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术技术的革新。眼科手术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从以前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到现在的的微切口白内障手术。从之前的较大切口的玻璃体切除手术,到现在的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技术的改进,给我们带来了医生手术操作的便捷,疾病治疗上的收益,和患者的满意。对于我们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白内障手术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将经历的一个手术,大家对白内障手术可能感到并不畏惧。但对部分眼底有疾病要面临手术的人来说,眼底手术似乎在他们看来风险很大,他们也害怕这种风险,而畏惧手术,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拖延了手术的最佳治疗时机。这种情况在我们临床上遇见不少。那么眼底手术真有这么可怕吗?什么是眼底手术?年底手术前该准备些什么?眼底手术术中及术后该注意什么?眼底手术又有哪些可能的并发症? 那么,我们首先认识一下眼底,什么是眼底?如果我们把人的眼睛比作照相机的话,那么眼底就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但是它比照相机的底片精细得多。我们通常所说的年底是指的视网膜。但是除了视网膜,它的外面还包裹着脉络膜和巩膜。所以说眼底就像当一个三夹板一样,它由三层结构组成。我们大多数眼底的毛病就是主要是指视网膜出了问题,比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堵塞,视网膜炎症感染等等。当然,我们的视网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它叫黄斑。他是人眼看东西最重要的地方。相当于一台计算机的CPU。如果黄斑出问题,那么这个人的视力就会明显下降。比如我们通常见到的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黄斑劈裂,黄斑变性等等。另外我们眼睛里面还有一个叫玻璃体的结构,她是眼睛里面一个很大的腔隙,跟我们的眼底关系也非常密切。很多眼底的疾病,是通过玻璃体腔的炎症或者积血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眼底的手术通常叫做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也叫做玻璃体切割术。 所以相对于白内障手术而言,眼底手术,更加精细复杂,手术时间也相对较长。所以术前的详细眼部检查,及全身疾病的控制,相对来说较为严格。假如术前血糖血压,控制极为不佳,或者全身存在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话是不适合行眼底手术的。 眼底的手术是一般局部麻醉的,所以我们术中是清醒的,但眼部是被麻醉的,这种麻醉并不是让你失去感觉。而是一段时间内的失去痛觉。由于眼底手术相对来说时间较长,所以术中如果有任何的不舒服,可以用嘴巴讲出来,但是千万不要动来动去。因为我们是在显微镜下做的,你轻微的移动在显微镜下幅度也会显得很大。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手术意外。如果术中真的有哪里不舒服,跟主刀医生讲。医生手术暂停后,他说能动你才可以动。但术中不能动,不代表你可以睡着。因为有些人睡着了会打呼噜或者说梦话,甚至有一些奇特的动作。这样会影响手术的安全性。 那么眼底手术做完之后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当然应该注意用眼卫生。术后水不能入眼,手不能揉眼。那么洗脸洗头洗澡怎么办呢?洗脸的话,要把毛巾拧干,沿着眼睛旁边擦。洗头的话那就需要,家里人帮助洗,或者去理发店干洗。洗澡的话,脖子以上就不要碰水。多久之后才能碰水,一般是一个月。其次。我们大多数人手术做完之后多多少少会有一定的不舒服,比如眼睛里面异物感,眼睛红痒,眼睛肿痛等等。一般眼睛红需要一两个月才能慢慢消退。还有些人眼睛里面会有一些线头,这些线头,术后一段时间可以拆掉。所以在这期间可能会有,比较明显的刺痛感。但这些都是常见的,大部分人都能忍受。毕竟任何手术你做完之后一点感觉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何况是眼睛的手术,我们常说眼睛里面容不得半粒沙,就是这个道理。