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经抗凝处理后放置在血沉管中,由于红细胞密度大,会出现下沉现象。临床上将红细胞在第一个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通称血沉(ESR)。不同的测定方法所得的结果不同,通常女性参考范围是0~20毫米/时,男性参考范围是0~15毫米/时。不同的医院有不同参考区间,以就诊医院的报告单为准。临床上怀疑有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急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结核活动期等)或者机体组织存在损伤(如创伤、急性心肌梗死等),需要进行红细胞沉降率检查。也可用于监测各种炎症性疾病的病情变化或评估治疗效果、协助诊断恶性肿瘤等。 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常见于结核、细菌感染、某些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类风湿及风湿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风湿热等)、组织坏死或者损伤性疾病,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贫血、肾炎,以及某些血液病(如巨球蛋白血症)等。红细胞沉降率低于正常值范围一般无临床意义,但是红细胞沉降率降低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急性弥漫性凝血。此外,女性在月经期或者老年人也有可能出现红细胞沉降率异常的情况,这通常为生理性的,不作为病态讨论。 红细胞沉降率可以作为疾病治疗疗效的一个指标,治疗过程中,红细胞沉降率进行性下降提示治疗有效。红细胞沉降率再次升高,可以作为疾病进展、复发的一个指标。另外,红细胞沉降率异常一旦出现,并且不能迅速消除,复查间隔时间不宜太短,至少应该间隔1周。
唐氏筛查一般适合35岁以下的单胎孕妈,大多数地方是为孕妇免费做的,抽取孕妇的血结合孕妇的体重、孕龄、胎儿双顶径综合评估胎儿患18、21三体和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准确率大概是60%到70%。 无创DNA也是抽取孕妇的血来提取游离胎儿DNA,准确性比唐氏筛查要高许多,要比羊水穿刺安全,但是筛查只能做13、 18、 21三种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不能涵盖全部的23对染色体。 羊水穿刺是对染色体所有疾病的诊断,唐氏筛查或者无创DNA有高风险的孕妈,建议做羊水穿刺确诊。准确率达99.9%,但存在几率很低的感染风险。 一般的孕妈唐筛高风险会先选择无创,无创高风险再选择羊水穿刺
如果婴儿在出生12小时以内注射了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话,患有乙肝的妈妈是可以给孩子哺奶的。如果病毒是阴性,那么你放心的哺乳,如果你是大三阳的乙肝患者,经过了预防阻断,乙肝的防治指南建议可以哺乳。 可以哺乳,但有几个注意事项,比如说妈妈乳头皲裂,在哺乳期间乳头皲裂,或者是乳头和乳晕破损,这时候建议要停止哺乳,如果宝宝口腔有溃疡了,宝宝嗓子发炎了、扁桃体发炎了,这时候有黏膜损伤的时候,有可能经过血液会感染乙肝病毒,这时候也要求停止哺乳,如果乙肝的妈妈在怀孕期间,病毒数量较高,在第七个月和生产前服用了抗病毒的药,可以选择不影响哺乳的口服药。
人体五脏六腑的最爱和最怕,记得抄下来1、肺恐烟酒喜雪梨——肺脏2、胃恐寒凉喜揉腹——胃脏3、心恐重盐喜午休——心脏4、肾恐纵欲喜饮水——肾脏5、肝恐酒精喜愉悦——肝脏6、胆恐空腹喜豆类——胆囊7、肠恐油腻喜运动——肠道8、胰恐饱食喜清淡——胰腺
肝堵了,心脏也就堵了,一张方子调肝气顺心气,治好冠心病、心绞痛,我明白:哪是什么治不好的病,不过是利益的宰割罢了! “肝为五脏之贼”,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通俗的说就是肝生病了,常常会影响其他脏腑。有时在肝的症状表现还不明显时,其他脏腑已经出现问题。 主要是因为肝主枢机运转 气机升降,枢机的升降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起着关键作用。 所以心病从肝治也并不稀奇。之前我也讲过很多关于肝郁气滞的例子,我们体内的许多内科病,都有肝气不调的影子。 比如说常见的冠心病、心绞痛。 有一回,我接诊一个患者,她五十多岁,过去的几年里,常常出现胸闷心痛的现象,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肯定是要吃药的,可以说市面上对症的西药几乎吃了个遍,也有些控制效果,但离了药就不行。 但是这些药她服下后常有头晕乏力、恶心欲呕的感觉,所以她就不想用了。 病情越来越严重,不得不继续服药控制,心中闷痛不已,她说一度有濒死之感,后怕不已。她不敢再吃西药了,打算看中医。 刻诊,患者胸闷胸痛,胁肋部位胀满,口中黏腻,口臭,吃不下饭,舌暗红,苔白而厚腻,脉弦细,整个人看上去十分抑郁。 四诊合参后,我给她开了方子: 柴胡,川楝子,郁金,枳壳,青皮,丹参,赤芍,白芍,茯苓,白术,砂仁。 结果,患者药用七剂,自觉胸闷痛减轻,心胸舒适,呼吸畅快。又加一味旋覆花,再服七剂,最后诸证悉平,恢复正常。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患者的症状: 脉弦,说明肝郁,说明有湿。脉细,说明脉道为湿邪所阻,血行不畅。舌暗红,说明有淤血。