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护理,椎体成形术后常住院时间很短,穿刺口可隔2-3天在当地医院换药,也可自行用碘伏创口及周围消毒,并用无菌敷贴包扎(可药店购买),注意保持创口清洁、干燥。如有创口红肿、渗出等表现,及时与手术医生联系。下地活动,椎体成形术后因骨水泥的注入,骨折的椎体得到了支撑和强化,胸腰背部疼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术后可带腰围下地(卧床时不需要带腰围),下地时间以自我感觉无不适为限,因弯腰时对椎体前柱挤压力明显增大,尽量较少弯腰。骨折的椎体仍需生长至骨愈合,因此仍需多卧床休息。功能锻炼,胸腰椎骨折后,患者活动量常明显减少,因此腰腹部肌肉萎缩不可避免。再加上现代人生活条件较好,肥胖患者较多,很多患者大腹便便,原本就薄弱的腹部肌肉力量进一步下降,雪上加霜。因此,如果想尽快恢复身体机能,功能锻炼必不可少。锻炼方法如下:(1)臀桥训练:在不改变脊柱生理曲度的情况下强化背部肌群。(2)进阶版臀桥:增加不稳定的平面,这种情况下会更多训练到深层的回旋肌,帮助腰椎的阶段性稳定,如果做得标准,对腰椎有百利而无一害(不要摔倒就可以),可谓是强腰固肾的金牌动作!(3)“交叉支撑”运动:这个动作,是用异侧的手脚作为支撑,从手肘和膝盖作为支撑的跪姿出发,伸出一侧手和另一侧的脚,保持水平,这个姿势要求身体水平,目视前方。坚持10秒,做10个。(4)平板支撑”运动:身体成一条直线,用脚趾和前臂做支撑,腹肌收缩保持10秒,再放松,注意全过程不要憋气.要求10秒,10个。4.抗骨质疏松治疗,在轻微外力下,出现脊柱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是骨质疏松的表现,尤其女性,绝经期后,随着雌激素分泌的减少,骨质疏松不可避免。因此,为减少今后再骨折的风险,患者常规需抗骨质疏松治疗。抗骨质疏松药物机理是开源节流,即增加骨生长,减少骨丢失。目前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1) 钙剂,代表药物钙尔奇。(推荐使用)(2) 增加钙吸收药物,代表药物阿法骨化醇及骨化三醇。(选用)(3) 促进骨形成,甲状旁腺激素,代表药物特立帕肽。(因需每天皮下注射,疗程较长,非常不便,推荐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使 用)。(4) 抑制骨吸收,主要是二磷酸盐类,代表药物阿仑膦酸(福善美,每周一片,默沙东制药,具体用法参见说明书,)、利塞膦酸 (每天一片,具体用法参见说明书)。(推荐使用) 5.术后复查,建议术后一个半月、三个月、半年、一年脊柱专科门诊复查。
1.多裂肌康复训练,腰突腰肌劳损都适合训练-明威老师康复的视频2.久坐腰部不适,推荐死虫子。-健行者康复谢利刚的视频
本文中开放手术特指两种情况1.腰椎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患者。2.腰椎管狭窄等腰椎融合固定患者。注意事项包括1.切口情况:如出院后出现切口局部渗出、红肿、疼痛等不适症状及时与手术医生联系,不建议自行或周围诊所处置,以免延误病情。一般拆线后一周可洗澡,建议淋浴,不建议泡澡。2.下地活动时间: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线,当我们卧床时,脊柱处于横位,不承受身体的重力,当我们站立或坐立时,脊柱处于竖立状态,会承受身体的重量,越是下方的脊柱,承受的重量越大,颈椎处于脊柱的上方,只需要承受头部的重量,因此承受的重量最小。因此过早过多的下地可能会导致复位的骨折再次压缩。脊柱手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常因病而异,因人而异。对于骨折患者而言,骨质疏松、术前压缩严重、爆裂骨折患者一般下地时间会延迟。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螺钉把持力及支撑力较正常骨质差,我常给患者举例就像在朽木或者泡沫板上打钉子,螺钉支撑力量肯定会下降,这样我们就需要减少或者延迟下地时间,让骨折的地方生长一段时间,骨折部分稳定后再逐渐增加下床活动时间。对于爆裂骨折患者,术前骨折变形严重,手术复位了骨折,就像把破碎的蛋壳复位了一样,蛋壳还是没有承重能力,主要是靠螺钉通过骨折椎体的上下椎体来承受身体的重量,过早过多的下地,有可能出现复位骨折的塌陷,甚至出现断钉断棒的情况。所以下地时间务必根据手术医生要求,切勿自行做主。另外就是下地活动要遵循逐渐增加的原则,因为随着骨质生长,周围软组织愈合,稳定性也会逐渐增加。有的患者会问,在床上一定要平躺吗?这个是不需要的,因为不管是平卧,侧卧还是俯卧,脊柱都不会承受重量,但是不建议扭转身体,翻身时最好整体翻身。3.下地活动姿势:当身体处于前倾位置时,骨折的椎体会承受挤压的力量,承受的力量较大,因此,在开始下地活动的时候,尽量让身体处于直立的姿势,这也是建议下地初期戴支具或腰围的原因。4.功能锻炼:功能锻炼非常非常重要,我常给我的患者朋友举例,就算你没有手术,没有生病,让你卧床几个月,你的身体机能、肌肉力量都会快速下降,何况你还受了伤,做了手术。当骨折愈合后,你想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你会发现自己腰酸背痛,很难恢复受伤前或手术前的状态。这样就会非常影响自己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会怀疑医生手术把自己做坏了。有的患者朋友会担心,锻炼会不会把手术的地方练坏了?这个完全不需要,在我们锻炼的时候,所有的动作主要是在床上进行,并不会给让脊柱承受重量,所以不会对脊柱有多少损伤。具体的锻炼方法,请参见下一篇文章“脊柱术后锻炼方法”。
