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说“睡不着”的那些事。中国睡眠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超过3亿人存在失眠问题,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失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天气逐渐闷热,“睡不着”更困扰了不少现代人。在睡眠障碍专病门诊中,常有病人询问:熬夜会变傻吗?担心吃安眠药,是否会上瘾?睡不着,究竟该怎么办?【“睡不着”是病吗】作为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重要生理活动之一,睡觉是人体调节自身生理机能、修复机体、促进生长发育、维持内分泌稳定和增强免疫力等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2019年《Science》杂志曾连发两文揭示“熬夜变傻”的科学依据。例如,记忆是在睡眠的过程中进行整理和存储的,因而在缺乏睡眠的情况下,记忆存储和巩固相关蛋白质不能合成,大脑便不能存储信息并形成长期记忆。2021年《JAMA》杂志也曾发文证实,大脑高速运转消耗能量产生的大量代谢废物和神经毒性蛋白,只有在夜间深睡眠时才能被清除。换句话说,大家常在起床后感到身心疲惫、头昏脑涨,长期以来记忆力下降就是深度睡眠不足的原因。此外,睡眠不足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氧化应激反应增强,而氧化应激则被认为是炎症、衰老,以及包括癌症在内的慢性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睡得不好,是不是还会觉得心情不好?因为睡眠和焦虑、抑郁情绪在大脑中具有重叠的神经环路,所以睡眠不足也会导致紧张害怕、烦躁易怒、专注力以及抗压力下降。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时,也会导致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发病风险明显增加。还有病人疑惑:既然睡眠这么重要,只要晚上睡不着,就是病了吗?其实,失眠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偶尔发生短期失眠,不必过度焦虑,只要适时自我调整,恢复正常作息习惯即可,也可以进行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forInsomnia,CBTI)或安神助眠药物帮助我们入睡,慢慢待睡眠恢复。超过3个月的慢性失眠,就需要进行长期药物调理了,同时配合进行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治疗。至于失眠者该采取哪种治疗方式,还需要由睡眠专科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比如:过往病史、患者失眠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后,再制定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调控等内容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安眠药该怎么吃】临床门诊中,经常有病人问:“医生,我经常吃安眠药,是否会上瘾?以后不吃药就睡不着了?”……不少人对安眠药存在误解,认为安眠药应该立刻生效,让人迅速入睡。同时,对于服用安眠药的患者来说,长期服用安眠类药物是否会造成药物成瘾也是一大困惑。长期以来,针对安眠药物的一种常见观点是:如果长期使用安眠药物会疗效减退或药物依赖。事实上能有效证明这个观点的证据并不多,并且多数研究持续最长时间仅有8周,并不能充分证明服用长期安眠类药物会形成药物依赖。另外,有新证据表明,不是每位服用安眠药的患者都会遇到药物疗效减退和药物依赖的问题。如果不是曾有过或现在存在成瘾或有成瘾倾向,失眠患者是很难对安眠类药物成瘾或产生药物依赖的。所以,安眠药可以说是拯救失眠患者的灵丹妙药,并且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用安眠药,大家大可放心,是不会产生药物依赖和药物成瘾的。“医生,吃一片安眠药,没睡着可以再吃一片吗?”那么,安眠药究竟该怎么吃?首先,在治疗期间,如果需要服用其他药物,一定要及时告知医师正在服用安眠药的名称和使用的剂量。部分安眠药容易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轻则引起其他药物疗效下降,重则引起安眠药中毒的不良反应。此外,安眠药的最佳服用时间应该是睡前躺在床上时,再服用安眠药,以达到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减少神经抑制的目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特别是起效比较快的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服用后20分钟左右即可入睡。曾有人服药后又起床洗漱,就发生过在洗手间因药效发作而睡着的情况。因此,一定要在睡前所有准备事项完成后,上床后再服用安眠药。最后,服用安眠药时,一定要遵医嘱,足量用药。有的患者担心安眠药的副作用,常常自行减量或服服停停,从而导致失眠情况也反反复复,长期不愈。现在临床上所常用的安眠药都已经通过药监部门严格把关,某些副作用大、易成瘾的药物已经不被使用或被严格限制使用了。即使自己感觉到失眠情况好转,也应该及时去医院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逐渐减药或换药,不可突然停药,否则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如何拥有高质量睡眠】除了安眠药,对于失眠,我们还有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心理行为治疗、中医传统疗法、催眠疗法和物理调控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具有无依赖性、副作用小、疗效好等特点。目前,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治疗成人慢性失眠最主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睡眠卫生教育、认知疗法、放松技术等内容。