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腹腔镜下疝气手术和开放传统的疝手术其复发率都在1%左右,手术的治疗效果是相似的。 1 微创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口更加美观,但是腹腔镜手术需要一套腔镜设备,所以手术的费用偏高,而且手术需要在全麻下进行,并且需要在患者肚子里面充气建立气腹,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有一定限制。 2 开放手术而对于传统开放手术,麻醉是半身麻醉,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不大,甚至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对于高龄患者,身体条件不佳的患者无明显的麻醉影响。并且传统开放手术无须特殊腔镜设备,价格相对便宜。 3 手术方式的选择因此到底是选择腔镜微创手术还是传统开放手术,根据患者自身条件选择: a 年轻患者,身体条件较好,对手术的切口及美观要求较高,并且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建议行腹腔镜微创疝修补术。 b 对于老年患者,心肺功能不佳,对于手术切口要求不高的患者建议行传统开放手术。
一 、饮食方面1. 手术后6小时内需禁食包括开水。 2. 6小时后若肠胃蠕动正常,饮食米汤,白粥,藕粉等流质食物,若无呕吐或其它不适,则可进食软质及易消化食物。 3. 为预防便秘及预防手术后可能的轻微发烧情况,请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排便困难,可使用开塞露,或口服杜密克软化大便。 二、活动方面1. 原则上可以正常的活动,但要避免腹部过度用力的动作,如剧烈的咳嗽、打喷嚏、搬重物、蹲姿、用力解便等,如不可避免这些动作,建议用手按住腹股沟区,减少腹内压对切口冲击。 2. 为避免膀胱胀尿,切记请勿憋尿,若有前列腺增生小便困难患者,按时服用前列腺增生药物,必要时泌尿外科就诊治疗前列腺增生。如术后当天出现小便解不出超过6小时,出现尿潴留症状,及时联系医护人员予以导尿。 三、伤口方面1. 术后伤口不可以沾水,所以暂勿洗澡,可用擦澡方式清洁身体,术后一周建议来院复诊,评估伤口愈合情况,再恢复正常洗澡。 2. 请随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并遵医嘱按时换药。 3. 如果伤口出现出血、红、肿、热、痛、有渗出液、发高烧等情形时,可能出现伤口感染,请立即回医院诊治。 四、疼痛水肿方面1. 术后疼痛 一般术后1-3天患者活动时会有腹股沟区疼痛,此乃正常现象,可予以适量止痛片或止痛针减缓疼痛,3天后疼痛会明显减退。部分患者术后1周后仍感觉活动时腹股沟疝轻度疼痛或牵拉感、异物感,主要是由于补片在腹股沟区引起,无须特别处理,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疼痛可慢慢减缓至消失。 2. 切口下方硬块 患者术后1月左右,会触及皮肤切口下方条形硬块,此为术后切口下方补片及组织疤痕炎症反应增生,不需要紧张,随着时间推移,硬块会慢慢变小直至消失。 3. 阴囊水肿 部分患者尤其疝囊较大的患者,术后出现阴囊肿胀,患者认为疝气又复发,其实是疝囊内积液,一般1-2周可以慢慢吸收消失,阴囊肿胀剧烈患者建议来院就诊,必要时行穿刺抽取积液。
很多人都认为疝气不痛不痒,而且许多患者白天可以摸到包块,平卧时包块就消失了,因此认为不需要治疗,其实疝气对人体有众多危害,建议尽早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1疝气患者会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营养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 2由于腹股沟部疝气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所以老年患者易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膀胱或前列腺疾病。 3小孩则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而中青年患者,疝囊对精索、输精管的挤压刺激,则易导致性功能障碍,影响生育功能。 4由于运动、站立等动作会引起疝气突出,因此很多患者为了避免疝气突出,选择减少站立、行走和运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5疝囊内的肠管或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可能导致疝气嵌顿,引起腹痛、肠梗阻、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等风险。 6疝气给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不便以及别人的埋怨和不理解等因素会加大心理压力大,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和自卑,并导致患者性格扭曲和分裂,危及生命健康。
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早期施行阑尾切除术。早期手术指阑尾炎症还处于管腔阻塞或仅有充血水肿时就手术切除,此时手术操作较简易,术后并发症少。如化脓坏疽或穿孔后再手术,不但操作困难且术后并发症会明显增加。术前即应用抗生素,有助于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及急性阑尾炎的早期阶段,病人不接受手术治疗或客观条件不允许,或伴存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有手术禁忌证者。主要措施包括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和补液治疗。
经常有患者问到小肠气一定需要手术吗?根据最新的指南解读,答案是只要身体条件允许的能手术尽量手术治疗,具体如下:(1)成人男性腹股沟疝,一经确诊,应择期进行手术。(2)成人女性腹股沟疝,虽发病率明显较男性低,但相关证据表明,女性腹股沟疝病人,尤其是股疝,特别是老年女性,更易出现嵌顿和绞窄情况,应尽早手术治疗。(3)因年老体弱等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手术者,做好围手术期准备,等待手术;或选择疝带或疝托进行保守治疗。(4)对于嵌顿性疝应防止绞窄性疝的发生,视病情行急诊手术。(5)对于复发疝的手术治疗,需要考虑避开前次手术路径所造成的困难,如前次手术为开放手术,复发后再次手术时采用腹腔镜手术入路会更适宜,反之亦然。
