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针疗法起于1991年王永洲教授一次偶然的发现1991年,王永洲教授在用颊车穴治疗一位牙痛患者时,意外地发现患者的坐骨神经痛症状也随即改善,在此启发下,王永洲教授开始了颊针穴位及其临床运用的研究。颊车穴1何为颊针颊针是指在面颊部的特定穴位上针刺来治病的方法。2颊针穴位颊针穴位是一个片状的区域,16个颊针穴位的定位默认是全息对应部位的中心点,取穴时需根据躯体疼痛的具体部位进行相应“微调”。3理论基础颊针疗法以生物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身心整合理论作为理论基础。3-1拓展阅读-生物全息理论在针灸门诊,广大患者脑袋里总是经常会有疑惑:为什么我腰痛给我扎头针?头痛给我扎脚?耳朵上压豆对我的失眠又有什么帮助呢? 今天仅从生物全息理论做一简单的解释,希望能够解答您的些许疑惑。 生物全息理论认为人体任何相对独立的部分(头、手、足、耳、舌、鼻)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应整体部分的变化,我们因此就从生物全息论中为针灸微针诊疗系统治疗全身的各种疾病找到了理论依据。 头面部是微针系统研究取得成果最丰富的部位,如头针、 耳针、眼针、鼻针、面针、舌针、口针、颊针等。4颊针能治疗什么病 第一个全息层面,以四肢脊柱部位的急慢性疼痛为主,首先是各种软组织损伤引起的急慢性颈、肩、腰、腿疼痛,这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包括一部分复杂的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病等。 第二个是三焦层面,主要针对胸腹腔的内脏病机及症状,如:胸闷、心悸、咳喘、痰多、乳房胀痛、胃痛、泛酸、烧心、腹胀、腹泻、便秘、尿频、尿急、痛经等,部分与内脏疾病相关联的颈、背、腰、骶疼痛。 第三个是身心层面,如:烦躁、紧张、焦虑、情绪化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类风湿、内分泌疾病、顽固性皮肤病、慢性过敏性哮喘、顽固性失眠、记忆衰退、老年痴呆、头痛、偏头痛等。5具体操作针具与进针:颊针疗法使用专用针具0.16mm×20mm或0.18mm×30mm的不锈钢针,针刺时有利于避开面部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达到无痛化进针的目的。王永洲教授要求快速进针,以突显颊针无痛化的优点。进针方向以直刺为主,针刺深度根据疾病的性质、部位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医者手下出现阻滞感时即可停止进针,将针保留于该进针深度,不要试图用力穿透阻滞部位继续深刺。得气与补泻:直刺进针后,医者手下出现阻滞感时即可停止进针,无需补泻手法,无需强烈针感,留针20~40min。颊针针刺时不要求出现传统针刺酸、麻、胀、痛等针感,而是着眼于病理靶点的变化,出现患者能接受的阈下感知或轻微感觉即可。调针:留针期间需配合运动疗法,让患者主动活动痛处关节,一般不用加电针或温针。为增强临床疗效,可通过增加针刺深度、改变针刺方向、增加针数三种方法进行调针。6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禁止进食或交谈,以防发生滞针、断针。7颊针止痛疼痛的治疗是颊针疗法的主要适应病种,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麻木、不适等症状。8颊针应用1.颈背部肌筋膜炎症状:颈肩背部广泛疼痛酸胀,沉重感、麻木感,僵硬、活动受限,可向后头部及上臂放射。疼痛呈持续性,可因感染、疲劳、受凉、受潮等因素而加重。查体见颈部肌紧张,压痛点常在棘突及棘突旁斜方肌、菱形肌等,压痛局限,不沿神经走行放散。X线多为阴性结果。颊针治疗:取两侧“颈”穴和“背”穴,进针后嘱患者活动颈部,再于“颈”穴下、“背”穴前强化2针。2.狭窄性腱鞘炎症状:手指弹响伴明显疼痛,严重者患指屈曲不敢活动。疼痛常在掌指关节掌侧,体检时可在远侧掌横纹处扪及痛性结节,活动时随屈肌腱上下移动,并可发生弹响。各手指发病频度依次为中、环指最多,示、拇指次之,小指最少。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表现在桡骨茎突处疼痛,局部压痛,有时可扪及痛性结节。握拳尺偏腕关节时,疼痛加剧。颊针治疗:取双侧“肘”穴和“腕”穴,进针后嘱患者活动手部,再于“腕”穴旁强化2针。3.急性腰扭伤症状:患者伤后立即出现腰部疼痛,呈持续性剧痛,次日可因局部出血、肿胀、腰痛更为严重;也有的只是轻微扭转一下腰部,当时并无明显痛感,但休息后次日感到腰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不能挺直,俯、仰、扭转感困难,咳嗽、喷嚏、大小便时可使疼痛加剧。站立时往往用手扶住腰部,坐位时用双手撑于椅子,以减轻疼痛。腰肌扭伤后一侧或两侧当即发生疼痛;有时可以受伤后半天或隔夜才出现疼痛、腰部活动受阻,静止时疼痛稍轻、活动或咳嗽时疼痛较甚。检查时局部肌肉紧张、压痛及牵引痛明显,但无淤血现象。颊针治疗:为病位在腰,根据“同位原则”,选取与之对应的“腰”穴。又因“腰为肾之府”,肝肾位居下焦,肝肾亏虚易发本病,故同时选用“下焦”穴。
