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日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樊碧发主治医师王海宁减速带是大家经常见到的道路设施,一般设置在公路道口、社区,微微拱起于路面上,骑车或乘坐汽车通过都会有轻微颠簸的感觉,起到使车辆减速、减少交通事故的作用。然而,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通过这些保障安全的设施时,一种幽灵般的疾病可能就会悄悄缠上身,这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疾病就是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怎么回事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人体脊柱椎体在曰常压力负荷或遭受创伤时,因无法维持内部平衡而造成骨骼压缩的一种疾病。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国民病”,在美国每年有70万~75万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例,有生之年患有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概率女性约为16%,男性约为5%。老年人是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主要的患病人群,而导致发病率如此之高的主要病因则是骨质疏松。人的椎体如同一座房子,年轻时房子里有很多梁柱,可以承受狂风暴雨的侵扰而不倒;而随着年岁增大,骨矿物质逐渐减少这些起到支撑作用的梁柱逐渐老化而变得薄弱,这时即使是和风细雨也可能导致房屋坍塌。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只有小部分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有明确的受伤过程,而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咳嗽、坐矮凳子以及前面提到的过减速带等轻微活动即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例在医院中屡见不鲜。除了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因还可能是骨转移癌、椎体血管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去鉴别。严重的症状——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可仅表现为轻微症状,如腰部隐隐作痛,仍可以活动和行走。然而一旦表现出明显症状时,患者腰背部疼痛往往会很明显,这时做任何动作都会引起剧烈疼痛,患者不敢活动,如同瘫痪一般,所以也被称为“痛性瘫痪“,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除了疼痛以外,椎体压缩性骨折也是导致老年人身高减低的重要原因;胸椎多发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往往导致后凸畸形,即所谓的驼背;腰椎多发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导致腹部隆起。怎样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在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时,需要与急性腰背部肌筋膜炎、脊神经后支痛等疾病相鉴别。最简单、最经济的检查方法是疼痛部位椎体的X线检查,可通过椎体的形态判断是否存在压缩性骨折。但是X线即使发现有压缩性骨折也无法明确骨折是新鲜还是陈旧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做磁共振(MR1)检查。MRI检查可通过骨髓水肿程度来判断骨折的新鲜程度,所以目前临床上认为MRI检查是早期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金标准”,同时MRI可用来鉴别是否存在骨转移癌等其他原因。但MRI也不是万能的,如多发性骨髓瘤所致的压缩性骨折,单纯通过影像学检查容易出现漏诊,所以医生还要结合血液、尿液等一系列检查明确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如何治疗卧床和镇痛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最传统的治疗方式是长时间卧床休息配合使用止痛药物。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老年人说起当年腰摔坏了在家里躺了3个月的经历。但是长期卧床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如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由于缺乏活动,将导致骨量快速流失,增加以后其他椎体骨折的风险。而服用镇痛药物,一方面会有部分患者镇痛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长期服用镇痛药物需要监测副作用并及时处理,这对于不少人来说并不容易做到。“骨水泥“微创手术对于一些高能量的暴力骨折可以使用螺钉固定,但大部分患者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存在螺钉固定不牢的风险.一般不作为优先考虑的办法。目前最广泛使用和最被认可的治疗方式法,专业的手术名称为“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这两种手术方式类似,都是在X线引导下将“骨水泥”经大口径针头注入到骨折的椎体里。