退,临床上统称之感音神经性耳聋。宝宝出现听力问题该如何干预?根据听力检查对宝宝听力损伤做出什么类型的耳聋、耳聋程度,查找病因(基因变异或突变,中耳内耳畸形等),综合各相关因素,综合考虑具体治疗方案。首要原则积极给与声音刺激,并进行听觉言语康复,不要错过宝宝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摆脱“十聋九哑”的魔咒。具体第一步应在6个月龄内到专业机构(医院)验配助听器。助听器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宝宝对声音的反应,配合听力师完成干预效果评估。如果是传导性耳聋,助听器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如果是感音神经性耳聋,若配戴3~6月后效果甚微或无效,推荐12月龄左右植入人工耳蜗。每一位宝宝都是父母的天使,祝愿我们的每一位小天使健康茁壮地成长!
颜值当道的时代,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抱出去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但是有的宝宝却长了一对(只)与众不同的耳朵,结果逢个人都要被叹息一声,哎呀,这么漂亮的宝宝耳朵有点“皱起”。听老一辈经常说,耳朵皱起了,扯一扯就好了,就跟鼻子塌了捏一捏就高了一样。你如果信了,怕是要耽误治疗哦!今天让我们来讲一讲关于耳朵长得“皱起”到底是不是病,该不该治?又该怎么治?首先我们看看正常耳廓那什么样子是耳廓畸形?耳廓的形态在不同人之间存在差异,其美学的基本要素包括大小、位置、倾斜角度、颅耳沟角度、亚结构的基本特征等,其中一个或多个要素变化,就出现畸形。耳廓畸形从一生出来就能够发现,可以分为形态畸形与结构畸形两类十型(杯状耳、招风耳、猿耳、隐耳、耳轮畸形、耳甲异常凸起型、耳甲粘连型、耳垂型、耳屏附耳型、小耳畸形)。如图:耳廓畸形怎么治疗?以前这个情况的患儿只能等到他(她)长到5-6周岁后进行手术矫形,手术需要截取患儿自身的肋软骨,雕刻出耳软骨支架再植入到耳部,矫形过程如下图:这一开始就来这么血腥的画面,哪个忍心让这么小的宝宝遭这么大的罪啊!谁说不是呢?没有父母想自己的宝宝有此一劫啊,但除了结合结构畸形和耳廓缺失的小孩子需要通过手术矫正之外,其实多数都不需要手术,所以我们才要特别提醒家长们注意:形态畸形的宝宝不要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事实上,大部分耳廓形态畸形可以通过耳模矫正器治疗愈合,在新生儿期就得到耳模无创矫正,不必等到5-6岁通过手术矫形。形态畸形(杯状耳、招风耳、猿耳、隐耳、耳轮畸形、耳甲异常凸起型)如图:矫正效果怎么样?引起耳廓畸形的原因是什么?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药物、毒物、感染、外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软骨、肌肉、韧带、皮肤发育不全或者异常,另外还有耳廓部位的皮肤和软骨缺失等,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耳廓形态与结构畸形。耳模矫正治疗原理是什么?新生儿出生6周内其母原雌激素和耳廓软骨内的透明质酸水平较高,其软骨还未定型,并且这段时间婴儿生长发育很快,因此可通过物理牵引的方式使耳廓向正常形态生长。所以最关键点来了:耳廓畸形耳模矫正最佳治疗时间新生儿出生7天之内效果最佳,成功率可达95%以上;7天以后3个月以内的也能达到矫正效果;3个月以后但在6个月以内的矫正效果减半;超过6个月无效,只能等6岁以后通过手术矫正了。一般需要佩戴多久?越早佩戴矫形周期越短,若新生儿出生7天内佩戴耳模,14天(2-3周)左右就能完成塑形;而满月后的婴幼儿则需要连续佩戴6-8周。佩戴越晚,恢复越慢,佩戴时间也越长,因为软骨在不断长硬,且宝宝越长大会用手去抓,不太配合。目测耳廓形态恢复正常,取下矫正器12小时后没有明显反复即可。耳廓畸形耳模矫正技术的优点非手术治疗、无创、孩子没有伤痛;治疗费用仅是手术的十分之一左右;最重要的是不会让孩子在心理健康发育受到负面影响。先天性耳廓畸形不仅是美学意义的缺憾,还会对宝宝的身心发育产生负面影响。从宝宝进入幼儿园开始面对基本的人际交往,就有可能因此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让宝宝对自己的身体缺陷产生消极情绪,对外界产生歧视,并且自卑、自闭甚至对身边人与环境产生敌意和仇视。所以我们的爸爸妈妈不要轻易忽视这个问题,自己的宝宝总是像天使一样,我们的责任就是努力为他们做好保驾护航。
听力正常的人可能不会意识到,能够听见鸟鸣、听见耳语、听见风声,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在中国,7岁以下的听力障碍的儿童有将近20万,每年新增的听力残疾儿童就有约2万人。对于这些听力障碍的儿童来说,我们觉得很寻常的声音,却是他们求而不得的东西。而失去了听力,往往也意味着这些儿童失去了学习开口说话的机会。如果听力障碍能够在3岁前得到及时的治疗,大多数能恢复听力,恢复语言。人工耳蜗,就可以给听力障碍的儿童重新创造一个有声的世界。什么是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能够帮助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恢复或获得听力。人工耳蜗能把外界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将声音信息传递到大脑听中枢,使耳聋患者听到声音。