再者,眼底术后的体位也是相当重要。有些人术中有眼内打气或者打油,那么术后体位的话一般需要是面朝下体位。所谓的面朝下体位就是不管是睡觉,还是你平常走路吃饭,脸都应该朝下,但并不是说,你一天24小时都要脸面朝下,那谁都吃不消。医生的要求是,你大多数时间是要面朝下体位。特别是手术刚做完,头几天或者头几个星期。当然,根据疾病的不同,也不是说所有打油打气的人都需要面朝下体位,可能有些人需要侧着睡,左侧或者右侧。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医生指导再做决定。还有些人,比如术中没有打油打气,那么术后一般是头高位。什么是头高位,就是我们平常,坐着的时候的体位。如果躺在床上的话,建议把床摇起来半卧着。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仰着脸躺,这样不助于术后的恢复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另外,眼底术后的饮食建议清淡饮食。不要剧烈运动。一般不需要再额外补充营养品。如果术后有明显的眼胀眼痛,或者视力进一步下降,那就必须及时就诊。 那么做眼底手术可能会有哪些并发症呢?眼底手术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麻醉意外,出血,感染,炎症疤痕,高眼压,神经损伤等等。有些并发症我们是相对常见的,比如,术后的出血,或者高眼压,有些是一过性的,有些可以用药物控制。过一段时间会慢慢消失。有些并发症是非常少见但较为严重的,比如感染,或者神经损伤。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及时治疗。但是不要因为这些并发症的存在,而去逃避手术。我们眼底手术发展到今天,微创时代。术中的并发症相对于以往来说,已经大大减少。一个专业的眼底外科医生,能够有效的控制他手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这也并不代表,一定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只有认识和正视可能的并发症,才能理解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最后讲一下眼底手术的预后。当然预后的,好坏跟不同疾病,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都息息相关。但是我们心里要明白。眼底疾病,在眼睛里面算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大多数眼底疾病预后不可能恢复到术前没有疾病时的状态。甚至有些人做眼底手术的目的,只是为了保住视力,或者,保住眼球外观。所以我们术后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另外,眼底术后的恢复时间也相当漫长。眼底手术的操作,医生只能在你原有的眼底上修修补补。并不是更换你的眼底。所以术后的恢复可能需要几个月,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有,对于部分眼底疾病而言。手术治疗只是疾病中治疗的一个手段,并不是说,手术完后就没有这个疾病,有些疾病是一辈子存在的。所以术后的随访以及其它手段的治疗也一样重要。 以上我讲的是眼底手术的初步认识和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尽管留言,我会一一答复。
大家好!我是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和苏州院区(苏州市眼科医院)的郑斌副主任医师,在上一篇《黄斑前膜》中我着重给大家讲了什么是黄斑前膜,这次我给大家重点讲解下黄斑前膜手术的相关问题,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第一个问题,“怎么麻醉”?眼部手术大多数采取局部麻醉方式,也就是只单纯麻醉眼球局部的麻醉方式,目的是停止眼球转动和消除疼痛。所以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都是十分清醒的,我有时一边手术一边和患者聊天来放松患者紧张情绪。眼部麻醉一般对全身情况影响比较小,相比较而言,患者过度紧张要威胁的更多。因为黄斑手术在眼科手术中属于特等手术类别,不仅要求主刀要有深厚的眼底外科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之外,还要求患者在过程中能完全配合,尤其是不乱动,包括不说话,不咳嗽,不扭头等等导致眼部轻微移动的动作(因为全程手术显微镜下完成),说这么多好像很难,其实很简单,我做过这么多手术几乎都能配合。