近日,我院骨科为一名严重“脊髓型颈椎病伴四肢不全瘫,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成功实施“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固定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明显改善,可下地活动,目前已顺利出院。据主刀医生,骨科副主任医师董献成博士介绍,该患者为77岁男性,泰州兴化人,因四肢麻木乏力入住东区医院全科医学科6病区。患者入院时已难以下地,生活不能自理。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没有好转。经MR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颈部脊髓明显受压。 董献成会诊后,仔细研判患者的病情发现,患者四肢麻木乏力,以右侧肢体为重,右侧上肢更为严重,右手及腕背伸肌力0级、右手握力肌力1级,双下肢病理征阳性,结合MR所示患者颈部脊髓严重受压损伤变性,最终诊断患者为“严重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椎管狭窄”。患者病情严重,建议患者尽快手术治疗。 为尽快抢救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在患者转入东区骨科病房后的第二天,在麻醉科、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董献成为患者实施了“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固定术”,手术过程安全顺利。术后第二天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症状最为严重的右手功能部分恢复。目前,患者其余肢体肌力基本正常,右手指及腕背伸肌力恢复至3级、右手握力肌力恢复至4级,患者垂下的右手再次举了起来。“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颈椎手术在脊髓周围操作,一旦损伤脊髓将造成灾难性后果,所以具有较大的手术风险。”董献成介绍,“很多患者因为惧怕手术风险,能拖就拖。但脊髓一旦完全损伤就难以恢复。等到脊髓受压损伤后再行手术治疗,反而增加了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即使手术减压充分,也可能会留下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因此,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建议患者尽早手术。
骨质疏松症是老龄化社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被公认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在全身骨骼质和量下降的情况下,各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风险持续增加。轻微外力即可造成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其中以脊柱压缩性骨折发病率最高。老年人骨折30%以上与骨质疏松相关,脆性骨折的高病死率及高昂的治疗费用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脊椎骨折中又以胸腰椎骨折最常见,椎体骨折的患者较普通人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一、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以卧床为主,包括:卧床休息,垫枕复位、佩戴支具,药物止痛、功能锻炼等。其优点是对机体干扰小,比较安全。然而长期卧床,可以加速骨丢失,造成肌肉的萎缩,这两者又可以加剧疼痛。这就形成了骨质疏松-骨折-卧床-加重骨质疏松的恶性循环,之外,还易导致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致命的并发症,而且椎体高度恢复并不理想,有可能会加重脊柱畸形。 大多数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经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但仍有1/3以上的患者持续疼痛。若任其发展,有相当部分的椎体将进一步塌陷,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发展成慢性疼痛。老年伤椎前缘高度丢失严重,会造成骨折愈合后严重的后凸畸形,引起脊柱力学分布的改变,加重退变,导致腰痛,影响日常生活。因此,其常用于单纯椎体压缩骨折,压缩高度小于椎体高度的40%,后凸角度小于20°,不伴有脊髓损伤的稳定性骨折,或患者一般状态差,高龄,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非稳定性骨折。二、手术治疗1.