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还是介入?房颤病人如果合并心率慢的情况,治疗时常常面临很大困难:服药治疗,心率慢有可能更加严重;安装起搏器的话,还是有房颤发作,还是要吃药。有没有一种方法,两者都能兼顾? 射频消融--目前治疗房颤,减少房颤发作的有效治疗方法,最新的观点认为,消融可以作为房颤合并慢心率患者的推荐治疗措施,并可避免安装起搏器。 介绍今天的一个病人:男,63岁,阵发房颤两年,发作时心慌明显;平时心率只有40次~50次。药物也不敢用,饱受房颤煎熬。近日采用了射频消融治疗,术中恢复正常窦性心律,而且心率达到60~70次,效果显著。 射频消融特别适合频繁发作房颤又合并心率慢的患者。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发病率约为1/500,据估计中国患者达260万,尤其是伴有流出道梗阻性的HCM临床症状明显且猝死风险较高。目前,除了基本的药物治疗外,减轻梗阻的措施有:室间隔外科切除术以及室间隔化学消融术,但手术风险较高,治疗效果仍不满意。新进出现的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手术创伤小,疗效明显。尤其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能准确定位室间隔,结合心内电解剖标测,从而实现安全、有效的消融。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术为梗阻性肥厚心肌病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4月24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心内科成功进行心腔内超声指导下梗阻性肥厚心肌病的射频消融。术中压差由术前80mmHg降至45mmHg,术后即刻患者胸闷症状明显缓解,期待患者随访会有更好的结果。 PS: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症状严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射频消融为此类患者带来了希望!
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中同时合并间歇、心率慢的情况很常见,而且不少病人因此而安装了永久起搏器。但是,植入起搏器后,很多病人仍有心慌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起搏器只是针对房颤发生中的长间歇而起搏治疗,对于较快心率的房颤并无治疗作用,因此同时还需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抗凝血药物---华法林。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部分患者中的多数人平时没有房颤时的心率常常偏慢(小于60次/分),但没有发生长间歇,也少有不舒服的症状;而一旦发生房颤,一方面会感觉心慌,同时会在房颤发生中或者房颤终止时出现长间歇,导致头晕、眼黑等症状。这都是由于房颤时心房跳动得太快(350-600次/分)所引起的,老年人自身心率偏慢,在如此快的心率驱使下,心房-心室之间的传导情况以及自身心率的恢复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此时的长间歇并不是患者真实的心率情况,应区别对待。 而一些房颤患者介入消融后能够维持稳定的正常心律,其心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快,因而也没有长间歇的出现。因此,再次显示出房颤患者出现长间歇与房颤发生的密切关系。所以,治疗中有效维持正常心律才是关键。
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将于9.16正式开诊,本人携心内1科团队众多才俊、精英在东区新院址竭诚为大家服务。 届时,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董建增教授将定期应诊,亲临病房并指导介入手术,欢迎患友就诊。 此外,为回馈广大患者,新院区自开业至今年年底前门诊挂号费全免;并对低保住院患者,除医保报销外,减免住院费用;所有住院检查全面推行绿色通道,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如意湖畔,郑东院区,让我们为您的心脏保驾护航。
引进新型消融导管填补河南技术空白□记者林辉4月19日,国际著名心脏电生理专家、来自德国汉堡的欧阳非凡教授将来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学术讲座,介绍最新型的消融导管(Smart-Touch)在房颤治疗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并将进行手术演示。今年3月,国内9家顶级心电生理中心首批在临床应用新型消融导管,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入选医院,于3月28日首次将该导管应用于临床,并成功完成了房颤手术,填补了省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标志着我省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房颤、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可通过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减少或预防心律失常复发。据了解,在同等的射频功率和放电时间条件下,消融导管与心肌组织贴靠越紧密,产生的接触压力越高,消融所致的损伤面积和消融深度就越大,消融成功率就越高,反之则越小。但是,如果接触压力过大,可能导致消融深度过深,有导致心脏穿孔并发症的可能。而新型消融导管头端配备有高灵敏度的压力弹簧,能实时显示导管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并精确到克,有效规避了上述风险。国外研究显示,此消融导管可有效兼顾操作准确性和安全性,极大提高了消融疗效,被誉为导管消融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新,其引进和应用,给治疗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提供了更有力的武器。