骨水泥是一种名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物质,由粉体及液体组成,将两者混合就会形成水泥状的乳白色物质。刚混合时骨水泥是稀粥样的,混合3分钟左右时为牙膏样,5分钟左右为面团样,15分钟以后则彻底凝固,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医生将牙膏期骨水泥注入椎体内,如同在摇摇欲坠的危房里再重新浇筑起支撑的柱子,待骨水泥凝固后即可维持住房屋的稳定。骨水泥治疗的黄金期一般为压缩性骨折的最初3个月。临床研究证明,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均能明显减轻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活动能力,避免长时间卧床和忍受疼痛。72岁的聂阿姨就有这样的经历:刚开始在家里整理东西时出现腰疼,后来疼痛慢慢加重,严重时需卧床静养,不能自行活动,如同“瘫痪“一般。聂阿姨在我院疼痛科接受了“骨水泥“手术,2小时后就能下地活动,2天后正常出院,而2周后就基本恢复了正常活动能力。如何预防椎体压缩性骨折预防治疗骨质疏松要针对中老年骨质疏松问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暴力、预防跌倒对于存在骨质疏松症或脊柱肿瘤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遭受暴力、减少跌倒风险,例如下雨或下雪时尽量少出门。适当的体育锻炼老年人还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锻炼可提高骨骼质量以预防骨折,同时还可增强肌肉力量以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文/中日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樊碧发主治医师王海宁寒冷的天气对患有慢性腰腿痛的老年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疼痛加重、行走不便、滑倒摔跤,甚至还可能发生骨折。这些中老年患者的腰腿痛往往是经年累月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很多人同时还合并多种慢性病,因此不符合"开刀”手术治疗的指征,也有一些患者畏惧接受手术治疗。赵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患者。赵先生腰一直不好,之前摔了一跤后腰腿痛症状加重,骨科医生建议他做腰椎手术治疗,但他考虑自己年龄大了,担心手术风险太大不想开刀。在亲戚的介绍下,赵先生来到疼痛科接受了”打针"治疗,即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经过三次治疗后,他的症状明显好转,行走较以前利索多了。很多中老年人对这种神奇的治疗很感兴趣,打针治疗就这么灵,那岂不是"一针灵"了吗?这是什么原理?和疫苗针或"屁股针"一样吗?患者所指的"一针灵”,医学专业术语为"选择性神经根阻滞"。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是指直接在脊神经根、神经干丛、交感神经节等神经组织附近,注射药物或给予物理刺激而阻断或调节神经传导功能,以缓解慢性疼痛的一种治疗方式。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以坐骨神经痛为例,坐骨神经从腰部脊椎到臀部,再到大腿、小腿,一直分布到足。当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梨状肌紧张等因素导致坐骨神经受压,就会出现一侧的腰臀部及下肢的疼痛,即坐骨神经痛。疼痛科医生会根据坐骨神经解剖定位及体表投影,将专用穿刺针穿刺至受累的坐骨神经或神经根的位置上。之后可以通过注射消炎镇痛药物,达到化学阻滞神经的作用;或通过连接射频仪,接受射频脉冲治疗,即通过一定频率及功率的电刺激治疗,在不影响神经正常感覚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调节神经对痛觉的感受。因为不需要开刀,只需要一根针通过穿刺介入后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管疼痛的神经”调节好了,因此被广大患者亲切地称为"一针灵”。我们一般说的疫苗针或"屁股针",是指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肌肉中吸收入血后再发生效应,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则完全不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是通过专业穿刺技术精确地将药物送到病变部位,技术性和精准性要求远高于肌肉注射。看起来很简单的一针,实际上蕴含着多方面的现代医学知识和经过培训的疼痛医师的专业技巧。综合来说,"一针灵"有微创、安全、精准定位、快速有效四大特点。微创选择性神经根阻滞不开刀,不涉及切口的愈合,所用的穿刺针将创伤缩小至一个针眼。很多人治疗后甚至找不到进针的痕迹。安全医生通过B超或X线引导,可以避开危险区域,同时全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安全,可反复治疗。精准定位一方面医生通过检查判断、定位责任神经,另一方面穿刺针在B超或X线引导下要穿刺到靶点位置,做到精准定位。快速有效口服药物吸收入血后往往分布全身,只有很少的剂量作用到患处;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直接将药物送至靶点,很小剂量即可达到很好的疗效,避免大量用药带来副作用的同时也能快速起效。有时候患者还没出治疗室或手术室,疼痛就已经明显缓解了。虽然"一针灵"非常有效,但不是所有腰腿痛患者都适合这种治疗。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各自相适合的治疗人群.