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耳蜗进展很快,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如今,人工耳蜗已经是国际公认的,能使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最有效装置。人工耳蜗应该什么时候植入?对于语前聋和语后聋的患者,人工耳蜗的最佳植入时间不同。什么是语前聋,什么又是语后聋?语前聋就是患者在还没学会说话之前,通常是3岁之前,就听不见声音了。如果没有医疗干预,语前聋患者会失去开口说话的机会,成为“聋哑人”。语后聋就是患者听不见声音之前,已经具备了言语能力,这样的患者,通常只聋不哑。对于语前聋患者,尽早植入人工耳蜗至关重要,越早植入,孩子的言语发育就会越好。语后聋植入人工耳蜗的时机就相对比较宽泛了,什么时候都可以植入。什么样的人适合植入人工耳蜗?对于语前聋的患者,植入人工耳蜗的条件是:1植入年龄通常为12个月~6岁。植入年龄越小效果越佳,目前不建议为6个月以下的患儿植入人工耳蜗,特殊情况除外。6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言语基础,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史。2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经综合听力学评估,重度聋患儿配戴助听器3~6个月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应行人工耳蜗植入;极重度聋患儿可考虑直接行人工耳蜗植入。3无手术禁忌证。4监护人或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5具备听觉言语康复教育的条件。哪些人不适合植入人工耳蜗?1内耳严重畸形。2听神经缺失。3严重的精神疾病。4中耳乳突化脓性炎症尚未控制者。植入人工耳蜗后,语前聋的患者就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了吗?很多人以为,植入人工耳蜗后就万事大吉了,患者从此就能像正常人一样听、说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听到的声音,其实和我们正常人听到的声音还是略有不同的,对于语前聋的患儿来说,把听到的这些声音和言语联系起来,还需要长期的言语康复训练。所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仍需要耐心和坚持,帮助孩子适应人工耳蜗,建立言语功能。而聋儿的听觉言语训练,有时候是一项比较长期、艰巨的工作,也是保障植入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耳聋患儿需求,我科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听力全面检查和诊断的基础上,积极为这些孩子提高听力努力。做好听力障碍的诊断,指导家长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可以在我科完成助听器的验配和人工耳蜗植入的咨询及手术。
每年幼儿园体检发现很多小朋友耳朵有问题,老师告诉家长宝宝耳朵里有积液赶快去医院查一查。这个时候宝爸宝妈一头雾水,我家宝宝耳朵好着呢!耳朵很尖的!可医院检查出来就傻眼了。耳镜检查发现宝宝鼓膜琥珀色,里面还有液体移动;声导抗报告B型图;听力也存在轻度的传导性损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表现。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耳科疾病,是儿童听力损失的主要病因之一,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约90%的学龄前儿童至少罹患过一次,其中50%发生在1岁之前,到2岁时该比例升至60%以上。3岁以内儿童的发病率为11.7%~20.8%,7岁时发病率则降至2.68%~8.13%。什么叫分泌性中耳炎?指不伴有急性炎性表现的中耳积液,曾被泛称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以及胶耳等。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3个月)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3个月)两种类型。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临床表现呢?婴幼儿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往往不会表现出任何行为异常。学龄前儿童最经常的表现是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但家长往往误认为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不予重视。听力异常(1)部分宝宝可自己说存在听力下降,或有的时候体位改变听力也改变等(2)病程较长者可有行为异常或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在学校听不清老师讲课,学习成绩下降等(3)婴幼儿可表现出对言语和环境声应答迟缓,需大声说话或电视声音加很大耳部不适少数宝宝可有耳闷(像关在密闭的房间样)、耳鸣(听见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不适感,感觉耳朵里有东西在动耳痛多为一过性头昏不适和走路不稳少数宝宝可有前庭症状和平衡异常医院检查有哪些表现呢?