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能预防吗?先天性的散光没法预防眼球散光=角膜散光+眼内散光,角膜散光占大比例,眼内散光占小比例甚至没有。角膜的散光是由角膜形态决定的,而形态是由个人生理特征所决定的。就好比“某人眼睛大、耳朵小、双眼皮”,是个人生理特点。角膜散光一般3岁后就基本稳定,即使有变化也不会很大(除非病理性如外伤、圆锥角膜、角膜炎、翼状胬肉、白内障等等)。很遗憾,散光是预防不了的,也很难控制。重要的是,早发现散光,尤其是高度散光。散光大于200度建议加做角膜地形图确定散光形态和散光值。您明白了吗?小结一下:1、角膜散光是儿童散光的主要成分,儿童定期屈光检查很重要,高度散光早发现早矫正能防止儿童弱视。2、正常情况下,儿童的散光是先天决定的(就像外貌是先天决定的一样),3岁以后散光趋于稳定,变化很少。3、很遗憾,散光没法预防,也控制不了。4、不揉眼睛,保护眼睛,远离任何眼外伤的危险因素,就是预防病理性散光的方法。
家长经常会问:孩子一直都没散光,怎么现在检查就有散光了?先来解释几个名词:验光有散光我们平时说的散光,是指通过屈光检查发现眼球的散光;是指眼球的屈光度,即眼球对光线的聚焦情况,有散光是指在不同方向上眼的屈光度不一样。眼镜有散光注意,配镜处方中的散光量不一定就是检查发现的散光量。一般来说,在验光过程中,验光师或医生会“足量”矫正散光,比如患者散光250度,医生会给该患者试戴250度散光即足量的散光度数,但试戴过后,一部分患者无法接受并适应该度数,这时医生就会通过球镜(近视度数)与柱镜(散光度数)折算计算的方式来综合“配镜处方”,配镜后视力仍能达到1.0的视力。所以家长们常常搞不清“我的孩子到底有多少散光”?总结来说,眼球的散光不一定等于眼镜的散光。前者说的是眼球的屈光状态,后者说的是眼镜的度数,二者在度数上不一定相等,在概念上更是两回事。角膜散光眼球的总散光=角膜散光+眼内内在散光如果角膜(可以理解成黑眼珠部分)很规则,很圆,那就没有散光;如果角膜像橄榄球一样,那不同方向上角膜的屈光力就不同,这就导致了角膜散光。其实,角膜散光说的是角膜形态,它是由个人生理特征所决定的。就好比“某人眼睛大、耳朵小、双眼皮”,是个人生理特点。角膜散光一般3岁后就节本稳定,即使有变化也不会很大(除非病理性如外伤、圆锥角膜、角膜炎、翼状胬肉、白内障等等)。 孩子散光不大,为什么要用散光角膜塑形镜(更贵)?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好比给角膜量体裁衣做衣裳(定做塑形镜),是否需要验配散光片取决于非散光试戴片是否能匹配角膜形态,一般散光度数较大(75度以上)都需要在塑形片中加入散光元素使塑形片与角膜的形态完全匹配才能达到降低角膜屈光度的作用。您明白了吗?小结一下: 1. 配镜处方中的散光不一定等于验光处方中的散光,不能反映角膜散光情况。 2. 电脑验光中散光=眼球总散光≠角膜散光。 3. 角膜塑形镜的验配根据角膜散光调整。 4. 角膜散光的准确测量需要依据角膜地形图。
一、低浓度阿托品 眼球最外层的巩膜相当于一层气球皮,在近视发展过程中会分泌一种称为MMP的酶,这个酶会让巩膜变得脆弱,使眼球更容易被“吹大”,眼轴加长的速度变快,轴长超过正常,从而加快近视进展,甚至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医学界有一种著名的药物,名叫“阿托品”,应用在眼科被配置成“阿托品眼液”,一些家长朋友应该会很熟悉,眼科医生会将其运用在给幼童检查屈光状态时,或开处方给低度近视/假性近视的孩子控制近视发展速度。该药物可以使睫状肌完全麻痹,同时瞳孔散大,作用时间持续长达2周,给孩子造成怕光、视物模糊等困扰。新加坡眼科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把我们临床常用的1%浓度的阿托品眼液稀释到0.02%至0.01%浓度,仍有抑制近视进展的作用,但副作用却大大减少。因此,低浓度阿托品眼液是一种潜在有效控制近视的药物,可在排除禁忌后、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控下使用。