小结:1. 成熟的专科医生能做到很好的麻醉,可以保证手术无痛,但某些定压环节会有轻度不适。2. 长期饮酒,曾有麻醉史或过度敏感的患者,麻醉效果会有一些影响,必要时会有辅助麻醉措施。3. 术前紧张在所难免,术中会慢慢放松,因为不痛。4. 手术中患者不能睡着,要有一定的意识(即使睡着了,我也会叫醒,否则做个梦动一下就可能出问题,呵呵)。5. 术中患者任何动作,均要汇报同意后方可活动。6. 麻醉后药物持续24小时,比如下午手术,第二天上午患者可能仍不能睁眼或眼球活动受限。7. 特别焦虑或精神病史等特殊患者需要全麻。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好的手术医生也离不开高级的手术设备。由于眼科对检查和手术的设备要求非常高,并且每件设备都异常昂贵,所以眼科诊断和手术技术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如果你观察下,如果一个地方有一家眼科很好,其他周边的地方眼科就很难发展起来,并逐渐萎缩,往往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我们医院是浙江省唯一的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有着全国专科排名前5的荣耀,自然我们的设备不说浙江,就是在全国医院比较也是出名的好,不好意思,显摆下,因为我作为一名后段手术医生确实得益良多。 这张幻灯片给大家晒晒我们医院一间眼科手术室的场景。1. 玻璃体切割机,就是玻璃体手术的核心,这台机器是目前全国最为先进的,有高达5000次的切割速度,异常迅速和稳定。2. 眼科手术显微镜,整个手术过程都是通过它来完成,通过它看到的东西都被放大,所以手术中可不能乱动哟!3. 全自动手术床,有时手术前后患者会自动起身,我常开玩笑说,“上去了就别动了,否则这么贵的床浪费了”,呵呵,这床可自动控制体位。4. 录像系统,有些有难度的手术步骤会录制下来,方便示教和教学,我们也是所教学医院培养一批批的硕士博士呢。5. 手术器械台,手术时有专职护士负责手术器械管理,这是我们的特色,其他很多医院科室没有上台护士的,我们的手术过程会非常有条不紊!6. 控制以上机器的脚踏,眼科手术医生开车技术都比较好,可能得益于此,手脚并用,呵呵。 这一间下来也上千万了吧,所以眼科手术都可称为高大上了!! 这张照片给大家展示手术时每个人的位置。图中一共有4个人,1.主刀,2.助手,3.器械护士和4.患者(躺在床上呢,看不见)。手术中主刀其实是坐在患者平躺时头顶的方向,从上往下观察患者。患者这时躺在床上,面部全被手术巾包裹覆盖,只露出手术眼,所以有些患者常常有呼吸困难的情况,其实每个患者都有导管供给氧气,这种情况还是因为紧张恐惧的原因,所以有必要术前说明一下。 现在很多医疗单位都在强调微创,强调自己的器械多么的细等等,其实这是很片面的,我经常给实习研究生和低年资医生讲,微创理念应该贯彻于手术始终,尤其体现在手术者的技术上,即使常规器械也可以做出微创的效果,即使再微创的器械也可能造成超过常规的损伤。下面我就具体的展现我们手术的一个重要器械——刀!!呵呵,你看了图片一定发现没有,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手术刀——玻璃体切割头,也就是网上你们常常查到的讯息。 微创说简单的就是切口小,你看2图显示的就是三种不同细的刀,在同一重物下的弯曲度,上面最粗20G弯曲小,最细25G,中间的是23G也是目前最最普遍使用的。图3显示的局部放大,可以看到右边的细。常规的手术要在眼睛上做6个切口,而微创手术是将三根套管直接经巩膜插入眼内(图1)),迅速建立手术通道,方便器械进出眼内,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拔出套管,由于其直径很细,伤口能够自行封闭。为了尽可能减少手术后伤口漏液导致的并发症,我常常进行缝合。这张幻灯我重点要给大家讲讲黄斑前膜手术的核心——剥膜。非常遗憾不能显示我的手术视频,只能通过截图的办法,但道理非常简单。希望通过讲解,你能理解手术设计的细节,对手术是否安全有个直观的判断。1. 染色 这组图片中我没有显示染色的步骤,只显示了结果。您是不是观察到图片中有绿色,这就是被染色的部分,正常情况下是完全透明。为了手术操作安全就要进行染色。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虚线包绕的前膜区域没有着色,其外有明显着色。据此医生可以判断前膜的位置和范围。2. 起瓣 前膜剥除每个手术医生不完全一样,我习惯于在前膜的边缘起瓣,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开始的位置是远离黄斑中心的,手术风险也随之降低了很多,但这一步也是最危险的,稍有不慎器械会将视网膜损伤。