治疗过程持续6—8周,就可以达到提高大约70%—80%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疗效可以维持6—12个月。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非适应性不良睡眠行为及不合理或不切实际的认知观念进行纠正,从而达到消除睡不踏实、减轻焦虑抑郁情绪、重新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目的。通过与失眠药物的联合使用,不仅不会导致药物依赖和成瘾,还可以让患者在药物的短期帮助下,成功减药后仍长期维持良好的睡眠状态。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拥有高质量睡眠?要注意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的养成,比如: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早晨不要睡懒觉,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白天尽量减少睡眠时间,晚上尽量不要睡得太晚;在白天要释放压力,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才能更好地促进睡眠;晚餐也不要吃得太饱或太油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睡前不宜过度兴奋或焦虑,不宜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睡眠环境要保持安静、舒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强光照射,可以选择在卧室使用遮光窗帘或眼罩。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睡眠,享受五彩缤纷的人生体验。(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博士)
很多人喜欢做过山车寻找刺激,但是如果一直坐在上面下不来,您会不会有种“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绝望呢?“天旋地转”学名眩晕,是一种运动错觉,类似于做过山车最刺激的感觉,是常见多发的临床症状。涉及病种和学科较多,并且缺乏客观体征。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严重时会继发失眠、焦虑、惊恐、抑郁和躯体形式障碍。如何快速明确诊断,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缓解,是正在持续做“过山车”的患者最大的心愿。眩晕是一个很棘手的临床问题,因为很多疾病都可以有眩晕的症状。这些疾病可以是良性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枢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美尼尔病和前庭小脑共济失调等),也可以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小脑or脑干梗死、椎动脉狭窄or堵塞和脑干脑炎等)。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也需要详细的问诊和仔细的查体,进行谨慎诊断和鉴别。那我们患者怎么知道该挂什么科室?找哪个医生看病呢?一不小心挂错号,那这一天可就白忙活了。如果您有过这样的疑问,不妨看看以下内容。我给您介绍一种最常见,也是最多发的眩晕——“耳石症”,学名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啥?耳石症?医生是我耳朵里长石头了吗?”听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不是您耳朵里长石头了,是耳内感应位置变化的碳酸钙结晶,自黏胶上脱落了。这个病非常有特点,即使您不懂医学,看过我写的内容后,您也可以帮助周围的亲朋好友进行诊断了。“耳石症”又称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于耳内感应位置变化的碳酸钙结晶,自黏胶上脱落进入半规管,并随体位变化产生移动,刺激前庭神经,产生短暂性的“天旋地转”。这种异常刺激有疲劳性,当人体持续处于静止状态时症状逐渐好转,所以有点和我们“捉迷藏”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您躺下、起床或者仰头时尤其明显,持续保持不动数秒钟后症状消失,动作缓慢可以仅有头晕,无天旋地转,稍微快一点便会开始旋转,所以不了解这个病的人会有“中邪”的错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碳酸钙结晶“抓住”,通过帮助患者做一系列的动作,像小朋友玩3D迷宫球走珠玩具一样,把这些碳酸钙结晶放到它该呆的地方,这样就不会再有头晕的症状了,也就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这个病的特点如下:患者夜间睡觉、起床或翻身时突发头晕,剧烈旋转感,走路不稳,较易摔倒;保持静止不动头晕逐渐好转,旋转感消失,再次活动再次出现头晕,伴随“天旋地转”,动的越快,旋转感越明显,缓慢运动仅有头昏的感觉;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不会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不会出现言语不清,不会有口角歪斜,不会有偏侧肢体无力,不会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不会伴有头痛。无其它特殊不适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果您有上述症状,不要慌、不要怕,这个病是所有来医院的病人中最好治愈的疾病,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不用做头颅CT或MRI等放射科检查也不需要到耳鼻科进行听力和前庭神经功能测试,只需要到检查床上做一个耳石症诱发诊断试验。如果诱发过程中,医生看到典型的眼震电图改变,就可以快速明确诊断。