二、户外活动在户外强光的照耀下,可以让眼球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这是一种强烈抑制近视进展的物质,光照越多,多巴胺分泌越多,近视进展越慢。户外环境中大部分物体离眼睛很远,保护性离焦比例大。譬如在海滩上看书,除了一本书离眼睛很近,其他所有物体都很远,保护性离焦远远大于有害性离焦,这种情况下近视不易发展。相反,在局促的卧室内、封闭的书桌前,几乎所有物体离眼睛都很近,有害性离焦的比例远大于保护性离焦,近视就趋向进展。三、角膜塑形镜(OK镜)虽说要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运动,但现实却是,学业的压力使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大幅减少。不仅在校时间出门活动时间少得可怜,在周末时间也是各种补习班,更别提现在手机网络发达,在线视频等等,使儿童的眼睛不堪重负。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模拟出户外环境中的保护性离焦呢?目前有2种方法,一种是我们熟悉的角膜塑形镜(OK镜),一种是多焦点角膜接触镜。这2种方法均可以让佩戴者在看清楚近、远物体的同时,在视网膜上形成保护性离焦,从而抑制近视进展。当然,这三种方法可以联合使用发挥最大的近视控制作用,比如ok镜+低浓度阿托品。
很多朋友问,不想戴眼镜,但不想做激光手术,怎么办?答案就是: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它是一片特殊设计、超高透氧、可暂时对角膜“塑形”的角膜接触镜(即隐形眼镜)。通过准确地控制角膜塑形的量,可以暂时矫正佩戴者的近视和散光(但近视最高不超过600度,散光最高不超过300度)。“塑形”的过程在睡眠时完成,所以晚上戴着镜片睡一觉,白天就不用戴任何眼镜!夜戴式OK镜被美国食品药监局(FDA)批准已有15年,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200多万的OK镜佩戴者,其中大多数为青少年为减缓近视加深速度而使用。但是成年人也是可以佩戴的哦,其实傅医生的很多女性朋友就在佩戴(偷偷变美的秘密),是个提升颜值、矫正视力一举两得的不二法宝。 让傅医生带你了解下OK镜的特点吧: 1、OK镜是夜间睡觉佩戴的,意思就是眼睛里戴着个隐形眼镜睡觉,这个过程中,利用角膜的弹性使角膜的形状暂时发生改变,把原本陡峭的部分压平到需要的程度,使得近视度数降低。原理同近视激光手术相似,但不同的是,近视激光手术是把部分陡峭的角膜永久性的削去,而OK镜则是暂时性的压平。 2、通常,第一晚的佩戴即可使度数降低约50%(例如从300度降低到150度),但一晚的塑形还很不稳定,随着角膜的回弹,一天之中度数很快回退到原先状态。 3、连续佩戴一周后,大部分佩戴者的角膜已可以被完全“塑形”,白天不戴镜也可以达到最清晰视力并且维持一整天(高度数除外)。此后每晚的佩戴只是为了维持角膜的这种塑形状态,即维持白天清晰的视力(跟减肥成功还需要继续锻炼保持是一个道理)。 4、OK镜的作用是可逆的:一旦停戴OK镜,角膜就会逐渐恢复成原形状,近视度数也就退回到原先状态(例如又退回到了最初的300度)。“逐渐恢复”的意思是,例如佩戴超过1年,停戴1个月角膜一般就能恢复原状。恢复过程的长短与之前佩戴OK镜的总时长最相关。 5、 OK镜是近视防控的三大法宝之一,另外两样分别是低浓度阿托品和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对于中高度数近视的小朋友而言依然需要配镜,并不能摘镜或不戴镜。而户外活动虽好,但现实却是,学业的压力使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大幅减少。不仅在校时间不能出门活动,在周末时间也是各种补课学习班,更别提现在手机网络发达,在线视频、在线通讯等等,使儿童的眼镜不堪重负。目前只有角膜塑形镜具有可以模拟户外环境中保护性离焦的作用,可以让佩戴者白天不需要戴镜也能看清楚近、远物体的同时,在视网膜上形成保护性离焦,从而抑制近视进展。 你知道了吗?不做手术就能摘镜的方法是什么?就是OK镜啦!还能减缓青少年近视度数加深呢!