但对于成熟的眼底外科医生并不是问题!!3. 剥膜 就是镊子夹着瓣环形撕掉这层膜,一般情况下这层膜与黄斑粘连的不十分紧密很容易剥掉,但是病程越长时就不太一样了,有时粘的很紧,不容易剥除或不能完全剥除都有可能。这也是应该尽早手术的原因之一。4. 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层膜完全游离了。不过,您注意到红色箭头显示的出血点了,是不是有点担心呢?其实,这是过程中常见现象,原因是剥膜时有个别毛细血管破裂导致,有些会更明显,一般不会对视力有影响。小结:1. 手术中需要剥除两层膜——前膜和内界膜,后者剥除可以降低复发的发生率。2. 手术没有刻意在黄斑中心操作,所以安全性是有保证的。3. 前膜剥除的难易与病程有很大关系,越久则越难剥除,损伤也会大。4. 任何黄斑手术都或多或少对黄斑有损伤,但疾病本身的损伤更大。5. 目前为止,黄斑前膜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唯一的方式就是手术。 这两位老人都是80岁左右女性,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就医条件,均患黄斑前膜,都经历了至少2年以上所谓的保守治疗,手术结束后都举起胜利手势,唯一不同的是不同城市。这也反映了2点,1.对黄斑前膜手术很多地方很多医生仍然存在误区,甚至根本不了解的情况。(右图的老人手术前2年曾在当地大医院因白内障住院,检查发现黄斑前膜,医生认为白内障手术效果不好,而黄斑区不能手术,建议出院;左图老人在当地医院诊断后,医生认为黄斑手术风险大效果差,不建议手术,药物治疗);2.手术过程本身是舒适的。 很多黄斑疾病患者经历的漫长的求医过程,看了很多医院很多专家,经常听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无所适从!希望我的讲解能使您拨云见日,正确选择。如果仍有疑问欢迎与我联系,祝您早日康复!本文系郑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大家好,我是浙江省眼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眼底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郑斌。最近一段时间,受邀在Professor-X学术论坛上做了一场关于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学术报告,将我近几年关于此类手术的心得做了分享。今天,我希望用通俗一点的语言给患有此病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一场科普,希望能d打消您的一些顾虑,对一部分严重患者能坚定手术的决心。近视在临床上,通俗的分为“良性近视”和“恶性近视”。“良性近视”就是我们通常最常见到的近视类型,爸爸妈妈们总挂在嘴边的“看书离远点,不然近视了!”的那种近视。这种近视是因为后天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出现的,一般在成年以后就不再发展,最常见的一般不会超过800度(-8.0D,这个是更专业的说法)。但是,“恶性近视”却完全不是这样,它是有遗传性的,也就是说“即使你躺着喝凉水也会近视!!!”如果你注意一下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亲友们,很大可能是有和你类似的情况的,有些患者常常会问”我的父母没有,为什么我有?”因为这个病是多基因遗传,所以并不是“父母有,孩子一定有的”,但你的子孙后代中有可能会有散在发病,小孩的主要表现常常是每年近视度数进展很快,如果这样,就必须密切随访观察。“恶性近视”又称“病理性近视”、“进展性近视”,常并发的眼病表现是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和青光眼。因此,这类患者及早建立眼部健康档案(眼底彩照,近视度数,眼轴,OCT,散瞳眼底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了,才会方便随访,及早诊断和治疗。如果你的近视度数大于800度(尤其1000度以上),如果你的亲属有类似情况,就应该高度警惕!!!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黄斑劈裂”就是“恶性近视”导致黄斑病变的其中一种类型,因为广泛存在于一些患者中,再者很多眼科医生可能对其认识不足,解释不同,所以使很多患者造成困扰,这次我就给大家聊聊这个病!!!!