胆囊腺肌症存在癌变可能,合并胆囊结石或分型为节段型时,其癌变风险显著增高。考虑到胆囊癌的不良预后,对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胆囊腺肌症的患者,推荐适时实施胆囊切除术,术中行病理学检查。不建议对胆囊腺肌症实施局部切除术。
经常有患者询问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吗?现在就最近的指南给大家总结下具体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1对于最大径>10mm的胆囊息肉,应尽早实施胆囊切除术。2对于最大径为6~9mm且影像学检查未测及血流的胆囊息肉,可密切随访,每半年复查一次超声等影像学检查。3对于最大径<5mm的胆囊息肉,每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4当出现临床症状或合并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时,应尽早实施胆囊切除术。
胆囊不分泌胆汁,只承担胆汁的储存和浓缩功能,在人体中的作用并非必不可少。它就像是胆道上分支出来的一个小水库,当这个小水库出了问题,拿掉它基本不会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且胆囊切除后,胆管会部分扩张,起到一定存储胆汁的功能。反之,保胆取石是留下了一个已没什么功能又“受伤”的胆囊,犹如定时炸弹。切掉胆囊后,可能有患者会出现高油饮食后易腹泻等问题,但这类情况的占比很低,只要恢复得当,保证定时吃饭、不大量摄入高脂饮食,通常就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胆囊的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以备进食后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食物。胆囊切除后,胆汁失去贮存和浓缩的场所,稀薄的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分解能力会减弱,因此进食高脂肪食物后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随着胆管代偿性扩大,逐渐替代胆囊的作用,可逐渐恢复正常脂肪摄入量。胆囊切术术后应少吃油腻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内脏,坚果,奶油等含脂类较多的食物。多饮食清单易消化食物:如藕粉,白粥,面条,红薯,水果和蔬菜。
1.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开腹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逐渐被LC所替代,目前亦不推荐机器人胆囊切除术、经自然腔道内镜胆囊切除术。由于保胆术后结石复发率高,且保胆术后的胆囊是发生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因此,坚决反对对胆囊良性疾病实施“保胆取石”“保胆取息肉”、胆囊部分切除术等治疗。药物溶石、排石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经皮胆囊碎石溶石等,因危险性大,已被临床研究证明基本无效,不作推荐。2.胆囊引流术:胆囊引流术是无法耐受胆囊切除手术的高危人群或因局部炎症严重不适宜急诊手术患者的临时替代治疗手段。胆囊引流术包括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胆囊造瘘术等。
1、急性胆囊炎:结石因体位的转动或进食油腻食物,引起胆囊收缩迫使结石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常出现胆绞痛,胆囊积脓,甚至坏死、穿孔、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休克而危及生命。2、胆源性胰腺炎:胆源性的胰腺炎是由于胆汁的排泄口胆总管和胰腺的腺体开口有一个公用的胆总管壶腹部,胆结石等原因常导致胆总管发生痉挛或阻塞胆总管,而引起胰液排出受阻,胆汁连同细菌(绝大多数胆结石都合并感染)可一同反流到胰管内,导致胰酶原激活,特别是胰蛋白酶原,使成为消化作用很强的胰蛋白酶,导致胰腺的自身消化,从而引起胰腺炎。3、胆道感染:胆结石有时可自行或药物治疗作用下进入胆总管,继发胆总管结石,一旦结石嵌顿,即可出现胆绞痛,畏寒、发热,全身黄染,化脓性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4、引发胆囊癌: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约70%-80%的胆囊癌伴有结石,并认为胆结石是胆囊癌的一种癌前病变。有学者指出,有胆结石的病人罹患胆囊癌的危险性是无结石者的6-15倍。5、胆石性肠梗阻。胆囊炎如果反复发作就会造成胆囊壁水肿,渗出炎性液体,这就容易造成胆囊壁与周围的脏器(例如十二指肠)发生粘连,若炎症侵蚀加重,就会造成粘连处破溃,形成胆囊肠管萎,此时结石也可以掉进肠道内,大一些的结石就可以引起肠梗阻。6、胆心综合征:胆结石导致胆囊病变通过内脏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心脏冠状动脉痉挛,以致冠状动脉血量减少,从而发生心绞痛,称之为“胆-心综合征”。
1、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推荐实施胆囊切除术。2、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指由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但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检出率逐年增高。由于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无论患者有无症状,均有手术指征。对于暂不接受手术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应密切随访,如出现临床症状和(或)胆囊结石相关并发症(急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或胆管炎等)时,应及时实施胆囊切除术。
经常有患者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胆囊切除手术,根据最新的指南做了如下总结:(1)胆囊结石,无论是否有症状;(2)有相关并发症,如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3)具有胆囊癌危险因素,如胆囊萎缩、充满型结石、瓷化胆囊、胆囊壁增厚(≥3mm)、胆囊肿瘤性息肉等;(4)合并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肥胖与糖尿病等;(5)胆囊畸形等