如果你发生视网膜脱离,去看眼底病医生,治疗方法可能只有一条路:手术。但如果你发生近视,治疗的选择就很多: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屈光手术,总有一款适合你。就好像面店老板,我不只有刀削面,我还有拉面、荞麦面,有丰富的选择才能造就“睛”彩世界。言归正传,屈光不正主要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大多数屈光不正属于生理紊乱的范畴,并不伴有明显疾病。屈光不正的矫正好比给矮个子穿高跟鞋,虽然脱掉鞋子依然是矮个子,但至少穿的时候看起来正常。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随年龄改变而不同。正常人的眼球和屈光发育稳定的年龄在18岁前后,低于这个年龄是屈光手术的禁区(除非有医学必要)。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矫正屈光不正以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为主。以4个病例小故事的方式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些矫正方法吧:小米,女孩,父母均近视,今年9岁,去年刚发现近视时是75度,但是今年涨到了200度,裸眼视力0.3。为了看清世界,她不得不“穿一双高跟鞋”,“这双鞋”可以是框架眼镜,也可以OK镜(角膜塑形镜)这类的隐形眼镜。因为小米才9岁,处在眼球快速发育期,不仅要解决视力问题,也要解决度数快速进展的问题,尤其在考虑她双方父母近视的家族史情况下。这时,我们建议采取OK镜或框架眼镜配合低浓度阿托品来控制近视快速进展。小米的哥哥,14岁,800度近视加300度散光,采用框架眼镜只能矫正到0.7(达标是1.0)。这种情况下,OK镜已经不适合他(因为OK镜的矫正范围一般在600度近视内,300度散光内),框架眼镜对他而言很厚重而且视觉质量不高,我们建议采用“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即RGP。RGP不仅高透氧、佩戴安全,而且视觉质量高。唯一的缺点就是初戴阶段舒适性欠佳,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小米的妈妈,39岁,500度近视,一直交替佩戴软性隐形眼镜和框架眼镜,不敢一直佩戴隐形眼镜怕有副作用,也讨厌框架眼镜带来的生活不便。小米妈妈嫌每日戴镜与摘镜的繁琐,也曾考虑过近视激光手术,但担心手术并发症问题。其实,近视激光手术是美国眼科学会认证的唯一一个安全等级最高的眼科手术。小米的爸爸,43岁,250度近视,不介意戴框架眼镜,但想了解下他是否能做近视激光手术。小米爸爸日常工作是办公室白领,需要使用电脑、pad、手机等电子产品处理文件,日常也需要开车、运动(也就是说小米爸爸对看近看远的要求都非常高),考虑到43岁的年龄在未来5年左右将出现早期老花的症状,如果做了近视激光手术,虽然看远清楚,但届时他看近将需要佩戴老花眼镜。但如果没有做近视激光手术,以他250的近视,在43岁~52岁左右的一段时间内,看近时他都不需要佩戴老花眼镜。理解了吗?很矛盾吧?所以,对于视光医生而言,根据你的年龄、状态,了解你对视力的需求,然后根据你的需求做出最适宜你的建议,也是至关重要。让我们总结一下,1、儿童和青少年眼球发育和屈光发育处于快速变化阶段,需要半年监测一次度数变化和眼轴增长情况,如果发现屈光不正需要进行视力矫正。2、儿童和青少年发生近视后不仅要矫正视力,还要根据度数增长的速度设定控制方案,以减少高度近视发生的几率。3、成人的矫正方案较多,除了普通的框架眼镜,高透氧硅水凝胶隐形眼镜、RGP、OK镜、屈光手术都是安全的、有效的可选项。建议经专业的眼科医生或视光医生量身定制,才能得到最清晰、舒适、持久的视觉。