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yopic foveoschisis, 以下简称MF)仅仅在1999年通过OCT检查才被眼科医生认识。所以,很多眼科医生了解不深,尤其是非眼底病专业的医师,所以患者感觉MF解释千差万别就不足为怪了。由于没有进行过专门大样本的研究,所以MF的病变率不清楚,只是知道50岁是个高峰,但是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二三十岁的患者也存在劈裂。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所以到眼科检查眼底的时候突然被告知,并且经多个医生不同的解释,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如果把“视网膜”看作是放在地上的一块“木头”,“视网膜脱离”就是这块木头和地面分开,但是“视网膜劈裂”就是这块木头本身被劈开,但木头还是放在地上。近视就是眼睛的“白眼壳”前后径变长,高度近视就是变得更长,并且在眼睛黄斑的地方,还出现了一个局部的凹陷(后巩膜葡萄肿),所以眼睛里的视网膜就被动的被拉伸。随着近视度数的不断增高,凹陷的地方也不断加深,视网膜尤其时黄斑处的视网膜被生生的拉劈开,呈现一层层外观,被称为“劈裂”。由于这个力量是慢慢蓄积的,所以一般劈裂形态的发展很是缓慢,多年也没有变化,甚至白内障手术后也长期没有变化。还有的劈裂位置不在黄斑处,所以医师也不会特别关注。上图中,可以看到这种力量来自两组方向,一组是水平,另一组是前后的力量。在这张图中,右下角的小图是正常的视网膜黄斑区的图象。而大图给大家显示的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箭头所指位置)和脱离(*位置)。在劈裂位置我们可以看到视网膜层间好像有类似条索或是丝状的纤维上下连接,而视网膜脱离区可以看到是纯黑色的,没有类似结构;还有就是劈裂是在视网膜层间,而脱离是视网膜和下面的一层完全分开,所以下面的底是比较光滑的。因为,MF被认识就近些年,现在学术界还没有关于此病统一的分类标准,不同的医生可能根据自己研究目的的不同,将MF分成不同的类型。上图彩色的是正常的黄斑视网膜形态,下面黑白的是不同形式的视网膜劈裂。这篇文章,是我在2011年发表在国外眼科SCI类杂志《Retina》上的一篇关于高度黄斑劈裂手术的文章。其中患者的随访时间有的长达两年,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国内较早研究和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研究结果得到国外专家的认可。这是我文章中的提出自己的分类标准,但不同的分类是否对手术后视力有影响还没有充分的数据证实,可能以后会有学术论文的研究结果。平时门诊,MF患者经常会问我”以后会怎么样?”其实这个问题就是要了解一下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自然病程,就是不去管它不采取任何措施,它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可以肯定的说大多数高度近视黄斑劈裂还是非常稳定的,甚至白内障手术后也能长期保持稳定,一般不建议手术干预,门诊定期观察就可以了。但是,有一部分患者会在短期内出现明显改变,明显的变化就是视力下降或是视物变形(相对较少)加重,如果是这样就是黄斑劈裂累及的黄斑中心了(影响视力最大的地方),就像上图。紧接着就会出现黄斑脱离(前面给大家展示的那个图),严重的患者出现黄斑裂孔,最后视网膜脱离。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高度近视患者一旦出现黄斑裂孔,出现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概率是很大的。这是一篇国外的文章,展示的是3例MF患者在不到5个月时间先后出现黄斑形态明显恶化。这个病人是我的门诊病人,这张图片是4个月前在外院的,当时接着的医生说“现在不能手术,等瞎了再做”4个月后,出现了黄斑裂孔,继发视网膜脱离,我给她做了手术,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其实,根据我的个人观点,这个病人可以在4个月前接受手术,但是由于不同的医生观点不同,给出的治疗方案是不同的。所以,在看病时不要看医生年龄,一定要看医生的专业背景,因为眼底外科技术的发展就在近10左右的时间,并且知识更新很快,所以你懂的!这四类患者是目前我建议重点关注的,也就是应该考虑手术的。