来自大河报的报道2009.12.09 00:00:00 很多人在自己的体检报告中看到“早搏、心律失常”等诊断结果,有些人紧张,担心自己得了心脏病;有的人无所谓,认为“心律失常的人多了”。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是很危险的。 心律失常就是心脏跳动节律不正常,发生了心跳节律或速率的异常改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跳过快、过慢或不整齐。轻度心律失常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对人体不产生危害,不需要治疗;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 房颤是心律失常中较常见的一种,我国就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反复发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还会损害心功能,导致脑卒中,使致死率、致残率明显增加。 “为更好地为广大心律失常患者服务,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在每周三下午开设‘心律失常·房颤’门诊,有心电生理专科医师为房颤、房速、室速、室早、阵发性室上速等患者答疑诊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凌说,借助心律失常三维标测系统-Carto,能够全面立体地显示各种复杂心律失常的机制,准确定位病灶部位,有利于正确制订消融方案,提高消融成功率。 据了解,这是我省首家开设的心律失常专科门诊。http://search.dahe.cn/was40/detail?record=5&channelid=40739&presearchword=%28%C0%B4%D4%B4%3D%B4%F3%BA%D3%B1%A8+or+%C0%B4%D4%B4%3D%B4%F3%BA%D3%B1%A8%C6%DF%C8%D5%B2%C6%B8%BB+or+%C0%B4%D4%B4%3D%C6%DF%C8%D5%B2%C6%B8%BB%29+AND+%B7%BF%B2%FC
平常所说的房颤,就是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我国房颤患者估计在1000万以上。房颤主要是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70岁以上人群房颤的患病率高于5%。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未来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中风。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3%-8%,其中以脑中风的临床危害最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著。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与房颤的关系愈加密切,80-89岁的高龄人群中,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是其他年龄组房颤患者的4.5倍。在我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调查资料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 减少脑中风的发生,预防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抗栓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临床研究显示,华法林治疗使脑中风的危险降低68%,而且,华法林降低房颤脑中风的发生效果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合用。 尽管华法林是目前为止最为有效的预防房颤血栓栓塞的药物,但同时华法林所致的出血风险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老年患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恢复正常心律,但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所有这些药物都有不良反应,而且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是100%有效的。即使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只有半数患者在2~3年内可以维持窦性心律。即使是最强有效的胺碘酮,也只有40%的患者能够维持窦性心律。 如何安全有效地治疗房颤呢?房颤的消融治疗近些年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手术成功率的提高,很多房颤可以治愈。国内和国外的专家也都推荐把导管消融作为恢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手段,优于药物治疗。同时,导管消融后患者恢复了正常心律,因而无需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避免了长期服药的毒副作用。而且研究显示,房颤导管消融后脑中风的发生率也显著减低,因此,采用导管消融治疗恢复窦性心律,可能是房颤患者更为理想的减少脑中风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治疗方式。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0-04/01/content_300857.htm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不仅造成心悸、胸闷症状,还可以导致血栓栓塞发生,如发生在脑血管,就会发生卒中,严重会导致偏瘫、肢体活动障碍;如发生在外周血管,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严重者还需要截肢。因此,房颤如不及早治疗、规范治疗,会引起严重后果。目前,较为有效的房颤抗血栓药物是华法林,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卒中危险因素,采用的抗栓治疗方法不同。ASA :阿司匹林TIA 短暂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病的一种LVEF 心脏超声中评价心功能的一项指标但是,华法林相关的出血事件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老年人服用华法林导致脑出血的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从而导致老年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难以坚持、实施。对于不能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可考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代,尽管疗效不如华法林,但是还是优于不抗栓者。
临床上。房性早搏、房速很常见,尤其是在老年人中间发病率高,但是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下面是一例肺静脉起源房早病例,服药效果不好。采用射频消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图示为左心房的解剖重建图,其中的红点为消融靶点,通过仅有几点的消融,房早消失。
目前已开展房颤、房扑、室早、室速的消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