每年的学生体检都会发现不少新发生的近视、远视、散光。有时这些新发现的屈光不正度数很低,家长常常询问,这些度数很低的近视、远视、散光是否需要配镜?一、儿童低度远视需要戴镜吗?眼睛看远和看近时距离不同,眼球的光学系统需要变焦才能看清楚不同距离的物体,这种眼球变焦的能力就叫做调节。平行光经过调节放松的眼球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称为远视。远视者看远时常常可以通过调节,增强眼球的屈光力,使视网膜后的焦点前移到视网膜上;看近时需要更多的而且距离越近需要的调节越多。即,远视者看远近见均需要调节。调节幅度就是眼睛能使用的最大的变焦能力(可以理解成相机的远近对焦功能),相当于调节的储备。当调节幅度足够大时,远视不需要配镜;当调节幅度不足时,远视需要配镜,否则很容易视疲劳。调节幅度就像存款,存款多的时候,购买力强,看远看近,要多少调节有多少调节。但是调节幅度随年龄增加而减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年轻时视力特别好(尤其是远视力,能达到1.5,甚至2.0),但是老花却比普通视力的同龄人要早,要深的原因。因为年轻时远视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力代偿,但是调节力从年轻时开始就比正视或近视的同龄人动用的多,长此以往,年长后,调节幅度下降了且比同龄正视或近视的人下降的快,下降的多,代偿不了了,就需要更早的戴镜。所以,调节幅度可不是银行存款,是有上限的,人的调节和年龄的关系可以用最小调节力公式计算:最小调节=15-年龄×0.25。儿童调节力是比较强的,调节幅度是比较大的,低度远视可easy代偿,可以不用配镜。而且儿童低度远视还是对近视的一种有效保护,即,低度远视的儿童以后不容易近视,或近视发生的年龄可推迟。二、儿童低度散光需要戴镜吗?通俗地讲,散光就是不同方向的近视度数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差值就是散光,所以散光是有方向的。多数儿童的近视散光在180水平方向附近,我们称为顺规散光,反之近视散光在90°垂直方向的附近,我们称为逆规散光。逆规散光对视觉质量影响大,而顺规散光影响小,一般来说低度逆规散光也要矫正,单纯的低度顺规散光(≤0.75D)可不配镜。如果除了散光外还有近视,那就要按近视的配镜原则考虑给处方。三、儿童低度近视需要戴镜吗?近视和远视不一样,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越使用调节,像点越向前移动,距离视网膜越远,越模糊,所以近视眼是没有调节机制代偿的,即近视眼看近和看远时不动用调节。300度(-3.00D)以内的近视称为低度近视。虽然“低度”,但未矫正不戴镜时看远是不清楚的。实际上家长关注的是:更低的度数,比如50度、75度(-0.50D、-0.75D)近视是否需要戴镜? 举个例子,单眼的裸视都是0.6,而双眼视力0.8-1.0。验光单眼都是50度近视(-0.50D—1.2),不戴镜时,日常生活、学习都不受影响,这样的孩子需要配镜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低度近视不戴镜是否会促进近视进展? 从医学文献研究(RCT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看,原来的研究都支持近视欠矫正会造成近视进展更快,都提倡足矫正。第一年欠矫正比足矫正近视多进展0.15D(Ader,2006),两年欠矫正比足矫正近视多进展0.23D( Chung,2002)。推测可能的机制是:欠矫形成视网膜成像模糊,模糊像是一种形觉剥夺,也会刺激近视增加。对上述案例来说,不戴镜就是欠矫,那就意味着近视进展会变快,还是应该戴镜。而近期又有研究( Shi-Ming Li,2015)认为欠矫和足矫是没有差异的。即是说,上述案例暂时不戴镜,也不会促进近视增加。而且不同研究对近视欠矫正、足矫正的定义都未统一,所以近视是否一定要足矫正还未有统一的结论。2.欠矫正是否会造成日常生活不便? 现代教育中很多儿童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也从手机,平板电脑,电脑,书本等需要近距离用眼的方式中获得信息。而并非是需要大量的看黑板的看远模式。对于低度近视来说,看近是能清晰视物的,看近时即使不戴镜,也不会造成调节、集合关系的异常变化。所以,如果低度近视能轻松看清黑板的话,也不一定需要戴镜的。3.虽然目前的儿童镜架虽轻,长期戴镜,鼻托对鼻梁的局部压力是否会影响儿童鼻梁的发育和造成皮肤过敏?4.戴镜是否会造成对儿童心理上的不良影响。5.最后还需要考虑配镜的经济成本。