苔白厚腻,说明痰湿较盛。 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所以有淤。肝气克伤脾土,加重脾湿不化的局面,所以食欲不振、口中黏腻。 因为肝郁,导致了淤血、湿阻一起影响心脏,所以检查出来冠心病、心绞痛。 肝经,循行胸胁。所以肝气不舒,直接影响心气心血的正常运行。肝木能生心火,肝为母脏,心为子脏。肝气不调,则母病及子,心气必然受影响。 所以,现在只需要做三件事,疏肝气、化瘀血、除湿阻。 方中: 柴胡疏肝解郁,搭配白芍疏散肝胆之气;枳实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青皮疏肝破气,是一种比较强的理气药。 郁金、川楝子,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白芍滋养肝血,养肝柔肝。 丹参、赤芍,有活血化瘀,凉血止痛的功效。 茯苓、白术、砂仁,能健脾益气,利水除湿,行气化湿,促进脾运化水湿的能力。 旋覆花,增加下气宽胸消痰之力。 如此一来,肝郁、血瘀、湿阻的问题通通解决。
甲状腺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随着甲状腺彩超的普及,越累越多的人被查出甲状腺结节,而且发病人群以二十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主,其中女性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 中医认为,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是主要的原因,导致气滞无力行血而导致血瘀、肝郁,肝木克脾土,脾失健运,肺失宣降,痰湿就是主要的一个表现。 中医如何治疗甲状腺结节? 在治疗上以祛实邪为主,同时也要注意顾护补益。古往今来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方子很多,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一个方子——贝牡莪消丸,此方以软坚散结、活血行气为根本,主要针对实邪。 药物组成:贝母、莪术、牡蛎、夏枯草、玄参。 临床根据患者气虚、阴虚体质及病情轻重佐以相应药物,随症加减。 功效:软坚散结、活血行气。 方中浙贝母、莪术共为君药以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破血行气,牡蛎与夏枯草配伍以清肝火、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全方共奏散结消瘿之疗效。 甲状腺结节多以良性结节为主,本病多发,临床起病隐匿,虽不为疑难杂病,但因其病程缠绵、易于复发之特点,注重以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整体调节为主,西医超声检查等辅助检查为辅。
一说麦芽,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回乳的功效,这倒是没错,麦芽能回乳消胀,可用于断乳、乳房胀痛。不过除此之外,麦芽还可疏肝解郁,健脾胃,开胃口,增食欲。 《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麦芽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尤善消米面食积,常用治食滞证,临床上用于治疗食积不化、脘闷腹胀,常与山楂、神曲、鸡内金等配伍。麦芽疏肝解郁,启脾开胃;鸡内金生发胃气,健脾消食,二药伍用,启脾之力倍增,以生发胃气,调肝气,开胃口,增食欲。若脾虚少食,食后饱胀,常用生麦芽伍白术、陈皮等。消化不良症状较轻者,可单用麦芽煎服;或炒焦,研细末,用开水调服。 麦芽能回乳消胀,可用于断乳、乳房胀痛。妇人在断奶时可用生麦芽二两,加水煎服;如因乳汁郁积引起乳房胀痛,则用量加倍,可收退乳消胀之效。但妇女在哺乳期内不宜服用,以免引起乳汁减少。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将麦粒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温、湿度,待幼芽长至约5mm时,晒干或低温干燥。炒麦芽取净麦芽,照清炒法炒至棕黄色,放凉,筛去灰屑。焦麦芽取净麦芽,照清炒法炒至焦褐色,放凉,筛去灰屑。 【异名】大麦芽、大麦蘖、麦蘖。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注意事项】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用法用量】10~15g;回乳炒用60g。 【食膳与实际应用】麦芽以色淡黄、有胚芽者为佳。 【验方】山麦丹参饮:生麦芽80g,生山楂50g,丹参50g,水煎服,每天2~3次服完。这个方子可以针对常态下的乳腺增生,尤其对于因工作压力和精神长期不愉快而引起的乳腺增生、乳房肿块或者肿胀有很好的效果。生麦芽性平,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和胃、退乳消胀的作用,此处用生麦芽就是为了行气消胀、健脾和胃;生山楂味酸、甘,微温,具有消食健胃、行气化瘀、化浊降脂的作用,临床上经常用生山楂来健脾消食,其实山楂还具有很强的行气散瘀的作用,现代医学中经常用生山楂的主要成分做降脂药,是利用了山楂能化浊降脂这一点;丹参味苦、微寒,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作用。把这三味药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生山楂微温,丹参微寒,生麦芽性平,所以这个方子是非常平和的,这是一个通用的方子,任何体质的人群都可以拿来尝试。