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VP、PKP)Galibert等首先将此技术用于椎体血管瘤,后逐渐发展成为老年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引起疼痛的首选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保守治疗无效而又难以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通过椎弓根向椎体内注入人工骨水泥,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的目的。PVP、PKP止痛效果明显,功能恢复快等已得到广泛认可,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使用该技术能缓解疼痛,增加椎体稳定性,便于患者早期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其优越性体现在:(1)直接有效恢复被压缩椎体的高度,生物力学强度高,解决了老年人因骨质疏松不宜进行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难题;(2)手术主要通过穿刺完成,创伤小;(3)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避免了长期卧床导致的各种并发症。2、开放性手术治疗对老年性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指征尚无明确的界定。椎体成形术由于不能有效增大椎管容积,脊髓神经受压是相对手术禁忌证;对于椎体高度受压超过3/4,骨折累及椎体后壁、骨折块压迫椎管内结构,尤其是伴有脊髓神经受压的病例应用受到限制。随着麻醉等相关技术的进步,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性逐步提高,开放性后路减压内固定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有效的补充方法。通过清除椎管内骨块可以预防迟发性脊髓神经损伤和继发性椎管狭窄,术后可早期活动,有助于减少骨量丢失,防止骨质疏松的进展。因此,对有条件的患者主张手术治疗。目前比较明确的椎体严重骨质疏松骨折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适应证为伴有神经损伤或神经功能进行性损害者,严重的顽固性疼痛,明显的畸形等。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及重度骨质疏松应为相对手术禁忌证。鉴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高龄、并存症多,再骨折发生率高等治疗上的难点,应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正确的状态评估,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同时多学科综合康复锻炼对骨折的预后及康复至关重要。
患者男性,44岁。因“外伤致头颈痛伴双上肢麻痛、无力一天”入院。查体:颈4-7棘突及双侧椎旁肌叩痛阳性,双侧上肢肩关节以下痛觉过敏、浅感觉减退,左侧显著减退。双手掌及手指感觉减退,以左侧为重。左侧Hoffman征(阳性)。双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III级,左上肢腕背伸肌、指屈肌肌力II级,右上肢腕背伸肌、指屈肌肌力II+级。左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稍亢进。双下肢肌力、肌张力及感觉正常,双膝腱反射、双跟腱反射正常引出,双侧Babinski征阴性。诊断:1.颈椎过伸伤 2.颈脊髓损伤 3.颈椎椎管狭窄(C4-7) 4.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5.颈椎间盘突出(C4-7)MR可见脊髓受压严重。予患者行颈椎前路颈4/5单间隙髓核摘除+颈6椎体次全切融合内固定手术(ACDF+ACCF),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患者杨某某,女性,64岁。外伤后腰背部疼痛三天入院。入院后予完善检查,诊断为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症。MR检查术中标记术中穿刺术后第二天切口换药术后复查X片术后第二天患者疼痛基本缓解,带支具下地活动。术后第三天出院。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将骨组织或骨水泥注入椎体,从力学上增强其结构强度。1994年PVP被弗吉尼亚大学率先介绍到美国。从那时开始,PVP成为一种治疗疼痛性椎体疾病的常用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逐渐推广,除了脊椎血管瘤、骨髓瘤、溶骨性转移瘤外,更多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伴有顽固性疼痛的患者。随着肿瘤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他们在生活质量和疾病的最后阶段能够活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脊柱转移瘤患者中,据报道PVP能够缓解疼痛并且在结构上加强被溶骨破坏的椎体,使得患者的痛苦减轻而且能够继续日常的负重活动。欧洲人的经验主要集中在治疗与肿瘤有关的疼痛(包括良性和恶性),而美国人的经验主要集中在治疗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有关的疼痛。