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是包治百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轻度的椎管狭窄、脊神经后支痛、臀上皮神经炎、梨状肌综合征是比较适合进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的,而膝髓关节骨性关节炎.、局部的肌筋膜炎这类疾病不适合做该治疗。如果您没办法确定自己是否符合上述情况,那么可以去疼痛科门诊让专业医师判断一下,只有良好的适应证选择,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当中老年人慢性腰腿痛通过休息、康复锻炼、理疗、吃药等保守治疗无法明显缓解时,如果符合治疗适应证,可以考虑行"一针灵"治疗。还有一些患者符合开放手术适应证,但可能合并其他疾病,无法耐受大的开放手术,或者不愿意做大手术,也可以考虑行"一针灵"治疗。但"一针灵"不能治疗所有疾病,比如腰椎中度以上滑脱、腰椎管严重狭窄等就更适合行开放手术。病情简单的患者可以选择在门诊接受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病情复杂的患者则更适合在手术室B超或X线引导下进行相关治疗。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往往治疗的是老化性疾病所致的慢性疼痛。现代医学到目前为止还无法逆转老化,所以我们治疗的目标更多的是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的治疗绝非一劳永逸,治疗好比汽车做保养,通过疼痛科治疗手段,改善其性能,延缓其老化速度。每位患者病情不一样,治疗的有效时间也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经过一次治疗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良好状态;而有些人可能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症状严重时)就诊,可能需要一次或多次治疗,需要与医生保持长期、紧密的联系与配合;当然也会有个别患者的疗效不那么令人满意。除了神经根阻滞治疗之外,腰腿痛患者更应该注意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患于未然。比如说老年人应避免不良的坐姿,尤其是所谓的"葛优瘫",要坐有坐相。床垫选择上不要过硬也不要过软,符合生理弯曲的才是合适的。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拎提过重的物品,尤其应避免拎重物上下楼或长距离行走。当然还要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进行快步走、慢跑、游泳、小燕飞、五点支撑等运动。一方面锻炼心肺功能,一方面也锻炼骨骼肌肉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俗话说:树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慢性腰腿痛在老年人中是很常见的问题,往往会影响日常活动,降低幸福感。所以当保守治疗效果不好时,慢性腰腿痛患者可以咨询专业的疼痛科医生,接受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或其他合适的治疗,以达到"远离疼痛,乐享人生"的目标。
文/中日医院疼痛科 主任医师 樊碧发 主治医师 王海宁医院挂号大厅墙壁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科室的名称,往往看得人眼花缭乱,即使对医疗系统有所了解的人也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确定自己需要就诊的科室。对大多数患者而言,选择合适的科室是帮助他们得到合理治疗的第一步。在众多科室中有一个大家不是非常了解的科室——"疼痛科"。在大众的印象中,肚子疼就去看消化科,腰疼去看脊柱外科,心绞痛去看心内科。殊不知,现在多数医院又开设了"疼痛科"。那么具体哪种疼痛需去看疼痛科呢?疼痛科是不是什么疼都看,是不是只会开止疼药?在医疗序列中,疼痛科已被明确为独立的临床一级诊疗科目,和内科、外科等并列,有自己的诊疗范围和特色。疼痛是患者描述病情时最常见的症状,据一项调査研究显示,全球65%的成年人每周都会有不同部位的疼痛感。疼痛是排在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科有哪些特色治疗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往往是一些疾病的部分症状,如感染、骨折、心肌梗死等疾病一般会有疼痛的症状,这时往往需要去专门的科室进行治疗,如感染科、骨科、心内科等。当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我们就称之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有时不仅仅是症状,这种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比如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在发病一个月左右,带状疱疹病毒其实已经被清除得差不多了。而此时仍存在的疼痛就不是带状疱疹发作的症状,而是一种神经功能的异常,这种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称作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这些疼痛都是需要缓解和治疗的。以癌痛为例,癌症患者如果时刻饱受疼痛折磨,不光影响其他相关治疗,而且对其本人也是极其不人道的。疼痛科是处理慢性疼痛的专业科室,故慢性疼痛患者最好选择去看疼痛科。每个科室都会面对疼痛的患者.各个专科大概可以解决90%的疼痛相关疾病,但仍有10%的慢性疼痛和特别顽固的疼痛需要交由疼痛科医师处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一定的个性特征,其各自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比如泌尿外科往往更关注患者的排尿功能;心内科更多关注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稳定。