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体力劳动的减少,血脂高的中老年人近年来迅速增多,体检时被确诊患上高脂血症的人“多如牛毛”。人们对于“高脂血症”似乎已经麻木了。 “高脂血症”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血稠,是长期膏梁厚味、养尊处优,摄入的脂肪得不到充分燃烧,脂质堆聚,导致的血液黏稠度增高。它是导致动脉硬化、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等多种病症的罪魁祸首,及时控制血脂对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现代中医学认为,血管内多余的脂质属“痰浊”范畴,血液黏稠一般是由于气虚无力推动,痰浊败血滞于脉中所致。人到中老年,正气不足,活动减少,气虚是一定的,血瘀痰聚也是必然的,所以很容易出现血液黏稠。高血脂得起来容易,要降下来可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了。目前,市场流通的降脂药琳琅满目,什么辛伐他汀、降脂灵、脂必妥等数不胜数,这还是比较大众化的普通药物,至于那些几元、几十元一片的药物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了。民间流传的偏方丹楂散因其经济实惠、疗效可靠也就成了老百姓降低血脂、稀释血液 丹楂散由山楂500g、丹参300g组成,二药混合磨成细粉,每天早饭前服用1汤匙(15~20g),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一次服下,一般应坚持半年以上。 丹参是一味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中药,还稍微有点补血的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俗话说: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丹参注射液就是治疗脑梗死、冠心病的常用药物。据《本草经疏》记载:“丹参苦能泄,温能散,久服利人益气,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意思是说,丹参能够久服,它味苦能泄。泄为下行、为顺,使气机向下走跟水向低处流动一样,气机顺畅,肠胃就通畅,所以有“肠鸣幽幽如走水”之说。 丹参能引血下行,将败血残脂排出体外。久服丹参,还可补益人体正气,但其主要功效还是入血分而活血行血。对中老年人来说,丹参行血活血的同时,还可以益气补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参总酚酸,可以明显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 , 山楂则是一味活血消食的常用中药。山楂酸涩之性可以健脾胃、助消化,而且其消食导滞之功还可以行气化瘀,除痰积;山楂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其主要的调脂成分为三萜酸。 ? ? ? 山楂和丹参相须为用防治血液黏稠,不但有增强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更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之妙。 我的一位老领导戴某,血脂较高,2010年患脑梗死,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他坚持服用丹楂散,半年后血脂复常,至今仍在正常范围。 我的体会是,对于血脂偏高的人群,无论轻度、中度还是重度,是否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都可以按上面的方法服用。如果患者是血脂较高且身形较胖的中老年人,加入荷叶消食减肥,相得益彰。
我国多地接连启动针对高风险人群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剂免疫计划,近期因“旅行团传播链”引发的疫情让人们更加关注此事。今天,我们请北京地坛医院退休主任医师、《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副总编辑蔡晧东来说说,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有什么不同,以及加强免疫对于疫情防控究竟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区别 在流行病学上,疫苗的免疫预防接种分为“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两类。 基础免疫,顾名思义就是“初次”接受某种疫苗的“全程足量”预防接种。比如,1岁以内儿童的各种疫苗接种都属于基础免疫,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前2针灭活疫苗接种也属于基础免疫。但各种疫苗基础免疫的针次和剂量是不同的,如卡介苗、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只需要接种1针,百白破三联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则需接种3针。 