后循环缺血是医学的名词,指的是椎基底动脉发生了缺血性的脑血管病,可以是缺血性的症状,也可以是血栓形成性的症状。因为后循环的脑血栓形成和脑缺血,有的时候没有特别截然的界限,所以现在统称为后循环缺血。主要是表现为突发头晕或者眩晕,伴有视物成双,看东西一个看成俩,可能会出现眼球的震颤,眼球活动障碍。另外,可能会出现吞咽、咀嚼障碍,构音不清,说话说不清楚,含混不清。另外,还会出现四肢无力,或者双下肢无力。有一个特征性的症状叫阻导症,就是人的意识清楚,站在那突然间双下肢无力摔倒了,这叫阻导。MRI-DWI对急性期病变具有诊断优势。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到医院里头赶紧去医院检查治疗。
第一,要同时有四个症状,就是旋转性的眩晕每次持续十分钟,伴有神经性耳聋、耳鸣、耳闷。第二,听力检查,感音神经性聋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第三,CT、核磁除外检查,把其他病因都排除掉,症状典型,听力符合标准,才能诊断美尼尔氏综合征。
赖梅生医师
引用格式:张陶陶,金廷恒,夏燕婷,韦企平,李丽,肖艳萍,廖良.韦氏三联九针对肝郁脾虚型老视合并视疲劳患者眼调节作用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2,42(6):625-628,653.老视合并视疲劳即因老视引起的视疲劳,俗称“老花眼”,其特点是晶状体适应能力的下降,主要发病机制是与年龄相关的晶状体硬度的增加。目前老视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药物、隐形眼镜或框架老花镜等。但是很多手术方法尚不成熟,如导电性角膜移植术可以治疗部分老花眼,但对设备要求较高,且易复发;隐形眼镜对于老年人来说佩戴并不方便,框架眼镜虽然可以矫正部分老视,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视疲劳,但对于中重度老视合并视疲劳患者疗效并不明显。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对老花眼患者公认有效的无创治疗方案。唐代孙思邈首次提出“肝劳”的概念,接近现代医学的视疲劳。视疲劳的发生与肝脾关系密切。现代社会人们精神压力长期过大,情绪问题滋生等因素导致肝功能失调,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肝属木,木郁乘土,影响脾的运化,气血生成不足,进一步加重视疲劳,故老视合并视疲劳患者中以肝郁脾虚型居多,中医常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目的比较韦氏三联九针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和单纯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肝郁脾虚型老视合并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92只眼)肝郁脾虚型老视合并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脱落2例)。观察组予韦氏三联九针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穴取上明、承泣、攒竹透睛明、丝竹空透太阳等,针刺隔日1次,每周3次,滴眼液每天3次,每次1滴;对照组仅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两组均7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及最佳平均矫正视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调节幅度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1、2周后调节幅度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调节滞后量下降(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调节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周后调节滞后量及最佳平均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韦氏三联九针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肝郁脾虚型老视合并视疲劳可改善患者视疲劳及眼的调节能力,疗效优于单纯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针灸是治疗视疲劳的重要手段之一。