而疼痛科则将疼痛相关的疾病个性上升为共性层面去研究和解决。比如临床上常见的会阴区域疼痛.息者反复游走于肛肠科、消化科、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做了大量检査却未发现明显问题。各个专科无法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这类患者在各专科科室治疗没有效果的情况,往往经历数年后才来到疼痛科,而疼痛科本身独特的神经介入或神经调控技术,能帮助息者缓解疼痛。疼痛科医师以疼痛性质和状况为线索,分析各种病症,明确疼痛的病因,并对痛痛进行治疗。疼痛科医师针对病因治疗而不单单是缓解疼痛的症状。所以一些不好分科或跨专科的顽固性疼痛的患者,最好选择去疼痛科就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学前沿不断向极大和极小两个方向发展。比如在医学领域,质子治疗仪通过回旋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光速的70%来治疗恶性肿瘤,设备庞大而精密,不亚于一些核物理研究仪。另一方面,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疼痛科除了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技术也是核心技术手段之一,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比如治疗头疼有规范的用药指南,但疼痛科同时也有神经介入疗法、神经调控疗法等微创疗法;再如常见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外科适应证的患者应在外科治疗,但有一部分患者有适应证却不愿意在外科手术,希望能有其他创伤小的替代疗法。而疼痛科通过评估可以对部分患者以微创穿刺介入方法进行突出物靶点消融,或应用经皮穿刺内镜取出突出物,对疾病进行治疗。疼痛科的诊疗使得患者除了开刀、吃药,还有了第三种选择。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了新型治疗模式和新的选择。哪些疼痛需要到疼痛科就诊总体来说,疼痛科主要承担三大方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是颈肩腰腿疼痛等常规性疼痛,二是神经性疼痛,三是癌性疼痛。颈肩腰腿疼痛等常规性疼痛相关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髋等关节骨性关节炎、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压缩骨折、骨质疏松症、足跟痛、不同部位的肌筋膜炎、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神经性疼痛包括:急性带状疱疹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脊神经后支痛、外科手术后神经痛、头面部疼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病、颈源性头痛、蝶腭神经痛)。残肢痛、幻肢痛、截瘫后痛、中风后神经痛、神经损伤后神经痛等。癌性疼痛包括:由癌症自身(原发性或转移的肿瘤)所引起的疼痛,比如肿瘤本身的疼痛.肿瘤侵犯神经所引起疼痛(如胰腺癌侵犯腹腔神经丛所引发的剧烈疼痛)、肿瘤骨转移合并骨折引起的疼痛,以及由癌症治疗(手术、化疗、放疗等)所引起的疼痛,如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疼痛等。除此以外,疼痛科还诊治一些其他疼痛相关疾病,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雷诺综合征、红斑性肢痛症等;还有一些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瘫、多汗症,睡眠障碍、面肌痉挛、过敏性鼻炎等。这么多种疾病名称,听着就让人头大。那怎么知道自己的疼痛是上述哪种疾病引起的呢?实际上,患者因为不舒服来医院就诊前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明确自己到底有没有得病或是得了哪种疾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需要医生经过问诊、体格检查、拍片子等辅助检查后综合考虑得出的,往往有些复杂的疾病还需要多科会诊才能明确诊断及确定治疗方案。所以大家更应该关注疼痛的诱因、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如果有明显慢性疼痛,可以优先去疼痛科就诊;如果其他科室无法诊治相关疼痛,可以到疼痛科就诊;如果疾病诊断明确,但治疗效果不佳或希望使用开刀吃药以外的治疗方法,也可以到疼痛科就诊。正常情况下人都会有痛觉,急性疼痛一般是保护性的,是人类适应环境进化而来的。急性疼痛往往是人体的报警信号,提醒我们注意危险。但是慢性疼痛往往会使人对疼痛越来越敏感。这是因为长期的疼痛剌激使神经系统功能出现障碍。"把脑子疼坏了"是有可能发生的,医学上称之为"中枢敏化"。中枢敏化改变了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加大了治疗的难度。另一方面,慢性疼痛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愤怒、恐俱等等。据统计,慢性疼痛患者30%-87%会出现抑郁状态,表现为疲劳、情绪低落、失眠、厌食等。因此,慢性疼痛需要得到大家的充分重视。越早期进行治疗,疼痛往往能越快缓解,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供参考,具体用法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