我们先看看耳内镜下显示正常鼓膜图:再看看鼓室积液和气体的图:更严重的和时间很长的黏液性积液:鼓膜内侧及鼓室内液体存在,影响鼓膜及听骨链的活动至影响听力。我们在看看听力检查图声导抗提示双耳B型图,说明鼓室内积液明显纯音听力图提示双耳传导性耳聋,骨导和气导差大于10分贝。分泌性中耳炎怎么治疗呢?轻症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自愈的,但是家长不能掉以轻心。如果随访2周没有好转还是要选择药物治疗。首先药物治疗,2周-4周复诊一次,随访3个月。1.糖皮质激素:推荐鼻用剂型。2.黏液促排剂:鼻腔及鼻咽部分泌物增多或较黏稠时,可酌情使用。3.合并慢性鼻窦炎(鼻涕很多、脓性)可以使用抗菌药治疗。单侧或双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超过3个月,鼓室图呈B型或C型,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可行鼓膜置管手术(鼓膜置管手术)1.患耳听力损失≥25dBHL,有气骨导差,或影响言语交流与学习2.检查发现鼓膜明显内陷、粘连和/或积液3.6个月内发作≥3次,或1年内发作≥4次这么严重吗?还要手术!宝妈宝爸质疑了,我家宝宝没有什么异常啊!那不治疗有什么危害呢?对中耳结构及功能的影响鼓室负压和积液可影响鼓膜、蜗窗、听骨链的活动度,导致听力损失、继发粘连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上皮组织堆积)。对听觉与言语发育的影响1.听力损失:传导性听力损失,约50%的患儿听阈在20dBHL,20%患儿听阈>35dBHL,约5%~10%患儿听阈达40~50dBHL;可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2.言语发育迟缓:宝宝目前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刻,平时听不见声音或者听不清声音,那他发音和说话就受到很大影响;听力损失导致宝宝对环境声和言语声识别能力下降,表现为言语发音模糊,或出现与年龄不相称的语音错误。对行为与学习能力的影响听声音有异常,表现不理人;听不清老师说什么,学习能力下降。出现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和交流能力下降等行为问题,甚至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和家庭作业。对前庭功能的影响平衡与运动能力下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与人沟通是出现障碍。我们平时怎么预防?分泌性中耳炎发生与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空气污染、被动吸烟及咽喉反流等多种因素有关,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减少复发。大部分由于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愈合,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导致慢性,一部分演变成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见我前期科普文章“深夜!宝宝耳痛,怎么办?”。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如果是过敏体质,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饮食上应避免引发个体过敏的食物,如海鲜食品等;婴幼儿喂奶时应注意头部抬高30度以上;鼻涕堵塞时,擤鼻涕时勿双手同时捏紧前鼻孔用力擤鼻涕,应该按压一侧鼻孔轻轻清理鼻腔的分泌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刺激,避免接触烟雾等不良气体刺激呼吸道,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首先宝妈宝爸不要担心,先安慰宝宝。 观察宝宝及结合最近1-2周宝宝身体情况。 最近是否有感冒,比如流鼻涕、咳嗽等,平时擤鼻涕是否很用力?是否耳道进水? 目前是否有发热或者其他问题,精神状态及耳部情况。 如果没有发热等其他问题,安慰和局部冷敷,如果没有效果给与布洛芬(美林)止痛治疗。 如果有发热,38度左右,可以先物理降温(少量多次喝温水,温水擦身体等),也可以用布洛芬(美林)降温和止痛治疗。 如果发现耳道有流出脓性液体或者伴有点血丝,如果宝宝的疼痛或者发热减轻,也不要太担心。因为这时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宝宝会舒服一些。可以第二天来医院就诊,给与清理耳道脓性物,耳内镜检查,局部滴药或者口服抗菌药物。 当然,也许上述情况宝妈宝爸解决不了或者宝宝情况加重(哭闹不止,反复耳疼痛,发热持续不降,精神状态变差等),要及时来医院就诊,急诊医师处理,给与抗感染及止痛治疗。不过用上药物后也要一段时间才能控制,第二天还需要到耳鼻喉科专科门诊完成耳内镜等检查。 耳内镜、声导抗、听力等检查能清楚辨别鼓膜病变及一些鼓室内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那,这是什么疾病? 