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改良与发展,1999年美国Berkeley骨科医生Mark Reiley研制出一种可膨胀性扩骨球囊(KyphXTM,Inflatable Bone Tamp),该技术采用经皮穿刺椎体内气囊扩张的方法使椎体复位,在椎体内部形成空间,这样可减小注入骨水泥时所需的推力,而且骨水泥置于其内不易流动。这种方式和常规方式相比,两者生物力学性质无区别,临床应用显示其不仅可解除或缓解疼痛症状,还可以明显恢复被压缩椎体的高度,增加椎体的刚度和强度,使脊柱的生理曲度得到恢复,并可增加胸腹腔的容积与改善脏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002年,美国开展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就有38000台,经皮后凸成形术有16000台,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报道的疼痛缓解率均超过90%,出现严重并发症少,它们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作用机理1.增强椎体强度Bo等对40例新鲜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标本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椎体压缩骨折后其轴向压缩强度和刚度分别为527.43N、84.11N/mm;而椎体内注入磷酸钙或PMMA后的测试结果显示:磷酸钙组分别为1063.127N、157.21N/mm,PMMA组分别为1036.100N、156.8N/mm,CT检查显示椎体内骨水泥充盈良好,除椎体后部外,磷酸钙组85~95%充盈,PMMA组79~90%充盈。有研究表明,椎体内注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能显著恢复骨折椎体的力学性质,其恢复的程度与注入骨水泥的量有关,其强度最高可达到来正常情况下的2倍,而刚度可超过原来的15%左右;椎体骨折后经椎弓根CPC填塞骨折间隙及椎体内空隙同样也可恢复椎体的强度和刚度,分别增加16.67%(P<0.05)和11.05%(P<0.05)。2.改变椎体稳定性Mermelstein发现骨质疏松患者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其所在椎体运动节段的顺应性较术前显著降低,其屈伸和侧弯顺应性分别降低23%和26%,但Kifune的研究则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其屈伸、侧弯顺应性较骨折前均增加了34%。尸体标本的生物力学实验表明,经椎弓根向病椎内注入自固化人工骨水泥后可以立即降低椎弓根螺钉的应力。Mermelstein发现爆裂性骨折椎弓根内固定、磷酸钙椎体成形术后,屈伸刚度增加40%,磷酸钙能显著增加前柱的稳定性,降低作用在椎弓根上的应力,最终使骨质疏松、爆裂性骨折及椎弓根内固定术后的稳定性得到增强。尽管各项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但均表明椎体成形术对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所在脊柱节段的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3.缓解脊柱疼痛椎体微小的骨折及骨折线微动对椎体内的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引起疼痛,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这种情况下的疼痛可以产生很好的止痛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骨折修复技术,而不仅仅是对椎体的单纯填塞。几乎所有的临床结果都显示,不论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还是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均高达90%以上,其原因尚无肯定的解释,可能在于:⑴椎体内的微骨折在椎体成形术后得以稳定;⑵骨水泥承担了相当部分轴向应力,从而减少了骨折线的微动对椎体内神经的刺激;⑶椎体内感觉神经末梢被破坏。适应症:骨质疏松性骨折引起的疼痛不稳定的压缩性骨折疼痛性椎体骨折伴骨坏死(Kummell病)椎体血管瘤骨髓瘤椎体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部分椎体良性肿瘤
(一)关于卧床休息问题:当病人从手术室回到病房,通常还是要有一定的卧床休息时间,一般2-6个小时内绝对卧床,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在全麻下手术,卧床时间可能更长一点。术后3天时间内,多卧床,但可以下床轻微活动,可以自己上卫生间。早期下床时,有的医生主张佩戴腰围;这个并不强制。如果佩戴腰围,腰围要有支撑力,避免使用有松紧带的腰围,支撑作用不好。另外腰围要有一定的宽度,要能够包裹住整个腰椎。(二)伤口护理问题:椎间孔镜术后伤口较小,只有几毫米,我们一般只缝合一针,术后注意保持局部伤口干燥,4~5天换药1次,术后12-14天门诊拆线。目前科室已采用美容皮肤胶粘合伤口,可避免术后伤口拆线问题。(三)术后疼痛问题:大多数病人,术后的腰腿疼痛,就可以获得缓解,但当天多数患者可感觉腰部一定程度腰部酸胀,这个是正常现象,主要原因是穿刺损伤、手术是在水压环境下等因素,第二天即明显缓解。