不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基础免疫的针次也不同。我国的腺病毒载体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基础免疫仅需接种1针;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需在半年内接种3针;我国的灭活疫苗和美国的mRNA疫苗则需接种2针。 加强免疫是指在基础免疫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次接种同类疫苗。我国大多数人接种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灭活疫苗,这种情况接种第3针疫苗就属于加强免疫了。 “第3针”如何提高免疫力? 为什么要进行加强免疫? 随着时间推移,人接受基础免疫后产生的体内抗体会逐渐减少,免疫力逐渐减弱,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以提高免疫力。研究数据显示,百日咳疫苗在基础免疫后第4年,免疫的有效性从接种后的100%下降到84%,第5年下降到52%,第7年只有46%的人还有免疫力。因此,百白破三联疫苗在1岁以内完成基础免疫后,1岁6个月到2岁时要加强免疫1针,7岁时还要加强接种百白破二联疫苗1次。 同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也是如此。比利时一项关于医务人员接种mRNA疫苗后6个月抗体的观察结果显示,接种第1针疫苗后抗体的平均水平为100单位,接种第2针后抗体升高到400单位,3个月后抗体水平仍保持在400单位左右,但到第6个月抗体则下降到221单位。当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对新冠病毒的抵抗力就会减弱,加强免疫后不仅可以明显提高体内的抗体水平,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加持久的免疫能力和更加牢固的免疫记忆力。 因此,完成基础免疫者在一定时间后进行加强免疫非常重要。另外,少数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能在接种2针疫苗后未产生保护性抗体或抗体产生不足,也能在第3针加强免疫后起到补漏和加强的作用。 那么,大家关心的加强免疫实际效果如何呢?我们来看看已有的数据。 以色列是首个向国民大规模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的国家。2021年9月15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关于以色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的文章,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免疫人群的新冠病毒确诊感染率和严重病例发生率,均比未加强免疫人群降低了九成以上。 我国科兴公司和国药集团先后公布了我国灭活疫苗加强免疫后的效果。科兴公司的灭活疫苗在第2针完成6个月后接种第3针,接种者1周内抗体呈10倍以上迅速升高,2周内上升到20倍。国药集团的数据显示,18岁~59岁人群第2针疫苗接种后新冠病毒抗体平均滴度为209.3,第3针疫苗接种后的平均抗体滴度升高至308.4;60岁以上人群接种第3针疫苗后,抗体平均滴度从第2针接种后的118.2升高到206.2。 这些数据均说明,加强免疫可明显提高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面对变异病毒还有用吗? 新冠病毒在不断变异,目前流行的德尔塔新冠病毒传播力是未发生变异病毒的2倍以上,其传染性与水痘病毒相当,甚至超过SARS、天花、季节性流感等病毒。因此,有些人担心打了加强针也无用。 对于变异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降低,但并非无效。 2021年5月至6月,我国广东省发生德尔塔新冠病毒疫情,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完成2针疫苗接种者的保护效力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我国灭活疫苗对德尔塔新冠病毒的保护效力为70%,对重症新冠病毒感染的保护率为100%,而未接种疫苗者对新冠病毒几乎无免疫力。 由此可知,进行加强免疫后,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还将升高。 不良反应会不会更重? 那么,加强免疫会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我们还是来看3组调查数据。 美国在2021年9月21日批准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加强免疫计划。根据2021年10月1日美国监测到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的安全性数据,在12591例完成第3针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的人群中,第2针接种后报告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发生率为77.6%和76.5%,而第3针接种后为79.4%和74.1%;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度或中度,因此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是安全的。 