陈海桥等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视疲劳主观不适症状。才让当周认为针刺眼周穴位,可以使眼部产生较强的针感,同时促进眼周血液循环,调节眼部紧张所致痉挛,从而使睫状肌和晶状体疲劳得以改善,最终达到治疗视疲劳的目的。韦氏眼科历经4代百年余,学术源远流长,第4代传人韦企平教授总结提炼出韦氏三联九针这一完整规范的针灸处方思路。韦教授指出,韦氏三联九针不是指某个特定的针灸穴位处方,不必拘泥各联,其更强调眼病针灸的组方规律,即提倡近眼穴位、全身远端穴位相互结合的眼病选穴思路,应根据患者病程、病情及全身证候辨证选穴。韦氏三联九针主要用于视神经及视网膜疾病,且对眼表疾病如干眼、视疲劳等同样疗效确切。在应用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合并视疲劳过程中,一联局部取承泣、上明,两穴均位于眼周,属于近治作用,其中承泣位于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属于足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可以调理全身气机,使胃气上升,通利目系气血,从而使目得所养,视物清晰。二联眼周透穴,取攒竹透睛明、丝竹空透太阳,两穴透刺可以沟通表里经、邻近经,还可以增强刺激量,针感容易扩散传导,从而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眼肌的生理功能,进而起到改善视疲劳的作用。其中太阳为经外奇穴,研究表明太阳穴皮下是三叉神经和睫状神经节的汇集之处,睫状神经节是调节视力活动的重要神经节,其邻近视神经,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睫状神经节含有感觉、交感和副交感纤维,通过针刺此穴可以促进睫状神经节更好地发挥调节视力的功能,从而缓解视疲劳症状。三联远端辨证,患者属肝郁脾虚型,故主要选取太冲、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调整局部及全身经络脏腑气血,使之化生有源,五脏各司其职,使生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疏通经络,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输于目,使目得所养,眼部不适症状及全身症状也随之缓解。笔者在门诊跟诊过程中,多名患者自诉针刺治疗后感觉眼部轻松舒适,疲劳感明显缓解,尤其是针刺睛明穴时,自觉针感强烈,起针后自觉视觉敏感度增强。
周嘉等
中医治疗高血压有内服药、薰洗双足、针刺疗法等几种方法。我们使用针刺治疗。一、耳后降压沟操作方法:在对耳轮后面上2/5处有静脉可见,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如豆许。此法可抢救由高血压而发生的危殆变化。二、人迎洞刺又名窦刺,其穴正当颈外动脉窦处故名。操作方法:让患者仰卧,头部低位,先用手掐脖子,如患者感到头晕时,则不宜用之。刺法:左手摸到人迎动脉,用手指固定,右手持1.5寸毫针刺在动脉壁上,不可过深,易导致起小包。针后见针柄颤动为恰好。不用手法,十秒钟起针。留针时间最长不超2分钟。亦治支气管喘息、胆石痛、胃痉挛、头痛、眩晕。三、膈俞皮内针如病人过胖,不易摸到动脉窦,则用膈俞皮内针。依常规找准穴位,埋藏1号皮内针一支,双侧埋针,可留针3—7天。以上三种方法,均在针后10秒钟降压。四、太渊脉刺找准穴位,用2寸针刺在桡动脉寸口部位,不用手法,见针柄颤动为度。如针不动时,可微提调整。针尖应刺在桡动脉壁上,不可过深和过浅。留针5〜10分钟。五、眼针降压眼针疗法经辽宁省卫生厅鉴定后,已在各地逐渐推广,降压穴位刺双肝区(必须学过眼针疗法,按常规操作)。〔注〕眼针降压用肝区,左眼在下眶外1/4,右眼在上眶内1/4处,均距眶缘二分许,手压紧眼睑,以五分不锈钢针沿皮横刺,留针5—10分钟,血压即降。六、鼻针降压鼻针共有九穴十九点,其中只有两个穴位是原有穴位,即印堂和素髎为降压上下两点。找准穴位,用5分不锈钢针以45°角向上斜刺。用其它方法无效时可采用鼻针。以上三种方法均在针后5分钟降压。七、太冲泻法操作方法:找准穴位,针刺得气后,可用提插方法。适应症:肝阳上亢,眩晕较重之高血压症。八、合谷透后溪操作方法:手掌侧置,用3寸毫针,由合谷刺入,针尖向后溪方向而进,达到得气。适应症: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口燥舌干,食欲不振,大、小肠有淤热者。针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透天凉尤佳。九、三里降压找准穴位,常规操作。对体质素弱,有胃肠病而患高血压者,宜用此法,手法以补法为合适。十、石门降压石门在古针灸书记载:女子不可针石门,针之则终身不孕。其法:由脐至耻骨联合,用折量寸法,找准脐下二寸,以28号2.5寸针刺入二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