急性中耳炎 儿童急性中耳炎是指细菌和(或)病毒等病原体经咽鼓管直接进入鼓室引起中耳腔黏膜感染, 通常继发于普通感冒。常见致病菌主要有肺炎球菌、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这些细菌也是感冒中最常见的细菌。分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为什么儿童会成为中耳炎“重灾区”? 由于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平、直,婴儿期咽鼓管咽口位置更低,儿童咽鼓管软骨较软,其硬度和弹性不足,参与咽鼓管开放协调有限,故儿童更易发生急性中耳炎,据统计约有50%以上的婴幼儿患过本病。 再加之儿童鼻咽部及咽后壁淋巴滤泡组织发达,易增生肥大,腺样体持续肥大和合并鼻-鼻窦炎,导致咽鼓管咽口位置堆积大量黏脓性分泌物,分泌物中的细菌或病毒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进而引发儿童急性中耳炎。 有哪些临床表现? 儿童急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耳痛,婴幼儿可出现无明显诱因的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有时表现为捂耳朵或拽耳朵,甚至影响睡眠。症状较重者会出现高热、哭闹、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其症状直到耳流脓后缓解。部分患儿可自诉听力下降。 学龄儿童症状不典型,耳痛时间较短的患儿往往会被家长忽视,例如:一个孩子感冒刚刚痊愈,准备上学,早晨说耳痛,家长反复确认,患儿一会儿又说不痛了,家长很可能会认为孩子是不想上学而在撒谎,从而忽视了患儿感冒后引发急性中耳炎的可能,耽误中耳炎的治疗。 急性中耳炎怎么治疗? 6月-2岁宝宝:①对于急性中耳炎伴耳流脓或伴高热≥39℃者,或双侧急性中耳炎不伴耳流脓者,应及时予以抗菌药物治疗;②对于单侧急性中耳炎不伴耳流脓者或密切随访 48~72 h 症状无改善者,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口服抗菌药物标准疗程为10 d。 大于2岁宝宝:①对于急性中耳炎伴耳漏或伴高热≥39℃者,应及时予以抗菌药物治疗;②对于双侧和(或)单侧急性中耳炎不伴耳漏者或随访48~72 h症状无改善者,应予以抗菌药物治疗。口服抗菌药物标准疗程为7 d。 临床实践经验,推荐选用口服阿莫西林,其常用剂量 40~45 mg/(kg·d)增加到 80~90 mg/(kg·d)能有效对抗青霉素中度敏感菌株,疗程 7~10 d。或选择大环内酯类的口服阿奇霉素等,阿奇霉素每次剂量 10 mg/kg,每日 1 次,疗程为 3~5 d。 辅助局部治疗: 很多宝宝有鼻塞、鼻涕等症状,需要鼻腔局部用药,减充血剂(使用不能超过7 d),以及抗组胺药或鼻用激素,可缓解咽鼓管咽口炎性黏膜的肿胀,降低中耳腔负压,减少渗出,缓减疼痛。 如果宝宝耳道流脓既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应用3%双氧水清洗加局部采用非耳毒性抗菌药物滴耳剂。 针对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的宝宝,可以手术治疗,排除中耳脓性物,通畅引流。 急性中耳炎会复发吗?怎么预防? 日常生活中,很多宝妈宝爸认为只要宝宝耳朵不疼了就是中耳炎好转了,不用再到医院就诊复查。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儿童急性中耳炎恢复不是单靠耳痛是否存在来确定的,而要医生根据患儿鼓膜局部表现结合耳声导抗测听来判别中耳炎的恢复情况,从而调整治疗计划及复诊周期,直至痊愈停止复诊。 5岁以下儿童最容易感染中耳炎,而它最讨厌之处就是容易反复发作。想要预防儿童急性中耳炎,宝妈宝爸要在宝宝上呼吸道感染期间禁止用力擤鼻,切忌按压双鼻孔用力擤鼻,鼻涕多时按压单侧鼻孔轻轻擤鼻,有些宝宝不会擤鼻,宝妈宝爸可以借助吸鼻器轻轻吸鼻或到医院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平时可以多鼻喷生理盐水或生理海水湿润鼻腔,稀释鼻涕。宝宝游泳后耳道进水,及时清除干净。 给宝宝正确的哺乳姿势,宝宝头部水平太高30度。如果平卧哺乳,乳汁及胃内容极易经咽鼓管逆流入中耳引起感染。此外,禁忌给宝宝挖耳朵。给宝宝掏挖耳朵,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粘膜或鼓膜导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 参考文献 许政敏,张建基.儿童急性中耳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15年制定)[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02):81-84. [2] Lieberthal AS.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otitis media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Pediatrics. 2014 Feb;133(2):346. Dosage error in article text]. Pediatrics. 2013;131(3):e964-e999. doi:10.1542/peds.2012-3488.