如果一时没有考虑好接受手术,也要密切观察,一般至少每月复查一次,如果条件允许,也可缩短复查周期。那么手术后最终视力的恢复和哪些因素有关呢?现在多个研究表明手术前视力于手术后视力最终恢复的结果有正相关,也就是说手术前矫正视力约好,手术后最终视力就约好;手术前视力越差,手术后最终视力也就越差。因此,对于MF患者一旦出现视力进行性下降,同时OCT也证实黄斑形态进一步恶化,就应该及时手术,更不能等到“瞎了再做”。下面我给大家举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其实很多患者黄斑劈裂的形态都可在这些患者中找到。说明:MF内眼手术最大的风险就是出险“黄斑裂孔”,而MF不行处理最大的风险也是“黄斑裂孔”;引用普京的一句话”如果打架不可避免,为什么不先出手?“。病例2患者是双眼的MF,视力下降也更为明显和长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候患者主诉的视力下降时间,并不一定就是准确的,所以多个研究发现所谓“症状持续时间”和最终视力没有相关性)。手术以后患者的劈裂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总体患者是满意的。说明3点:1. 这类形态的黄斑劈裂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也是我认为应该手术手术干预的情况之一。2. 此类情况如果不及时干预很有可能会发展成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 患者年龄超过50岁,所以我们同时摘掉了患者的晶状体,手术以后患者的近视度数由2000度变成了300度左右。病例3:患者另外一只眼睛出现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上海某医院就诊,说不能手术,后来找到我行手术治疗,现在已经康复。当时我们检查右眼发现也存在黄斑劈裂。经过及时的治疗,他的手术后短期的视力到达0.6。说明:一般黄斑手术后视力的提高是有一个恢复期的,一般是半年到一年时间,这个过程中视力会逐渐提高的。:病例4:这个患者的特点是比较年轻,并且在手术后早期视力略有下降。原因是手术中剥除黄斑前膜性组织时,对黄斑中心牵拉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个体差别的原因。说明:1.MF也会发生在30岁左右的患者,所以今早建立眼底的健康档案对于随访观察非常重要。2.黄斑病变这类手术,手术后早期患者的视力有时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绝大多数患者的最后矫正视力会随着时间慢慢恢复并提高。病例5:这个患者的特点是左眼劈裂的视网膜出现了板层裂孔。板层裂孔的出现就说明视网膜表明有较为明显的牵拉力,及时手术是防止出现全层裂孔的重要手段。这个患者另一眼(右眼)发生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经我主刀手术,最终视网膜复位,因为有此前车之鉴,患者及家属接受左眼手术的意愿很强烈。说明:临床上,高度近视患者双眼先后出现黄斑劈裂和继发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情况还是挺常见的,我给大家举的几个手术病例是应为其他方面的特点突出,但巧合的是大多数病例都是双眼发病,这种情况值得大家重视!!! 病例6:这个患者的特点就是黄斑劈裂内层极薄,手术前我和患者进行认真的谈话,反复告诉她可能会出现“医源性黄斑裂孔“,因为我曾为患者朋友主刀过“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所以她深知此病的危害,强烈要求手术。手术后的效果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没有出现“医源性黄斑裂孔”,视网膜复位良好,成功预防了继发黄斑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说明:MF手术的最具争议的风险之一就是术后“医源性黄斑裂孔”,确实文献报道有一定的发生率。 病例7:这个患者的特点是黄斑劈裂的程度没有上面几个病人严重,但是劈裂范围已经累及黄斑中心,并且患者由明显的短期视力下降,符合手术适应证。手术后可以看到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恢复良好,几乎接近正常,视力提高也很满意。 说明:如果黄斑劈裂的范围累及黄斑中心时,应定期密切随访,一旦有明确视力下降的事实发生,应考虑手术。本文系郑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