合理的处理方案应该是:权衡利弊,对于个体还是需要结合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考虑。(1)如果没有眼位异常,双眼视异常等问题,我们会结合低度近视儿童的实际情况来处理。如果上课看不清黑板,或者看黑板时很吃力,则上课时戴镜,其他时间可不戴镜。如果用裸眼视力或屈光度来表述则是:单眼裸视0.6~0.8;双眼视力>0.8:近视-0.75D(含)以内的低度近视限可暂时不配镜。(2)如果单眼、双眼的裸眼视力都差(单眼裸视≤0.6;双眼视力≤0.8),则应该戴镜。3)如果同时伴有斜视、隐斜、ACA异常等问题,则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决定如何配镜。综上所述,建议大家,儿童配镜应该要找专业的眼科或视光机构。
亚洲近视患病率为80%,高度近视患病率为6.7%~21.6%,病理性近视患病率为0.9%~3.1%。病理性近视无法恢复,其造成的视力损害也是不可逆的,所以只能加强儿童近视防控以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甚至病理性近视。临床硏究发现,近视发生越早(初发近视的年龄越小),近视进展持续的时间也越久,近视进展的速度也越快,最终成年后近视度数也越高。发生近视以后亚洲儿童平均每年近视进展1.00D(而白种人平均每年近视进展0.50D),如果不做近视控制,以后很容易发展为高度近视。所以延缓近视初发年龄和近视进展速度,使得成年后近视能控制在-5.00以内是避免高度近视并发症的有效方法。1基础检查:(1)详细问诊。(2)裂隙灯眼底检查。(3)睫状肌麻痹验光(非常重要,排除“假性近视”)。(4)近视分类:睫状肌麻痹验光后按等效球镜度( spherical equivalentfractive error,SER)对近视做分类:SER>+0.50D为远视,+0.50D≥SER>0.50D为临界近视,SER≤-0.50D为近视(临床研究认为小学生睫状肌麻痹验光后SER<-0.75D是临界近视,即很快会发生近视)。2对未近视(远视和临界性近视)儿童的近视防控建议。远视和临界性近视的儿童应该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避免连续近距离用眼。每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年龄越小复查频率越高)直至16岁,观察近视进展的速度。3阿托品滴眼液的浓度。不引起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定义为:调节幅度<5D,瞳孔直径变化≥3mm和远距矫正后不能阅读J1的近距视标)的阿托品滴眼液浓度是0.025%~0.01%。4使用阿托品近视控制的医患沟通。需要与家长充分沟通阿托品治疗的目的、检查的流程、各项检查的意义、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定期复诊的注意事项,治疗有效的标准。而且阿托品只是缓解近视进展,日间同样需要戴镜屈光矫正,而不能像角膜塑形一样日间不用戴眼镜,对于使用高浓度阿托品的儿童甚至还需要一副额外的阅读镜或验配双光镜/渐变镜。5治疗周期。一般需要至少连续2年的治疗(最多持续到青春期),并密切观察屈光度的进展,同时足够的户外活动,良好的近距用眼习惯都要保持。6治疗效果。治疗效果与年龄、近视程度、近视进展速度、父母是否近视等都相关。近视进展能控制在0.5D/年以内较为理想。7低浓度阿托品近视控制的治疗策略。一般开始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晚睡前点眼一次。一般2~3周后会出现少量的远视化漂移(即近视度数轻度下降),可能与睫状肌基础张力放松有关。所以用药前的基线检查和用药后2~4周的复诊记录非常重要。之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每次复查都做充分的睫状肌麻痹验光。定期复诊还包括眼轴测量、裂隙灯眼底检查、泪液分泌测试等,此外还应常规询问/检查是否有使用阿托品的全身反应,如眼干、过敏性结膜炎、面红、头痛、心脏不适等问题。在户外时如果畏光,还需要戴帽子、太阳镜/变色镜。8.低浓度阿托品的治疗流程。(1)一般起始量用0.01%的阿托品滴眼液,每晚睡前滴一滴。