以色列对免疫力低下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的安全性观察显示,第3针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与第2针相似,常见的全身反应为疲劳、肌痛和发热,发生率甚至低于第2针接种后。 我国第3针灭活疫苗的安全性研究也显示,18岁以上人群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第2针接种后无显著性差异,最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为疼痛,其次为红斑、肿胀、瘙痒;全身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疲乏和腹泻,发生率较低;3岁到17岁人群接种3针后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接种部位疼痛,不良反应多为1级,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加强针”不是越早越好 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加强免疫。现阶段,我国优先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人群和患有慢性疾病等免疫缺陷人群接种。 但加强免疫的时间有讲究。科兴公司的研究显示,在第2针疫苗接种后28天接种第3针,平均中和抗体水平只能达到45.8~49.7;而在6个月以后接种,平均中和抗体水平能达到137.9~143.1。因此,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的适宜时间应该在完成第2针接种6个月后,而不是越早越好。 还有人问:“加强免疫的疫苗必须与基础免疫的疫苗一致吗?”我国不同厂家的灭活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技术路线是相同的,先后用不同厂家的疫苗并不会影响免疫效果,也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另外,接种灭活疫苗后采用mRNA或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免疫从理论上讲也是可以的,由于其免疫的抗原性差异,很可能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此前,就有一些留学生在我国接种灭活疫苗后到国外又接种了mRNA疫苗,并没有出现不良事件。但严谨地说,此结论仍需更多临床数据支持。 未来还要打“第4针”“第5针”吗? 未来,是否还需要打“第4针”“第5针”,甚至让加强免疫成为常态,现在还不能确定。但是,研究者会根据病毒变异和人体抗体水平变化的情况,来适时调整加强免疫的方式,也不排除有新的更有效的疫苗被研发,并用于人群免疫
嗜睡是意识障碍的一种,为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它以觉醒状态改变为主,是病理性睡眠增多。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中,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做出正确的反应,一旦失去刺激又很快进入睡眠状态。出现嗜睡等意识障碍主要是由于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同时能量供给不足,酶代谢出现异常,引起脑细胞的代谢紊乱,造成网状结构功能损害以及脑功能减退。意识障碍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颅内感染、颅脑损伤以及肝脏、肾脏、胰腺等器官功能异常,还有中毒、窒息以及严重创伤等。有些疾病状态(如癫痫发作、低血糖发作、高血糖状态、短暂性脑缺血)导致嗜睡等意识障碍呈发作性,诱因解除后意识可恢复正常。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嗜睡,都应给予重视,尤其当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陷入持续睡眠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另外,有一种睡眠疾病叫作嗜睡症。患者在静止状态或在单调、重复的活动中总是持续睡眠,能被叫醒,但总想睡,而且想睡的时间不合时宜(如聊天、吃饭时),这通常与下丘脑功能异常或者心理因素有关。嗜睡症患者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迟缓、情绪不良,产生焦虑、食欲不振、幻觉等。 嗜睡症状需要持续一个月以上才能诊断为嗜睡症。患者需要在生活节律、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调理。如加强身体锻炼,加快新陈代谢,作息时间有规律,不熬夜、不睡懒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持乐观、平和的情绪。如果嗜睡症非常严重,建议到医院做相关检查,配合医生进行具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