有经验的医生可以根据眼震电图结果,快速判断耳石在六个半规管中的位置,是管结石还是壶腹嵴结石,然后进行个体化精准的手法复位治疗,大概通过2-3次的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医生和患者配合默契的情况下,您走出诊室的那一刻就已经治愈了。如果看了上述的讲解,您还没有搞懂这个病,那我来给您讲一个病例,帮助您更好的了解这个病。一位老年女性,因“头晕半年”为主诉自苏北转来我院就诊。我们接诊后详细询问病史,患者为半年前开始头晕,伴有视物旋转,以大幅度活动时较为明显,动作缓慢可以缓解。所以这半年来越来越紧张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天旋地转”,严重时还会出现恶心和呕吐,但无头痛,无言语不清,无口角歪斜,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肢体麻木无力,不发作头晕时可以正常行走及生活。患者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住院、拍片、挂水、吃药,还曾“跳大神”,均未见好转,所有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老人因害怕睡着了一翻身就发作头晕,而逐渐出现失眠。由于头晕、恐惧和失眠的折磨,老人日渐憔悴,体重也快速降低10余斤。老人的子女较为孝顺,当地医院折腾半年未见好转,特地带老人来上海看病,并在医院附近租了一个房子,做好不看好不回老家的打算。结果,自进诊室到出诊室一共不到20分钟,老人的病全好了。老人和家属给予医生最诚挚谢意,医生也为此成就感十足。您是不是很好奇?咋就好了呢!这个病就是这么神奇,最开始发明这个治疗手法的医生,因为神奇的治疗效果差点被当成鬼神附身送进火葬场。接下来,让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治疗过程。首先,需进行诊断试验,我们给老人做了一个Dix-Hallpike诊断试验,发现老人左后半规管诊断试验阳性,可见典型的旋转性的眼球震颤,并且老人自觉强烈头晕及视物旋转。其它半规管诊断试验时无眼球震颤,患者亦无头晕及视物旋转发作。诊断明确后进行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不同的半规管有不同的复位方法,不同部位的耳石复位手法亦有所不同。具体的判断和选择主要是根据眼球震颤的特点和医生的经验,动作不难,但是很多细节都需要做好(如转头的角度,头与床面的角度,翻转的速度和停留的时间等),方能快速见效,复位成功的患者即刻治愈。我们选择Epley手法,给老人进行复位治疗,复位过程顺利,老人和子女感觉很神奇,并给予治疗医生较高的赞誉。听完这个病例,您是不是对这个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呢?(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耳石复位专病门诊出诊时间瑞金医院北部周三下午眩晕专病门诊地址:嘉定新城双丁路666号瑞金医院北部门诊二楼3区7号诊室
偏头痛急性期治疗 瑞美吉泮已经可以在海南分院买到了 瑞美吉泮每盒1850元,瑞金医院补贴3000元
食物包括含酪胺的奶酪、含亚硝酸盐防腐剂的肉类和腌制食品、含苯乙胺的巧克力、食品添加剂如谷氨酸钠(味精),红酒及葡萄酒等。 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和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 另外一些环境和精神因素如紧张、过劳、情绪激动、睡眠过度或过少、月经、强光 也可诱发。 约60%的偏头痛病人有家族史,其亲属出现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家族性偏头痛患者尚未发现一致的孟德尔遗传规律。 合理的减少偏头痛的诱发因素,可见大幅度降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
详细内容,请点击链接至瑞金医院公众号内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AfK4i4ku0IdzCoX_ivlprQ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4MjQxMg==&mid=2651712556&idx=2&sn=52bc0ae2b63327c4cb39805dce63e4b1&chksm=bd17ebaf8a6062b91f7ad4c28cd6b358f010c19824141be3738c8cbed36bf748f0df716bd1cc&mpshare=1&srcid=0617dzPBYDwbR3twQuZgdFKx&sharer_sharetime=1655454091019&sharer_shareid=9106f1cf517d649a63deb3cbe027ea60&from=singlemessage&scene=1&subscene=10000&clicktime=1655455025&enterid=1655455025&sessionid=0&ascene=1&fasttmpl_type=0&fasttmpl_fullversion=6201195-zh_CN-zip&fasttmpl_flag=0&realreporttime=1655455025741#rd
https://app8nrtinq45900.h5.xiaoeknow.com/p/course/video/v_634b16b9e4b0a51fef295a32?product_id=p_6349b570e4b00a4f374f49ac&share_user_id=u_63023f83782f2_dvfx8td2Z1&share_type=5&scene=%E5%88%86%E4%BA%AB&entry=2&entry_type=2002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突然,强烈头晕伴有视物旋转,眼震,可伴恶心、呕吐特点:1.躺下、起床、翻身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失衡感(座位或站立不稳)保持静止不动就不会出现头晕2.一般不会有耳鸣和听力下降,不伴有偏身无力和麻木。3.耳石复位是有效治疗方法4.有自限性,部分患者无需治疗可自行缓解(3月-1.5年)发病机理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