(2)每6个月复诊,睫状肌麻痹验光,了解屈光度变化,连续观察2年。(3)如果每年近视进展<0.5D则表示近视进展稳定,2年后可以停止治疗,但继续观察近视进展情况;如果两年后近视进展又变快(近视进展≥0.5D年)则再重新使用001%阿托品,同时强调户外活动。(4)如果开始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近视进展仍然很快(近视进展≥0.5D年)则联合户外活动、角膜塑形镜,或增加阿托品浓度到0.05%,并一直使用到青春期(一般是14-16岁)。(5)停药时注意逐渐减少阿托品浓度,逐渐减量。浓度越高越需要避免骤停,以避免近视反弹。
阿托品浓度越高,近视控制效果越好,但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越明显。按前述研究,低浓度阿托品(0.01%)在保持相对好的近视控制效果的同时,不反应相对较轻,患者耐受性较高。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1.瞳孔散大、畏光和视近模糊。阿托品作用于瞳孔括约肌中的M受体,与之拮抗,使括约肌麻痹,瞳孔散大,畏光;阻断胆碱能神经对睫状肌的作用,造成调节麻痹,视近困难。浓度越高,这类症状越明显,研究发现0.025%的阿托品是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最高浓度,一般不会引起不适。2.眼压变化。短期内使用阿托品无引起高眼压的风险。3.停药后反弹 。长期规律使用阿托品可以有效控制近视增长,但停药后会有不同程度“反弹”,阿托品浓度越高,反弹越明显。而0.01%阿托品反弹不明显。4.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光损伤。研究表明使用阿托品并不会造成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光损伤。5.过敏问题。ATOM研究中显示仅有小部分儿童和青少年发生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睑缘炎等问题,其中使用高浓度阿托品患病人数较多,低浓度阿托品则不会发生过敏性疾病。注意,如果配药不当,如防腐剂或杂质过多会大幅增加过敏性结膜炎、接触性结膜炎的概率。6.对睑板腺和泪膜的影响。长期使用阿托品可能对睑板腺和泪膜有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儿童近视特点。其实我们人类出生时的状态是远视200度左右,随着眼球的发育(眼轴的不断增长),屈光状态从远视向正视化发展,所以儿童保持适量的远视状态是一种近视保护机制,是预防近视的必要储备。但如果眼轴发育超前,提前“吃完”远视储备,虽然裸眼视力表达正常(0.8以上),但随着眼球的继续发育、眼轴的继续增长,孩子以后很有可能发生近视。虽然目前没有发生近视,但家长就要立即重视起来,给孩子做好近视预防,比如充分的户外活动。2、通过屈光发育档案了解近视的构成和原因。屈光不正是眼轴和角膜曲率不同比例组合造成的,比如:①短眼轴和高角膜曲率组合,形成“近视”。②长眼轴和低角膜曲率,形成“近视”。③从眼轴和角膜曲率的组合情况发现调节痉挛(假性近视)的情况。建立屈光档案可以分析近视类型,发现近视的构成和原因,追踪儿童成长过程中眼轴和角膜曲率的变化,从而为要采取的近视干预措施、方法提供更多的依据。3、3岁至18对儿童至少一年两次“屈光体检”,及时发现屈光异常情况。如果仅查查视力,而不做屈光相关检查,会遗漏很多“视力好”,而其实是需要戴眼镜的情况。比如:①散光:一些低度散光,可以通过“眯眼”的方法提高裸眼视力。300度的近视散光甚至可以通过“眯眼”使测试视力达到0.8,但是睁大眼睛却只有0.4。②远视和疲劳眼:远视眼可以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代偿,所以一般视力测试常常发现不了,往往测试视力还非常好。但中度远视常常伴有视疲劳的表现,通过规范的验光检查能发现和处理这些情况。③圆锥角膜:是一种角膜疾病,青少年好发。简单的视力检测和验光发现不了,常常造成误诊,但是通过规范验光、角膜曲率测量和角膜地形图检查能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