有些病人,在手术后第三天将开始出现所谓的“术后反应”, 有的医生称之为“椎间孔镜术后的反复期(康复期或水肿期)”。表现为术前症状重现,甚至加重,也可以出现新的症状,如麻木、疼痛、酸胀无力等;甚至可以是对侧出现症状。持续时间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从几天到3个月甚至更长不等。此时,患者应该有耐心,不要焦躁,多数可以自行缓解。如果卧床无法缓解或症状持续进行性加重就应该复查核磁,看是否出现终板炎,此时治疗方案要有所更改,治疗周期也会延长。 “反复期”不是复发或疗效不好,这些都是是可以自行恢复的。 (四)术后用药问题术后可以口服神经营养药物,如果有疼痛的,可以加用一些镇痛药物、肌肉松弛药物等。常用的如甲钴胺、乐松、妙纳等。通常需要服用2~3个月。(五)术后早期床上锻炼1.时间:术后即可开始训练;2.目的:减少术后神经根粘连,早期消除神经根水肿。3.方法:身体仰卧,患侧腿伸直,尽量使膝关节伸直,缓慢抬高患肢至最大限度,维持3~5秒(如下图A\B),放松把腿放回床面,短暂放松肌肉后重复上述的动作;每次直腿抬高30~50次,每天可进行3~4次,双腿交替进行;4.特别提示:训练过程中腰部不要离开床面。直腿抬高训练一般持续2~3周,尤其是在术后早期的1~2周内更为重要;5.锻炼频率:锻炼的次数没有硬性要求,应循序渐进,尽量逐步增加锻炼次数;(六)康复期的腰背部肌肉锻炼1. 目的:合理的锻炼使腰背肌得到强化,柔韧性得到增强,可以保护腰椎的韧带、关节、椎间盘。人体的脊柱类似帐篷的支撑杆。在大风中,如果像图A中,绳索没有拉紧,则帐篷会摇摆不定。但如果在图B中,绳索拉的很紧,帐篷将很稳定。我们腰背部的肌肉就像绳索一样。如果肌肉不强壮,脊柱就将不稳定。导致退变。合理的锻炼,使之强大,就可以缓解、保护我们的腰椎及小关节的承重;腰背肌锻炼,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使坐骨神经得到牵拉、延伸、舒展。2.时间:纤维环愈合至少需要3周时间,建议3周后开始,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3.动作方法:具体的锻炼方法很多,应遵循循序渐进以及安全和自我能力结合的原则。这里推荐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六式组合:(基本素材来源自网络,经我们编辑)一)仰卧位多点支撑二)俯卧位拉伸三)爬式拉伸四)跳伞式五)超人式六)游泳式如果是老年人,可以用以下锻炼方式替代(七)日常起居饮食问题穿衣以舒适为度,冬季注意保暖。饮食上不忌口,加强营养,以不增加体重为限。许多患友在养病的过程中,由于不锻炼,体重增加很多,这是要不得的。过度肥胖是不健康的,尤其是体重过重会增加腰部负担。睡觉床铺以硬板床为好,弹簧床,柔软的席梦思都不是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选择。不宜坐小板凳、不宜强力弯腰,比如久蹲的动作。使用坐式便器,不使用蹲式便器。不吸烟。性生活:不产生和增加临床症状为限。(八)复查问题恢复期如果有什么特别问题,应保持与经治医生的沟通;关于术后复查CT或MRI一般是6个月后。没有必要急于做影像学监测影像学变化滞后是开放性手术的通病:也就说,术后6月之内复查核磁共振或者CT,由于术区内血肿、粘连等 因素,可导致影像上的假阳性结果,被误认为还有椎间盘突出或者狭窄等存在。腰椎间盘疾病以康复为重,依赖一次微创手术达到永久的治愈和不复发,可遇不可求。腰椎间盘疾病的自我保养和康复非常重要。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细心呵护我们的腰椎,才能使得她永葆青春!
经皮穿刺内镜手术是当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微创的一种手术方式。其借助天然解剖间隙建立微创工作通道,内镜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对腰椎骨结构及软组织破坏极小,术后恢复快,给患者提供了一种微创治疗的选择。患者多因腰腿痛保守治疗无效而选择微创手术。有不少患者在椎间孔镜术后的头几天感觉“脱胎换骨”,疼痛明显缓解了。然而再过几天或几周又会有点“打回原形”的感觉。是不是有复发了?很多患者焦虑不安。实际上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椎间盘突出的复发。大多数患者继续适当的使用抗炎止痛的药物又能逐渐缓解。造成这种情况主要的原因可能如下:1)经皮穿刺内镜微创手术只是把突出的髓核摘除,使得原本受压迫的神经松解,在神经根周围人为造成一个空隙。可是在医生关闭伤口后,这个空隙会被凝血块和周围组织损伤造成的水肿所充填,从而对神经根造成新的刺激。(图一)随后凝血块被机化吸收,创伤造成的水肿也逐渐消退,伤痛逐渐减退,机体得到恢复。所以在恢复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加重过程。加重的时间从3-5天开始,到4-6周,甚至3月逐渐恢复。2)微创手术摘除了突出的髓核,但纤维环的完整性手术是没有办法修补完整的。这就有可能有间盘内组织液渗入椎管内,导致神经周围再次出现化学成分变化,产生炎症。有人打了个比喻,我觉得比较形象,容易理解。微创的髓核摘除手术就是通过外科的方法,拿掉了原先压迫神经的椎间盘组织。椎间盘手术与双眼皮手术后的变化一样,先是眼皮周围会出血、水肿,青紫、变黄,最后水肿完全消退。然后出血完全吸收,呈现一双漂亮的双眼皮。所以在手术后出现反跳痛,我们需要一个耐心观察的过程。卧床休息、服用止痛、消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