掏过耳朵的人都知道,掏耳朵,可太爽了!把细长的挖耳勺或者棉签,伸进耳朵里,每一次触碰都会引来一阵酥麻。如果经过一阵摸索,能挖出一大块耳屎,那种由内而外的成就感,想必大家都经过,也让许多人欲罢不能。但是,尽管掏耳朵很爽,我们却不建议你掏,特别是不要给小孩子掏。掏耳朵时被撞了一下,埋下隐患“掏耳朵一时爽,一直掏一直爽”,深谙掏耳朵“真香定律”的小娟妈妈,早在五年前,就决定把这份美好延续给女儿小娟。她坐在椅子上,习惯性地把棉签伸进小娟稚嫩的耳朵里,暖暖的阳光打在她们身上,有种岁月静好的画面感。正当她小心翼翼地在耳道中摸索前行时,边上玩耍的弟弟突然蹿了过来,撞个正着,小娟一声尖叫,耳朵里缓缓流出了血。“很痛,耳朵里突然安静了,感觉声音都变得遥远了。”掏了几十年耳朵的妈妈很淡定,认为不是什么大事,给她简单收拾一下,看着血不再流出来,这事就算翻篇了。接下来的几年,小娟被捅伤的左耳时不时有黄色液体流出,吃点抗生素后就能缓解,他们一直硬扛着。总之,“自己能搞定的,绝对不麻烦医生”。但雪上加霜的是,这两年,小娟的右耳得了急性中耳炎,在反复发炎中,问题加重了,两个耳朵都听不清!经常闹出“什么冬梅啊?马什么梅?”之类的笑话,这还咋学习啊?无奈,妈妈只能带着她来到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后果很严重:耳朵穿孔+中度耳聋“左耳鼓膜有穿孔,还比较大。”▲术前左耳紧张部穿孔检查后,儿童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周宜龙如实告诉小娟妈妈,此外,左耳还有中度传导性耳聋、慢性中耳炎。▲术前纯音听力中度传导性耳聋意味着,小娟在日常与人交流时,会觉得听不清,甚至需要借助助听器。像小娟这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门诊很常见,算是多发病,大多因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拖着拖着就成了慢性。大部分小朋友都是因为感冒、洗澡耳朵进水、鼻炎发作时胡乱揉鼻子、外伤等造成的,这种炎症不仅会导致鼓膜穿孔,还可能导致听力减退。小娟当年掏耳朵被撞导致的鼓膜穿孔,一直没有得到规范治疗,没有及时修补,脏水一旦进入耳朵,就会引发中耳炎反复感染。这耳朵还有得救吗?面对小娟妈妈担心的询问,副主任医师周宜龙给出了一个方案:微创手术。在耳内镜的辅助下,医生可以进入小娟的耳朵里探查,清理病变,并可以利用自体骨头或人工听骨重建听骨链,修补鼓膜,恢复听力。会不会很大一个口子?不会,医生只需要剃掉小娟一小撮头发,在她的耳屏处,开一个0.5-1厘米的隐形小切口,取一块软骨-软骨膜去修补,然后,直接从外耳道进行手术操作,耳朵外面是没有切口的。听了医生详细的介绍,小娟妈妈放心地让小娟接受了手术,术后,小娟听力明显提高,后来的听力复测,基本接近正常。▲术后听力▲术后鼓膜正常人,根本不需要掏耳朵!每年,都有很多大人和小朋友因为掏耳朵进了医院,有人穿孔发炎,有人发霉,甚至有人患上恶性肿瘤!归根到底,都是掏耳朵风险太大了,我们做不到器具严格消毒,都是凭经验乱捅一通,深度也把握不好。其实,正常人根本不需要掏耳朵,允许耳屎的存在,是对耳朵的另一种保护,它可以润滑保湿、抗菌防噪保护耳膜,保护听力阻止飞虫入耳也不用担心耳屎会把耳道堵住,满了,它们自己会自寻出路的,在你睡觉、走路、翻身时找一个时机,悄悄地离开。如果真的要掏,建议到医院去,找专业医生而不是采耳师傅。最后,建议大家,有以下症状时,要警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部流脓听力下降耳鸣鼓膜穿孔眩晕tips人之所以能够听见声音,主要是经鼓膜-听骨链系统传导声波。医生在临床中遇见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究其原因除了鼓膜穿孔外,多数伴有听小骨的破坏或缺失。耳内镜技术可以利用自体骨头或人工听骨重建听骨链,建立新的声音传导桥梁,从而达到恢复或改善中耳传声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